CN117119089A -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9089A
CN117119089A CN202310254492.6A CN202310254492A CN117119089A CN 117119089 A CN117119089 A CN 117119089A CN 202310254492 A CN202310254492 A CN 202310254492A CN 117119089 A CN117119089 A CN 117119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able electronic
audio signal
sound
electronic device
genera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544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江
王传果
邱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544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190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19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9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1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9Arrangements of transmitters, receivers, or complete sets to prevent eavesdropping, to attenuate local noise or to prevent undesired transmission; Mouthpieces or receiv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该电子设备在第一机体内增设第一发声单元,并在第一机体中框上开设第一出音孔。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通话状态时,出音缝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一音频信号,出音缝贴近人耳时,在出音缝朝向人耳的方向第一音频信号直接进入人耳。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同时传播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相互抵消。这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几乎听不到第一音频信号,从而解决了听筒漏音的问题,提高了用户隐私安全性。该方案虽然在与听筒对称的位置增加了发声单元,但该发声单元位于第一机体的电路板上,即增加的发声单元与听筒分别位于不同机体的电路板上,因此不会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

Description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音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在电子设备广泛应用,受话器(或称为听筒)或出音孔通常设置在电子设备的顶部边缘区域(如,手机的听筒通常设置在屏幕顶部与中框的缝隙处),这样会导致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时漏音严重,隐私性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其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机体(如设置有主摄像头的机体)、第二机体(如设置有听筒的机体)、第一发声单元、第二发声单元(如听筒)、第一出音孔、第二出音孔和处理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发声单元设置在第一机体内,第二发声单元设置在第二机体内;第一出音孔设置在第一机体的第一边框,第一发声单元通过第一声道与第一出音孔连通;第二出音孔设置在第二机体的第二边框,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关于转轴对称,第二发声单元通过第二声道与第二出音孔连通;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向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向第一发声单元传输第二音频信号,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音频信号的相位相反。这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时,设置在第二机体的第二发声单元输出第一音频信号,同时设置在第一机体的第一发声单元输出第二音频信号,而且,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与第一音频信号相反。当用户利用该电子设备手持通话时,第二出音孔更靠近人耳,因此部分第一音频信号可以直接进入人耳,而其他方向相位相反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同时传播而相互抵消,因此其他方向基本听不到第一音频信号,从而解决了听筒漏音的问题,提高了用户隐私安全性。该方案虽然在与听筒对称的位置增加了发声单元,但该发声单元位于第一机体的电路板上,即增加的发声单元与听筒分别位于不同机体的电路板上,因此不会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出音孔位于第一边框的位置与第二出音孔位于第二边框的位置之间的偏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音频信号与第二音频信号在非人耳方向更好地抵消,即更好地消除漏音。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折叠电子设备是横向折叠设备,第一出音孔位于第一机体的上边框,第二出音孔位于第二机体的上边框。这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距离较近,可以更好地消除漏音。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出音孔距转轴的距离与第二出音孔距转轴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这样,可以确保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进一步缩短了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漏音消除效果。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出音孔距转轴的距离等于第二出音孔距转轴的距离。这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出音孔正对第二出音孔,从而使得两个出音孔分别输出的相位相反的音频信号可以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上相互抵消,进一步提高漏音消除效果。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折叠电子设备是纵向折叠设备,第一出音孔位于第一机体的上边框,第二出音孔位于第二机体的下边框。这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距离较近,可以更好地消除漏音。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距纵向折叠设备的同一纵向边框的距离差在第三预设范围内。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出音孔的位置与第二出音孔的位置关于转轴对称。这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时,第一出音孔正对第二出音孔,从而使得两个出音孔分别输出的相位相反的音频信号可以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上相互抵消,进一步提高漏音消除效果。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出音孔设置在第二机体的中框;或者,第二出音孔设置在壳体或屏幕与中框之间的缝隙处。这样,在第二出音孔设置在第二机体的中框的场景下,无需再设置与听筒连通的出音缝,避免了灰尘、液体等经出音缝进入机体内,从而降低了手机因进入液体或灰尘出现故障的风险。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向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同时向第一发声单元传输第二音频信号时,具体用于:处理器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接收语音通信对方发送的第一数字音频信号,将第一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得到第一音频信号并传输至第二发声单元;以及,对第一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反相处理得到第二数字音频信号,将第二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得到第二音频信号并传输至第一发声单元。可见,该方案仅在检测到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时,才向第一发声单元传输与第一音频信号相位相反的第二音频信号,从而实现仅在折叠手持语音通信场景下消除漏音。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用于检测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具体用于: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听筒播放模式后,检测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靠近人体;若可折叠电子设备靠近人体,检测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折叠态;若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确定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这样,可以简单且方便地检测电子设备当前是否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降低了检测该状态的复杂度。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未靠近人体或处于展开态后,向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可见,如果检测到该电子设备处于听筒播放模式且为展开态,或者,该电子设备未靠近人体,则确定不需要进行漏音抵消,仍由第二发声单元输出第一音频信号,避免不分场景均进行漏音消除而导致误消除。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后,向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各个发声单元传输同相位的音频信号。这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时,第一发声单元与其他发声单元输出同一音频信号,从而实现立体环绕播放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漏音抵消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且为折叠态,向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向第一发声单元传输第二音频信号,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音频信号相反;若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向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各个发声单元传输同相位的音频信号。
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包括: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听筒播放模式后,检测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靠近人体;若可折叠电子设备靠近人体,检测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折叠态;若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确定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
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若检测到可折叠电子设备未靠近人体或处于展开态,向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折叠手机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存在漏音问题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漏音抵消结构的可折叠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漏音抵消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漏音抵消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漏音抵消结构工作在手持通话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漏音抵消效果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漏音抵消结构工作在扬声器播放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漏音抵消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以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可折叠手机为例,如图1的(1)所示,可折叠手机10包括第一机体11和第二机体12。例如,第一机体11可以是设置有主摄像头的机体,第二机体12可以是设置外屏的机体,当然,第二机体也可以不设置外屏,及图1中第二机体上的外屏替换为后盖。
其中,第二机体12与顶部中框之间设置有出音缝13。出音缝13用于传播听筒(或称为受话器)输出的音频信号。图1的(1)为可折叠手机10的展开形态,以图中转轴OO′为中心轴,沿图中箭头方向旋转使可折叠手机转换为图1的(2)所示的折叠形态。
此外,与第一机体11和第二机体12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内屏,内屏采用柔性屏,第一机体11和第二机体12可以沿转轴OO′转动,从而使得内屏沿OO′轴折叠。
如图2所示,用户A手持折叠态的手机10进行语音通话时,出音缝13贴近用户A的耳朵。出音缝13播放对方用户的音频信号,音频信号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因此,该音频信号不仅可以传入用户A的耳朵,同时还可以向其他方向传播,可能被距离手机10较近的区域(如,图中的区域20)内的用户听到。
为了解决听筒漏音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在第一机体内增设发声单元(或称为第一发声单元),并在第一机体中框上开设第一出音孔。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且为折叠态(或称为折叠手持通话状态)时,出音缝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一音频信号,出音缝贴近人耳时,在出音缝朝向人耳的方向第一音频信号直接进入人耳。与此同时,第一出音孔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二音频信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同时传播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相互抵消。这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几乎没有第一音频信号,从而解决了听筒漏音的问题,提高了用户隐私安全性。该方案虽然在与听筒对称的位置增加了发声单元,但该发声单元位于第一机体的电路板上,即增加的发声单元与听筒分别位于不同机体的电路板上,因此不会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此外,第一出音孔设置在与手机的主麦克风(即主MIC)的距离较远的位置,因此,通过第一出音孔输出第二音频信号基本不会被主MIC采集到,从而保证了用户的语音通信质量。
请参见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以可折叠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如图3所示,手机可以包括处理器,外部存储器接口,内部存储器,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充电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池,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音频模块,扬声器,受话器,麦克风,耳机接口,传感器模块,按键,马达,指示器,摄像头,显示屏,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等。其中传感器模块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元。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可折叠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音频模块,扬声器,受话器,麦克风,耳机接口,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语音通话、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可以设置于处理器中,或将音频模块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中。
扬声器,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音频信号。可折叠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扬声器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当可折叠电子设备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下面以图1所示的横向折叠手机(即手机屏的横向方向可以折叠或展开)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音抵消结构。当然,该漏音抵消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折叠形态的电子设备,例如,纵向折叠电子设备,即手机的纵向方向可以折叠或展开。又如,屏幕内折(即在折叠形态下折叠屏位于电子设备的内侧,此种状态下用户无法操作该折叠屏)或屏幕外折(即,在折叠态下折叠屏位于电子设备外侧,用户可以直接操作该折叠屏)。再如,电子设备可以折叠为三折甚至更多。本申请对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具体折叠形态不做限定。
请参见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展开态对应的漏音抵消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第一机体11的电路板上设置发声单元1(或称为第一发声单元),该发声单元可以是RCV(receiver)或SPK(speaker)。
通常SPK的功率较大,RCV的功率较小。在一示例中,RCV可以兼做SPK,即RCV也可以工作在SPK所需的性能参数下。SPK也可以兼做RCV,即SPK也可以工作在RCV所需的性能参数下。
第一机体11的边框还设置有出音孔,用于传播第一发声单元输出的音频信号。出音孔可以位于该边框的任意位置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设置有出音孔的边框与设置有出音缝13的边框关于转轴对称,例如,如图4的(2)所示,出音缝13位于第二机体12的上边框,出音孔14设置于第一机体11的上边框。
在一示例中,出音孔14可以是单个圆孔结构,或者,多个圆孔结构,本申请对出音孔1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出音孔14与出音缝13距离转轴的距离偏差可以在预设范围内。这样,出音孔14向各个方向输出的第二音频信号与出音缝13输出的漏音(即除进入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的第一音频信号)重叠,使相位相反的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音频信号相抵消,即抵消听筒输出的漏音。
在一示例中,例如,如图5的(2)所示,出音孔14距转轴的距离与出音缝13距转轴的距离相等时,出音孔14与出音缝13的位置关于转轴对称。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的(2)和图5的(2)所示,第二机体12的顶部中框还设置有出音孔15(或称为第二出音孔)。出音孔15用于传播即听筒输出的音频信号。本实施例中,听筒输出的音频信号可以同时通过出音缝13和出音孔15向外传播。
在一示例中,在设置有出音孔15的场景下,出音孔14可以与出音孔15对称设置,即出音孔14距离第一机体11的中框的任一边的距离与出音孔15距离第二机体12的中框对称边的距离相等。以图5的(1)所示的方向为正方向,如图5的(2)所示出音孔14的中间孔距离手机右侧边框的距离为d1,出音孔15的中间孔距离手机右侧边框的距离为d2,而且d1与d2相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折叠手机可以设置有出音孔14和出音孔15,不设置出音缝13。这样,在第二机体上设置有外屏的场景下,外屏与顶部中框位置处无需预留出音缝的凹槽,降低了外屏加工难度,而且避免了灰尘、液体等经出音缝进入机体内,从而降低了手机因进入液体或灰尘出现故障的风险。
此外,对于纵向折叠手机,出音缝13位于手机的上边框,出音孔14位于手机的下边框。在一示例中,出音缝13及出音孔14距同一纵向边框的距离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当出音缝13及出音孔14距同一纵向边框的距离相等时,出音缝13与出音孔14的位置关于转轴对称。
在手机处于扬声器播放音频信号的场景下,第一发声单元工作在扬声器模式,与手机内的其他发声单元(如,听筒,手机底部的扬声器(或称为下SPK))同步输出同一音频信号,形成多声道播放,提高立体环绕效果。
下面将结合图6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音抵消结构,图6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音频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以手机包括三个发声单元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发声单元~第三发声单元。参见图4,本文的第一发声单元是指设置在第一机体11侧靠近顶部的发声单元11。第二发声单元是指设置在手机第二机体12侧靠近顶部的受话器(即听筒)。第三发声单元是指设置在手机底部的扬声器(或称为下SPK)。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手机内可以设置两个第三发声单元,例如,在第一机体11的底部设置一个SPK(可称为第一下SPK),同时,还可以在第二机体12的底部设置一个SPK(可称为第二下SPK)。本申请对下SPK的数量和位置不做限定。
如图6所示,可折叠手机的音频器件可以包括音频处理模块100,音频功率放大器101~103,发声单元104(即前述的第一发声单元),发声单元105(即前述的第二发声单元)和发声单元106(即前述的第三发声单元)。
音频处理模块100的输出端分别连接音频功率放大器101~103的输入端,音频功率放大器101的输出端连接发声单元104的输入端,音频功率放大器102的输出端连接发声单元105的输入端,音频功率放大器103的输出端连接发声单元106的输入端。
在一示例中,音频处理模块100可以集成于手机的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上,本申请对音频处理模块的形态不做限定。
音频处理模块100可以接收手机内其他器件输出的数字音频信号,例如,手机处于语音通话场景时,该数字音频信号可以是手机内的通信模块(如移动通信模块或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来自通信对方手机的数字音频信号。例如,用户A和用户C通过移动通信模块进行语音通信(如打电话或即时通讯)。又如,用户A和用户C之间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进行语音通信。
音频功率放大器用于接收音频处理模块100输出的音频信号并进行相应处理后传输至发声单元进行播放。其中,音频功率放大器可以控制发声单元输出的音频信号的音质,例如,音量,音高和音色。
其中,图6所示的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SPK+表示音频正信号,SPK-表示音频负信号。
在一示例中,音频功率放大器可以采用智能功率放大器(smart poweramplifier,smartPA),其中,smartPA能够提高手机音频输出的动态范围,动态跟踪发声单元的状态并感知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并在适应后调整输出,为手机带来更高的音量、更浑厚的低音与更出色的音质。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smartPA还可以由功率放大器(PA)代替,本申请对功率放大器的类型不做限定。
在可折叠手机处于手持通话模式且为折叠态的场景下,发声单元104和发声单元105及处于播放状态,而且,音频处理模块100分别向两个发声单元传输相位相反的音频信号,即发声单元104和发声单元105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相位相反。
在可折叠手机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时,发声单元104~106都处于扬声器模式且处于播放状态。音频处理模块100向此三个发声单元发送同一声音信号,即三个发声单元的音频信号相位相同。此种场景下,三个发声单元构成多声道输出,提高音频信号的立体环绕效果。
下面将结合图7~图9介绍图6所示的漏音抵消过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音频处理模块100可以包括语音处理模块,模式控制模块,反相补偿模块,扬声器处理模块。
语音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反相补偿模块的输入端,反相补偿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模式控制模块,反相补偿模块的输出端连接I2S接口,I2S是音频总线用于传输音频信号。语音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还连接I2S接口。扬声器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I2S接口。语音处理模块和扬声器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手机内的其他器件,例如,移动通信模块或无线通信模块。
语音处理模块用于对语音通话场景下接收的下行音频信号进行处理。模式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手机的播放模式及折叠/展开状态决策是否开启反相补偿模块。反相补偿模块用于产生与输入的音频信号相位相反的音频信号,例如,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相位与输入的音频信号的相位相差180°±θ,其中θ可以是小于预设值(如5)的整数。扬声器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的通过扬声器输出的音频信号进行相应处理。
音频处理模块100的I2S接口与音频功率放大器及发声单元的连接关系与图6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当可折叠手机处于手持通话模式且为折叠态的场景下,模式控制模块控制反相补偿模块开启。语音处理模块接收通信对方手机发送的第一数字音频信号后,向反相补偿模块传输第一数字音频信号。反相补偿模块输出相位与第一数字音频信号相反的第二数字音频信号。同时,语音处理模块还向音频功率放大器102传输第一数字音频信号。此种场景下,扬声器处理模块,音频功率放大器103和第三发声单元106不工作。
反相补偿模块输出的第二数字音频信号通过I2S接口向音频功率放大器101传输,音频功率放大器可以对第二数字音频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和功率放大等操作,得到模拟音频信号,即第二音频信号。音频功率放大器101可以向第一发声单元104传输该第二音频信号。该第二音频信号经图4所示的出音缝13(或出音缝13和出音孔15)向各个方向传播。
语音处理模块输出的第一数字音频信号通过I2S接口向音频功率放大器102传输,同理,音频功率放大器102对第一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模拟音频信号,即第一音频信号。该第一音频信号经图4所示的出音孔14向各个方向传播。
出音缝13的漏音(即,除进入人耳的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的音频信号)可以与出音孔14输出的相应方向的音频信号相互抵消。例如,如图9所示,波形21表示出音缝13和出音孔15在任一方向传播的第一音频信号的波形,波形22表示出音孔14的任一方向传播的第二音频信号的波形,第一音频信号与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相反。由图5可知,可折叠手机处于折叠态时,出音孔14与出音缝13的位置距离非常近。同时,如图9所示,当手机贴近用户A的耳朵时,从出音缝13和出音孔15输出的第一音频信号可以直接传播入耳,而其他传播方向同时传播有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且第一音频信号与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相反,即其他传播方向基本没有第一音频信号。因此,解决了出音缝漏音问题,提高了用户隐私安全性。
下面结合图10介绍手机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的工作过程。
如图10所示,手机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时,模式控制模块控制反相补偿模块关闭。扬声器处理模块接收APP(如,电话,即时通讯,音乐,视频等需要输出音频信号的APP)提供的第三数字音频信号并处理通过I2S接口同时传输至音频功率放大器101~103,三个音频功率放大器对第三数字音频信号的音质进行处理后分别传输至相应的发声单元。发声单元104~106分别输出相位相同的第三音频信号。可见,第一发声单元104可以与第二发声单元105及第三发声单元106形成多声道输出模式,提高音频信号的立体环绕效果。
综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一机体的电路板上设置发声单元,并在第一机体的边框上开设第一出音孔。当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且为折叠态时,出音缝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一音频信号,出音缝贴近人耳时,在出音缝朝向人耳的方向第一音频信号直接进入人耳。与此同时,第一出音孔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二音频信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同时传播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相互抵消。这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几乎没有第一音频信号,从而解决了听筒漏音的问题,提高了用户隐私安全性。该方案虽然在与听筒对称的位置增加了发声单元,但该发声单元位于可折叠设备的另一机体(即前述的第一机体)内,即增加的发声单元与听筒分别位于不同机体内,因此不会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而且,第一出音孔设置在与手机的主麦克风(即主MIC)的距离较远的位置,因此,通过第一出音孔输出第二音频信号基本不会被主MIC采集到,从而保证了用户的语音通信质量。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时,通过第一发声通道、第二发声通道及下SPK同时输出同一音频信号(即同相位的音频信号),实现了多声道输出,提高了音频信号的立体环绕效果。
下面将结合图11介绍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漏音抵消流程。本实施例仍以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可折叠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音抵消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手机判断当前播放模式是听筒播放模式还是扬声器播放模式。
如果是听筒播放模式,则执行S12,如果是扬声器播放模式则执行S15。
手机内的一些APP既支持扬声器播放模式又支持听筒播放模式,此类APP调用音频模块时,可以根据用户在APP界面上的操作确定播放模式。例如,用户A利用手机与用户C通过电话APP进行语音通信时,在通话界面上点击“扬声器”按钮,手机接收到该操作后确定当前播放模式是扬声器播放模式。如果手机未接收到用户A点击“扬声器”按钮的操作,默认当前为听筒播放模式。
又如,音乐、视频等音视频APP只有扬声器播放模式。当此类APP调用音频模块播放音频信号时,确定手机当前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
S12,检测手机是否靠近人体,如果是则执行S13;如果否则执行S16。
手机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中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来检测手机是否靠近人体。上述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手机正面(即出音缝所在面)且靠近听筒的位置处。本申请对检测手机是否靠近人体的方式不做限定。
若手机当前是听筒播放模式且靠近人体,则确定手机当前处于手持通话状态。
S13,检测手机当前是否处于折叠态,如果是则执行S14;如果否则执行S16
手机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磁传感器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来检测手机当前处于折叠状态还是展开状态。
磁传感器用于检测手机内磁铁的磁场强度得到磁力数据,手机可以利用磁传感器采集的磁力数据检测手机处于折叠状态还是展开状态。
在一示例中,手机内可以设置磁铁,或者,复用手机扬声器(或听筒)内的磁铁。磁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手机第一机体的电路板上,采集扬声器(或听筒)内磁铁的磁场强度,最终确定手机当前处于折叠状态还是展开状态。
本申请对检测手机处于折叠状态还是展开状态的过程不做限定。
S14,通过听筒输出第一音频信号并经由出音缝向外传播,同时第二发声单元输出与第一音频信号相位相反的第二音频信号并经由第一出音孔向外传播。
第一音频信号是语音通话场景下的音频信号,如通过电话APP或即时通信APP接收的语音信号。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音频信号的数据内容相同但相位相反。
确定手机处于手持通话状态且处于折叠状态时,手机内的听筒输出第一音频信号并经由出音缝向外传播。同时,位于手机第一机体的第一发声单元输出与第一音频信号相位相反的第二音频信号,并经由位于中框顶部的第一出音孔向外传播。
而且,听筒与第一出音孔的位置非常近,当手机贴近人耳时,出音缝朝向人耳方向传播的第一音频信号可以直接进入人耳,而其他传播方向则同时传播有相位相反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其他传播方向的第一音频信号基本被第二音频信号抵消掉,因此其他传播方向基本听不到第一音频信号。
S15,手机内的各个发声单元均输出第三音频信号。
第三音频信号表示音频处理模块接收的上层APP(如电话,即时通讯,音乐,视频等APP)传输的用于通过扬声器播放的音频信号。
手机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时,如图10所示,手机内的所有发声单元(RCV或SPK)都输出相位相同的第三音频信号,从而实现多声道播放的立体环绕效果。
S16,手机通过第二发声单元输出第一音频信号。
如果手机处于听筒播放模式,未靠近人体或处于展开状态,表明此时不需要抵消漏音,即关闭图7所示的反相补偿模块。通过听筒输出第一音频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漏音抵消方法,在可折叠手机的第一机体内增设发声单元(或称为第一发声单元),并在第一机体的顶部中框上开设第一出音孔,该第一出音孔用于向外传播第一发声单元输出的音频信号。当该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且为折叠态时,出音缝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一音频信号,出音缝贴近人耳时,在出音缝朝向人耳的方向第一音频信号直接进入人耳。与此同时,第一出音孔向各个方向传播第二音频信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同时传播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相互抵消。这样,在除人耳方向之外的其他传播方向,几乎没有第一音频信号,从而解决了听筒漏音的问题,提高了用户隐私安全性。而且,第一出音孔设置在顶部中框,与手机的主麦克风(即主MIC)的距离较远,因此,通过第一出音孔输出第二音频信号基本不会被主MIC采集到,从而保证了用户的语音通信质量。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第一发声单元、第二发声单元、第一出音孔、第二出音孔和处理器;
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发声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机体内,所述第二发声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内;
所述第一出音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机体的第一边框,所述第一发声单元通过第一声道与所述第一出音孔连通;
所述第二出音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的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二边框关于所述转轴对称,所述第二发声单元通过第二声道与所述第二出音孔连通;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向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一发声单元传输第二音频信号,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相位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一边框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二边框的位置之间的偏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是横向折叠设备,所述第一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一机体的上边框,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二机体的上边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距所述转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出音孔距所述转轴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是纵向折叠设备,所述第一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一机体的上边框,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第二机体的下边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距所述纵向折叠设备的同一纵向边框的距离差在第三预设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出音孔的位置关于所述转轴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音孔设置在所述第二机体的中框;
或者,
所述第二出音孔设置在壳体或屏幕与所述中框之间的缝隙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向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同时向所述第一发声单元传输第二音频信号时,具体用于:
所述处理器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接收语音通信对方发送的第一数字音频信号,将所述第一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得到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以及,对所述第一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反相处理得到第二数字音频信号,将所述第二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得到所述第二音频信号并传输至所述第一发声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检测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具体用于:
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听筒播放模式后,检测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靠近人体;
若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靠近人体,检测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折叠态;
若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确定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未靠近人体或处于展开态后,向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传输所述第一音频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后,向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各个发声单元传输同相位的音频信号。
13.一种漏音抵消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且为折叠态,向第二发声单元传输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向第一发声单元传输第二音频信号,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相反;
若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扬声器播放模式,向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各个发声单元传输同相位的音频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手持通话状态,包括:
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听筒播放模式后,检测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靠近人体;
若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靠近人体,检测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折叠态;
若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态,确定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手持语音通信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未靠近人体或处于展开态,向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传输所述第一音频信号。
CN202310254492.6A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Pending CN1171190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4492.6A CN117119089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4492.6A CN117119089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9089A true CN117119089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04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54492.6A Pending CN117119089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19089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1119A (zh) * 2017-04-26 2017-08-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声音消除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369459A (zh) * 2017-08-29 2017-1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18336091U (zh) * 2022-07-29 2023-01-1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1119A (zh) * 2017-04-26 2017-08-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声音消除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369459A (zh) * 2017-08-29 2017-1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18336091U (zh) * 2022-07-29 2023-01-1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2115B2 (en) Active noise-cancellation feedback signal transmission
US6879698B2 (en) Cellular telephone,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with voice communication unit
US9577710B2 (en) Engaging terminal devices
US8718295B2 (en) Headset assembly with recording function for communication
WO2021238354A1 (zh) 一种抵消漏音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110126277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통화 음질을 개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070291967A1 (en) Spartial audio processing method, a program product,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system
JP2006217321A (ja) ヘッドセット、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4466097A (zh) 防漏音的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声音输出方法
WO2011153779A1 (zh) 使用双麦克抑制噪声的方法及终端
EP4096202A1 (en) Wireless sound amplif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20060044120A1 (en) Car audio system and method combining with MP3 player
CN116491131A (zh) 使用骨传导传感器的主动自语音归化
US20190132895A1 (en) Multi-connection device and multi-connection method
US20090196443A1 (en) Wireless earphone system with hearing aid function
CN113709906B (zh) 无线音频系统、无线通讯方法及设备
JP5417821B2 (ja) 音声信号再生装置、携帯電話端末
CN115835079B (zh) 透传模式的切换方法和切换装置
KR20090081263A (ko) 두 개의 마이크로폰을 이용하여 잡음을 제거하는 방법 및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17119089A (zh)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漏音抵消方法
JP2004096664A (ja) ハンズフリー通話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7596539A (zh) 声像校准方法和装置
CN111930339B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196800B (zh) 无线头戴式耳机的混合麦克风
CN115623123B (zh) 一种音频处理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