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3668A -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3668A
CN117043668A CN202280000186.3A CN202280000186A CN117043668A CN 117043668 A CN117043668 A CN 117043668A CN 202280000186 A CN202280000186 A CN 202280000186A CN 117043668 A CN117043668 A CN 117043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microstructur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1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勇乐
韩锐
马青
尹大根
崔栋
张志鹏
朱媛媛
迟卫宁
王丰平
冷寿阳
李文洋
翟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43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36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组件(100),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以及位于背光组件(100)相对两侧的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微结构(51),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射入第一导光板(11)内并经过多个第一微结构(51)反射后,能够从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按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射出;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微结构(52),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射入第二导光板(12)内并经过多个第二微结构(52)反射后,能够从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按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射出;将与背光组件(100)的出光面垂直的平面作为参考面,在参考面内,相较于背光组件(100)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M,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偏向一侧,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偏向另一侧。

Description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双视图显示装置能够利用一个显示屏幕实现不同视角下显示不同图像的功能,可以应用于车载显示装置,实现在主驾驶位置和副驾驶位置可以观看不同图像的目的。
一些技术的双视图显示装置采用光栅分别照亮或遮盖对应的奇偶像素阵列,或采用柱透镜并利用柱透镜的折射作用引导光线进入设定的观察区,以实现在不同视角下分别看到奇数像素阵列和偶数像素阵列。整体上来说,通过光栅屏障或柱透镜的方式实现双视图显示的原理都是在同一屏幕同一时间显示了两个画面,这两幅画面是以整幅画面的奇偶像素列分别构成的,由于奇偶像素列分别显示不同的画面,因此,双视画面的图像分辨率是正常显示图像的一半,此种方案牺牲了分辨率来实现双视图显示。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一侧的第一光源和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一侧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内并经过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反射后,能够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按第一设定出射角度射出;所述第二导 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内并经过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反射后,能够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按第二设定出射角度射出;将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垂直的平面作为参考面,在所述参考面内,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相较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偏向一侧,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相较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偏向另一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的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离显示侧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图1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实现双视图显示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3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实现双视图显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
图5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
图6为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内传 播的光路示意图;
图7b为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
图8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c为在又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在相同电流下,从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出射的光束强度随视角的分布图;
图10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从第一导光板射出的中心视角为75度的背光在透过显示面板后的光强随视角的分布图;
图11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反射片的背光组件的出光模拟示意图;
图11b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未采用反射片的背光组件的出光模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0和设于所述显示面板200的背离显示侧的一侧的背光组件100。所述背光组件100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一侧的第一光源21和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一侧的第二光源22,所述第一光源21和所述第二光源22位于所述背光组件10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导光板12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出光侧。所述第二导光板12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和所述显示面板200之间。
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微结 构51,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1内并经过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51反射后,能够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按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射出。
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微结构52,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12内并经过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52反射后,能够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按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射出。
将与所述背光组件100的出光面垂直的平面作为参考面(图1的示例中为纸面所在平面),在所述参考面内,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相较于所述背光组件100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M偏向一侧(图1中为偏向正视角方向M的右侧),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相较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M偏向另一侧(图1中为偏向正视角方向M的左侧)。
本公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通过设置的第一光源21和第一导光板11可以得到具有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的第一指向背光,通过设置的第二光源22和第二导光板12可以得到具有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的第二指向背光,并且第一指向背光和第二指向背光分别偏向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M的两侧,如此,通过控制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的交替亮灭,可以实现不同视角的指向性背光。在应用有本公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中,通过配合显示面板200对不同画面的整帧交替播放,可实现分辨率无损的双视图显示功能。应用有本公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车载等领域有左右视角对显示图像有不一致需求的场景中。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实现双视图显示的控制原理示意图,图3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实现双视图显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背光组件100的第一光源21亮的时候,第二光源22熄灭,背光组件100提供具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的第一指向背光,第一指向背光偏向背光组件100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M的右侧,显示面板200(比如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1,则在第一视角下(图3中A位置处,可称为右侧视角)可以观看到显示面板200显示的画面1;背光组件100的第二光源22亮的时候,第一光源21熄灭, 背光组件100提供具有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的第二指向背光,第二指向背光偏向背光组件100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M的左侧,显示面板200显示画面2,则在第二视角下(图3中B位置处,可称为左侧视角)可以观看到显示面板200显示的画面2。示例性地,每个双视显示周期为T(比如可以为16ms),每个周期T内画面1和画面2均显示一次,每个画面的周期可以设置为T/2(比如可以为8ms左右),画面1和画面2可以交替显示,显示屏幕的刷新频率可以在120Hz及以上。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依靠屏幕的高刷新率和不同视角指向背光的快速切换来实现双视图画面显示,且不损失分辨率。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1内并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位置可以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一微结构51,所述射入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光能够在所述第一微结构51处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射出。这样,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11内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位置,以及第一微结构51处均可以发生全反射,可以提高第一导光板11对光线的利用率。
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12内并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位置可以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二微结构52,所述射入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光能够在所述第二微结构52处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按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射出。这样,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12内没有设置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位置,以及第二微结构52处均可以发生全反射,可以提高第二导光板12对光线的利用率。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或者,所述第一微结构为V型凹槽。所述第二微结构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或者,所述第二微结构为V型凹槽。
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微结构51和所述第二微结构52可以均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楔形凸起与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楔形凸起的方向可以相反。
示例性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图4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所述第一微结构51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所述第一微结构51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光源21的第一表面511和靠近所述第一光源21的第二表面512,所述第一表面511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1,所述第二表面51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1,其中,α1>β1;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1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第二表面512上发生全反射。示例地,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一侧俯视所述第一微结构51时,所述第二表面51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或其他形状。本示例中,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11内的传播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以侧入式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1内,一部分光线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位置发生全反射,一部分光线在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一微结构51内,并在第一微结构51的第二表面512上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射出;此外还有一部分光射入到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第一表面511上并经反射和折射后射出第一导光板11,此部分射出的光线属于杂光,为减少此部分杂光,在设计第一微结构51时可以将第一表面511的面积设计得较小。
示例性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图5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所述第二微结构52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所述第二微结构52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第一表面521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22的第二表面522,所述第一表面521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2,所述第二表面52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2,其中,α2>β2;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12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第二表面522上发生全反射。示例地,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一侧俯视所述第二微结构52时,所述 第二表面52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或其他形状。本示例中,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12内的传播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以侧入式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12内,一部分光线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位置发生全反射,一部分光线在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二微结构52内,并在第二微结构52的第二表面522上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按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射出;此外还有一部分光射入到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第一表面521上并经反射和折射后射出第二导光板12,此部分射出的光线属于杂光,为减少此部分杂光,在设计第二微结构52时可以将第一表面521的面积设计得较小。
实际应用中,在图4b和图5b的示例中,可以根据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背光光束的设定出射角度(即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来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α1值和β1值,以及第二微结构52的α2值和β2值;一些示例中由于光束从导光板的微结构表面经全反射形成固定出射角度的指向背光,理论上来说β1、β2角越大,指向背光的视角(即出射角度)越小。
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图6为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微结构51和所述第二微结构52可以均为V型凹槽,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V型凹槽与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V型凹槽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反。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图7a为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所述第一微结构51为V型凹槽;所述第一微结构51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光源21的第一表面511和靠近所述第一光源21的第二表面512,所述第一表面511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1,所述第二表面51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1,其中,α1<β1;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1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第一表面511上发生全反射。本示例中,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板11内的传播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光源21发出的光以侧入 式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11内,一部分光线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位置发生全反射,一部分光线在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一微结构51,并在第一微结构51的第一表面511上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表面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射出;此外还有一部分光射入到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第二表面512上并经反射和折射后射出第一导光板11,此部分射出的光线属于杂光,为减少此部分杂光,在设计第一微结构51时可以将第二表面512的面积设计得较小。
示例性地,如图7b所示,图7b为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内传播的光路示意图,所述第二微结构52为V型凹槽,所述第二微结构52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第一表面521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22的第二表面522,所述第一表面521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2,所述第二表面52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2,其中,α2<β2;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12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第一表面521上发生全反射。本示例中,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在第二导光板12内的传播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第二光源22发出的光以侧入式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12内,一部分光线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位置发生全反射,一部分光线在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二微结构52,并在第二微结构52的第一表面521上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表面按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射出;此外还有一部分光射入到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第二表面522上并经反射和折射后射出第二导光板12,此部分射出的光线属于杂光,为减少此部分杂光,在设计第二微结构52时可以将第二表面522的面积设计得较小。
实际应用中,在图7a和图7b的示例中,可以根据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背光光束的设定出射角度(即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来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α1值和β1值,以及第二微结构52的α2值和β2值;一些示例中由于光束从导光板的微结构 表面经全反射形成固定出射角度的指向背光,理论上来说α1、α2角越大,指向背光的视角(即出射角度)越小。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远离所述第一光源21的方向,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或/和,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光束在导光板内传播时逐渐减弱的情况,可提高整体背光的均匀性。
以第二导光板12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8a所示,图8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12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X,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可以是有规律地排布。示例性地,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52可以排布为多行(行方向可以与方向X相垂直),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X,每行排布的第二微结构52的数量可以逐渐增多,相邻两行第二微结构52之间的行间距可以逐渐变小。同理,第一导光板11的多个第一微结构51的排布方式可以与第二导光板12的多个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方式相同。
以第二导光板12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如图8b所示,图8b为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12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X,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方式可以是无规律的随机排布。同理,第一导光板11的多个第一微结构51的排布方式可以与第二导光板12的多个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方式相同。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远离所述第一光源21的方向,所述第一微结构51的大小逐渐变大;或/和,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大小逐渐变大。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光束在导光板内传播时逐渐减弱的情况,可提高整体背光的均匀性。
以第二导光板12为例说明,如图8c所示,图8c为在又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12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 二光源22的方向X,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大小逐渐变大。示例性地,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52可以呈阵列排布,且可以排布成多行,相邻两行的第二微结构52可以错开设置,同一行的多个第二微结构52的大小可以相同。同理,第一导光板11的多个第一微结构51的排布方式可以与第二导光板12的多个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方式相同。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51在所述第一导光板11上随机排布或规律排布;或/和,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52在所述第二导光板12上随机排布或规律排布。
以第二导光板12为例说明,在图8a的示例中,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X,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是有规律地排布。在图8b的示例中,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X,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排布方式是无规律的随机排布。在图8c的示例中,沿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22的方向X,所述第二微结构52的大小逐渐变大,且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52有规律的呈阵列排布。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21的发光强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光源22的发光强度。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导光板11出射的光在透过第二导光板12时会被第二导光板12散射和吸收一部分,为保证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200在左右两侧视角下亮度一致,可以使为第一导光板11提供光源的第一光源21的发光强度比为第二导光板12提供光源的第二光源22的发光强度大。所述第一光源21和所述第二光源22可以均采用LED(发光二极管)光源。
如图9所示,图9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在相同电流下,从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光束强度随视角的分布图,图9中,视角为正值的曲线为从第一导光板11出射的光束强度随视角的分布图,视角为负值的曲线为从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光束强度随视角的分布图,可以看出: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在相同电流下,第一导光板11出射的光束强度整体低于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光束强度。因此将所述第 一光源21的发光强度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光源22的发光强度,有利于保证显示装置在左右两侧视角下亮度一致。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的数值作为正值,将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的数值作为负值;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与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的绝对值大小可以相等或不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与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的绝对值大小的范围可以为0度至90度,即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与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的绝对值大小可以设置为0度至9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以第一导光板11出射的背光为例,背光中心视角(即第一设定出射角度)设置为75度时,测试了75度中心视角背光在最终透过显示面板200后的光强随视角分布情况,如图10所示,图10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从第一导光板11射出的中心视角为75度的背光在透过显示面板200后的光强随视角的分布图,图10中的三条曲线为三个测试结果,可以看出:75度中心视角背光在最终透过显示面板200后,显示面板200的中心视角从背光的75度偏移到了55度,主要是由于显示面板200不同角度的透过率不同,并且中间高两边低,最终显示面板200的中心视角会在背光中心视角基础上变小。此外,还可以看出,在距显示面板200的中心视角左右30度以外光强才能降低到中心视角光强的5%以内。所以,为了减小中间串扰,设计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的微结构时,可以使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背光光束的中心视角尽可能得大一点,以弥补显示面板200不同角度的透过率的损失。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使用场景(比如视角位置等)、显示面板200不同角度的透过率损失情况等,来设置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出射的背光的中心视角(即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θ1和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θ2)。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背离所述所述第二导光板12一侧的反射片30。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图11a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反射片30的背光组件100的出光模拟示意图,图11b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未采用反射片30的背光组件100的出光模拟示意图,图11a和图11b中,区域a 代表从导光板上表面(即导光板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出射的指向背光光束,区域b代表从导光板上表面出射的杂光,区域c代表从导光板的底面(即导光板的背离显示面板的表面)出射的光。可以看出:有反射片30的情况下,导光板出射的指向背光强度较大,但是杂散光较多;无反射片30的情况下,至少有一半的光从导光板的底面出射损失掉,但是从导光板的上表面出射的光的指向性更好,杂散光较少。从使用效果来看,有无反射片30不影响正常的指向背光出射;无反射片30,则背光出光效率低、指向性好;有反射片30,背光出光效率高、杂散光多。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0和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组件100,所述背光组件100设于所述显示面板200的背离显示侧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板12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和所述显示面板200之间。示例性地,所述显示面板2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车载等领域有左右视角对显示图像有不一致需求的场景中。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夸大表示了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不一定限定于该尺寸,附图中每个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些例子,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
在本文描述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三角形、矩形、梯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可以是近似三角形、矩形、梯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可以存在公差导致的一些小变形,可以存在倒角、弧边以及变形等。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各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文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含义。

Claims (15)

  1. 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一侧的第一光源和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一侧的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出光侧;
    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内并经过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反射后,能够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按第一设定出射角度射出;
    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内并经过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反射后,能够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按第二设定出射角度射出;
    将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垂直的平面作为参考面,在所述参考面内,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相较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偏向一侧,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相较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的正视角方向偏向另一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内并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微结构的位置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一微结构,所述射入所述第一微结构的光能够在所述第一微结构处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射出;
    或/和,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内并在没有设置所述第二微结构的位置发生全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二微结构,所述射入所述第二微结构的光能够在所述第二微结构处发生全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按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射出。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或者,所述第一微结构为V型凹槽。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1,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1,其中,α1>β1;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一微结构的第二表面上发生全反射。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为V型凹槽;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1,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1,其中,α1<β1;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一导光板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上发生全反射。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微结构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或者,所述第二微结构为V型凹槽。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微结构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楔形凸起;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2,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2,其中,α2>β2;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二微结构的第二表面上发生全反射。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微结构为V型凹槽;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α2,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表面的锐角夹角为β2,其中,α2<β2;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所述第二导光板内后能够在所述第二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上发生全反射。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方向,所述第一微结构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
    或/和,沿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的方向,所述第二微结构 的排布密度逐渐增大。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的方向,所述第一微结构的大小逐渐变大;
    或/和,沿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光源的方向,所述第二微结构的大小逐渐变大。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微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上随机排布或规律排布;
    或/和,所述多个第二微结构在所述第二导光板上随机排布或规律排布。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光源的发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强度。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将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的数值作为正值,将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的数值作为负值;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与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的绝对值大小相等或不等,所述第一设定出射角度与所述第二设定出射角度的绝对值大小的范围为0度至90度。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背离所述第二导光板一侧的反射片。
  15.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离显示侧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CN202280000186.3A 2022-02-14 2022-02-14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0436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6235 WO2023151087A1 (zh) 2022-02-14 2022-02-14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3668A true CN117043668A (zh) 2023-11-10

Family

ID=8756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186.3A Pending CN117043668A (zh) 2022-02-14 2022-02-14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3668A (zh)
WO (1) WO20231510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8241B2 (ja) * 2004-06-24 2007-04-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CN100389347C (zh) * 2004-12-28 2008-05-21 清华大学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TWI372906B (en) * 2008-04-08 2012-09-21 Au Optronics Corp Multi-view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e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3883930A (zh) * 2012-12-21 2014-06-25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1176016B (zh) * 2020-01-07 2022-10-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4954193U (zh) * 2021-04-23 2021-11-30 伟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射出角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1087A1 (zh)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3002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7916221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KR100901466B1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프리즘 시트와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107036B2 (en) Backlight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 deflecting sheet
JP4655465B2 (ja) 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714804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KR101019820B1 (ko) 면광원장치
JP5991053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525929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90036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749595B (zh) 背光组件
RU274698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с управлением направлением выхода, задняя подсветка для так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света
CN103487868A (zh) 导光板和液晶显示设备
JP4412167B2 (ja) 表示装置
JP2007163627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2789091A (zh) 显示设备
JP4483233B2 (ja) 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72020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77848A1 (ja) 導光ユニット、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034590B2 (ja) 表示装置
JP4501625B2 (ja) 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780224B2 (ja) 表示装置
JP5622498B2 (ja)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294465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7043668A (zh) 背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