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6509A -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16509A
CN117016509A CN202310874267.2A CN202310874267A CN117016509A CN 117016509 A CN117016509 A CN 117016509A CN 202310874267 A CN202310874267 A CN 202310874267A CN 117016509 A CN117016509 A CN 117016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solenopsis invicta
infection
urban
ro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742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毅
尹庆
胡明
马淑仪
徐瑞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3108742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165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16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16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01M1/2005Poisoning insects using bait stations
    • A01M1/2011Poisoning insects using bait stations for crawling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包括:诱导组件,包括上底盘和连接在所述上底盘下方的若干诱导杆,所述上底盘上开设有若干上穿行孔,所述诱导杆包括诱导杆上段和诱导杆下段,所述诱导杆上段包覆有感染绒毛皮;外筒,外筒由侧壁和底壁围成顶部开口的筒身,所述外筒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诱导组件的各个诱导杆下段对应的连接孔以及开设有若干下穿行孔;筒盖,所述筒盖与所述诱导组件的上底盘之间形成用于放置诱饵的空腔。本发明可达到在城市绿地区域生态化防控红火蚁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背景技术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为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火蚁属,属于真社会性昆虫。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100种最具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种之一。该蚁习性凶猛、繁殖力强,能取食多种动植物,并能伤害人体及许多小动物,对被入侵地区的人畜健康、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危害。在城市区域,红火蚁主要的危害是破坏城市绿地、危害市民安全等。
目前在城市区域对红火蚁的防治主要包括化学药剂防治法、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
化学防治是目前红火蚁防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化学药剂主要有效成分包括茚虫威、氟虫腈、氟蚁腙、高效氯氰菊酯等;剂型以饵剂居多,其次为粉剂,可湿性粉剂及乳剂类型较少,各1种。由于红火蚁分布范围一般较广,而水剂灌巢法用人工较多,因此实际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饵剂诱杀、粉剂灭巢等方法。但这种使用化学药剂控制红火蚁的方法,易伤害非靶标生物,导致防控了红火蚁却对局部环境内的生态系统造成更为严重破坏。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高效稳定环保的防治药剂,因而如果城市区域内大量应用化学药剂容易对周边环境及城市水体产生污染。
物理防治法主要包括沸水处理法和水淹法。沸水处理法主要存在问题是单次使用的沸水量较大(6升以上),且需要尽可能的浸湿蚁巢所有区域,单次处理成功率较低,需要多天连续处理(一般需连续5-10天)。同时沸水处理易伤害到绿地植物,处理完成后易在绿地表面形成秃斑,后期还需补种植物,同时沸水处理时还需要严格隔绝市民。而水淹法则需要直接挖掘蚁丘,将整个蚁巢放入约15~20公升盛满含清洁液的水桶中,且放置约24小时以上,在挖掘过程中易受红火蚁攻击,无法处理危害面积较大的地区,同时与沸水处理法一样,易对绿地产生破坏,需要后期补种植物。以上两种方法均需要较多的人工。
利用低毒高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红火蚁的防治,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天敌防治法、真菌感染寄生法。
天敌防治法主要是通过培育释放火蚁寄生性蚤蝇的方法来消灭红火蚁。由于火蚁寄生蚤蝇具有明显寄主专一性,仅寄生入侵红火蚁,生态安全上比较有保障。但目前国内关于这种寄生蚤蝇的研究引种工作开展较少。
而真菌寄生则主要是通过使红火蚁感染真菌进而导致整个蚁巢渐渐衰弱,达到消灭红火蚁种群的目的。目前国内已开展了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对红火蚁致病性的研究,发现其对红火蚁均有较强的致病力,感染后灭杀效果较好。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对如何在城市区域内大面积有效应用研究较少。
红火蚁在城市区域的防治措施受安全、时间和自然条件等诸多限制。
城市区域内红火蚁主要出现在城市绿地中。城市绿地与市民生活出行连接紧密,因此在对红火蚁灭杀方法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安全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市民人身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因此,沸水灭杀、化学药剂灭杀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完成后可能破坏绿地完整性和美观度的方法,在城市区域内受限制较多。
对红火蚁的灭杀时间要求迅速高效,如果占用绿地时间过长也会对市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同时,采用播撒毒饵或或灌药毒杀等方法对天气的要求较高,需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好的天气,短期内不能有降水。否则降水冲刷毒饵后易对区域内本土节肢动物产生伤害,还有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城市绿地可进入性较强,毒饵还可能对市民产生伤害。
灭杀方法的选择上还需考虑经济问题。城市绿地的养护经费有限,如果红火蚁灭杀方法的费效比较低,则可能会造成灭杀区域仅能覆盖局部。
经调查研究,红火蚁具有如下生长特点:
红火蚁种群强大,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成熟的单蚁后蚁巢约有5万~24万只个体,成熟的多蚁后蚁巢中约有10万~50万只个体。其中工蚁占绝大多数。数量庞大的工蚁攻击范围广,加之红火蚁的食物包括各类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还有蜜汁、糖、蛋白质、脂肪等,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同时攻击性极强,叮咬后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对蚁巢周边的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居民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红火蚁的多蚁后社会型态,使种群数量极易在遭受重大减少后迅速恢复,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1500-5000枚卵,卵发育至成虫:普通工蚁约需20~45天,大型工蚁约需30~60天,兵蚁、蚁后与雄蚁约需180天。同时,为保护蚁后,红火蚁蚁后在蚁巢深处会有单独挖掘的通道和小室,并密封开口,以免捕食者入侵,在某些调研中,甚至在一个巢穴内发现过98只蚁后这样的极端案例。这些特点都造成红火蚁防控时一个蚁巢一旦有蚁后成为漏网之鱼,短时间内又会恢复如初。
以上种种原因决定了红火蚁在城市绿地区域防治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可达到在城市绿地区域生态化防控红火蚁的目的。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包括:
诱导组件,包括上底盘和连接在所述上底盘下方的若干诱导杆,所述上底盘上开设有若干上穿行孔,所述诱导杆包括诱导杆上段和诱导杆下段,所述诱导杆上段包覆有感染绒毛皮;
内表面光滑的外筒,可由不锈钢或硬质塑料制成,外筒由侧壁和底壁围成顶部开口的筒身,用于放入所述诱导组件,使所述诱导组件的所述上底盘的外边沿与所述外筒的侧壁内表面贴合,所述外筒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诱导组件的各个诱导杆下段对应的连接孔以及开设有若干下穿行孔,使用时,诱导组件的诱导杆下段穿过所述连接孔;
筒盖,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筒的顶部用于封闭所述外筒的顶部开口,并且所述筒盖与所述诱导组件的上底盘之间形成用于放置诱饵的空腔。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优选设计:
本发明所述诱导杆的表面通过磨砂处理成粗糙面,诱导杆可由不锈钢或硬质塑料制成。
本发明所述诱导杆上段的截面尺寸>所述诱导杆下段的截面尺寸。
本发明所述感染绒毛皮的绒毛的细度为0.33~0.55特,特为表示纤维细度的度量单位,也称特克斯。
本发明的所述外筒与筒盖螺纹连接。
本发明的所述筒盖内设置有轻质弹簧,该轻质弹簧提供弹性力,以避免筒盖与上底盘间的空腔太小。
本发明所述上穿行孔和所述下穿行孔均为直径8mm的圆孔。
本发明的所述感染绒毛皮沾粘白僵菌与绿僵菌的混合粉。
本发明的所述诱导杆上段的感染绒毛皮上的绒毛,上部稀疏,下部密集。
本发明的所述诱饵为高蛋白的鸡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红火蚁诱导感染器体型小巧,造型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并且本发明使用的耗材简单易采购,可采用现有的各类白僵菌与绿僵菌混合成真菌粉,不需要使用特定的感染菌种,在实际使用时,将红火蚁诱导感染器插入土壤或草坪上突现出来的蚁丘即可,不会出现被红火蚁攻击的情况。布置的诱导感梁器,当饵料被取食完或白僵菌或绿僵菌粉数量降低时,可替换饵料或菌粉后再次重复使用或更换位置使用。
2.实验室内对红火蚁进行感染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在封闭空间内进行白僵菌绿僵菌菌液喷雾。而在实际防治时,蚁群主要聚集在巢内,喷洒效果较差,而踩踏蚁巢诱使红火蚁出巢则可能会导致防止人员受伤,且蚁巢受踩踏时蚁群主要是兵蚁外出攻击,由于兵蚁在巢内的活动强度不如工蚁,因此喷雾后效果没有喷洒工蚁效果好。而本发明直接诱使工蚁主动进行白僵菌绿僵菌沾染,不需要复杂的喷雾设施;诱饵能够使蚁巢内较大比例的工蚁出巢,增强受感染工蚁在巢内比例;工蚁的受感染位置为腹部和口器位置,沾染后感染效率较高;工蚁在采食高蛋白的食物后主要是供蚁后和幼虫食用,在高蛋白饵料中混入白僵菌绿僵菌,能够重点感染蚁后和幼虫,实现巢内大面积均匀感染,增强蚁巢内蚁群全蚁群杀灭机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诱导组件的仰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外筒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中筒盖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底盘,11、上穿行孔,2、诱导杆,21、诱导杆上段,22、诱导杆下段,3、感染绒毛皮,4、外筒,41、底壁,42、连接孔,43、下穿行孔,44、外螺纹,5、筒盖,51、内螺纹,6、轻质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包括:
诱导组件,包括上底盘1和连接在上底盘1下方的若干诱导杆2,上底盘1上开设有若干上穿行孔11,诱导杆2包括诱导杆上段21和诱导杆下段22,诱导杆上段21包覆有感染绒毛皮3,本实施例中,诱导杆2为表面磨砂处理的不锈钢杆,也可以是硬质塑料杆,长50cm,诱导杆上段21的截面尺寸>诱导杆下段22的截面尺寸,具体地,诱导杆上段21长度为25cm,直径0.5cm,诱导杆下段22长度为25cm,直径为0.3cm,诱导杆上段21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底盘1上,上底盘1可以为直径10cm、厚2mm表面磨砂处理的不锈钢板,各诱导杆2之间的距离约2cm,且诱导杆2与上底盘1边沿的水平距离大于1cm,诱导杆2在上底盘1的连接位置与上穿行孔11均匀地交错布置;
内表面光滑的外筒4,可由不锈钢或硬质塑料制成,外筒4由侧壁和底壁41围成顶部开口的筒身,用于放入所述诱导组件,使所述诱导组件的上底盘1的外边沿与外筒4的侧壁内表面贴合,外筒4的底壁41上开设有与所述诱导组件的各个诱导杆下段22对应的连接孔42以及开设有若干下穿行孔43,使用时,诱导组件的诱导杆下段22穿过连接孔42,本实施例中,外筒4为厚1mm外表面磨砂化处理,内表面光滑的不锈钢,整体形状为内径10cm、长度30cm的圆筒,底壁41上对应各诱导杆下段22开设的连接孔42是多个直径0.3cm的圆孔;
筒盖5,连接在外筒4的顶部用于封闭外筒4的顶部开口,并且筒盖5与所述诱导组件的上底盘1之间形成用于放置诱饵的空腔,本实施例中,筒盖5材质为1mm厚内表面磨砂处理,外表面光滑的不锈钢,整体形状为内径10.2cm,长度5cm的圆筒。
作为优选实施例:
感染绒毛皮3的绒毛的细度为0.33~0.55特,特为表示纤维细度的度量单位,也称特克斯,绒毛的长度约2mm。
外筒4与筒盖5螺纹连接,即在外筒4上设置外螺纹44,筒盖5内对应设置内螺纹51。
筒盖5内设置有轻质弹簧6,该轻质弹簧6提供弹性力,以避免安装过程中,筒盖5与上底盘1间的空腔太小,具体地,轻质弹簧6的自然长度为7cm,直径为10cm。
针对红火蚁的大小,上穿行孔11和下穿行孔43均为直径8mm的圆孔。
感染绒毛皮3充分沾粘白僵菌与绿僵菌的混合粉,也可替换成其他同类功能的感染菌粉。诱导杆上段21的感染绒毛皮3上的绒毛,上部稀疏,下部密集。
诱饵为高蛋白的鸡肉或其他高蛋白诱饵,由干燥的0.5cm大小鸡肉粒与白僵菌绿僵菌粉充分混合后装入网孔大小0.3cm的网袋制做而成,诱饵大小约5cm。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如下:
1.将诱导组件放入白僵菌与绿僵菌混合粉袋内充分振动,使感染绒毛皮3上的绒毛充分沾粘菌粉。
2.将充分沾粘菌粉的诱导组件插入外筒4,将诱导杆下段22对准外筒4底壁41的连接孔42,使诱导杆下段22从底壁41伸出,以便于插入蚁丘。
3.将诱饵放入上底盘1上表面后,旋紧安装筒盖5。
红火蚁诱导感染器组合完成后,在红火蚁丘上端垂直插入,使红火蚁诱导感染器垂直立于红火蚁丘上端。蚁巢内的工蚁受诱饵散发气味的吸引,首先顺着诱导杆下段22未插入蚁丘部分爬至外筒4下端后,从外筒4底壁41的下穿行孔43进入外筒4内部,由于外筒4内表面为光滑面,不易攀爬,故多数工蚁将沿诱导杆上段21的感染绒毛皮3继续向上爬行,到达上底盘1下端后再穿过上穿行孔11,到达诱饵处进行取食,取食完成后以上述过程相反的顺序回到蚁巢。
在此过程中,本发明通过诱导感染器诱导工蚁按设计的移动爬行方向移动,由于红火蚁的背部较为光滑,而腹部各节之间缝隙较多,尤其是蚁足根部与腹节之间更是如此,故当红火蚁工蚁在爬行过程中反复摩擦感染绒毛皮3上的绒毛时,极易使绒毛上沾粘的白僵菌绿僵菌混合粉末进入工蚁各节间的缝隙处,增大工蚁带菌率,进而提高感染率。同时红火蚁在爬行过程中口器朝下,更易于白僵菌绿僵菌粉末沾染。
由于诱饵块能够较长时间的诱使红火蚁工蚁前去取食,蚁群内能够有较大比例的工蚁进入红火蚁诱导感染器,能够进一步提高蚁群带菌率、感染率。同时,诱饵主要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鸡肉,工蚁采食后,会进入蚁巢内育儿室、蚁后小室等位置进行喂食,能够充分传染,进而加快蚁群整体感染率和死亡率,达到对红火蚁的有效扑杀控制。
上述实施示例仅是本发明较优实施示例,但并不能作为对发明的限制,任何基于本发明构思基础上做出的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具体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记载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诱导组件,包括上底盘和连接在所述上底盘下方的若干诱导杆,所述上底盘上开设有若干上穿行孔,所述诱导杆包括诱导杆上段和诱导杆下段,所述诱导杆上段包覆有感染绒毛皮;
内表面光滑的外筒,由侧壁和底壁围成顶部开口的筒身,用于放入所述诱导组件,使所述诱导组件的所述上底盘的外边沿与所述外筒的侧壁内表面贴合,所述外筒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诱导组件的各个诱导杆下段对应的连接孔以及开设有若干下穿行孔;
筒盖,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筒的顶部用于封闭所述外筒的顶部开口,并且所述筒盖与所述诱导组件的上底盘之间形成用于放置诱饵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杆的表面通过磨砂处理成粗糙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杆上段的截面尺寸>所述诱导杆下段的截面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染绒毛皮的绒毛的细度为0.33~0.55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筒盖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内设置有轻质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穿行孔和所述下穿行孔均为直径8mm的圆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染绒毛皮沾粘白僵菌与绿僵菌的混合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杆上段的感染绒毛皮上的绒毛,上部稀疏,下部密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为高蛋白的鸡肉。
CN202310874267.2A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Pending CN1170165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4267.2A CN117016509A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4267.2A CN117016509A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16509A true CN117016509A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25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74267.2A Pending CN117016509A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1650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eppe Invertebrate predation on termites of the African savanna
CN1047608A (zh) 昆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及装置
CN105993735B (zh) 一种害虫防治方法
CN106508794A (zh) 一种蟾蜍早繁育高产立体化工厂养殖方法及应用
Sarwar Reducing dengue fever through biological control of disease carrier Aedes mosquitoes (Diptera: Culicidae)
Kakouli‐Duarte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black vine weevil, Otiorhynchus sulcatu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with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Nematoda: Rhabditida)
CN104521635A (zh) 一种生态环保型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
CN102461480B (zh) 益害昆虫高效分离方法及装置
CN202211095U (zh) 一种诱集红火蚁感染虫生真菌的装置
CN110122442A (zh) 一种适用于养猪场的蚊虫控制方法
CN117016509A (zh)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诱导感染器及灭杀方法
Marsden Selective primary health care: strategies for control of diseas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XVI. Chagas' disease
Sharma et al. Management of insect pests in fruit crops other than citrus
CN201869676U (zh) 益害昆虫高效分离装置
Flint et al. A history of pest control
CN105831101B (zh) 一种基质添加废胶粒趋避中华蚱蜢的方法
CN104285732A (zh) 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Kalmakoff et al. The ecology of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 in porina (Wiseana spp.)(Lepidoptera: Hepialidae)
Dey et al. Vector-borne diseases: Prevalence, impacts, and strategies to address disease burden and threats
CN112034097B (zh) 一种斜纹夜蛾成虫诱杀效果的测定方法
CN116868984A (zh) 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绿地内红火蚁防控的高温蒸汽灭杀装置及灭杀方法
Dorris Observation on the Impact of Certain Insecticides on Spider Populations in a Cotton Field
CN209185479U (zh) 一种诱杀橘小实蝇雌虫的诱捕杀器
Fedrizzi et al. Electrocution and containment methods to reduce the activity of Red Palm Weevil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
Lestari et al. Appropriate Number of Sex Pheromone Trap for Monitoring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Lepidoptera: Noctuidae) Moths on Shallot Fiel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