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5931A -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5931A
CN116995931A CN202211050778.4A CN202211050778A CN116995931A CN 116995931 A CN116995931 A CN 116995931A CN 202211050778 A CN202211050778 A CN 202211050778A CN 116995931 A CN116995931 A CN 116995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ircuit
pin
power supply
transform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07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晨涛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joi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joi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joi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joi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07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959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95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59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其中,所述反激电源包括:初级控制电路、次级控制电路、开关管、整流桥、变压器,其中,所述整流桥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整流桥用于接入外部电源;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管,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管,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一电容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接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升电路的动态响应,以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以及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

Description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来看,电子设备(如手机)都能够使用USB充电器为其充电,其基于开关电源技术将市电转换为电子设备所需的充电电压,通常采用的电路拓扑为反激电源(反激变换器)。在常规应用中,初级和次级都需要一控制电路,分别进行相关的信号处理以及控制,并基于两者的协作实现整体电路的正常工作。通常采用光耦电路实现次级到初级的反馈信号的传递并保证两级之间的隔离。
实际应用中,由于光耦传输的延时性以及寄生并联电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路的带宽和稳定性,较多的外置器件也增加了额外的设计成本和工作损耗。此外,在光耦损坏时,初级控制电路需要额外的保护措施以避免电路的不正常工作。因此,如何提升电路的动态响应,以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以及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可以实现电路的动态响应,以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以及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所述反激电源包括:初级控制电路、次级控制电路、开关管、整流桥、变压器,其中,
所述整流桥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整流桥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管,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管,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一电容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接地。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所描述的反激电源。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反激电源和充电器,其中,该反激电源包括:初级控制电路、次级控制电路、开关管、整流桥、变压器,其中,整流桥连接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整流桥用于接入外部电源;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开关管,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接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连接开关管,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一电容连接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接地,可以提升电路的动态响应,以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以及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激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激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初级控制电路与次级控制电路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常工作时的波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断联保护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相关技术中,请查阅图1,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反激电源,可以看出,交流输入(AC input)经过整流桥4后形成输入电压Vin。初级控制电路1基于引脚CS上的电流采样信号和引脚PFB上的反馈信号,产生相应的PWM控制信号,并通过引脚gate驱动开关管3动作。随着开关管3的动作,变压器5将输入Vin从一次侧绕组传输到二次侧绕组。次级控制电路2通过引脚获取输出电压信息Vo,并结合外置补偿电路,产生相应的反馈信号。其中,反馈信号通过光耦电路6从次级传输到初级。
由于光耦电路存在较大的寄生电容,形成了额外的低频极点,影响整体电路的带宽,增大了控制设计的难度。且其对信号的传输也存在一定的延时,进一步影响了最终的控制效果及稳定性。同时正常工作时,光耦本身,次级所需的电阻Rb1、Rb2,以及初级的上拉电阻RFB等都会持续产生额外的损耗,降低了电路的效率。而较多的外置器件也会增加对应的电路成本。此外,当光耦损坏造成初、次级断联时,初级控制电路需要相应的过压保护电路以避免电路的非正常工作,但该保护方式需要输出电压上升至过压,在时效性上有所欠缺。
上述相关技术中,电路控制效果受到光耦寄生电容和传输延时影响,较多的外置器件(主要指与光耦适配的一些电子元器件)增加额外损耗和设计成本,初、次级断联时的保护欠缺时效性。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激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反激电源初、次级控制方式,旨在提升环路控制效果,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具体如下:
所述反激电源包括:初级控制电路1、次级控制电路2、开关管3、整流桥4、变压器5,其中,
所述整流桥4连接所述变压器5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整流桥4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所述变压器5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管3,所述变压器5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变压器5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的第一引脚Vo;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的第一引脚gate、第二引脚CS连接所述开关管3,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的第三引脚PFB通过第一电容CFB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的第二引脚SFB;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的第三引脚接地。
为了更好示出变压器的端口,如图3所示,变压器5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反激电源,其中,该反激电源包括:初级控制电路、次级控制电路、开关管、整流桥、变压器,其中,整流桥连接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整流桥用于接入外部电源;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开关管,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接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连接开关管,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一电容连接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接地,可以提升电路的动态响应,以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以及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
具体实现中,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出的反激电源初次级控制方式。次级控制电路2基于第一引脚Vo采样输出电压,通过第二引脚SFB将补偿信号传递给初级控制电路1。初级控制电路1通过第三引脚PFB接收补偿信号,并通过内部电路产生PWM信号控制开关管3动作。
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包括:PWM控制电路10、脉冲接收器(RX)7和第一下拉电阻Rp
所述PWM控制电路10连接所述脉冲接收器7,以接收所述脉冲接收器7传过来的信号VCOMPP;所述PWM控制电路10用于接收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的第二引脚CS输入的电压信号VCS,以及所述PWM控制电路10用于通过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的第一引脚gate向外输出信号;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还通过第二电容CY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的第三引脚,以及所述脉冲接收器7连接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的第三引脚PFB。
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包括:补偿电路11和脉冲发生器(TX)8;所述补偿电路11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8;
所述脉冲发生器8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的第二引脚SFB;以及所述通过第二下拉电阻RS接地。
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补偿电路11包括:比较器gm、第一电阻Rz和第三电容Cz
所述比较器gm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8,以及所述比较器gm的输出端通过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z和所述第三电容Cz接地;
所述比较器gm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输入参考电压Vref,所述比较器gm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可选的,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p与所述第二下拉电阻RS之间通过第一电容CFB和所述第二电容CY进行连接。
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p、所述第二下拉电阻RS以及所述第一电容CFB和第二电容CY形成反馈信号传输电路9;
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用于通过所述补偿电路11基于电压采样信号Vo和所述参考电压Vref以及由所述第一电阻Rz和所述第三电容Cz形成的下拉补偿电路形成次级补偿电压,再将所述次级补偿电压通过所述脉冲发生器8生成脉冲信号;
所述反馈信号传输电路9用于将所述脉冲信号反馈给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1,用于通过所述脉冲接收器7接收所述脉冲信号,对所述脉冲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补偿信号,通过所述PWM控制电路10基于所述补偿信号产生相应的驱动信号,以驱动所述开关管3进行相应的切换操作。
具体实现中,如图4所示,图4为引脚SFB至引脚PFB的反馈信号传输电路局部示意图。反馈信号传输电路9主要可以包括连接于引脚SFB和PFB之间的Y电容CFB,连接于初级地和次级地之间的Y电容CY,引脚PFB下拉第一下拉电阻Rp,引脚SFB下拉第二下拉电阻Rs。正常工作时,次级控制电路2中的补偿电路11基于电压采样信号Vo和参考电压Vref,以及下拉补偿电路形成次级补偿电压VCOMPS。次级补偿电压VCOMPS经过脉冲发生器TX 8产生对应的脉冲信号Sfb,脉冲信号的宽度与VCOMPS相关。经过反馈信号传输电路9后,在引脚PFB能够检测到对应的脉冲信号Vfb,由初级控制电路1中的脉冲接收器RX 7检测并处理该信号,产生对应的补偿信号VCOMPP。继而PWM控制电路10基于该信号以及其它相关信号(如VCS)产生PWM控制信号驱动开关管3动作。
可选的,开关管3通过第二电阻RCS接地。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反激电源的初、次级控制方式,电路可以主要包括初级控制电路,次级控制电路和反馈信号传输电路。初级控制电路接收反馈脉冲信号,产生功率开关控制信号;次级控制电路根据输出信号产生反馈脉冲信号;反馈脉冲信号由反馈信号传输电路从次级传输至初级。反馈信号传输电路由Y电容CFB、CY,第一下拉电阻Rp、第二下拉电阻Rs组成。当然,反馈信号传输电路也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Y电容,亦可以是脉冲变压器、数字光耦等形式。其中,Y电容CFB连接于初、次级的信号接收和发送端之间,Y电容CY连接于初级地和次级地之间。第一下拉电阻Rp、第二下拉电阻Rs分别位于初级接收端和次级发送端。
具体实现中,反馈脉冲宽度表征补偿信号,但不局限于脉冲宽度,亦可以是脉冲电平高低,脉冲数目等形式。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变压器5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一二极管D1连接第四电容Cout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out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5的第二输出端还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2的第一引脚Vo。
可选的,所述变压器5的第二输出端通过可变电阻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其中,可变电阻也可以替换成两个不同的电阻,例如,该两个电阻可以为电阻RL、电阻RH,通过该两个电阻实现分压功能。
可选的,所述变压器5的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五电容Cin接地。
进一步的,具体的,如图5所示,图5为VCOMPS至VCOMPP波形示意图。其中,Tw为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与次级补偿信号VCOMPS相关。可以看出,VCOMPS高则Tw大,反之,则VCOMPS低则Tw小。脉冲信号可以用于表征补偿信号,该脉冲信号可以携带脉冲参数,该脉冲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脉冲宽度、脉冲电平、脉冲数量等等,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Ts可以表示脉冲周期,如图5所示,在开关管3关断时,检测VCOMPS并产生对应的Sfb脉冲信号,使得Ts与开关频率(PWM频率)相关;当然,也可以通过获取次级相关电压电流信号,在其它时刻产生脉冲;Ts亦可以是一固定周期。
进一步的,在Sfb产生后,在初级控制电路的引脚PFB可以检测到对应脉冲信号Vfb。按图中所示意,初级控制电路中的脉冲接收器RX 7接收并检测Vfb的脉冲宽度,产生对应的VCOMPP并保持,直至新的VCOMPP产生。Tm表示脉冲接收器检测产生脉冲以及延时等时间。按图中所示意,初级获得VCOMPP后,并与采样获得的电流信号Vcs相结合,控制开关管3。
具体实现中,在环路补偿方面,由于不受传统光耦电路的延时性和寄生电容的影响,补偿设计将更加简单,更容易集成在次级控制电路内部,进一步减少外置器件。且整体电路在系统带宽的设计上也能有更多裕量,优化电路的动态响应。
当然,在损耗方面,由于反馈电路器件的减少,以及反馈脉冲信号的电平和脉冲宽度都较小,使得工作损耗相比传统方案有高可至7、8mW的减少。
进一步的,而在初次级断联保护方面,如图6所示,通过该波形示意图可以看到,在因CFB损坏、线路断开等引起反馈信号传递电路断路,造成初、次级断联时,初级在时间TP内未检测到次级的反馈脉冲,则可直接使能保护信号EN。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方案,在保护速度上有较大提升。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反激电源的初、次级控制方式,该方法由于未采用光耦电路,进而,在电路设计上不需要考虑光耦电路及其相应的外置器件,进而,降低了设计成本和工作损耗,另外,不需要关心光耦传输的延时性以及寄生并联电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路的带宽和稳定性,进而,能够提升电路的动态响应,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可以包括上述所描述的反激电源。当然,该充电器由于包括上述反激电源,该充电器由于未采用光耦电路,进而,在电路设计上不需要考虑光耦电路及其相应的外置器件,进而,降低了设计成本和工作损耗,另外,不需要关心光耦传输的延时性以及寄生并联电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路的带宽和稳定性,进而,能够提升电路的动态响应,减少外置器件及其对应损耗,提升初、次级断联保护的时效性。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激电源包括:初级控制电路、次级控制电路、开关管、整流桥和变压器,
其中,
所述整流桥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整流桥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管,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管,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一电容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电路、脉冲接收器和第一下拉电阻;
所述PWM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脉冲接收器,以接收所述脉冲接收器传过来的信号;所述PWM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输入的电压信号,以及所述PWM控制电路用于通过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向外输出信号;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还通过第二电容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以及所述脉冲接收器连接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三引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控制电路包括:补偿电路和脉冲发生器、第二下拉电阻;所述补偿电路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
所述脉冲发生器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以及所述脉冲发生器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电阻和第三电容;
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以及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三电容接地;
所述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输入参考电压,所述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拉电阻与所述第二下拉电阻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进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二下拉电阻以及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形成反馈信号传输电路;
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补偿电路基于电压采样信号和所述参考电压以及由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三电容形成的下拉补偿电路形成次级补偿电压,再将所述次级补偿电压通过所述脉冲发生器生成脉冲信号;
所述反馈信号传输电路用于将所述脉冲信号反馈给所述初级控制电路;
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脉冲接收器接收所述脉冲信号,对所述脉冲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补偿信号,通过所述PWM控制电路基于所述补偿信号产生相应的驱动信号,以驱动所述开关管进行相应的切换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一二极管连接第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还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可变电阻连接所述次级控制电路的第一引脚。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反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控制电路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二电阻接地。
10.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反激电源。
CN202211050778.4A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Pending CN1169959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0778.4A CN116995931A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8549.1A CN114553011B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CN202211050778.4A CN116995931A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8549.1A Division CN114553011B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5931A true CN116995931A (zh) 2023-11-03

Family

ID=816672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8549.1A Active CN114553011B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CN202211050778.4A Pending CN116995931A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相关充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8549.1A Active CN114553011B (zh) 2022-04-24 2022-04-24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4553011B (zh)
WO (1) WO20232075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3011B (zh) * 2022-04-24 2022-07-26 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3718B1 (en) * 2001-12-06 2003-05-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apacitively coupled power converter
TWI380565B (en) * 2007-10-26 2012-12-21 Niko Semiconductor Co Ltd Three terminal integrated synchronous rectifier and flyback synchronous rectifying circuit
CN101588131B (zh) * 2009-06-11 2011-07-20 浙江大学 隔离型反激变流器的原边反馈闭环控制电路
CN106411136A (zh) * 2016-08-25 2017-02-15 浙江大学 一种隔离型功率变换器基于高压电容耦合的控制芯片
CN109075714B (zh) * 2017-03-31 2023-04-14 雅达电子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减少功耗的突发模式操作的开关模式电源
CN107592007A (zh) * 2017-09-21 2018-01-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CN214014114U (zh) * 2020-09-17 2021-08-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 一种次级控制隔离型dc/dc变换器电路拓扑结构
CN112311244B (zh) * 2020-11-05 2021-08-27 无锡硅动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含集成高压电容隔离通信的功率转换控制电路
CN114553011B (zh) * 2022-04-24 2022-07-26 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3011B (zh) 2022-07-26
CN114553011A (zh) 2022-05-27
WO2023207588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74663B2 (en) Amplitude-shift keying demodulation for wireless chargers
CN105680694B (zh) 用于开关模式电源的系统和方法
CN106341053B (zh) 以反驰式架构为基础的电源转换装置
CN106941321B (zh) 一种同步整流管的控制电路
CN108521115B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原边控制器及开关电源
US9954455B2 (en) Constant on time COT control in isolated converter
US9577543B2 (en) Constant on time (COT) control in isolated converter
CN101645655B (zh) 一种准谐振控制的开关稳压电路及方法
US10270353B2 (en) Constant on-time (COT) control in isolated converter
CN109298223A (zh) 一种输出电压检测电路
US9929671B2 (en) Power converter in powered device of power-over-etherne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269893A (zh) 充电控制方法以及充电系统
WO2023207588A1 (zh) 反激电源和充电器
CN104503526B (zh) 基于混合信号的反馈补偿电路及方法
CN101888182B (zh) 具有功率接收器的dc-dc转换器
US20160079876A1 (en) Constant on-time (cot) control in isolated converter
CN114938043A (zh) 开关电源和用在开关电源中的方法
US11909322B2 (en) Isolation type power co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demagnetization iteration control and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CN203660911U (zh) 反激式ac-dc转换器
EP3278439B1 (en) Constant on-time (cot) control in isolated converter
CN103269165B (zh) 功率转换器的切换式控制电路
CN110445404B (zh) 改善动态性能的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及方法和开关电源系统
CN106357100A (zh) 提高响应频率的开关电源
CN102195489B (zh) 一种用于开关电路的电流峰值压缩方法
CN117833493B (zh)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全局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