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2982A - 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2982A
CN117062982A CN202280024582.XA CN202280024582A CN117062982A CN 117062982 A CN117062982 A CN 117062982A CN 202280024582 A CN202280024582 A CN 202280024582A CN 117062982 A CN117062982 A CN 117062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volumetric pump
motor
flow path
mo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45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布拉德利·H·海因斯
保罗·W·希切尔
布莱恩·W·科恩
雅各布·D·希金斯
本杰明·J·帕尔
大卫·L·费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aco Minneso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Graco Minneso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aco Minnesota Inc filed Critical Graco Minnesota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22/02257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12522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062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2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电操作容积泵包括具有定子和转子的电动马达。转子连接到流体置换器,以便对由所述流体置换器进行的泵送供能。冷却回路至少部分地围绕容纳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壳体的外部延伸。风扇组件将冷却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Description

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21年3月31日提交的、标题为“COOLING FOR AN ELECTRICALLYOPERATEDDISPLACEMENT PUMP(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的美国临时申请No.63/168,591的优先权,并且要求2022年2月18日提交的、标题为“COOLING FOR AN ELECTRICALLYOPERATEDDISPLACEMENT PUMP(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的美国临时申请No.63/311,682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公开涉及正容积泵,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正容积泵的冷却系统。
正容积泵以所选择的流量排放过程流体。在典型的正容积泵中,流体置换器,通常是活塞或隔膜,泵送过程流体。一些正容积泵是采用泵送过程流体的两个流体置换器的双容积泵。
流体操作的双容积泵典型地采用隔膜作为流体置换器并且采用空气或液压流体作为工作流体来驱动流体置换器。两个隔膜通过轴来接合在一起。在空气操作的双容积泵中,压缩空气是工作流体,并且被交替地提供给每个隔膜的驱动室以驱动隔膜的位移。在液压操作的双容积泵中,诸如不可压缩的液压油之类的液压流体是工作流体,其被交替地提供至第一室和第二室以移位流体置换器。
也可以机械地操作双容积泵,使得该泵不需要使用工作流体。在这种情况下,马达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流体置换器以驱动往复运动。在一些示例中,齿轮系设置在马达与连接流体置换器的轴之间,以确保泵在泵送期间能够提供足够的扭矩。马达和齿轮系设置在泵的主体的外部。在一些示例中,马达轴向地设置在两个隔膜之间。此类泵需要对马达和马达控制器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displacement pump)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流体置换器的线性往复运动来泵送流体;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根据本公开的附加或替代性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中,并且包括定子和转子;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使得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向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提供驱动输入;以及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延伸,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附加或替代性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中,并且包括定子和转子;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所述电动马达,所述控制器设置在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控制壳体中;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使得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向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提供驱动输入,以促使由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进行的泵送;以及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具有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的流动路径。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附加或替代性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和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到所述流动路径的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第一导热壁与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其中的控制壳体的第二导热壁之间的一部分中,以使得来自所述风扇组件的输出接触所述第一导热壁和所述第二导热壁两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附加或替代性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弯曲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附加或替代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所述风扇组件的入口被定向为沿着风扇轴线轴向地接收所述空气,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绕所述风扇轴线旋转,并且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被定向为横向于所述风扇轴线输出所述空气。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附加或替代性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马达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所述马达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和从所述壳体本体突出的多个散热件;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附加或替代性方面,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90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电操作泵的第一示意性框图。
图1B是电操作泵的第二示意性框图。
图2A是电操作泵的等距前视图。
图2B是电操作泵的等距后视图。
图2C是电操作泵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电操作泵的分解等距视图。
图4A是电操作泵的等距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电操作泵的等距视图,但移除了壳体盖。
图4C是图4A所示的电操作泵的泵本体的等距视图。
图4D是沿图4A中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图4E是沿图4A中的线E-E截取的剖视图。
图5A是泵的第一等距视图。
图5B是泵的第二等距视图。
图5C是泵的中央区段的等距视图。
图5D是沿图5A中的线5-5截取的剖视图。
图6A是沿图5A中的线6A-6A截取的剖视图。
图6B是沿图5A中的线6B-6B截取的剖视图。
图7A是沿图5A中的线7-7截取的等距剖视图。
图7B是沿图5A中的线7-7截取的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涉及对电操作泵(electrically operated pump)的冷却。电操作泵包括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向泵的流体位移构件提供驱动力。电动马达和电控制部件(例如,安装在电路板上的那些电控制部件等)在操作期间产生热。那些部件需要冷却以散发热。根据本公开,电动马达以及在一些示例中的控制部件由冷却组件主动地冷却,该冷却组件将冷却空气吹送经过这些部件的壳体以从那些产热部件吸走热。马达和控制部件的壳体可以由导热材料形成,该导热材料直接暴露于由冷却组件产生的冷却流。这种配置有利于通过单一冷却流来冷却电动马达和控制部件。
图1A是电操作泵1的第一示意性框图。图1B是电操作泵1的第二示意性框图。将一起讨论图1A和图1B。马达2、流体置换器(fluid displacer)3、驱动器4、冷却组件5和控制器26。马达2包括马达部件6a、6b。马达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7中。控制器2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控制壳体8中。
马达2设置在马达壳体7内,并且被配置为驱动流体置换器3的移位。马达2包括马达部件6a、6b,该马达部件6a、6b中的一个被形成为定子,该定子被配置为以电磁的方式驱动该马达部件6a、6b中的另一个马达部件的旋转,该另一个马达部件被形成为转子。转子绕马达轴线MA旋转。例如,在内转子的示例中,马达部件6a可以是定子并且马达部件6b可以是转子,其中转子径向地位于定子内。在其他示例中,在外转子的示例中,马达部件6b可以是定子并且马达部件6a可以是转子,其中定子径向地位于转子内。
转子被配置为响应于通过定子的电流(诸如,直流(DC)信号和/或交流(AC)信号)而绕旋转轴线旋转。马达2可以是可逆马达,其中定子可以促使转子沿两个旋转方向中的任一个旋转方向旋转(例如,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之间交替)。转子通过驱动器4连接到流体置换器3。驱动器4可以接收来自转子的旋转输出以驱动流体置换器3的移位。
应当理解,流体置换器3可以被配置为沿着一轴线往复运动、绕一轴线旋转、或以其他方式移位,以便泵送流体。在一些示例中,驱动器4可以被配置为接收来自转子的旋转输出并且向流体置换器3提供线性往复运动输入。在其他示例中,流体置换器3可以是被配置为在静止构件内旋转或围绕静止构件旋转的转子。流体置换器3可以是适合于泵送流体的任何类型的。例如,流体置换器20在往复运动示例中可以被配置为隔膜或活塞,或者在旋转泵配置中可以被配置为旋转元件。泵1可以被配置为螺杆泵(progressive cavitypump)、叶轮泵(impeller pump)、蠕动泵(peristaltic pump)等。在泵1包括旋转流体置换器3的示例中,应当理解,该流体置换器3可以直接连接到转子。例如,驱动器4可以被形成为转子的部件,例如与转子一体地形成。在所示的示例中,泵1包括单个流体置换器3,但应当理解,泵1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流体置换器3,其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马达2以便由该马达2驱动。应当理解,流体置换器3可以被配置为在一轴线上往复运动或绕一轴线旋转,该轴线与马达轴线MA同轴或与马达轴线MA不对齐。例如,马达2可以通过偏心驱动器连接到流体置换器3,以使得马达轴线MA和流体置换器3的往复运动的轴线不同轴。
控制器26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马达2以控制该马达2的操作。控制器26还可以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冷却组件5,以控制该冷却组件5的主动部件(例如,冷却组件5的叶轮)的操作。控制器26被配置为存储软件、实施功能和/或处理指令。控制器26可以包括存储器和被配置为实施功能和/或处理指令的控制电路。例如,控制电路能够处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控制电路的示例可以包括处理器、微处理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他等同的离散或集成逻辑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26可以具有用于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的任何合适的配置。控制器26可以接收输入、提供输出、生成用于控制马达2的操作的命令等。控制器26可以被配置为经由用户接口来接收输入和/或提供输出。控制器26可以包括硬件、固件和/或所存储的软件。控制器26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安装在一个或多个电路板上。
冷却组件5被配置为主动地冷却泵1的产热部件,例如马达2和控制器26。冷却组件5可以包括风扇,该风扇吸入冷却空气流AF和吹出冷却空气流AF。引入的冷却空气流可以流动经过马达2的马达壳体7,并且在一些示例中,流动经过控制器26的控制壳体8。从冷却组件5输出的冷却空气流可以流动经过马达壳体7和控制壳体8两者。如图1B所示,冷却组件5可以被配置为将冷却空气流输出到直接设置在马达壳体7与控制壳体8之间并且至少部分地由该马达壳体7和控制壳体8限定的通道中。因此,马达壳体7和控制壳体8可以限定冷却空气流流动通过的通道,以使得该冷却空气流可以从控制部件和马达部件吸走热。至少马达壳体7和控制壳体8的暴露于冷却空气流AF的部分可以由导热材料形成,以便有利于有效的热传递。在一些示例中,散热件从马达壳体7和控制壳体8中的一者或两者延伸并且暴露于冷却空气流AF,以增加相应壳体的表面面积并且有利于更有效的热传递。
泵1提供显著的优势。冷却组件5主动地将冷却空气吹送经过泵1的主要热源,从而相对于被动冷却布置提供高效的热传递。这些产热部件的壳体7、8可以由导热材料形成,以便有利于有效的热传递。冷却组件5主动地将冷却流吹送经过产热部件的壳体,从而主动地将热空气交换为冷空气,从而提供更有效的冷却。泵1的冷却配置有利于该泵1在没有过热的情况下以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流量来更长时间地操作并且连续地操作。冷却配置允许更有效的泵送和流体传输。
图2A是电操作泵10的等距前视图。图2B是泵10的等距后视图。图2C是泵10的示意性框图。将一起讨论图2A至图2C。泵10基本上类似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泵1。泵10包括入口歧管12、出口歧管14、泵本体16、流体盖18a、18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流体盖18”或“多个流体盖18”)、流体置换器20a、20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流体置换器20”或“多个流体置换器20”)、马达22、驱动器24和控制器26。马达22包括定子28和转子30。泵本体16设置在流体盖18a、18b之间。马达22设置在泵本体16内,并且被配置为驱动流体置换器20的移位。虽然马达22被示出为设置在泵轴线PA上以使得转子28的旋转轴线与泵轴线PA同轴,但应当理解,并非所有示例都受到如此限制。例如,马达22可以通过偏心驱动器连接到流体置换器20,并且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旋转轴线和泵轴线PA不同轴。旋转轴线可以横向于泵轴线PA。在一些示例中,旋转轴线可以正交于泵轴线PA。
在所示的示例中,马达22与流体置换器20同轴地设置,但应当理解,并非所有的示例都受到如此限制。马达22是具有定子28和转子30的电动马达。定子28包括电枢绕组,并且转子30包括永磁体。转子30被配置为响应于通过定子28的电流(例如,直流(DC)信号和/或交流(AC)信号)而绕旋转轴线旋转。马达22是可逆马达,其中定子28可以促使转子30沿两个旋转方向中的任一个旋转方向旋转(例如,在顺时针与逆时针之间交替)。转子30经由驱动器24连接到流体置换器20。在所示的示例中,驱动器24被配置为接收来自转子30的旋转输出,并且向流体置换器20提供线性往复运动输入。应当理解,虽然流体置换器20被描述为线性往复运动,但是泵10的一些示例包括被配置为旋转以泵送流体的流体置换器20。例如,流体置换器可以是被配置为在静止构件内旋转或围绕静止构件旋转的转子。例如,泵10可以被配置为螺杆泵、叶轮泵、蠕动泵等。在泵10包括旋转流体置换器20的示例中,应当理解,流体置换器20可以在没有中间驱动器24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到转子28。
流体置换器20可以是适合于将流体从入口歧管12泵送到出口歧管14的任何类型的。例如,流体置换器20在往复运动示例中可以被配置为隔膜或活塞,或者在旋转泵配置中可以被配置为旋转元件。虽然泵10被示出为包括两个流体置换器20,但应当理解,泵10的一些示例包括单个流体置换器20。应当理解,本文所讨论的教导可以同样地应用于具有任何期望数量的流体置换器20的容积泵,并且流体置换器20可以以任何期望的方式形成,例如隔膜或活塞。当流体置换器20由一个或多个隔膜形成时,泵10可以被称为隔膜泵。当流体置换器20由一个或多个活塞形成时,泵10可以被称为活塞泵。
控制器26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马达2以控制该马达2的操作。控制器26被配置为存储软件、实施功能和/或处理指令。控制器26可以包括存储器和被配置为实施功能和/或处理指令的控制电路。例如,控制电路能够处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控制电路的示例可以包括处理器、微处理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他等同的离散或集成逻辑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26可以具有用于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的任何合适的配置。控制器26可以接收输入、提供输出、生成用于控制马达22的操作的命令等。控制器26可以被配置为经由用户接口27来接收输入和/或提供输出。控制器26可以包括硬件、固件和/或所存储的软件。控制器26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安装在一个或多个电路板上。
示出了控制器26的用户接口27。用户可以经由用户接口27向控制器26提供输入以控制泵10的操作。在操作期间,向定子28提供控制信号,以促使该定子28驱动转子30的旋转。驱动器24接收来自转子30的旋转输出作为输入,并且将该旋转输入转换成线性输出以驱动流体置换器20的往复运动。在一些示例中,转子30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以便沿第一轴向方向驱动流体置换器20,并且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便沿与第一轴向方向相反的第二轴向方向驱动流体置换器20。
在所示的示例中,驱动器24促使流体置换器20通过交替的抽吸冲程和泵送冲程而沿着泵轴线PA进行往复运动。在抽吸冲程期间,流体置换器20将过程流体从入口歧管12吸入到过程流体室中,该过程流体室至少部分地由流体盖18和流体置换器20限定。在泵送冲程期间,流体置换器20将过程流体从过程流体室驱动到出口歧管14。典型地,取决于止回阀的布置,两个流体置换器20以180度异相操作,以使得第一流体置换器20被驱动通过泵送冲程(例如,驱动该泵下游的过程流体),而第二流体置换器20被驱动通过抽吸冲程(例如,从上游吸入过程流体并吸入到泵中)。在所示的示例中,泵10包括两个流体置换器20,该两个流体置换器20可以同时地倒换(例如,在泵送冲程和抽吸冲程之间转变),但是相对于彼此呈180度异相。
驱动器24直接连接到转子30,并且流体置换器20被驱动器24直接驱动。如此,马达22直接驱动流体置换器20,而不存在中间齿轮装置,例如减速齿轮装置。电力线32从泵10延伸,并且被配置为向泵10的电子部件提供电力。电力线32可以连接到壁式插座。
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泵10被配置为具有单个流体置换器20。这种泵10可以是单容积泵(singledisplacement pump)或双容积泵(doble displacement pump),该单容积泵在泵送冲程期间输出过程流体但在抽吸冲程期间不输出过程流体,该双容积泵在泵送冲程和抽吸冲程两者期间都输出过程流体。例如,对于双容积泵而言,单个流体位移构件20可以是在缸内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活塞包括在上游泵室和下游泵室之间穿过该活塞的内部流动路径,该上游泵室和下游泵室由与缸相接的活塞分离开。出口止回阀设置在活塞本身内以便与该活塞一起往复运动。在第一冲程期间,活塞减小上游室的尺寸,打开该活塞中的出口阀,关闭上游室的与活塞相反侧的入口阀,并且促使过程流体流动通过活塞并从活塞流到缸下游。在第二冲程期间,活塞减小下游室的尺寸并增加上游室的尺寸,关闭出口阀,打开入口阀,从下游室输出过程流体,并且将过程流体通过入口阀吸入到上游室中。
图3是泵10的分解等距前视图。泵10包括入口歧管12、出口歧管14、泵本体16、流体盖18a、18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流体盖18”或“多个流体盖18”)、流体置换器20a、20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流体置换器20”或“多个流体置换器20”)、马达22、驱动器24、轴承54a、54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轴承54”或“多个轴承54”)、马达螺母56、泵止回阀58、油脂帽、60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油脂帽60”或“多个油脂帽60”)、位置传感器62和壳体紧固件64。
泵本体16包括中央部分66和端帽68a、68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端帽68”或“多个端帽68”)。中央部分66包括马达壳体70、控制壳体72和散热件74。流体置换器20a、20b在所示示例中被配置为隔膜,并且分别包括内板78a、78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内板78”或“多个内板78”);外板80a、80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外板80”或“多个外板80”);膜82a、82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膜82”或“多个膜82”)和紧固件84a、84b。马达22包括定子28和转子30。转子30包括永磁体阵列86和转子本体88。示出了驱动器24的驱动螺母90和螺杆92。
端帽68a、68b设置在中央部分66的相反的横向侧,并且附接到该中央部分66以形成泵本体16。壳体紧固件64延伸穿过端帽68进入泵本体16中,以将端帽68固定到泵本体16。具体地,壳体紧固件64延伸穿过端帽68,并且进入紧固件开口,该紧固件开口形成在本体凸缘76中,该本体凸缘76形成在泵本体16的马达壳体70上。散热件74形成在中央部分66上。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由翅片形成,但应当理解,散热件可以具有适合于增加泵本体16的表面面积以有利于热交换的任何配置,以冷却该泵10的产热部件,例如如马达22和控制器26。
流体盖18a、18b分别连接到端帽68a、68b。壳体紧固件64将流体盖18固定到端帽68。入口歧管12连接到每个流体盖18。泵止回阀58中的入口泵止回阀设置在入口歧管12和流体盖18a、18b之间。泵止回阀58中的入口泵止回阀是单向阀,该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过程流体流动到由流体位移构件20和流体盖18形成的过程流体室中,并且防止从过程流体室到入口歧管12的逆流。出口歧管14连接到每个流体盖18。泵止回阀58中的出口泵止回阀设置在出口歧管14和流体盖18a、18b之间。泵止回阀58中的出口泵止回阀是单向阀,该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过程流体流出过程流体室并流到出口歧管14,并且防止从出口歧管14到过程流体室的逆流。
马达22设置在马达壳体70内、在端帽68之间。控制壳体72连接到马达壳体70并且从该马达壳体70延伸。马达壳体70可以基本上类似于马达壳体7(图1B)。控制壳体72可以基本上类似于控制壳体72(图1B)。控制壳体72被配置为容纳该泵10的控制元件,例如控制器26(图1B和图2C)。定子28围绕转子30并且驱动该转子30的旋转。如此,马达22可以被认为是内转子马达。转子30绕在所示示例中与泵轴线PA同轴的旋转轴线旋转,并且与驱动器24和流体置换器20同轴地设置。永磁体阵列86设置在转子本体88上。
驱动螺母90设置在转子本体88内并且连接到该转子本体88。驱动螺母90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粘合剂或压配合等附接到转子本体88。驱动螺母90与转子本体88一起旋转。驱动螺母90在该驱动螺母90的相反的轴向端部处安装到轴承54a、54b。轴承54被配置为支撑轴向力和径向力两者。在一些示例中,轴承54包括圆锥滚子轴承。螺杆92延伸穿过驱动螺母90,并且连接到每个流体置换器20。螺杆92沿着泵轴线PA进行往复运动,以驱动流体置换器20通过相应的泵送冲程和抽吸冲程。滚动元件(未示出),例如球或细长的滚子等,可以设置在驱动螺母90与螺杆92之间,以相对于驱动螺母90支撑螺杆92。如此,螺杆92可以不直接接触驱动螺母90。相反,滚动元件接合该螺杆92的螺纹,接收来自驱动螺母90的旋转输入,并且驱动螺杆92的轴向位移。
马达螺母56连接到泵本体16的容纳所述定子28的部分。马达螺母56可以被认为连接到泵10的定子壳体,该定子壳体可以由马达壳体70和端帽68a、68b形成。在所示的示例中,马达螺母56连接到端帽68a,并且将轴承54固定在泵本体16内。马达螺母56对轴承54预加载。螺杆92在操作期间可以通过马达螺母56进行往复运动。油脂帽60a由马达螺母56支撑,并且该马达螺母56使油脂帽60a相对于轴承54a对齐。油脂帽60b与轴承54b相邻设置。油脂帽60防止污染物进入轴承54,并且保留在操作期间可能液化的任何油脂。
流体置换器20a连接到螺杆92的第一端部。膜82a被捕获在内板78a和外板80a之间。紧固件84a延伸穿过内板78a、外板80a和膜82a中的每一个并且进入螺杆92,以将流体置换器20a连接到驱动器24。膜82a的外周向边缘被捕获在流体盖18a和端帽68a之间。流体置换器20b连接到螺杆92的与流体置换器20a相反的轴向端部。在所示的示例中,膜82b被模制(overmold)到外板80b上。紧固件84b从外板80b延伸穿过内板78b并进入螺杆92中,以将流体置换器20b连接到驱动器24。膜82b的外周向边缘被捕获在流体盖18b和端帽68b之间。虽然流体置换器20a、20b被描述为具有不同的配置,但应当理解,泵10可以包括具有相同或不同配置的流体置换器20a、20b。还应当理解,流体置换器20可以被配置为连接到螺杆92的相反轴向端部的活塞,等等。
在操作期间,向定子28提供电流信号以便以电磁的方式驱动转子30的旋转。位置传感器62与转子30相邻设置,如下面更详细讨论的,并且该位置传感器62产生关于转子30相对于定子28的旋转位置的位置数据。例如,位置传感器62可以包括响应于永磁体阵列86中的永磁体的极性的霍尔效应传感器的阵列。控制器26可以利用该位置数据来使马达22换向。
驱动器24将来自转子30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流体置换器20的线性运动。在所示的示例中,转子本体88绕泵轴线PA旋转,并且驱动驱动螺母90的旋转。驱动螺母90沿着泵轴线PA轴向地驱动螺杆92,例如通过设置在驱动螺母90和螺杆92之间并且相对于螺杆92支撑驱动螺母90的滚动元件的接合,来沿着泵轴线PA轴向地驱动螺杆92。滚动元件相对于螺杆92支撑驱动螺母90,以使得驱动螺母90在操作期间不接触螺杆92。滚动元件将驱动螺母90的旋转转化为螺杆92的线性移动。螺杆92驱动流体置换器20通过相应的泵送冲程和抽吸冲程。在一些示例中,转子30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以促使螺杆92沿第一轴向方向移位,并且转子30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促使螺杆92沿与第一轴向方向相反的第二轴向方向移位。
马达22与流体置换器20轴向地对齐,并且驱动流体置换器20的往复运动。在所示的示例中,转子30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流体置换器20在泵轴线PA上进行往复运动。在所示的示例中,旋转轴线与泵轴线PA同轴,但应当理解,并非所有的示例都受到如此限制。泵10提供显著的优势。马达22与流体置换器20轴向地对齐有助于紧凑的泵布置,从而相对于其他机械驱动的和电驱动的泵提供更小的封装。另外,马达22不包括位于该马达22和流体置换器20之间的齿轮装置,例如减速齿轮。消除齿轮装置通过减少运动零部件的数量,提供了更可靠、更简单的泵。消除齿轮装置还提供了更安静的泵操作。
图4A是电操作泵10的等距后视图。图4B是壳体盖94被移除的泵10的等距后视图。图4C是泵10的泵本体16的等距视图。图4D是沿图4A中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图4E是沿图4A中的线E-E截取的剖视图。将一起讨论图4A至图4E。泵10基本上类似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泵1。泵10包括入口歧管12、出口歧管14、泵本体16、流体盖18a、18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流体盖18”或“多个流体盖18”)、流体置换器20a、20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流体置换器20”或“多个流体置换器20”)、马达22、驱动器24、控制器26、风扇组件104和壳体盖94。马达22包括定子28和转子30。风扇组件104包括叶轮106和风扇马达110。图4A至图4E中所示的冷却配置基本上类似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冷却配置。
泵本体16包括中央部分66和端帽68a、68b(本文中统称为“一个端帽68”或“多个端帽68”)。中央部分66包括马达壳体70、控制壳体72和散热件74。控制壳体72包括控制壳体块114和控制盖116。转子30包括永磁体阵列86和转子本体88。示出了驱动器24的驱动螺母90和螺杆92。
端帽68a、68b设置在中央部分66的相反的横向侧,并且附接到该中央部分66以形成泵本体16。流体盖18a、18b分别连接到端帽68a、68b。入口歧管12连接到每个流体盖18,以将所泵送的流体提供到过程流体室。出口歧管14连接到每个流体盖18,以接收来自过程流体室的流体。
马达22和控制元件122(例如,控制器26(图1B和图2C)、一个或多个电路板等)由泵本体16支撑。更具体地,马达22和控制元件122由泵本体16的中央部分66支撑。马达22设置在马达壳体70内、在端帽68之间。马达壳体70的本体相对于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围绕马达22周向地延伸,并且周向地封围该马达22。马达壳体70的本体以远离控制壳体72的控制壳体壁118的方式弯曲。马达壳体70的本体可以被认为是朝向控制壳体72凸出的。定子28围绕转子30并且驱动该转子30的旋转,以使得马达22可以被认为是内转子马达。转子30绕旋转轴线RA旋转。在所示的示例中,转子30绕泵轴线PA旋转并且与驱动器24和流体置换器20同轴地设置。永磁体阵列86设置在转子本体88上。
控制壳体72连接到马达壳体70并且从该马达壳体70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的部分被一体地形成为单个壳体部件(例如,通过铸造,等等)。控制壳体72被配置为容纳泵10的控制元件122,例如控制器26。在所示的示例中,控制壳体块114与马达壳体70一体地形成。控制盖116安装到控制壳体块114,例如通过紧固件。在一些示例中,控制盖116可以以能够移除的方式连接到控制壳体块114,以提供对控制壳体72内的内部部件的访问。
散热件74形成在中央部分66上。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被形成为多种配置,并且包括突出部124和翅片126。翅片126围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是细长的,并且至少部分地盘绕在马达壳体70周围。虽然散热件74被示出为多种配置,但应当理解,散热件74可以是适合于增加泵本体16的表面面积以有利于热交换以冷却泵10的产热部件的任何配置。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中的至少一些散热件限定形成用于泵10的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通道。冷却回路CF是外部冷却流体回路,这是因为该冷却回路CF围绕马达壳体70的外部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轴向地设置在流体置换器20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相对于泵轴线PA与流体置换器20不径向重叠。冷却流体回路CF沿着泵轴线PA完全轴向地位于流体置换器20之间。
在所示的示例中,支撑散热件(support sink)128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如图4E中最佳看到的。支撑散热件128由一个或多个散热件74形成,该一个或多个散热件74在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支撑散热件128可以与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一体地形成。支撑散热件128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更具体地,支撑散热件128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的通路133。支撑散热件128在结构上连接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并且有利于从泵10的产热部件的热传递。支撑散热件128可以在该支撑散热件128相对于旋转轴线RA(在所示示例中,也相对于泵轴线PA)的两个轴向侧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
壳体盖94安装到泵本体16,并且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通道。冷却流体回路CF至少部分地被壳体盖94封围。入口开口100和出口开口102被形成为穿过壳体盖94。在一些示例中,壳体盖94被形成为在中央部分66的上侧(例如,在所示示例中在出口歧管14和中央部分66之间)连接到泵本体16的排出盖96,以及被形成为在中央部分66的下侧(例如,在所示示例中在入口歧管12和中央部分66之间)连接到泵本体16的引入盖98。如此,壳体盖94可以由组装到泵10的多个离散部件形成,以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然而应当理解,壳体盖94可以根据需要由或多或少的部件形成。在一些示例中,壳体盖94仅设置在中央部分的一侧,例如通过包括排出盖96而不包括引入盖98的壳体盖94。
泵10的主要热源包括控制器26、定子28和驱动器24。冷却流体回路CF引导冷却空气通过靠近产热部件的通道,以实现通过该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空气流与热源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冷却泵10。冷却流体回路CF被配置为围绕马达壳体70引导冷却空气。冷却流体回路CF周向地围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引导冷却空气。冷却流体回路CF被配置为引导冷却空气以向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两者中的元件提供冷却。与冷却组件5(图1B)类似的冷却组件主动地将冷却空气流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以有利于泵10的产热部件的冷却。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组件可以被认为至少包括风扇组件104。冷却组件可以被认为还包括流动引导部件,例如壳体盖94。
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直接在马达壳体70的导热本体与导热的控制壳体壁118之间延伸。冷却流体回路CF中的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至少部分地盘绕在马达壳体70周围。在一些示例中,流动路径可以在入口和出口之间围绕马达壳体70弯曲大于或等于90度。在一些示例中,流动路径可以在入口和出口之间围绕马达壳体70弯曲大于或等于120度。在一些示例中,流动路径可以在入口和出口之间围绕马达壳体70弯曲大于或等于180度。冷却流体回路CF的围绕马达壳体70延伸的流动路径将马达壳体70的大部分暴露于由风扇组件104移动的冷却空气,从而有利于马达22的热交换和冷却。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围绕设置在马达壳体70内的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周向地延伸。如图4D中最佳看到的,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位于与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正交的平面中,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也可以被称为马达轴线。流动路径不延伸穿过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而是偏离该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并围绕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流动。
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流体置换器20a、20b之间,例如沿着流体置换器20a、20b的往复运动轴线。在一些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流体置换器20a、20b之间。在这样的示例中,平行于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的线可以延伸穿过流体置换器20a、流体置换器20b以及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这样的轴向线可以延伸穿过一个或多个散热件74,以使得散热件74直接设置在流体置换器20a、20b之间。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E所示,流动路径的一部分径向地设置在直接位于流体置换器20a和流体置换器20b之间的区域之外,并且流动路径的第二部分设置在该区域内。将流动路径的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流体置换器20a、20b之间提供了紧凑的泵布置,并且有利于形成靠近马达22的流动路径,从而进一步有利于热传递。
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包括引入通道130、中间通道132和排出通道134。在所示的示例中,在冷却流体回路CF中没有阀装置来引导流动。相反,风扇组件104被配置为主动地驱动冷却空气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风扇组件104由泵本体16支撑。更具体地,风扇组件104由控制壳体72的控制壳体壁118支撑。叶轮106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内。在所示的示例中,叶轮106设置在引入通道130和中间通道132之间的交叉处。然而应当理解,风扇组件104可以相对于冷却流体回路CF设置在任何期望的位置处。例如,风扇组件104可以设置在中间通道132和排出通道134之间的交叉处、设置在中间通道132内,以及其他位置选项。叶片108从叶轮106的本体延伸,并且驱动冷却流体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在所示的示例中,叶片108在连接到叶轮106的本体的根部和与该根部相反的末端之间笔直延伸。
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内,但应当理解,并非所有的示例都受到如此限制。更具体地,叶轮106设置在在流动路径中、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入口与该冷却流体回路CF的出口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除了引入盖98之外,叶轮106是未遮盖的,但应当理解,叶轮106在其他示例中可以被遮盖。风扇马达110设置在控制壳体72中。可以是电动马达的风扇马达110通过控制壳体块114的控制壳体壁118与定子28周围的环境隔离开,以使得所示的冷却布置适合在危险场所中使用。风扇轴112延伸穿过控制壳体壁118以连接叶轮106和风扇马达110。
叶轮106绕风扇轴线FA旋转,以将冷却空气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离开风扇组件104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矢量垂直于风扇轴线FA,并且被直接引导到马达22与控制元件122之间。更具体地,存在于风扇组件104的空气直接在马达壳体70的导热本体与导热的控制壳体壁118之间流动。离开风扇组件104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矢量被直接引导到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之间。叶轮106被配置为相对于风扇轴线FA径向地输出空气流。在所示的示例中,叶轮106沿着风扇轴线FA轴向地设置在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叶轮106相对于风扇轴线FA与马达壳体70或控制壳体72不径向重叠。如此,从风扇轴线FA延伸的行进穿过叶轮106的径向线也不会行进穿过马达壳体70或控制壳体72。风扇组件104被设置成使得风扇轴线FA沿垂直于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但偏离该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的取向设置。
引入通道130限定在马达壳体70和壳体盖94之间。具体地,引入通道130限定在马达壳体70和引入盖98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引入通道130包括至少部分地由散热件74限定的多个单个通路(individual channel)131。引入通道130的单个通路131围绕马达壳体70弧形地延伸。单个流动通路131的沿着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的轴向侧可以由散热件74形成。如此,单个通路131中的至少一些单个通路可以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被散热件74轴向地支托(bracket)。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中的至少一些散热件可以在马达壳体70上并且围绕转子30的转子轴线RA周向地延伸,但不是轴向地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这些散热件也周向地围绕泵轴线PA。然而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引入通道130的散热件74可以倾斜,以便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周向地延伸并且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轴向地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引入通道130的单个通路131包括至少部分地由导热材料(例如,马达壳体70和散热件74)形成的至少三个侧部。马达壳体70的本体至少部分地限定引入通道130。由此,马达壳体70直接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马达壳体70直接设置在定子28和引入通道130之间,以提供从定子28和驱动器24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
中间通道132设置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更具体地,中间通道132设置在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之间。控制壳体壁118至少部分地限定中间通道132。控制壳体72中的一个或多个产热元件可以安装到控制壳体壁118。由此,产热元件安装到也与流动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空气直接接触的控制壳体壁118。如此,产热元件安装到也暴露于冷却空气流的导热材料(例如,控制壳体壁118可以是金属的)。将产热元件安装到控制壳体壁118有利于从这些部件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
中间通道132至少部分地由马达壳体70的本体限定。由此,马达壳体70直接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马达壳体70直接设置在定子28和中间通道132之间,以提供从定子28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在所示的示例中,至少一个散热件74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具体地,支撑散热件128在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支撑散热件128至少部分地限定中间通道132,并且直接接触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这种散热件74有利于从设置在控制壳体72内的产热部件和设置在马达壳体70内的产热部件进行热传递。中间通道132包括冷却空气流动通过的多个单个通路133。
排出通道134限定在马达壳体70和壳体盖94之间。具体地,排出通道134形成在马达壳体70和排出盖96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排出通道134包括至少部分地由散热件74限定的多个单个通路135。排出通道134的单个通路135围绕马达壳体70弧形地延伸。排出通道134的每个单个通路135的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的轴向侧由散热件74形成。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中的至少一些散热件可以在马达壳体70上并且围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周向地延伸,但不轴向地延伸。然而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排出通道134的散热件74可以倾斜,以便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周向地延伸并且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轴向地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排出通道134的通路135包括至少部分地由导热材料(例如,马达壳体70和散热件74)形成的至少三个侧部。马达壳体70的本体至少部分地限定排出通道134。由此,马达壳体70直接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马达壳体70直接设置在定子28和排出通道134之间,以便提供从定子28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
在操作期间,向风扇马达110供能以驱动叶轮106的旋转。风扇组件104通过入口开口100将空气吸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入口开口100提供用于空气进入冷却流体回路CF的位置,并且该入口开口100与周围环境流体连通。如此,在泵10的环境中的环境空气可以形成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体。虽然示出了多个入口开口100,但应当理解,冷却流体回路CF可以包括任何期望数量的入口开口100,例如一个或多个。入口开口100还可以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沿着引入通道130周向地间隔开。例如,一个或多个附加的或替代性的入口开口100可以形成在当前示出的位置与风扇104的位置之间的沿着壳体盖94的周向位置处。例如,入口开口100中的一个或多个入口开口可以设置在入口歧管12和马达壳体70之间。
叶轮106吸入引入空气(由箭头IA所示)通过引入通道130并经过马达壳体70和散热件74。冷却空气的流(由图4D中的箭头AF所示)行进经过散热件74和马达壳体70,并且从这些元件吸取热以实现对这些元件的冷却。叶轮106将空气向下游吹送通过中间通道132和排出通道134。由叶轮106吹送的冷却空气最初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的通路133。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的空气接触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以传递来自控制壳体72中的产热部件(例如,控制器26等)和来自马达壳体70中的产热部件(例如,定子28和驱动器24)的热。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中的至少一部分直接在马达22和安装到壳体壁118的电动部件29之间流动。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延伸的径向线可以延伸穿过驱动器24、定子28、穿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通道、以及安装到壳体壁118的电动部件29。这种配置通过从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相反侧并且支托冷却流体回路CF的产热部件吸走热而有利于产热部件的有效冷却。
冷却流体回路CF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被两个独特的热源径向地支托。具体地,中间通道132被暴露于该中间通道132的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的两个径向侧的导热元件。控制壳体72内的电动元件形成由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来冷却的第一热源,并且马达壳体70内的定子28和驱动器24形成由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来冷却的第二热源。中间通道132与风扇组件104相邻。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通道132直接设置在叶轮106的下游。进入并且然后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的空气具有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的最大速度。高速度有利于快速的空气交换并且减少停留时间,从而在暴露于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相反侧的两个独立热源的冷却流体回路CF的部分中提供增强的冷却效率。
叶轮106将冷却空气向下游吹送通过中间通道132。冷却空气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并且流动通过排出通道134。随着空气流动通过排出通道134到出口开口102,冷却空气进一步冷却泵10。冷却空气作为排出空气通过出口开口102离开冷却流体回路CF(由箭头EA示出)。在一些示例中,泵10包括偏转器和/或轮廓,以引导离开出口开口102的被加热的排出空气远离入口开口100。在一些示例中,泵10包括偏转器和/或轮廓,以使得空气引入口被定向成远离出口开口102以避免引入热的排出空气。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围绕马达壳体70延伸,以使得通过其来吸入引入空气IA的一个或多个入口位置以及通过其排放排出空气EA的一个或多个出口位置位于马达22的同一侧。例如,入口空气IA可以在与阻挡壁120相邻的位置处被吸入到引入通道130中,并且排出空气EA可以在与阻挡壁120相邻但在该阻挡壁120的与入口位置相反的周向侧的位置处从排出通道134排放。例如,入口位置和出口位置可以位于延伸穿过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的径向线的同一侧。在所示的示例中,入口位置和出口位置设置在穿过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的竖直径向线的同一横向侧。入口位置和出口位置位于马达22的与控制壳体72相反的一侧。
阻挡壁120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从马达壳体70径向地延伸。阻挡壁120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周向地设置在引入通道130和排出通道134之间。阻挡壁120防止进入引入通道130的冷引入空气交叉进入排出通道134,并且防止来自排出通道134的被加热的排出空气交叉进入引入通道130。阻挡壁120还可以充当散热件,以将热从定子28和驱动器24传导离开。
散热件74中的一个或多个散热件可以被形成为延伸穿过冷却流体流动路径CF的多个部分的连续突出部。例如,单个散热件74可以从阻挡壁120延伸,穿过引入通道130、穿过中间通道132、并穿过排出通道134并返回到阻挡壁120。如此,散热件74中的一个或多个散热件可以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并且在公共连接点(例如,阻挡壁120)之间围绕马达22完全周向地延伸。
冷却空气流AF被风扇组件104吸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并被吹送通过该冷却流体回路CF。冷却空气流AF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中所包含的两个独立的热源之间流动并且向下游流出冷却流体回路CF。冷却空气流AF围绕马达壳体70和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被周向地引导。冷却流体回路CF可以被认为围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弧形地延伸。冷却空气流AF围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和流体置换器20的往复运动的轴线流动。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空气流AF围绕冷却流体回路CF的整个周向长度接触马达壳体70。冷却空气流AF沿着冷却流体回路CF的长度的一部分接触控制壳体72。
泵10的冷却配置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冷却流体回路CF从泵10周围的环境吸入冷却空气,从而提供无限的冷却空气源。风扇组件104主动地将冷却流体拉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并且将冷却流体向下游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到出口。风扇组件104主动地将空气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有利于更大的流动和更有效的冷却。冷却流体回路CF向控制壳体72中的产热元件和马达壳体70中的产热元件提供冷却。通过冷却多个不同的热源,冷却流体回路CF简化了泵10的布置并且提供了更紧凑、更有效的泵送组件。冷却流体回路CF围绕马达壳体70周向地引导冷却空气,从而使马达壳体70与冷却空气流AF之间的热传递面积最大化。
图5A是泵10的第一等距视图。图5B是泵10的第二等距视图。图5C是中央部分66'的等距视图。图5D是沿图5A中的线5-5截取的剖视图。将一起讨论图5A至图5D。示出了泵10的泵本体16'的中央部分66'和端帽68、马达22、驱动器24、控制元件122、风扇组件104'以及壳体盖94'。泵10基本上类似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泵1。中央部分66'包括马达壳体70'、控制壳体72'和散热件74'。控制壳体72'包括控制壳体块114'和控制盖116'。马达22包括定子28和转子30。驱动器24包括驱动螺母90和螺杆92。风扇组件104'包括叶轮106'、风扇马达110'和护罩146。壳体盖94'包括排出盖96'和挡板136。
图5A至图7B所示的冷却配置基本上类似于图4A至图4E所示的冷却配置。图5A至图7B中所示的冷却配置基本上类似于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冷却配置。冷却空气被风扇组件吸入到冷却流体回路中,并且相对于转子30的旋转轴线RA围绕马达壳体70'被周向地引导,以为泵10的产热部件提供主动冷却。图5A至图7B中的与图4A至图4E中的部件类似的部件用撇号指示(例如,图4A至图4E中的马达壳体70,和图5A至图7B中的马达壳体70')。
泵本体16'的中央部分66'容纳马达22和控制元件122,该控制元件122以电和/或通信的方式连接到马达22,以控制该马达22的操作并因此控制由泵10进行的泵送。马达22设置在马达壳体70'内。马达壳体70'可以基本上类似于马达壳体7(图1B)。更具体地,马达22设置在马达壳体70'的本体内。马达壳体70'的本体形成完全围绕马达22和旋转轴线RA延伸的壁,以将马达22封围在马达壳体70'内。马达壳体70'的本体可以被认为形成暴露于冷却流体回路CF的环形壁。马达壳体70'的本体以远离控制壳体72'的控制块壁118'的方式弯曲。马达壳体70'的本体可以被认为是朝向控制壳体72'的控制块壁118'凸出的。在所示的示例中,马达22设置在马达壳体70'内并且位于端帽68之间。端帽68安装到马达壳体70'的沿着旋转轴线RA的相反的轴向侧。定子28围绕转子30并且驱动该转子30的旋转,以使得马达22可以被认为是内转子马达。转子30围绕旋转轴线RA旋转,并且与驱动器24和流体置换器20(在图5A至图5D中未示出)同轴地设置。永磁体阵列86设置在转子本体88上。应当理解,旋转轴线RA可以与流体置换器沿其进行往复运动的泵轴线同轴。
控制壳体72'连接到马达壳体70'并且从该马达壳体70'延伸。控制壳体72'可以基本上类似于控制壳体72(图1B)。在所示的示例中,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的部分被一体地形成为单个部件(例如,通过铸造等)。控制壳体72'被配置为容纳泵10的控制元件122,例如控制器26。在所示的示例中,控制壳体块114'与马达壳体70'一体地形成。控制壳体72'安装到控制壳体块114',例如通过紧固件。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壳体72'可以以能够移除的方式连接到控制壳体块114',以提供对控制壳体72'内的内部部件的访问。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壳体72'的宽度大于马达22的垂直于旋转轴线RA截取的宽度。控制壳体72'在马达22的上方和下方延伸,以使得马达22可以被认为完全在控制壳体72'的竖直占据空间中。在所示的示例中,控制壳体72'的高度H1大于马达壳体70'的本体的高度H2。
散热件74'形成在中央部分66'上。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被以多种配置形成,并且包括突出部124'和翅片126',但应当理解,散热件74'可以具有适合于增加泵本体16的表面面积以有利于热交换以冷却泵10的产热部件的任何配置。突出部124'与穿过马达壳体70'的轴向端部的紧固件开口对齐。突出部124'限定紧固件孔的部分,并且接收紧固件,例如将端帽68固定到中央部分66'的紧固件64。
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中的至少一些散热件限定形成用于泵10的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通道。冷却流体回路CF是外部冷却流体回路,这是因为该冷却流体回路CF围绕马达壳体70'的外部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轴向地设置在流体置换器20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相对于旋转轴线RA与流体置换器20不径向地重叠。在所示的示例中,支撑散热件128'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支撑散热件128'由一个或多个散热件74'形成,所述一个或多个散热件74'在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支撑散热件128'可以与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两者一体地形成。支撑散热件128'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一部分。在所示的示例中,单个支撑散热件128'在冷却流体回路CF内在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之间延伸,以使得支撑散热件128'在该支撑散热件128'的相对于旋转轴线RA的两个轴向侧暴露于冷却空气流。这种配置提供了穿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的相对大的冷却通路133',该中间通道132'设置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内的单个支撑散热件128'比完全在流动路径中的多个支撑散热件128'提供更少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层流并减少停留时间。
壳体盖94'安装到泵本体16,并且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通道。壳体盖94'至少部分地封围冷却流体回路CF。在所示的示例中,泵10被配置成使得冷却流体回路CF的引入通道130'未被遮盖,并且冷却流体回路CF的排出通道134'的至少一部分是遮盖的。特别地,壳体盖94'的排出盖96'在中央部分66'的上侧(例如,在出口歧管14和中央部分66'之间)安装到泵16。具体地,排出盖96'通过延伸穿过排出盖96'并进入控制壳体72'的螺栓来固定到控制壳体72'。挡板136(在图5D中示出)是壳体盖94'的被设置在风扇组件104'和排出盖96'之间的一部分。
挡板136包括弯曲表面138,该弯曲表面138被配置为当空气从中间通道132'流动到排出通道134'时重新引导冷却空气。挡板136可以安装在散热件74'上,并且通过壳体盖94'的排出盖96'被封围在冷却流体回路CF内。在所示的示例中,挡板136与排出盖96'分开形成。如此,壳体盖94'可以由组装到泵10的多个离散的部件形成,以便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然而应当理解,壳体盖94'可以根据需要由或多或少的部件形成。例如,排出盖96'和挡板136可以被一体地形成为单个部件。在一些示例中,壳体盖94'还包括类似于壳体盖94(在图4A和图4D中最佳看到的)的排出盖,其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的引入通道130'。
壳体盖94'至少部分地限定冷却流体回路CF的排出通道134'。在所示的示例中,壳体盖94'包括盖本体140和轮廓端部142。盖本体140在本体凸缘76之间延伸,该本体凸缘76设置在马达壳体70'的沿着旋转轴线RA的轴向端部处。轮廓端部142从盖本体140延伸,并且设置在盖本体140的与邻近控制壳体72'的端部相反的端部处。随着轮廓端部142远离盖本体140延伸,该轮廓端部142相对于旋转轴线RA轴向地变窄。壳体盖94'既引导空气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排出通道134',又保护泵10的部件免受水分的影响。在所示的示例中,全宽度的盖本体140至少延伸到马达壳体70'的上止点(top dead center)TDC径向位置。延伸到上止点TDC位置的盖本体140完全封围马达壳体70'的从上止点TDC位置朝向控制壳体72'周向延伸的那些部分。盖本体140防止液体流动到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中。如果任何液体落到中央部分66'上,则盖本体140防止该液体流动到中间通道132'中,并且落到马达壳体70'上(例如,从上止点TDC位置并且远离控制壳体72'周向地延伸的部分)的任何液体流动远离中间通道132',并因此远离控制壳体72'内的电子部件。由于壳体盖94'防止水侵入到中间通道132'中,因此这种配置有利于泵10在冲洗期间的快速清洁。
壳体盖94'相对于旋转轴线RA与散热件74'被间隙144径向地间隔开。间隙144被形成为使得相对于旋转轴线RA轴向相邻的散热件74'之间的单个通路135'是流体连接的。间隙144允许冷却空气流流动经过单个通路135'之间的散热件74'的外边缘。这种配置通过提供更大的冷却通道并且允许相邻通道之间的流动而有利于有效冷却。
泵10的主要热源包括控制器26、定子28和驱动器24。冷却流体回路CF引导冷却空气通过与产热部件相邻的通道,以实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空气流与热源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冷却泵10。冷却流体回路CF被配置为围绕马达壳体70'引导冷却空气。冷却流体回路CF围绕旋转轴线RA周向地引导冷却空气。冷却流体回路CF围绕马达壳体70'弧形地延伸。冷却流体回路CF被配置为引导冷却空气,以向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两者中的产热元件提供冷却。与冷却组件5(图1B)类似的冷却组件主动地将冷却空气流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以有利于泵10的产热部件的冷却。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组件可以被认为至少包括风扇组件104'。冷却组件可以被认为还包括流动引导部件,例如挡板136和壳体盖94'。
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包括引入通道130'、中间通道132'和排出通道134'。在所示的示例中,在冷却流体回路CF中没有阀门装置来引导流动。相反,风扇组件104'被配置为主动地驱动冷却空气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围绕马达壳体70'延伸。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围绕马达壳体70'弯曲至少90度。马达壳体本体的环形壁收集由马达22产生的热,并且暴露于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以实现马达22和马达壳体70'内的其他产热元件的冷却。
风扇组件104'由泵本体16支撑。更具体地,风扇组件104'由控制壳体72'的控制壳体壁118'支撑。叶轮106'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内。在所示的示例中,叶轮106'设置在引入通道130'和中间通道132'之间的交叉处。然而,应当理解,风扇组件104'可以设置在沿着冷却流体流动路径CF的任何期望位置处。例如,风扇组件104'可以设置在中间通道132'和排出通道134'之间的交叉点附近。在一些示例中,风扇组件104'可以安装在中间通道132'内并且在引入通道130'和排出通道134'之间。在这样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的入口和出口都可以被竖直定向,以使得风扇组件104'是轴流式鼓风机(axial blower)。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内,但应当理解,并非所有的示例都受到如此限制。更具体地,叶轮106'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入口与该冷却流体回路CF的出口之间的流动路径中。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马达22和设置在控制壳体72'内的控制元件122之间。
护罩146安装到泵本体16'。叶轮10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护罩146内。叶轮106'设置在由护罩146和泵本体16'限定的叶轮室148中。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包括主入口150和辅助入口152。主入口150朝向引入通道130'定向。辅助入口152朝向控制壳体72'定向。壳体通道154至少部分地由控制壳体72'限定,并且该壳体通道154提供用于冷却空气流动到辅助入口152的流动路径。在所示的示例中,主入口150和辅助入口152同轴地设置在风扇轴线FA上,叶轮106'绕该风扇轴线FA旋转。风扇马达110'设置在控制壳体72'中。可以是电动马达的风扇马达110'通过控制壳体块114'的控制壳体壁118'与定子28周围的环境隔离开,以使得所示的冷却布置适合在危险场所中使用。风扇轴112'延伸穿过控制壳体壁118'以连接风扇马达110'和叶轮106'。
叶轮106'被配置为将冷却流体通过主入口150和辅助入口152两者吸入到护罩中。叶轮106'将冷却空气向下游吹出风扇出口176。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出口176直接设置在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之间,以使得平行于风扇轴线FA的线可以行进穿过马达壳体70'、护罩146和控制壳体72'中的每一个。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被配置成使得平行于风扇轴线FA的线可以行进穿过马达壳体70'、护罩146、叶轮106'和控制壳体壁118'中的每一个。如此,这些部件可以被认为相对于风扇轴线FA轴向地重叠。
离开风扇组件104'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矢量垂直于风扇轴线FA,并且被直接引导到马达22和控制元件122之间。更具体地,存在于风扇组件104'的空气直接在马达壳体70'的导热本体与导热的控制壳体壁118'之间流动。离开风扇组件104'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矢量被直接引导到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之间。叶轮106被配置为相对于风扇轴线FA径向地输出空气流。在所示的示例中,叶轮106沿着风扇轴线FA轴向地设置在马达壳体70和控制壳体72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叶轮106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风扇轴线FA与马达壳体70或控制壳体72不径向重叠。如此,从风扇轴线FA延伸的行进穿过叶轮106的径向线不会行进穿过马达壳体70或控制壳体72中的任一个。风扇组件104被设置成使得风扇轴线FA沿垂直于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但偏离该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的取向设置。
叶轮106'包括叶片108',该叶片108'包括主叶片突出部158和辅助叶片突出部160。叶片108'由叶轮106'的本体支撑,并且将冷却流体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主叶片突出部158从叶轮本体164的第一侧延伸并且以远离控制壳体72'的方式延伸。辅助叶片突出部160从叶轮本体164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延伸并且朝向控制壳体72'延伸。主叶片突出部158具有长度L1,并且辅助叶片突出部160具有长度L2。长度L1大于长度L2。例如,长度L1与长度L2的长度比可以是2∶1、3∶1、4∶1或任何其他期望的长度比。较长的主叶片突出部158有利于冷却流体通过主入口150的流动比通过辅助入口152的流动更大,从而有利于有效的冷却。
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的引入通道130'未被遮盖。引入通道130'形成在马达壳体70'的相对于旋转轴线RA与排出通道134'相反的径向侧。引入通道130'包括多个单个通路131',每个单个通路131'至少部分地由散热件74'限定。引入通道130'设置在风扇组件104'的主入口150的上游。引入通道130'的单个通路131'围绕马达壳体70'弧形地延伸。单个通路131'的沿着旋转轴线RA的轴向侧中的一侧或两侧可以由散热件74形成。如此,单个通路131'中的至少一些单个通路可以相对于旋转轴线RA被散热件74'轴向地支托。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中的至少一些散热件可以在马达壳体70'上并围绕旋转轴线RA周向地延伸,但不轴向地延伸。然而,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引入通道130'的散热件74'可以倾斜,以便绕旋转轴线RA周向地并且相对于旋转轴线RA轴向地延伸。
在所示的示例中,引入通道130'的单个通路131'包括至少三个侧部,每个侧部至少部分地由导热材料形成(例如,马达壳体70'和散热件74')。马达壳体70'的本体至少部分地限定引入通道130'。由此,马达壳体70'直接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马达壳体70'直接设置在定子28和引入通道130'之间,以提供从定子28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在所示的示例中,上游的引入通道130'未被遮盖,以使得冷却空气可以从围绕旋转轴线RA的多个不同点吸入到风扇组件中。随着叶轮106'旋转,冷却空气通过主入口150和辅助入口152被吸入到护罩146中,并且向下游吹送通过中间通道132',并且然后到达下游的排出通道134'。具体地,冷却空气的第一部分从引入通道130'被吸入到主入口150中,并且冷却空气的第二部分通过壳体通道154被吸入到辅助入口152中。
中间通道132'设置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更具体地,中间通道132'设置在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之间。控制壳体壁118'至少部分地限定中间通道132'。控制壳体72'中的一个或多个产热元件可以安装到控制壳体壁118'。由此,产热元件安装到控制壳体72'的由控制壳体壁118'形成的导热零部件,该导热零部件也与流动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空气直接接触。产热控制元件122中的至少一些产热控制元件直接安装到也直接暴露于冷却空气流的导热材料,在所示的示例中,该导热材料由控制壳体壁118'形成。控制壳体壁118'被配置为从控制元件122收集热,并且也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如图5D中最佳看到的,控制元件122在马达22的上方和下方延伸,以使得该马达22可以被认为是在控制元件122的占据空间内。将产热元件安装到控制壳体壁118'有利于从这些部件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
中间通道132'至少部分地由马达壳体70'的本体限定。由此,马达壳体70'直接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马达壳体70'直接设置在定子28和中间通道132'之间,以提供从定子28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的有效热传递。在所示的示例中,至少一个散热件74'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具体地,支撑散热件128'在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之间延伸并且连接该控制壳体块114'和马达壳体70'。支撑散热件128'至少部分地限定中间通道132',并且直接接触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支撑散热件128'限定中间通道132'的通路133'。这种散热件74'有利于从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进行有效的热传递。在所示的示例中,中央部分66'包括完全位于中间通道132'内的单个支撑散热件128'。这种配置通过限制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内的约束而促进流动通过风扇组件104'下游的中间通道132'。
排出通道134'从中间通道132'向下游延伸。排出通道134'至少部分地被限定在马达壳体70'和壳体盖94'之间。挡板136被安装成将冷却空气流从中间通道132'重新引导到排出通道134'。挡板136的弯曲表面138在中间通道132'的下游端部处提供平滑的轮廓表面,以使得冷却空气流被重新引导而不会遇到90度的拐角。通过弯曲表面138重新引导冷却流促进连续流动并且减少冷却空气在冷却流动路径CF内的停留时间。挡板136重新引导冷却空气流的流动有利于有效的冷却。
在所示的示例中,排出通道134'的第一部分从中间通道132'延伸,并且设置在马达壳体70'和排出盖96'之间。排出通道134'的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延伸,并且可以被认为是未被遮盖的。散热件74'在排出通道134'的未被遮盖部分中的部分直接暴露于大气,大气也是冷却空气的源,从而向排出通道134'的那些部分提供被动热传递。
在所示的示例中,排出通道134'包括至少部分地由散热件74'限定的多个单个通路135'。排出通道134'的单个通路135'围绕马达壳体70'弧形地延伸。每个通路135'的相对于旋转轴线RA的轴向侧由散热件74形成。在所示的示例中,散热件74'中的至少一些散热件可以在马达壳体70'上并且围绕旋转轴线RA周向地延伸,但不轴向地延伸。然而,应当理解,在一些示例中,排出通道134'的散热件74'可以倾斜,以便绕旋转轴线RA周向地并且沿着旋转轴线RA轴向地延伸。在所示的示例中,单个通路135'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至少部分地由导热材料(例如,马达壳体70'和散热件74')形成的至少三个侧部。马达壳体70'的本体至少部分地限定排出通道134'。由此,马达壳体70'直接暴露于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流。马达壳体70'直接设置在定子28和排出通道134'之间,以便提供从定子28到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冷却空气流的有效热传递。
在操作期间,向风扇马达110'供能以驱动叶轮106'的旋转。风扇组件104'将空气通过引入通道130'吸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冷却空气可以在沿着引入通道130'围绕旋转轴线RA周向的任何点处进入冷却流体回路CF中。引入通道130'与周围环境流体连通。散热件74'在引入通道130'中的部分暴露于环境中的环境空气。在泵10的环境中的环境空气形成被风扇组件104'吸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的冷却流体。
风扇组件104'通过在护罩146中的主入口150吸入引入空气的第一部分(由箭头IA1所示)。风扇组件104'从围绕马达22周向分开的多个位置吸入引入空气IA1。形成引入空气IA1的各种流可以流动经过马达壳体70'和散热件74',以传导来自那些导热部件的热。风扇组件104'还通过辅助入口152将引入空气的第二部分(由箭头IA2所示)吸入到护罩146中。引入空气的第二部分IA2在进入护罩146之前接触控制壳体块114',以使得引入空气的第二部分IA2可以在护罩146上游的位置处向控制壳体72'提供冷却。
冷却空气的流(在图5D中由箭头AF所示)行进经过散热件74'、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并从这些元件吸热,从而实现对这些元件的冷却。风扇组件104'将空气向下游吹送通过中间通道132'和排出通道134'。由风扇组件104'产生的冷却空气流在从护罩146离开之后,最初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的空气接触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以传递来自控制壳体72'中的产热部件(例如,控制元件122等)和来自马达壳体70'中的产热部件(例如,定子28和驱动器24)的热。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的至少一部分直接在马达22和安装到控制壳体壁118'的控制部件122之间流动。从旋转轴线RA延伸的径向线可以延伸穿过驱动器24、定子28、穿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通道、以及安装到控制壳体壁118'的控制部件122。这种配置有利于紧凑的泵以及对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相反侧的产热部件的有效冷却。
冷却流体回路CF的至少一部分被两个独特的热源支托。具体地,中间通道132'暴露于在该中间通道132'的相对于旋转轴线RA的两个径向侧的导热元件。控制壳体72'内的电控制元件122形成由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来冷却的第一热源,并且马达壳体70'内的定子28和驱动器24形成由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来冷却的第二热源。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通道132'直接设置在叶轮106'的下游。如此,进入并且然后流动通过中间通道132'的空气具有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的最大速度。高速度有利于冷却流体回路CF内的快速空气交换并且减少停留时间,从而在暴露于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相反侧的两个独立热源的冷却流体回路CF的部分中提供增强的冷却效率。
在所示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将空气向下游吹送通过中间通道132'。如以上所讨论的,应当理解,一些示例包括风扇组件104',该风扇组件104'安装在中间通道132'的下游端部处、中间通道132'内、或冷却流体回路CF内的任何其他期望位置处。在这样的示例中,风扇组件104'可以被认为向下游抽吸空气通过中间通道132'。空气流离开中间通道132',并且流动通过排出通道134'。随着空气流动通过排出通道134',空气进一步冷却泵10。空气作为排出空气从冷却流体回路CF排出(由箭头EA所示)。在所示的示例中,排出空气被引导通过出口156。出口156可以被认为形成在壳体盖94'和泵本体16'之间。在所示的示例中,出口156相对于旋转轴线RA径向地形成在排出盖96'的轮廓端部142和马达壳体70'之间。排出盖96'的轮廓端部142围绕马达壳体70'弯曲。弯曲的轮廓端部142引导排出空气以在散热件74'之间的单个通路135'内流动,甚至在从壳体盖94'下方流出之后,进一步有利于冷却。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围绕马达壳体70'延伸,以使得通过其吸入引入空气IA1的一个或多个入口位置以及通过其排放排出空气EA的一个或多个出口位置位于马达22的同一侧。例如,入口空气IA1可以在与阻挡壁120'相邻的位置处被吸入到引入通道130'中,并且排出空气EA可以在与阻挡壁120'相邻但在该阻挡壁120'的与入口位置相反的周向侧的位置处从排出通道134'排放。例如,入口位置和出口位置可以位于延伸穿过旋转轴线RA的径向线的同一侧。在所示的示例中,入口位置和出口位置设置在径向延伸穿过转子28的旋转轴线RA的竖直线的同一横向侧。
阻挡壁120'相对于旋转轴线RA从马达壳体70'径向地延伸。阻挡壁120'在马达22的与控制壳体72'相反的一侧周向地设置在引入通道130'和排出通道134'之间。阻挡壁120'防止被加热的排出空气交叉进入引入通道130'并被重新循环。阻挡壁120'还可以充当散热件以将热从定子28和驱动器24传导出去。
散热件74'中的一个或多个散热件可以被形成为延伸穿过冷却流体流动路径CF的多个部分的连续突出部。例如,单个散热件74可以从阻挡壁120'延伸,穿过引入通道130'、穿过中间通道132'、并穿过排出通道134',并返回到阻挡壁120'。如此,散热件74'中的一个或多个散热件可以在公共连接点(例如,阻挡壁120')之间围绕马达22完全周向地延伸。
冷却空气流AF被风扇组件104'吸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并且在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中所包含的两个独立的热源之间流动,并且在下游流出冷却流体回路CF。冷却空气流AF围绕马达壳体70'和旋转轴线RA被周向地引导。因此,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空气流AF围绕转子30的旋转轴线和流体置换器20的往复运动轴线流动。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空气流AF可以围绕冷却流体回路CF的整个周向长度接触马达壳体70'。冷却空气流AF沿着冷却流体回路CF的长度的一部分接触控制壳体72'。
泵10的冷却配置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冷却流体回路CF从泵10周围的环境吸入冷却空气,从而提供无限的冷却空气的源。风扇组件104'主动地将冷却流体拉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并且将冷却流体向下游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到出口。风扇组件104'主动地将空气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有利于更大的流动和更有效的冷却。冷却流体回路CF向控制壳体72'中的产热元件和马达壳体70'中的产热元件提供冷却。通过冷却多个不同的热源,冷却流体回路CF简化了泵10的布置并且提供了更紧凑、更有效的泵送组件。冷却流体回路CF围绕马达壳体70'周向地引导冷却空气,从而使马达壳体70'与冷却空气流AF之间的热传递面积最大化。
图6A是沿图5A中的线6A-6A截取的剖视图。图6B是沿图5A中的线6B-6B截取的剖视图。将一起讨论图6A和图6B。示出了泵10的泵本体16'的中央部分66'、风扇组件104'和壳体盖94'。示出了中央部分66'的马达壳体70'、控制壳体72'和散热件74'。示出了风扇组件104'的叶轮106'和叶轮护罩146。示出了叶轮护罩146的主入口150和护罩本体162。示出了叶轮106'的叶片108'和叶轮本体164。每个叶片108'包括压力侧168和抽吸侧170。示出了壳体盖94'的排出盖96'和挡板136。示出了挡板136的凹槽172。
风扇组件104'安装到泵本体16',以将冷却空气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在图5D中最佳看到)。叶轮106'由风扇轴112'(图5D)支撑,该风扇轴112'在设置在控制壳体72'内的风扇马达110'(图5D)和叶轮106'之间延伸穿过控制壳体壁118'。叶轮106'安装在叶轮室148内并且在该叶轮室148内旋转。护罩146至少部分地限定叶轮室148。叶轮室148还由泵本体16'限定。
叶轮室148包括围绕叶轮106'延伸的室壁174。室壁174部分地由护罩146形成,并且部分地由泵本体16'形成。在所示的示例中,室壁174被形成为渐开线式曲面(involutecurve)。室壁174的由泵本体16'和护罩146形成的部分形成平滑曲面,其促进冷却空气流动通过风扇出口176。室壁174的平滑曲率包括:由泵本体16'形成的壁部分178a、由护罩146形成的壁部分178b、以及由泵本体16'形成的壁部分178c。如此,平滑弯曲的室壁174可以由泵本体16'的围绕风扇轴线FA支托护罩146的部分形成。
叶轮106'在叶轮室148内旋转。叶轮106'通过主入口150和辅助入口152(图5D)将冷却空气吸入到叶轮室148中。冷却空气被叶片108'相对于风扇轴线FA径向向外吹送,并且通过风扇出口176从叶轮室148喷出。风扇出口176被竖直地定向到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中。冷却空气可以从叶轮室148通过中间通道132'并朝向挡板136喷出。在所示的示例中,冷却空气竖直向上喷出,但应当理解,这种配置可以根据泵10的取向而变化。如图6A所示,每个叶片108'相对于风扇轴线FA的径向内部部分通过主入口150而被暴露。叶轮本体164包括开口166,以使得冷却空气可以流动通过叶轮本体164。如此,主入口150和辅助入口152不是流体隔离的。
叶片108'形成在叶轮106'上并且移动冷却空气。每个叶片108'的压力侧168是凹入的,并且每个叶片108'的抽吸侧170是凸出的。每个叶片108'的主叶片突出部158和辅助叶片突出部160两者都可以是弯曲的。在一些示例中,主叶片突出部158和辅助叶片突出部160以相同的方式弯曲,以使得叶片108'可以被认为横跨叶片本体从辅助叶片突出部160的末端到主叶片突出部158的末端具有共同的轮廓。叶轮106'被配置为朝向压力侧168旋转(例如,沿图6B所示的旋转方向R1)。
挡板136安装在散热件74'上。隔板136被形成有凹槽172,该凹槽172设置在散热件74'上方并且接收该散热件74'。延伸到凹槽172中的散热件74'将挡板136定位在泵本体16'上。挡板136被形成为使得该挡板136的弯曲表面138处于从风扇组件104'离开的冷却空气的直接流动路径中。弯曲表面138将冷却空气流平滑地重新引导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
图7A是沿图5A中的线7-7截取的等距剖视图。图7B是沿图5A中的线7-7截取的平面剖视图。将一起讨论图7A和图7B。示出了泵10的泵本体16'的中央部分66'和端帽68、马达22、驱动器24和控制元件122。中央部分66'包括马达壳体70'、控制壳体72'和散热件74'。控制壳体72'包括控制壳体块114'和控制盖116'。马达22包括定子28和转子30。驱动器24包括驱动螺母90和螺杆92。
示出了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散热件74'形成在泵本体16'的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上并且从该两者突出。如图所示,单个支撑散热件128'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中间通道132'内。支撑散热件128'将中间通道132'划分成多个冷却通路133'。支撑散热件128'连接到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两者,以使得该支撑散热件128'可以散发来自控制壳体72'内和马达壳体70'内的产热部件的热。散热件74'中的其他散热件突出到中间通道132'中,但不跨越中间通道132'。在所示的示例中,马达散热件(motorsink)180从马达壳体70'延伸,并且控制散热件(control sink)182从控制壳体72'延伸。马达散热件180增加了马达壳体70'的表面面积,以实现对马达壳体70'内的产热部件的冷却。控制散热件182增加了控制壳体72'的表面面积,以增加控制壳体72'的表面面积,从而实现对控制壳体72'内的产热部件的冷却。这种部分宽度的散热件74'增加了控制壳体72'和马达壳体70'的表面面积,从而有利于有效的热传递,但没有全宽度的散热件所出现的约束。如此,散热件74'可以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的外部部分中(例如,设置在与阻挡壁120'相邻的排出通道134'中),并且散热件74'可以设置在冷却流体回路CF的流动路径的内部部分中(例如,设置在中间通道132’中)。中间通道132'内的单个通路133'向冷却流动路径CF的排出通道134'(在图5D中最佳看到的)内的单个通路135'提供冷却空气。
在所示的示例中,中间通道132'可以被认为包括延伸穿过中间通道132'并被支撑散热件128'划分的双通路133'。在一些示例中,排出通道134'具有比包括单个通路133'的中间通道132'更多数量的单个通路135'。如此,中间通道132'内的单个通路133'中的冷却流可以流动到排出通道134'内的多个单个通路135'。引入通道130'的多个单个通路131'可以供给风扇组件104',并且然后被吹送到中间通道132'的单个通路133'中。
泵10的冷却配置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冷却流体回路CF从泵10周围的环境吸入冷却空气,并且围绕马达壳体70'的外部驱动冷却空气。风扇组件104'主动地将冷却流体拉入到冷却流体回路CF中,并且将冷却流体向下游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到出口。中间通道132'具有少量的单个通路133',从而有利于有效的空气流过冷却流体回路CF。风扇组件104'主动地将空气吹送通过冷却流体回路CF。冷却流体回路CF向控制壳体72'中的产热元件和马达壳体70'中的产热元件两者提供冷却。通过冷却多个不同的热源,冷却流体回路CF简化了泵10的布置并且提供了更紧凑、更有效的泵送组件。
虽然本公开和权利要求的泵送组件是在双容积泵的背景下讨论的,但是应当理解,泵送组件和控制可以被用于各种流体处理背景和系统中,并且不限于所讨论的那些。所讨论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泵送组件可以被单独地使用或与一个或多个附加泵联合使用以转移流体,用于任何期望的目的,诸如位置转移、喷洒、计量、施加等。还应当理解,冷却配置可以被用在双容积泵或单容积泵上,并且可以被用于利用任何期望的流体置换器来冷却容积泵。
非排他性示例的讨论
以下是对根据本公开的可能示例的非排他性描述。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控制壳体,其中,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并且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以使得由所述风扇组件吹送的所述空气流动经过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并并接触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
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由所述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导热本体限定。
所述导热本体以远离所述导热壁的方式弯曲。
所述电控制元件安装在所述导热壁的第一侧,并且所述导热壁的第二侧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反。
所述风扇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盘绕至少90度。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盘绕至少120度。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盘绕至少180度。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被配置为相对于风扇轴线产生径向输出流,所述叶轮绕所述风扇轴线旋转。
所述叶轮被配置为将空气从围绕所述马达壳体设置的多个入口位置吸入到所述风扇组件中。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弯曲。
所述流动路径是弯曲的,以使得所述流动路径的入口和所述流动路径的出口相对于穿过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线的径向线设置在所述马达的同一侧。
控制壳体设置在所述径向线的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相反的一侧,所述控制壳体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并且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离开所述风扇组件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矢量垂直于所述风扇的叶轮旋转所围绕的风扇轴线,并且被直接引导到所述马达与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元件之间。
多个散热件,所述多个散热件形成在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上。
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控制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以使得所述流动路径的一部分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限定,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散热件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延伸。
至少一个控制壳体散热件从所述控制壳体朝向所述马达壳体延伸,并且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延伸;以及至少一个马达壳体散热件从所述马达壳体朝向所述控制壳体延伸,并且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延伸。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内,并且被配置为绕风扇轴线旋转;风扇马达,所述风扇马达设置在控制壳体内,所述控制壳体连接到所述马达壳体;和风扇轴,所述风扇轴在所述风扇马达和所述叶轮之间延伸穿过所述控制壳体的壁,其中所述控制壳体的所述壁将所述控制壳体的内部与所述流动路径隔离开并且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
至少一个电部件在所述控制壳体内安装到所述壁。
散热件在所述壁和所述马达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壁和所述马达壳体。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护罩,并且叶轮设置在所述护罩内。
所述护罩包括在所述叶轮的沿所述风扇轴线的第一轴向侧的主入口。
所述护罩包括在所述叶轮的沿所述风扇轴线的第二轴向侧的辅助入口。
壳体通道至少部分地由所述控制壳体限定,其中,所述壳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护罩的沿着所述风扇轴线与所述冷却回路的引入通道相反的轴向侧,上,并且从所述控制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辅助入口。
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被定向成沿与所述风扇轴线正交的方向输出冷却空气流。
所述叶轮包括多个叶片。
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个叶片是弯曲的,以具有凹入的压力侧和凸出的抽吸侧。
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叶片包括主叶片突出部和辅助叶片突出部,所述主叶片突出部沿着所述风扇轴线从所述叶轮的本体在第一轴向方向上延伸,所述辅助叶片突出部沿着所述风扇轴线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本体在第二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轴向方向相反。
所述主叶片突出部沿着所述风扇轴线具有比所述辅助叶片突出部更大的轴向长度。
所述叶轮设置在至少部分地由所述护罩限定的叶轮室中,并且其中,所述叶轮室的朝向所述叶轮定向的表面被形成为渐开线式曲面。
壳体盖安装到所述容积泵的泵本体,所述泵本体包括所述马达壳体,并且其中所述壳体盖至少部分地封围所述流动路径。
所述壳体盖包括排出盖,所述排出盖在所述马达壳体的位于所述风扇组件下游的一部分上延伸。
所述排出盖延伸到所述马达壳体的上止点位置。
所述壳体盖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具有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的弯曲表面,其中,所述弯曲表面被配置为将通过所述流动路径的冷却流从所述冷却回路的中间通道重新引导到所述冷却回路的排出通道,其中所述中间通道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壳体块之间,所述容积泵的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块内;并且其中,所述排出通道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排出盖之间。
所述转子被配置为绕泵轴线旋转。
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流体置换器的线性往复运动来泵送所述流体。
连接到所述转子和所述流体置换器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被配置为将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转换为到所述流体置换器的线性输入。
所述风扇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中。
所述流体置换器是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容积泵还包括第二流体置换器;并且所述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
所述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直接位于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
所述流动路径的第一部分径向地设置在直接位于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与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的区域之外,并且所述流动路径的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区域内。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中,并且包括定子和转子;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使得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向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提供驱动输入;以及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围绕容纳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延伸。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控制壳体,所述控制壳体相对于所述轴线从所述马达壳体径向地延伸,其中,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以使得由所述风扇组件吹送的所述空气流动经过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并接触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由所述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导热本体限定;并且其中,所述电控制部件在所述导热壁的与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相反的一侧安装到所述导热壁。
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被形成为多个通路,所述多个通路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限定。
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是一体地形成的。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弯曲。
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中。
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马达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
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的上游。
所述叶轮被配置为绕风扇轴线旋转,并且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风扇轴线径向地输出冷却空气。
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直接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多个散热件形成在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上,并且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散热件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以使得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散热件限定。
壳体盖安装到所述马达壳体,其中,所述流动路径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壳体盖限定。
所述流动路径包括入口部分、从所述入口部分向下游延伸的中间部分、以及从所述中间部分向下游延伸的出口部分,其中,所述中间部分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控制壳体之间,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所述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通过所述转子进行线性往复运动。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中,并且包括定子和转子;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所述电动马达,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控制壳体中,所述控制壳体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使得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向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提供驱动输入,以促使通过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进行的泵送;以及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具有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的流动路径。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所述流动路径包括: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限定的入口部分、位于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的中间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马达壳体和壳体盖之间的出口部分,其中,通过所述中间部分的冷却空气流接触所述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导热本体两者。
所述中间部分由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的多个流动通路形成。
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冷却空气吹送通过所述流动路径。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到所述流动路径的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第一导热壁和控制壳体的第二导热壁之间的一部分中,以使得来自所述风扇组件的输出接触所述第一导热壁和所述第二导热壁两者,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所述风扇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直接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从所述风扇组件输出的主流动矢量被设置成与所述风扇组件的旋转轴线正交。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该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弯曲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所述风扇组件将所述空气输出到所述流动路径的位于所述容积泵的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弯曲外部之间的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在所述导热壁的与所述流动路径相反的一侧安装在所述导热壁上。
所述弯曲外部朝向所述控制壳体凸出。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所述风扇组件的入口被定向为沿着风扇轴线轴向地接收所述空气,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绕所述风扇轴线旋转,并且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被定向为横向于所述风扇轴线输出所述空气。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所述出口被定向为相对于所述风扇轴线径向地输出所述空气。
所述马达壳体沿着所述风扇轴线在第一轴向方向上与控制壳体间隔开,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并且其中所述入口是沿所述第一轴向方向定向的主入口。
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辅助入口,辅助空气流通过所述辅助入口被所述叶轮吸入到所述壳体中。
所述辅助入口与所述主入口同轴地设置在所述风扇轴线上。
所述辅助入口沿所述第二轴向方向定向。
所述主入口被配置为从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的多个位置吸入引入空气。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马达和风扇轴,所述马达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所述风扇轴延伸穿过所述控制壳体的壁并且连接到所述风扇马达和所述叶轮。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马达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并且所述马达壳体具有壳体本体和从所述壳体本体突出的多个散热件;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第一散热件暴露于环境空气。
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第二散热件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的被封围部分内。
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被封围部分形成在所述壳体本体和控制壳体之间,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支撑散热件在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控制壳体。
所述第二散热件仅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被封围部分延伸。
所述控制壳体包括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的壳体壁,并且其中,至少一个控制散热件从所述壳体壁延伸并且延伸到所述流动路径中。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散热件仅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被封围部分延伸。
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包括: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90度。
前一段落的容积泵可以任选地附加地和/或替代性地包括以下特征、配置和/或附加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
所述流动路径从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出口延伸至少90度以到达所述冷却回路的排出出口。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120度。
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180度。
所述流动路径在引入口和排出口之间延伸,并且其中,所述排出口至少部分地由在所述马达壳体上延伸并与该马达壳体间隔开的盖限定。
虽然已经参考(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变并且可以用等同物替代其元件。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使特定情况或材料适应于本发明的教导。因此,旨在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定实施例,而是本发明将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Claims (91)

1.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
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还包括:
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的控制壳体,其中,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并且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以使得由所述风扇组件吹送的所述空气流动经过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并接触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由所述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导热本体限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导热本体以远离所述导热壁的方式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电控制元件安装在所述导热壁的第一侧,并且所述导热壁的第二侧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盘绕至少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盘绕至少120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盘绕至少18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被配置为相对于风扇轴线产生径向输出流,所述叶轮绕所述风扇轴线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叶轮被配置为将空气从围绕所述马达壳体设置的多个入口位置吸入到所述风扇组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弯曲。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是弯曲的,以使得所述流动路径的入口和所述流动路径的出口相对于穿过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线的径向线设置在所述马达的同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控制壳体设置在所述径向线的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相反的一侧,所述控制壳体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并且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离开所述风扇组件的冷却空气的主流动矢量垂直于所述风扇的叶轮旋转所围绕的风扇轴线,并且被直接引导到所述马达与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元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还包括:
多个散热件,所述多个散热件形成在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控制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以使得所述流动路径的一部分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限定,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散热件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容积泵,其中,
至少一个控制壳体散热件从所述控制壳体朝向所述马达壳体延伸,并且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延伸;以及
至少一个马达壳体散热件从所述马达壳体朝向所述控制壳体延伸,并且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
叶轮,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内,并且被配置为绕风扇轴线旋转;
风扇马达,所述风扇马达设置在控制壳体内,所述控制壳体连接到所述马达壳体;和
风扇轴,所述风扇轴在所述风扇马达和所述叶轮之间延伸穿过所述控制壳体的壁,其中,所述控制壳体的所述壁将所述控制壳体的内部与所述流动路径隔离开并且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容积泵,其中,至少一个电部件在所述控制壳体内安装到所述壁。
22.根据权利要求20和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散热件在所述壁和所述马达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壁和所述马达壳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
护罩,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护罩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护罩包括在所述叶轮的沿所述风扇轴线的第一轴向侧的主入口。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护罩包括在所述叶轮的沿所述风扇轴线的第二轴向侧的辅助入口。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容积泵,其中,壳体通道至少部分地由所述控制壳体限定,其中,所述壳体通道设置在所述护罩的沿着所述风扇轴线与所述冷却回路的引入通道相反的轴向侧,并且从所述控制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辅助入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被定向成沿与所述风扇轴线正交的方向输出冷却空气流。
28.根据权利要求20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叶轮包括多个叶片。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个叶片是弯曲的,以具有凹入的压力侧和凸出的抽吸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8和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叶片包括主叶片突出部和辅助叶片突出部,所述主叶片突出部沿着所述风扇轴线从所述叶轮的本体在第一轴向方向上延伸,所述辅助叶片突出部沿着所述风扇轴线从所述叶轮的所述本体在第二轴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轴向方向相反。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主叶片突出部沿着所述风扇轴线具有比所述辅助叶片突出部更大的轴向长度。
32.根据权利要求23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叶轮设置在至少部分地由所述护罩限定的叶轮室中,并且其中,所述叶轮室的朝向所述叶轮定向的表面被形成为渐开线式曲面。
33.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容积泵,其中,壳体盖安装到所述容积泵的泵本体,所述泵本体包括所述马达壳体,并且其中,所述壳体盖至少部分地封围所述流动路径。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壳体盖包括排出盖,所述排出盖在所述马达壳体的位于所述风扇组件下游的一部分上延伸。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排出盖延伸到所述马达壳体的上止点位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4和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壳体盖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具有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的弯曲表面,其中,所述弯曲表面被配置为将通过所述流动路径的冷却流从所述冷却回路的中间通道重新引导到所述冷却回路的排出通道,其中,所述中间通道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壳体块之间,所述容积泵的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块内;并且其中,所述排出通道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排出盖之间。
37.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转子被配置为绕泵轴线旋转。
38.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流体置换器的线性往复运动来泵送所述流体。
39.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容积泵,还包括:
连接到所述转子和所述流体置换器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被配置为将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转换为到所述流体置换器的线性输入。
40.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中。
41.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容积泵,其中:
所述流体置换器是第一流体置换器;
所述容积泵还包括第二流体置换器;并且
所述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直接位于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第一部分径向地设置在直接位于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的区域之外,并且所述流动路径的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区域内。
44.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中,并且包括定子和转子;
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使得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向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提供驱动输入;以及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围绕容纳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延伸。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容积泵,还包括:
控制壳体,所述控制壳体相对于所述轴线从所述马达壳体径向地延伸,其中,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以使得由所述风扇组件吹送的所述空气流动经过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并接触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两者;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由所述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导热本体限定;并且
其中,所述电控制部件在所述导热壁的与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相反的一侧安装到所述导热壁。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被形成为多个通路,所述多个通路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限定。
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是一体地形成的。
48.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弯曲。
4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容积泵,还包括: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中。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马达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的上游。
53.根据权利要求50至5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叶轮被配置为绕风扇轴线旋转,并且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风扇轴线径向地输出冷却空气。
54.根据权利要求49至5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直接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55.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容积泵,其中,多个散热件形成在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上,并且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散热件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以使得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部分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所述控制壳体和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散热件限定。
5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容积泵,其中,壳体盖安装到所述马达壳体,其中,所述流动路径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壳体盖限定。
5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包括入口部分、从所述入口部分向下游延伸的中间部分、以及从所述中间部分向下游延伸的出口部分,其中,所述中间部分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控制壳体之间,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元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5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第二流体置换器之间,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和所述第二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通过所述转子进行线性往复运动。
59.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马达壳体中,并且包括定子和转子;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连接到所述电动马达,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控制壳体中,所述控制壳体从所述马达壳体延伸;
第一流体置换器,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使得来自所述转子的旋转输出向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提供驱动输入,以促使通过所述第一流体置换器进行的泵送;以及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具有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的流动路径。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包括: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马达壳体限定的入口部分、位于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的中间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马达壳体和壳体盖之间的出口部分,其中,通过所述中间部分的冷却空气流接触所述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导热本体两者。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中间部分由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的多个流动通路形成。
62.根据权利要求59至6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还包括: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冷却空气吹送通过所述流动路径。
63.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
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到所述流动路径的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第一导热壁和控制壳体的第二导热壁之间的一部分中,以使得来自所述风扇组件的输出接触所述第一导热壁和所述第二导热壁两者,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中。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65.根据权利要求63和6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设置在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66.根据权利要求63至6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直接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
67.根据权利要求63至6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从所述风扇组件输出的主流动矢量被设置成与所述风扇组件的旋转轴线正交。
68.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
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弯曲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将所述空气输出到所述流动路径的位于所述容积泵的控制壳体的导热壁和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弯曲外部之间的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容积泵的电控制部件在所述导热壁的与所述流动路径相反的一侧安装在所述导热壁上。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弯曲外部朝向所述控制壳体凸出。
71.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
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所述风扇组件的入口被定向为沿着风扇轴线轴向地接收所述空气,所述风扇组件的叶轮绕所述风扇轴线旋转,并且所述风扇组件的出口被定向为横向于所述风扇轴线输出所述空气。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出口被定向为相对于所述风扇轴线径向地输出所述空气。
73.根据权利要求71和7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马达壳体沿着所述风扇轴线在第一轴向方向上与控制壳体间隔开,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并且其中,所述入口是沿所述第一轴向方向定向的主入口。
74.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
辅助入口,辅助空气流通过所述辅助入口被所述叶轮吸入到所述壳体中。
75.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辅助入口与所述主入口同轴地设置在所述风扇轴线上。
76.根据权利要求74和7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辅助入口沿所述第二轴向方向定向。
77.根据权利要求73至7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主入口被配置为从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的多个位置吸入引入空气。
78.根据权利要求73至7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马达和风扇轴,所述马达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所述风扇轴延伸穿过所述控制壳体的壁并且连接到所述风扇马达和所述叶轮。
79.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
马达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所述马达壳体包括:
壳体本体;和
从所述壳体本体突出的多个散热件;
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所述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以及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第一散热件暴露于环境空气。
81.根据权利要求79和8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多个散热件中的第二散热件设置在所述流动路径的被封围部分内。
82.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被封围部分形成在所述壳体本体和控制壳体之间,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控制壳体内。
83.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支撑散热件在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控制壳体之间延伸,并且连接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控制壳体。
84.根据权利要求82和8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第二散热件仅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被封围部分延伸。
85.根据权利要求82至8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控制壳体包括暴露于所述流动路径的壳体壁,并且其中,至少一个控制散热件从所述壳体壁延伸并且延伸到所述流动路径中。
86.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散热件仅部分地横跨所述流动路径的所述被封围部分延伸。
87.一种用于泵送流体的容积泵,所述容积泵包括: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和转子;
流体置换器,所述流体置换器被配置为泵送流体,并且所述流体置换器连接到所述转子以便由所述转子驱动;
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围绕马达壳体的外部的流动路径,所述马达壳体容纳所述电动马达;以及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被配置为将空气吹送通过所述冷却回路;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90度。
88.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从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出口延伸至少90度以到达所述冷却回路的排出出口。
89.根据权利要求87和8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120度。
90.根据权利要求87至8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围绕所述马达壳体延伸至少180度。
91.根据权利要求87至9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积泵,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在引入口和排出口之间延伸,并且其中,所述排出口至少部分地由在所述马达壳体上延伸并与该马达壳体间隔开的盖限定。
CN202280024582.XA 2021-03-31 2022-03-30 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 Pending CN1170629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168,591 2021-03-31
US202263311682P 2022-02-18 2022-02-18
US63/311,682 2022-02-18
PCT/US2022/022571 WO2022212522A1 (en) 2021-03-31 2022-03-30 Cooling for an electrically operated displacement pump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2982A true CN117062982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66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4582.XA Pending CN117062982A (zh) 2021-03-31 2022-03-30 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29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9639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piston machinery
US7509999B2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heat from a component which is to be cooled
US6408937B1 (en) Active cold plate/heat sink
JP5293995B2 (ja) 空気圧縮機
EP0479576B1 (en) Oilless air compressor driven by universal motor
US6530760B1 (en) Air compressor
JPH0693961A (ja) 一体型電動モータ駆動インライン油圧装置
JPH10115283A (ja) 2シリンダー式エアコンプレッサー
US20240183347A1 (en) Cooling for an electrically operated displacement pump
CN114793040B (zh) 用于电动机内部结构的双重辅助冷却机构
US20030035731A1 (en) Dry vacuum pump
JP6119994B2 (ja) 空気圧縮機
US6485266B2 (en) Compressor assembly with deflector
EP0546202A1 (en) High-pressure cleaner with air-cooled motor
US20210360823A1 (en) Water pump for water cooler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20230387751A1 (en) Centrifugal Pump With a Drive
CN117062982A (zh) 用于电操作容积泵的冷却
TWI718766B (zh) 液冷式散熱系統及其串聯式泵浦
US9709049B2 (en) Piston drive device
US20230369944A1 (en) Centrifugal Pump Comprising a Drive
JP3314171B2 (ja) 電動機一体型圧縮機
KR100273433B1 (ko) 터보압축기의 구동모터 냉각구조
KR200396222Y1 (ko) 방열부를 구비한 밀폐형 압축기의 케이싱
KR19990058918A (ko) 터보압축기의 모터냉각장치
US20240309887A1 (en) Noise-Optimized Centrifugal Pum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