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3820A -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3820A
CN117083820A CN202180095359.XA CN202180095359A CN117083820A CN 117083820 A CN117083820 A CN 117083820A CN 202180095359 A CN202180095359 A CN 202180095359A CN 117083820 A CN117083820 A CN 117083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ode
target
fec
fec en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53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糟永明
王晶
杜思清
宦卿
张佳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83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38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并通过该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其中,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第一设备支持的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由于第一设备可以选择性地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因此能够避免总是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编码所带来的较高时延和开销,本申请用于通信设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通信技术领域,通信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速率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信设备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纠错。
通常情况下,数据的发送端(某一通信设备)和接收端(另一通信设备)基于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编解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纠错。示例地,发送端会采用FEC编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编码,再将编码得到的数据发送至接收端。接收端在接收到该数据后,会采用FEC解码的方式对该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
但是,采用FEC编解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编解码,会引入较大的延时和编码开销,且会增加通信设备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能够解决采用FEC编解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编解码的延时和编码开销较高,且通信设备的功耗较大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第一设备执行,所述第一设备支持多种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编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并通过该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第一设备支持的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并且,对于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每种FEC编码方式,第一设备可以根据信道的状态参数,以及该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选择性地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所以,第一设备可能会采用该FEC编码方式编码,第一设备也可能会不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编码。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第一设备始终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编码导致数据传输时延较高,且通信设备功耗较高的情况发生。
另外,由于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因此,第一设备无需在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之前,另外向第二设备发送消息以告知第二设备采用的编码方式包括该目标FEC编码方式,所以,降低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 复杂度。并且,不论第一设备采用何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仅需根据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中携带的用于指示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相应地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即可,可见数据传输的方式较为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当状态参数满足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会采用该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分别对不同的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数据均发送至第二设备。比如,第一设备将待编码的数据分为至少两份目标数据,该至少两份目标数据与该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一一对应。之后,第一设备采用该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中的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对应的一份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在本申请中,第一设备可能会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编码,第一设备也可能会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部分FEC编码方式编码,第一设备也可能会不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编码。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第一设备始终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编码导致数据传输时延较高,且通信设备功耗较高的情况发生。
并且,由于本申请中第一设备支持FEC编码方式,第二设备支持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且FEC编码方式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能够实现对数据中多个比特位的纠错,因此,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高。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可以根据信道的状态参数,从多种FEC编码方式中选择目标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这样就使得编码所采用的目标FEC编码方式能够适配信道的状态,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信道的状态,采用不同的FEC编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纠错,从而弱化信道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第一设备不仅可以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还可以支持除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之外的辅助编码方式,第二设备还可以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在这种情况下,前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FEC编码方式的采用有条件限制,而辅助编码方式的采用可以没有条件限制。
本申请不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进行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辅助编码方式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编码方式、错误纠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ECC)编码方式以及其他FE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该其他FEC编码方式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均不相同。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后,还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此时,第一设备可以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以实现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在又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辅助数据 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再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编码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数据和辅助数据均为待编码的数据,不同的是,目标数据采用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而辅助数据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数据和辅助数据均为待编码的数据,不同的是,目标数据采用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而辅助数据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可见,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一部分数据(如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以及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另一部分数据(如辅助数据)进行编码。这样一来,该一部分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较高。并且,在辅助编码方式所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小于FEC编码方式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且辅助编码方式带来的设备功耗也小于FEC编码方式带来的设备功耗时,该另一部分数据编码所带来的时延和设备功耗均较小。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状态参数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第一设备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第一设备可以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所述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所述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纠错能力与所述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低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所以,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的传输质量。另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高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由于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与FEC编码方式所引起的通信设备功耗正相关,所以,能够在保证数据的传输质量较高的情况下,降低通信设备的功耗。
上述状态参数可以是第一设备独立确定的,也可以是在第二设备的辅助下确定出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在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可以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参数,之后,再根据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确定所述状态参数。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在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可以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之后,再根据所述参考信息,得到所述状态参数。
可选地,第一设备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通知信息,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设备可以在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根据第一编码数据携带的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上述第一编码数据为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数据。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第二设备不仅可以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还可以支持除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之外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本申请不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进行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辅助编码方式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编码方式和错误纠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EC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辅助编码方式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其他FEC编码方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二设备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后,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的数据。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第二设备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前,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在又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信道发送的第三编码数据,再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三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其中,所述第三编码数据为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辅助数据编码得到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状态参数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二设备在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还可以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所述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所述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纠错能力与所述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低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所以,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的传输质量。另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高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由于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与FEC编码方式所引起的通信设备功耗正相关,所以,能够在保证数据的传输质量较高的情况下,降低通信设备的功耗。
上述状态参数可以是第一设备独立确定的,也可以是在第二设备的辅助下确定出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二设备在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之后,还可以根据所述测试数据确定所述至少部分参数,之后再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至少部分参数。这样一来,第一设备便能够获取到该至少部分参数。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二设备在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之后,还可以根据所述测试数据确定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并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参考信息。这样一来,第一设备便可以根据该参考信息确定上述至少部分参数。
可选地,第二设备在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还可以根据所述状态参数确定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之后,第二设备可以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通知信息,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是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通信设备包括:编码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编码模块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发送模块用于通过该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第一设备支持的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第一设备不仅可以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还可以支持除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之外的辅助编码方式,第二设备还可以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本申请不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进行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辅助编码方式包括:CRC编码方式和EC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辅助编码方式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其他FEC编码方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后,还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此时,上述发送模块可以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以实现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在又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编码模块还用于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辅助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上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编码数据。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状态参数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上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第一设备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所述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所述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纠错能力与所述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
上述状态参数可以是第一设备独立确定的,也可以是在第二设备的辅助下确定出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发送模块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参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确定所述状态参 数。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发送模块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可以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参考信息,得到所述状态参数。
可选地,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接收模块用于在编码模块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通知信息,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编码模块可以在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第四方面,提供了另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为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模块和解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通过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解码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编码数据携带的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上述第一编码数据为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数据。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第二设备不仅可以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还可以支持除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之外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本申请不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进行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辅助编码方式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编码方式和错误纠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EC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辅助编码方式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其他FEC编码方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解码模块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后,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的数据。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接收模块可以通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接收上述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解码模块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前,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在又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信道发送的第 三编码数据。上述解码模块还用于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三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其中,所述第三编码数据为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状态参数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上述接收模块在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还可以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所述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所述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纠错能力与所述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低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所以,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的传输质量。另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高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由于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与FEC编码方式所引起的通信设备功耗正相关,所以,能够在保证数据的传输质量较高的情况下,降低通信设备的功耗。
上述状态参数可以是第一设备独立确定的,也可以是在第二设备的辅助下确定出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通信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之后,根据所述测试数据确定所述至少部分参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至少部分参数。这样一来,第一设备便能够获取到该至少部分参数。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通信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处理模块用于在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之后,根据所述测试数据确定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参考信息。这样一来,第一设备便可以根据该参考信息确定上述至少部分参数。
可选地,通信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根据所述状态参数确定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发送模块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通知信息,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设计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中任一设计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三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第四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设备。
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五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第六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设备。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任一设计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二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相应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得到第一编码数据的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初始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目标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编码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初始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目标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初始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目标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目标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目标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原理、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0可以包括多个通信设备(如图1中的第一设备01和第二设备02)。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出了通信系统中的两个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中通信设备的个数也可以大于2,比如该个数可以为10、100或1000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通信系统中每个通信设备可以作为数据的发送端,也可以作为数据的接收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设备01为数据的发送端,且第二设备02为数据的接收端为例。
通信设备可以是任一种能够传输数据的设备,比如,服务器、服务器集群、网关、路由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安防设备、智慧屏或者电子设备中的接口单元等。例如,第一设备为电子设备内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与外围设备的接口单元,第二设备为该外围设备。
示例地,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与存储单元耦合,并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由通信设备执行的方法。其中,处理单元的个数可以为多个,与处理单元耦合的存储单元可以独立于处理单元之外或独立于通信设备之外,也可以在处理单元或通信设备之内。存储单元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是云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或网络硬盘等。可选地,存储单元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存储单元的个数为多个时,可以位于相同的或不同的位置,并且可以独立或配合使用。示例性地,当存储单元位于通信设备内部时,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200包括:处理单元202和存储单元201,其中,存储单元201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单元202用于调用存储单元201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该通信设备执行相应的方法或功能。可选地,如图2所示,该通信设备2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接口203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204。存储单元201、处理单元202以及通信接口203通过通信总线204通信连接。其中,通信接口203用于在处理单元202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通信,处理单元202可以通过通信总线204调用存储单元201中存储的程序。
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间具有信道,这些通信设备可以通过该信道通信(如传输数据)。该信道可以是基于有线网络的信道,也可以是基于无线网络的信道。其中,有线网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通用串行总线(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无线网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保真(英文: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蓝牙、红外、紫蜂(英文:Zigbee)或数据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通信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的量越来越大,且数据的传输速率也越来越高。比如,通信设备采集图像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通信设备采集的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比如称为4K的分辨率,称为8K的分辨率),分辨率较高的图像的数据量较大,若需要传输该图像,则会使得通信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的量较大。又比如,在高清直播场 景下,通信设备也需要快速传输数据量较大的数据。
快速传输数据量较大的数据较容易出现误码,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信设备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纠错。
相关技术中,数据的发送端(某一通信设备)和接收端(另一通信设备)基于FEC编解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纠错。但是,采用FEC编解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编解码,会引入较大的延时和编码开销,且会增加通信设备的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该数据传输方法中,通信设备支持多种FEC编解码方式。并且,通信设备可以根据信道的状态参数来判定是否采用每种FEC编解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编解码。从而实现了对多种FEC编解码方式进行选择,降低了采用多种FEC编解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编解码的概率,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较高、编码开销较高以及通信设备功耗较大的概率。
示例地,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如图3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具有用于数据传输的信道,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传输数据之前,可以先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以便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基于该测试数据进行信道的测试。
示例地,第一设备在发送测试数据之前,还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通知消息,该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即将发送测试数据,第二设备可以根据该通知消息接收测试数据。
可选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启动之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可以持续有数据在传输,第一设备在无需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时,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空闲数据,第二设备在接收到该空闲数据之后无需对该空闲数据进行处理。示例地,第一设备在步骤101中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空闲数据,第二设备无需处理该空闲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102、第二设备根据测试数据确定信道的状态参数,该状态参数用于反映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
示例地,状态参数可以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等参数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设备在接收到该测试数据后,可以根据该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确定信道的状态参数。示例地,假设该状态参数包括丢包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了测试数据包含的数据包的总数(比如在上述通知消息中指示该总数),第二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测试数据所包含的数据包的个数与该总数相除,从而得到该丢包率。
步骤103、第二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
第二设备在得到信道的状态参数后,可以将该状态参数通过信道发送至第一设备,以便于第一设备根据该状态参数确定是否采用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每种FEC编码方式编码。
需要说明的是,假设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持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空闲数据,则在步骤103中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的过程中,第一设备还会持续向第二设备发送该空闲数据。
步骤103中以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的通道是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的信道为例。当然,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的通道也可以不是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的信道。如图4所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具有用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数据的多条信道,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还具有至少一条时钟通道,以及串行时钟信号(Serial Clock,SCL)通道和串行数据信号(Serial Data,SDA)通道,第二设备可以通过任一信道、SCL通道或SDA通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
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直接发送状态参数,也可以将状态参数携带在消息中发送至第一设备。示例地,以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为例,该消息的结构可以如图5所示,该消息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前缀(Premble)、数据同步信息(Sync)、控制/数据信息(C/D)、均衡码流(Equalization_Code_Stream)、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误码率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 for BER)、IDLE(闲置位)。误码率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中可以包含误码率。
步骤104、第一设备判断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目标FEC编码方式为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在状态参数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执行步骤105。
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每种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设备在步骤104中需要判断状态参数是否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并在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可以执行步骤105以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但是,在状态参数不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无需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此时,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将待传输的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设备。
目标FEC编码方式为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对于多种FEC编码方式中除目标FEC编码方式之外的每种FEC编码方式,第一设备均可以参考步骤104以确定是否采用该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为,第一设备可以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并且每种FEC编码方式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设备可以判断状态参数是否满足该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当状态参数满足某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可以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对待传输的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当状态参数不满足某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可以确定不能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从而能够避免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编码所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较高,以及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功耗较高的情况。
当状态参数不满足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无需采用FEC编码方式对待传输的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需要说明的是,当状态参数满足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 会采用该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分别对不同的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数据均发送至第二设备。比如,第一设备将待编码的数据分为至少两份目标数据,该至少两份目标数据与该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一一对应。之后,第一设备采用该至少两种FEC编码方式中的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对应的一份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还需要说明的是,状态参数可以包括至少一种参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可以包括该至少一种参数中至少部分参数的条件,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可以是针对相同的参数,也可以是针对不同的参数。比如,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多种FEC编码方式包括:FEC编码方式1、2和3。其中,FEC编码方式1对应的参数条件包括:误码率的某一范围,丢包率的某一范围,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的某一范围;FEC编码方式2对应的参数条件包括:误码率的某一范围和数据传输速率的某一范围;FEC编码方式3对应的参数条件包括:丢包率的某一范围。
可选地,信道的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信道的传输质量,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方面,在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位于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外时,该状态参数不会满足任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以,后续第一设备不会采用FEC编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编码。并且,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高于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的上限时,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高,此时,即使不采用FEC编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编码,也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较高。
另一方面,在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位于至少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时,状态参数满足该至少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采用该至少一种FEC编码方式分别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能够提升数据传输质量,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能够实现在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尽量减小数据传输时延,以及减小通信设备的功耗。
步骤105、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
第一设备在确定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可以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
进一步地,当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时,为了便于第二设备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和纠错,可以在该第一编码数据中携带用于指示该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示例地,假设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方式1,采用方式1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可以包括:标识位、信息位和校验位,其中,标识位用于携带用于指示该方式1的标识,信息位用于携带目标数据,校验位用于携带校验数据。
可选地,第一设备在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时,第一设备可以将目标数据切割为多个第一数据块,之后,再基于该多个第一数据块得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块,每个第二数据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块。最后,第一设备可以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生成每个第二数据块的校验位,得到每个第二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包括该第二数据块及其校验位)。并且,第一设备还需在该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前增加标识位 (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以得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编码数据。如图6所示,第一设备可以将目标数据切割为6个第一数据块,之后,再基于该6个第一数据块得到3个第二数据块,每个第二数据块可以包括2个第一数据块。最后,第一设备可以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生成每个第二数据块的校验位,得到每个第二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包括该第二数据块及其校验位)。并且,第一设备还需在该3个第二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前增加标识位(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以得到第一编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FEC编码方式可以基于任一种纠错技术,比如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RS)技术、循环码(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s,BCH)或者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106、第一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
步骤107、第二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数据中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
第二设备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编码方式与对应的解码方式所采用的技术相同,编码方式的编码过程与解码方式的解码过程相反。
由于第一编码数据中携带有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所以,第二设备在接收到该编码数据后,可以根据该编码数据中的该标识,确定目标FEC编码方式,并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该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
第二设备在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编码数据解码的过程中,若发现编码数据中并无错误,则可以基于解码得到的数据执行后续流程。若第二设备发现编码数据中有错误,且第二设备能够基于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则第二设备可以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再基于解码得到的数据执行后续流程。若第二设备无法基于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则第二设备可以将该编码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以触发第一设备重新发送数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并且,对于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每种FEC编码方式,第一设备可以根据信道的状态参数,以及该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选择性地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所以,第一设备可能会采用该FEC编码方式编码,第一设备也可能会不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编码。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第一设备始终采用该种FEC编码方式编码导致数据传输时延较高,且通信设备功耗较高的情况发生。
另外,由于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因此,第一设备无需在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之前,另外向第二设备发送消息以告知第二设备采用的编码方式包括该目标FEC编码方式,所以,降低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复杂度。并且,不论第一设备采用何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仅需根据接收到的编码数据中携带的用于指示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相应地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即可,可见数据传输的方式较为简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能会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编码,第一设备也可能会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部分FEC编码方式编码,第一设备也可能会不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编码。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第一设备始终采用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编码导致 数据传输时延较高,且通信设备功耗较高的情况发生。
并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支持FEC编码方式,第二设备支持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且FEC编码方式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能够实现对数据中多个比特位的纠错,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高。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信道的状态参数,从多种FEC编码方式中选择目标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这样就使得编码所采用的目标FEC编码方式能够适配信道的状态,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信道的状态,采用不同的FEC编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纠错,从而弱化信道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可选地,当上述信道的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且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传输质量位于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时,在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纠错能力与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
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低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高的FEC编码方式,所以,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的传输质量。
另一方面,当状态参数所指示的传输质量较高时,该状态参数能够满足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若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则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纠错能力较低的FEC编码方式,由于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与FEC编码方式所引起的通信设备功耗正相关,所以,能够在保证数据的传输质量较高的情况下,降低通信设备的功耗。
示例地,假设多种FEC编码方式包括:第一FEC编码方式和第二FEC编码方式。第一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大于第二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为:误码率大于1E-12(表示10的-12次方),且数据传输速率大于16Gbps(Gbps表示每秒1000兆位)。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为:误码率小于或等于1E-12,和/或,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或等于16Gbps。可见,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指示的传输质量的范围中的质量较低,当状态参数满足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说明当前的传输质量较低,此时可以确定纠错能力较高的第一FEC编码方式为编码所采用的目标FEC编码方式,以提升数据的传输质量。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指示的传输质量的范围中的质量较高,当状态参数满足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说明当前的传输质量较高,此时可以确定纠错能力较低的第二FEC编码方式为编码所采用的目标FEC编码方式,以降低通信设备的功耗。
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
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不同。其中。第一设备在采用某一种FEC编码方式对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码字(Code Word),该码字可以称为该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示例地,码字可以包括信息位和校验位,信息位用于携带被编码的数据,校验位用于携带FEC编码得到的校验数据,码字不同可以是指:码字的类型(如RS或者 BCH、LDPC)、码字的长度、信息位的长度、校验位的长度以及校验位能够纠错的信息位的长度中的至少一种不同。其中,校验位能够纠错的信息位的长度用于表征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
例如,第一设备可以支持:第一FEC编码方式和第二FEC编码方式,第一FEC编码方式的码字的特征可以表示为RS(228,220,4,8),第二FEC编码方式的码字的特征可以表示为RS(114,110,2,8)。其中,RS(228,220,4,8)表示第一FEC编码方式的码字的类型为RS,该码字的长度为228个符号(Symbol),该码字中信息位的长度为220个符号,该码字中校验位的长度为8个符号,该码字中校验位能够纠错的信息位的长度为4个符号。RS(114,110,2,8)表示第二FEC编码方式的码字的类型为RS,该码字的长度为114个符号,该码字中信息位的长度为110个符号,该码字中校验位的长度为8个符号,该码字中校验位能够纠错的信息位的长度为2个符号。可见,第一FEC编码方式和第二FEC编码方式的码字的长度不同,码字中信息位的长度不同,且校验位能够纠错的信息位的长度不同(第一FEC编码方式和第二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不同)。
第一设备可以包括与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一一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第一设备可以通过每个FEC编码电路采用该编码电路对应的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包括与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一一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第二设备可以通过每个FEC解码电路采用该解码电路对应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和纠错。
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选择电路,该第一选择电路与该多个FEC编码电路连接,第一设备在确定出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状态参数满足对应的参数条件的FEC编码方式时,第一设备会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该第一控制信号可以触发第一选择电路开启这些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以便于后续通过这些FEC编码电路采用相应地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相应地,第二设备也可以包括第二选择电路,该第二选择电路与该多个FEC解码电路连接,第二设备在确定出需要采用的解码方式时,第二设备会生成第二控制信号,该第二控制信号可以触发第二选择电路开启这些解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方式所对应的FEC解码电路,以便于后续通过这些FEC解码电路采用相应地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和纠错。该第一选择电路和第二选择电路可以为数据选择器(multiplexer,MUX)或辅助通道(Auxiliary,AUX)等。
示例地,对于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中的每个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可以包括与多种FEC编码方式一一对应的多个控制位,第一控制信号中的每个控制位用于指示是否开启对应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第二控制信号中的每个控制位用于指示是否开启对应的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解码电路。
例如,假设多个FEC编码方式包括第一FEC编码方式和第二FEC编码方式,第一控制信号可以包括两个比特位,这两个比特位中的第一个比特位与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第二个比特位与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如表1所示,当第一控制信号为00时,表示状态参数不满足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且状态参数不满足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选择电路会将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和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均关闭。当第一控制信号为01时,表示状态参数不满足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且状态参数满足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选择电路会将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关闭,并将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 编码电路开启。当第一控制信号为10时,表示状态参数满足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且状态参数不满足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选择电路会将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开启,并将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关闭。当第一控制信号为11时,表示状态参数满足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且状态参数满足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选择电路会将第一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以及第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FEC编码电路均开启。
表1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以状态参数用于反映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且由第二设备确定全部的状态参数之后发送给第一设备为例。
一方面,也可以是状态参数中的一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且由第二设备确定状态参数中的该一部分参数之后发送给第一设备。此时,第一设备还需自行确定出状态参数中的另一部分参数,进而根据接收到一部分参数和自行确定出的另一部分参数,得到状态参数。
示例地,假设状态参数可以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上述一部分参数可以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另一部分参数可以包括: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和信道噪声。或者,上述一部分参数可以包括:误码率、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另一部分参数可以包括: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和信道噪声。
另一方面,该状态参数也可以全部由第一设备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地,当状态参数由第一设备确定时,图3中的步骤102和步骤103无需执行,且在步骤101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后,第二设备可以根据该测试数据确定状态参数的参考信息,并通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该参考信息。之后,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该参考信息得到上述状态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该参考信息可以是第一设备得到状态参数所需的信息。
比如,当状态参数包括丢包率时,该参考信息可以是第二设备接收到的测试数据所包含的数据包的个数,第一设备在接收到该参考信息后,可以将参考信息中的个数与测试数据中数据包的总数相除,以得到测试数据的丢包率。
可选地,当状态参数包括多种参数时,该多种参数中的一部分参数可以由第一设备确定,而另一部分参数由第二设备确定后发送给第一设备。其中,第一设备可以自行确定该一部分参数,或者,第一设备也可以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该一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并根据该参考信息确定该一部分参数。
比如,状态参数包括:丢包率、误码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其中,丢包率和误码率可以由第二设备确定并发送至第一设备,数据传输速率可以由第一设备自行确定。示例地,第一设备可以包括切速状态寄存器,该切速状态寄存器的状态值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速率,比如切速状态寄存器具有两种状态值:0和1,状态值0表示低速传输状态,此时的数据传输速率低于速率阈值,状态值1表示高速传输状态,此时的数据传输速率高于速率阈值。该速度阈值可以是任意数值,如6Gbps或16Gbps等。第一设备可以通过读取该切速状态寄存器的状态值来确定该数据传输速率。可选地,当第二设备需要确定数据传输速率时,第二设备也可以读取第二设备中的切速状态寄存器的状态值,以确定该数据传输速率。
可选地,无论状态参数以何种方式确定,该状态参数均可以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设备确定状态参数是否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为例。可选地,也可以是第二设备确定状态参数是否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再由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状态参数是否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的通知信息。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该通知信息确定确定状态参数是否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设备无需执行上述步骤103。并且,第二设备根据状态参数确定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编码方式的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4,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讲述了对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FEC编码方式选择性地采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第一设备还可以支持辅助编码方式,第二设备还可以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在这种情况下,前述实施例中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FEC编码方式的采用有条件限制,而辅助编码方式的采用可以没有条件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不作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辅助编码方式包括:CRC编码方式和EC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辅助编码方式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其他FEC编码方式。
可选地,当辅助编码方式具有纠错能力时,第二设备在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时,还可以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纠错。当辅助编码方式具有检错能力时,第二设备在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时,还可以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检错。下述实施例中并未提到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检错或纠错的内容,在下述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辅助编码方式的能力,相应增加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检错或纠错的内容,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示例地,第一设备可以先采用FEC编码方式(如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再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此时,在图3中步骤105之后,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在步骤106中,第一设备可以通过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编码数据,以实现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相应地,第二设备会在步骤106中接收到第二编码数据,第二设备在步骤107之前,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上述第一编码数据。
又示例地,第一设备可以先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再采用FEC编码方式(如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此时,在图3中步骤105之前,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上述目标数据。相应地,第二设备在步骤107之后,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该目标数据为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解码和纠错得到的数据。
再示例地,第一设备可以分别采用FEC编码方式(如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和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此时,图3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一设备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辅助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之后,第一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编码数据。相应地,第二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三编码数据后,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该第三编码数据进行解码。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数据和辅助数据均为待编码的数据,不同的是,目标数据采用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而辅助数据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可见,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一部分数据(如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以及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另一部分数据(如辅助数据)进行编码。这样一来,该一部分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较高。并且,当辅助编码方式所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小于FEC编码方式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且辅助编码方式带来的设备功耗也小于FEC编码方式带来的设备功耗时,该另一部分数据编码所带来的时延和设备功耗均较小。
再示例地,上述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多种编码方式,第一设备可以先采用辅助编码方式中的一部分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再采用FEC编码方式(如上述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再采用辅助编码方式中的另一部分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先采用该另一部分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再采用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再采用该一部分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
当第一设备不仅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还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并且,在状态参数不满足任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的,辅助编码方式所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小于FEC编码方式引起的数据传输时延,且辅助编码方式带来的设备功耗也小于FEC编码方式带来的设备功耗,所以,在状态参数不满足任一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从而能够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数据传输时延,以及减小设备功耗。
可选地,第一设备是否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以及辅助编码方式的编码顺序,可以是第一设备上预先配置的;第二设备是否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以及该解码方式的解码顺序也可以是第二设备上预先配置好的。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该编码顺序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根据该解码顺序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 解码方式进行解码。
在此基础上,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第一设备在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也可以先判断上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在状态参数满足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才允许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此时,若第一设备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则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该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编码数据后,在根据解码顺序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前,可以检测该编码数据中是否携带有用于指示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在该编码数据中携带有该标识时,第二设备才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否则第二设备不会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可以在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以下将通过几个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辅助编码方式可以是基于任一种编码技术的辅助编码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若该任一种编码技术不包括FEC编码方式,则基于该种编码技术的辅助编码方式包括:该种编码技术中的所有编码方式。若该任一种编码技术包括FEC编码方式,则基于该种编码技术的辅助编码方式包括:该种编码技术中除FEC编码方式之外的编码方式。
示例地,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中以辅助编码方式为基于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IPI)相机串行接口2(CSI-2)中D-物理层端口(D-Port Physical Layer,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为例,其中,D-PHY是CSI-2中的一种物理层端口。D-PHY技术包括:ECC编码方式和CRC编码方式,且不包括FEC编码方式,因此,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包括:ECC编码方式和CRC编码方式。
如图7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201、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
步骤201可以参考步骤101,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2、第二设备根据测试数据确定信道的状态参数,该状态参数用于反映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
步骤202可以参考步骤102,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3、第二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
步骤203可以参考步骤103,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4、第一设备在待传输的数据块前添加数据类型符(Data ID)、字节数(WC)和虚拟通道标识符(VCX),得到初始数据。
该待传输的数据块可以是由第一设备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切割得到的数据块,数据块可以包括8个比特位。
示例地,该初始数据的结构如图8所示,该初始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数据类型符、WC、VCX和数据块(payload)。其中,WC用于标记Payload中字节的数量,WC包括16个比特位。
步骤205、第一设备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目标数据。
示例地,第一设备可以采用ECC编码模式对初始数据中的数据类型符、WC和VCX进行编码得到ECC纠检错校验码(可以包括6个比特位),以及采用CRC编码模式对初始数据中的数据块进行编码得到CRC校验码(可以包括16个比特位)。之后,第一设备可以将ECC纠检错校验码和CRC校验码添加至初始数据中数据块的包头和包尾,得到目标数据。目标数据的结构如图9所示,目标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数据类型符、WC、VCX、ECC纠检错校验码、数据块和CRC校验码。
步骤206、第一设备判断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目标FEC编码方式为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任一种FEC编码方式。在状态参数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执行步骤207。
在状态参数不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无需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此时,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可以直接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初始数据,并执行步骤211。
步骤206可以参考步骤104,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7、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
步骤207可以参考步骤105,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8、第一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
步骤208可以参考步骤106,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9、第二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数据中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目标数据。
步骤209可以参考步骤107,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10、第二设备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初始数据。
第二设备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的过程,是第一设备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编码的过程的逆过程。
第二设备在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编码数据解码的过程中,若发现编码数据中并无错误,则可以基于解码得到的数据执行后续流程。若第二设备发现编码数据中有错误,且第二设备能够基于该解码方式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则第二设备可以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再基于解码得到的数据执行后续流程。若第二设备无法基于该解码方式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则第二设备可以将该编码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以触发第一设备重新发送数据。
步骤211、第二设备去除初始数据中的数据类型符、WC和VCX,得到待传输的数据块。
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以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存在状态参数满足对应的参数条件的FEC编码方式为例,当状态参数不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无需执行步骤206和步骤207,且在步骤208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第二设备在接收到该编码数据后,由于并未检测到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因此,第二设备也无需执行步骤209,而是直接在步骤210中采用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初始数据。
可选地,在步骤208之前,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另一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以得到该另一编码方式对应的编码数据(称为第二编码数据),在步骤208中,第一设备可以发送该第二编码数据。例如,如图10所示,该第二编码数据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传输起始位(Start of Transmission,SOT)、第一编码数据和传输结束位(End of Transmission,EOT)。
相应地,若在步骤208之前,第一设备采用另一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则第二设备在步骤209之前,可以采用该另一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编码数据进行解码,以得到第一编码数据,之后,再执行步骤209。
又示例地,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中以辅助编码方式为基于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的编码方式为例。HDMI编码技术包括:ECC编码方式、CRC编码方式以及FEC编码方式,由于HDMI编码技术包括FEC编码方式,所以,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包括:HDMI的编码技术中除FEC编码方式之外的编码方式,如ECC编码方式和CRC编码方式。
如图11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301、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
步骤301可以参考步骤101,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02、第二设备根据测试数据确定信道的状态参数,该状态参数用于反映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
步骤302可以参考步骤102,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03、第二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一设备发送状态参数。
步骤303可以参考步骤103,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04、第一设备在待传输的数据块前添加前缀、数据同步信息(Sync)、控制/数据信息(C/D)和预留位(Rsvd),得到初始数据。
前缀用于表明数据块(Payload)的类型是Data Island(一种数据类型)或Video Data(另一种数据类型)。示例地,该初始数据的结构如图12所示,该初始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前缀、Sync、C/D、Rsvd和数据块。
步骤305、第一设备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目标数据。
示例地,第一设备可以采用ECC编码模式对初始数据中的数据块进行编码得到ECC纠检错校验码(可以包括6个比特位),以及采用CRC编码模式对初始数据中的数据块进行编码得到CRC校验码(可以包括16个比特位)。之后,第一设备可以将ECC纠检错校验码和CRC校验码添加至初始数据中数据块的包尾,得到目标数据。目标数据的结构如图13所示,目标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前缀、Sync、C/D、Rsvd、数据块、ECC纠检错校验码和CRC校验码。
可选地,第一设备在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前,还可以确定状态参数满足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此时,第一设备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前,可以在初始数据中添加用于指示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此时的初始数据如图14所示,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 可以是图14中的丢包率确认字段(Package Loss Rate_Ensure,PLR_EN)。第一设备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该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目标数据可以如图15所示。
步骤306、第一设备判断状态参数是否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目标FEC编码方式为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任一种FEC编码方式。在状态参数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执行步骤307。
在状态参数不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无需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此时,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将目标数据发送至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可以直接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初始数据,并执行步骤311。
步骤306可以参考步骤104,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07、第一设备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
步骤307可以参考步骤105,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08、第一设备通过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编码数据。
步骤308可以参考步骤106,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09、第二设备根据编码方式中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目标数据。
步骤309可以参考步骤107,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10、第二设备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初始数据。
第二设备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的过程,是第一设备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编码的过程的逆过程。
第二设备在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编码数据解码的过程中,若发现编码数据中并无错误,则可以基于解码得到的数据执行后续流程。若第二设备发现编码数据中有错误,且第二设备能够基于该解码方式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则第二设备可以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再基于解码得到的数据执行后续流程。若第二设备无法基于该解码方式对该错误进行纠错,则第二设备可以将该编码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以触发第一设备重新发送数据。
可选地,若步骤305中第一设备在编码过程中添加了用于指示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则在步骤310之前,第二设备需要检测目标数据中是否包含用于指示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在目标数据包含用于指示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标识时,第二设备才执行步骤310;否则,第二设备跳过步骤310直接执行步骤311。
步骤311、第二设备去除初始数据中的前缀、Sync、C/D和Rsvd,得到待传输的数据块。
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以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存在状态参数满足对应的参数条件的FEC编码方式为例,当状态参数不满足多种FEC编码方式中每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无需执行步骤306和步骤307,且在步骤308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如上述目标数据)。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编码数据后,由于并未检测到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因此,第二设备也无需执行步骤309,而是直接在步骤310中采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初始数据。
可选地,在步骤308之前,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另一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以得到该另一编码方式对应的编码数据(称为第二编码数据),在步骤308中,第一设备可以发送该第二编码数据。该第二编码数据的结构可以参考图10。
相应地,若在步骤308之前,第一设备采用另一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则第二设备在步骤309之前,可以采用该另一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以得到第一编码数据,之后,再执行步骤309。
以上实施例中以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以及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了简单说明。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辅助编码方式还可以替换为基于C-PHY(MIPI CSI-2中的一种物理层端口)的辅助编码方式、基于MIPI CSI-3的辅助编码方式、基于显示端口(Display Port,DP)的辅助编码方式。
基于C-PHY(MIPI CSI-2中的一种物理层端口)的辅助编码方式与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类似。但基于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中采用ECC编码方式对数据类型符、WC和VCX编码,得到ECC纠检错校验码,而基于C-PHY的辅助编码方式中采用CRC编码方式对数据类型符、WC和VCX编码,得到包头CRC(Packet Header-CRC,PH-CRC)校验码;并且,基于C-PHY的辅助编码方式中采用CRC编码方式对数据块编码得到的CRC校验码称为:有效载荷数据CRC(Payload Data-CRC,PD-CRC)校验码。基于C-PHY的辅助编码方式对数据块编码得到的目标数据的结构可以如图16所示,该目标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VCX、数据类型符、WC、PH-CRC校验码、数据块和PD-CRC校验码。目标数据可以包括依次排布的至少两组附加信息(包括VCX、数据类型符、WC、PH-CRC校验码),图16中以目标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两组附加信息为例。可选地,VCX和数据类型符之间还可以有预留位,图16中未示出。
基于MIPI CSI-3的辅助编码方式与基于MIPI CSI-2(如基于MIPI CSI-2中D-PHY)的辅助编码方式类似。但基于MIPI CSI-3的辅助编码方式中会在数据块前添加附加信息,并采用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nsultative Committee,CCITT)CRC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块进行编码,得到CRC校验码,并将CRC校验码添加至数据块的尾部,得到目标数据。其中,附加信息可以包括:数据链路层控制标识符(Data Link Layer Control Symbol Identifier,ESC_DL)、帧起始位(Start of Frame,SOF)、流量类型(Traffic Class,TC)、预留位、ESC_DL、L2层服务数据单元结束帧标识符(End of Frame for even L2 Service Data Unit,EOF_EVEN)和帧序列号(Frame_seq.Number)。示例地,该目标数据的结构如图17所示,该目标数据包括:依次排布的ESC_DL、SOF、TC、预留位、数据块、ESC_DL、EOF_EVEN和帧序列号和CRC校验码。
基于DP的辅助编码方式与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类似,所以,应用基于DP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数据传输方法,与应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数据传输方法(如图11所示的方法)类似。其中,应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数据传输方法中采用FEC编码方式编码的步骤由第一设备中的物理层执行,而应用基于HDMI的辅助编码方式的数据传输方法中采用FEC编码方式编码的步骤由第一设备中的链路层执行。
上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都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通信设备的架构通常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事务层能够接收来自应用层的待编码的数据,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上层会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输至下层,传输至物理层的数据可以通过物理层的端口传输至其他设备。从物理层的端口输入的数据可以依次向上层传输,直至由事务层传输至应用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中编码的步骤可以由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至少一个功能层执行。其中,编码的步骤可以包括: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的步骤,采用辅助编码方式编码的步骤等。第二设备中解码的步骤可以由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至少一个功能层执行。其中,解码的步骤可以包括: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和纠错的步骤,采用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的步骤等。这样一来,能够实现对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至少一个功能层传输数据时的错误进行纠错。
相关技术中,编解码的步骤由通信设备中的某一个功能层(如链路层或物理层等)执行,这样一来,就无法实现对通信设备中的多个功能层传输数据时的错误进行纠错。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设备中编码的步骤可以由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多个功能层执行,第二设备中解码的步骤可以由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多个功能层执行时,能够实现对事务层、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多个功能层传输数据时的错误进行纠错。
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17,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理解的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各方法所描述的功能,其需包含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方法的执行过程,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对相应的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具体作为一种逻辑功能可能的划分方式,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当采用功能模块划分方式时,下面将结合图18和图19描述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设备。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框图,该通信设备例如可以属于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如图18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编码模块1801和发送模块1802。
编码模块1801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第一设备采用该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第一设备支持的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编码模块1801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5、步骤207和步骤307中与第一设备相关的内容。
发送模块1802用于通过该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该第一编码数据。发送模块1802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6、步骤208和步骤308中与第一设备相关的内容。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第一设备不仅可以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还可以支持除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之外的辅助编码方式,第二设备还可以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辅助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第二设备可以采用该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进行解码。本申请不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进行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辅助编码方式包括:CRC编码方式和EC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辅助编码方式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其他FEC编码方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编码模块1801还用于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目标数据。编码模块1801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205和步骤305中与第一设备相关的内容。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编码模块1801还用于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后,还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此时,上述发送模块1802可以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以实现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在又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编码模块1801还用于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上述发送模块1802还用于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编码数据。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状态参数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上述发送模块1802还用于在第一设备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发送模块1802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1、步骤201和步骤301中与第一设备相关的内容。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所述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所述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纠错能力与所述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
上述状态参数可以是第一设备独立确定的,也可以是在第二设备的辅助下确定出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图18中均未示出)。 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发送模块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参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确定所述状态参数。接收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3、步骤203和步骤303中与第一设备相关的内容。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图18中均未示出)。接收模块可以用于在发送模块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之后,可以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参考信息,得到所述状态参数。
可选地,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图18中均未示出)。接收模块用于在编码模块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通知信息,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编码模块1801可以在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设备的框图,该通信设备例如可以属于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支持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如图19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模块1901和解码模块1902。
接收模块1901用于通过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上述第一编码数据为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数据。接收模块1901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6、步骤208和步骤308中与第二设备相关的内容。
解码模块1902用于根据第一编码数据携带的用于指示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解码模块1902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7、步骤209和步骤309中与第二设备相关的内容。
可选地,该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在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时,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编码电路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该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多个FEC解码电路也可以存在复用至少部分结构的情况,从而减小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第二设备不仅可以支持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还可以支持除该多种FEC编码方式之外的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本申请不对辅助编码方式的种类进行限定,并且辅助编码方式可以包括一种编码方式或多种编码方式。比如,CRC编码方式和ECC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辅助编码方式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不同的其他FEC编码方式。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解码模块1902在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后,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的数据。解码模块1902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210和步骤310中与第二设备相关 的内容。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接收模块1901可以通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接收上述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解码模块1902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前,可以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在又一种可选方案中,上述接收模块1901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信道发送的第三编码数据。上述解码模块1902还用于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三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其中,所述第三编码数据为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状态参数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上述接收模块1901在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还可以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该测试数据可以是携带有业务信息的业务数据,当然也可以不是业务数据(比如在传输业务数据之前传输的不携带有业务信息的测试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所述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传输质量,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用于指示:所述传输质量位于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内。不同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质量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些质量范围之间可以存在交集,也可以不存在交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对于所述FEC编码方式的纠错能力和所述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纠错能力与所述参数条件所指示的质量范围中的质量负相关。
上述状态参数可以是第一设备独立确定的,也可以是在第二设备的辅助下确定出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通信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图19中均未示出)。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之后,根据所述测试数据确定所述至少部分参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至少部分参数。这样一来,第一设备便能够获取到该至少部分参数。处理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2、步骤202和步骤302中与第二设备相关的内容。发送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03、步骤203和步骤303中与第二设备相关的内容。
在另一种可选方案中,通信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图19中均未示出)。处理模块用于在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之后,根据所述测试数据确定所述至少部分参数的参考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参考信息。这样一来,第一设备便可以根据该参考信息确定上述至少部分参数。
可选地,通信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图19中均未示出),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根据所述状态参数确定所述状态参 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发送模块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通知信息,所述通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存储模块和通信模块。其中,处理模块可以用于对通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步骤101至步骤107中由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执行的动作,或者,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11中由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执行的动作,或者,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步骤301至步骤311中由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执行的动作。存储模块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执行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等。通信模块,可以用于通信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其中,处理模块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存储模块可以是存储器。通信模块具体可以为射频电路、蓝牙芯片、Wi-Fi芯片等与其他设备交互的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处理模块为处理器,存储模块为存储器,通信模块为通信接口时,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设备可以为具有图2所示结构的通信设备。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通信设备中包括的上述各个模块等可以为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由处理器调用以实现各个模块相应的执行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由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由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的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装置。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和设备实施例等不同类型的实施例均可以相互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操作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适当调整,操作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提供的相应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和设备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构成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描述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设备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6)

  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支持多种前向纠错FEC编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
    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2. 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
    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包括:
    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辅助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三编码数据;
    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编码数据。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
  8.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支持多种前向纠错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 时,通过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
    根据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
  9. 根据权利要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
    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的数据。
  11.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
    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12.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信道发送的第三编码数据,所述第三编码数据为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编码得到的数据;
    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三编码数据进行解码。
  13. 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误码率、丢包率、插入损耗、回波损耗、信道噪声、波特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中的至少一种。
  14. 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测试数据,所述状态参数中的至少部分参数用于反映所述测试数据的传输情况。
  15.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支持多种前向纠错FEC编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编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
    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前,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初始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
    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之后,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数据;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
  19.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支持多种前向纠错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每种所述FEC编码方式均具有对应的参数条件,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信道的状态参数满足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参数条件时,通过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为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中的一种FEC编码方式,所述第一编码数据携带有: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
    解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的标识,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
  20. 根据权利要1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FEC编码方式的码字长度具有线性关系。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所述解码模块还用于:
    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后,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目标数据进行解码;
    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得到的数据。
  22.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还支持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为所述第一设备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
    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在采用所述目标FEC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和纠错之前,采用所述辅助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第一编码数据。
  23.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4. 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8至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5.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为权利要求15至18任一所述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权利要求19至22任一所述的通信设备;
    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为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设备。
  26.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8至14任一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180095359.XA 2021-03-15 2021-03-15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Pending CN1170838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80868 WO2022193098A1 (zh) 2021-03-15 2021-03-15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3820A true CN117083820A (zh) 2023-11-17

Family

ID=83321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5359.XA Pending CN117083820A (zh) 2021-03-15 2021-03-15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3820A (zh)
WO (1) WO20221930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8663B1 (en) * 1997-08-29 2001-03-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 ARQ with reselection of FEC coding and/or modulation
CN100349396C (zh) * 2005-01-06 2007-11-14 东南大学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最佳传输帧长的链路自适应实现方法
CN102695102A (zh) * 2011-03-21 2012-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7888331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信源
CN110876066A (zh) * 2018-09-03 2020-03-1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自适应前向纠错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93098A1 (zh)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1810B2 (en)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981351B2 (ja) ワイギグ用の応用階層順方向エラー訂正フレームワーク
US20160261375A1 (en) Packet format and coding method for serial data transmission
WO2022078426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023412B2 (en) RDMA data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s, electronic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WI229991B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3541856A (zh) 数据恢复方法及装置
WO2011137790A1 (zh)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业务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RU2646346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пакета с прямой коррекцией ошибок
CN114257334A (zh) 一种数据编码方法、数据解码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20149988A1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Transmission Rate, Processor,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CN108563604B (zh) Pcs协议复用芯片和方法
CN117083820A (zh)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系统
US20220069944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JP2019083507A (ja)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CN113381836B (zh) 一种线路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14070458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35104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30231652A1 (en) Methods for performing multi-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s
JP2006314120A (ja) 無線通信方法
JP2006304351A (ja)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16961846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8118417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086192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监控卡
KR20150005409A (ko)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및 그 신호 처리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