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36318A -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36318A
CN117036318A CN202311049723.6A CN202311049723A CN117036318A CN 117036318 A CN117036318 A CN 117036318A CN 202311049723 A CN202311049723 A CN 202311049723A CN 117036318 A CN117036318 A CN 117036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ation
refractive
refraction
topographic map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497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冬雪川
郭静云
崔焱
宫明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gda Tongz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engda Tongz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engda Tongz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engda Tongz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4972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363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36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363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12Biomedical image insp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3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determining refraction, e.g. refractometers, skia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40Scaling of whole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e.g.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 G06T3/4038Image mosaicing, e.g. composing plane images from plane sub-ima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30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 G06T7/33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06T7/73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8Eye characteristics, e.g. of the ir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0/32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involving image mosaic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16Video; Image seque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96Human being; Pers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测量方法包括: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清晰度最高的目标眼底图像;对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并拼接,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本申请能覆盖更大的角膜和视网膜区域,测量出更大视场角范围的屈光地形图。

Description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屈光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人眼的周边视网膜区域的屈光信息对近视防控非常重要,而运用适当方法准确、快速地对周边屈光状态进行测量评估是对近视防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屈光测量方法有检影验光法,开窗验光法和像差测量法,但是这些方法操作复杂,测量速度慢,耗时耗力。另一种屈光检测方法是通过变焦相机对眼底进行不同深度的拍摄,获得对多张眼底图像,通过对多张眼底图像的清晰度进行处理来获取眼底视场区域的屈光分布。但是由于眼底图像的视场角大小,获取到的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最大只能覆盖到60°,难以满足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周边屈光测量需求,所以这种屈光检测方法也存在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偏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当前屈光检测方法得到的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偏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包括:
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
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
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
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调整所述固视标的位置,返回执行步骤: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位置的眼底图像序列,直至获得预设数量的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摄像参数,分别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的步骤包括:
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
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其中,所述变换模型为刚性变换模型,仿射变换模型或透视变换模型中的一种;
返回执行步骤: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直至获得所有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的步骤包括:
提取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
对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进行匹配,获得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
根据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之间的相对位姿,计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
可选地,所述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选取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基准眼底图像;
基于所述基准眼底图像的第一屈光地图所在的坐标系,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将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转换成位于所述坐标系中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基于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度地形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相邻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获得第三屈光地形图;
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所在区域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根据所述第四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重叠区域上各点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确定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
根据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计算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的屈光度,获得目标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的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分别计算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
计算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与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的差值,获得屈光度补偿值;
根据所述屈光度补偿值对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进行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应用于屈光地形图测量设备,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包括:
屈光测量模块,用于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
图像选取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
图像配准模块,用于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
空间变换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图像拼接模块,用于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实体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程序,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上述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实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程序,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首先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再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然后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进而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最后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本申请通过获取受试者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计算出各固视方向对应的屈光地形图,再进行配准和拼接,克服了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的局限性,能覆盖更大的角膜和视网膜区域,测量出更大视场角范围的屈光地形图,满足了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周边屈光测量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中的人眼眼底图和屈光地形图示意图,其中(a)为眼底图像,(b)为屈光地形图,(c)为三维的屈光地形图;
图3为本申请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中屈光地形图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中的拼接完成后的目标屈光地形图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在本申请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S10,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
步骤S20,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
步骤S30,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
步骤S40,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步骤S50,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固视方向为受试者的固定目光注视方向,在一般的眼底成像设备中,固视标位置默认固定在光学系统中心,此时拍摄的眼底图像中心为视网膜的黄斑区域。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眼底成像设备的固视标位置设为可调,有多个位置可选,如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等,固视标数量和位置不限。当固视标位置在鼻侧时,则拍摄的眼底图像对应人眼视网膜的颞侧区域。当固视标位置在颞侧时,则拍摄的眼底图像对应人眼视网膜的鼻侧区域。所以在本申请实施例的采集受试者的眼底图像序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进行拍摄,其中,所述眼底成像设备具有可移动的固视标,并通过移动固视标的位置引导受试者眼睛转动,从而拍摄到不同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另外,所述第一屈光地形图为每个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眼底图像序列所对应的屈光地形图,分别反映不同区域的眼底图像的屈光情况。而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的过程,是为了求出各目标眼底图像之间的拼接变换矩阵,使得各目标眼底图像能在同一坐标系下展示,从而将不同固视方向的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得到更大视角范围的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变换模型即为拼接变换矩阵,用于将从一个目标眼底图像转换到另一个目标眼底图像的坐标系中。此外,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为各第一屈光地形图转换到同一坐标系后的屈光地形图,所述目标屈光地形图中包括所有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数据,所以具有更大视角范围的屈光数据,所以能满足角膜塑形镜的周边屈光测量需求。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10至步骤S50包括:通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引导受试者转动眼球,并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其中,每组眼底图像序列包括多张清晰度不同的眼底图像,所述拍摄参数包括焦距和像距;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计算各所述固视方向上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点的焦距,进而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上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点的焦距计算各所述固视方向上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点的屈光度,从而生成对应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基于预设的清晰度算子计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多个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清晰度;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分别选取出清晰度最高的一张目标眼底图像,其中,每个固视方向对应一张目标眼底图像;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相邻位置关系,将各所述固视方向分为两两一组;对各组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每个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通过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处理,获得在同一坐标系上的各第一屈光地形图对应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在同一坐标系中拼接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获得目标屈光地形图。
进一步地,所述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步骤S12,调整所述固视标的位置,返回执行步骤: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位置的眼底图像序列,直至获得预设数量的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步骤S13,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摄像参数,分别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通过可调整固视标位置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从而获得对应的眼底图像序列,其中,所述摄像参数包括焦距和像距。人的眼底是由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等组成,眼底图像如图2(a)所示。如图2(b)和图2(c)所示,因为天生形态、屈光引导和肌肉牵引等因素,所以屈光地形图往往呈现不同的屈光度分布情况,其中,图2(b)为二维屈光地形图,图2(c)为三维屈光地形图,水平方向的坐标表示眼底图像中各点的坐标(与颞部、鼻侧、下方以及上方等固视方向的位置关系),而竖直方向的坐标表示屈光度。如图3(a)所示,光线从一个理想的眼底点p发出,通过由人眼屈光介质和眼底相机成像光学组成的光路传输,最终在相机的传感器平面上形成图像。当光线聚焦在图像传感面上,此时呈现一个最小的光斑,对应最清晰的像点。如图3(b)所示,可以通过调整眼底相机焦距,可以改变光线聚焦点的位置,相应调整像点为相对离焦状态,形成不同大小、灰度的模糊斑。而在屈光扫描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光学系统的参数(焦距,像距等),从而获得不同模糊程度的眼底图像序列。如图3(c)所示,为P点在不同焦距时的图像清晰度的变化曲线。根据清晰度曲线的最大值可以得到像点聚焦在传感面上时的焦距,从而计算人眼的屈光度,并在当前的视场中对计算眼底图像的所有点位的屈光度,生成当前视场对应的屈光地形图。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11至步骤S13包括:将眼底成像设备的固视标位置设置为初始位置,引导受试者注视该固视标,拍摄受试者在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其中,所述固视标为所述眼底成像设备上用于引导受试者注视方向的标志;调整摄像参数,采集受试者在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其中,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包括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所述摄像参数包括焦距和像距;调整眼底成像设备的固视标位置,引导受试者注视调整位置后的固视标,返回执行步骤S11: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直至获得预设数量的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其中,所述预设数量固视方向包括如鼻侧,颞侧,上方以及下方等方向;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摄像参数,计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点的屈光度,其中,摄像参数中包括焦距,眼底图像序列中点位的焦距越短,屈光度越高;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点的屈光度,生成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
另外,所述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的步骤包括:
步骤S21,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
步骤S22,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其中,所述变换模型为刚性变换模型,仿射变换模型或透视变换模型中的一种;
步骤S23,返回执行步骤: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直至获得所有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目标眼底图像的配准方法,具体通过对各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进行两两配准,获得对应的变化模型以便将各目标眼底图像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中从而完成拼接。其中,进行配准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为向量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需要有重叠区域,以便寻找特征点便于配准。例如,可以设置上方、中心、下方、左方以及右方等5个固视方向,其中,中心固视方向与其他四个固视方向均相邻,则可以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为参照图像,分别以其他四个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为待配准图像,获得其他四个固视方向分别相对于所述参照图像的变换模型。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21至步骤S23包括: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对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特征匹配,获得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之间的特征匹配点;根据所述特征匹配点计算所述待配准图像相对所述参考图像之间的变换模型,其中,所述变换模型可以为刚性变换模型,仿射变换模型或透视变换模型;返回执行步骤S21-步骤S22,直至获得除中心固视方向以外的所有目标眼底图像相对于至少一个相邻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
在上述申请实施例中,关于图像的配准方法可以基于灰度或基于特征的方法进行眼底图像配准,也可以通过视网膜血管的结构进行配准,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的步骤包括:
步骤S221,提取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
步骤S222,对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进行匹配,获得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
步骤S223,根据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之间的相对位姿,计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参考图像对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的方法,其中,提取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时可以通过尺度不变特征算子(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或加速稳健特征算子(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方向梯度直方图算子(HOG,Histogram of OrientedGradient,)、局部二值模式算子(LBP,Local Binary Patterns)等算子进行眼底特征提取,另外,在进行特征匹配时,可以采取暴力匹配算子、快速最近邻逼近搜索算子等方法进行特征匹配。可选地,也可以对特征点进行过滤筛选,例如基于固视方向的先验位置信息或者基于聚类的方法对特征点进行筛选,其中,所述先验位置信息为各固视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221至步骤S223包括:通过尺度不变特征算子、方向梯度直方图算子或局部二值模式算子等算子提取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获得特征点;通过暴力匹配算子或快速最近邻逼近搜索算子等对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各特征点进行匹配,获得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其中,所述特征匹配点为在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中均存在的特征点,即可以认定为同一特征点;根据所述特征匹配点分别在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坐标系中的位置,计算所述待配准图像相对于所述参考图像的变换矩阵,所述变换矩阵即为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在提取目标眼底图像的特征前,可以通过图像预处理来增强目标眼底图像的细节特征,并抑致噪声。
另外,所述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步骤S41,选取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基准眼底图像;
步骤S42,基于所述基准眼底图像的第一屈光地图所在的坐标系,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将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转换成位于所述坐标系中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中心固视方向可以为受试者正视前方时的固视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中获得的目标屈光地形图的中心位置即为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基准眼底图像对应的第一屈光地形图,步骤S42中的转换即为将其他固视方向的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转换,以在所述基准眼底图像的坐标系上进行展示的过程。具体地,若第一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与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不重叠,则先转换到与所述第一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重叠的第二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所在的坐标系,再根据所述第二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进行再次变换,直至转换到所述基准眼底图像所在的坐标系上位置。可以想到的是,由于相邻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有重叠区域,所以对应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也有重叠区域。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41至步骤S42包括: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中的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基准眼底图像以供其他固视方向的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转换;通过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的变化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将各所述第一屈光地形图转换到所述进准眼底图像所在的坐标系中,获得位于所述基准眼底图像所在坐标系上的各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其中,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的相对位置已经固定且存在重叠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步骤S51,基于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度地形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相邻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获得第三屈光地形图;
步骤S52,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所在区域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步骤S53,根据所述第四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重叠区域上各点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确定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
步骤S54,根据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计算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的屈光度,获得目标屈光地形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各第二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的方法,由于直接拼接会导致衔接处有缝隙且不自然,需要将衔接处做优化。其中具体包括通过对远离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进行屈光度补偿,以及根据重叠区域离两边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确定权重以优化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取值,使屈光度的分布更加自然,拼接并优化完成的目标屈光地形图的二维图像如图4所示,其中颜色的深浅表征了屈光度的高低。其中,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为各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的组合地形图,即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包括各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所述第四屈光地形图为对第三屈光地形图中的某些区域进行屈光度补偿后生成屈光地形图。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51至步骤S54包括:基于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度地形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相邻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组合,获得第三屈光地形图;从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提取出重叠区域,并计算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所述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计算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与离所述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得到屈光度补偿值;通过所述屈光度补偿值对所述离所述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上进行整体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度地形图;根据所述第四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重叠区域上各点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计算各点相对于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其中,所述距离为各点与重叠区域的边界的最近距离,例如,若所述重叠区域上的某点与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相等,则根据该点上相对于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比为1:1;根据所述重叠区域上的各点关于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与各点上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取值,计算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的屈光度,获得目标屈光地形图。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步骤S53至步骤S54中,若所述重叠区域上的某点与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相等,且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在该点上的屈光度分别为1.3和1.5,则计算该点的屈光度为1.3*0.5+0.1*1.5=1.4。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的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步骤S521,分别计算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
步骤S522,计算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与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的差值,获得屈光度补偿值;
步骤S523,根据所述屈光度补偿值对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进行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各第二屈光度地形图距离中心固视方向的远近对屈光度进行补偿的方法,实现了让屈光地形图的拼接融合更加自然避免产生缝隙的效果。
作为一种示例,步骤S521至步骤S523包括: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分布数据,计算在所述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每个重叠区域对应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且两幅第二屈光地图中存在一幅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图并存在一幅里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图;计算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与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的差值,获得屈光度补偿值;将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上各点的屈光度分别加上所述屈光度补偿值,以实现对所述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首先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再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然后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进而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最后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受试者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计算出各固视方向对应的屈光地形图,再进行配准和拼接,克服了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的局限性,能覆盖更大的角膜和视网膜区域,测量出更大视场角范围的屈光地形图,能满足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周边屈光测量需求。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应用于屈光地形图测量设备,参照图5,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包括:
屈光测量模块101,用于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
图像选取模块102,用于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
图像配准模块103,用于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
空间变换模块104,用于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图像拼接模块105,用于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屈光测量模块101还用于:
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调整所述固视标的位置,返回执行步骤: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位置的眼底图像序列,直至获得预设数量的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摄像参数,分别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图像配准模块103还用于:
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
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其中,所述变换模型为刚性变换模型,仿射变换模型或透视变换模型中的一种;
返回执行步骤: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直至获得所有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
可选地,所述图像配准模块103还用于:
提取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
对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进行匹配,获得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
根据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之间的相对位姿,计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
可选地,所述空间变换模块104还用于:
选取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基准眼底图像;
基于所述基准眼底图像的第一屈光地图所在的坐标系,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将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转换成位于所述坐标系中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图像拼接模块105还用于:
基于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度地形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相邻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获得第三屈光地形图;
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所在区域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根据所述第四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重叠区域上各点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确定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
根据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计算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的屈光度,获得目标屈光地形图。
可选地,所述图像拼接模块105还用于:
分别计算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
计算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与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的差值,获得屈光度补偿值;
根据所述屈光度补偿值对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进行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本申请提供的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解决了当前屈光检测方法得到的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偏小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且该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中的其他技术特征与上一实施例方法公开的特征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链接的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
下面参考图6,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Portable MediaPlayer,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6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ROM以及RAM通过总线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也链接至总线。
通常,以下系统可以链接至I/O接口: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图像传感器、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以及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允许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中示出了具有各种系统的电子设备,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系统。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系统。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被安装,或者从ROM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解决了当前屈光检测方法得到的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偏小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且该电子设备中的其他技术特征与上一实施例方法公开的特征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屈光地形图测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U盘,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系统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链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系统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或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链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链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链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用于执行上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解决了当前屈光检测方法得到的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偏小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五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解决了当前屈光检测方法得到的屈光地形图的视场角范围偏小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处理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包括:
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
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
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
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调整所述固视标的位置,返回执行步骤:基于固视标的当前位置,采集受试者不同摄像参数下的眼底图像,获得当前位置的眼底图像序列,直至获得预设数量的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
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摄像参数,分别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的步骤包括:
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
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其中,所述变换模型为刚性变换模型,仿射变换模型或透视变换模型中的一种;
返回执行步骤:随机选取相邻固视方向的两幅目标眼底图像,并将其中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且另一幅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待配准图像,直至获得所有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的变换模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参考图像对所述待配准图像进行配准,获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的步骤包括:
提取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
对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的眼底特征进行匹配,获得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
根据所述参考图像和所述待配准图像分别对应的特征匹配点之间的相对位姿,计算所述待配准图像的变换模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选取中心固视方向的目标眼底图像作为基准眼底图像;
基于所述基准眼底图像的第一屈光地图所在的坐标系,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将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转换成位于所述坐标系中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基于各所述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度地形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相邻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与所述中心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拼接,获得第三屈光地形图;
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所在区域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根据所述第四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重叠区域上各点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距离确定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
根据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关于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权重,计算所述重叠区域上各点的屈光度,获得目标屈光地形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的平均值,对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固视方向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进行屈光度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的步骤包括:
分别计算所述第三屈光地形图中各第二屈光地形图分别在重叠区域的屈光度平均值;
计算所述重叠区域涉及的两幅第二屈光地形图中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与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平均值的差值,获得屈光度补偿值;
根据所述屈光度补偿值对离中心固视方向更远的第二屈光地形图的屈光度进行补偿,获得第四屈光地形图。
8.一种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装置包括:
屈光测量模块,用于通过具备可移动固视标的眼底成像设备采集受试者在多个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以及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对应的拍摄参数,根据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和对应的拍摄参数,确定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其中,所述可移动固视标的位置至少包括鼻侧和颞侧;
图像选取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眼底图像序列中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从各所述眼底图像序列中选取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
图像配准模块,用于对各所述固视方向分别对应的目标眼底图像分别进行配准,获得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
空间变换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目标眼底图像分别对应的变换模型,对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一屈光地形图进行空间变换,获得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
图像拼接模块,用于拼接各所述固视方向的第二屈光地形图,得到目标屈光地形图。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链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实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程序,所述实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的步骤。
CN202311049723.6A 2023-08-21 2023-08-21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0363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9723.6A CN117036318A (zh) 2023-08-21 2023-08-21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9723.6A CN117036318A (zh) 2023-08-21 2023-08-21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36318A true CN117036318A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37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49723.6A Pending CN117036318A (zh) 2023-08-21 2023-08-21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363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34876B2 (en) Synthesizing an image from a virtual perspective using pixels from a physical imager array weighted based on depth error sensitivity
EP333994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btaining optometric parameters for fitting eyeglasses
EP4383193A1 (en) Line-of-sight direction trac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377148B (zh) 计算机可读介质、训练对象检测算法的方法及训练设备
CN110363061B (zh) 计算机可读介质、训练对象检测算法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0955690B2 (en) Spectacle wearing parameter measurement system, measurement program, measurement method thereof,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pectacle lens
CN109634431B (zh) 无介质浮空投影视觉追踪互动系统
JP7168953B2 (ja) 自動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を行う視線計測装置、視線計測方法および視線計測プログラム
US1086663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pturing training data for a gaze estimation model
CN114360043B (zh) 模型参数标定方法、视线追踪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JP2961264B1 (ja) 3次元物体モデル生成方法及び3次元物体モデル生成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KR102444768B1 (ko) 안경 렌즈의 국부적 굴절력 및/또는 굴절력 분포를 측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5516509A (zh) 基于对象底部位置的深度估计
CN113342157A (zh) 眼球追踪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036318A (zh) 屈光地形图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382473A (zh) 一种基于自适应时序分析预测的视线校准、运动追踪及精度测试方法
CN114189623B (zh) 基于光场的屈光图形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84929A1 (en) Calibration method of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02318344A (ja) 光学機器のオートフォーカシ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5123262A (ja) 角膜表面反射画像を利用した視線計測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WO2022018271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coronal position of an eye relative to the head
CN112114659A (zh) 用于确定用户的精细的注视点的方法和系统
CN112435347A (zh) 一种增强现实的电子书阅读系统及方法
US20240233183A9 (en) Calibration method of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ovolan et al. Non-deterministic method for semi-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smartphone-based OST HM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