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2252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62252B CN117062252B CN202311315142.2A CN202311315142A CN117062252B CN 117062252 B CN117062252 B CN 117062252B CN 202311315142 A CN202311315142 A CN 202311315142A CN 117062252 B CN117062252 B CN 1170622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ss point
- data transmission
- channel
- connection
-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38 osteo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60 site-specific infrared dichroism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38 somato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55 vo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4—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与工作在第一信道的第一接入点建立有第一信号连接,第二设备与工作在第二信道的第二接入点建立有第二信号连接,该第二设备响应于第一设备的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该第一设备或该第二设备断开与该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能够避免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提升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其中,数据连接的路径包括以下任一种:第一信号连接以及第一接入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三信号连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Wi‑Fi直连连接;第一设备与第二接入点之间的第四信号连接,以及第二信号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Wireless Fidelity,Wi-Fi)直连是指Wi-Fi设备的点对点(Peer-To-Peer,P2P)连接,即设备可以不通过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进行连接。建立有Wi-Fi直连的两个电子设备会处于同一频段的同一信道。
在建立Wi-Fi直连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定,不具备室内检测功能(检测自身是否处于室内)以及雷达检测功能(检测信道中是否有雷达信号)的电子设备,不能使用室内信道(如信道36-48)和雷达信道(如信道52-64)作为Wi-Fi直连的工作信道。其中,室内信道和雷达信道可以统称为受限信道。当前大部分电子设备不具备室内检测功能以及雷达信道检测功能,因此,当该类电子设备与对端建立有Wi-Fi直连时,该Wi-Fi直连对应的信道必然是非受限信道。若该类电子设备同时还连接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无线接入点,则该类电子设备就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而处于同频异信道的电子设备在工作时需要在两个不同的信道之间切换,导致电子设备的上网流畅性变差、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自身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网络信息,和对端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网络信息,确定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避免两个电子设备通过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时,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下,以提高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进而提升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中,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号连接接入第一接入点,第二设备通过第二信号连接接入第二接入点,第一接入点工作于第一信道,第二接入点工作于第二信道;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响应于交互指令,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该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与第二设备建立数据连接,且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点工作于第一信道;第二设备响应于该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该第一设备或该第二设备断开与该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该数据连接工作于目标信道,目标信道为第一信道或第二信道;其中,数据连接的路径包括:第一通信路径、第二通信路径和第三通信路径中的任一种;第一通信路径包括第一信号连接以及第一接入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三信号连接;第二通信路径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Wi-Fi直连连接;第三通信路径为第一设备与第二接入点之间的第四信号连接,以及第二信号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时,该第一设备或该第二设备断开与该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能够使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保有数据连接的同时,避免建立有与该数据连接处于不同工作信道的其他连接,进而避免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造成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并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还可以适配合适的数据连接的路径,从而提高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进而提升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根据第一方面,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断开与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包括: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在第一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第二信道为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第二设备基于数据传输方式,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响应;第一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第一设备响应于第一数据传输响应,建立与第二设备的Wi-Fi直连,以作为数据连接的路径,其中,数据连接工作于第一信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首先根据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确定出合适且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在第一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第二信道为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能够建立工作于该非受限信道(第一信道)的Wi-Fi直连传输,由此,第二设备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该第一Wi-Fi直连传输。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以避免与第一设备的Wi-Fi直连建立后,第二设备的数据连接(Wi-Fi直连)为第一信道、上网连接为第二信道,即避免第二设备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可以保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基于该数据连接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之前,还包括:在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配置有统一认证账号的情况下,第二设备通过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获取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云平台中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是第一设备上传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通过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提前存储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以便于后续流程中与第一接入点建立信号连接。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第二设备在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一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其中,第二设备通过第三信号连接上网。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的数据连接工作在第一信道,因此,第二设备在断开与第二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后,可以与同样工作在第一信道的第一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三信号连接上网。由于第二设备同时保有的数据连接(Wi-Fi直连)和上网连接(第三信号连接)均工作于第一信道,因此,能够避免第二设备在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第二设备在未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第一设备上网。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未存储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第二设备可能无法接入该第一接入点。基于此,第二设备可以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第一设备上网,这样第二设备在无法连接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上网,且第二设备在后续Wi-Fi直连建立后也不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在未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包括:第二设备将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第一设备中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将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第一设备中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可以使得第二设备通过第一设备的上网连接处于第一信道,保证第二设备在与第一设备建立有Wi-Fi直连时不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第二设备在未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一设备建立蓝牙无线连接;第二设备通过蓝牙无线连接,从第一设备获取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第二设备基于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与第二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与第一设备建立的蓝牙无线连接获取该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进而与第二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三信号连接上网。并且,第二设备通过第三信号连接上网时,第二设备同时保有的数据连接(Wi-Fi直连)和上网连接(第三信号连接)均工作于第一信道,因此,能够避免第二设备在与第一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断开与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还包括: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在第一信道为受限信道、第二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第二设备基于数据传输方式,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传输响应;第二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第一设备响应于第二数据传输响应,建立与第二设备的Wi-Fi直连,以作为数据连接的路径,并且,第一设备断开第一信号连接;其中,数据连接工作于第二信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首先根据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确定出合适且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在在第一信道为受限信道、第二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能够建立工作于该非受限信道(第二信道)的Wi-Fi直连传输,由此,第二设备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该第二Wi-Fi直连传输。第一设备断开第一信号连接,以避免与第二设备的Wi-Fi直连建立后,第一设备的数据连接(Wi-Fi直连)为第二信道、上网连接为第一信道,即避免第一设备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可以保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基于该数据连接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断开第一信号连接之前,还包括: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配置有统一认证账号的情况下,第一设备通过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获取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云平台中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是第二设备上传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通过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提前存储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以便于后续流程中与第二接入点建立信号连接。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断开第一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第一设备在预存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二接入点建立第四信号连接,其中,第一设备通过第四信号连接上网。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的数据连接(Wi-Fi直连)工作在第二信道,因此,第一设备在断开与第一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后,可以与同样工作在第二信道的第二接入点建立第四信号连接,以便于通过第四信号连接上网。并且,第一设备通过第四信号连接上网时,该第一设备同时保有的数据连接(Wi-Fi直连)和上网连接(第四信号连接)均工作于第一信道,因此,能够避免第一设备在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第一设备在未预存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第二设备上网。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未存储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第一设备可能无法接入该第二接入点。基于此,第一设备可以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第二设备上网,这样第一设备在无法连接第二接入点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上网,且第一设备在后续Wi-Fi直连建立后也不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未预存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包括:第一设备将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第二设备中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将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第二设备中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可以使得第一设备通过第二设备的上网连接处于第二信道,保证第一设备在与第二设备建立有Wi-Fi直连时不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方面,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断开与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还包括: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在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均为受限信道、且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不同的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目标接入点;目标接入点指示为第一接入点或者第二接入点;第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目标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在目标接入点为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基于数据传输方式,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三数据传输响应;第三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一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以及,第二设备与第一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其中,第一信号连接和第三信号连接作为数据连接的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首先根据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确定出合适且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在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均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无法建立工作于非受限信道的Wi-Fi直连传输,只能通过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由此,第二设备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目标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在目标接入点为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一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第二设备断开第二信号连接,并与第一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以使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能够基于该第一接入点进行局域网传输,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断开与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还包括:在目标接入点为第二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基于数据传输方式,向第一设备发送第四数据传输响应;第四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二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第一设备响应于第四数据传输响应,断开第一信号连接,以及,与第二接入点建立第四信号连接,其中,第二信号连接和第四信号连接作为数据连接的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接入点为第二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二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第一设备断开第一信号连接,并与第二接入点建立第四信号连接,以使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能够基于该第二接入点进行局域网传输,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数据传输请求还用于指示第一接入点的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第二设备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目标接入点,包括:比较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带宽,将带宽较大的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在带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传输速率,将传输速率较大的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在传输速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信噪比,将信噪比较大的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通过分别对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等多个参数的多层次比较,能够快速地、精准地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确定出网络质量更好的接入点,并将其选择为目标接入点,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稳定性。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断开与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通过数据连接进行数据交互。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通过确定出的数据连接进行数据交互,能够保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数据交互时均不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提升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五;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六;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一。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之前,首先基于图1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应用场景包括无线接入点101、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
其中,无线接入点101是网络的中心节点,一般家庭或办公室使用的无线路由器就一个AP,该场景中无线接入点101工作在信道52。每一个连接到无线接入点的电子设备都可以称为一个站点(Station,STA)。站点的WiFi STA模式就是指电子设备连接无线接入点上网的模式。与无线接入点101建立有无线连接的电子设备102,可以是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该电子设备102在WiFi STA模式的工作信道(简称STA信道)为52信道。与无线接入点101建立有无线连接的电子设备103,可以是移动终端,例如手机,该电子设备103的STA信道为52信道。
WiFi P2P模式,是指电子设备间通过WiFi P2P连接,建立直连通道的模式。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之间建立有Wi-Fi直连。Wi-Fi直连能够发挥Wi-Fi的传输速度优势,其在网页浏览、文件传输以及同时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的场景中有广泛应用,例如智慧互联场景下的无线投屏、多屏协同、键鼠共享和通话共享等场景。
在建立Wi-Fi直连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定,不具备室内检测功能(检测自身是否处于室内)以及雷达信道检测功能(检测连接的信道是否工作在雷达信道)的电子设备,不能使用室内信道(如信道36-48)和雷达信道(如信道52-64)作为Wi-Fi直连的工作信道。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内信道和雷达信道可以统称为受限信道,其余信道称为非受限信道。
当前大部分电子设备(例如上述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不具备室内检测功能以及雷达信道检测功能,因此,当这类电子设备连接工作在受限信道的AP,且与另外的电子设备建立有Wi-Fi直连时,该Wi-Fi直连对应的信道必然是非受限信道,在该情况下,这类电子设备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如图1中,电子设备102连接工作在受限信道52的AP,且与电子设备103建立有Wi-Fi直连。其中,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构成一个P2PGroup,电子设备102作为组所有者(Group Owner,Go),电子设备103作为组客户端(GroupClient,Gc),该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在WiFi P2P模式的工作信道(简称P2P信道)是非受限信道149。在该情况下,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都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电子设备102和电子设备103工作时需要在STA信道(52信道)和P2P信道(149信道)间切换。这会导致电子设备的上网流畅性变差、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差。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设备连接的第一接入点的工作信道(第一信道),和第二设备连接的第二接入点的工作信道(第二信道),建立合适的数据连接,并且,该第一设备或该第二设备断开与该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以避免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通过该数据连接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提高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效率,进而提升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如手表)、便捷式计算机(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电视等设备,以下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说明之前,首先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应该理解的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仅是电子设备的一个范例,并且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2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USB接口1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1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电子设备100充电,也可以用于电子设备10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还可以响应于用户触发的交互指令,向对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该交互指令例如无线投屏指令、多屏协同指令等。该处理器还可以根据对端电子设备返回的数据传输响应所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自身的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以及,处理器还可以在信号连接调整之后,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电子设备与对端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处理器还可以响应于对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根据对端设备连接的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以及自身连接的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确定自身与对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确定出数据传输方式之后,控制无线通信模块向对端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供对端设备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信号连接的调整,使得对端设备在后续数据交互过程中保持信道恒定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其他电子设备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其他电子设备建立Wi-Fi直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 ,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电子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1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1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扬声器1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扬声器1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1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1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1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1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1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170C。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1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1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1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1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170D可以是USB接口130,也可以是3.5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the USA,CTIA)标准接口。
压力传感器1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压力传感器180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包括至少两个具有导电材料的平行板。当有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180A,电极之间的电容改变。电子设备100根据电容的变化确定压力的强度。当有触摸操作作用于显示屏194,电子设备100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检测所述触摸操作强度。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的检测信号计算触摸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作用于相同触摸位置,但不同触摸操作强度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操作指令。例如: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小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查看短消息的指令。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新建短消息的指令。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1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80B确定电子设备1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180B检测电子设备1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电子设备1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气压传感器180C用于测量气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通过气压传感器180C测得的气压值计算海拔高度,辅助定位和导航。
磁传感器180D包括霍尔传感器。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磁传感器180D检测翻盖皮套的开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00是翻盖机时,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磁传感器180D检测翻盖的开合。进而根据检测到的皮套的开合状态或翻盖的开合状态,设置翻盖自动解锁等特性。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电子设备1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1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180F,用于测量距离。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80F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接近光传感器1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电子设备100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电子设备100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确定电子设备100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电子设备100可以确定电子设备100附近没有物体。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180G检测用户手持电子设备100贴近耳朵通话,以便自动熄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接近光传感器180G也可用于皮套模式,口袋模式自动解锁与锁屏。
环境光传感器1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194亮度。环境光传感器180L也可用于拍照时自动调节白平衡。环境光传感器180L还可以与接近光传感器180G配合,检测电子设备100是否在口袋里,以防误触。
指纹传感器180H用于采集指纹。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温度传感器180J用于检测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利用温度传感器180J检测的温度,执行温度处理策略。例如,当温度传感器180J上报的温度超过阈值,电子设备100执行降低位于温度传感器180J附近的处理器的性能,以便降低功耗实施热保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低于另一阈值时,电子设备100对电池142加热,以避免低温导致电子设备100异常关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低于又一阈值时,电子设备100对电池142的输出电压执行升压,以避免低温导致的异常关机。
触摸传感器180K,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1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180K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表面,与显示屏194所处的位置不同。
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接触人体脉搏,接收血压跳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设置于耳机中,结合成骨传导耳机。音频模块170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180M获取的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解析出语音信号,实现语音功能。应用处理器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180M获取的血压跳动信号解析心率信息,实现心率检测功能。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1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1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该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电脑,例如,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
电子设备100的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3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视频,服务管理等应用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服务管理应用程序可以提供无线投屏、多屏协同、键鼠共享和通话共享中的至少一种服务。该服务管理应用程序例如电脑管家等应用程序。
该服务管理应用程序可以响应于用户触发的交互指令,向对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该交互指令例如无线投屏指令、多屏协同指令等。该服务管理应用程序还可以接收对端电子设备返回的数据传输响应,并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自身的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以及,该服务管理应用程序还可以在信号连接调整之后,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与对端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该服务管理应用程序还可以响应于对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根据对端设备连接的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以及自身连接的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确定自身与对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确定出数据传输方式之后,还可以向对端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供对端设备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信号连接的调整,使得对端设备在后续数据交互过程中保持信道恒定。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3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100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可以理解的是,图3示出的软件结构中的层以及各层中包含的部件,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层,以及每个层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不做限定。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该图4示出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和电视等终端设备。
电子设备100的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4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4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图4中应用程序框架层与前述图3中应用程序框架层的结构类似,该图4中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的各部分的说明可参见前述图3对应的应用程序框架层的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 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系统库还包括服务管理模块,其中,服务管理模块用于提供无线投屏、多屏协同、键鼠共享和通话共享中的至少一种服务。
该服务管理模块可以响应于用户触发的交互指令,向对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该交互指令例如无线投屏指令、多屏协同指令等。该服务管理模块还可以接收对端电子设备返回的数据传输响应,并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控制自身的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以及,该服务管理模块还可以在信号连接调整之后,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与对端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该服务管理模块还可以响应于对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设备,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根据对端设备连接的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以及自身连接的无线网络的网络信息,确定自身与对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确定出数据传输方式之后,还可以向对端设备发送数据传输响应,以供对端设备根据该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信号连接的调整,使得对端设备在后续数据交互过程中保持信道恒定。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Wi-Fi驱动,蓝牙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可以理解的是,图4示出的软件结构中的层以及各层中包含的部件,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层,以及每个层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不做限定。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其中,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该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号连接接入第一接入点;第二设备通过第二信号连接第二接入点。第一接入点工作于第一信道,第二接入点工作于第二信道,该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中至少存在一个信道为受限信道(例如前述雷达信达或者室内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点用于描述第一设备初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第二接入点用于描述第二设备初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由于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连接同一个无线接入点,也可以连接不同的无线接入点,因此,当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初始连接同一个无线接入点时,该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同一个无线接入点;当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初始连接不同的无线接入点时,该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不同的无线接入点。
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501-步骤S507。
步骤S501、第一设备响应于交互指令,发送数据传输请求至第二设备。
其中,交互指令例如无线投屏指令、多屏交互指令等。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例如无线投屏的应用场景中,用户在第一设备上触发无线投屏指令,第一设备响应于该无线投屏指令,发送投屏数据传输请求至第二设备。
该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与第二设备建立数据连接,该数据传输请求包括第一无线网络信息,该第一无线网络信息是第一设备当前连接的第一接入点的网络信息。该第一无线网络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接入点的接入点标识、工作信道(第一信道)、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等信息。其中,接入点标识例如无线网络的名称(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至第二设备,第二设备接收该数据传输请求,然后从该数据传输请求中提取该第一无线网络信息。
步骤S502、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基于第一无线网络信息和第二无线网络信息,确定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第二无线网络信息是第二接入点的网络信息,该第二接入点是第二设备当前连接的无线接入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接入该第二接入点,从该第二接入点获取该第二无线网络信息,其中,第二无线网络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第二接入点的接入点标识、工作信道(第二信道)、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等信息。
数据传输方式包括局域网传输或者Wi-Fi直连传输。其中,局域网传输是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点进行数据转发的传输方式;Wi-Fi直连传输是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通过建立的Wi-Fi直连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在智慧互联业务的场景中,电子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时,常常会通过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但是,由于电子设备的信号连接场景不同,很多场景下(例如图1所示的场景)电子设备建立Wi-Fi直连之后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反而造成数据传输效率降低。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在接收第一设备的数据传输请求之后,需要确定出自身与第一设备之间是否合适建立Wi-Fi直连,进而选择出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基于第一无线网络信息和第二无线网络信息,确定数据传输方式的步骤,包括:下述步骤5021-步骤5023。
步骤5021、第二设备基于第一接入点的工作信道和第二接入点的工作信道,确定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是否存在一个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
其中,非受限信道是指除受限信道(前述雷达信道和室内信道)之外的信道,该非受限信道例如149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从第一无线网络信息中提取第一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以及从第二无线网络信息中提取第二接入点的工作信道,进而确定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是否存在一个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
步骤5022、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存在一个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存在一个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就均可以通过该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的接入点上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也可以建立与该非受限信道处于相同信道的Wi-Fi直连,从而使得Wi-Fi直连建立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可以保持在同频同信道。因此,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存在一个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可以通过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第二设备确定出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
在一个示例中,在第一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第一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第二接入点工作在受限信道(第二信道为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
在另一个示例中,在第一接入点工作在受限信道(第一信道为受限信道)、第二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第二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第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
步骤5023、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均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均工作在受限信道,因此,只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Wi-Fi直连(该Wi-Fi直连对应的信道通常为非受限信道),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就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要避免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就无法通过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而是通过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由此,第二设备可以确定本次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方式局域网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均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的步骤(上述步骤5023),包括: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均工作在受限信道(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均为受限信道)、且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不同的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目标接入点,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该目标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
其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一网络信息中的接入点标识,以及第二网络信息中的接入点标识,确定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是否指示为不同的接入点。示例性地,在第一网络信息中的接入点标识和第二网络信息中的接入点标识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相同的接入点,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同一个接入点;在第一网络信息中的接入点标识和第二网络信息中的接入点标识不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不同的接入点,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不同的接入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当前连接在不同的接入点上,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要想通过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需要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至同一个无线接入点。因此,第二设备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一个线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连接该目标接入点进行局域网数据传输,提高本次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设备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目标接入点的步骤,包括:下述步骤一至步骤六。
步骤一、比较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带宽。
步骤二、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带宽较大的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
步骤三、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带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传输速率。
步骤四、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传输速率较大的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
步骤五、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传输速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信噪比。
步骤六、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信噪比较大的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
在该示例中,第二设备通过分别对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等多个参数的多层次比较,能够快速地、精准地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确定出网络质量更好的接入点,并将其选择为目标接入点,以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的多个网络质量参数(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等参数)均相同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可以从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中选择任意一个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该目标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的步骤,包括:在目标接入点为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确定该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一接入点的局域传输(下文称为第一局域网传输)。
在另一个示例中,上述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该目标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的步骤,包括:在目标接入点为第二接入点的情况下,确定该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二接入点的局域传输(下文称为第二局域网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均工作在受限信道、且第一接入点和第二接入点指示为同一个的接入点的情况下,第二设备无需选择目标接入点,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当前共同连接的接入点即为目标接入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共同连接的接入点进行局域网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通过上述步骤5021-步骤5023,能够根据第一无线网络信息和第二无线网络信息,确定出自身与第一设备之间是否合适建立Wi-Fi直连。在适合建立Wi-Fi直连(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有Wi-Fi直连的同时,二者均能够不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在不适合建立Wi-Fi直连的情况下,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第二设备能够精准确定出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避免后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工作在同频异信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步骤S503、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预定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第二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其中,预定传输方式包括:第一Wi-Fi直连传输或第一局域网传输。第二网络连接关系用于指示第二设备与其他多个设备之间的信号连接关系,例如,第二设备与第一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关系、第二设备与第二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关系,以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的信号连接关系。调整的方式包括释放连接、新建连接等方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预定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第二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步骤(上述步骤S503),包括: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断开与第二接入点的无线连接(第二信号连接);以及,在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一接入点建立无线连接(第三信号连接),其中,第二设备通过该第三信号连接上网。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第二接入点工作在受限信道时,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当前与第二接入点连接的第二设备,需要在后续流程中与第一设备建立Wi-Fi直连,因此,为了避免第二设备在Wi-Fi直连建立后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第二设备需要调整当前自身的网络连接(第二网络连接关系)。并且,第二设备在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一接入点建立无线连接,这样第二设备就会与第一设备连接在同一个无线接入点上,即工作在同一个非受限信道。在后续Wi-Fi直连建立后,第二设备在同时保有数据连接(Wi-Fi直连)和上网连接(第三信号连接)的情况下,也不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而是处于同频同信道的工作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设备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方式,包括: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建立蓝牙无线连接,并通过该蓝牙无线连接从第一设备获取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该安全认证信息例如第一接入点的密码或者个人识别码(PersonalIdentification Number,PIN)等。
例如,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建立蓝牙无线连接,第二设备通过该蓝牙无线连接向第一设备发送认证信息请求;第一设备响应于该认证信息请求,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向第二设备返回认证信息响应,该认证信息响应中包括第一接入点点的安全认证信息。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设备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方式,还包括: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登录统一认证账号的情况下,通过该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同步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例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登录同一个荣耀账号,第一设备在接入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将该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上传至该荣耀账号对应的云空间中;第二设备在联网状态下,可以从该荣耀账号对应的云空间中将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同步至本地进行存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登录统一认证账号的情况下,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可以共享无线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提高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接入无线接入点的便捷性。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预定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第二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步骤(上述步骤S503),还包括: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断开与第二接入点的无线连接;以及,在未存储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实现通过第一设备上网。
由前述实施方式可知,第二设备可以通过连接第一接入点进行上网,进而可以在后续流程中实现与第一设备的Wi-Fi直连传输。然而,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未存储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第二设备可能无法接入该第一接入点。基于此,第二设备可以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第一设备上网,这样第二设备在无法连接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上网,且第二设备在后续Wi-Fi直连建立后也不会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设备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实现通过第一设备上网的步骤,包括:第二设备将路由表中的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第一设备中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
例如,第一设备中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为192.168.13.2,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原本为192.168.123.254,第二设备可以将该下一跳地址由192.168.123.254修改为192.168.13.2。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预定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第二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步骤(上述步骤S503),还包括: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局域网传输的情况下,断开与第二接入点的信号连接;以及,与第一接入点建立无线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当前连接的无线接入点是第二接入点,而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局域网传输(基于第一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因此,第二设备需要对自身的信号连接(第二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以便于后续通过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设备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基于预存的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与第一接入点建立信号连接。其中,第二设备预存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方式,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设备未存储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一设备建立蓝牙无线连接,并通过该蓝牙无线连接从第一设备获取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然后基于获取的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与第一接入点建立信号连接。
步骤S504、第二设备基于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发送数据传输响应至第一设备。
其中,数据传输响应包括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例如,数据传输响应包括以下任意一项:进行第一Wi-Fi直连传输的指示信息;进行第二Wi-Fi直连传输的指示信息;进行局域网传输的指示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接入点的接入点标识。
步骤S505、第一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响应,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其中,第一网络连接关系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与其他多个设备之间的信号连接关系,例如,第一设备与第一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关系、第一设备与第二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关系,以及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信号连接关系。调整的方式包括释放连接、新建连接等方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响应,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步骤(上述步骤S504),包括: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第一Wi-Fi直连传输或者第二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确定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该第一设备需要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Wi-Fi直连,因此,第一设备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基于该数据传输响应,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步骤(上述步骤S504),还包括: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且对应的目标接入点与第一接入点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设备确定不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且对应的目标接入点与第一接入点不同的情况下,第一设备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且对应的目标接入点与第一接入点相同的情况下,说明后续数据传输基于第一接入点进行,因此,第一设备不需要对当前接入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调整,即确定不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且对应的目标接入点与第一接入点不同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实现无线局域网传输,第一设备需要接入该目标接入点,因此,第一设备确定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在确定不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跳转执行下述步骤S507;第一设备在确定需要对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执行下述步骤S506-步骤S507。
步骤S506、在确定需要进行信号连接调整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将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调整为与该数据传输方式所匹配的网络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将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调整为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应的网络连接的步骤(上述步骤S506),包括: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Wi-Fi直连。
其中,该Wi-Fi直连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连接,该Wi-Fi直连的工作信道为第一信道。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建立5G频段的149信道的Wi-Fi直连。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Wi-Fi直连的详细步骤可参见相关技术中设备间建立Wi-Fi直连的说明,此处不进行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将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调整为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应的网络连接的步骤(上述步骤S506),包括: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断开与第一接入点的无线连接(第一信号连接);在预存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二接入点建立无线连接(第四信号连接);以及,与第二设备建立Wi-Fi直连。其中,第一设备通过该第四信号连接上网,Wi-Fi直连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连接。该Wi-Fi直连的工作信道为第二信道。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建立5G频段的149信道的Wi-Fi直连。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将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调整为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应的信号连接的步骤(上述步骤S506),包括: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断开与第一接入点的无线连接(第一信号连接);在未存储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实现通过第二设备上网;以及,与第二设备建立Wi-Fi直连。其中,Wi-Fi直连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连接,该Wi-Fi直连的工作信道为第二信道。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建立5G频段的149信道的Wi-Fi直连。
在再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将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调整为与该数据传输方式对应的信号连接的步骤(上述步骤S506),还包括:在数据传输响应指示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且对应的目标接入点与第一接入点不同的情况下,断开与第一接入点的信号连接(第一信号连接);以及,与第二接入点建立无线连接(第四信号连接)。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数据连接的路径为该第四信号连接和第二信号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应的目标接入点与第一接入点不同,说明该目标接入点为第二设备连接的第二接入点,因此,第一设备断开与第一接入点的信号连接,并与第二接入点建立信号连接,以便于后续通过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S507、第一设备按照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与第二设备进行业务数据交互。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例如无线投屏的场景中,第一设备按照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与第二设备进行投屏数据交互,以实现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无线投屏。
在一个示例中,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以通过Wi-Fi直连通道进行数据交互。
在另一个示例中,数据传输响应指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可将业务数据发送至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由该无线接入点将业务数据转发至第二设备,还可以通过该无线接入点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以实现数据交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S501-步骤S507可知,电子设备(第二设备)在接收到对端设备(第一设备)数据传输请求时,可以通过自身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工作信道,和对端设备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工作信道,确定出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从而建立合适的数据连接,以避免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电子设备间数据的高效传输,提升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下述场景一、场景二和场景三为例,对上述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二。该图6示出了场景一。
如图6所示,该场景一中包括:无线接入点101、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其中,无线接入点101工作在受限信道52信道;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均连接在该无线接入点101中。
在图6所示场景中,第一设备102响应于交互指令,基于无线接入点101的网络信息(工作信道为52信道),生成数据传输请求,并将该数据传输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103。第二设备103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基于数据传输请求中的无线网络信息(第一无线网络信息),确定第一设备连接着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接入点,以及,基于自身存储的无线网络信息(第二无线网络信息),确定自身也连接着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接入点。由此,第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场景一中,如果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通过建立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则如图1所示,第一设备102工作时会在STA信道(52信道)和P2P信道(149信道)之间进行切换,第二设备103工作时会也在STA信道(52信道)和P2P信道(149信道)之间进行切换,即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均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导致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的上网流畅性变差、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差。由此,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不能通过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而是需要通过局域网传输。
第二设备103在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的情况下,生成数据传输响应。该数据传输响应包括进行局域网传输的指示信息以及对应的无线接入点101的接入点标识。第二设备103将该数据传输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102。第一设备102接收该数据传输响应,确定自身连接的无线接入点即为无线接入点101,则通过基于该无线接入点101的局域网,与第二设备103进行业务数据交互,能够实现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稳定的数据传输,提高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三。该图7中的(1)示出了场景二。
如图7中的(1)所示,该场景二中包括:第一接入点101、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3和第二接入点104。其中,第一接入点101工作在受限信道52信道;第一设备102通过第一信号连接接入该第一接入点101;第二接入点104工作在非受限信道149信道;第二设备103通过第二信号连接接入该第二接入点104。
在图7的(1)所示场景中,第一设备102响应于交互指令,基于第一接入点101的网络信息(工作信道为52信道),生成数据传输请求,并将该数据传输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103。第二设备103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基于数据传输请求中的无线网络信息(第一无线网络信息),确定第一设备连接着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接入点,以及,基于自身存储的第二接入点104的无线网络信息(第二无线网络信息),确定自身连接着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的接入点。即在第一接入点101和第二接入点104中,存在一个接入点工作在非受限信道,由此,第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
第二设备103在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Wi-Fi直连传输的情况下,生成数据传输响应。该数据传输响应包括进行Wi-Fi直连传输的指示信息。第二设备103将该数据传输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102。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四。需要说明的是,在场景二中,如果第一设备102的网络连接关系(第一网络连接关系)不进行调整就与第二设备103之间建立Wi-Fi直连,则如图8所示,第一设备102工作时会在STA信道(52信道)和P2P信道(149信道)之间进行切换,即第一设备102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导致第一设备102的上网流畅性变差、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差。由此,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建立Wi-Fi直连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其他信号连接调整。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设备102的信号连接调整如图7的(2)所示:第一设备102断开与第一接入点101的无线连接(第一信号连接),并在预存第二接入点104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第二接入点104建立无线连接(第四信号连接);以及,与第二设备103建立149信道的Wi-Fi直连。
在该示例中,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均可以通过第二接入点104进行上网,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的STA信道均为149信道;第一设备102与第二设备103之间通过Wi-Fi直连通道进行业务数据交互,该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的P2P信道也为149信道。由此可见,第一设备102与第二设备103工作时处于同频同信道,无需进行信道切换,可以避免由于信道切换造成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能够实现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高效的数据传输,提高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五。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设备102的网络连接关系(第一网络连接关系)调整如图9所示:第一设备102断开与第一接入点101的无线连接,并在未存储第二接入点104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实现通过第二设备103上网;以及,与第二设备103建立149信道的Wi-Fi直连。
在该示例中,第二设备103连接第二接入点104进行上网,第一设备103的STA信道为149信道;第一设备102没有连接无线接入点,而是通过第二设备103进行上网;第一设备102与第二设备103通过Wi-Fi直连通道进行业务数据交互,该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的P2P信道为149信道。由此可见,第一设备102只工作在149信道,第二设备103工作时处于同频同信道,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工作时无需进行信道切换,可以避免由于信道切换造成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能够实现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高效的数据传输,提高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六。该图10中的(1)示出了场景三。
如图10中的(1)所示,该场景三中包括:第一接入点101、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3和第二接入点104。其中,第一接入点101工作在受限信道48信道;第一设备102通过第一信号连接接入该第一接入点101,第一设备102的STA信道为48信道;第二接入点104工作在受限信道52信道;第二设备103通过第二信号连接接入该第二接入点104,第二设备103的STA信道为52信道。
在图10的(1)所示场景三中,第一设备102响应于交互指令,基于第一接入点101的网络信息(工作信道为48信道),生成数据传输请求,并将该数据传输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103。第二设备103响应于数据传输请求,基于数据传输请求中的无线网络信息(第一无线网络信息),确定第一设备连接着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接入点,以及,基于自身存储的第二接入点104的无线网络信息(第二无线网络信息),确定自身连接着工作在受限信道的接入点。即在第一接入点101和第二接入点104均工作在受限信道,由此,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局域网传输。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七。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场景三中,如果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通过建立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则如图11所示,第一设备102工作时会在STA信道(48信道)和P2P信道(149信道)之间进行切换,第二设备103工作时会在STA信道(52信道)和P2P信道(149信道)之间进行切换,即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均处于同频异信道的工作模式,导致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的上网流畅性变差、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间的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差。由此,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不能通过Wi-Fi直连进行数据传输,而是需要通过局域网传输。
在场景三中,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当前连接在不同的接入点上,而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要想通过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需要连接至同一个无线接入点。因此,第二设备103从第一接入点101和第二接入点104中选择一个线接入点作为目标接入点,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可以连接该目标接入点进行局域网数据传输,提高本次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稳定性。其中,第二设备103选择目标接入点的方式可参见前述方法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第二设备103选择第一接入点101作为目标接入点为例。如图10中的(2)所示,在确定出的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第一接入点101的局域网传输的情况下,第二设备103调整自身的网络连接关系(第二网络连接关系):第二设备103断开与第二接入点104的信号连接(第二信号连接);以及,与第一接入点101建立信号连接(第三信号连接)。其中,第二设备103与第一接入点101建立信号连接的方式可参见前述方法中的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10中的(2)所示的场景中,第二设备103还生成数据传输响应(第三数据传输响应),该数据传输响应包括进行局域网传输的指示信息以及对应的第一接入点101的接入点标识。第二设备103将该数据传输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102。第一设备102接收该数据传输响应,确定自身连接的无线接入点即为无线接入点101,则通过基于该无线接入点101的局域网,与第二设备103进行业务数据交互,即第一设备102通过第一信号连接将业务数据发送至第一接入点101,第一接入点101通过第三信号连接将该业务数据发送至第二设备103,能够实现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3之间稳定的数据传输,提高用户的终端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电子设备在一些场景中可以作为第一设备,在另一些场景中可以作为第二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在无线投屏场景中,电脑可以作为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电视发起投屏数据传输请求;在多屏协同场景中,手机可以作为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电脑发起投屏数据传输请求。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电子设备200所执行的步骤,也可以由电子设备200中包括的一种芯片系统来执行,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处理器和蓝牙芯片。该芯片系统可以与存储器耦合,使得该芯片系统运行时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电子设备200执行的步骤。其中,该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是应用处理器也可以是非应用处理器的处理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这个装置具体可以是芯片,组件或模块,该装置可包括相连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装置运行时,处理器可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芯片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任意内容,以及同一实施例的任意内容,均可以自由组合。对上述内容的任意组合均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号连接接入第一接入点,第二设备通过第二信号连接接入第二接入点,所述第一接入点工作于第一信道,所述第二接入点工作于第二信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交互指令,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传输请求;所述数据传输请求用于请求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数据连接,且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点工作于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二设备断开与所述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所述数据连接工作于目标信道,所述目标信道为所述第一信道或所述第二信道;
其中,所述数据连接的路径包括:第一通信路径、第二通信路径和第三通信路径中的任一种;
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包括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以及所述第一接入点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三信号连接;
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Wi-Fi直连连接;
所述第三通信路径为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点之间的第四信号连接,以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二设备断开与所述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在所述第一信道为非受限信道、所述第二信道为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一Wi-Fi直连传输;其中,所述受限信道包括室内信道和雷达信道;
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响应;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为所述第一Wi-Fi直连传输;
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
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响应,建立与所述第二设备的Wi-Fi直连,以作为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其中,所述数据连接工作于所述第一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统一认证账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获取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所述云平台中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是所述第一设备上传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预存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号连接上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未预存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上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在未预存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将本地存储的所述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所述第一设备中所述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未预存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蓝牙无线连接;
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蓝牙无线连接,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二设备断开与所述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在所述第一信道为受限信道、所述第二信道为非受限信道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为第二Wi-Fi直连传输;
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数据传输响应;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为所述第二Wi-Fi直连传输;
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响应,建立与所述第二设备的Wi-Fi直连,以作为所述数据连接的路径,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断开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其中,所述数据连接工作于所述第二信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断开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统一认证账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统一认证账号对应的云平台,获取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所述云平台中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是所述第二设备上传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断开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预存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接入点建立第四信号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四信号连接上网。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未预存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以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上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未预存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安全认证信息的情况下,修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将本地存储的所述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下一跳地址,修改为所述第二设备中所述Wi-Fi直连所在网卡的IP地址。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二设备断开与所述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在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均为受限信道、且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指示为不同的接入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中选择目标接入点;所述目标接入点指示为所述第一接入点或者所述第二接入点;
所述第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所述目标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
在所述目标接入点为所述第一接入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三数据传输响应;所述第三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
所述第二设备断开所述第二信号连接,以及,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点建立第三信号连接,其中,第一信号连接和所述第三信号连接作为所述数据连接的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二设备断开与所述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接入点为所述第二接入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数据传输方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四数据传输响应;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响应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为基于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局域网传输;
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四数据传输响应,断开所述第一信号连接,以及,与所述第二接入点建立第四信号连接,其中,第二信号连接和所述第四信号连接作为所述数据连接的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入点的带宽、传输速率和信噪比;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中选择目标接入点,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的带宽,将所述带宽较大的接入点作为所述目标接入点;
在所述带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的传输速率,将所述传输速率较大的接入点作为所述目标接入点;
在所述传输速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述第一接入点和所述第二接入点的信噪比,将所述信噪比较大的接入点作为所述目标接入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建立数据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二设备断开与所述数据连接的工作信道不同的信号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数据连接进行数据交互。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315142.2A CN117062252B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315142.2A CN117062252B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62252A CN117062252A (zh) | 2023-11-14 |
CN117062252B true CN117062252B (zh) | 2024-03-15 |
Family
ID=88667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315142.2A Active CN117062252B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62252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8218A (zh) * | 2011-11-04 | 2012-03-14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设备及其信道选择方法 |
CN106534956A (zh) * | 2015-09-11 | 2017-03-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屏幕投射的视频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EP3273726A1 (en) * | 2016-07-22 | 2018-01-24 | Thomson Licensing | Wlan operating channel configur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 system, computer readable program produc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CN114390337A (zh) * | 2020-10-21 | 2022-04-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投屏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
CN114567336A (zh) * | 2020-11-27 | 2022-05-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wlan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GB202205902D0 (en) * | 2022-04-22 | 2022-06-08 | Canon Kk | Improved r-twt-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p2p stream |
CN115988643A (zh) * | 2021-10-14 | 2023-04-1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和介质 |
-
2023
- 2023-10-12 CN CN202311315142.2A patent/CN11706225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8218A (zh) * | 2011-11-04 | 2012-03-14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设备及其信道选择方法 |
CN106534956A (zh) * | 2015-09-11 | 2017-03-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屏幕投射的视频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EP3273726A1 (en) * | 2016-07-22 | 2018-01-24 | Thomson Licensing | Wlan operating channel configur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 system, computer readable program produc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CN114390337A (zh) * | 2020-10-21 | 2022-04-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投屏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
CN114567336A (zh) * | 2020-11-27 | 2022-05-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wlan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5988643A (zh) * | 2021-10-14 | 2023-04-1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和介质 |
GB202205902D0 (en) * | 2022-04-22 | 2022-06-08 | Canon Kk | Improved r-twt-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p2p strea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62252A (zh) | 2023-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16598B (zh) | 一种多屏互动方法及设备 | |
CN113542839B (zh) | 电子设备的投屏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3423106B (zh) | 移动网络热点的共享方法、装置和热点共享设备 | |
CN113438354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0198362B (zh) | 一种在联系人中添加智能家居设备的方法及系统 | |
CN115696483B (zh) | 基于电子设备状态的网络链路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 |
US20230189366A1 (en) |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CN113973398B (zh) | 无线网络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芯片系统 | |
US11665274B2 (en) | Cal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20230125956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US11792631B2 (en) | Emergency call method and user terminal | |
CN114531742B (zh) | 双Wi-Fi连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3676902B (zh) | 一种提供无线上网的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3645571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0134868A1 (zh) |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14489876A (zh) | 一种文本输入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
CN114765768B (zh) | 一种网络选择方法及设备 | |
CN117062252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7425227A (zh) |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5460445B (zh) | 电子设备的投屏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6744392B (zh) | 一种双卡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14173317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
WO2023280160A1 (zh) | 一种通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 |
CN116938950A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7354876A (zh) | 一种数据迁移方法、电子设备和组网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