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1000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1000A
CN116991000A CN202310987917.4A CN202310987917A CN116991000A CN 116991000 A CN116991000 A CN 116991000A CN 202310987917 A CN202310987917 A CN 202310987917A CN 116991000 A CN116991000 A CN 116991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display panel
array substrate
prism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879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商建通
杨刚
包亚洲
王世鑫
娄殿川
崔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879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910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91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1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inside the LC elements, i.e. between the cell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对盒基板、反射层以及第一棱镜结构层,对盒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共同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反射层设于阵列基板朝向对盒基板的一侧,反射层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反射区;第一棱镜结构层设于对盒基板朝向阵列基板的一侧,第一棱镜结构层用于将从对盒基板入射的第一光线沿朝向反射区的方向折射,以及将经过反射区反射后的第一光线沿朝向对盒基板的方向折射。本公开技术方案可以增加入射光线透过率,提高显示产品反射模式的亮度,改善显示产品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对盒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由于液晶分子自身不发光,液晶显示面板需要光源以便显示图像,根据采用光源类型不同,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分为透射式、反射式以及半透半反式。
反射式显示面板和半透半反式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可以利用外界的环境光源以进行显示,但是反射式显示面板和半透半反式显示面板还可能存在反射模式下亮度低导致显示效果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对盒基板、反射层以及第一棱镜结构层,对盒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共同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反射层设于阵列基板朝向对盒基板的一侧,反射层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反射区;第一棱镜结构层设于对盒基板朝向阵列基板的一侧,第一棱镜结构层用于将从对盒基板入射的第一光线沿朝向反射区的方向折射,以及将经过反射区反射后的第一光线沿朝向对盒基板的方向折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棱镜结构层的远离对盒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微棱镜结构,第一微棱镜结构沿朝向远离对盒基板的方向凸起,且第一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为曲面,第一微棱镜结构层的折射率大于对盒基板的折射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与对盒基板之间的距离在从边缘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一微棱镜结构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和/或,第一微棱镜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300~400nm,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阵列基板的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透射层,透射层设于阵列基板朝向对盒基板的一侧,透射层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透射区,反射区围绕透射区设置;其中,阵列基板包括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出射的第二光线通过透射区后再经第一棱镜结构层调制出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棱镜结构层,第二棱镜结构层位于透射层朝向对盒基板的一侧,第二棱镜结构层用于对通过透射区的第二光线沿朝向对盒基板的方向折射,且经过折射的第二光线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经过折射的第二光线对应的出射区域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子像素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方向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区域的排列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棱镜结构层的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微棱镜结构,第二微棱镜结构沿朝向远离阵列基板的方向凸起,且第二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为曲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与阵列基板之间的距离在从边缘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棱镜结构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透射区重合,第二部分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反射区重合,第一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的相同;和/或,第二微棱镜结构与第一微棱镜结构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二微棱镜结构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和/或,第二微棱镜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300~400nm,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阵列基板的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微棱镜结构均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微棱镜结构分别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弧形膜层,相邻弧形膜层的折射率不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盒基板和透射层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4~6μm,对盒基板和反射层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对盒基板和透射层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的一半,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阵列基板的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阵列基板还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第一偏光片,第一偏光片位于背光模块和第一衬底基板之间,背光模块位于第一衬底基板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第二棱镜结构层位于第一衬底基板的靠近液晶层的一侧;对盒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和第二偏光片,第二偏光片位于第二衬底基板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第一棱镜结构层位于第二衬底基板的靠近液晶层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封框胶,封框胶位于对盒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且围绕第一棱镜结构层设置。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任一项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得到如下有益效果:可以增加入射光线透过率,提高显示产品反射模式的亮度,改善显示产品的显示效果。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公开范围的限制。
图1为相关技术一种显示面板反射模式截面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一种显示面板半透半反模式截面示意图;
图3为光线发生全反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反射模式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半透半反模式示意图;
图11为相关技术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相关技术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与光路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无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光路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光路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微棱镜结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光谱测试方法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光谱收窄模拟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目前,反射式显示面板能够利用阳光等环境光,功耗相对较低,在电子标签、户外显示等一些显示场景下应用广泛。但是,反射式显示面板受到环境光限制,例如在环境光不足时反射式显示面板应用受到限制。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在环境光充足时,可以开启反射模式完全反射外界的环境光以进行显示,从而实现低功耗显示,方便户外长续航应用。在环境光不足时,可以开启透射模式同时反射外界的环境光和背光以进行显示,显示面板的亮度相对增强,两种模式配合可使用户在不同场景得到相对清晰的显示效果。因此,半透半反显示面板的应用场景的限制更小,半透半反显示面板被广泛应用于穿戴以及自行车码表等户外场景的显示产品。
图1为相关技术一种显示面板反射模式截面示意图;图2为相关技术一种显示面板半透半反模式截面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10、对盒基板20、反射层30、液晶层50、透射层60。其中,对盒基板20与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之间设置有液晶层50。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共同限定有多个子像素区域。反射层30设于阵列基板10朝向对盒基板20的一侧,反射层30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反射区S22。透射层60设于阵列基板10朝向对盒基板20的一侧,透射层60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透射区S21。示例性地,反射层30可以为反射电极层,透射层60可以为透射电极层。
示例性地,图1和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第一偏光片12、背光模块13以及薄膜晶体管14等膜层结构。第一偏光片12位于背光模块13和第一衬底基板11之间,背光模块13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的背离液晶层50的一侧,薄膜晶体管层13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11上。
示例性地,图1和图2所示的对盒基板20可以为彩膜基板以实现彩色显示。对盒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1、第二偏光片22以及公共电极层23,第二偏光片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的背离液晶层50的一侧,公共电极层23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的朝向液晶层50的一侧。
示例性地,背光模块13用于为显示面板的透射模式提供光源。背光模块13的光线和外界环境光经过第一偏光片12和第二偏光片22形成偏振光,再通过液晶层50的液晶翻转实现显示控制。薄膜晶体管层14可以实现开关作用。反射层30可以将从对盒基板20入射的外界环境光反射再经过对盒基板20出射进行显示,透射层60可以将背光模块13的出射光线透射出去。
图3为光线发生全反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线L以第一角度α从空气入射至对盒基板20(光密介质)内,光线L在对盒基板20的上表面发生折射后以第二角度β入射至对盒基板20和阵列基板10之间的放置液晶层50的真空(光疏介质)内,在对盒基板20的下表面发生折射后以第三角度γ入射至真空内。当第三角度γ等于90°时,光线在对盒基板20的下表面发生全反射。
如图1所示,在反射模式下,背光模块13不发光,第一光线X1(外界环境光)经过公共电极层23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入射至液晶层50时,部分第一光线X1在公共电极层23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发生全反射直接出射,部分第一光线X1在公共电极层23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至反射区S22,经反射区S22反射后再经过对盒基板20出射。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由于第二衬底基板21和公共电极层23属于光密介质,液晶层50所在区域为真空光疏介质,部分第一光线X1在公共电极层23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会发生全反射。如图1和图2所示,光密介质的临界角为α,则入射角大于α的第一光线X1均难以利用。由于显示面板用于户外场景,户外场景的环境光线分散,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交界面全反射现象较为严重,反射模式下入射角大于α的环境光线无法利用,从而导致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的显示亮度受到影响,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如图2所示,在半透半反模式下,背光模块13发光,背光模块13发射的第二光线X2经过透射区S21透射后再从对盒基板20出射,部分第一光线X1在公共电极层23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发生折射至反射区S22。由于透射区S21的第二光线X2较强,反射区S22的第一光线X1较弱,透射区的第二光线大部分直接从对盒基板20出射,从而导致透射区S21和反射区S22出射光线差异较大,透射区S21和反射区S22存在亮度均一性较差的问题,造成显示面板的画面不均匀,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1和图2所示的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反射模式和半透半反模式相互配合可使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得到相对清晰的显示效果,但是由于两者同时存在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颜色浅,而且显示面板的色域以及色彩饱和度较低,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相关技术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通过在第一偏光片12和第二偏光片22上增加散射膜或散射粒子,但是显示效果提升不大,并且第一偏光片12和第二偏光片22的成本较高,改善效果不佳,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亮度低导致显示效果差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下面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10、对盒基板20、反射层30、第一棱镜结构层40以及液晶层50。
其中,对盒基板20与阵列基板10间隔相对设置,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之间设置有液晶层50。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共同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反射层30设于阵列基板10朝向对盒基板20的一侧,反射层30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反射区S22。第一棱镜结构层40设于对盒基板20朝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第一棱镜结构层40用于将从对盒基板20入射的第一光线X1沿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折射,第一棱镜结构层40还用于将经过反射区S22反射后的第一光线X1沿朝向对盒基板20的方向折射。
第一光线X1由对盒基板20入射至液晶层50时,第一光线X1与对盒基板20的法线的夹角为a,在没有第一棱镜结构层40时,第一光线X1与对盒基板20的法线的夹角大于等于a时,第一光线X1在对盒基板20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发生全反射。第一光线X1和对盒基板20的法线的夹角小于a时,第一光线X1可以沿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折射。
如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通过在对盒基板20的朝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设置第一棱镜结构层40,第一光线X1与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液晶层50的交界面的法线的夹角小于a,第一棱镜结构层40破坏了第一光线X1由对盒基板20向液晶层50入射时的全反射条件,第一光线X1在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液晶层50的交界面沿着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折射,增加了大角度入射的第一光线X1的进光量,充分利用了入射的第一光线X1,提高了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的显示亮度。第一光线X1经过反射区反射后,经过液晶层50和第一棱镜结构层40朝向对盒基板20的方向折射,从而实现了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并且第一棱镜结构层40可以将反射区反射的光线朝着对盒基板20的法线方向聚拢,从而降低第一光线X1的出射角度,提高显示面板的正视角亮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对盒基板20的朝向液晶层50的一侧设置第一棱镜结构层40,这种结构的显示面板,第一棱镜结构层40可以破坏部分大角度入射的第一光线X1由对盒基板20向液晶层50入射时的全反射条件,在显示面板处于反射模式时,使大角度入射的第一光线通过第一棱镜结构层40后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折射,从而增大大角度入射环境光线的进光量,并且提高了出射光线的透过率,提高了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的亮度,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10可以只包括反射区,即显示面板可以为反射式显示面板。或者,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反射区和透射区,显示面板可以为半透半反显示面板。
示例性地,第一棱镜结构层40设于对盒基板20朝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第一棱镜结构层40用于破坏第一光线X1的全反射条件,第一棱镜结构层40在对盒基板20上的正投影与对盒基板20的所在平面重合,即对盒基板20的朝向液晶层50的一侧全部覆盖有第一棱镜结构层40。第一棱镜结构层40的尺寸也可以部分覆盖第一棱镜结构层40,第一棱镜结构层40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棱镜结构层40的远离对盒基板2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微棱镜结构41,第一微棱镜结构41沿朝向远离对盒基板20的方向凸起,且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凸起表面为曲面,第一微棱镜结构层40的折射率大于对盒基板20的折射率。
示例性地,对盒基板20可以整体看做光密介质,对盒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50的一侧为外界空气可以看作光疏介质,对盒基板20和阵列基板10之间的真空环境可以看作光疏介质。从外界入射的光线在对盒基板20与液晶层50的交界面发生全反射。第一棱镜结构层40可以用来改变第一光线的传播路径。第一微棱镜结构层40的折射率大于对盒基板20的折射率,第一棱镜结构层40可以作为光密介质,对盒基板20可以作为光疏介质,第一光线由对盒基板20入射到第一棱镜结构层40时,第一棱镜结构层40可以避免发生全反射现象。第一棱镜结构层40的凸起表面为曲面可以有效降低从第一微棱镜结构层40入射至液晶层50内的第一光线X1的入射角,进而避免第一光线X1全反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棱镜结构层40的折射率大于对盒基板20的折射率,第一棱镜结构层40的折射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第一微棱镜结构41与一个子像素区域相对应,第一微棱镜结构41在阵列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区域在阵列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第一微棱镜结构41在阵列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子像素区域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微棱镜结构41可以通过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
示例性地,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以上,多个第一微棱镜结构41连接形成了第一棱镜结构层40,一个子像素区域可以对应有多个第一微棱镜结构41,各第一微棱镜结构41可以通过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凸起表面与对盒基板20之间的距离在从边缘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从而可以在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凸起表面与液晶层50的交界处,第一光线X1可以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折射,通过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凸起表面可以实现对于光线的调制,从而实现破坏第一光线X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示例性地,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凸起表面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弧面或者圆弧面。当第一棱镜结构层40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一微棱镜结构41时,第一棱镜结构层40的背离对盒基板20的一侧表面整体呈波浪形的曲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示例性地,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中心间距可以为500nm、520nm、540nm、560nm、580nm、600nm。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中心间距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微棱镜结构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为300~400nm,第一方向Y为垂直于阵列基板10的方向。第一微棱镜结构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为300nm、320nm、340nm、360nm、380nm、400nm。第一微棱镜结构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第一微棱镜结构4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为300~400nm,第一方向Y为垂直于阵列基板的方向。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射层60,透射层60设于阵列基板朝向对盒基板的一侧。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其中,透射层60包括与子像素区域对应的透射区S21,反射区S22围绕透射区S21设置。其中,阵列基板10包括背光模块13,背光模块13出射的第二光线X2通过透射区S21后再经第一棱镜结构层40调制出射。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为半透半反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背光模块13不发光,外界环境光线通过对盒基板20部分通过第一棱镜结构层40朝向反射区折射,并在反射区反射后被第一棱镜结构层40接收到反射光线并通过第一棱镜结构层40折射出射。在半透半反模式下,背光模块13发光,反射区接收外界环境光线,背光模块13的出射光线通过透射区。
示例性地,透射层60可以为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镓(IGO)、氧化镓锌(GZO)或碳纳米管等。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8可以为图7的A-A截面示意图。参照图7和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棱镜结构层70。第二棱镜结构层70位于透射层60朝向对盒基板20的一侧,第二棱镜结构层70用于对通过透射区的第二光线X2沿朝向对盒基板20的方向折射,且经过折射的第二光线X2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反射模式示意图,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半透半反模式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透射层60的朝向对盒基板20的一侧设置第二棱镜结构层70,第二棱镜结构层70对通过透射区的第二光线X2沿朝向对盒基板20的方向折射,扩大了背光模块13的出射光线传播范围,使通过透射区的部分第二光线X2射入位于透射区周侧的反射区。从第二棱镜结构层70出射的第二光线到达第一棱镜结构层40后光线又会被聚拢,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第二棱镜结构层70的配合扩大了光线出射范围,降低了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出射光线差异,使得显示面板的画面更均匀,且第一棱镜结构层40还可以降低出射光线的出射角度,提高产品的正视角亮度,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11为相关技术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具有多个像素单元的显示面板1101,每个像素单元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块1102、多个聚光棱镜1103和反射层1104,背光模块1102设置在显示面板1101的一侧,多个聚光棱镜1103设置在背光模块1102朝向显示面板1101的一侧,多个聚光棱镜1103与多个像素单元一一对应以形成汇聚背光模块1102照射出的内部光线到对应的像素单元的聚光层,反射层1104设置在聚光层的朝向显示面板1101的一侧,反射层1104用于将照射到像素单元的透射区的光线反射到相邻像素单元的透射区,反射层1104具有每个聚光棱镜汇聚的内部光线对应穿过的网孔。
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通过在透射区增加反射层和曲面朝向背光模块1102弯曲的聚光棱镜1103,反射层1104可以反射光线,聚光棱镜1103可以用于聚集背光模块1102发出的光线。这样的显示装置可以解决在强光环境下反射区亮度大而透射区亮度小引起的反射区和透射区的区域亮度差异问题。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在强光环境下需要打开背光模块1102以减小反射区和透射区的差异,这样导致显示面板1101在强光环境下需要耗电,功耗较高。而且,在外界弱光情况下,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可能会造成透射区过亮而反射区过暗的问题。而且,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聚光棱镜1103应用在每个像素单元上,聚光棱镜的尺寸大概在几百纳米至几十微米之间,聚光棱镜1103和反射层1104设置在阵列基板和背光模块1102之间,仅有偏光片保护,容易导致划伤导致显示画面呈现白点不良,导致良率受到影响。
本公开实施例图9和图10所示的显示面板相对于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图9和图10所示的显示面板可以解决在若干环境下透射区亮度大而反射区亮度小的问题,并且通过第二棱镜结构层可以扩散透射区光线,提高透射区和反射区的亮度均一性。图9和图10所示的显示面板可以将第一棱镜结构层40设置在对盒基板20的朝向液晶层的一侧,第二棱镜结构层70设置在阵列基板10的朝向液晶层的一侧,并且通过封框胶将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第二棱镜结构层70密封保护,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破坏,避免偏光片引起的划伤以及背光膜材的挤压损伤,减少显示画面的不良率,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12为相关技术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对盒成型的阵列基板1201和对盒基板1202,以及夹设于阵列基板1201和对盒基板1202之间的液晶层1203,液晶层1203为蓝相液晶层,第一偏光片1204位于阵列基板1201外侧,第二偏光片1205位于对盒基板1202外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1201内侧且阵列形式排列的像素电极1206,位于对盒基板1202内侧的公共电极1207,以及位于液晶层1203和第一偏光片1204之间的第一棱镜结构层1208,位于液晶层1203和第二偏光片1205之间的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
如图12所示,每个像素电极1206所在的像素区域分为透射区和反射区,第一棱镜结构层1208位于透射区的部分用于使经第一偏光片1204入射的光发生偏折,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位于反射区的部分用于使经第二偏光片1205入射的光和出射的光发生偏折,且垂直基板的入射光线经过第一棱镜结构层1208位于透射区的部分经过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位于反射区的部分的折射角大,以使得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光线经过液晶层1203所产生的光程差相同。
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将第一棱镜结构层1208和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设置在液晶盒外,这样导致显示面板的结构容易产生划伤和挤压损伤不良,而且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将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在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结构设置不同,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又设置在第二偏光片1205上,偏光片的贴附对位精度一般较差,难以保证反射区和透射区的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错位,模拟的光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蓝相液晶层具有各向同性,而普通液晶层一般具有各向异性。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可以配合第一棱镜结构层1208使入射光线发生折射从而通过蓝相液晶层的偏转控制光线射出。图12所示的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设置在对盒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的表面,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无法解决相关技术中对盒基板20的朝向液晶层的一侧的截面全反射问题。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20在反射区和透射区的间距几乎相同,即反射区和透射区的盒厚几乎相同,透射区光线经过一次盒厚液晶,反射区经过两次盒厚液晶,第一棱镜结构层1208和第二棱镜结构层1209不会改变光效差异,导致透射区的光线和反射区的光线由于光程差不同导致光效不同,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图9和图10所示的显示面板相对于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封框胶将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第二棱镜结构层70密封保护,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破坏,避免偏光片引起的划伤以及背光膜材的挤压损伤,减少显示画面的不良率。而且,对盒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对位精度比偏光片的对位精度高,降低了错位风险。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经过折射的第二光线X2对应的出射区域S1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Z上的尺寸小于子像素区域S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方向Z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区域的排列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设置第二棱镜结构层70可以将透射区的光线扩散至反射区,但是透射区的光线扩散可能会导致相邻子像素区域的串色问题。例如,子像素区域包括沿着第二方向Z排布的红色子像素区域、绿色子像素区域以及蓝色子像素区域,当红色子像素区域的第二棱镜结构层70将光线扩散至绿色子像素区域内,会导致相邻子像素区域串色,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控制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的对位精度以改善相邻像素串色。例如,可以控制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的对位精度可以大概为2微米,但是这样阵列基板10和对盒基板20对位精度的要求较高。
示例性地,红色子像素区域、绿色子像素区域以及蓝色子像素区域均存在对应的透射区S21和反射区S22,反射区S22围绕透射区S21设置,透射区S21的面积大小可以远小于反射区S22面积大小,相邻的子像素区域S2的透射区S21之间间距较大,从而可以降低透射区光线经扩散后引起的串色风险。透射区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显示效果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微棱镜结构与光路关系示意图。如图6、图13以及14所示,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尺寸决定光线扩散角度以及扩散面积。透射区的边长为a,光线经过第二微棱镜结构71扩散后出射区域S1的边长为b,对盒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的间距为c(液晶盒厚),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半径为r,第二光线的入射角为α,第二光线的折射角为β,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折射率为n。
根据以下公式:
当α为临界角时,β为90°,第二光线的出射区域的极限值为:
根据以上公式可知,第二光线扩散的出射区域与透射区的边长a,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半径r、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折射率n、液晶盒厚c等参数相关。本公开实施例将出射区域S1的边长b的极限值设置小于子像素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即子像素区域S2的宽度,这样可以降低相邻子像素区域串色风险。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无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光路示意图,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光路示意图。比较图15和图16所示的光路示意图,第二光线经过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后的出射区域S1要大于无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出射区域,第二棱镜结构层可以对背光模块垂直入射的光线进行散射,使得部分第二光线射入周围的反射区。从第二棱镜结构层出射的第二光线到达第一棱镜结构层后光线被聚拢,通过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配合扩大了第二光线的出射范围,降低了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光线差异,使显示面板的画面更加均匀,并且降低散射光线的出射角度,提高产品的正视角亮度,有效提高显示效果。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棱镜结构层70的远离阵列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微棱镜结构71,第二微棱镜结构71沿朝向远离阵列基板10的方向凸起,且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凸起表面为曲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凸起表面与阵列基板之间的距离在从边缘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从而可以在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凸起表面与液晶层50的交界处,第二光线X2可以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偏折扩散,通过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凸起表面可以实现对于光线的调制,从而实现将透射区的光线扩散至反射区。
示例性地,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凸起表面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弧面或者圆弧面。当第二棱镜结构层70具有两个以上的第二微棱镜结构71时,第二棱镜结构层70的背离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整体呈波浪形的弯曲面。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结构层4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阵列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透射区重合,第二部分在阵列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反射区重合,第一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41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41的相同。
由于对盒基板20和阵列基板10对位存在一定偏差,本公开实施例将第一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设置为相同的,这样可以降低透射区和反射区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对光路的影响,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微棱镜结构71与第一微棱镜结构41相同。这样的结构,从第二微棱镜结构射出的第二光线经过第一微棱镜结构41聚合使得第二光线可以从对盒基板20垂直射出,这样通过第二微棱镜结构与第一微棱镜结构配合扩大了第二光线出射范围,降低了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出射光线差异,使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更加均匀,同时降低散射光线的出射角度,提高显示面板的正视角亮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示例性地,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中心间距可以为500nm、520nm、540nm、560nm、580nm、600nm。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中心间距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微棱镜结构7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300~400nm,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阵列基板的方向。第二微棱镜结构7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为300nm、320nm、340nm、360nm、380nm、400nm。第二微棱镜结构7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第二微棱镜结构71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第二微棱镜结构7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300~400nm,第一方向为垂直于阵列基板的方向。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微棱镜结构具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7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微棱镜结构41和第二微棱镜结构71均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第一微棱镜结构41和第二微棱镜结构71分别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弧形膜层,相邻弧形膜层的折射率不同。
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由不同折射率的薄膜层依次堆叠形成,当光线经过这些不同的折射率的薄膜时,光线不断发生发射和折射。当组成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的薄膜层数量为N时,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薄膜层的折射率为n1,n2,n3...的差异较小时,光线如同在同一种介质里前进,反射系数变得较小。由于光线的多重干涉导致干涉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对于波长的选择的敏锐度较高。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可以应用在单反相机的镜头上,在理想状态下光线能够完全通过镜头,利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可以使得光线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减少反射,从而增加光通量。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光谱测试方法示意图,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光谱收窄模拟示意图。如图18所示,可以选择一常规型号的背光模块,背光模块的发光亮度在4000nit左右,背光模块的光线分别穿过普通玻璃和带有布拉格反射薄膜的玻璃,通过光谱快速分析仪捕捉波长以及透过率,进而可以模拟波长和透过率的关系曲线。曲线如图19所示,通过比较两条曲线,可以得出经过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的光谱收窄。
需要说明的是,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是一维光子晶体,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将反射镜和微棱镜组合,兼具改善光路效果和使光谱收窄效果,有效提高可见光波长的透过率,从而可以提高显示产品的色域和色彩饱和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微棱镜结构41和第二微棱镜结构71采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显示面板的反射模式的光线两次经过第一微棱镜结构,显示面板的半透半反模式的光线一次经过第一微棱镜结构和一次经过第二微棱镜结构,这样显示面板的反射模式和半透半反模式的光线均两次经过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光谱收窄效果一致,从而在两种模式下的色彩提升效果一致,提升了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和半透半反模式的色域以及色彩饱和度的一致性。
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可以起到滤波器的作用,布拉格反射微棱镜由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材料交替堆叠组成,通过真空蒸镀或外延生长制作而成,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微棱镜结构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弧形膜层,相邻弧形膜层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可以起到收窄光谱的滤波作用,同时第一微棱镜结构和第二微棱镜结构还可以起到改变光路的作用。
示例性地,弧形膜层的厚度可以是入射光波长的四分之一,弧形膜层的厚度可以是几十~几百纳米之间,弧形膜层的厚度的具体值在此不做限定。弧形膜层的材料可以为二氧化钛(TiO2)和二氧化硅(SiO2),或者弧形膜层的材料还可以为砷化铝(AlAs)和砷化铝镓(AlGaAs),弧形膜层的材料还可以为二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3N4),弧形膜层采用不同材料搭配具有不同的滤波效果,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弧形膜层的材料、厚度以及弧形膜层的数量可以根据光谱收窄的效果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参照图9和图10,在一种实施例中,对盒基板20和透射层7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为4~6μm,对盒基板20和反射层4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为对盒基板20和透射层7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的一半,第一方向Y为垂直于阵列基板10的方向。
如图9和图10所示,示例性地,阵列基板10还包括垫高层,垫高层位于反射层所在区域,垫高层可以减小对盒基板20和反射层4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例如,垫高层可以为无机绝缘材料。
示例性地,第一光线经过对盒基板20入射至液晶层,再通过反射区反射从液晶层出射,第一光线会两次经过液晶层。第二光线经过透射层透射后再从液晶层出射,第二光线一次经过液晶层,这样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之间会存在光程差,本公开实施例将对盒基板20和反射层4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为对盒基板20和透射层7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的一半,从而可以减小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之间的光程差,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对盒基板20和透射层70在第一方向Y上的间距为可以为4μm、4.5μm、5μm、5.5μm、6μm。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公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第一偏光片12以及背光模块13。其中,第一偏光片12位于背光模块13和第一衬底基板11之间,背光模块13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的背离液晶层50的一侧。第二棱镜结构层70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的靠近液晶层50的一侧。
示例性地,对盒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1和第二偏光片22,第二偏光片22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的背离液晶层50的一侧,第一棱镜结构层40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的靠近液晶层50的一侧。
示例性地,对盒基板20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朝向液晶层50一侧的公共电极层23,第一棱镜结构层40位于公共电极层23的朝向液晶层5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公共电极层23和第二衬底基板21以及第一棱镜结构层40相对于液晶层一侧的真空均属于光密介质,尽管材料不同,公共电极层23和第二衬底基板21以及第一棱镜结构层的折射率以及临界角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差异较小,在光路模拟时可以忽略不计。
光线经过第一偏光片12和第二偏光片形成偏振光,并通过液晶层50反转实现显示控制。示例性地,反射层30可以包括多个与各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反射块,反射块形成反射区S22。反射层30可以同时作为像素电极层使用,反射块为各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像素电极。阵列基板还可以可以包括多条数据线以及栅线,数据线和栅线围设形成子像素区域。阵列基板还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14,每个子像素区域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4,薄膜晶体管14包括栅电极、源电极、漏电极以及有源层,栅电极连接栅线,源电极连接数据线,漏电极连接反射块,有源层形成在源电极/漏电极和栅电极之间。反射块既可以起到反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像素电极。示例性地,反射层30可以采用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制成。
示例性地,第一衬底基板21和第二衬底基板22的材质可以为玻璃,可以实现较好的支撑。或者第一衬底基板21和第二衬底基板22的材质可以为有机材质,例如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材料。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棱镜结构层40位于第一衬底基板的朝向液晶层的一侧,第一偏光片位于第一衬底基板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第二棱镜结构层70位于第二衬底基板的朝向液晶层的一侧,第二偏光片位于第二衬底基板的背离液晶层的一侧。这样的结构,相对于图12的相关技术将棱镜结构层设置在偏光片上的设置,可以减少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第二棱镜结构层70的受损风险。而且,相对于图12所示的显示面板,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的对位精度比偏光片对位精度高,错误风险较小。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公开实施例中,参照图20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封框胶80,封框胶80位于对盒基板20和阵列基板10之间,且围绕第一棱镜结构层40设置。封框胶80、对盒基板20以及阵列基板10围合形成密闭空间,第一棱镜结构层40和第二棱镜结构层70位于密闭空间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破坏,例如偏光片引起的划伤和背光膜材的挤压损伤的问题,从而可以减少不良率。
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第一棱镜结构层40破坏第一光线X1在由对盒基板20进入液晶层50时的全反射条件,第一棱镜结构层40将从对盒基板20入射的第一光线X1沿朝向反射区S22的方向折射,增加大角度入射的第一光线X1的进光量,进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光线,提高显示装置在反射模式下的显示亮度,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提高产品竞争力。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在透射区设置的第二棱镜结构层对背光模块的垂直入射的第二光线进行散射,使部分第二光线射入透射区周侧的反射区,从第二棱镜结构层出射的光线到达第一棱镜结构层后被聚拢,第一棱镜结构层和第二棱镜结构层的配合扩大了光线出射范围,降低了透射区和反射区的出射光线差异,使得画面更加均匀,同时还可以降低散射光线的出射角度,提高显示装置的正视角亮,并且还可以实现光谱收窄,从而实现提高显示装置的色域以及色彩饱和度。
示例性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车载显示器、电子书、生物识别设备例如智能皮肤设备、软机器人和生物医学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现在和未来知悉的各种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
对盒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共同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
反射层,设于所述阵列基板朝向所述对盒基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反射区;
第一棱镜结构层,设于所述对盒基板朝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用于将从所述对盒基板入射的第一光线沿朝向所述反射区的方向折射,以及将经过所述反射区反射后的第一光线沿朝向所述对盒基板的方向折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的远离所述对盒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微棱镜结构,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沿朝向远离所述对盒基板的方向凸起,且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为曲面,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对盒基板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与所述对盒基板之间的距离在从边缘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和/或,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300~400nm,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射层,所述透射层设于所述阵列基板朝向所述对盒基板的一侧,所述透射层包括与所述子像素区域对应的透射区,所述反射区围绕所述透射区设置;其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出射的第二光线通过所述透射区后再经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调制出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棱镜结构层,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位于所述透射层朝向所述对盒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用于对通过所述透射区的第二光线沿朝向所述对盒基板的方向折射,且经过折射的第二光线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经过折射的第二光线对应的出射区域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子像素区域在所述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方向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区域的排列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的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包括多个第二微棱镜结构,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沿朝向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凸起,且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为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的凸起表面与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距离在从边缘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射区重合,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反射区重合,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微棱镜结构相同;和/或,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的第二微棱镜结构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的第一微棱镜结构均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子像素区域的相邻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的中心间距为500~600nm;和/或,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300~400nm,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和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均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微棱镜,所述第一微棱镜结构和所述第二微棱镜结构分别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弧形膜层,相邻所述弧形膜层的折射率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盒基板和所述透射层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4~6μm,所述对盒基板和所述反射层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对盒基板和所述透射层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的一半,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的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背光模块和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所述背光模块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背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对盒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背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框胶,所述封框胶位于所述对盒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且围绕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设置。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987917.4A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9910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87917.4A CN116991000A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87917.4A CN116991000A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1000A true CN116991000A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3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87917.4A Pending CN116991000A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910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926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backlight module i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isplaying image
CN11088827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1853976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1134712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display apparatus
KR20030096721A (ko) 광경로 이동수단을 가지는 다중표시장치
US2019028593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JP2014182280A (ja) 表示装置
CN11285942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45176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CN111323962A (zh) 显示装置
CN10914366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75955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11458929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993283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58185B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0529883C (zh) 棱镜片和在液晶显示器中采用的背光单元
KR20060004950A (ko)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2062526A (ja)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WO2022033234A1 (zh) 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4246100A (ja) 液晶表示素子
CN11699100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09188592A (zh) 偏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US2023041811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KR20080057652A (ko) 시야각 제어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7013911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