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0362A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0362A
CN117110362A CN202310752284.9A CN202310752284A CN117110362A CN 117110362 A CN117110362 A CN 117110362A CN 202310752284 A CN202310752284 A CN 202310752284A CN 117110362 A CN117110362 A CN 117110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oss
data
heat
informatio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22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志强
高涛
刘福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Hua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Hua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Hua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Hua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522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103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10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0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6Matrix or vector computation, e.g. matrix-matrix or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 matrix factoriz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14P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Algebra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供热管道管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然后对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然后基于热损节点信息以及热损校准值对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然后基于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判断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本申请具有提高供热管道的热损测量准确度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热管道管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管道热损是指管道在输送介质时发生的能量损失,是管道系统运行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若长期存在,则会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降低其工作效率,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目前,传统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主要采用温度传感器以及监测装置等电气化设备来进行实时监测,以达到获取管道热损数据的目的。但由于监测装置以及温度传感器使用的过程中,监测装置以及温度传感器会随着使用的时长,监测的精度逐渐下降,从而导致终端设备显示的热损度准确度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供热管道的热损测量准确度,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包括:
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所述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不同供热位置以及与所述供热位置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所述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
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基于所述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所述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包括:
调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初始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剩余供热温度信息;
其中,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时的温度,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时的供热温度,所述初始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后,在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剩余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后,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所述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不同环境为所述供热管道所处位置的不同温度环境;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一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初始供热温度、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热损数据按照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一供热信息;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二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剩余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热损数据按照所述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二供热信息;
将所述第一供热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供热信息按照单位时间进行整合均差计算,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包括: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确定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具有对照关系的热损初始值;
根据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初始值进行替换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包括:
若所述实际热损数据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则获取未来管道信息,所述未来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未来周期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以及与所述供热温度对应的供热温度信息,所述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随供热时长变化而幅动的信息;
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
检测所述未来热损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设热损数据的初始节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初始节点数据生成装置更换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包括: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节点对应的热损数据,并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数据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进行无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
将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训练好的热损模型进行向量特征提取,得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综合数据输入至预设算法模型中进行数据推算,生成所述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在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热损数据;
按照所述未来管道信息中的供热管道对应的供热温度与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供热温度进行匹配,得到未来热损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包括:
将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整合,生成热损维度矩阵数据;
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分布探查,获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的供热温度在不同供热环境下的热损数据的相对周期性规律,并基于所述相对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基于所述时间周期长度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有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
基于所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对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所述供热时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数据的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正态分布方差,并基于所述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所述正态分布方差确定所述第二环线矩阵数据的3δ范围;
判断所述数据是否在所述3δ范围之外,若所述数据在所述3δ范围之外,则确定所述数据所在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的第一矩阵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矩阵序列计算序列平均值,用所述序列平均值对所述数据进行替换,得到替换后的第二矩阵序列;
对所述第二矩阵序列进行缺失值以及归一化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所述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不同供热位置以及与所述供热位置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所述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标准更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数据校正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所述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
热损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在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时,具体用于:
调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初始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剩余供热温度信息;
其中,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时的温度,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时的供热温度,所述初始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后,在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剩余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后,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所述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不同环境为所述供热管道所处位置的不同温度环境;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一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初始供热温度、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热损数据按照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一供热信息;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二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剩余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热损数据按照所述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二供热信息;
将所述第一供热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供热信息按照单位时间进行整合均差计算,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标准更新模块在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时,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确定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具有对照关系的热损初始值;
根据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初始值进行替换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热损判断模块在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时,具体用于:
若所述实际热损数据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则获取未来管道信息,所述未来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未来周期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以及与所述供热温度对应的供热温度信息,所述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随供热时长变化而幅动的信息;
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
检测所述未来热损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设热损数据的初始节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初始节点数据生成装置更换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具体用于:
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节点对应的热损数据,并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数据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进行无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
将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训练好的热损模型进行向量特征提取,得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综合数据输入至预设算法模型中进行数据推算,生成所述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在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热损数据;
按照所述未来管道信息中的供热管道对应的供热温度与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供热温度进行匹配,得到未来热损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具体用于:
将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整合,生成热损维度矩阵数据;
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分布探查,获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的供热温度在不同供热环境下的热损数据的相对周期性规律,并基于所述相对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基于所述时间周期长度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有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
基于所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对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所述供热时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数据的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正态分布方差,并基于所述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所述正态分布方差确定所述第二环线矩阵数据的3δ范围;
判断所述数据是否在所述3δ范围之外,若所述数据在所述3δ范围之外,则确定所述数据所在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的第一矩阵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矩阵序列计算序列平均值,用所述序列平均值对所述数据进行替换,得到替换后的第二矩阵序列;
对所述第二矩阵序列进行缺失值以及归一化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示的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相关技术相比,在本申请中,在对供热管道进行热损监测时,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其中,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时长以及与供热时长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然后对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然后基于热损节点信息以及热损校准值对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然后基于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然后判断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从而在监测装置以及传感器随着使用监测的精度下降时,通过数据分析出热损校正值,对存在精确度问题的数据进行校准,得到实际热损数据,从而提高供热管道的热损测量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同时存在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由电子设备执行,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也可以为终端设备,其中,该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终端设备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
其中,所述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不同供热位置以及与所述供热位置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所述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历史周期是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设备设置的时间周期,例如:历史周期为一个月时间。
具体地,由于供热的管道隔热效果不是绝对的,因而沿途会有热量损失而产生的损耗是热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热损监测标准包括热损度标准,热损度标准供是衡量供热管道输送热量损失的一种量化指标。通常使用的标准是管道热损标准,也称为“热损系数”、“导热系数”或“传热系数”。该标准是指管道单位长度内输送能量量与整个管道输送能量量之比,通常用瓦特/米·摄氏度(W/m·℃)、千卡/米·小时·摄氏度(kcal/m·h·℃)等单位进行表示。热损系数越小,说明该管道的热损失越少,能源利用率也就越高。
步骤S11,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具体地,根据历史管道信息可以确定每次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以及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信息,根据热损监测标准可以确定每次供热管道的热损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供热管道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热损作为一个热损节点,同时将该节点对应的供热温度、热损度以及供热温度变化信息保存至该节点。
步骤S12,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具体地,将步骤S11中得到的热损校准值与热损监测标准中初始热损度标准的热损度进行累加,得到供热管道每个热损节点的节点热损标准,例如:初始的热损检测标准中的热损度标准为0,热损校准值为3,那么更新后的节点热损标准即为3。
步骤S13,基于所述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所述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
具体地,在节点热损标准的背景下,对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例如:在热损监测标准下监测得到的热损监测数据为5,那么在对热损监测标准更新后,节点热损标准为3,实际热损数据即为8。
步骤S14,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在本申请中,在对供热管道进行热损监测时,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其中,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时长以及与供热时长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然后对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然后基于热损节点信息以及热损校准值对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然后基于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然后判断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从而在监测装置以及传感器随着使用监测的精度下降时,通过数据分析出热损校正值,对存在精确度问题的数据进行校准,得到实际热损数据,从而提高供热管道的热损测量准确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S11具体包括步骤S111、步骤S112、步骤S113以及步骤S114,其中,步骤S111,调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初始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剩余供热温度信息。
其中,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时的温度,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时的供热温度,所述初始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后,在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剩余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后,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所述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不同环境为所述供热管道所处位置的不同温度环境。
步骤S112,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一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初始供热温度、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热损数据按照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一供热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准确得知在不同供热温度条件下供热管道的热损度,采用初始供热温度测试,即在监测装置或温度传感器没有使用过的前提下,对位于不同温度环境下的供热管道进行不同供热温度的测试,准确的测定出不同温度环境下供热管道内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度。
具体地,建立第一数据坐标系,其中X轴为时间线,Y轴为时间线对应的不同供热温度与对应的热损度,时间线的单位时间是以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在监测装置或温度传感器没有使用的前提下,首次对供热时长、供热温度变化以及供热管道的热损度进行检测记录,然后热损度与Y轴的数值进行对应标记,再将每个标记按照时间线规律进行连接,得到第一供热信息。
步骤S113,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二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剩余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热损数据按照所述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二供热信息。
具体地,建立第二数据坐标系,其中X轴为第一数据坐标系中X轴所对应的时间线的时间线,Y轴为时间线对应的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度,按照步骤S112中的标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得到第二供热信息。
步骤S114,将所述第一供热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供热信息按照单位时间进行整合均差计算,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具体地,分别计算第一供热信息以及第二供热信息中的热损度按照供热时长进行均值计算,即热损均值=热损度/供热时长,然后将第一供热信息与第二供热信息中具有相同供热温度的热损均值进行差值计算,得到热损校准均值,然后将热损校准均值与供热时长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热损校准值。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S12具体包括: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确定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具有对照关系的热损初始值,根据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初始值进行替换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包括:
若所述实际热损数据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则获取未来管道信息。
其中,所述未来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未来周期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以及与所述供热温度对应的供热温度信息,所述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随供热时长变化而幅动的信息。
具体地,未来周期时间段为未来一个月的时间段,根据供热管道未来一个月的工作登记表,得知在未来时间段内的供热温度以及供热温度信息。
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
检测所述未来热损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设热损数据的初始节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初始节点数据生成装置更换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包括:
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节点对应的热损数据,并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数据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进行无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
具体地,热损节点为步骤S14中所阐述的节点,节点中包含供热温度、供热温度信息以及热损度。
根据热损节点以及热损数据对历史管道信息进行无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以下第一热损矩阵数据:
其中,m为供热温度,n为节点所对应的热损数据。
将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训练好的热损模型进行向量特征提取,得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具体地,在将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热损模型中进行向量特征提取,需要预先获取矩阵数据样本,矩阵数据样本包括历史管道信息所形成的第一热损矩阵数据以及第一热损矩阵数据中的向量特征,然后创建热损模型,并基于第一热损矩阵数据以及第一热损矩阵数据中的向量特征对热损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热损模型。
具体地,热损模型为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是由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称为神经元)广泛地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习系统。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分布式存储和处理、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能力,特别适合处理需要同时考虑许多因素和条件的、不精确和模糊的信息处理问题。神经网络的发展与神经科学、数理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控制论、机器人学、微电子学、心理学、光计算、分子生物学等有关。
具体地,将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热损模型中进行向量特征提取,并将提取到的向量特征进行统计,得到特征维度数量,其中,向量特征包括历史管道信息中的温度向量特征、时长向量特征以及热损度特征等,然后将特征维度数量与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得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综合数据输入至预设算法模型中进行数据推算,生成所述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在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热损数据;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来说,采用双向LSTM模型为预设算法模型进行举例说明,包括但不仅限于双向LSTM模型。
具体地,预设算法模型构建,模型主体采用双向LSTM作为趋势预测模型,LSTM主要有遗忘门,输入门,输出门构成;
遗忘门:
输入门:
经过遗忘门和输入门的信息过滤后,将历史的记忆和当前阶段的记忆内容合并,生成的值为:
输出门:
在上面描述的LSTM之后,在反向接入一层LSTM网络层,通过该过程可以得到BI-LSTM层,由于是若干组微生物物种组合共同训练;添加物种空间特征联合学习层,初始化关联向量矩阵大小为M*V*K,取LSTM最后一层的输出向量,转置乘关联向量参数矩阵,最终连接回归损失函数,完成预设算法模型的构建。
按照所述未来管道信息中的供热管道对应的供热温度与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供热温度进行匹配,得到未来热损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包括:
将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整合,生成热损维度矩阵数据。
具体地,将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作为维度与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整合,本申请实施例采用pytorch技术进行举例说明,包括但不局限于pytorch技术一种可实现方式。
通过pytorch中的指令“out.unsqueeze(-1)”将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以维度的方式添加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中,实现维度整合。
具体地,PyTorch是一个基于Torch的Python开源机器学习库,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程序。它主要由Facebookd的人工智能小组开发,不仅能够实现强大的GPU加速,同时还支持动态神经网络,这一点是现在很多主流框架如TensorFlow都不支持的。PyTorch提供了两个高级功能:1.具有强大的GPU加速的张量计算(如Numpy);2.包含自动求导系统的深度神经网络除了Facebook之外,Twitter、GMU和Salesforce等机构都采用了PyTorch。
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分布探查,获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的供热温度在不同供热环境下的热损数据的相对周期性规律,并基于所述相对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其中,
v表示热损特征维度数量。
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分布探查,获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的供热温度在不同供热环境下的热损数据的相对周期性规律,并基于所述相对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具体地,将热损维度矩阵数据导入到Excel表格中,并且配置Python集成jupyter环境,针对热损维度矩阵数据中n时间序列做基本数据分布探查,主要目的在于找到对应序列的的相对周期性规律,然后根据相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基于所述时间周期长度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有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
具体地,用t来代替时间周期性长度,并将热损维度矩阵数据中的n替换为t,得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
基于所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对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所述供热时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具体地,假设预设未来预设时间段为k,即移动步长为k步预测,得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包括:
步骤S231,计算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数据的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正态分布方差,并基于所述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所述正态分布方差确定所述第二环线矩阵数据的3δ范围。
步骤S232,判断所述数据是否在所述3δ范围之外,若所述数据在所述3δ范围之外,则确定所述数据所在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的第一矩阵序列。
具体地,3δ范围是建立在正态分布的等精度重复测量基础上而造成奇异数据的干扰或噪声难以满足正态分布。如果一组测量数据中某个测量值的残余误差的绝对值νi>3δ,则该测量值为坏值,应剔除。通常把等于±3δ的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对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落在±3δ以外的概率只有0.27%,它在有限次测量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故存在3δ准则。3δ准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粗大误差判别准则,它一般应用于测量次数充分多(n≥30)或当n>10做粗略判别时的情况。
具体地,缺失值是指矩阵序列中由于缺少信息而造成的数据聚类、分组、删失或截断,对于缺失值的处理,从总体上来说分为删除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和缺失值插补,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删除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对矩阵序列进行处理,删除存在缺失值的个案主要有简单删除法和权重法。简单删除法是对缺失值进行处理的最原始方法。它将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删除。如果数据缺失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删除小部分样本来达到目标,那么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当缺失值的类型为非完全随机缺失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完整的数据加权来减小偏差。把数据不完全的个案标记后,将完整的数据个案赋予不同的权重,个案的权重可以通过logistic或probit回归求得。
步骤S233,根据所述第一矩阵序列计算序列平均值,用所述序列平均值对所述数据进行替换,得到替换后的第二矩阵序列。
步骤S234,对所述第二矩阵序列进行缺失值以及归一化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
具体地,归一化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数变为(0,1)之间的小数,一种是把有量纲表达式变为无量纲表达式。主要是为了数据处理方便提出来的,把数据映射到0~1范围之内处理,更加便捷快速。
具体处理归一方法为:
上述实施例从方法流程的角度介绍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下述实施例从虚拟模块或者虚拟单元的角度介绍了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具体详见下述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如图2所示,该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20具体可以包括:信息获取模块21、数据分析模块22、标准更新模块23、数据校正模块24以及热损判断模块25,其中,
信息获取模块21,用于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所述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不同供热位置以及与所述供热位置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所述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22,用于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标准更新模块23,用于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数据校正模块24,用于基于所述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所述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
热损判断模块25,用于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数据分析模块22在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时,具体用于:
调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初始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剩余供热温度信息;
其中,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时的温度,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时的供热温度,所述初始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后,在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剩余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后,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所述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不同环境为所述供热管道所处位置的不同温度环境;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一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初始供热温度、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热损数据按照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一供热信息;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二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剩余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热损数据按照所述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二供热信息;
将所述第一供热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供热信息按照单位时间进行整合均差计算,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标准更新模块23在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时,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确定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具有对照关系的热损初始值;
根据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初始值进行替换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热损判断模块25在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时,具体包括:
若所述实际热损数据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则获取未来管道信息,所述未来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未来周期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以及与所述供热温度对应的供热温度信息,所述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随供热时长变化而幅动的信息;
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
检测所述未来热损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设热损数据的初始节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初始节点数据生成装置更换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包括:
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节点对应的热损数据,并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数据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进行无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
将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训练好的热损模型进行向量特征提取,得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综合数据输入至预设算法模型中进行数据推算,生成所述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在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热损数据;
按照所述未来管道信息中的供热管道对应的供热温度与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供热温度进行匹配,得到未来热损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包括:
将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整合,生成热损维度矩阵数据;
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分布探查,获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的供热温度在不同供热环境下的热损数据的相对周期性规律,并基于所述相对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基于所述时间周期长度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有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
基于所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对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所述供热时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数据的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正态分布方差,并基于所述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所述正态分布方差确定所述第二环线矩阵数据的3δ范围;
判断所述数据是否在所述3δ范围之外,若所述数据在所述3δ范围之外,则确定所述数据所在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的第一矩阵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矩阵序列计算序列平均值,用所述序列平均值对所述数据进行替换,得到替换后的第二矩阵序列;
对所述第二矩阵序列进行缺失值以及归一化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从实体装置的角度介绍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30除常规配置装置外包括: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其中,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相连,如通过总线302相连。可选地,电子设备3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304。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收发器304不限于一个,该电子设备3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处理器301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据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3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总线3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总线302可以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总线302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存储器303可以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存储器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内容。
其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还可以为服务器等。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所述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不同供热位置以及与所述供热位置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所述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
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基于所述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所述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
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包括:
调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初始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剩余供热温度信息;
其中,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时的温度,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用于表示在不同环境下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时的供热温度,所述初始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首次供热后,在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剩余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在对所述供热管道非首次供热后,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温度随所述供热时长不同而幅动的信息,所述不同环境为所述供热管道所处位置的不同温度环境;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初始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一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初始供热温度、初始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热损数据按照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一供热信息;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数据确定与所述剩余供热温度相对应的第二热损数据,并将所述剩余供热温度、剩余供热温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热损数据按照所述供热时间点进行数据规划,得到第二供热信息;
将所述第一供热信息以及所述第二供热信息按照单位时间进行整合均差计算,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包括:
基于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确定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具有对照关系的热损初始值;
根据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初始值进行替换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包括:
若所述实际热损数据符合预设热损数据,则获取未来管道信息,所述未来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未来周期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以及与所述供热温度对应的供热温度信息,所述供热温度信息用于表示供热管道的供热温度随供热时长变化而幅动的信息;
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
检测所述未来热损数据不符合所述预设热损数据的初始节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初始节点数据生成装置更换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未来管道信息、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热损数据进行预测,得到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未来热损数据,包括:
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节点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节点对应的热损数据,并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以及所述热损数据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进行无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
将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输入至训练好的热损模型进行向量特征提取,得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并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综合数据输入至预设算法模型中进行数据推算,生成所述供热温度的热损节点在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热损数据;
按照所述未来管道信息中的供热管道对应的供热温度与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的供热温度进行匹配,得到未来热损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得到的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数据结合处理,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包括:将所述热损特征维度数量与所述第一热损矩阵数据进行整合,生成热损维度矩阵数据;
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基本数据分布探查,获取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中不同的供热温度在不同供热环境下的热损数据的相对周期性规律,并基于所述相对周期性规律确定时间周期长度;
基于所述时间周期长度对所述热损维度矩阵数据进行有监督时间序列数据整理,得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
基于所述热损预测矩阵数据对所述未来周期时间段内的所述供热时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生成第二热损矩阵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中所包含数据的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正态分布方差,并基于所述正态分布均值以及所述正态分布方差确定所述第二环线矩阵数据的3δ范围;
判断所述数据是否在所述3δ范围之外,若所述数据在所述3δ范围之外,则确定所述数据所在所述第二热损矩阵数据的第一矩阵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矩阵序列计算序列平均值,用所述序列平均值对所述数据进行替换,得到替换后的第二矩阵序列;
对所述第二矩阵序列进行缺失值以及归一化处理,得到热损综合数据。
8.一种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历史管道信息以及热损监测标准,所述历史管道信息用于表示在历史时间段内供热管道的不同供热位置以及与所述供热位置对应的供热温度变化,所述热损监测标准用于表示供热管道在所述历史时间段内热量监测仪器的热损监测标准以及热损监测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历史管道信息以及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对应的热损校准值;
标准更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热损节点信息以及所述热损校准值对所述热损监测标准进行更新,得到节点热损标准;
数据校正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节点热损标准中的热损节点对所述热损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得到实际热损数据;
热损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实际热损数据是否符合预设热损数据,若不符合,则生成热损异常信息。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执行时,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方法。
CN202310752284.9A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71103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2284.9A CN117110362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2284.9A CN117110362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0362A true CN117110362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797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2284.9A Pending CN117110362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1036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27998A (zh) * 2024-03-22 2024-04-26 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矿区供热系统智能调控方法
CN117927998B (zh) * 2024-03-22 2024-06-28 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矿区供热系统智能调控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27998A (zh) * 2024-03-22 2024-04-26 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矿区供热系统智能调控方法
CN117927998B (zh) * 2024-03-22 2024-06-28 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矿区供热系统智能调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orin et al. Discrete approach to stochastic parametrization and dimension reduction in nonlinear dynamics
Biller et al. Breaking good: accounting for fragility of genomic regions in rearrangement distance estimation
Aslam et al. A new variable control chart using neutrosophic interval method-an application to automobile industry
CN116245015A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变化趋势预测方法及系统
Al-Jumeily et al. Predicting physical time series using dynamic ridge polynomial neural networks
CN114565196B (zh) 基于政务热线的多事件趋势预判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964668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供热监控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Noje et al. IoT devices signals processing based on Shepard local approximation operators defined in Riesz MV-algebras
CN115238969A (zh) 一种白蚁预防的趋势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5839344B (zh) 一种用于渣浆泵的磨损监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aneko Estim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predictions in locally weighted partial least‐squares modeling
Alomari et al. Advancing aircraft engine RUL predictions: an interpretable integrated approach of feature engineering and aggregated feature importance
CN109359346A (zh) 一种热负荷预测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878963B (zh)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计量误差预测方法、系统、终端及介质
CN117110362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管道热损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Heredia Modelling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with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Li et al. Optimal measurement area determination algorithm of articulated arm measuring machine based on improved FOA
Das et al. Statistical process monitoring based on maximum entropy density approximation and level set principle
Breve et al. A simplified complex network-based approach to mRNA and ncRNA transcript classification
CN118032160A (zh) 一种变压器无线测温方法、系统、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ramer et al.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Based on Bayesian Neural Networks for Predictive Quality
Baihaqi et al. A Comparis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Naï ve Bayes For Classification Sentimen Analisys user Mobile App
CN109145254A (zh) 一种准确率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设备
CN115840907B (zh) 场景行为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3326584B (zh) 一种兼顾鲁棒性和可靠性的电工装备优化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