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3123A - 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13123A CN117013123A CN202310767650.8A CN202310767650A CN117013123A CN 117013123 A CN117013123 A CN 117013123A CN 202310767650 A CN202310767650 A CN 202310767650A CN 117013123 A CN117013123 A CN 1170131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cooling
- battery
- structural adhesive
- disassemb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9 Pelti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331 toxic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88 t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54—Reclaiming serviceable parts of waste accumul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09B3/3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involving mechanical trea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2101/00—Type of solid waste
- B09B2101/15—Electronic waste
- B09B2101/16—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拆解装置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具有厚度方向X,冷却装置包括在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箱体远离结构胶的一侧贴合,用于对结构胶进行冷却;其中,第一端对结构胶的冷却时间为tmaxmin,第一端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为Ta℃,第一端的初始温度为T0℃,拆解装置满足:且‑40≤Ta≤‑30。本申请的拆解装置对结构胶的拆解效率高,采用局部降温的方式,不需要额外冷冻电池,对电池伤害较小,该拆解装置可在敞开空间操作,并快速实现对CTP无模组结构电池包拆解界面的冷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包拆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CTP(cell to pack)无模组集成方案已成为动力电池系统的主流集成方式,通过在箱体内堆叠电芯并通过胶粘的方式实现电芯与边梁、液冷板等金属结构件的连接,可以减轻电池包的重量并节省空间。然而针对CTP的集成方案,胶水固化后就难以在不破坏电芯的前提下对电池包进行拆解,导致拆解效率低且增加了电芯回收难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拆解装置,用于解决CTP方案电池包拆解效率低,电芯回收困难的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拆解方法。
技术方案,本申请的一种拆解装置,用于拆解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箱体、电池和结构胶,所述电池收容于所述箱体;所述结构胶位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箱体之间,以将所述电池与所述箱体固定,拆解装置包括: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厚度方向X,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远离所述结构胶的一侧贴合,用于对所述结构胶进行冷却;
其中,所述第一端对所述结构胶的冷却时间为tmax min,所述第一端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为Ta℃,所述第一端的初始温度为T0℃,所述拆解装置满足:
且-40≤Ta≤-30。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第二端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端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温度在tmax时刻内呈单调递减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的温度为10~25℃。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温度采集装置,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所述冷却装置对所述结构胶冷却时获取所述电池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远离所述结构胶的一侧之间,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箱体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拆解装置进一步满足如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7.5≤tmax≤12.5;
b)20≤Ta0≤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拆解方法,用于拆解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箱体、电池和结构胶,所述电池收容于所述箱体;所述结构胶位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箱体之间,以将所述电池与所述箱体固定,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厚度方向X,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远离所述结构胶的一侧贴合,用于对所述结构胶进行冷却;
获取所述冷却装置的温度幅度变化值;
根据所述温度幅度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一端的冷却温度,判断所述冷却装置是否满足拆解要求,并根据判断结果,对所述电池包进行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度幅度变化值的计算表达式为:
其中,A表示温度幅度变化值,单位为℃/min;tmax表示所述第一端对所述结构胶的冷却时间,单位为min;Ta表示所述第一端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单位为℃;Ta0表示所述第一端的初始温度,单位为℃。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温度幅度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一端的冷却温度,判断所述冷却装置是否满足拆解要求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
当满足:4≤A≤9,且-40≤Ta≤-30,则判断所述冷却装置满足拆解要求。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拆解装置,用于拆解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箱体、电池和结构胶,电池收容于箱体;结构胶位于电池和箱体之间,以将电池与箱体固定,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具有厚度方向X,冷却装置包括在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箱体远离结构胶的一侧贴合,用于对结构胶进行冷却;其中,第一端对结构胶的冷却时间为tmax min,第一端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为Ta℃,第一端的初始温度为T0℃,拆解装置满足:且-40≤Ta≤-30。本申请的拆解装置对结构胶的拆解效率高,采用局部降温的方式,不需要额外冷冻电池,对电池伤害较小,该拆解装置可在敞开空间操作,并快速实现对CTP无模组结构电池包拆解界面的冷却。
可以理解的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拆解方法具有上述拆解装置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拆解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拆解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拆解装置的温度仿真结果;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拆解装置的温度仿真结果;
图中序号:10-箱体,20-电池,30-结构胶,100-冷却装置,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电源线,104-金属层,200-散热装置,300-温度采集装置,400-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申请人发现,CTP(cell to pack,无模组)电池包也逐渐成为当前动力电池系统的主流集成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模组形式,这种直接在箱体内堆叠电芯,并使用胶水实现电芯与边梁、液冷板等金属结构件的粘接,减轻了整包重量,节省了更多空间,使得CTP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CTP电池包中的胶水一旦固化就很难在不破坏电芯的前提下进行拆解,这就导致CTP电池包的售后维修成本很高,梯次利用拆解效率很低。当前CTP电池包的拆解方式主要有三种:(1)溶剂法拆解:例如向电池箱内注入醇类溶剂对电芯底部蓝膜进行溶解,进而使其和胶水粘接界面脱离而成功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溶剂有毒,且可燃烧,可能会出现电芯漏液、爆炸等危险。(2)加热拆解:例如对电池模组功能隔层加热至85℃~110℃的方法,使高分子材料变软的方式进行拆解,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高温烘烤易导致电芯超过其使用温度(一般电芯储存温度不允许高于60℃),严重的可能导致电芯发生热失控和爆炸。低温拆解:如将电池包在-45℃下静置12小时,使胶水脆化,再通过振动使电芯和箱体间的结构胶出现裂纹降低其粘接力进而进行拆解。但冷却拆解法的问题包括:需将电池包放置于低温箱中,拆解空间受限,冷冻时间长,拆解效率低;低温箱体积大,能耗高;长时间低温冷冻对电芯不利等。
基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参见图1,为电池包结构示意图,电池包包括箱体10、电池20和结构胶30,电池20收容于箱体10;结构胶30位于电池20和箱体10之间,以将电池20与箱体10固定。
进一步地,参见图1,箱体10为铝合金材质,内部设有多条梁,以间隔出用于电池20排列的空间;装配时,先将电池20阵列排布在箱体10中,然后在电池20的底部和箱体10的底部、电池20的侧面与箱体10内的梁的表面采用胶水粘接来固定电池20,使电池20和箱体10之间形成结构胶30,防止电池20窜动。
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3,拆解装置包括冷却装置100,冷却装置100具有厚度方向X,冷却装置100包括在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一端101与箱体10远离结构胶30的一侧贴合,用于对结构胶30进行冷却;其中,第一端101对结构胶30的冷却时间为tmax min,第一端101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为Ta℃,第一端101的初始温度为T0℃,拆解装置满足:且-40≤Ta≤-30。
可以理解的是,当满足且-40≤Ta≤-30的范围时,可以保证冷却装置100对需要拆解的结构胶30具有优异的冷却效果,在上述的条件下,冷却装置100将结构胶30冷冻变脆,使得结构胶30在粘接界面形成裂纹,由于冷却装置100仅对结构胶30进行局部冷却,而不直接对电池20进行长时间的作用,因此对电池20的伤害较小,同时该拆解装置可在敞开空间操作,局部降温的方式可以快速实现对CTP无模组结构电池包拆解界面的冷却,大幅提高了对胶水的拆解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表示为在单位时间下的温度变化幅度。的值可以是4℃/min、5℃/min、6℃/min、7℃/min、8℃/min、9℃/min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其中,当满足/>时,通过限定冷却装置100的温度变化幅度以保证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可以持续降低,以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Ta可以进一步表示为冷却装置100所达到的最终冷却温度,Ta的值可以是-40℃、-39℃、-38℃、-37℃、-36℃、-35℃、-34℃、-33℃、-32℃、-31℃、-30℃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当满足该范围时,可以保证在该温度下的结构胶30完全被冷冻脆化,以便于被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00为半导体制冷器,可以利用半导体的热-电效应制取冷量,其冷却的原理为:用导体连接两块不同的金属,接通直流电,则一个接点处温度降低,另一个接点处温度升高。进一步地,参见图3,为冷却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冷却装置100具有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在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间具有多个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之间通过金属层104连接,以在冷却装置100的内部形成若干串联连接的P-N结;冷却装置100上具有电源线103,电源线103与金属层104连接,用于分别接在12V电源的正、负极上;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外壳为陶瓷材料,当对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接触面施加电流时,将出现帕尔贴效应,以图3为例,当电流从左至右流动时(N→P方向),第一端101的上表面将持续出现低温,第二端102的下表面将持续出现高温,此时第一端101可以看作是冷面,第二端102可以看作是热面;反之,将电源线反接,电流从右至左流动时(P→N方向)第一端101的上表面将持续出现高温,第二端102的下表面将持续出现低温,此时第一端101可以看作是热面,第二端102可以看作是冷面。
进一步地,半导体制冷器优选TEC1-127系列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拆解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200,散热装置200与第二端102连接,用于对第二端102散热。由于冷却装置100运行过程中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间的温度不同,特别是当冷却装置100为半导体制冷器时,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间具有较大温差,为了防止第二端102过热损坏,需要在第二端102上设置一个散热装置200,以使第二端表面的热量被及时带走,进而保证冷却装置100稳定高效工作。散热装置200只要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即可,散热装置200可以是导热良好的薄金属板,或者是导热硅脂,或者是蓄冷设备,如恒温水池或充满制冷剂的冷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101的温度在tmax时刻内呈单调递减变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101的温度是指在tmax时刻内第一端101表面所具有温度的总称,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第一端101的温度是不断减小的,这说明了第一端101的温度在冷却装置100的作用下是逐步下降的,该变化的趋势也说明了冷却装置100对结构胶30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在冷却装置100的作用下,结构胶30不会出现温度回升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散热装置200对第二端102进行散热时,第二端102的温度为10~25℃。例如,第二端102的温度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拆解装置还包括:温度采集装置300,温度采集装置300与电池20连接,用于冷却装置100对结构胶30冷却时获取电池20的温度。通过设置温度采集装置300,一方面可以监测电池20的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渡而影响电池20的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反映第一端101的冷却温度,以判断冷却装置100是否在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拆解装置还包括:导热层400,导热层400设于第一端101与箱体10远离结构胶30的一侧之间,导热层400与第一端101和箱体10贴合。导热层400的作用是便于促进热传导,由于冷却装置100与箱体10贴合的截面具有多样性,当遇到平整度和散热不佳的界面时,可以先通过在箱体10上设置导热层400,然后将冷却装置100与导热层400贴合,以保证冷却的效果可以直接通过导热层作用在对应的界面上,以实现对结构胶的冷却,导热层400可以看作是冷却装置100与箱体10表面之间的连接媒介,以保证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拆解装置进一步满足:7.5≤tmax≤12.5。例如,tmax可以为7.5min、8.0min、8.5min、9.0min、9.5min、10.0min、10.5min、11.0min、11.5min、12.0min、12.5min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拆解装置进一步满足:20≤Ta0≤30。例如,Ta0可以为20℃、21℃、22℃、23℃、24℃、25℃、26℃、27℃、28℃、29℃、30℃中的任意一值或任意两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101对结构胶30的冷却时间tmax min可以通过时间计时装置获得,如计时器或秒表等;第一端101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Ta℃,以及第一端101的初始温度T0℃可以直接通过温度计测量获得,也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得。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拆解方法,用于拆解电池包,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冷却装置100,冷却装置100具有厚度方向X,冷却装置100包括在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第一端101与箱体10远离结构胶30的一侧贴合,用于对结构胶30进行冷却;
获取冷却装置100的温度幅度变化值;
根据温度幅度变化值以及第一端101的冷却温度,判断冷却装置100是否满足拆解要求,并根据判断结果,对电池包进行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幅度变化值的计算表达式为:
其中,A表示温度幅度变化值,单位为℃/min;tmax表示第一端101对结构胶30的冷却时间,单位为min;Ta表示第一端101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单位为℃;Ta0表示第一端101的初始温度,单位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冷却装置100的温度幅度变化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提供散热装置200,散热装置200与第二端102连接,用于对第二端102散热;其中,第二端102的温度为10~25℃。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温度幅度变化值以及第一端101的冷却温度,判断冷却装置100是否满足拆解要求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当满足:4≤A≤9,且-40≤Ta≤-30,则判断冷却装置100满足拆解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提供冷却装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提供导热层400,导热层400设于箱体10远离结构胶30的一侧,且与箱体10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图1和图2为例,冷却装置采用TEC,具体实施步骤为:
将TEC安装在远离电池20的待拆解界面上,如图1中箱体10的梁上或箱体10的底面,对于平整度和散热不佳的界面可以在安装界面设置导热层400,如涂敷少量导热硅脂,促进热传导;
在电池20的壳体且靠近粘接界面位置布置温度采集装置300,如温感,方便测量电芯表面温度;
将图3所示TEC贴合在拆解界面,如图2所示,并通入从左至右流动的电流,此时TEC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上将分别出现低温和高温。为了使TEC运行过程中冷、热面有较大温差,同时防止第二端102过热损坏,使TEC的第二端102贴在一个恒温设施上,如散热金属板,使TEC的第二端102热量及时带走,进而保证TEC稳定高效工作;
当温度采集装置300的温度到达胶水的拆解温度时(如-40℃),说明待拆解处已冻透,且低温暂未传递至电芯内部,此时可实施拆解;
拆解过程可以为直接胶水粘贴的界面处进行剥离操作,如从左往右撕扯,或者用撬棍插入界面处边缘进行掰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拆解方法成本低、占地空间小、能耗小且拆解效率高,拆解的过程可在敞开空间操作,并快速实现对拆解界面的冷却,不需要额外冷冻电芯,对电芯伤害较小。
提供实施例1-10和对比例1-3,各实施例以及对比例1-3的拆解装置相同,具体包括冷却装置100,冷却装置100的第一端101与箱体10远离结构胶30的一侧贴合,用于对所述结构胶30进行冷却,冷却装置的第二端102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冷却装置100为市售常见的TEC1-12710,所用的结构胶30为3912胶水。
其中,实施例1-10的拆解装置满足和-40≤Ta≤-30的范围;对比例1的拆解装置满足/>但不满足-40≤Ta≤-30的范围;对比例2的拆解装置不满足/>但满足-40≤Ta≤-30的范围;对比例3的拆解装置均不满足/>和-40≤Ta≤-30的范围。
对实施例1-10以及对比例1-3拆解装置的拆解效果进行表征,结果参见表1。
其中,拆解效果可以包括完全拆解、部分拆解和无法拆解三种情况。完全拆解是指结构胶30可以完全被剥离;部分拆解是指结构胶30只能部分被剥离,即结构胶的去除不完全;无法拆解是指结构胶30完全不能被剥离。部分拆解的拆解效果略好于无法拆解的拆解效果。
表1
由表1可知,相比于对比例1-3,当同时满足且-40≤Ta≤-30的范围时,可以保证冷却装置100对需要拆解的结构胶30具有优异的冷却效果,冷却装置100仅对结构胶30进行局部冷却,而不直接对电池20进行长时间的作用,且该拆解装置可在敞开空间操作,局部降温的方式可以快速实现对CTP无模组结构电池包拆解界面的冷却,大幅提高了对胶水的拆解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再提供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实施例11、实施例12和实施例1的拆解装置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的拆解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200,散热装置200与第二端102贴合,其中,实施例11的散热装置200为恒温水箱,使得第二端102的温度为25℃;实施例12的散热装置200为充满液态制冷剂的冷板,使得第二端102的温度为10℃。
参见图5,为实施例11拆解装置的仿真结果,由图5可知:TEC前期冷却速度较快,后续热平衡后,冷却效果下降,因此冷却时间越长不一定好,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冷却效果,同时TEC的数量与冷却效果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如图可知冷却600s时刻,TEC数量从1到4的冷却温度分别是-7℃,-25℃,-35℃,-42℃,由此可知TEC从1个增加为4个冷却收益逐渐下降,所以TEC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参见图6,为实施例12拆解装置的仿真结果,由图6可知,降低第二端102的温度,可有效提升TEC的冷却效果,同样在600s时刻,TEC数量从1到4的冷却温度分别是-11℃,-31℃,-42℃,-49℃,此时只需布置3个TEC即可达到拆解温度,同时可知降低第二端102的表面温度后,可制冷温度也越低。
所以综上可知,TEC也具有制冷极限,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增加TEC数量可以一定程度增加快速降温速率;同时,降低TEC的热面温度可以降低制冷极限温度。
因此,当对带拆解界面进行局部冷却时,可选择性的布置TEC位置,如图2所示,假如待拆解面较短,可以在拆解界面1/4、3/4长度位置布置2块TEC同时对其进行冷却即可;反之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调节所需TEC数量。同时,采用局部冷却的方式,为防止其它区域热耗散,需对未贴TEC的拆解界面还可以贴保温泡棉等防止其热损耗。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申请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拆解装置,用于拆解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箱体(10)、电池(20)和结构胶(30),所述电池(20)收容于所述箱体(10);所述结构胶(30)位于所述电池(20)和所述箱体(10)之间,以将所述电池(20)与所述箱体(10)固定,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装置(100),所述冷却装置(100)具有厚度方向(X),所述冷却装置(100)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第一端(101)与所述箱体(10)远离所述结构胶(30)的一侧贴合,用于对所述结构胶(30)进行冷却;
其中,所述第一端(101)对所述结构胶(30)的冷却时间为tmax min,所述第一端(101)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为Ta℃,所述第一端(101)的初始温度为T0℃,所述拆解装置满足:
且-40≤Ta≤-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装置(200),所述散热装置(200)与所述第二端(102)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端(102)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01)的温度在tmax时刻内呈单调递减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102)的温度为10~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采集装置(300),所述温度采集装置(300)与所述电池(20)连接,用于所述冷却装置(100)对所述结构胶(30)冷却时获取所述电池(20)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热层(400),所述导热层(400)设于所述第一端(101)与所述箱体(10)远离所述结构胶(30)的一侧之间,所述导热层(400)与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箱体(10)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拆解装置进一步满足如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7.5≤tmax≤12.5;
b)20≤Ta0≤30。
8.一种拆解方法,用于拆解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箱体(10)、电池(20)和结构胶(30),所述电池(20)收容于所述箱体(10);所述结构胶(30)位于所述电池(20)和所述箱体(10)之间,以将所述电池(20)与所述箱体(10)固定,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冷却装置(100),所述冷却装置(100)具有厚度方向(X),所述冷却装置(100)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X)上相背离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第一端(101)与所述箱体(10)远离所述结构胶(30)的一侧贴合,用于对所述结构胶(30)进行冷却;
获取所述冷却装置(100)的温度幅度变化值;
根据所述温度幅度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一端(101)的冷却温度,判断所述冷却装置(100)是否满足拆解要求,并根据判断结果,对所述电池包进行拆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幅度变化值的计算表达式为:
其中,A表示温度幅度变化值,单位为℃/min;tmax表示所述第一端(101)对所述结构胶(30)的冷却时间,单位为min;Ta表示所述第一端(101)在tmax时刻的冷却温度,单位为℃;Ta0表示所述第一端(101)的初始温度,单位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温度幅度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一端(101)的冷却温度,判断所述冷却装置(100)是否满足拆解要求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
当满足:4≤A≤9,且-40≤Ta≤-30,则判断所述冷却装置(100)满足拆解要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67650.8A CN117013123A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67650.8A CN117013123A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13123A true CN117013123A (zh) | 2023-11-07 |
Family
ID=88571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67650.8A Pending CN117013123A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1312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43134A (zh) * | 2024-01-10 | 2024-02-09 | 上海聚信海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3
- 2023-06-26 CN CN202310767650.8A patent/CN11701312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43134A (zh) * | 2024-01-10 | 2024-02-09 | 上海聚信海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7543134B (zh) * | 2024-01-10 | 2024-03-19 | 上海聚信海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Ping et al. | Investigation on therm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PCM-fin structure for Li-ion battery module in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 | |
Zhang et al. | A novel heat pipe assisted separation type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phase change material | |
Zhang et al. | A review on thermal manage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Ye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dissipation for lithium-ion battery based on micro heat pipe array (MHPA) | |
Choudhari et al. | Numer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fin structures in phase change material module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optimization | |
Wang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manage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y based on micro heat pipe array | |
Teng et al. | An analysis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system with indirect air cooling and warm-up | |
TWI419391B (zh) | 電池系統中的散熱與熱失控擴散防護結構 | |
Li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liquid immersion cooling for 18650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under fast charging conditions | |
CN108767361B (zh) | 一种户外电池热管理的系统及方法 | |
Cao et al. | Upgrade strategy of commercial liquid-cooled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electric insulating flexible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 |
Du et al. | Effec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on phase change material based thermal management module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at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 |
Wang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heat pipe-bas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to prevent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 |
CN117013123A (zh) | 一种拆解装置及方法 | |
US11404735B2 (en) | Immers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for power battery | |
An et al. | Cooling and preheating performance of dual-active lithium-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harsh conditions | |
Li et al. | Thermal management for the 18650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by immersion cooling with fluorinated liquid | |
Huang et al. | Single-phase static immersion-cooled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finned heat pipes | |
CN108110373A (zh) | 一种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的液体热量管理装置 | |
CN214227005U (zh) | 工业车用锂电池 | |
CN109818107A (zh) | 复合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8198584A (zh) | 一种基于液冷与多层相变材料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08649298B (zh) |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 |
Lin et al. | Exploration on the liquid-based energy storage battery system from system design,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 |
CN211350896U (zh) | 风扇散热的锂离子电池电芯控温测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