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24984A -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24984A
CN117024984A CN202311107147.6A CN202311107147A CN117024984A CN 117024984 A CN117024984 A CN 117024984A CN 202311107147 A CN202311107147 A CN 202311107147A CN 117024984 A CN117024984 A CN 117024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omposite material
biomass
biomass composite
agricultu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071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荣贤
郝笑龙
王清文
徐俊杰
周海洋
唐伟
孙理超
陈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10714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249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24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249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7/00Compositions of lignin-containing materials
    • C08L97/02Lignocellulosic material, e.g. wood, straw or bagas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14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polymeric 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L2205/16Fibres; Fibri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04Thermoplastic elastom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包括:S1、将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即得。本发明直接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的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过简单震动除杂后,再通过热压即可得到组分A,再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最终实现生物质纤维含量不低于6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制备,且通过挤出机挤出或热压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具有明显改善的高性能。

Description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粒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农膜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上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不仅能够保水、保温、增肥、除草、保墒和抑制盐碱影响,还预防低温冻害、降低高温干旱危害,我国地膜覆盖的土地和年使用率上都是世界第一,耕地使用地膜就有3亿多亩,极大地提高了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增产30%以上)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迅速普及,大量的废弃农膜不及时回收,成为田间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废弃农膜依靠自然降解需要200年,破损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会导致土壤结构层次发生变化,土壤的水分运送受阻,引起土壤板结,出苗率低。此外,农膜残存碎片可能会和农用秸秆、饲料混合,牛羊等家畜食用后会造成肠胃功能不良甚至死亡,同时也将微塑料颗粒带入食物链中,危害人类健康安全。如何有效解决并合理利用残留农用地膜,变废为宝,可以实现并终结解决农用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
回收废弃塑料农膜不仅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而且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目前,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特别是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发展已进入瓶颈期,主要是因为高值的塑料制品能实现很好的材料化回收和利用,回收率较高,但一些低值的包装类废弃物回收困难,基本上是与生活垃圾一起进行焚烧或填埋。如果可以使更多的废塑料进入再利用环节,将有效减少初次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提高废塑料价值。
然而,废旧农膜作为废塑料的主要门类之一,其回收利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首先,废弃农膜中往往含有大量秸秆残渣,以及金属、石块、沙子、土粒等杂质,现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要求将秸秆残渣及杂质先通过物理方式分离出来,粉碎、清洗后,再通过传统的热融、挤出加工方式,变成再生塑料颗粒。此过程不仅很大程度上增加回收利用成本,而且水洗等过程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废弃农膜多为聚烯烃类化合物,属于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已有研究采用废弃农膜作为聚合物基体,与植物纤维通过熔融复合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但由于废弃农膜本身熔点低、熔指高,采用传统生物质复合材料复合加工制备方法,废弃农膜此过程中往往会粘附在螺杆或筒壁上,导致螺杆抱死,加工难度增加,最终导致所制备的生物质复合材料性能较低,不能满足应用标准。最后,现有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装置,无法解决大量堆积密度较低的生物质纤维之间形成架桥,导致喂料困难和在木塑基体中分散不均匀等问题,且由于螺杆的强剪切作用无法保持生物质纤维尺寸等问题,最终无法实现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
现有技术中,实际上也并没有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得到可用的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或热压得到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具有明显改善的高性能。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
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不低于6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所述去杂的杂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石块、沙子、土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所述连续热压预密实化的热压温度区间为120~180°C,压力区间为0.1~5MPa。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组分A是由质量分数为65~9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5~30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所述组分A中的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平均残留长度为1~20m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生物质纤维组分B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或者所述生物质纤维组分B由生物质纤维和适量助剂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按重量份计,所述组分C由50~95份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2~50份界面相容剂、1~16份加工助剂、0~30份无机填料和0~1份颜料组成;所述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为新料和再生料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所述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的熔指(190°C/2.16kg)不高于1.0g/10min;和/或
所述界面相容剂选自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乙烯、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丙烯、钛酸酯、异腈酸酯、氨基硅烷、乙烯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加工助剂包括润滑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所述润滑剂选自石蜡、聚乙烯蜡、硬脂酸、硬脂酸金属盐、乙烯丙烯酸共聚金属盐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或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复配物,其中复配物中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重量比为60~75wt%;
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水杨酸酯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取代丙烯腈类、三嗪类和受阻胺类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光稳定剂为光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猝灭剂、自由基捕获剂、氢过氧化物分解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无机填料选自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高岭土、云母粉、石英粉、蒙脱土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颜料为氧化物、铬酸盐、硫酸盐、硅酸盐、硼酸盐、钼酸盐、磷酸盐、钒酸盐、铁氰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金属、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蒽醌、靛族、喹吖啶酮、二恶嗪等多环颜料、芳甲烷系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定量侧向喂料装置选自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和/或锥形双螺杆挤出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温度区间为120~200°C。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挤出装置包括主体挤出装置和两个双阶强制侧向喂料装置;所述双阶强制侧向喂料装置出料口与主体挤出装置螺筒串联;其中,所述主体挤出装置和双阶强制侧向喂料装置选自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和/或锥形双螺杆挤出机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原料均通过失重称定量加入;和/或
步骤S2中,所述组分A由靠近主体挤出装置喂料口位置进入主挤出机螺筒与组分C混合,之后在螺筒内与所述组分B混合,最后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不低于6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中生物质纤维质量分数为60~95wt%;和/或
所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10mm。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
一种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按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制备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或热压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直接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的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过简单震动除杂后,再通过热压即可得到由质量分数为65~9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5~30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的组分A;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现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要求将农作物秸秆纤维及杂质先通过物理方式分离出来,粉碎、清洗后再回收利用的复杂工序且清洗等过程中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技术问题,用于后续加工的组分A中可以含有少量杂质,且能大大简化了废弃农膜的处理工艺并降低回收利用成本。
2)本发明通过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的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过简单震动除杂后,再通过热压得到组分A;然后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在特定的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现有废弃农膜此过程中往往会粘附在螺杆或筒壁上,导致螺杆抱死,加工难度增加,最终导致所制备的生物质复合材料性能较低,不能满足应用标准,以及现有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装置无法解决大量堆积密度较低的生物质纤维之间形成架桥,导致喂料困难和在木塑基体中分散不均匀等技术问题,最终实现生物质纤维含量不低于6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制备,且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或热压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的50天平衡吸水率、线性热膨胀系数明显降低,且密度、抗蠕变性能、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明显改善提高,具有明显改善的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挤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
1-主体挤出装置;
2-第一侧向喂料装置;
3-第二侧向喂料装置;
4-主体挤出装置定量喂料器;
5-侧向喂料装置定量喂料器。
图2是实施例1-4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外观照片。
图3是对比例1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外观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示例性的,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挤出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1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所述去杂的杂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石块、沙子、土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热压温度区间为160°C,压力区间为3MPa)、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所述组分A是由质量分数为8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14.5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所述组分A中的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平均残留长度为5mm;
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按照一定比例(所述组分C由75份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20份界面相容剂、3份加工助剂、1.5份无机填料和0.5份颜料组成)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8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一种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按上述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制备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8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
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各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外观如图2所示。
实施例2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所述去杂的杂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石块、沙子、土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热压温度区间为160°C,压力区间为3MPa)、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所述组分A是由质量分数为8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14.5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所述组分A中的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平均残留长度为5mm;
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按照一定比例(所述组分C由75份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20份界面相容剂、3份加工助剂、1.5份无机填料和0.5份颜料组成)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85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一种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按上述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制备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85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
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各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外观如图2所示。
实施例3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所述去杂的杂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石块、沙子、土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热压温度区间为160°C,压力区间为3MPa)、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所述组分A是由质量分数为8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14.5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所述组分A中的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平均残留长度为5mm;
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按照一定比例(所述组分C由75份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20份界面相容剂、3份加工助剂、1.5份无机填料和0.5份颜料组成)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9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一种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按上述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制备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9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
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各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外观如图2所示。
实施例4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所述去杂的杂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石块、沙子、土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热压温度区间为160°C,压力区间为3MPa)、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所述组分A是由质量分数为8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14.5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所述组分A中的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平均残留长度为5mm;
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按照一定比例(所述组分C由75份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20份界面相容剂、3份加工助剂、1.5份无机填料和0.5份颜料组成)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95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一种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按上述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制备得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95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
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各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外观如图2所示。
对比例1:
现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要求将秸秆残渣及杂质先通过物理方式分离出来,粉碎、清洗后,再通过传统的热融、挤出加工方式,变成再生塑料颗粒。将上述再生塑料颗粒与生物质纤维组分(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助剂(界面相容剂和加工助剂)按照一定比例(15:80:5)在高速混料机中物理混合均匀,采用传统生物质复合材料复合加工方法,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80wt%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采用传统生物质复合材料复合加工方法制得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为80wt%的传统生物质复合材料。
制备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各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外观如图3所示。
性能测试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下面对实施例1~4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以及对比例1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采用行业内的标准测试方法对产品进行各种性能指标进行测试,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项目 测试标准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比例1
生物质纤维质量分数(wt.%) —— 80 85 90 95 80
吸水率(wt.%) GB/T 29418 14 15 17 18 26
线性热膨胀系数(10-6/°C) GB/T 29418 19 12 11 10 32
密度(g/cm3 GB/T 29418 1.2 1.3 1.3 1.2 1.1
蠕变恢复率(%) GB/T 29418 87 88 90 92 75
弯曲模量(GPa) GB/T 29418 7.4 7.7 7.5 7.3 5.5
弯曲强度(MPa) GB/T 29418 71.5 65.6 58.6 59.4 37.5
从表1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与对比例1相比,本发明实施例1~4得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50天平衡吸水率、线性热膨胀系数明显降低,且密度、抗蠕变性能、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明显改善提高,表现出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通过对比各复合材料的外观,从实施例1到实施例4生物质纤维含量从80wt.%提高至95wt.%,表面颜色逐渐加深,但颜色仍然浅于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对比例1样品(80wt.%),说明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纤维分散更好、纤维更难降解,表现出较好的外观质量和物理力学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举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详细举例。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0)

1.一种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经履带输送、震动除杂后,通过连续热压预密实化、切割、搅拌均匀得到组分A;
S2、将组分A与生物质纤维组分B分别通过定量侧向喂料装置,与低熔指热塑性聚合物组分C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不低于60wt%的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全组分农业废弃物由废弃农膜和农作物秸秆组成;所述去杂的杂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石块、沙子、土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所述连续热压预密实化的热压温度区间为120~180°C,压力区间为0.1~5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组分A是由质量分数为65~95wt%农作物秸秆纤维与质量分数为5~30wt%的农膜,以及质量分数为0~5wt%杂质组成;所述组分A中的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平均残留长度为1~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生物质纤维组分B包括但不限于木粉、竹粉、稻壳粉、秸秆粉、竹纤维、麻纤维、椰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或者所述生物质纤维组分B由生物质纤维和适量助剂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按重量份计,所述组分C由50~95份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2~50份界面相容剂、1~16份加工助剂、0~30份无机填料和0~1份颜料组成;所述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为新料和再生料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所述低熔指热塑性聚烯烃的熔指(190°C/2.16kg)不高于1.0g/10min;和/或
所述界面相容剂选自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乙烯、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丙烯、钛酸酯、异腈酸酯、氨基硅烷、乙烯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加工助剂包括润滑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所述润滑剂选自石蜡、聚乙烯蜡、硬脂酸、硬脂酸金属盐、乙烯丙烯酸共聚金属盐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或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复配物,其中复配物中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重量比为60~75wt%;
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水杨酸酯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取代丙烯腈类、三嗪类和受阻胺类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光稳定剂为光屏蔽剂、紫外线吸收剂、猝灭剂、自由基捕获剂、氢过氧化物分解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无机填料选自滑石粉、碳酸钙、硅灰石、高岭土、云母粉、石英粉、蒙脱土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颜料为氧化物、铬酸盐、硫酸盐、硅酸盐、硼酸盐、钼酸盐、磷酸盐、钒酸盐、铁氰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金属、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蒽醌、靛族、喹吖啶酮、二恶嗪等多环颜料、芳甲烷系颜料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定量侧向喂料装置选自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和/或锥形双螺杆挤出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在挤出装置中熔融复合温度区间为120~200°C。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装置包括主体挤出装置和两个双阶强制侧向喂料装置;所述双阶强制侧向喂料装置出料口与主体挤出装置螺筒串联;其中,所述主体挤出装置和双阶强制侧向喂料装置选自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和/或锥形双螺杆挤出机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6或7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原料均通过失重称定量加入;和/或
步骤S2中,所述组分A由靠近主体挤出装置喂料口位置进入主挤出机螺筒与组分C混合,之后在螺筒内与所述组分B混合,最后造粒得到生物质纤维含量不低于60wt%的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中生物质纤维质量分数为60~95wt%;和/或
所述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10mm。
10.一种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制备得到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
将所述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通过挤出机挤出或热压得到高性能生物质复合材料。
CN202311107147.6A 2023-08-30 2023-08-30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Pending CN1170249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07147.6A CN117024984A (zh) 2023-08-30 2023-08-30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07147.6A CN117024984A (zh) 2023-08-30 2023-08-30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24984A true CN117024984A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3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07147.6A Pending CN117024984A (zh) 2023-08-30 2023-08-30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24984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2572A (zh) * 2013-02-05 2013-05-15 四川大学 一种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0688A (zh) * 2014-08-06 2014-11-12 昆明春叶塑料制成品有限公司 一种由废弃农膜生产的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70075A (zh) * 2016-01-19 2016-06-15 华南理工大学 利用预处理农作物秸秆制备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14605849A (zh) * 2022-03-24 2022-06-1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超高木质纤维含量木塑粒料及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2572A (zh) * 2013-02-05 2013-05-15 四川大学 一种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0688A (zh) * 2014-08-06 2014-11-12 昆明春叶塑料制成品有限公司 一种由废弃农膜生产的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70075A (zh) * 2016-01-19 2016-06-15 华南理工大学 利用预处理农作物秸秆制备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14605849A (zh) * 2022-03-24 2022-06-1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超高木质纤维含量木塑粒料及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92763A1 (en) Plastic composition
EP3509811B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olefin-rezyklaten
Bertin et al. Stud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rgin and recycled LDPE/PP blends
US5604277A (en) Rubber and plastic bonding
CN103665524A (zh) 一种造纸污泥-聚烯烃型复合型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03923B (zh) 一种硅炭黑色母粒的制备方法
CN106967250B (zh) 一种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模压料的组成及其使用方法
CN107723842A (zh) 一种编织袋扁丝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90155A (zh) 一种利用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增强木塑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10054838B (zh) 一种纤维素杂化填料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74391A (zh) 一种废旧聚丙烯再生增韧改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7024984A (zh) 利用农业废弃物原态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粒料的方法
Valles-Rosales et 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ood-plastic composites based on agriculture chili pepper waste
KR20160069818A (ko) 폐기된 혼합 합성수지 필름의 재생용 충전재 콤파운드
KR101573923B1 (ko) 해양산업용 필라멘트 폐기물을 재활용한 폴리머 조성물의 제조방법
CN1046105A (zh) 废砂炉渣复合材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3756146A (zh) 利用草本纤维和塑料废弃物制备发泡材料的方法
CN102585256A (zh) 一种回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增韧方法
NL1012899C2 (nl) Werkwijze voor het recycleren van kunststoffen alsmede de hiermede vervaardigde voortbrengselen.
CN110804217A (zh) 一种高填充淀粉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19859A (zh) 生产控制中固液混合造粒的工艺新方法
CN108485036A (zh) 一种仿瓷餐具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CN112297280A (zh) 一种塑料基废弃物绿色资源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Ramadhoni et al. Wood plastic composites from chopped and pelleted waste plastic bags: effect of concentrations and reprocessing on flexural modulus and strength
CN114249936A (zh) 一种pe手套生产废料的回收再生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