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71946A - 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71946A CN117071946A CN202311022272.7A CN202311022272A CN117071946A CN 117071946 A CN117071946 A CN 117071946A CN 202311022272 A CN202311022272 A CN 202311022272A CN 117071946 A CN117071946 A CN 1170719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ong
- rectangular box
- rectangular
- height direction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其中垂直通道结构包括两个用于安装在建筑最高处的工字钢梁以及多个沿高度方向依次可拆卸连接的通道单元;两个工字钢梁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可拆卸连接于两个工字钢梁悬空端的下侧之间;其中一个工字钢梁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工字钢梁的一侧设有第一站立平台,第一站立平台的上表面与建筑最高处平齐;每个通道单元均包括通道框架和设在通道框架内的楼梯,多个楼梯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设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楼梯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楼梯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第一站立平台。本发明能够优化垂直通道的拆装顺序,缩短了施工周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工具式垂直通道适用于施工场地狭小边坡较陡或垂直支护的基坑,或是上下主体商铺楼层之间、桥梁施工等场所,目前的垂直通道的搭建较为繁琐,需要从下至上逐层进行搭建,过程费时费力;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安装基础在主体结构板面上或者基坑支护内支撑上(例如需要接着向下开挖基坑、当施工完高楼层后需要施工低楼层)时,只能将垂直通道从上至下全部拆除后再重新安装,否则就影响主体结构施工,整个拆装过程费时费力,影响施工工期,并且现有的大多数垂直通道的安装基础要求较高的坚实度,成本投入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垂直通道的搭建只能从下至上逐层搭建,需要拆除下方部分时只能从上至下逐层全部拆除,拆装过程费时费力,影响施工工期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包括两个工字钢梁以及多个沿高度方向依次可拆卸连接的通道单元;
两个所述工字钢梁用于安装在建筑最高处,两个所述工字钢梁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建筑外,两个所述工字钢梁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通道单元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之间,且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的悬空端的下侧;其中一个所述工字钢梁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所述工字钢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站立平台,所述第一站立平台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与建筑最高处平齐;
每个所述通道单元均包括通道框架和设置在所述通道框架内的楼梯,多个所述楼梯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设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楼梯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楼梯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站立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在建筑最高处安装有两个工字钢梁,在搭建本垂直通道结构时,可以以两个工字钢梁为受力基础,并以两个工字钢梁为基准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设定数量的通道单元,即可完成对本垂直通道结构的搭建,相对于传统的垂直通道从下至上逐层的搭建,本垂直通道结构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搭建,并依靠两个工字钢梁对整个垂直通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不依靠安装基础的坚实度来确保对垂直通道结构提供支撑受力,能够节约搭建过程中用于提高安装基础的坚实度的投入成本;本垂直通道结构不仅能适用于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高的施工环境,还能适用于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低的施工环境,适用范围广;同时因为本垂直通道结构是依靠两个工字钢梁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本垂直通道结构的下方部分通道单元时(如需要接着向下深挖基坑时),只需从下至上将需要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进行拆除,并在建造施工完成后再将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从上至下重新安装上即可接着使用,实现一次安装,长久使用;无需将整个垂直通道从上至下全部拆除,并在施工完成后再重新从上至下重新搭建垂直通道;本垂直通道结构通过利用两个工字钢梁提供稳定的整体支撑受力体系,优化垂直通道的拆装顺序,省去对安装基础高坚实度的要求,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拆装过程中人员、机械、材料等成本投入。
2.通过在每个通道框架内均设置有一个楼梯,多个楼梯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并且位于最上方的楼梯的上端抵接第一站立平台,多个楼梯实现为施工人员提供在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的路径;并且该路径与第一站立平台连通,所以施工人员既可以直接从建筑最高处踏在第一站立平台然后进入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又可以站在第一站立平台上将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与两个工字钢梁进行连接。
优选地,每个所述通道框架内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站立平台,每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沿宽度方向相对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楼梯沿高度方向的下端抵接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且其余的所述楼梯沿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
优选地,每个所述通道框架均包括有第一矩形方框、第二矩形方框、第三矩形方框和第四矩形方框,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均平行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矩形方框位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宽度方向的相对左侧;所述第二矩形方框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均平行于宽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矩形方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之间,所述第四矩形方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之间;
所述第一矩形方框、所述第二矩形方框、所述第三矩形方框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围成平行于高度方布置的矩形通道,所述第二站立平台和所述楼梯均设置在所述矩形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站立平台连接在位于沿宽度方向相对左侧的所述工字钢梁上;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分别与对应高度位置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一矩形方框连接;
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连接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矩形方框之间连接有第一铁链,所述第一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站立平台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相对右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朝向所述第三矩形方框的一侧的上端;
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连接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之间连接有第二铁链,所述第二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站立平台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相对左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朝向所述第一矩形方框的一侧的上端。
优选地,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每相邻两个所述楼梯分别与对应高度位置的所述第四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二矩形方框连接;
与所述第二矩形方框连接的所述楼梯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矩形方框之间连接有第三铁链,所述第三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楼梯背离所述第二矩形方框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矩形方框朝向所述楼梯的一侧的上端;
与所述第四矩形方框连接的所述楼梯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四矩形方框之间连接有第四铁链,所述第四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楼梯背离所述第四矩形方框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矩形方框朝向所述楼梯的一侧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矩形方框、所述第二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均设置有挂钩,所述第一矩形方框、所述第二矩形方框、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所述第四矩形方框和所述工字钢梁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设置有挂孔,所述挂孔和所述挂钩相匹配。
优选地,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与所述工字钢梁的连接处均贯穿形成有第一通孔,装配时,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旋紧有第一螺母;
和/或,所述第二矩形方框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耳,每个所述第一吊耳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三通孔;装配时,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旋紧有第二螺母;
和/或,所述第四矩形方框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吊耳,每个所述第二吊耳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对应所述第四通孔的位置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五通孔;装配时,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旋紧有第三螺母。
优选地,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三吊耳,每个所述第三吊耳均沿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六通孔;所述第一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沿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七通孔;装配时,所述第六通孔与所述第七通孔对齐,且供第四螺栓穿过旋紧有第四螺母。
优选地,还包括斜梯和四个支撑立柱,四个所述支撑立柱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通道单元的下端的四个边角位置,四个所述支撑立柱用于支撑在安装基础表面;所述斜梯设置在四个所述支撑立柱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斜梯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上,所述斜梯沿高度方向的下端用于支撑在安装基础表面;
和/或,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的上端之间,所述支撑框架沿高度方向的上端面覆盖设置有防护棚;所述支撑框架沿长度方向朝向建筑最高处的一端设置有通口,所述通口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连通,且用于供人员通过。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制得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垂直通道结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需要搭建垂直通道结构的建筑;
选定两个所需尺寸的工字钢梁,将两个所述工字钢梁沿宽度方向间隔安装在建筑最高处,并确保每个所述工字钢梁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建筑外悬空;
选定所需尺寸的第一站立平台,将所述第一站立平台沿长度方向布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工字钢梁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所述工字钢梁的一侧,并确保所述第一站立平台的上表面与建筑最高处平齐;
选定所需数量的通道单元,在每个所述通道单元内布置有楼梯,选择其中一个所述通道单元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的悬空端上,且将位于该所述通道单元内的所述楼梯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站立平台;将剩余的所述通道单元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并确保多个所述楼梯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即可施工得到所述垂直通道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施工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首先通过在建筑最高处安装有两个工字钢梁,在施工搭建垂直通道结构时,以两个工字钢梁为受力基础,并以两个工字钢梁为基准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设定数量的通道单元,即可完成对垂直通道结构的搭建,相对于传统的从下至上逐层搭建垂直通道的施工方法,本施工方法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搭建,并依靠两个工字钢梁对整个垂直通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不依靠安装基础的坚实度来确保对垂直通道结构提供支撑受力,能够节约搭建过程中用于提高安装基础的坚实度的投入成本;本施工方法不仅能适用于在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高的施工环境中搭建垂直通道结构,还能适用于在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低的施工环境中搭建垂直通道结构,适用范围广;同时因为由本施工方法施工得到的垂直通道结构是依靠两个工字钢梁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垂直通道结构的下方部分通道单元时(如需要接着向下深挖基坑时),只需从下至上将需要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进行拆除,并在建造施工完成后再将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从上至下重新安装上即可接着使用,实现一次安装,长久使用;无需将整个垂直通道从上至下全部拆除,并在施工完成后再重新从上至下重新搭建垂直通道;由本施工方法施工得到的垂直通道结构通过利用两个工字钢梁提供稳定的整体支撑受力体系,优化垂直通道的拆装顺序,省去对安装基础高坚实度的要求,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拆装过程中人员、机械、材料等成本投入。
2.由本施工方法施工得到的垂直通道结构的每个通道框架内均设置有一个楼梯,多个楼梯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并且位于最上方的楼梯的上端抵接第一站立平台,多个楼梯实现为施工人员提供在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的路径;并且该路径与第一站立平台连通,所以施工人员既可以直接从建筑最高处踏在第一站立平台然后进入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又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站在第一站立平台上将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与两个工字钢梁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应用在基坑上的透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矩形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二矩形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第三矩形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挂钩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挂孔装配在第三矩形方框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第二站立平台与第一矩形方框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工字钢梁、11-第一站立平台;
2-通道单元、21-通道框架、211-第一矩形方框、212-第二矩形方框、213-第三矩形方框、214-第四矩形方框、22-楼梯、23-第二站立平台、231-第一铁链、24-挂钩、25-挂孔、26-第一吊耳、261-第二通孔、27-第三吊耳、271-第六通孔、28-第七通孔;
31-斜梯、32-支撑立柱;
41-支撑框架、42-防护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应用于基坑,所述垂直通道结构包括两个工字钢梁1以及四个沿高度方向依次可拆卸连接的通道单元2;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用于安装在基坑最高处,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离开基坑的最高处表面延伸至基坑内,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通道单元2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之间,且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的下侧;其中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站立平台11,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与建筑最高处平齐;每个所述通道单元2均包括通道框架21和设置在所述通道框架21内的楼梯22,四个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设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楼梯22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
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通过在基坑最高处安装有两个工字钢梁1,在搭建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时,可以以两个工字钢梁1为受力基础,并以两个工字钢梁1为基准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四个通道单元2,即可完成对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搭建,相对于传统的垂直通道从下至上逐层的搭建,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搭建,并依靠两个工字钢梁1对整个垂直通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不依靠安装基础的坚实度来确保对垂直通道结构提供支撑受力,能够节约施工搭建过程中用于提高安装基础的坚实度的投入成本;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不仅能适用于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高的施工环境,还能适用于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低的施工环境,适用范围广;同时因为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是依靠两个工字钢梁1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下方部分通道单元2时(即需要接着向下深挖基坑时),只需从下至上将需要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2进行拆除,并在将基坑挖到所需的深度后再将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2以及根据基坑新挖的深度增加对应数量的通道单元2从上至下重新安装上即可接着使用,实现一次安装,长久使用;无需将整个垂直通道从上至下全部拆除,并在接着深挖基坑完成后再重新从上至下重新搭建垂直通道;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通过利用两个工字钢梁1提供稳定的整体支撑受力体系,优化垂直通道的拆装顺序(即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搭建,采用从下至上的方式进行拆除),省去对安装基础高坚实度的要求,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拆装过程中人员、机械、材料等成本投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还通过在每个通道框架21内均设置有一个楼梯22,四个楼梯22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并且位于最上方的楼梯22的上端抵接第一站立平台11,四个楼梯22实现为施工人员提供在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的路径;并且该路径与第一站立平台11连通,所以施工人员既可以直接从建筑最高处踏在第一站立平台11然后进入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至基坑底部,又可以在搭建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时站在第一站立平台11上将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2与两个工字钢梁1进行连接。
为了提高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具体地,每个所述通道单元2的外表面在长度方向上与基坑的围壁之间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拉结。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将本发明的垂直通道结构应用在基坑上的使用场景的一种说明,具体应用中,本发明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使用场景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垂直通道结构可以应用于高层建筑物上,也能达到与上述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通道框架21内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站立平台23,每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宽度方向相对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下端抵接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且其余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通过在沿高度方向的相邻两个楼梯22的首尾衔接处连接有一个第二站立平台23,第二站立平台23为施工人员通过楼梯22上行和下行提供周转区域,以便施工人员在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同时通过将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站立平台23沿宽度方向相对布置,以确保与呈折线状布置的楼梯22进行抵接,以便施工人员通行。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通道框架21均包括有第一矩形方框211、第二矩形方框212、第三矩形方框213和第四矩形方框214,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均平行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位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宽度方向的相对左侧;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均平行于宽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之间,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之间;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围成平行于高度方布置的矩形通道,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和所述楼梯22均设置在所述矩形通道内。相对于将通道框架21整体吊到对应的高度位置与两个工字钢梁1或另一个通道框架21进行连接,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在搭建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矩形方框211和第三矩形方框213分别升到对应的高度位置进行安装连接,随后再分别将第二矩形方框212和第四矩形方框214分别升到对应位置的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和相对后端面进行安装连接;当需要拆除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下方部分通道单元2,可以先分别将第二矩形方框212和第四矩形方框214拆除,随后再分别将第一矩形方框211和第三矩形方框213拆除;整个拆装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起吊能力要求较低,降低了拆装过程中机械成本投入。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沿宽度方向的相对左侧和相对右侧以及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和相对后端是基于图1的视角进行表述的。
具体地,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均包括有两个平行高度方向的立杆以及两个连接柱,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杆沿高度方向的上端之间和下端之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使用安全性,更具体地,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的中间穿孔内均设置有第一防护网。
如图1和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连接在位于沿宽度方向相对左侧的所述工字钢梁1上;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分别与对应高度位置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连接;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连接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之间连接有第一铁链231,所述第一铁链2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相对右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朝向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的一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连接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之间连接有第二铁链,所述第二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相对左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朝向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的一侧的上端。通过在最上方和次下方的通道单元2的第三矩形方框213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站立平台23,以及在次上方和最下方的通道单元2的第一矩形方框211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站立平台23,将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四个通道单元2进行区别,以便将各个通道单元2按照设定的位置进行依次搭建,并确保四个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同时通过第一铁链231提高第二站立平台23与对应的第一矩形方框21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通过第二铁链提高第二站立平台23与对应的第三矩形方框213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人员踩踏在第二站立平台23上时第二站立平台23出现变形,提高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2是指基于图1的视角,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数,位于第一位置的通道单元2;此处的位于次上方的通道单元2是指基于图1的视角,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数,位于第二位置的通道单元2;此处的位于次下方的通道单元2是指基于图1的视角,沿高度方向从下至上数,位于第二位置的通道单元2;此处的位于最下方的通道单元2是指基于图1的视角,沿高度方向从下至上数,位于第一位置的通道单元2。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离开基坑的最高处表面延伸至基坑内;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每相邻两个所述楼梯22分别与对应高度位置的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和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连接;与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连接的所述楼梯22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之间连接有第三铁链,所述第三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楼梯22背离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朝向所述楼梯22的一侧的上端;与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连接的所述楼梯22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之间连接有第四铁链,所述第四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楼梯22背离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朝向所述楼梯22的一侧的上端。通过在最上方和次下方的通道单元2的第四矩形方框214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连接有一个楼梯22;以及在次上方和最下方的通道单元2的第二矩形方框212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连接有一个楼梯22,以确保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楼梯22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以便施工人员在呈折线状布置的楼梯22上通行;通过第三铁链提高楼梯22与对应的第二矩形方框212之间的连接强度,且通过第四铁链提高楼梯22与对应的第四矩形方框214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人员在楼梯22上通行时楼梯22变形,提高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均设置有挂钩24,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和所述工字钢梁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设置有挂孔25,所述挂孔25和所述挂钩24相匹配。在对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施工搭建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一矩形方框211、第二矩形方框212、第三矩形方框213和第四矩形方框214的挂钩24分别与位于相邻正上方的工字钢梁1的挂孔25挂接配合或与分别位于相邻正上方第一矩形方框211、第二矩形方框212、第三矩形方框213和第四矩形方框214的挂孔25挂接配合,从而实现将通道单元2快速的与工字钢梁1或相邻的另一个通道单元2快速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降低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施工搭建难度。
考虑到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2仅依靠挂钩24与挂孔25挂接配合方式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连接,连接强度可能存在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2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连接强度;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与所述工字钢梁1的连接处均贯穿形成有第一通孔,装配时,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旋紧有第一螺母。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之间的结构不做限制,为了在确保第二矩形方框212与第一矩形方框211和第三矩形方框213连接强度的基础上提高对第二矩形方框212拆装的简便性;如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耳26,每个所述第一吊耳26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二通孔261,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61的位置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三通孔;在将第二矩形方框212吊起至设定的高度位置,并将第二矩形方框212的挂钩24与位于其相邻上方的工字钢梁1或另一个第二矩形方框212的挂孔25挂接配合后,此时每个第二通孔261均和对应的第三通孔沿长度方向对齐,以便将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61和所述第三通孔旋紧有第二螺母,实现将第二矩形方框21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矩形方框211和第三矩形方框213精准且牢固的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之间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卡扣和卡槽扣接等其它结构。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之间的结构不做限制,为了在确保第四矩形方框214与第一矩形方框211和第三矩形方框213连接强度的基础上提高对第四矩形方框214拆装的简便性;优选地,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吊耳,每个所述第二吊耳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对应所述第四通孔的位置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五通孔;在将第二矩形方框212吊起至设定的高度位置,并将第四矩形方框214的挂钩24与位于其相邻上方的工字钢梁1或另一个第四矩形方框214的挂孔25挂接配合后,此时每个第四通孔均和对应的第五通孔沿长度方向对齐,以便将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旋紧有第三螺母,实现将第四矩形方框214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矩形方框211和第三矩形方框213精准且牢固的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之间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卡扣和卡槽扣接等其它结构。
考虑到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通道单元2之间仅依靠挂钩24与挂孔25挂接配合方式连接,连接强度可能存在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通道单元2之间的连接强度;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三吊耳27,每个所述第三吊耳27均沿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六通孔271;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沿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七通孔28;在将第一矩形方框211或第三矩形方框213吊起至设定的高度位置,并将第一矩形方框211或第三矩形方框213的挂钩24与位于其相邻上方的另一个第一矩形方框211或第三矩形方框213的挂孔25挂接配合后,此时每个第六通孔271和对应的第七通孔28均沿宽度方向对齐,以便将第四螺栓穿过所述第六通孔271和所述第七通孔28旋紧有第四螺母,实现将相邻两个第一矩形方框211之间或相邻两个第三矩形方框213之间进行精准且牢固的连接。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垂直通道结构还包括斜梯31和四个支撑立柱32,四个所述支撑立柱32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通道单元2的下端的四个边角位置,四个所述支撑立柱32用于支撑在安装基础表面;所述斜梯31设置在四个所述支撑立柱32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上,所述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用于支撑在安装基础表面。通过四个支撑立柱32将位于其上的四个通道单元2产生的部分重力传递到基坑内底部的安装基础表面上,并配合两个工字钢梁1对四个通道单元2施加的拉力,从而可以为整个垂直通道结构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同时通过在四个支撑立柱32围成的空间内安装有斜梯31,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与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可拆卸连接,且沿高度方向的下端抵接支撑在基坑内底部的安装基础表面上,斜梯31可以满足施工人员从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到基坑内底部表面的通行需要。在对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施工搭建的过程中,在将设定数量的通道单元2进行安装后,将四个支撑立柱32分别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通道框架21的下端的四个边角后,随后再将斜梯31连通布置在基坑内底部表面与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之间。当需要拆除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下方局部拆除以接着对基坑进行深挖时,首先将四个支撑立柱32进行拆除,随后再将斜梯31进行拆除,使得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与基坑内底部表面脱离接触,以便接着对基坑进行深挖。需要说明是,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接着深挖基坑的施工需求,也可以将位于下方的部分通道单元2从下至上进行拆除;并在深挖基坑完成后再将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2、根据基坑新挖的深度增加对应数量的通道单元2以及四个支撑立柱32从上至下重新安装上即可接着使用,实现一次安装,长久使用。
为了便于施工人员通行,具体地,所述斜梯31与位于最下方的所述楼梯22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为了提高施工人员在斜梯31上通行的安全性,具体地,所述斜梯3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扶手。
需要说明的是,斜梯31与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的连接处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具体应用中,斜梯31与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也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灵活的进行选择,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宽度方向朝向所述斜梯3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限位块沿长度方向的间距与所述斜梯3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相匹配;装配时,将斜梯31位于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上,且位于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因为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抵接支撑在基坑内底部的安装基础表面上,且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在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上,并被两个限位块对斜梯31的上端沿长度方向的自由度进行限位,所以利用斜梯31与竖直方向形成非零的夹角,使得斜梯3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平稳的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与基坑内底部的安装基础表面之间;同时在接着向下深挖基坑的过程中,并将四个支撑立柱32拆除后,通过调整斜梯31的倾斜角度,从而调整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高度,进而使得在深挖基坑的过程中,斜梯31始终将位于最下方的第二站立平台23与深挖后基坑的内底部表面之间始终保持连通,从而实现拆除四个支撑立柱32的同时又可以满足人员通行到基坑内底部对基坑进行深挖的需要。可以理解的是,若是深挖的基坑的深度超出调整斜梯31的倾斜角度进行适应的位置,可以将原先的斜梯31拆下,更换成另一个沿高度方向尺寸更大的斜梯31进行适配。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垂直通道结构还包括支撑框架41,所述支撑框架4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上端之间,所述支撑框架4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面覆盖设置有防护棚42;所述支撑框架41沿长度方向朝向基坑最高处表面的一端设置有通口,所述通口与所述支撑框架41的内部连通,且用于供人员通过。防护棚42能够为整个垂直通道提供进行防护遮挡,避免雨水等直接从垂直通道的上端开口直接进入到整个垂直通道内;同时通过在支撑框架41沿长度方向朝向基坑最高处表面的一端设置有通口,以便施工人员从基坑最高处表面通过通口进入第一站立平台11上,并沿着呈折线状依次布置的四个楼梯22在垂直通道内向下通行进入基坑的内底部表面。在对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施工搭建的过程中,在将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2安装连接在两个工字钢梁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面之间后,随后将支撑框架41安装连接在两个工字钢梁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面之间,然后再将防护棚42安装连接在支撑框架41的上端面。
具体地,支撑框架41与防护棚42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支撑框架41与工字钢梁1采用螺栓连接。
具体地,所述支撑框架41包括有第五矩形方框、第六矩形方框和第七矩形方框,所述第五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七矩形方框均平行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五矩形方框位于所述第七矩形方框沿宽度方向的相对左侧,所述五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七矩形方框分别螺栓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上;所述第六矩形方框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六矩形方框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五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七矩形方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之间。相对于将支撑框架41整体吊到对应的高度位置与两个工字钢梁1进行连接,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在搭建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五矩形方框和第七矩形方框分别升到对应的高度位置与两个工字钢梁1螺栓连接,随后再将第六矩形方框升到对应第五矩形方框和第七矩形方框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进行螺栓连接,整个施工安装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起吊能力要求较低,降低了施工安装过程中机械成本投入。
更具体地,所述第五矩形方框、所述第六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七矩形方框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五矩形方框包括有两个平行于高度方向的竖杆以及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竖杆沿高度方向的上端之间和下端之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垂直通道结构的使用安全性,更具体地,所述第五矩形方框、所述第六矩形方框和所述第七矩形方框的中间穿孔内均设置有第二防护网。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制得实施例一所述的垂直通道结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需要搭建垂直通道结构的基坑;
选定两个所需尺寸的工字钢梁1,将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沿宽度方向间隔悬挑安装在基坑最高处,并确保每个所述工字钢梁1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离开基坑的最高处表面延伸至基坑内悬空;
选定所需尺寸的第一站立平台11,将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沿长度方向布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一侧,并确保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的上表面与基坑的最高处表面平齐;
根据基坑的深度选定四个通道单元2,在每个所述通道单元2内布置有楼梯22,选择其中一个所述通道单元2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上,且将位于该所述通道单元2内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将剩余的所述通道单元2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并确保四个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即可施工得到所述垂直通道结构。
采用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施工搭建垂直通道结构时,首先通过在基坑最高处悬挑安装有两个工字钢梁1,随后以两个工字钢梁1为受力基础,并以两个工字钢梁1为基准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四个通道单元2,即可完成对垂直通道结构的搭建,相对于传统的从下至上逐层搭建垂直通道的施工方法,本实施例施工方法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搭建,并依靠两个工字钢梁1对整个垂直通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不依靠安装基础的坚实度来确保对垂直通道结构提供支撑受力,能够节约施工搭建过程中用于提高安装基础的坚实度的投入成本;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不仅能适用于在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高的施工环境中搭建垂直通道结构,还能适用于在安装基础的坚实度较低的施工环境中搭建垂直通道结构,适用范围广;同时因为由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施工搭建得到的垂直通道结构是依靠两个工字钢梁1提供稳定的支撑受力体系,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垂直通道结构的下方部分通道单元2时(即需要接着向下深挖基坑时),只需从下至上将需要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2进行拆除,并在将基坑挖到所需的深度后再将拆除的部分通道单元2以及根据基坑新挖的深度增加对应数量的通道单元2从上至下重新安装上即可接着使用,实现一次安装,长久使用;无需将整个垂直通道从上至下全部拆除,并在接着深挖基坑完成后再重新从上至下重新搭建垂直通道;由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施工搭建得到的垂直通道结构通过利用两个工字钢梁1提供稳定的整体支撑受力体系,优化垂直通道的拆装顺序(即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搭建,采用从下至上的方式进行拆除),省去对安装基础高坚实度的要求,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拆装过程中人员、机械、材料等成本投入。
并且由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施工得到的垂直通道结构的每个通道框架21内均设置有一个楼梯22,四个楼梯22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并且位于最上方的楼梯22的上端抵接第一站立平台11,四个楼梯22实现为施工人员提供在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的路径;并且该路径与第一站立平台11连通,所以施工人员既可以直接从建筑最高处踏在第一站立平台11然后进入垂直通道内上下通行,又可以在通过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施工搭建垂直通道结构时站在第一站立平台11上将位于最上方的通道单元2与两个工字钢梁1进行连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工字钢梁(1)以及多个沿高度方向依次可拆卸连接的通道单元(2);
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用于安装在建筑最高处,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建筑外,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沿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通道单元(2)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之间,且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的下侧;其中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站立平台(11),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与建筑最高处平齐;
每个所述通道单元(2)均包括通道框架(21)和设置在所述通道框架(21)内的楼梯(22),多个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设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楼梯(22)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道框架(21)内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站立平台(23),每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沿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宽度方向相对布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下端抵接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且其余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道框架(21)均包括有第一矩形方框(211)、第二矩形方框(212)、第三矩形方框(213)和第四矩形方框(214),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均平行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位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宽度方向的相对左侧;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均平行于宽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之间,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之间;
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围成平行于高度方布置的矩形通道,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和所述楼梯(22)均设置在所述矩形通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连接在位于沿宽度方向相对左侧的所述工字钢梁(1)上;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分别与对应高度位置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连接;
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连接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之间连接有第一铁链(231),所述第一铁链(2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相对右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朝向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的一侧的上端;
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连接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之间连接有第二铁链,所述第二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沿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相对左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朝向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的一侧的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每相邻两个所述楼梯(22)分别与对应高度位置的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和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连接;
与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连接的所述楼梯(22)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之间连接有第三铁链,所述第三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楼梯(22)背离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朝向所述楼梯(22)的一侧的上端;
与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连接的所述楼梯(22)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之间连接有第四铁链,所述第四铁链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楼梯(22)背离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的一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朝向所述楼梯(22)的一侧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和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均设置有挂钩(24),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和所述工字钢梁(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设置有挂孔(25),所述挂孔(25)和所述挂钩(24)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与所述工字钢梁(1)的连接处均贯穿形成有第一通孔,装配时,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旋紧有第一螺母;
和/或,所述第二矩形方框(21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耳(26),每个所述第一吊耳(26)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二通孔(261),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前端面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61)的位置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三通孔;装配时,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61)和所述第三通孔旋紧有第二螺母;
和/或,所述第四矩形方框(214)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吊耳,每个所述第二吊耳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长度方向的相对后端面对应所述第四通孔的位置均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五通孔;装配时,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旋紧有第三螺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均设置有第三吊耳(27),每个所述第三吊耳(27)均沿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六通孔(271);所述第一矩形方框(211)和所述第三矩形方框(213)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均沿宽度方向贯穿形成有第七通孔(28);装配时,所述第六通孔(271)与所述第七通孔(28)对齐,且供第四螺栓穿过旋紧有第四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梯(31)和四个支撑立柱(32),四个所述支撑立柱(32)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通道单元(2)的下端的四个边角位置,四个所述支撑立柱(32)用于支撑在安装基础表面;所述斜梯(31)设置在四个所述支撑立柱(32)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二站立平台(23)上,所述斜梯(3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用于支撑在安装基础表面;
和/或,还包括支撑框架(41),所述支撑框架(41)沿高度方向的下端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上端之间,所述支撑框架(41)沿高度方向的上端面覆盖设置有防护棚(42);所述支撑框架(41)沿长度方向朝向建筑最高处的一端设置有通口,所述通口与所述支撑框架(41)的内部连通,且用于供人员通过。
10.一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施工制得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垂直通道结构,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需要搭建垂直通道结构的建筑;
选定两个所需尺寸的工字钢梁(1),将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沿宽度方向间隔安装在建筑最高处,并确保每个所述工字钢梁(1)均平行于长度方向布置,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建筑外悬空;
选定所需尺寸的第一站立平台(11),将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沿长度方向布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朝向另一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一侧,并确保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的上表面与建筑最高处平齐;
选定所需数量的通道单元(2),在每个所述通道单元(2)内布置有楼梯(22),选择其中一个所述通道单元(2)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所述工字钢梁(1)的悬空端上,且将位于该所述通道单元(2)内的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站立平台(11);将剩余的所述通道单元(2)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连接,并确保多个所述楼梯(22)沿高度方向呈折线状依次布置;即可施工得到所述垂直通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22272.7A CN117071946A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22272.7A CN117071946A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71946A true CN117071946A (zh) | 2023-11-17 |
Family
ID=88701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22272.7A Pending CN117071946A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71946A (zh) |
-
2023
- 2023-08-14 CN CN202311022272.7A patent/CN11707194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20298449A1 (en) | Scaffold and methods for installing or removing such a scaffold | |
CN110670867B (zh) | 一种既有建筑物外立面改造用脚手架施工方法 | |
CN113931313B (zh) | 超高层核心筒水平结构施工方法 | |
US20220213678A1 (en) |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erecting a structure | |
CN109208915B (zh) | 一种冷却塔系统与钢连廊整体提升施工方法 | |
JP2018178573A (ja) | 階段構造及び鋼製階段の製造方法 | |
CN108005373B (zh) | 一种集成式升降平台系统及其拼装方法 | |
CN117071946A (zh) | 一种垂直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 |
MX2010008037A (es) | Sistema y metodo de panelizacion. | |
CN113404278B (zh) | 自爬式防护架及其爬升方法 | |
CN113152658B (zh) | 一种底部设置综合型幕墙的大跨度连廊及施工方法 | |
CN211201184U (zh)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体系 | |
CN214462394U (zh) | 一种高空悬挑脚手架 | |
CN113529775A (zh) | 混凝土陡坡面脚手架基础支撑装置及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法 | |
US11680418B2 (en) | Assembly for erecting and dismantling a common tower adjacent a building structure and a method of erecting and dismantling the same | |
AU2017101593A4 (en) | Modular staircase assembly | |
CN110565956A (zh)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JP4011722B2 (ja) | 吊り階段 | |
WO2020120530A1 (en) | Constructional system for providing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o buildings | |
CN216042864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结构楼梯 | |
CN215670928U (zh) | 一种电梯井施工平台 | |
CN217999076U (zh) | 一种大坡度基坑马道结构 | |
CN219033985U (zh) | 一种悬挂式操作平台 | |
CN218881516U (zh) | 一种模块化通道上下施工平台 | |
CN109577632B (zh) | 一种悬吊式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