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80327A -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80327A
CN116980327A CN202210422067.9A CN202210422067A CN116980327A CN 116980327 A CN116980327 A CN 116980327A CN 202210422067 A CN202210422067 A CN 202210422067A CN 116980327 A CN116980327 A CN 116980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plane
network element
plane function
service
bidire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220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卓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2206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8032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6561 priority patent/WO2023202084A1/zh
Priority to US18/244,560 priority patent/US20230422079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980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80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4Charging, meter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data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4Charging, meter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data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H04L12/1403Architecture for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 H04L12/1407Policy-and-charging control [PCC] archite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03Managing SLA; Interaction between SLA and QoS
    • H04L41/5009Determining service leve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r violations of service level contracts, e.g. violations of agreed response time or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03Managing SLA; Interaction between SLA and QoS
    • H04L41/5019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 H04L41/5025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by proactively reacting to service quality change, e.g. by reconfiguration after service quality degradation or upgra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29Service quality level-based billing, e.g. dependent on measured service level customer is charged more or l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6Generation of reports
    • H04L43/062Generation of reports related to network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64Round trip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L43/55Testing of service level quality, e.g. simulating service u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5/00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time-control or time indication ; Metering, charging or billing arrangements for voice wireline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g. VoIP
    • H04M15/66Policy and charging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24Accounting or b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34Signalling channels for network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 H04L41/342Signalling channels for network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virtual entities, e.g. orchestrators, SDN or NFV ent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应用功能网元执行的方法包括:发送双向时延请求;接收响应消息;双向时延请求指示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指示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在确定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

Description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网络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网络的传输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无法满足业务流的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Round Trip Time,RTT)要求,从而使得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拥塞、卡顿等问题。对于一些特定的目标业务(例如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业务)而言,甚至可能造成目标业务无法在实际场景中使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针对UPF侧双向时延的需求对网络传输进行调节,以满足UPF侧双向时延的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由应用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接收针对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并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门限值。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由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应用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策略控制计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由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根据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根据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接收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将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上报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由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由网络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小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功能网元,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针对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并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门限值。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应用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处理单元,用于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策略控制计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其中,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上报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小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可以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来检测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当检测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无法满足目标业务流通过应用功能网元所要求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可以通过确定目标处理方式,来保障目标业务流的所要求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从而实现了当网络的传输质量发生变化时,也可以保障目标业务流的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的要求,使得目标业务流在传输过程中不出现拥塞、卡顿的问题,提高了目标业务流的网络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5G网络的系统架构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应用功能网元的框图。
图1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框图。
图1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的框图。
图2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框图。
图2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框图。
图2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明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5G系统或未来演进的移动通信系统等。
示例性的,本公开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100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120(或称为通信终端、终端)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进行通信。可选地,该网络设备110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移动交换中心、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该通信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终端120。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和/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无线接口,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和/或另一终端的被设置成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和/或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终端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等。
可选地,终端120之间可以进行终端直连(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接入移动管理功能网元等其他网络网元,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网络/系统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可称为通信设备。以图1示出的通信系统100为例,通信设备可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网络设备110和终端120,网络设备110和终端120可以为上文所述的具体设备,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 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5G网络的系统架构图,如图2所示,5G网络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包括:终端(UE),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Function,UPF)网元,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接入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Function,SMF)网元,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网元,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网元,鉴权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网元,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网元。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3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由AF网元执行,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310中,向策略控制功能(PCF)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AF网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例如通过NEF(network exposurefunction,网络开放功能)网元)向PCF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该双向时延请求用于该AF网元向该PCF网元提出针对该目标业务流的RTT要求,具体的RTT要求可以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来体现。
其中,目标业务流是指针对某一或某些目标业务,终端(以下均用UE表示)和/或业务服务器发出的目标数据包(可以包括目标上行数据包和/或目标下行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所形成的业务数据流,目标业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可以是AR、VR等要求高数据速率、短时延的特定业务。
本公开实施例中,RTT是指目标业务流的目标数据包从网络的一端发送到网络的另一端,再从该网络的另一端返回到该网络的该端所花费的往返时间。
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是指对于特定的目标业务流,要求其业务数据流从终端例如UE到UPF网元之间的端到端的双向时延不超过的特定的门限值,该特定的门限值可以根据目标业务流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对于AR或VR等目标业务流,该特定的门限值相比其它业务流,可以设置的更小一些,以满足AR或VR等场景的实际需求。
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是指对于目标业务流,要求其业务数据流从终端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以下表示为UPF1)之间的端到端的双向时延不超过的特定的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可以包括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该目标业务流的DNN(Data Network Name,数据网络名称)信息、S-NSSAI(SingleNetwork Slice Selecti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单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业务流模板信息可以包括目标业务流的源IP地址(源网络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网络地址)、目的端口号、FQDN(Fully Qualified DomainName,全限定域名)、APP ID(Application identity,应用标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S320中,接收针对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
该双向时延请求可以用于指示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在同意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Policy andCharging Control,PCC)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检测策略,并将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这里的“满足”是指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小于或等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门限值,或者是根据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门限值拆分的单向门限值。如果是单向门限值,还需要进一步指示需要检测的该单向门限值是上行业务流,还是下行业务流,如果指示的是上行业务流,则该单向门限值可以称之为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如果指示的是下行业务流,则该单向门限值可以称之为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用于指示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用于指示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该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中可以携带如何进行检测以及上报条件等内容,例如可以包括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当检测到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上报。
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双向时延请求。
本公开实施例中,PCF网元可以根据该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生成第一PCC规则,该第一PCC规则可以应用于生成第一QoS Flow(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以实现目标业务流通过第一QoS Flow进行传输。该第一PCC规则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是指第一PCC规则所绑定的第一QoS Flow的第一QoS信息满足该第一QoS Flow的QoS规则(QoS rule)中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可以合并,也可以分开,也可以作为其他规则的一部分,根据执行实体的不同,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名称,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第一服务质量流可以满足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中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或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发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可以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获得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且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小于或等于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也可以不等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例如,假设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20ms,则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为15ms,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为5ms。或者,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为10ms,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为10ms。
通过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获得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以用于检测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是否超过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以及和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是否超过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从而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检测和网络传输质量的优化。此时,第一PCC规则中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以使得SMF可以根据该第一PCC规则生成的第一QoS Flow的第一QoS信息,满足QoS rule中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且由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不大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因此,该第一PCC规则仍然是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QoS检测策略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选的,还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从而使得SMF网元可以根据第一QoS检测策略生成UPF1的QoS检测请求,该QoS检测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选的,还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UPF1可以响应接收到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上行业务传输时延,以及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下行业务传输时延,可选的,还可以检测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UPF侧RTT。UPF1可以在检测到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上行业务传输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或,在检测到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下行业务传输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或,在检测到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直接或间接地向PCF网元上报UPF侧RTT超时消息,该UPF侧RTT超时消息可以包括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的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下行业务传输时延,和/或,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该第一QoS Flow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的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下行业务传输时延,和/或,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终端与UPF1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UPF侧RTT,以使得PCF网元可以确定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AF网元提出的双向时延请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根据所述建议处理方式和/或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所述目标处理方式。
本公开实施例中,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给PCF网元的双向时延请求中还可以包括当检测到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AF网元所提供的建议处理方式,该建议处理方式例如可以是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1)继续传输目标业务流,向应用功能网元上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例如,AF网元可以建议PCF网元,在获知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继续传输该目标业务流,不做任何其它处理,仅向AF网元上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即可,通过该双向时延超过消息告知AF网元,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可选的,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还可以包括超过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
(2)当出现服务降级时,向应用功能网元上报。
例如,当PCF网元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增大时,向AF网元上报,将增大后的用户面功能侧RTT告知AF网元。
可选的,(3)当PCF网元为了满足该双向时延请求,调整了网络配置时,向应用功能网元上报。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PCF网元为了满足该双向时延请求,调整了网络配置时,如果调整网络配置后,能够满足该双向时延请求,PCF网元可以不向AF网元上报,也可以向AF网元上报。
(4)中断传输目标业务流。
对于一些对RTT要求较高的目标业务流,若检测到不满足AF网元所提出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AF网元也可以建议PCF网元直接中断传输目标业务流。
本公开不对建议处理方式进行限定,AF网元可以根据实际的目标业务流的需求进行设置。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例如,AF网元可以从PCF网元接收双向时延超时消息,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告知AF网元,UE与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已经超过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可选的,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还可以携带超过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当前UPF侧RTT。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可以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来检测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当检测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无法满足目标业务流通过应用功能网元所要求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可以通过确定目标处理方式,来保障目标业务流的所要求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从而实现了当网络的传输质量发生变化时,也可以保障目标业务流的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的要求,使得目标业务流在传输过程中不出现拥塞、卡顿的问题,提高了目标业务流的网络传输质量。
图4实施例示出了AF交互业务需求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41中,AF网元向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网络开放功能)网元发送目标业务的双向时延需求,该双向时延需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和AF的标识信息(用AF ID表示),该双向时延需求还可以包括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目标业务流的DNN以及S-NSSAI信息等。
在S42中,NEF网元向AF网元返回响应消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AF网元可以通过向NEF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在该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上述双向时延需求,NEF网元接收到AF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之后,可以对双向时延请求进行鉴权和认证,生成相应的响应消息,并返回响应消息给AF网元。
响应消息可以包括是否同意该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若该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通过,则该指示信息指示同意该双向时延请求;若该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未通过,则该指示信息指示拒绝该双向时延请求,可选的,还可以包括拒绝原因值。
在S43中,NEF网元将目标业务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直接或间接发送给PCF网元。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NEF网元对上述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通过之后,NEF网元可以再将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至少部分双向时延需求作为双向时延需求信息发送给PCF网元,该双向时延需求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可选的,还可以包括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目标业务流的DNN以及S-NSSAI信息等。
PCF网元接收到NEF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可以根据该双向时延需求信息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然后再将该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发送给SMF网元,由SMF网元根据第一PCC规则生成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下面用UPF1表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SMF网元可以根据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生成业务流模板。PCF网元可以从AF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中获得业务流模板信息,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得业务流模板信息,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业务流模板可以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FQDN,APP ID、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联协议)协议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AF网元可以向NEF网元发送双向时延请求,通过在该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AF ID、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目标业务流的DNN以及S-NSSAI信息等,间接地将双向时延需求信息发送至PCF网元,同时可以减少AF网元和NEF网元之间的交互次数。
本公开实施例中,AF网元可以是业务服务器中抽象出来的一个功能单元。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51中,AF网元向NEF网元发送AF ID,以及目标业务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
NEF网元接收AF网元发送的AF ID,以及目标业务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并将AF ID和目标业务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关联存储。
在S52中,AF网元可以通过双向时延请求,向NEF网元发送目标业务的双向时延需求,该双向时延需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以及AF ID。
NEF网元接收到该双向时延请求之后,可以对该双向时延请求进行鉴权和认证,当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通过之后,NEF网元可以根据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AF ID查找上述关联存储,获得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项。
在S53中,NEF网元向AF网元返回响应消息,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同意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
在S54中,NEF网元将目标业务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直接或间接发送给PCF网元。
图5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NEF网元可以预先从AF网元中获取到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NEF网元可以将AF ID与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进行关联存储,这样,当AF网元向NEF网元发送双向时延请求时,双向时延请求中可以不用包含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而只需携带AF ID、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以及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从而可以减少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数据量,根据该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AF ID,可以从上述关联存储中查找到对应的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以发送给PCF网元。
如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61中,AF网元向PCF网元发送目标业务的双向时延需求,该双向时延需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AF的标识信息,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目标业务流的DNN以及S-NSSAI信息等。
在S62中,PCF网元向AF网元返回响应消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AF网元可以通过向PCF网元发送双向时延请求,该双向时延请求可以携带上述双向时延需求,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之后,可以对双向时延请求进行鉴权和认证,生成相应的响应消息,并返回响应消息给AF网元。响应消息可以包括是否同意该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若该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通过,则该指示信息指示同意该双向时延请求;若该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未通过,则该指示信息指示拒绝该双向时延请求,可选的,还可以包括拒绝原因值。
图6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AF网元可以直接向PCF网元发送双向时延请求,且该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AF ID、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目标业务流的DNN以及S-NSSAI信息等,可以减少AF网元和PCF网元之间的交互次数。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71中,AF网元向PCF网元发送AF ID,以及目标业务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
PCF网元接收AF网元发送的AF ID,以及目标业务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并将AF ID和目标业务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中的至少一种关联存储。
在S72中,AF网元可以通过双向时延请求,向PCF网元发送目标业务的双向时延需求,该双向时延需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AF的标识信息。
当双向时延请求鉴权和认证通过之后,PCF网元可以根据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AF ID查找上述关联存储,获得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
在S73中,PCF网元向AF网元返回响应消息,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同意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
图7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一方面,AF网元可以直接向PCF网元发送双向时延请求;另一方面,PCF网元可以预先从AF网元中获取到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PCF网元可以将AF ID与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进行关联存储,这样,当AF网元向PCF网元发送双向时延请求时,双向时延请求中可以不用包含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而只需携带AF ID、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以及超过该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从而可以减少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数据量,根据该双向时延请求中携带的AF ID,可以从上述关联存储中查找到对应的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DNN信息和/或S-NSSAI信息等。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图4至图7实施例均以AF网元和PCF网元直接或者通过NEF网元间接交互信息为例,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NEF网元也可以将AF请求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存储在UDR(Unified Data Repository,统一数据仓库功能)网元,PCF网元可以从UDR网元接收该双向时延需求信息。
图8示出了网络侧的策略执行的示意图。图8实施例中以UE作为终端,基站作为网络设备进行举例,如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81中,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根据该双向时延需求信息,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
在S82中,UE发起PDU会话建立流程,或者UE已经建立相应的PDU会话。
本公开实施例中,UE已经建立了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如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或者UE发起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建立流程(如针对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该S82中SMF网元可以选定UPF1。
在S83中,PCF网元向SMF网元下发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
在S84中,SMF网元接收PCF网元下发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并根据第一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在S85中,SMF网元将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发送给与该第一QoS流关联的UPF1。
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并对该第一QoS流的目标业务执行该第一QoS信息。
在S86中,SMF网元根据第一QoS检测策略生成UPF1的QoS检测请求,该UPF1的QoS检测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在S87中,SMF网元向与该第一QoS流关联的UPF1,发送UPF1的QoS检测请求。
在S88中,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UPF1的QoS检测请求,UPF1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UE与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
例如,UPF1发送目标业务流的目标下行数据包(可以是用于检测当前UPF侧RTT的探测包),打上UPF1发送该目标下行数据包的时间戳,再将该目标下行数据包发送至基站,基站接收该目标下行数据包,打上基站接收该目标下行数据包的时间戳,基站再将该目标下行数据包发送至UE,打上UE接收该目标下行数据包的时间戳,UE再将打上了UE接收该目标下行数据包的时间戳的目标下行数据包作为目标上行数据包发送至基站,基站再打上基站接收该目标上行数据包的时间戳,基站再将该目标上行数据包返回至UPF1,UPF1根据接收到该目标上行数据包的当前时间以及该目标上行数据包上的时间戳,可以计算出当前UPF侧RTT。
本公开对UPF1如何检测获得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的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S89中,当UPF1检测到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UPF1可以通过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UPF侧RTT超时消息。
可选的,在S810中,当PCF网元接收到上报的UPF侧RTT超时消息时,PCF网元可以根据该UPF侧RTT超时消息,确定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PCF网元可以通过UPF1来检测当前UPF侧RTT,当检测到当前UPF侧RTT无法满足AF网元所要求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PCF网元可以通过确定目标处理方式,来保障目标业务流的所要求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从而实现了当网络的传输质量发生变化时,也可以保障目标业务流的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的要求,使得目标业务流在传输过程中不出现拥塞、卡顿的问题,提高了目标业务流的网络传输质量。
如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91中,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从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中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并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其中第一PCC规则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不等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具体如何拆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可以根据网络路由、网络策略、业务诉求、网络条件等因素进行考虑,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进行非等分或者等分拆分,可以根据网络条件灵活配置网络策略。
在S92中,UE发起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流程,或者UE已经建立相应的PDU会话。
本公开实施例中,UE已经建立了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如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或者UE发起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建立流程(如针对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
在S93中,PCF网元向SMF网元下发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
在S94中,SMF网元接收PCF网元下发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并根据第一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满足QoS规则中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S95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在S96中,SMF网元根据第一QoS检测策略生成UPF1的QoS检测请求,UPF1的QoS检测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在S97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UPF1的QoS检测请求。
在S98中,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UPF1的QoS检测请求,UPF1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当前UPF侧RTT。
可选的,在S99中,当UPF1检测到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UPF1可以通过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UPF侧RTT超时消息。
可选的,在S910中,当PCF网元接收到上报的UPF侧RTT超时消息时,PCF网元可以根据该UPF侧RTT超时消息,确定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图9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从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中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从而使得PCF网元可以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其中第一PCC规则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以使得SMF网元可以根据该第一PCC规则生成满足QoS规则中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的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01中,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中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空口RTT门限值,并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满足第一空口RTT门限值的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空口RTT门限值小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
PCF网元具体如何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获得第一空口RTT门限值,可以根据网络路由、网络策略、业务诉求、网络条件等进行考虑。
例如,若核心网时延很小,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20ms,则UE与基站之间的第一空口RTT门限值可以设置为15ms;若核心网时延较大,可将第一空口RTT门限值拆分为10ms。
在S102中,UE发起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流程,或者UE已经建立相应的PDU会话。
本公开实施例中,UE已经建立了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如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或者UE发起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建立流程(如针对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
在S103中,PCF网元向SMF网元下发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可以分别是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的一部分,可以是一个规则的不同部分,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在S104中,SMF网元接收PCF网元下发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并根据第一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根据第二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基站的QoS配置文件信息,第一QoS流的QoS配置文件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空口RTT门限值。
SMF网元可以根据第二PCC规则确定传输目标业务流第一QoS Flow的QoS Profile(配置)文件信息,SMF网元可以将该第一QoS Flow的QoS Profile文件信息发送至基站,以使基站基于该第一QoS Flow的QoS Profile文件信息配置第一QoS Flow,并调度UE进行第一QoS Flow所对应的目标业务流的目标数据包的传输。
在S105a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在S105b中,SMF网元向基站发送第一QoS流的QoS配置文件信息,或是将更新的第一QoS流的QoS配置文件信息发送给基站。
在S106中,SMF网元根据第一QoS检测策略生成UPF1的QoS检测请求,并根据第二QoS检测策略生成基站的QoS检测请求。
在S107a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UPF1的QoS检测请求。
在S107b中,SMF网元向基站发送基站的QoS检测请求。
在S108a中,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UPF1的QoS检测请求,UPF1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当前UPF侧RTT。
在S108b中,基站接收SMF网元发送的基站的QoS检测请求,基站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UE和基站之间的当前空口RTT。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目标上行数据包或者目标下行数据包上携带的时间戳,检测出UE和基站之间的当前空口RTT,但本公开并不限定基站检测当前空口RTT的方式。
可选的,在S109a中,当UPF1检测到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UPF1通过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UPF侧RTT超时消息。
可选的,在S109b中,当基站检测到当前空口RTT超过第一空口RTT门限值时,可以依次通过AMF网元和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空口RTT超时消息。
可选的,在S1010中,当PCF网元接收到上报的UPF侧RTT超时消息和/或空口RTT超时消息时,PCF网元可以根据该UPF侧RTT超时消息和/或空口RTT超时消息,确定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和/或第一空口RTT门限值。
图10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中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空口RTT门限值,并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满足第一空口RTT门限值的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从而使得SMF网元可以进一步地分别根据该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生成发送至UPF1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生成发送至基站的QoS检测请求,既可以实现检测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是否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还可以实现检测UE与基站之间的当前空口RTT是否超过第一空口RTT门限值。
如图1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11中,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空口RTT门限值,再从第一空口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并生成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满足第一空口RTT门限值的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其中第二PCC规则可以包括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1实施例中以PCF网元将第一空口RTT值拆分为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PCF网元也可以将第一空口RTT值发送至网络设备例如基站,由基站将第一空口RTT值拆分为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S112中,UE发起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流程,或者UE已经建立相应的PDU会话。
本公开实施例中,UE已经建立了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如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或者UE发起该目标业务的PDU会话建立(如针对特定的目标DNN,目标S-NSSAI)。
在S113中,PCF网元向SMF网元下发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
在S114中,SMF网元接收PCF网元下发的第一PCC规则和第一QoS检测策略,以及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并根据第一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根据第二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QoS配置文件信息,第一QoS流满足QoS配置文件信息中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S115a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第一QoS流的第一QoS信息。
在S115b中,SMF网元向基站发送第一QoS流的QoS配置文件信息。
在S116中,SMF网元根据第一QoS检测策略生成UPF1的QoS检测请求,并根据第二QoS检测策略生成基站的QoS检测请求。
在S117a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UPF1的QoS检测请求。该UPF1的QoS检测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以及当检测到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进行上报的相关指示信息。
在S117b中,SMF网元向基站发送基站的QoS检测请求。该基站的QoS检测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空口RTT门限值以及当检测到超过第一空口RTT门限值时进行上报的相关指示信息。
在S118a中,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UPF1的QoS检测请求,UPF1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当前UPF侧RTT。
在S118b中,基站接收SMF网元发送的基站的QoS检测请求,基站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当前空口RTT。
可选的,在S119a中,当UPF1检测到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UPF1通过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UPF侧RTT超时消息。
可选的,在S119b中,当基站检测到当前空口RTT超过第一空口RTT门限值时,依次通过AMF网元和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空口RTT超时消息。
例如,当前空口RTT可以包括当前空口上行时延和当前空口下行时延,当检测到当前空口上行时延超过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或,当检测到当前空口下行时延超过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时,基站可以向PCF网元上报空口RTT超时消息,且该空口RTT超时消息可以包括当前空口上行时延和/或当前空口下行时延。
可选的,在S1110中,当PCF网元接收到上报的UPF侧RTT超时消息和/或空口RTT超时消息时,PCF网元可以根据该UPF侧RTT超时消息和/或空口RTT超时消息,确定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和/或第一空口RTT门限值。
图11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空口RTT门限值,还可以进一步再从第一空口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并进一步生成满足第一空口RTT门限值的第二PCC规则和第二QoS检测策略,其中第二PCC规则可以包括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直接或间接发送的双向时延需求信息之后,PCF网元可以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同时还可以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第一空口RTT门限值,还可以进一步再从第一空口RTT门限值中拆分出空口针对第一QoS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21中,当PCF网元接收到上报的UPF侧RTT超时的消息时,PCF网元可以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大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并生成满足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三PCC规则和第三QoS检测策略。
在S122中,PCF网元向SMF网元下发第三PCC规则和第三QoS检测策略。
在S123中,SMF网元接收PCF网元下发的第三PCC规则和第三QoS检测策略,并根据第三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第二QoS信息。
在S124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第一QoS流的第二QoS信息。
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第一QoS流的第二QoS信息。
在S125中,SMF根据第三QoS检测策略,生成更新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
在S126中,SMF网元向UPF1发送更新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
在S127中,UPF1接收SMF网元发送的更新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更新的UPF1的QoS检测请求,UPF1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当前UPF侧RTT。
可选的,在S128中,当UPF1检测到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UPF1通过SMF网元向PCF网元上报UPF侧RTT超时消息,该UPF侧RTT超时消息可以包括超过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当前UPF侧RTT。
在S129中,当PCF网元接收到UPF1上报的UPF侧RTT超时消息时,UE可以发起PDU会话更新流程,在该PDU会话更新流程中,SMF网元重新选择新的第二UPF网元(即图示中的UPF2)以替代UPF1。
在S1210中,PCF网元生成满足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第四PCC规则和第四QoS检测策略。
在S1211中,PCF网元向SMF网元下发该第四PCC规则和第四QoS检测策略。
在S1212中,SMF网元接收PCF网元发送的第四PCC规则和第四QoS检测策略,并根据第四PCC规则生成第一QoS流的第三QoS信息。
在S1213中,SMF网元将第一QoS流的第三QoS信息发送至UPF2。
UPF2接收SMF网元发送的第一QoS流的第三QoS信息。
在S1214中,SMF网元根据第四QoS检测策略,生成UPF2的QoS检测请求。
在S1215中,SMF网元将UPF2的QoS检测请求发送至UPF2。
在S1216中,UPF2接收SMF网元发送的UPF2的QoS检测请求,根据该UPF2的QoS检测请求,UPF2执行第一QoS流的检测,检测UE与UPF2之间的当前UPF侧RTT。
若UPF2检测到UE与UPF2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小于或等于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则可以在该UPF2上传输该目标业务流;若UPF2检测到UE与UPF2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大于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则可以继续增大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获得第三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UPF2重新检测UE与UPF2之间的当前UPF侧RTT是否超过第三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满足双向时延请求的目标UPF网元以用于传输目标业务流,或者未找到满足双向时延请求的目标UPF网元,则中断该目标业务流的传输。
图12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当PCF网元获知UE与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超过了AF网元提出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可以确定相应的目标处理方式来尽量满足AF网元提出的双向时延需求,其中一种满足方式是逐步递增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直到找到最适于传输该目标业务流的网络。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13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由PCF网元执行,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310中,接收应用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
在S1320中,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生成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
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可以满足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中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或者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S1330中,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策略控制计规则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在S1340中,接收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在S1350中,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
其中,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建议处理方式和/或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将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上报的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根据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生成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
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可以满足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中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或者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其中,所述目标处理方式可以包括:
根据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调节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发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更新流程,以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
指示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未超过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采用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处理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继续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向所述应用功能网元上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调整网络设备的配置参数;
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以用于替换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调整所述目标业务流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获得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分别发送至所述终端和网络设备;
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的服务质量检测中的双向时延门限值参数,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中断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
本公开实施例中,PCF网元可以根据AF网元提供的建议处理方式和/或PCF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当检测到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的目标处理方式,该目标处理方式例如可以是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1)继续传输目标业务流,并向应用功能网元上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2)调整网络配置以保障业务的RTT。例如调整网络设备的配置参数。
例如,PCF网元可以在获知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调整基站的配置参数,去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具体调整基站的哪些配置参数、如何调整基站的这些配置参数,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3)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以用于替换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例如,AF网元可以建议PCF网元,在获知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发起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更新流程,重新选择新的第二UPF网元(以下表示为UPF2)来替代该UPF1,然后重新在该新的UPF2上检测是否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具体的检测过程可以参照UPF1,若在该新的UPF2上检测到还是不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则可以再继续发起PDU会话更新流程,重新选择新的第三UPF网元来替换该UPF2,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找到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目标UPF网元,则在该目标UPF网元的路径上传输该目标业务流。
(4)调整目标业务流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获得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终端和网络设备。
例如,AF网元可以建议PCF网元,在获知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UPF侧RTT门限值时,调整目标业务流的QoS rule、QoS profile和QoS信息,获得更新后的QoSrule、QoS profile和QoS信息,并将更新后的QoS rule发送至UE,将更新后的QoS profile发送至基站,将更新后的QoS信息发送至UPF1,然后基于该更新的QoS rule传输目标业务流,以满足该目标业务流,具体如何调整QoS rule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5)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的服务质量检测中的双向时延门限值参数(例如上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例如,AF网元可以建议PCF网元,在获知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可以根据该当前UPF侧RTT增大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如假设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20ms,则PCF网元可以将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设置为30ms,UPF1根据该新的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重新检测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若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小于或等于30ms,则可以仍然以该UPF1所在的路径传输目标业务流,则可以实现让目标业务流在满足30ms的UPF1上继续传输,避免直接中断目标业务流的传输给用户带来的影响;若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大于30ms,则可以发起PDU会话更新流程,重新选择新的UPF2来替代该UPF1,然后重新在该新的UPF2上检测是否满足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若在该新的UPF2上检测到满足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则可以在该UPF2所在的路径上传输目标业务流;若该新的UPF2上还是不满足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再继续发起PDU会话更新流程,重新选择新的第三UPF网元来替换该UPF2,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找到满足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的目标UPF网元,则在该目标UPF网元的路径上传输该目标业务流。
再例如,AF网元可以建议PCF网元,在获知UE与UPF1侧的当前UPF侧RTT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可以根据该当前UPF侧RTT增大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如假设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20ms,则PCF网元可以将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设置为30ms,UPF1根据该新的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重新检测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若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大于30ms,则PCF网元可以继续增大该第二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例如获得第三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为40ms,UPF1根据该新的第三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重新检测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若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小于或等于40ms,则可以仍然以该UPF1所在的路径传输目标业务流,则可以实现让目标业务流在满足40ms的UPF1上继续传输,避免直接中断目标业务流的传输给用户带来的影响。若UE和UPF1之间的当前UPF侧RTT大于40ms,则可以继续增大第三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以此类推,可以逐渐增大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阈值,当增大到该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使得该目标业务流此时继续传输已经无法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时,可以将目标业务流中断,以避免浪费网络传输资源;如果该目标业务流切换到普通业务流,也可以继续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则可以将目标业务流切换到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例如为300ms的普通业务流的网络中传输。
(6)中断传输目标业务流。
对于一些对RTT要求较高的目标业务流,若检测到不满足AF网元所提出的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时,PCF网元也可以直接中断传输目标业务流。
该目标处理方式也可以是将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RTT门限值和重新选择第二UPF网元进行结合,例如:
根据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大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指示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重新检测终端与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终端与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发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更新流程,以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
指示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终端与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未超过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采用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传输目标业务流。
PCF网元接收到AF网元提供的建议处理方式之后,可以采用AF网元提供的建议处理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作为目标处理方式,也可以采用其本地策略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作为目标处理方式,或者可以综合考虑AF网元提供的建议处理方式和其本地策略来确定目标处理方式,当AF网元提供的建议处理方式与其本地策略发生冲突时,可以采用其本地策略作为目标处理方式,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PCF网元确定的目标处理方式与AF网元提出的建议处理方式不一致时,PCF网元可以向AF网元发送通知消息,以告知无法满足AF建议的建议处理方式,并可以进一步告知AF网元实际可以采用的该目标处理方式是什么。
图13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14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由SMF网元执行,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410中,接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
在S1420中,根据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在S1430中,根据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在S1440中,接收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在S1450中,将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上报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从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接收满足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根据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将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接收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将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发送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
图14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1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15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由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执行,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510中,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
在S1520中,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在S1530中,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S1540中,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在S1550中,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图15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1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16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
在S1610中,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
在S1620中,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在S1630中,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
在S1640中,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小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在S1650中,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可以包括当前空口上行时延和当前空口下行时延。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其中,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可以包括:确定所述当前空口上行时延超过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或,确定所述当前空口下行时延超过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图16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1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应用功能网元的框图。
如图1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功能网元1700可以包括发送单元1710和接收单元1720。
发送单元1710可以用于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接收单元1720可以用于接收针对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可以包括是否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
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并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门限值。
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可以满足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中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或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根据所述建议处理方式和/或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所述目标处理方式。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可以包括所述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数据网络名称、单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等中的至少一项。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720还可以用于:接收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图17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1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框图。
如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策略控制功能网元18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1810、处理单元1820以及发送单元1830。
接收单元1810可以用于接收应用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
处理单元1820可以用于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发送单元1830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策略控制计规则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其中,接收单元1810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处理单元18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8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生成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可以满足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中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或者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
其中,处理单元18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建议处理方式和/或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8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发送单元1830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其中,接收单元1810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上报的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8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根据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生成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可以包括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可以满足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中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可以等于或者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其中,所述目标处理方式可以包括:
根据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调节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发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更新流程,以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
指示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未超过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采用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处理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继续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向所述应用功能网元上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调整网络设备的配置参数;
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以用于替换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调整所述目标业务流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获得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分别发送至所述终端和网络设备;
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的服务质量检测中的双向时延门限值参数,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中断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
图18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1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的框图。
如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会话管理功能网元19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1910、处理单元1920以及发送单元1930。
接收单元1910可以用于接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
处理单元1920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
发送单元1930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处理单元19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发送单元1930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接收单元1910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发送单元1930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上报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
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910还可以用于:从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接收满足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
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处理单元19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
发送单元1930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
处理单元192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发送单元1930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接收单元1910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发送单元1930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发送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
图19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2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框图。
如图2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20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2010、处理单元2020以及发送单元2030。
接收单元2010可以用于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
接收单元2010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处理单元2020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处理单元2020还可以用于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发送单元2030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图20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2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框图。
如图2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21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2110、处理单元2120以及发送单元2130。
接收单元2110可以用于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
接收单元2110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处理单元2120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
处理单元2120还可以用于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可以小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发送单元2130可以用于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图21实施例的其它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其它实施例。
图2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2200的示意性结构图。该通信设备可以是终端例如UE,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还可以是PCF网元和/或NEF网元和/或AF网元和/或AMF网元和/或SMF网元和/或UPF网元(可以包括上述UPF1和UPF2),图22所示的通信设备2200包括处理器2210,处理器22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22所示,通信设备2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220。其中,处理器2210可以从存储器22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22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22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2210中。
可选地,如图22所示,通信设备22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2230,处理器221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22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其中,收发器22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22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2200具体可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网元,并且该通信设备2200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各网元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2200具体可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2200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2200具体可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通信设备2200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公开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网元,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各网元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网元,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各网元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网元,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各网元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应用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接收针对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的指示信息;
所述双向时延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并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门限值;
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满足所述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中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等于或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
其中,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根据所述建议处理方式和/或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所述目标处理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包括所述目标业务流的业务流模板信息、数据网络名称、单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5.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应用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
在同意所述双向时延请求时,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将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策略控制计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生成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满足所述第一服务质量信息中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等于或者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时延请求还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后的建议处理方式;
其中,根据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
根据所述建议处理方式和/或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的本地策略,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将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发送至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
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
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用于指示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生成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上报的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成满足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根据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生成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包括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满足所述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中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等于或者不等于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包括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其中,所述目标处理方式包括:
根据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调节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发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更新流程,以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
指示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在确定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未超过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采用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处理方式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继续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向所述应用功能网元上报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调整网络设备的配置参数;
重新选择第二用户面功能网元以用于替换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调整所述目标业务流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获得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并将更新后的服务质量规则和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分别发送至所述终端和网络设备;
调节第一用户面功能侧的服务质量检测中的双向时延门限值参数,获得第二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中断传输所述目标业务流。
12.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会话管理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满足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值;
根据所述第一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
根据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并将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接收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将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上报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接收满足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的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和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二策略计费控制规则生成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
将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所述第二服务质量检测策略生成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将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检测所述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在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时,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接收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将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发送至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
14.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第一服务质量信息;
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网元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
确定所述当前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15.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网络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目标业务流的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
接收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的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
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服务质量检测请求,检测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所述目标业务流的当前空口双向时延;
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小于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通过所述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向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上报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
所述空口双向时延超时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确定针对所述目标业务流的目标处理方式,以满足应用功能网元向所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发送的双向时延请求,所述双向时延请求包括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侧双向时延门限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服务质量配置文件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
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包括当前空口上行时延和当前空口下行时延;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确定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其中,确定所述当前空口双向时延超过第一空口双向时延门限值,包括:
确定所述当前空口上行时延超过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上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和/或,确定所述当前空口下行时延超过所述空口针对所述第一服务质量流的下行业务传输时延门限值。
17.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或者,
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
CN202210422067.9A 2022-04-21 2022-04-21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69803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2067.9A CN116980327A (zh) 2022-04-21 2022-04-21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PCT/CN2022/136561 WO2023202084A1 (zh) 2022-04-21 2022-12-05 数据包传输方法、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US18/244,560 US20230422079A1 (en) 2022-04-21 2023-09-11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2067.9A CN116980327A (zh) 2022-04-21 2022-04-21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80327A true CN116980327A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18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22067.9A Pending CN116980327A (zh) 2022-04-21 2022-04-21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22079A1 (zh)
CN (1) CN116980327A (zh)
WO (1) WO20232020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66817A3 (en) * 2019-07-18 2024-01-17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Measuring round trip tim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3676947A (zh) * 2020-05-13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2084A1 (zh) 2023-10-26
US20230422079A1 (en)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21935B1 (en) Systems and method for quality of service control over multiple accesses
CN11428714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N107889050B (zh) 处理信号质量测量请求的装置及方法
RU2491782C2 (ru) Система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домашняя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US2021034523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WO201313105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network service selection
US20130337814A1 (en) Load balancing in a network and between networks
KR102569538B1 (ko) 네트워크 슬라이스 인증을 위한 방법 및 기기
KR20210041041A (ko)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통신 기기
CN116709420A (zh) 一种确定终端策略行为的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
KR20210068043A (ko) 리포트 핸드 오버 방법, 단말 장치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EP2353335A1 (en) An apparatus
CN112534738B (zh) 一种参考信号测量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KR20210031939A (ko) 동기화 소스 우선 순위 결정 방법, 기기 및 컴퓨터 저장 매체
JP7195346B2 (ja) 車両インターネットにおける通信方法及び端末装置、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CN116980327A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208252B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5039390B (zh)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TW202014029A (zh)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
WO2023184999A1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US11418940B1 (en) Mitigation of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on emergency services
CN115037705B (zh) 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7834712A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7062100A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471218A (zh) 终端路由选择策略ursp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