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42041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2041A
CN117042041A CN202310828713.6A CN202310828713A CN117042041A CN 117042041 A CN117042041 A CN 117042041A CN 202310828713 A CN202310828713 A CN 202310828713A CN 117042041 A CN117042041 A CN 1170420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ata packet
transmitted
application layer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287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海芳
贺元才
李雨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luwe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luwe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luwe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luwe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2871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420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42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20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8Upper layer protocols
    • H04W80/12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s, e.g.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本申请通过在进行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时,每当完成或确认出一个数据包的数据之后,就直接确定其数据类型,再通过确定应用层缓存状态来确定当前应用层能否正常处理该数据包,以此确认是否直接对该数据包进行相应的传输,以此方式一步步的对传输块的数据包进行传递,降低了对接收时的缓存资源要求,同时以数据包为单位进行传输降低了对传输块整体完整性的要求,并且通过对应用层缓存状态的判断,防止缓存占用过多导致的崩溃现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科技技术的发展,对于通信技术的革新,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极高的传输速率。然而数据接收的终端的缓存资源是有限的,进而本领域中越来越关注保证数据高速有效地传输的流控技术。
然而,当前的流控方案由于需要对整个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的数据完成连续接收之后,才能继续将数据发送至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进而当前的方案大多只考虑无线链路控制层(RLC,Radio LinkControl)的缓存资源,且缓存资源往往会预留很大,并且对传输块的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对丢包的容错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以解决或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忽略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传输块是否缺失所述数据包;
响应于缺失任一所述数据包,根据缺失的数据包生成重传指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包括:
当完成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的传输或忽略之后,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
响应于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确认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还包括:
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进行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包括:
确定所述传输块中每个所述数据包的序列编号,根据所述序列编号顺序进行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控制数据,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
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确定该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包括:
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至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以通过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对所述传输块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包进行解密及排序重组,并将重组后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具体为当前的应用层缓存与应用层缓存总量之间的比值。
基于同一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判断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传输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基于同一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基于同一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基于同一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包括: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响应于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响应于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预设阈值,对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本申请通过在进行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时,每当完成或确认出一个数据包的数据之后,就直接确定其数据类型,再通过确定应用层缓存状态来确定当前应用层能否正常处理该数据包,以此确认是否直接对该数据包进行相应的传输,以此方式一步步的对传输块的数据包进行传递,降低了对接收时的缓存资源要求,同时以数据包为单位进行传输降低了对传输块整体完整性的要求,并且通过对应用层缓存状态的判断,防止缓存占用过多导致的崩溃现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示例性方法在具体应用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示例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说明书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物件或者方法步骤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物件或者方法步骤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物件或者方法步骤。“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当前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在从4G网络时代过渡到5G网络时代,其中4G网络主要以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长期演进)制式网络为主,而5G网络主要以NR(New Radio,新空口)网络为主。在LTE网络中,下行数据缓存在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只有按照序列号(SN)完成连续接收的数据包(在无丢包的情况下)才会一并递交给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做解密和完整性保护验证,再经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排序后递交给应用层,因此大量的数据包占用的是解密和完保验证之前的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缓存,导致现有的流控方案大多是只考虑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缓存资源,且缓存资源往往会预留很大。同时由于只有在无丢包的情况下,才会对整个传输块的数据进行传输,进而一旦出现丢包情况,传输块的其他数据包就会滞留在RLC的缓存资源中,然而此时,无限制的缓存数据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相关技术中,对传输块的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对丢包的容错率较低。
结合上述实际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案。本申请通过在进行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时,每当完成或确认出一个数据包的数据之后,就直接确定其数据类型,再通过确定应用层缓存状态来确定当前应用层能否正常处理该数据包,以此确认是否直接对该数据包进行相应的传输,以此方式一步步的对传输块的数据包进行传递,降低了对接收时的缓存资源要求,同时以数据包为单位进行传输降低了对传输块整体完整性的要求,并且通过对应用层缓存状态的判断,防止缓存占用过多导致的崩溃现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01,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信息传输领域,不论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还是TCP/IP五层模型,一般都是利用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将物理层的数据传输至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或称媒体访问控制),并以此进行一层层的数据传递。而在进行传输块的数据传输时,一般传输块会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包,以便于进行数据传递。在相关技术中,下行数据在传输至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时,会先根据传输块对应的全部数据包的序列编号,确定是否全部的数据包已经完成了传递,只有在确认无误之后,才会将这些数据包传递给下一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这就导致了相关技术中,只考虑RLC层的缓存资源、对缓存资源量要求很大并且对丢包容错率较低。
进而,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正在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时,可以在接收完一个数据包之后,或在进行数据包接收过程中,对这个数据包的数据类型进行确认。其中,数据类型用于表征该数据包包含的数据的具体用途,一般的可以分为应用层数据和控制数据。应用层数据即为需要下行传输至应用层进行对应的数据应用的数据;而控制数据则一般为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数据,在相关技术中,上行数据一般也是分配次或分数据包进行数据上行的,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先上传几个数据包,对端完成获取后生成一个反馈信息传递回来,在收到反馈信息之后再将之后的几个数据包上传,如此反复直至完成数据上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传输块中的数据包一般都具有对应的序列编号,并且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好的,进而为了方便管理和数据重排,在进行数据类型的确认时或在进行数据包的接收时,可以根据这个序列编号的排列顺序依次进行。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包括:确定所述传输块中每个所述数据包的序列编号,根据所述序列编号顺序进行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前述,由于控制数据是信息的反馈报文,一般数据量较小,处理时占用资源较少,同时又是数据传输所必要的数据。进而当某个数据包的数据类型为控制数据时,可以直接将其传输给对应的处理层,这里控制数据一般对应需要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RLC)进行数据处理,并继续进行数据上行工作。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还包括: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控制数据,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之后,在完成该数据包的传输之后,可以进一步判断当前的数据包是否为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如果不是,则在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复进行数据包数据类型的判断;如果是,则说明当前传输块的全部数据包已经完成接收或传输,进而可以结束当前的作业。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进行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认。以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对下行数据进行更好的数据传输管理。
步骤102,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确定出当前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之后,为了保证不会发生因缓存占用过多而导致的崩溃等现象,可以先确定当前的应用层的缓存状态,这里的应用层缓存状态即为当前的应用层缓存与应用层缓存总量之间的比值,该值会在0至1之间取值,为0代表当前没有应用层缓存被占用,为1代表当前应用层缓存全部被占用。之后,用户或系统本身会事先设定一个应用层缓存状态对应的预设阈值(Xthreshold),其即为应用层缓存状态占用率的阈值,可以根据具体场景的目标要求提前设定好。
之后,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判断当前的应用层缓存状态与预设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果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预设阈值,说明当前的缓存占用还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传递及之后层级的工作(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对数据包的数据进行解密、重排、完整性保护验证等工作),此时可以将执行之后的步骤。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应用层缓存状态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说明当前的缓存占用较高,如果还执行数据的传递则很可能造成崩溃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当应用层缓存状态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可以直接将当前待传输的数据包忽略掉,不进行待传输的数据包的递交。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还包括: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忽略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
步骤103,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步骤102所述,当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预设阈值,说明当前的缓存占用还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传递及之后层级的工作,进而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出去,其可以根据一般OSI或TCP/IP模型框架将待传输的数据包传递给下一个层级结构(一般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进行数据处理。而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对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其他的数据输出操作。例如,可以用以存储、展示、使用或再加工该待传输的数据包。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实施需要,具体的对于待传输的数据包的输出方式可以灵活选择。
例如,对于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单一设备上执行的应用场景,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包直接在当前设备的显示部件(显示器、投影仪等)上以显示的方式输出,使得当前设备的操作者能够从显示部件上直接看到待传输的数据包的内容。
又如,对于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多个设备组成的系统上执行的应用场景,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包通过任意的数据通信方式(有线连接、NFC、蓝牙、wifi、蜂窝移动网络等)发送至系统内的其他作为接收方的预设设备上,即同步终端上,以使得同步终端可以对其进行后续处理。可选的,该同步终端可以是预设的服务器,服务器一般设置在云端,作为数据的处理和存储中心,其能够对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存储和分发;其中,分发的接收方是终端设备,该些终端设备的持有者或操作者可以是数据生成端的操作者、数据监控端的操作者、其他相关操作者等等。
再如,对于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多个设备组成的系统上执行的应用场景时,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包通过任意的数据通信方式直接发送至预设的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是前述段落列举中的一种或多种。
而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步骤102的描述,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丢失某些数据包。进而在完成传输块的数据接收之后,可以对传输块的数据包是否完整进行确定。如果发现缺失了某个数据包或是某个数据包不完整,可以针对这些数据包生成重传指令,通过该指令可以让对端将这些数据包重新传递一次。以此来保证传输块数据的完整性。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传输块是否缺失所述数据包;响应于缺失任一所述数据包,根据缺失的数据包生成重传指令。之后同前述实施例,在完成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的传输或忽略之后,可以确定该数据包是否为最后一个数据包。如果不是,则在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复进行数据包数据类型的判断;如果是,则说明当前传输块的全部数据包已经完成接收或传输,进而可以结束当前的作业。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包括:当完成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的传输或忽略之后,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响应于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确认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还包括: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确定该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
之后,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完成应用层缓存状态的判断之后,会对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其一般可以将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至OSI或TCP/IP模型框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DCP),以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对数据包进行解密及排序重组,并将重组后的数据传输至OSI或TCP/IP模型框架的应用层。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包括: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至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以通过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对所述传输块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包进行解密及排序重组,并将重组后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响应于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响应于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预设阈值,对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本申请通过在进行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时,每当完成或确认出一个数据包的数据之后,就直接确定其数据类型,再通过确定应用层缓存状态来确定当前应用层能否正常处理该数据包,以此确认是否直接对该数据包进行相应的传输,以此方式一步步的对传输块的数据包进行传递,降低了对接收时的缓存资源要求,同时以数据包为单位进行传输降低了对传输块整体完整性的要求,并且通过对应用层缓存状态的判断,防止缓存占用过多导致的崩溃现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以OSI模型框架为例,当媒体访问控制层(MAC)收到物理层递交的传输块(TB),对于传输块(TB)中包含的每包数据包,如果是应用层数据,媒体访问控制层获取当前应用层缓存状态,并同Xthreshold比较,如果大于或等于Xthreshold,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将忽略这包数据,不会递交给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如果小于Xthreshold,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会按照正常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包的递交;如果该包数据是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控制数据,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不会获取当前应用层缓存状态,而是直接递交这个控制数据给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此时,因为下行收到的控制数据是对上行传输数据的反馈,如果该数据丢弃或忽略,上行数据窗会由于数据无法释放而无法进行滑动,进而影响上行数据传输。最终利用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该方案在不影响上行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对下行数据接收进行了控制;另一方面该方案基于应用层缓存状态来判断是否接收下行数据包,避免大量的缓存数据导致系统崩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申请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基于同一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
参考图3,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210,用于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判断模块220,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传输模块230,用于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220,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忽略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块230,还用于:
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传输块是否缺失所述数据包;
响应于缺失任一所述数据包,根据缺失的数据包生成重传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块230,还用于:
当完成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的传输或忽略之后,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
响应于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确认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块230,还用于:
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确定该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10,还用于:
确定所述传输块中每个所述数据包的序列编号,根据所述序列编号顺序进行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10,还用于:
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控制数据,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10,还用于:
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
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进行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块230,还用于:
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至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以通过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对所述传输块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包进行解密及排序重组,并将重组后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具体为当前的应用层缓存与应用层缓存总量之间的比值。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数据传输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数据传输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上述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存储的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由计算机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使得所述计算机和/或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对应于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各实施例中各步骤对应的执行主体,执行相应步骤的处理器可以是属于相应执行主体的。
上述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使所述计算机和/或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忽略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传输块是否缺失所述数据包;
响应于缺失任一所述数据包,根据缺失的数据包生成重传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包括:
当完成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的传输或忽略之后,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
响应于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确认完成所述传输块的数据接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还包括:
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确定该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包括:
确定所述传输块中每个所述数据包的序列编号,根据所述序列编号顺序进行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控制数据,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给无线链路控制层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是否为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
响应于不是所述传输块中的最后一个数据包,则在所述传输块中确定下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并重新进行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所述数据类型的确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包括:
将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传输至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以通过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对所述传输块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包进行解密及排序重组,并将重组后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具体为当前的应用层缓存与应用层缓存总量之间的比值。
1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对包含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块进行数据接收,确定任一待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判断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类型为应用层数据,获取应用层缓存状态,判断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传输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应用层缓存状态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对所述待传输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828713.6A 2023-07-06 2023-07-06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Pending CN1170420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28713.6A CN117042041A (zh) 2023-07-06 2023-07-06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28713.6A CN117042041A (zh) 2023-07-06 2023-07-06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2041A true CN117042041A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32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28713.6A Pending CN117042041A (zh) 2023-07-06 2023-07-06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42041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5883A (zh) * 2008-08-08 2010-0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发送方法及数据接收方法
CN105743865A (zh) * 2014-12-12 2016-07-06 上海大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多媒体文件数据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US20160239432A1 (en) * 2015-02-17 2016-08-18 Linkedin Corporation Application-layer managed memory cache
CN109151843A (zh) * 2017-06-13 2019-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移动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74642A (zh) * 2019-01-08 2019-03-15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以太网udp协议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19076347A1 (zh) * 2017-10-19 2019-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996088A (zh) * 2017-12-29 2019-07-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直播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542147A (zh) * 2021-07-09 2021-10-22 上海擎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4186163A (zh) * 2021-12-16 2022-03-15 上海金融期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层网络数据缓存方法
CN114978433A (zh) * 2022-05-20 2022-08-30 百度时代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5883A (zh) * 2008-08-08 2010-0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发送方法及数据接收方法
CN105743865A (zh) * 2014-12-12 2016-07-06 上海大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多媒体文件数据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US20160239432A1 (en) * 2015-02-17 2016-08-18 Linkedin Corporation Application-layer managed memory cache
CN109151843A (zh) * 2017-06-13 2019-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移动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076347A1 (zh) * 2017-10-19 2019-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996088A (zh) * 2017-12-29 2019-07-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直播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474642A (zh) * 2019-01-08 2019-03-15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以太网udp协议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542147A (zh) * 2021-07-09 2021-10-22 上海擎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4186163A (zh) * 2021-12-16 2022-03-15 上海金融期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层网络数据缓存方法
CN114978433A (zh) * 2022-05-20 2022-08-30 百度时代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R2-1803001 "High data rate impact on packet discard in NR"",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7084B (zh) 多通道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94172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KR20200014355A (ko) 가상 현실(vr) 콘텐츠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과 시스템
JP5075155B2 (ja) Ttiバンドリング伝送を管理す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09729602B (zh) 一种链路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401480B (zh) Harq反馈方法及装置、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RU2758080C2 (ru)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терминал
CN114071560B (zh) 网络优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740481A (zh) 基于服务质量的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817824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控制节点
KR20200019860A (ko) 데이터 지시 방법 및 관련 제품
CN111030782B (zh) 一种反馈应答信息的总比特数确定方法及相关产品
US20190357245A1 (en) Scheduling Request Sending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9600853B (zh)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427693B (zh) 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介质、服务系统及旁路卸载系统
CN112584532B (zh) 上行信道的信息确定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KR102014758B1 (ko) 탐색 정보 송신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통신 시스템
CN117042041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543216B (zh) 媒体报文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7044144A (zh) Harq-ack码本处理
US20220376835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243258A (zh) 一种用户感知速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659950B (zh) 一种基于无线回传链路传输数据的方法及基站
CN108243091B (zh) 一种信息共享装置和信息共享方法
CN110430144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