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5965A -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5965A
CN117045965A CN202311168162.1A CN202311168162A CN117045965A CN 117045965 A CN117045965 A CN 117045965A CN 202311168162 A CN202311168162 A CN 202311168162A CN 117045965 A CN117045965 A CN 117045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n
stimulation
mode
stimulator
feed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681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45965B (zh
Inventor
徐天睿
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ngchuang Yig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ngchuang Yig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ngchuang Yig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ngchuang Yig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681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459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45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5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45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5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8Control systems
    • A61N1/36146Control systems specified by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 A61N1/3615Intensity
    • A61N1/36157Curr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053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adapted for vagal stim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06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treatment
    • A61N1/36062Spinal stim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8Control systems
    • A61N1/36132Control systems using patient feed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72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mplantation of stimulators
    • A61N1/37211Mean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stimul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Neur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当确定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若确定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并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当第二疼痛度大于所述疼痛阈值时,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并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将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轻患者感受到持续的刺激性疼痛。

Description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植入式刺激系统主要包括置于体内的刺激器和置于体外的能控器。能控器与刺激器之间可以进行射频通讯和能量传输,能控器向刺激器提供射频电能。在此基础上,能控器实时提供刺激脉冲指令来驱动刺激器的刺激电极,从而刺激器向患者的治疗部位施加刺激电流。
在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的过程中,第一刺激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同时工作,其中,第一刺激模式为根据频率划分为主动平衡模式和被动平衡模式。刺激器处于主动平衡模式时输出的刺激电流频率更高对患者的刺激感更小,但更加耗电。此外,第二刺激模式为根据输出方式划分为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刺激器处于恒流模式时输出的刺激电流相比恒压模式更耗电,且对患者的刺激感更小。
为了节约能控器电量,刺激器输出电流的模式一般默认设置为第一刺激模式为被动平衡模式,第二刺激模式为恒压模式。在被动平衡平衡和恒压模式下,当患者姿势改变时,刺激电极与治疗部位的接触可能不太稳定,从而导致刺激电流集中在较小的治疗区域,从而增加刺激强度,导致患者感受到持续的刺激性疼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可以减轻患者感受到持续的刺激性疼痛。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应用于置于患者体外的能控器,能控器与置于患者体内的刺激器以及置于患者体外的疼痛检测设备连接,能控器向刺激器提供射频电能,疼痛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患者的疼痛度,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包括:
当确定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若确定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并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第一疼痛度为当前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第二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一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并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将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三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二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患者姿势变化时的第一疼痛度,实现了对姿势变化引起的疼痛进行主动监测。当第一疼痛度大于阈值时,将第一刺激模式调为主动平衡模式以获取较高刺激频率,并将第二刺激模式设为恒流模式以保证刺激强度。通过生成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控制刺激器输出后,再检测第二疼痛度,如果第二疼痛度仍大于阈值,则继续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中的频率参数。最终通过逐步调节刺激频率参数,使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低于预设阈值。实现了对患者姿势变化时可能出现的疼痛问题进行闭环监测和反馈调节,通过动态调整刺激器的刺激模式和频率参数,可以有效减轻和控制因姿势变化引起的疼痛,达到自动化和个性化的镇痛效果。
可选的,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包括:
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根据第二疼痛度确定目标刺激频率;
根据目标刺激频率生成主动刺激模式对应的目标刺激指令,将目标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其中,第一反馈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目标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患者姿势变化时第一疼痛度的变化,建立起对患者姿势变化导致疼痛的主动监测机制。当监测到第一疼痛度大于预设阈值时,即可以判断出当前的姿势变化导致了疼痛产生。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以获取较高的刺激频率来“重置”过度敏感的疼痛传导通路;同时将第二刺激模式设为恒流模式,以保证相对稳定的刺激强度输出。按照这两个模式生成第一刺激指令控制刺激器输出后,再次检测第二疼痛度,若第二疼痛度仍高于阈值,则继续针对性地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中的频率参数,生成第二刺激指令控制刺激器,并重复检测疼痛度,直至疼痛度低于预设阈值为止。实现了对因姿势改变引起的疼痛问题进行主动监测,能够有效减轻和控制姿势变化导致的疼痛。
可选的,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包括:
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则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为被动平衡模式;
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则确定第一刺激模式为目标刺激模式;
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增大目标刺激频率,并重新执行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的步骤,直至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或,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模式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存在小于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为被动平衡模式,以降低刺激器的能耗。若反馈疼痛度稳定,则保持当前第一刺激模式不变,避免重复调节。若反馈疼痛度不稳定,则增加刺激频率并再次收集反馈调节,直至反馈疼痛度稳定或出现小于阈值的样本。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前提下,逐步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使系统趋于稳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更省电的模式。
可选的,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时长内,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生成爆发式刺激器指令,并将爆发式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并提示患者调整身体姿势,第二时长大于第一时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在第一时长内调节无效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时长内利用爆发式强刺激快速达到短时镇痛效果,同时提示患者调整姿势,以改善刺激效果。
可选的,方法还包括:
当第二疼痛度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生成调整后的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三刺激指令,并将第三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四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四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三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产生的疼痛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第二疼痛度低于阈值,来判断当前的参数设置已经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在此情况下,调整第二刺激模式为更低能耗的模式,如从恒流模式调整为恒压模式。生成对应第三刺激指令控制刺激器输出后,检测第四疼痛度是否仍小于阈值。在保证镇痛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选择更省电的第二刺激模式,实现了在镇痛的同时节约刺激器能耗的技术效果。
可选的,第二刺激模式还包括恒压模式,调整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包括:
生成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将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接收第三时长内的多个第二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第二刺激模式,第二反馈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刺激器切换为恒压模式。然后在第三时长内收集第二反馈疼痛度,即患者在恒压模式下的疼痛度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恒压模式的参数,以保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可选的,根据各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第二刺激模式,包括:
若各第二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调整第二刺激模式为恒压模式;
若各第二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生成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将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并调节第二刺激模式为恒流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第二反馈疼痛度与阈值的关系,来选择恒压模式或恒流模式。若存在小于阈值的第二反馈疼痛度,则调整为恒压模式以降低能耗。若全部第二反馈疼痛度高于阈值,则切换为恒流模式并调节参数,以保证刺激强度。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根据反馈结果智能选择合适的第二刺激模式。实现了第二刺激模式的智能切换,在确保镇痛效果的同时兼顾系统稳定性与节能需求。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包括:
第一疼痛度获取模块,用于当确定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第一疼痛度,若确定第一疼痛数据大于疼痛阈值,则生成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且,第二刺激模式为恒流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第一疼痛数据为当前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第二疼痛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疼痛度,第二疼痛数据为刺激器根据第一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第一刺激模式调节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疼痛度,调整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并将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第三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三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二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第二刺激模式调节模块,用于调整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生成调整后的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三刺激指令,并将第三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第四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四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三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产生的疼痛度。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步骤。
在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能控器,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步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检测患者姿势变化时的第一疼痛度,实现了对姿势变化引起的疼痛进行主动监测。当第一疼痛度大于阈值时,将第一刺激模式调为主动平衡模式以获取较高刺激频率,并将第二刺激模式设为恒流模式以保证刺激强度。通过生成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控制刺激器输出后,再检测第二疼痛度,如果第二疼痛度仍大于阈值,则继续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中的频率参数。最终通过逐步调节刺激频率参数,使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低于预设阈值。实现了对患者姿势变化时可能出现的疼痛问题进行闭环监测和反馈调节,通过动态调整刺激器的刺激模式和频率参数,可以有效减轻和控制因姿势变化引起的疼痛,达到自动化和个性化的镇痛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神经刺激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刺激系统架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装置的架构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的一种能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0、能控器;501、处理器;502、存储器;503、用户接口;504、网络接口;505、通信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多个屏幕终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屏幕终端。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神经系统发病率不断增加,如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存在副作用大、效果不稳定、难以控制等情况。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植入式医疗系统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不断提高,成为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植入式电刺激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植入式医疗系统通常包括: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植入式脑皮层电刺激系统(Cortical Neural Stimulation,CNS),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系统(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植入式骶神经电刺激系统(Sacral NerveStimulation,SNS)、植入式迷走神经电刺激系统(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以及植入式心脏电刺激系统(Implantable Cardiac Stimulation System,ICSS)等,刺激器作为上述电刺激系统的核心成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可用于解决当患者姿势改变时,患者感到持续性刺激性疼痛的问题,请参照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神经刺激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该神经刺激系统可以包括刺激器、能控器、疼痛检测设备、终端以及服务器,刺激器通过蓝牙模块与能控器进行无线连接,能控器通过射频天线为刺激器输出射频能量,以为其提供工作时的电能,此外能控器还内设有通讯模块,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终端以及服务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刺激器置于患者体内的A部位,刺激器内设有刺激电极,刺激电极通过导线输出刺激电流至a治疗部位、b治疗部位以及c治疗部位进行电刺激治疗。
示例性地,终端可以是安装有神经刺激类目标应用程序的能控器,通常为医生和患者所使用。医生和患者可通过终端控制能控器,从而间接控制刺激器的工作,也可以获取能控器采集刺激器的实时运行数据,并可视化展示于医生或患者。该终端包括但不限于:安卓(Android)系统设备、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IOS)设备、个人计算机(PC)、全球局域网(World Wide Web,Web)设备以及智能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WD)等。
示例性地,服务器可以是上述神经刺激类目标应用程序的后台服务器,用于为上述能控器和终端提供后台服务。服务器可以接收并存储刺激器与能控器在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数据,从而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汇总和分析。服务器可以是一台服务器,也可以是由多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是一个云计算服务中心,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能控器以及终端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介绍刺激器在人体的植入位置,以及其中各个治疗部位的举例的方式仅是示例性地,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刺激器具体植入人体的位置,以及刺激电极输出刺激电流对应的治疗位置,需要根据刺激器的具体类型以及患者的病情确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疼痛检测设备C可以包括红外光谱成像(fNIRS)设备,通常是以帽子或头带的形式佩戴在患者的头部。采用fNIRS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结合患者的主观感受量化估计患者在接受刺激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度。
示例性地,可以使用fNIRS设备收集患者在处于不同疼痛状态时脑活动的fNIRS数据。同时收集患者的主观疼痛评分。进一步从fNIRS数据中提取脑区的活动强度、活动模式等数据特征,将这些数据特征连同患者的主观疼痛评分输入至疼痛度估计模型,并不断迭代训练该模型,得到训练完成的疼痛度估计模型,并将该疼痛度估计模型集成于疼痛检测设备中。
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神经刺激系统的应用场景做了相应的介绍,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神经刺激方法的原理,下面对刺激器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进行说明,请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神经刺激系统架构图。
如图2所示,能控器中包括第一处理器、加速度计以及陀螺仪。当能控器佩戴在患者身上时,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用于实时采集用户的活动状态数据,并传输至第一处理器。第一处理器用于根据采集到的活动状态数据,确定患者所处的姿。刺激器中的第二处理器,主要用于接收能控器输入的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转换为对应的参数,并该参数控制刺激电极输出刺激电流。
其中,刺激器和能控器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主要是通过蓝牙模块实现,刺激器中的第二处理器通过第一蓝牙模块接收能控器通过第二蓝牙模块发送的刺激指令,第二处理器可通过自带的模数转换器将刺激指令从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从而对刺激脉冲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生成刺激波形,并通过自带的数模转换电路将刺激波形从数字电压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当刺激指令为电压参数时,第二处理器将该模拟电压信号输出至比例放大电路,以对其进行电压参数的调整,得到电压刺激波形,并输出至电极控制电路;当刺激指令为电流参数时,第二处理器将该模拟电压信号转换为模拟电流信号,得到电流刺激波形,并输出至电极控制电路。电极控制电路可根据刺激波形配置刺激电极的开关状态以及电极方向,从而控制刺激电极对治疗部位输出刺激电流。
进一步地,刺激器还设置有检测模块,检测模块可获取刺激电极的运行参数,并将运行参数以第二处理器—第一蓝牙模块—第二蓝牙模块—第一处理器之间的传输路径传输至能控器,能控器可通过外部通讯模块将运行参数传输至终端和/或服务器,进而可通过能控器将刺激器的运行信息反馈至终端与服务器。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刺激系统中的刺激器不需要额外安装电池供电,只需要能控器向其输出射频信号,便可满足刺激器的工作电能,从而进一步减小刺激器的体积。
具体的,能控器通过第二射频天线向刺激器中的第一射频天线发送射频信号,第一射频天线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输入至阻抗匹配电路。阻抗匹配电路用于调整电路中的阻抗,使得射频信号和电路之间的阻抗相匹配,从而降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信号反射造成的能量损失,进而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和质量。射频信号经过阻抗匹配电路后,输入至整流储能电路。整流储能电路用于将射频信号转换为电能并储存,以持续为第二处理器提供电能。
上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神经刺激系统的架构,以及该架构下各端的运行原理进行了说明,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特提出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实现,可依赖于单片机实现,也可运行于神经刺激系统上,该计算机程序可集成在上述刺激器、能控器、终端、疼痛检测设备以及服务器的目标应用程序中,也可作为独立的工具类应用运行,具体的,该方法包括步骤301至步骤303,上述步骤如下:
步骤301:当确定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若确定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并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第一疼痛度为当前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其中,如图2所示,能控器中设置有陀螺仪,陀螺仪是一种用于测量角速度的传感器,可以测量物体在三个空间轴向上的角速度(即每秒旋转的角度),从而确定物体的方向、角度和朝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测量患者的倾斜角度,确定患者的身体姿势是否发生改变。
进一步地,当患者的身体姿势发生改变时,刺激电极可能会移动,导致其与治疗部位的接触不稳定,从而导致电流分布的改变,使电流集中在较小的治疗区域,从而增加刺激强度,引起不适或疼痛。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度,控制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的模式做出适应性改变,从而避免患者持续处于疼痛状态。
示例性地,在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的过程中,主要由能控器向刺激器发送刺激指令。刺激器中的第二处理器可读取该刺激指令中的刺激参数,从而根据刺激参数生成刺激波形,进而可通过控制刺激电极根据该刺激波形向患者的治疗部位输出刺激电流。
从刺激波形形状的角度考虑,刺激波形主要由前向波形和后向波形组成,其中,前向波形指的是神经电刺激治疗中,用于产生治疗效果的电信号波形,由于在该过程中会释放电荷,因此需要输出与前向波形相反的后向波形进行电荷中和,从而达到患者体内的电荷平衡。
其中,构成刺激波形形状的主要有波形幅度和波形脉宽两个参数,波形幅度指的是刺激电极输出刺激电流的大小,波形脉宽指的是输出刺激电流的时间宽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前向波形的参数分别定义为前向波形幅度与前向波形脉宽;对应的,将后向波形的参数分别定义为后向波形幅度与后向波形脉宽。假设一个刺激波形只由一个前向波形和一个后向波形构成,则该刺激波形的刺激周期为前向波形脉宽与后向波形脉宽之和。由于后向波形需要中和前向波形释放的电荷,则可以推断出前向波形脉宽*前向波形幅度=后向波形脉宽*后向波形幅度。
进一步地,通过改变前向波形脉宽和后向波形脉宽,即可改变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的频率,而根据输出刺激电流的频率可以划分为被动平衡模式和主动平衡模式。
在刺激器处于主动平衡模式下,其输出刺激电流的频率是可控的,即可通过调整后向波形的后向波形脉宽和后向波形幅度,以中和前向波形产生的电荷。
在刺激器处于被动平衡模式下,可控制刺激电极组内的电极以电极短接的方式,使得前向波形产生的电荷自动消除。因此,处于被动平衡模式下的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的频率较低且不可控。
此外,根据输出刺激电流的方式可以划分为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
其中,当刺激器处于恒流模式下,刺激器会维持一个恒定的电流输出,不受阻抗影响。因此,如果刺激电极与治疗部位的阻抗发生变化,刺激电流的强度会保持不变。使得刺激更加稳定,并减少由于阻抗变化导致的疼痛或不适。然而,恒流模式通常需要更高的电压来驱动电流,这可能导致电池耗电量更快。
当刺激器处于恒压模式下,刺激器会维持一个恒定的电压输出。如果电阻发生变化,电流也会相应地变化。如果电极与皮肤接触的阻抗发生变化,刺激电流的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的增加。然而,恒压模式通常需要较低的电压来驱动电流,因此相比于恒流模式耗电量更小。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主动平衡模式和被动平衡模式定义为第一刺激模式,将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共同定义为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当确定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第一疼痛度为当前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若确定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其中,主动平衡模式下输出刺激电流的刺激频率为预设刺激频率。
进一步可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刺激器可读取第一刺激指令中的刺激参数,从而根据刺激参数生成刺激波形,从而根据刺激波形控制刺激电极向患者的治疗部位输出刺激电流。
步骤302:获取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第二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一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具体的,当确定患者姿态发生改变并出现疼痛时,能控器向刺激器发送了第一刺激指令,该第一刺激指令指示刺激器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接收到第一刺激指令后的刺激器,会根据第一刺激指令中的刺激参数,生成对应主动平衡模式和恒流模式的刺激波形。刺激器再根据该刺激波形控制刺激电极,向患者的治疗部位输出刺激电流。
在刺激器向患者输输出刺激电流后,置于患者头部的疼痛检测设备会继续检测患者的疼痛度。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即表示刺激器根据第一刺激指令输出刺激电流后,对患者产生的新的疼痛程度。
因此,第二疼痛度反映了刺激器根据第一刺激指令输出刺激电流后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以判断根据第一刺激指令输出刺激电流后,是否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受。
步骤303: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并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将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三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二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具体的,当获取的第二疼痛度大于预设的疼痛阈值时,表明根据第一刺激指令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不明显。由于不同刺激频率可以产生不同的疼痛缓解效果,为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需要调整刺激器在第一刺激模式下输出刺激电流的刺激频率。
具体地,在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的情况下,需要提高主动平衡模式下的刺激频率。调整后的刺激频率生成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第二刺激指令反映调整后刺激频率的参数。将该第二刺激指令发送给刺激器。刺激器根据第二刺激指令中的参数生成对应的刺激波形,并控制刺激电极输出刺激电流。从而使得根据刺激器输出的刺激电流,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患者第三疼痛度可以小于预设的疼痛阈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303中: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这一过程,具体还可以包括一下步骤:
步骤401: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根据第二疼痛度确定目标刺激频率。
具体的,当获取的第二疼痛度大于预设的疼痛阈值时,需要根据第二疼痛度的值确定一个目标刺激频率。第二疼痛度越大,通常需要设定较高的目标刺激频率。
步骤402:根据目标刺激频率生成主动刺激模式对应的目标刺激指令,将目标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具体的,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预先建立疼痛度映射表,根据疼痛度的数值范围划分为多个疼痛级别,每个疼痛级别对应一个目标刺激频率值。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经过量化后确定属于哪个疼痛级别,从而根据该疼痛级别在映射表中查找对应的目标刺激频率值。在确定目标刺激频率后,可生成对应于该目标刺激频率对应的目标刺激指令,并将该目标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步骤403: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其中,第一反馈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目标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具体的,在刺激器根据目标刺激指令输出刺激电流的过程中,需要连续获取患者在这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疼痛反馈值,并将其定义为第一反馈疼痛度。以通过第一反馈疼痛度观察患者疼痛度的变化趋势。从而根据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的取值及变化趋势,来调整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
例如,如果反馈疼痛度整体逐渐降低,则表明当前的目标刺激指令有效,可以保持不变;如果反馈疼痛度仍然波动较大,则需要调整参数以寻找更合适的输出模式。最终确定调整后可使患者疼痛较低且稳定的刺激频率参数,作为第一刺激模式的输出频率。通过上述过程的闭环调节,可以使得目标刺激频率不断逼近优化,从而使得患者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刺激电流产生疼痛产生一定的适应性,从缓解患者疼痛度以及节约刺激器的耗电量的角度考虑,步骤403中: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的这一过程,具体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则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为被动平衡模式。
具体地,检测并判断第一反馈疼痛度是否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样本。若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则确定当前刺激器在第一刺激模式下的输出刺激频率已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考虑到被动平衡模式相比于主动平衡模式具有耗电量更低的技术特性,可以在保证缓解患者疼痛的前提下,降低刺激器的能量消耗。因此,对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被动平衡模式。
步骤502: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则确定第一刺激模式为目标刺激模式。
具体地,当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时,表示当前参数已经使系统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反馈疼痛度趋于稳定说明系统已接近稳态平衡。如果此时继续调节刺激参数,一方面无法确定调整效果是否优于当前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打破现有的稳态平衡,导致疼痛反复波动的不确定性。
其次,过于频繁的参数调整不利于人体对电流刺激产生适应性,保持较为稳定的刺激模式有利于机体调节。再者,调整参数需要消耗额外的系统计算和控制资源。最后,尽管当前刺激参数设置未达到使疼痛完全最小化的效果,但已经将疼痛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稳定范围内。考虑到使疼痛最小化和节省系统资源的平衡,保持当前参数可以避免过度消耗系统资源。
因此,当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可确定第一刺激模式为目标刺激模式。
步骤503: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增大目标刺激频率,并重新执行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的步骤,直至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或,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模式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
具体地,当判断出第一反馈疼痛度样本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样本,且第一反馈疼痛度的变化趋势也未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当前的刺激频率参数无法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需要调整刺激频率。为了得到更高的刺激频率,即对当前的目标刺激频率参数进行增加调整。增加的幅度需要在预先设定的刺激频率范围内,避免超过频率的上限临界值。
调整频率参数后,刺激器重新按照调整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生成刺激信号,并输输出向患者身体,再次获取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新获取的第一反馈疼痛度,对目标刺激频率和第一刺激模式进行评估和调节。如果反馈疼痛度依然高于阈值且不稳定,则继续增加频率并重复上述获取反馈和参数调节的过程。当第一反馈疼痛度样本中出现低于阈值,或反馈疼痛度趋于稳定时,即完成参数调整,并将此时的参数设置作为第一刺激模式的最终输出刺激频率,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模式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在第二时长内,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生成爆发式刺激器指令,并将爆发式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并提示患者调整身体姿势,第二时长大于第一时长。
其中,爆发式刺激可以产生短时但强度极高的瞬发刺激频率,这种强刺激可以快速“重置”神经中的过激痛觉传导通路,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断痛觉信号到达大脑的路径。而痛觉信号通常是由身体姿势变化导致的机械性压迫或牵拉引起,这类慢性痛对强刺激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即使长时间姿势变化导致的疼痛无法通过参数调节方法解决,爆发式刺激仍能依靠其强力短时的刺激特性,快速中断痛觉通路达到短时镇痛效果。同时,爆发式刺激时长非常短,通常只有几秒钟,不会受到身体姿势长期改变的影响。爆发式刺激可以突破姿势变化导致的镇痛难题,快速产生较好的短时镇痛效果。
具体地,在重复参数调节的第一时长结束后,进入第二时长。如果在第二时长内,反馈疼痛度依然没有低于阈值的样本出现,且反馈结果仍然波动,没有趋于稳定。则表示长时间的参数调节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因此,可生成一个爆发式强刺激的指令,发送给刺激器,产生短时的强刺激效果。同时应当提示患者尝试调整姿态或刺激电极位置,以改善刺激效果。
上述实施例通过调节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可以解决患者姿势改变时,可能会受到持续性刺激性疼痛的问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下面将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对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进行调节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疼痛度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生成调整后的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三刺激指令,并将第三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四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四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三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产生的疼痛度。
具体地,当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疼痛阈值时,表示根据第一刺激指令产生的刺激电流已经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此时,为了降低刺激器的能量消耗,需要对其第二刺激模式进行调整。
示例性地,可将第二刺激模式从恒流模式调整为恒压模式,因为恒压模式驱动电流所需电压较低,可以节省能量。根据调整后的第二刺激模式恒压模式,生成对应的第三刺激指令,该指令中包含恒压模式的参数。并将第三刺激指令发送给刺激器,使刺激器根据第三刺激指令中的参数生成对应的刺激信号,控制刺激电极输出刺激电流。最终,可以在保证第四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的前提下,采用更省电的恒压模式,达到节约刺激器能量消耗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过程中调整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的过程具体还可以包括:
步骤601:生成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将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步骤602:接收第三时长内的多个第二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第二刺激模式,第二反馈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具体地,生成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将该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刺激器切换为恒压模式。在刺激器切换为恒压模式后,定义一个第三时长,在这第三时长内持续接收患者的多个第二反馈疼痛度。收集第二反馈疼痛度是为了判断切换为恒压模式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是否受到影响。根据收集到的多个第二反馈疼痛度的数值和变化趋势,来针对性地调节第二刺激模式中的参数,比如调节恒压模式下的电压大小。从而可以确定既能确保疼痛控制又能降低能耗的刺激模式的组合。实现在降低刺激器能耗的同时,保证对患者疼痛的控制,达到节能的效果。
示例性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602中:根据各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第二刺激模式这一步骤,本申请提供了以下两个可选实施例: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若各第二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调整第二刺激模式为恒压模式。
具体地,判断第二反馈疼痛度样本值是否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样本。若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第二反馈疼痛度,则确定当前的恒压模式能够提供足够的刺激强度来减轻患者疼痛。为保持当前的镇痛效果,将第二刺激模式设置为恒压模式。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若各第二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生成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将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并调节第二刺激模式为恒流模式。
具体地,判断第二反馈疼痛度样本值是否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样本。若第二反馈疼痛度样本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预设疼痛阈值的样本,则可以确定单独采用恒压模式无法提供足以减轻患者疼痛的刺激强度。此时,生成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并发送给刺激器,以使刺激器切换为恒流模式。同时,将第二刺激模式设置为恒流模式,以提供更大的刺激强度来抑制疼痛。
在调整完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之后,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还可以保存患者身体姿势改变后的目标姿势,以及目标姿势的第一刺激模式、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刺激频率以及第二刺激模式。
具体的,在经过调整第一刺激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的步骤后,为了后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保存参数设置的方式。
示例性地,当患者身体姿势发生改变后,确定调整得到的目标姿势;同时,将针对该目标姿势下调整得到的以下参数进行保存,例如,第一刺激模式、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刺激频率值以及第二刺激模式。上述参数的保存可以采用本地存储或远端存储的方式。本地存储是指在刺激器或者能控器中设置存储器,并在存储器中保存上述参数。远端存储是指通过外部通信模块,将上述参数发送到终端或者服务器,在终端或者服务器中进行保存。
当患者姿势再次改变时,可以直接查询是否存在已保存的目标姿势和对应参数,从而可以快速应用这些预设的刺激参数,而避免重复调整的时间和计算。
参照图4,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包括:刺激模式初调模块、第二疼痛度获取模块以及刺激模式次调模块,其中:
刺激模式初调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若确定所述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并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所述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所述第一疼痛度为当前所述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第二疼痛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所述第二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一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刺激模式次调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疼痛度大于所述疼痛阈值时,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并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将所述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以使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小于所述疼痛阈值,所述第三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二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刺激模式次调模块还可以包括:目标刺激频率确定单元、目标刺激指令生成单元以及第一刺激模式确定单元,其中:
目标刺激频率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二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时,根据第二疼痛度确定目标刺激频率;
目标刺激指令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刺激频率生成主动刺激模式对应的目标刺激指令,将目标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第一刺激模式确定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其中,第一反馈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目标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第一刺激模式确定单元还可以包括:
第一刺激模式确定第一子单元,用于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则调整第一刺激模式为被动平衡模式;
第一刺激模式确定第二子单元,用于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则确定第一刺激模式为目标刺激模式;
第一刺激模式确定第三子单元,用于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增大目标刺激频率,并重新执行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目标刺激频率和/或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的步骤,直至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或,各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模式确定为第一刺激模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刺激器的模式调节装置还可以包括:爆发刺激模式确定模块,其中:
爆发刺激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二时长内,若各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生成爆发式刺激器指令,并将爆发式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并提示患者调整身体姿势,第二时长大于第一时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刺激器的模式调节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刺激模式调整模块,其中:
第二刺激模式调整模块,用于当第二疼痛度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时,调整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生成调整后的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三刺激指令,并将第三刺激指令发送至刺激器,以使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四疼痛度小于疼痛阈值,第四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第三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产生的疼痛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刺激模式调整模块还可以包括:切换指令生成单元以及第二刺激模式调整单元,其中:
切换指令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将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刺激器;
第二刺激模式调整单元,用于接收第三时长内的多个第二反馈疼痛度,根据各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第二刺激模式,第二反馈疼痛度为刺激器根据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刺激模式调整单元还可以包括:恒压模式切换子单元以及恒流模式切换子单元,其中:
恒压模式切换子单元,用于若各第二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调整第二刺激模式为恒压模式;
恒流模式切换子单元,用于若各第二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生成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将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刺激器,并调节第二刺激模式为恒流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和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能控器。参照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的一种能控器的结构示意图。该能控器5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01,至少一个网络接口504,用户接口503,存储器502,至少一个通信总线505。
其中,通信总线5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
其中,用户接口5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摄像头(Camera),可选用户接口5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
其中,网络接口5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
其中,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501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服务器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数据,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的,处理器5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50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图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01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其中,存储器502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可选的,该存储器502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502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50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的数据等。存储器502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501的存储装置。参照图5,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502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科创服务方法的应用程序。
在图5所示的能控器500中,用户接口503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输入的接口,获取用户输入的数据;而处理器5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502中存储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科创服务方法的应用程序,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01执行时,使得能控器500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需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种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披露的装置,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服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他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即但凡依本公开教导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公开涵盖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真理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案。
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记载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置于患者体外的能控器,所述能控器与置于患者体内的刺激器以及置于所述患者体外的疼痛检测设备连接,所述能控器向所述刺激器提供射频电能,所述疼痛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患者的疼痛度,所述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包括:
当确定所述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若确定所述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并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所述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所述第一疼痛度为当前所述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获取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所述第二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一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当所述第二疼痛度大于所述疼痛阈值时,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并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将所述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以使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小于所述疼痛阈值,所述第三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二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二疼痛度大于所述疼痛阈值时,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包括:
当所述第二疼痛度大于所述疼痛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疼痛度确定目标刺激频率;
根据所述目标刺激频率生成所述主动刺激模式对应的目标刺激指令,将所述目标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
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所述目标刺激频率和/或所述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其中,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目标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所述目标刺激频率和/或所述第一刺激模式,包括:
若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则调整所述第一刺激模式为被动平衡模式;
若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则确定所述第一刺激模式为目标刺激模式;
若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增大所述目标刺激频率,并重新执行所述接收第一时长内的多个第一反馈疼痛度,根据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调节所述目标刺激频率和/或所述第一刺激模式,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频率确定为所述第一刺激模式的刺激频率的步骤,直至所述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或,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达到稳定,并将调节后的目标刺激模式确定为所述第一刺激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时长内,若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第一反馈疼痛度,且,各所述第一反馈疼痛度未达到稳定,则生成爆发式刺激器指令,并将所述爆发式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并提示所述患者调整所述身体姿势,所述第二时长大于所述第一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疼痛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时,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生成调整后的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三刺激指令,并将所述第三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以使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四疼痛度小于所述疼痛阈值,所述第四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三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产生的疼痛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刺激模式还包括恒压模式,所述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二刺激模式,包括:
生成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将所述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
接收第三时长内的多个第二反馈疼痛度,根据各所述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所述第二刺激模式,所述第二反馈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恒压模式切换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第二反馈疼痛度,调节所述第二刺激模式,包括:
若各所述第二反馈疼痛度中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调整所述第二刺激模式为恒压模式;
若各所述第二反馈疼痛度中不存在小于或等于所述疼痛阈值的反馈疼痛度,则生成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将所述恒流模式切换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并调节所述第二刺激模式为恒流模式。
8.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刺激模式初调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患者的身体姿势改变时,获取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一疼痛度,若确定所述第一疼痛度大于疼痛阈值,则将第一刺激模式调整为主动平衡模式,将第二刺激模式调整为恒流模式,并生成第一刺激模式为主动平衡模式和第二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一刺激指令,并将所述第一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所述第一疼痛度为当前所述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第二疼痛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二疼痛度,所述第二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一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刺激模式次调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疼痛度大于所述疼痛阈值时,调整所述刺激器的第一刺激模式,并生成调整后的第一刺激模式对应的第二刺激指令,将所述第二刺激指令发送至所述刺激器,以使所述疼痛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第三疼痛度小于所述疼痛阈值,所述第三疼痛度为所述刺激器根据所述第二刺激指令向患者输出刺激电流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度。
9.一种能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用户接口及网络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用户接口和网络接口用于给其他设备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所述能控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1168162.1A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70459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8162.1A CN117045965B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8162.1A CN117045965B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5965A true CN117045965A (zh) 2023-11-14
CN117045965B CN117045965B (zh) 2024-03-22

Family

ID=88657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8162.1A Active CN117045965B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5965B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3042A1 (en) * 2009-10-21 2011-04-21 Medtronic, Inc. Stimulation with utilization of case electrode
US20140276549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Flint Hills Scientific, L.L.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treatment of pain
TW201706004A (zh) * 2015-08-10 2017-02-16 Chao Hsing-Rong 電療機結構改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80085584A1 (en) * 2016-09-27 2018-03-2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losed-loop pain management
US20180192942A1 (en) * 2017-01-11 2018-07-12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Pain management based on functional measurements
US20190091403A1 (en) * 2013-03-15 2019-03-28 Ivan Osorio Automatic treatment of pain
US20190358455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Adaptive chronic pain relief via implanted electrical neurostimulation
US20190358454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Adaptive electrical neurostimulation treatment to reduce pain perception
US20200009394A1 (en) * 2017-08-11 2020-01-0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Stimulation Modes to Adapt Customized Stimulation Parameters for Use in a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ystem
CN111936198A (zh) * 2018-07-03 2020-11-13 波士顿科学神经调制公司 对刺激参数之间的关系建模以用于亚感知治疗的自动定制的脊髓刺激系统
US20210031042A1 (en) * 2019-07-30 2021-02-04 Medtronic, Inc. Posture-based paresthesia threshold or perception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WO2021076234A1 (en) * 2019-10-18 2021-04-22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Neurostimulation device providing sub-perception stimulation
US20210252287A1 (en) * 2020-02-14 2021-08-1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Electrospinogram Signals for Closed Loop Control in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Therapy
CN113423458A (zh) * 2019-02-08 2021-09-21 波士顿科学神经调制公司 用于确定脊髓刺激系统中的最佳刺激参数的拟合算法
KR20220041636A (ko) * 2020-09-25 2022-04-01 주식회사 에이치엘메디텍 능동적인 신경자극신호 제어를 이용하여 통증을 치료하는 체내 이식형 능동적 신경자극치료기
CN114534096A (zh) * 2022-02-14 2022-05-27 杭州神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神经刺激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
WO2023107450A1 (en) * 2021-12-06 2023-06-15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 automated process for optimizing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WO2023115157A1 (en) * 2021-12-23 2023-06-29 Saluda Medical Pty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ed delivery of neural stimulation
US20230218900A1 (en) * 2022-01-12 2023-07-13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Systems, Inc. Closed loo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pain of a patient
CN116617564A (zh) * 2023-05-17 2023-08-22 北京领创医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刺激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3042A1 (en) * 2009-10-21 2011-04-21 Medtronic, Inc. Stimulation with utilization of case electrode
US20140276549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Flint Hills Scientific, L.L.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treatment of pain
US20190091403A1 (en) * 2013-03-15 2019-03-28 Ivan Osorio Automatic treatment of pain
TW201706004A (zh) * 2015-08-10 2017-02-16 Chao Hsing-Rong 電療機結構改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80085584A1 (en) * 2016-09-27 2018-03-2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losed-loop pain management
US20180192942A1 (en) * 2017-01-11 2018-07-12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Pain management based on functional measurements
US20200009394A1 (en) * 2017-08-11 2020-01-0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Stimulation Modes to Adapt Customized Stimulation Parameters for Use in a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ystem
US20190358455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Adaptive chronic pain relief via implanted electrical neurostimulation
US20190358454A1 (en) * 2018-05-22 2019-11-28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Adaptive electrical neurostimulation treatment to reduce pain perception
CN111936198A (zh) * 2018-07-03 2020-11-13 波士顿科学神经调制公司 对刺激参数之间的关系建模以用于亚感知治疗的自动定制的脊髓刺激系统
CN113423458A (zh) * 2019-02-08 2021-09-21 波士顿科学神经调制公司 用于确定脊髓刺激系统中的最佳刺激参数的拟合算法
US20210031042A1 (en) * 2019-07-30 2021-02-04 Medtronic, Inc. Posture-based paresthesia threshold or perception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WO2021076234A1 (en) * 2019-10-18 2021-04-22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Neurostimulation device providing sub-perception stimulation
US20210252287A1 (en) * 2020-02-14 2021-08-19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Electrospinogram Signals for Closed Loop Control in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Therapy
KR20220041636A (ko) * 2020-09-25 2022-04-01 주식회사 에이치엘메디텍 능동적인 신경자극신호 제어를 이용하여 통증을 치료하는 체내 이식형 능동적 신경자극치료기
WO2023107450A1 (en) * 2021-12-06 2023-06-15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 automated process for optimizing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WO2023115157A1 (en) * 2021-12-23 2023-06-29 Saluda Medical Pty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ed delivery of neural stimulation
US20230218900A1 (en) * 2022-01-12 2023-07-13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Systems, Inc. Closed loo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pain of a patient
CN114534096A (zh) * 2022-02-14 2022-05-27 杭州神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神经刺激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6617564A (zh) * 2023-05-17 2023-08-22 北京领创医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刺激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5965B (zh)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53947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to diagnose depression
US20210346696A1 (en)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device for affecting parasympathetic and sympathetic activity to achieve therapeutic effects
US20230264022A1 (en)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a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gait
US20210196963A1 (en) Medical device recharging based on patient activity
US9302109B2 (en) Cranial nerve stimulation to treat depression during sleep
JP7065942B2 (ja) すくみ足の患者向けの治療的電気刺激療法
JP2008513082A (ja) 脳深部刺激システム
CN116510179A (zh) 基于多平衡刺激策略的刺激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617564A (zh) 刺激器控制方法及系统
WO2022221858A2 (en) Auricular device for nerve stimulation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same
CN116549849A (zh) 刺激器的阻抗状态检测方法及系统
KR20210146276A (ko) 전기 자극 장치를 이용한 마스크팩 시스템
CN117045965B (zh) 一种刺激器的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6421887A (zh) 刺激器的软启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KR102512499B1 (ko) 미주신경자극 기능을 구비하는 무선 이어폰
CN117045966B (zh) 一种神经刺激器的组合模式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7101003B (zh) 一种基于能控器电量的神经刺激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1247047B2 (en) Electro-stimulation system for muscle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herapeutic response enhancement
CN117159924B (zh) 一种基于能控器状态的神经刺激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159925A (zh) 一种基于人体睡眠状态的神经刺激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224837A (zh) 一种基于人体阻抗状态的神经刺激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220241145A1 (en) Medical device for concurre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N116785587A (zh) 神经刺激方法
US20220126099A1 (en) Physiologic signal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device
KR20240059466A (ko) 신경 신호 분석에 기반한 적응형 뇌자극 조절 시스템,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