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5910A -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5910A
CN116995910A CN202310982905.2A CN202310982905A CN116995910A CN 116995910 A CN116995910 A CN 116995910A CN 202310982905 A CN202310982905 A CN 202310982905A CN 116995910 A CN116995910 A CN 116995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wer supply
control chip
resistor
sta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829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剑锋
山海峰
刘超
李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yu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yu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yux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yu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829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959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95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59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 H02H7/1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for static converters or rectifiers
    • H02H7/1203Circuits independent of the type of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 H02H7/1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for static converters or rectifiers
    • H02H7/1213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for static converters or rectifiers for DC-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其中,该反激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用于在外部供电器件提供的供电电压下,给控制电路第一启动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1和保持单元;控制芯片U1,用于在第一启动电压下启动控制芯片U1,使多输出电路处于工作状态,通过保持单元给控制芯片U1提供第二启动电压;且控制启动切除电路切除启动电路提供的第一启动电压;电流采样电路,用于将采集到多输出电路的短路电流传输至控制芯片U1,使控制芯片U1控制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通过本申请,解决了在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的问题,实现了高压输入情况下的有效的短路保护。

Description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中,多路输出的反激开关电源是大部分控制电路使用的供电方式,其工作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越来越重要。不仅电压调整率及电流调整率要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反激开关电源任何一路输出的短路保护更是尤为重要。
目前反激开关电源保护是:反激开关电源的启动电路输入电压,以启动控制芯片;在控制芯片检测到电流值超过了控制阈值时,使控制芯片的PWM输出占空比减小,使控制芯片的启动电压降至阈值以下,从而实现开关电源的短路保护。但是这种方案的缺陷在于:如果启动电路一直连接在高电压上,提供给控制芯片的启动电流很大,无法让控制芯片供电电压降低到阈值以下,使得控制芯片处于开通状态,而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在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存在安全隐患,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反激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启动切除电路、控制电路、多输出电路以及电流采样电路;
所述启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启动切除电路和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在外部供电器件提供的供电电压下,给所述控制电路第一启动电压;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1和保持单元;
所述控制芯片U1,分别与所述多输出电路和所述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启动电压下启动所述控制芯片U1,使所述多输出电路处于工作状态,通过所述保持单元给所述控制芯片U1提供第二启动电压;且控制所述启动切除电路切除所述启动电路提供的所述第一启动电压;
所述电流采样电路,与所述多输出电路连接,用于将采集到所述多输出电路的短路电流传输至所述控制芯片U1,使所述控制芯片U1控制所述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启动电路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电容C1;
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外部供电器件和所述多输出电路的原边绕组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所述启动切除电路连接;
所述二极管D2的另一端与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和所述保持单元连接;
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启动切除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电阻R2;
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启动电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容C2、电阻R3以及电阻R4;
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多输出电路的原边绕组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2或所述三极管Q1为NPN三极管、N-MOS管中的一种。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电阻R5和二极管D3;
所述二极管D3的一端与所述多输出电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持单元还包括电容C6;
所述电容C6的一端与分别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和所述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输出电路为反激变压器T1;所述反激变压器T1包括原边绕组和多个副边绕组;每个所述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和电容。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激开关电源还包括反馈电路;
所述反馈电路与所述副边绕组和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第二个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设备,包括光伏板和与所述光伏板连接的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
与相关技术相比,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其中反激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启动切除电路、控制电路、多输出电路以及电流采样电路;启动电路,分别与启动切除电路和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在外部供电器件提供的供电电压下,给控制电路第一启动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1和保持单元;控制芯片U1,分别与多输出电路和电流采样电路连接,用于在第一启动电压下启动控制芯片U1,使多输出电路处于工作状态,通过保持单元给控制芯片U1提供第二启动电压;且控制启动切除电路切除启动电路提供的第一启动电压;电流采样电路,与多输出电路连接,用于将采集到多输出电路的短路电流传输至控制芯片U1,使控制芯片U1控制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解决了在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利用各电路之间的配合,在超宽电压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有效的短路保护。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反激开关电源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启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启动切除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反激开关电源的电路图。
图中:10、启动电路;20、启动切除电路;30、控制电路;40、多输出电路;50、电流采样电路;60、反馈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申请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申请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反激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10、启动切除电路20、控制电路30、多输出电路40以及电流采样电路50;
启动电路10,分别与启动切除电路20和控制电路30连接,用于在外部供电器件提供的供电电压下,给控制电路30第一启动电压;
控制电路30包括控制芯片U1和保持单元;
控制芯片U1,分别与多输出电路40和电流采样电路50连接,用于在第一启动电压下启动控制芯片U1,使多输出电路40处于工作状态,通过保持单元给控制芯片U1提供第二启动电压;且控制启动切除电路20切除启动电路10提供的第一启动电压;
电流采样电路50,与多输出电路40连接,用于将采集到多输出电路40的短路电流传输至控制芯片U1,使控制芯片U1控制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
具体的,启动电路10、启动切除电路20以及电流采样电路50等均可以由电子器件、控制芯片等电路构成,对此并不进行限制。其中,外部供电器件的供电电压可以是高压也可以是低压,经过启动电路10后,将供电电压转换为控制电路30的第一启动电压,通过第一启动电压启动控制电路30中的控制芯片U1进而使整体反激开关电源开始工作,从而使反激开关电源具有超宽的电压输入。在控制芯片U1启动后,通过控制电路30中保持电路的第二启动电压来给控制芯片U1持续供电,同时利用启动切除电路20将启动电路10提供的第一启动电压切除;此时完成一轮反激开关电源的启动。
其中,多输出电路40具有多个输出,可以为多个产品供电;在多输出电路40发生短路时,由于电流采样电路50与多输出电路40连接,其可以采集到短路电流并将短路电流传输到控制芯片U1,使控制芯片U1控制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此时控制芯片U1停止工作;那么启动切除电路20也会停止工作。由于外部供电器件会持续提供供电电压,因此启动电路10会重新给控制芯片U1提高第一启动电压以重新启动;如果此时电流采样电路50还是采集到短路电流,则又重复上述关闭控制芯片U1的过程,实现短路保护;从而能够解决在外部供电器件提供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上位各器件均为电子器件,如果涉及一些控制逻辑,比如:控制芯片U1中的控制逻辑,也是结合现有的控制软件实现,在此不展开说明。
通过上述反激开关电源,利用启动电路10、启动切除电路20以及控制电路30的配合,控制芯片U1在第一启动电压下启动后,切换成第二启动电压持续供电,并由启动切除电路20将第一启动电压切除,从而使得控制芯片U1在持续工作中是由第二启动电压供电;在电流采样电路50,采集到多输出电路40的短路电流后,将短路电流传输至控制芯片U1,使控制芯片U1控制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利用各电路之间的配合,在超宽电压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的可靠启动和多输出电路40中任意绕组的有效短路保护;从而解决了在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下面对上述各器件进行详细说明: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启动电路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电容C1;
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外部供电器件和多输出电路的原边绕组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启动切除电路连接;
二极管D2的另一端与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和保持单元连接;
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
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电阻R1为启动电阻串,二极管D1和电容C1并联;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二极管D1的设定值可以匹配控制芯片U1的启动电压。启动电阻串对外部供电器件提供的供电电压进行降压,再将降压后的供电电压对电容C1进行充电,并在达到二极管D1的设定值后,通过二极管D2为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提供第一启动电压,以启动控制芯片U1开始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电阻R1来降低供电电压对启动电路的影响;并结合设置的二极管D2来匹配控制芯片U1的启动电压,从而精确控制控制芯片U1的启动。并且利用二极管D2使电流单向往控制芯片U1流通,避免反向流通对启动电路的影响。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启动切除电路包括三极管Q2和电阻R2;
三极管Q2的基极与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电阻R2的另一端与启动电路连接。
具体的,控制芯片U1在没有启动的情况下,控制芯片U1第一输出端没有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可以认为第一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断路;控制芯片U1在启动的情况下,控制芯片U1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可以认为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通路,使经过电阻R1的电流再通过电阻R2、三极管Q2后接地,从而切除启动电路提供的第一启动电压。其中,第一控制信号除了为高低电平信号,还可以为PWM占空比信号等。其中,三极管Q2为场效应管,包括但不限于NPN三极管、N-MOS管等,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三极管Q2等简单器件,来实现快速的切除启动电路提供的第一启动电压,从而提高响应速率。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流采样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容C2、电阻R3以及电阻R4;
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多输出电路的原边绕组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
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的,三极管Q1为场效应管,包括但不限于NPN三极管、N-MOS管等,对此并不进行限制。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到三极管Q1的基极,来控制三极管Q1的工作。
示例的:如果控制芯片U1启动,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信号大于0,则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通路,使电流采样电路中的电容C2、电阻R3以及电阻R4开始工作;如果控制芯片U1停止工作,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信号为0,则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断路,使电流采样电路中的电容C2、电阻R3以及电阻R4停止工作。
基于上述步骤,可以认为是在控制芯片U1启动后,对多输出电路中是否短路进行检测。具体为,通过电流采样电路来检测多输出电路的原边绕组是否具有短路电流。当多输出电路的副边绕组的输出短路时,副边电流瞬间增大,反馈到原边绕组中的电流也瞬间增大,将此时采样到的电流认为是短路电流;该采样电流会反馈到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中,在短路电流超过控制芯片U1中内置的控制阈值时,控制第二输出端输出的PWM占空比减小到0,使得三极管Q1断路,从而使保持单元停止提供第二供电电压给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进而使控制芯片U1停止工作,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的短路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电流采样电路,来反馈控制保持单元对控制芯片U1的供电,提高短路保护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持单元包括电阻R5和二极管D3;
二极管D3的一端与多输出电路连接,二极管D3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
电阻R5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连接。
具体的,多输出电路的原边绕组分为供电绕组和辅助绕组;供电绕组分别与外部供电器件和电流采样电路连接;辅助绕组与保持单元连接;在供电绕组通电的情况下,辅助绕组也具有电压。通过电阻R5和二极管D3的串联设置可以将辅助绕组中的电压降低到控制芯片U1需要的第二供电电压。
如果控制芯片U1的启动电压是14.5V,欠压保护电压为9V,两者电压差为5.5V;那么可以通过调节电阻R5的电阻值让控制芯片的供电端处在合理的开通电压值,此电压值要保证在多输出电路短路后能瞬速的让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的电压降至欠压保护值以下,使控制芯片U1停止工作,从而实现快速短路保护。在其他实施例中,电阻R5的取值可以由控制芯片U1需要的启动电压决定,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简单的电子器件来构建保持单元,提高使用可靠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持单元还包括电容C6;
电容C6的一端与分别电阻R5的另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电容C6来提供缓冲,进而提高使用的稳定性,保护控制芯片U1。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多输出电路为反激变压器T1;反激变压器T1包括原边绕组和多个副边绕组;每个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和电容。
具体的,副边绕组至少为两个;每个副边绕组可以认为是一个输出,输出的电压由副边绕组数和原边绕组数决定。每个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和电容。
示例的,具有两个副边绕组分别为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D5和电容C5;二极管D5的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1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的负极连接。第二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D4和电容C4;二极管D4的一端与第二副边绕组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二副边绕组的负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副边绕组中增加容易如第二副边绕组的结构,以增加多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而不需要调整整体电路结构,从而扩大使用场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反激开关电源还包括反馈电路;
反馈电路与副边绕组和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反馈电路与第一副边绕组中的二极管D4和电容C4连接,检测由二极管D4和电容C4所输出的电压信号反馈给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端,控制芯片U1会将该电压信号与内部基准电压进行比较输出电平信号,控制器U1中只要出现电平信号或者短路信号,就可以控制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占空比信号,从而进一步提高短路检测的准确率。其中,反馈电路可以由检测单元或检测芯片构成,对此并不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流采样电路结合反馈电路,来实现双重的短路保护,极大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下面通过优选实施例对本实施例进行描述和说明。
图4是本优选实施例的反激开关电源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该反激开关电源包括启动电路10、启动切除电路20、控制电路30、多输出电路40、电流采样电路50以及反馈电路60。
其中,保持单元包括电阻R5、二极管D3以及电容C6;二极管D3的一端与多输出电路40的第二原边绕组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VCC连接;电容C6的一端与分别电阻R5的另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VCC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和第二原边绕组的负极接地。其中,多输出电路40为反激变压器T1;反激变压器T1包括原边绕组和多个副边绕组;每个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和电容。反激变压器T1具有两个副边绕组分别为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D5和电容C5;二极管D5的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1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副边绕组的负极连接。第二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D4和电容C4;二极管D4的一端与第二副边绕组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4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二副边绕组的负极连接。其中,反馈电路60与副边绕组和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其中,启动电路10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外部供电器件VBUS和多输出电路40的第二原边绕组的正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启动切除电路20中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另一端与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VCC和保持单元的电阻R5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外部供电器件VBUS通过电容C7接地。
其中,启动切除电路20包括三极管Q2和电阻R2;三极管Q2的基极与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Vref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与启动电路10的电阻R1另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
其中,电流采样电路50包括三极管Q1、电容C2、电阻R3以及电阻R4;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多输出电路40的第一原边绕组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VG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CS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外部供电器件为光伏板,当阳光很强时,光伏板输出电压可以达到上千伏;而当傍晚时分,光伏板的输出电压则只有大约100V。本申请通过设置启动电路10、启动切除电路20以及保持单元的配合,可以匹配超宽输入电压的使用需求;在高低电压输入的时候都可以实现任何输出绕组的短路保护。
当光伏板输入的电压低时,控制芯片U1的启动时间会稍长,这样可以在低电压的条件下,让反激开关电源减少打嗝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过流保护状态下,当光伏板在清晨或傍晚输入反激开关电源的电压很低的时候,如果电压带载条件不够,则可以减少电源打嗝时间。在光伏板输入的电压高时,反激开关电源也不会增加成本,同样实现可靠启动和任意绕组的短路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可以是功能模块也可以是程序模块,既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对于通过硬件来实现的模块而言,上述各个模块可以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还可以按照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设备,包括光伏板和与光伏板连接的如上述各实施例的反激开关电源。
通过上述光伏逆变设备,解决了在高压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反激开关电源短路保护,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利用各电路之间的配合,在超宽电压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有效的短路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应该明白的是,这里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只是用来解释这个应用,而不是用来对它进行限定。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本申请保护范围。
显然,附图只是本申请的一些例子或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也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申请适用于其他类似情况,但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尽管在此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可能是复杂和漫长的,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申请披露的技术内容进行的某些设计、制造或生产等更改仅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被视为本申请公开的内容不足。
“实施例”一词在本申请中指的是结合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该短语出现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并不一定意味着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意味着与其它实施例相互排斥而具有独立性或可供选择。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清楚或隐含地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描述的实施例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启动电路(10)、启动切除电路(20)、控制电路(30)、多输出电路(40)以及电流采样电路(50);
所述启动电路(10),分别与所述启动切除电路(20)和所述控制电路(30)连接,用于在外部供电器件提供的供电电压下,给所述控制电路(30)第一启动电压;
所述控制电路(30)包括控制芯片U1和保持单元;
所述控制芯片U1,分别与所述多输出电路(40)和所述电流采样电路(50)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启动电压下启动所述控制芯片U1,使所述多输出电路(40)处于工作状态,通过所述保持单元给所述控制芯片U1提供第二启动电压;且控制所述启动切除电路(20)切除所述启动电路(10)提供的所述第一启动电压;
所述电流采样电路(50),与所述多输出电路(40)连接,用于将采集到所述多输出电路(40)的短路电流传输至所述控制芯片U1,使所述控制芯片U1控制所述保持单元切除提供的第二启动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电路(10)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电容C1;
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外部供电器件和所述多输出电路(40)的原边绕组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所述启动切除电路(20)连接;
所述二极管D2的另一端与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和所述保持单元连接;
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切除电路(20)包括三极管Q2和电阻R2;
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启动电路(1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50)包括三极管Q1、电容C2、电阻R3以及电阻R4;
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多输出电路(40)的原边绕组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2或所述三极管Q1为NPN三极管、N-MOS管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单元包括电阻R5和二极管D3;
所述二极管D3的一端与所述多输出电路(40)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单元还包括电容C6;
所述电容C6的一端与分别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和所述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输出电路(40)为反激变压器T1;所述反激变压器T1包括原边绕组和多个副边绕组;每个所述副边绕组中设有二极管和电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激开关电源还包括反馈电路(60);
所述反馈电路(60)与所述副边绕组和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10.一种光伏逆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板和与所述光伏板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反激开关电源。
CN202310982905.2A 2023-08-04 2023-08-04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Pending CN1169959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82905.2A CN116995910A (zh) 2023-08-04 2023-08-04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82905.2A CN116995910A (zh) 2023-08-04 2023-08-04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5910A true CN116995910A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24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82905.2A Pending CN116995910A (zh) 2023-08-04 2023-08-04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959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06949A1 (en) Isolated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type dc/dc converter
KR101365100B1 (ko) 동적 스위칭을 이용한 저전력 소모 시동 회로
CN109905042B (zh) 一种电源设备及其电源电路
CN113708606B (zh) 一种pmos通路开关控制电路
US20170353180A1 (en) Thyristor driving apparatus
US5055994A (en) A.c. to d.c. converter
WO2023051576A1 (zh) 一种车载电池电源稳压电路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座
US6804126B2 (en) Power supply start up circuit
CN112217399A (zh) 开关型调节驱动器及其调节驱动方法
US7898824B2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with feedback circuit
JPH11275857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JPS6154874A (ja) 電気的負荷への給電用回路装置
CN107508456B (zh) 一种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启动方法
CN220527881U (zh)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CN116995910A (zh) 反激开关电源及光伏逆变设备
JP3826804B2 (ja) 2重化電源システム
US9627922B2 (en) Active load circuit
CN211046750U (zh) 开关电源装置及所适用的电源驱动器
CN114915153A (zh) 开关电源的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EP3596816B1 (en) Startup control circuit
CN113991611A (zh) 一种开关电源及其保护电路
CN112968425A (zh) 一种开关电源次级短路保护电路
CN214315044U (zh) 一种控制电路及其电源变换系统
CN220775397U (zh) 反激电源电路、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CN112671214B (zh) 一种控制电路及其电源变换系统和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