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9379A -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9379A
CN116959379A CN202210415138.2A CN202210415138A CN116959379A CN 116959379 A CN116959379 A CN 116959379A CN 202210415138 A CN202210415138 A CN 202210415138A CN 116959379 A CN116959379 A CN 116959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witch
module
energy storage
current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51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1513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9379A/zh
Priority to CN202280067560.1A priority patent/CN11807699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4035 priority patent/WO2023109168A1/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1412 priority patent/WO202320198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9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93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13Details of control of colour illumination 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包括:背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以点亮显示装置的屏幕;供电接口,用于接收外置适配器提供的直流输入电压;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输出第一电压;储能元件,用于储能叠加电压,并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交替输出第一电压;反馈模块,用于发送反馈信号至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以调整第一电压。本申请适应于电源适配器供电模式,将基于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直流输入电压生成的叠加电压叠加至该直流输入电压,实现阶梯供电,可降低热损耗;利用储能元件实现持续供电;通过实时反馈及时调整供电电压,使发光二极管工作稳定。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包括电视机等显示装置在内的电子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也就对显示装置的电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电源架构直接与市电交流电连接,在显示装置电源板中配置有专门的供电电路对交流电进行变压、转直流等处理,至少包括以下模块:整流桥、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简称:PFC)模块、谐振转换电路(LLC)模块。其中,利用谐振转换电路(LLC)模块生成多个直流电压,满足显示装置内负载的供电需求。
随着电源适配器的兴起和氮化镓器件的推广,显示装置的电源逐渐发展为外置形态,即利用外置的电源适配器完成对交流电进行变压、转直流等处理,输出一个固定的直流电压。显示装置连接电源适配器提供的单固定直流输入电压。
因此,上述的基于交流电的显示装置电源架构不适用于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如何利用外置适配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满足显示装置内负载的供电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用以利用外置适配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满足显示装置内负载的供电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光二极管用于点亮显示装置的屏幕;供电接口,用于接收直流输入电压,直流输入电压由外置适配器提供;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连接,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储能叠加电压,并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交替输出第一电压;反馈模块,用于将背光控制模块生成的反馈信号发送至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反馈信号用于指示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调整第一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包括:电荷泵模块;电荷泵模块,用于在充电状态下产生叠加电压;以及在放电状态下,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该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元件用于在电荷泵模块放电时,储能叠加电压;以及,在电荷泵模块充电时,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该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其中,反馈信号用于指示电荷泵模块通过调整叠加电压来调整第一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包括: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用于在原边绕组截止时,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副边绕组生成的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元件用于在原边绕组截止时,储能叠加电压;以及,在原边绕组导通时,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该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其中,反馈信号用于指示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通过调整叠加电压来调整第一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储能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作为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控制器,与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反馈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的开关频率,以调整叠加电压;其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状态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储能电容、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及第六开关;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作为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第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第六开关的第一端,第六开关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控制器,与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及第六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及第六开关的开关频率,以调整叠加电压;其中,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的开关状态不同,第三开关与第六开关同时断开或导通;第四开关与第五开关同时断开或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第三二极管、第三控制器以及第七开关;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七开关的第一端,第七开关的第二端接地;副边绕组与原边绕组耦合,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作为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第三控制器,与第七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七开关的开关频率,以调整叠加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储能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主板;主板与供电接口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向主板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压变换模块;第二电压变换模块,与供电接口和主板连接,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输出第二电压,第二电压为主板的需求电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接收反馈信号,反馈信号由背光控制模块生成并通过反馈模块发送;基于反馈信号,调整叠加电压以调整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包括:背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光二极管用于点亮显示装置的屏幕;供电接口,用于接收直流输入电压,直流输入电压由外置适配器提供;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储能元件,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储能叠加电压,并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交替输出第一电压;反馈模块,用于将背光控制模块生成的反馈信号发送至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反馈信号用于指示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调整第一电压。本申请设置有与外置适配器连接的供电接口,接收直流输入电压,以适应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利用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该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实现阶梯供电,有利于降低热损耗;利用储能元件实现为背光控制模块持续供电;通过实时反馈及时调整背光控制模块的供电电压,使发光二极管工作稳定。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设有独立电源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显示装置的电源板与负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电视电源架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为主板以及LED灯串供电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为主板以及LED灯串供电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再一种为主板以及LED灯串供电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荷泵模块供电电路的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供电电路的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为主板供电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为主板供电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所应用的场景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加深,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应运而生,比如电脑、电视机以及投影仪等。供电电路是显示装置中最为重要的电路结构之一,供电电路可以为显示装置提供电能,从而使显示装置得以正常运行。有的显示装置设置有独立电源板,有的显示装置将电源板和主板合二为一。
以设置有独立电源板的显示装置为例,对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参见图1所示,图1为设有独立电源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背光组件2、主板3、电源板4、后壳5和基座6。其中,显示面板1用于给用户呈现画面;背光组件2位于显示面板1的下方,通常是一些光学组件,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显示面板1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组件2还包括背板20,主板3和电源板4设置于背板20上,通常在背板20上冲压形成一些凸包结构,主板3和电源板4通过螺钉或者挂钩固定在凸包上;后壳5盖设在面板1上,以隐藏背光组件2、主板3以及电源板4等显示装置的零部件,起到美观的效果;底座6,用于支撑显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为显示装置的电源板与负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源板4包括输入端41和输出端42(图中示出第一输出端421、第二输出端422、第三输出端423),其中,输入端41与市电相连,输出端42与负载相连,比如,第一输出端421和用于点亮显示屏幕的LED灯串相连,第二输出端422和音响相连,第三输出端423和主板相连。电源板4需要将交流市电转换为负载所需求的直流电,并且,该直流电通常具有不同的规格,例如音响需要18V,面板需要12V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电视为例介绍显示装置的电源架构,图3为电视电源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源板具体可以包括:整流桥、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模块和谐振变换器(LLC)模块,LLC模块中包括同步整流电路(图3未示出),PFC模块与LLC模块连接,LLC模块连接负载。
其中,整流桥用于对输入的市电交流电进行整流,向PFC模块输入全波信号。在交流电源输入PFC模块之前可以连接有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滤波器(图3未示出),对输入的交流电源进行高频滤波。
PFC模块可以包括PFC电感、开关功率器件和PFC控制芯片,主要对输入的交流电源进行功率因数校正,向LLC模块输出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如380V)。PFC模块可以有效提高电源的功率因数,保证电压和电流同相位。或者,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电源架构中也可以不设置PFC模块。
LLC模块可以采用双MOS管LLC谐振变换电路,通常同步整流电路设置在LLC模块中,同步整流电路主要可以包括变压器、控制器、两个MOS管以及二极管。另外,LLC模块还可以包括脉冲频率调整(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PFM)电路、电容以及电感等元器件。LLC模块具体可以对PFC模块输入的直流母线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并输出恒定的电压给负载。通常,LLC模块能够输出多种不同的电压,以满足不同负载的需求。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LLC模块还可以用反激电压变换模块代替,由反激励电压变换模块对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并输出恒定的电压给负载。
更为具体地,同样以显示装置为电视机为例,图4为一种为主板以及LED灯串供电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供电电路所获取的市电交流电(100V-240V,50-60Hz)依次通过滤波整流模块(整流桥)、PFC模块和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后,向显示装置的主板、多路LED灯串以及其他负载供电(图4中未示出)。其中,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的第一副边绕组向主板提供第一电压(例如12V),第二副边绕组向主板提供第二电压(例如18V),第三副边绕组同时向多路LED灯串提供电压。
其中,多路LED灯串用于点亮电视机的显示屏幕,多路LED灯串内的LED组件需要在一定的压降范围内工作以达到LED组件的额定电流,例如多路LED灯串为16路的LED灯串,每路灯串包括9颗LED组件的情况下,在120mA条件下,多路LED灯串所需的工作电压范围为51.3V-58.5V,总电流为1.92A。
由于多路LED灯串所需的电压范围与多路LED灯串的工作环境、LED组件的硬件特性、寿命等因素有关,需要实时进行调整。因此,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为多路LED灯串供电的副边绕组还额外连接一个电压调整模块(例如buck电路或者boost电路,图4中以boost电路为例),电压调整模块能够根据多路LED灯串的实时电流反馈结果,对第三副边绕组直接输出的电压进行调整,使得多路LED驱动模块根据接收到的调整后的电压控制多路LED灯串以额定电流工作,防止过大电流流过多路LED灯串中的LED组件造成元件的损坏。
但是,在如图4所示的供电电路中,供电电路中为多路LED灯串设置的电压调整模块的电压应力较大,例如当多路LED灯串所需的电压范围为51.3V-58.5V时,电压调整模块需要对大于50V的电压进行升压或者降压的调整,导致了电压调整模块中开关管、电容等元件的耐压值较高,进而占用供电电路所在PCB板的面积较大,最终增加了供电电路的成本。
图5为另一种为主板以及LED灯串供电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其中,与图4所示供电电路所不同的是,图5中采用“阶梯供电”的形式,由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两个不同的副边绕组为LED灯串供电。具体地,该供电电路包括三个供电支路,第一供电支路包括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的第一副边绕组,被配置为向主板输出第一电压(例如12V),第二供电支路包括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的第二副边绕组,被配置为输出作为固定电压的第二电压,第三供电支路包括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的第三副边绕组,被配置为输出第三电压(例如16V或18V),随后,电压调整模块(低压buck/boost)将第三电压转换为第四电压后,向LED灯串提供第三电压和第四电压之和。在为LED灯串的供电过程中,由于通过灵活设置了第二副边绕组和第三副边绕组分别输出的两个不同的电压,而电压调整模块只需要对其中电压较小的一个副边绕组输出的电压进行调整,从而降低了对电压调整模块中开关管、电容等元件的耐压值的要求,进而减少了供电电路所在PCB板的面积,最终降低了供电电路的成本。
图6示出了再一种为主板以及LED灯串供电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供电电路所获取的市电交流电(100V-240V,50-60Hz)通过滤波整流模块(整流桥)后,分别输入至两个PFC模块,每个PFC模块后连接一个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其中一个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为主板供电,向主板提供12V电压、18V电压或待机时的9.1V电压,可通过调节该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中的晶体管的开闭频率或占空比实现对主板提供不同的电压。另一个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向多路或单路LED负载提供10-15V的电压,18A的恒流电流,并基于反馈电路调节该LLC模块的输出电压。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包括电视机等显示装置在内的电子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也就对显示装置的电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4、图5和图6中,显示装置的电源架构直接与市电交流电连接,在显示装置电源板中配置有专门的供电电路对交流电进行变压、转直流等处理,至少包括以下模块:整流桥、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简称:PFC)模块、谐振转换电路(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其中,利用谐振转换电路(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生成多个直流电压,满足显示装置内负载的供电需求。由于电源架构中包含至少一个滤波整流模块、至少一个PFC模块以及至少一个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以及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包含至少一个副边绕组,所以电源的电路结构较为复杂,相应地,复杂的电路不利于提高集成度。
随着电源适配器的兴起和氮化镓器件的推广,显示装置的电源逐渐发展为外置形态,即利用外置的电源适配器完成对交流电进行变压、转直流等处理,输出一个固定的直流电压。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的示意图,展示了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下,为以电视机为例的显示装置进行供电的结构图。可见,显示装置(图7所示的电视)通过线缆连接电源适配器提供的单固定直流输入电压。
上述的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电源架构中,利用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的多个副边绕组输出多个电压,以为显示装置负载供电,并不适用于图7所示的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如何利用外置适配器提供的单固定直流输入电压为显示装置负载供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设置有与外置适配器连接的供电接口,接收直流输入电压,以适应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利用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该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实现阶梯供电,有利于降低热损耗;利用储能元件实现为背光控制模块持续供电;通过实时反馈及时调整背光控制模块的供电电压,使发光二极管工作稳定。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包括:背光控制模块、供电接口、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储能元件、反馈模块。
其中,背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以点亮显示装置的屏幕;供电接口,用于接收外置适配器提供的直流输入电压;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连接,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储能叠加电压,并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交替输出第一电压。反馈模块,用于将背光控制模块生成的反馈信号发送至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反馈信号用于指示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调整第一电压。
如图8所示,外置适配器接收市电交流电(100V-240V,50-60Hz),该外置适配器的内部电路可如图7所示,至少包括滤波整流模块、PFC模块、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该外置适配器输出固定直流电压。显示装置设置有与外置适配器连接的供电接口,用于接收直流输入电压,以适应图7所示的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相比于图4至图6,无需将滤波整流模块、PFC模块、LLC隔离电压变换模块设置在显示装置电源板上,有利于简化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储能元件可以为单个储能电容或者其他储能电路。该储能元件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共同配合,交替输出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持续供电,使发光二极管稳定发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可以为电荷泵形式。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包括:电荷泵模块,用于在充电状态下产生叠加电压;在放电状态下,将该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生成第一电压,并将叠加所得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元件用于在电荷泵模块放电时,储能叠加电压;以及,在电荷泵模块充电时,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该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其中,反馈信号用于指示电荷泵模块通过调整叠加电压来调整第一电压。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电荷泵形式的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为无感式DC-DC电源变换器,即电荷泵形式的电压变换中没有电感元件,因此电压变换原理不涉及磁场的高速变换,即电-磁、磁-电的高速变换,电磁干扰问题几乎可以忽略。电荷泵形式的电压变换原理是利用内部电容元件的高速充电和放电,因此具有低电磁干扰的优点。除了低电磁干扰外,还具有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更大、高效率、体积小、低静态电流、最低工作电压小、低噪声等优点。另外,电容的集成比电感的集成更为容易和廉价,因此电荷泵形式的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也就更容易实现高度集成,对整体应用电路而言成本也不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储能元件可以为单个储能电容或者其他储能电路。该储能元件与电荷泵模块共同配合,交替输出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持续供电,使发光二极管稳定发光。
下面结合电荷泵模块及储能元件具体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对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储能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开关S1以及第二开关S2。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作为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Vled;第一开关S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开关S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S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S2的第二端接地;第一储能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S1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控制器,与第一开关S1及第二开关S2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反馈信号,控制第一开关S1及第二开关S2的开关频率,以调整叠加电压;其中,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开关状态不同。
如图10所示,储能元件以单个储能电容为例。该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即向储能元件的第二端施加直流输入电压Vin。可以通过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与供电接口建立物理连接,实现对储能元件的第二端施加直流输入电压Vin。
基于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如下:
步骤(1):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闭合,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第一二极管D1为第一储能电容C1充电,使第一储能电容C1的第一端为正压。通过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时间及第二开关S2闭合时间控制对第一储能电容C1充电时间,进而控制第一储能电容C1的储能电压。假设充电后第一储能电容C1的储能电压为Vo(即叠加电压),由于其第二端接地,所以其第一端电压为Vo。
步骤(2):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闭合,第二开关S2断开,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第一开关S1与第一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将第一储能电容C1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第一储能电容C1的下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第一储能电容C1通过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Vled等于Vin+Vo。此时,对于储能元件Cn,其第一端连接电压Vled,其第二端连接电压Vin,因此,储能元件Cn被充电,Cn储能压差为Vo(即叠加电压)。
步骤(3):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闭合,重复步骤(1)中为第一储能电容C1的充电过程。同时,将储能元件Cn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通过储能元件Cn的第一端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由于第二二极管D2正极电压为Vin、负极电压为Vled,所以不导通。
对于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中,只需要控制叠加电压Vo的大小,就可以控制第一电压Vled的变化。第一控制器基于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开关频率或者占空比来控制电荷的传输数量,从而达到控制第一电压Vled的目的。直流输入电压Vin比较稳定,相当于“固定电压”;叠加电压Vo,相当于“变动电压”。由于直流输入电压Vin比较稳定,叠加电压Vo的输出电压变化范围取决于第一电压Vled所需的变化范围。上述采用一个“固定电压”叠加一个“变动电压”的电路结构即为“阶梯供电”,可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与传统的直流-直流变换方案进行比较。其中,传统的直流-直流变换方案即采用DC-DC电路模块将直流输入电压变换为需求电压。具体的,DC-DC电路模块可以为boost升压电路、buck降压电路、boost-buck升压降压电路以及其他具有升压降低功能的电路。
针对规格为12V的LED组件,其工作电压变化范围往往在11.4-12.6V左右。对于一串具有4颗LED组件的灯串,供电电压的变动范围为:45.6-50.4V。假设输入电压为42V,Vled的电压需要50V,总计输出功率为100W。
传统的直流-直流变换方案以采用boost升压电路为例,假设boost升压电路的效率为95%,则有输入功率为100W/0.95=105.2W,热损耗为5.2W。
基于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假设叠加电压Vo为8V,输入为42V,输出电流为2A。假设电荷泵模块的效率为90%,则输出功率为16W,输入功率为16W/0.9=17.8W,因此热损耗为1.8W。总体转换效率为:100W/(42V×2A+17.8W)=98.2%。效率提升了98.2%-95%=3.2%。同时,由于变换器的转换功率大大下降,也降低了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中,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也可以接地。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与图10不同的是: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接地。因此,图11与图10供电原理中不同的是储能元件Cn的储能压差不同。
基于图11所示的供电电路,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如下:
步骤(1):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闭合,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第一二极管D1为第一储能电容C1充电,使第一储能电容C1的第一端为正压。通过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时间及第二开关S2闭合时间控制对第一储能电容C1充电时间,进而控制第一储能电容C1的储能电压。假设充电后第一储能电容C1的储能电压为Vo(即叠加电压),由于其第二端接地,所以其第一端电压为Vo。
步骤(2):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闭合,第二开关S2断开,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第一开关S1与第一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将第一储能电容C1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第一储能电容C1的下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第一储能电容C1通过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Vled等于Vin+Vo。此时,对于储能元件Cn,其第一端连接电压Vled,其第二端连接电压0,因此,储能元件Cn被充电,Cn储能压差为Vled。
步骤(3):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第二开关S2闭合,重复步骤(1)中为第一储能电容C1的充电过程。此时,储能元件Cn充当电源输出Vled,为背光控制模块供电。其中,由于第二二极管D2正极电压为Vin、负极电压为Vled,所以不导通。
将图10与图11相比,采用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对储能元件Cn的储能要求低于图11所示的供电电路。储能要求低,相应地,成本也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及图11所示的供电电路中,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可以替换为开关元件。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第五开关S5及第六开关S6。
第三开关S3的第一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第三开关S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S4的第一端;第四开关S4的第二端作为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Vled;第五开关S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S3的第一端,第五开关S5的第二端连接第六开关S6的第一端,第六开关S6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三开关S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储能电容C2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S5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控制器,与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第五开关S5及第六开关S6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第五开关S5及第六开关S6的开关频率,以调整叠加电压;其中,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的开关状态不同,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同时断开或导通;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断开或导通。
基于图12所示的供电电路,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如下:
步骤(1):第二控制器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断开,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同时闭合。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闭合的第三开关S3为第二储能电容C2充电,使第二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为正压。通过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的断开时间,及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的闭合时间,控制对第二储能电容C2充电时间,进而控制第二储能电容C2的储能电压。假设充电后第二储能电容C2的储能电压为Vo(即叠加电压),由于其第二端接地,所以其第一端电压为Vo。
步骤(2):第二控制器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闭合,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断开,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第五开关S5与第二储能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将第二储能电容C2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第二储能电容C2的下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第二储能电容C2通过第四开关S4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Vled等于Vin+Vo。此时,对于储能元件Cn,其第一端连接电压Vled,其第二端连接电压Vin,因此,储能元件Cn被充电,Cn储能压差为Vo。
步骤(3):第二控制器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断开,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同时闭合,重复步骤(1)中为第二储能电容C2的充电过程。同时,将储能元件Cn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通过储能元件Cn的第一端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in+Vo,即Vled。
对于图12所示的电路中,只需要控制叠加电压Vo的大小,就可以控制第一电压Vled的变化。第二控制器基于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第五开关S5及第六开关S6的开关频率或者占空比来控制电荷的传输数量,从而达到控制第一电压Vled的目的。直流输入电压Vin比较稳定,相当于“固定电压”;叠加电压Vo,相当于“变动电压”。由于直流输入电压Vin比较稳定,叠加电压Vo的输出电压变化范围取决于第一电压Vled所需的变化范围。上述采用一个“固定电压”叠加一个“变动电压”的电路结构即为“阶梯供电”,可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所示的供电电路中,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也可以接地。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荷泵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与图12不同的是: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接地。因此,图13与图12供电原理中不同的是储能元件Cn的储能压差不同。
基于图13所示的供电电路,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如下:
步骤(1):第二控制器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断开,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同时闭合。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闭合的第三开关S3为第二储能电容C2充电,使第二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为正压。通过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的断开时间,及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的闭合时间,控制对第二储能电容C2充电时间,进而控制第二储能电容C2的储能电压。假设充电后第二储能电容C2的储能电压为Vo(即叠加电压),由于其第二端接地,所以其第一端电压为Vo。
步骤(2):第二控制器控制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闭合,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断开,此时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第五开关S5与第二储能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将第二储能电容C2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第二储能电容C2的下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第二储能电容C2通过第四开关S4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Vled等于Vin+Vo。此时,对于储能元件Cn,其第一端连接电压Vled,其第二端连接电压0,因此,储能元件Cn被充电,Cn储能压差为Vled。
步骤(3):第二控制器第四开关S4与第五开关S5同时断开,第三开关S3与第六开关S6同时闭合,重复步骤(1)中为第二储能电容C2的充电过程。此时,储能元件Cn充当电源输出Vled,为背光控制模块供电。
将图13与图12相比,采用图12所示的供电电路对储能元件Cn的储能要求低于图13所示的供电电路。储能要求低,相应地,成本也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可以为反激隔离形式。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包括: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用于在原边绕组截止时,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副边绕组生成的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元件用于在原边绕组截止时,储能叠加电压;以及,在原边绕组导通时,向直流输入电压叠加该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第一电压输出至背光控制模块;其中,反馈信号用于指示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通过调整叠加电压来调整第一电压。
具体的,本实施例采用的反激隔离形式的电压变换模块,通过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进行了电气隔离,可以更好地完成电压叠加。“反激”具体指当开关管接通时,副边绕组变压器充当电感,电能转化为磁能,此时输出回路无电流;相反,当开关管关断时,副边绕组变压器释放能量,磁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回路中有电流。反激式电压变换模块中,副边绕组变压器同时充当储能电感,具有元器件少,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等特点,同时电气隔离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4所示的储能元件可以为单个储能电容或者其他储能电路。该储能元件与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共同配合,交替输出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持续供电,使发光二极管稳定发光。
下面结合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及储能元件具体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对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的供电原理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第三二极管D3、第三控制器以及第七开关S7。
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七开关S7的第一端,第七开关S7的第二端接地;副边绕组与原边绕组耦合,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作为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第一电压Vled。
第三控制器,与第七开关S7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七开关的开关频率S7,控制原边绕组的导通与截止,以调整叠加电压。
其中,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即向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施加直流输入电压Vin。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建立物理连接,实现对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施加直流输入电压Vin。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供电接口建立物理连接,实现对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施加直流输入电压Vin,更有利于实现电气隔离。
基于图15所示的供电电路,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如下:
步骤(1):第三控制器控制第七开关S7导通,原边绕组导通,原边绕组内电流线性增长,电感储能增加;第三二极管D3不导通,副边绕组不导通。通过控制第七开关S7的开关频率可控制原边绕组的储能电压。
步骤(2):第三控制器控制第七开关S7关断,原边绕组截止,原边绕组电流切断;第三二极管D3导通,副边绕组导通。通过设置原边绕组与副边绕组的匝数比,可使副边绕组产生叠加电压Vo;同时由于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电压叠加,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输出叠加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Vled=Vin+Vo。此时,对于储能元件Cn,其第一端连接电压Vled,其第二端连接电压Vin,因此,储能元件Cn被充电,Cn储能压差为Vo。
步骤(3):第三控制器控制第七开关S7导通,重复步骤(1)原边绕组的储能过程。同时,将储能元件Cn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则直流输入电压Vin连接到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相当于串联的两个电源,即进行了电压叠加。因此,通过储能元件Cn的第一端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Vled。
对于图15所示的供电电路中,只需要控制叠加电压Vo的大小,就可以控制第一电压Vled的变化。第三控制器基于反馈信号通过控制第七开关S7的开关频率或者占空比来控制电荷的传输数量,从而达到控制第一电压Vled的目的。直流输入电压Vin比较稳定,相当于“固定电压”;叠加电压Vo,相当于“变动电压”。由于直流输入电压Vin比较稳定,叠加电压Vo的输出电压变化范围取决于第一电压Vled所需的变化范围。上述采用一个“固定电压”叠加一个“变动电压”的电路结构即为“阶梯供电”,可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5所示的供电电路中,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也可以接地。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与图15不同的是: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接地。因此,图16与图15供电原理中不同的是储能元件Cn的储能压差不同。
基于图16所示的供电电路,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与储能元件配合供电的原理如下:
步骤(1):第三控制器控制第七开关S7导通,原边绕组导通,原边绕组内电流线性增长,电感储能增加;第三二极管D3不导通,副边绕组不导通。通过控制第七开关S7的开关频率可控制原边绕组的储能电压。
步骤(2):第三控制器控制第七开关S7关断,原边绕组截止,原边绕组电流切断;第三二极管D3导通,副边绕组导通。通过设置原边绕组与副边绕组的匝数比,可使副边绕组产生叠加电压Vo;同时由于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经过电压叠加,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输出叠加的第一电压Vled,其中Vled=Vin+Vo。此时,对于储能元件Cn,其第一端连接电压Vled,其第二端连接电压0,因此,储能元件Cn被充电,Cn储能压差为Vled。
步骤(3):第三控制器控制第七开关S7接通,重复步骤(1)原边绕组的储能过程。此时,将储能元件Cn看作为一个上端(即第一端)为正极、下端(即第二端)为负极的电池,输出Vled,为背光控制模块供电。
将图16与图15相比,采用图15所示的供电电路对储能元件Cn的储能要求低于图15所示的供电电路。储能要求低,相应地,成本也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第一滤波模块,与供电接口和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连接,用于对直流输入电压进行滤波。第一滤波模块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接地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也可以为电容与电感组成的滤波电路。
示例性的,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滤波模块以一个接地电容为例。具体的,供电接口的直流输入电压及接地之间并联有第一滤波电容C3。用于滤除电源的杂波和交流成分,平滑脉动直流电压,储存电能。其电容容量与负载电流和电源的纯净度有关,通常选取较大容量的滤波电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滤波电容C3可以为图17所示的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电容的一种,金属箔为正极(铝或钽),与正极紧贴金属的氧化膜(氧化铝或五氧化二钽)是电介质,阴极由导电材料、电解质(电解质可以是液体或固体)和其他材料共同组成,因电解质是阴极的主要部分。其单位体积的电容量非常大,由于制备材料为普通工业材料,制备工艺也是普通工业设备,因此可进行批量生产,所以成本也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电解电容正负不可接错。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滤波电容C3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电容,例如陶瓷带内容、薄膜电容、云母电容等。在实际电路中,可根据电容容量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滤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对第一电压进行滤波。第二滤波模块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接地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也可以为电容与电感组成的滤波电路。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以接地的第二滤波电容C4为例进行滤波。
如图17所示,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Vin。在供电过程中,电荷泵模块或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与储能元件Cn配合,交替输出第一电压Vled。其中,在直流输入电压Vin与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连接处,也可以设置滤波模块,用于滤除输入至储能元件Cn的直流输入电压Vin中的杂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n;第四二极管Dn的正极与储能元件Cn的第二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n的负极与储能元件Cn的第一端连接。利用第四二极管Dn使直流输入电压Vin输入至背光控制模块,构成电流回路,防止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不工作时,电流流经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而造成系统误动作或者其他异常情况,起到保护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荷泵模块供电电路的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该电荷泵模块以图12为例,供电原理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供电电路的滤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该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以图15为例,其中,通过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建立物理连接,实现对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施加直流输入电压Vin,供电原理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主板;主板与供电接口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向主板供电。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为主板供电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当直流输入电压等于主板的需求电压时,可以选择由直流输入电压为主板直接进行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压变换模块;第二电压变换模块,与供电接口和主板连接,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输出第二电压,第二电压为主板的需求电压。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为主板供电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当直流输入电压不满足主板的需求电压时,可采用第二电压变换模块对直流输入电压进行DC-DC的电压变换。当电视功率较大时,为了降低线缆的损耗,往往提高电压而降低电流,因此直流输入电压会高于主板的需求电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主板通常需要固定电压,所以第二电压变换模块可以采用buck降压电路、boost-buck升压降压电路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的显示装置,包括:接收反馈信号,反馈信号由背光控制模块生成并通过反馈模块发送;基于反馈信号,调整叠加电压以调整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
本实施例中根据背光控制模块输出的实时电流的反馈信号,对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生成的叠加电压进行调整,进而调整第一电压,使得背光控制模块以额定电流工作,防止过大电流流过LED灯串中的LED组件造成元件的损坏。其中,叠加电压相当于“变动电压”;第二电压相当于“固定电压”,二者电压叠加实现了阶梯供电,有利于降低热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包括:背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光二极管用于点亮显示装置的屏幕;供电接口,用于接收直流输入电压,直流输入电压由外置适配器提供;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用于根据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第一电压为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储能元件,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储能叠加电压,并与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交替输出第一电压;反馈模块,用于将背光控制模块生成的反馈信号发送至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反馈信号用于指示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调整第一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有与外置适配器连接的供电接口,接收直流输入电压,以适应外置适配器供电模式;利用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该叠加电压与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实现阶梯供电,有利于降低热损耗;利用储能元件实现为背光控制模块持续供电;通过实时反馈及时调整背光控制模块的供电电压,使发光二极管工作稳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发光二极管发光,所述发光二极管用于点亮所述显示装置的屏幕;
供电接口,用于接收直流输入电压,所述直流输入电压由外置适配器提供;
第一电压变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直流输入电压生成叠加电压,并将所述叠加电压与所述直流输入电压进行叠加,输出叠加后的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
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连接,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储能所述叠加电压,并与所述第一电压变换模块交替输出所述第一电压;
反馈模块,用于将所述背光控制模块生成的反馈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电压变换模块,所述反馈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电压变换模块调整所述第一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包括:电荷泵模块;
所述电荷泵模块,用于在充电状态下产生所述叠加电压;以及在放电状态下,向所述直流输入电压叠加所述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所述第一电压输出至所述背光控制模块;
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元件用于在所述电荷泵模块放电时,储能所述叠加电压;以及,在所述电荷泵模块充电时,向所述直流输入电压叠加所述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所述第一电压输出至所述背光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反馈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荷泵模块通过调整所述叠加电压来调整所述第一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变换模块,包括: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
所述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用于在原边绕组截止时,向所述直流输入电压叠加所述副边绕组生成的所述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所述第一电压输出至所述背光控制模块;
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能元件用于在所述原边绕组截止时,储能所述叠加电压;以及,在所述原边绕组导通时,向所述直流输入电压叠加所述叠加电压,并将叠加后的所述第一电压输出至所述背光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反馈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通过调整所述叠加电压来调整所述第一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储能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的开关频率,以调整所述叠加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开关状态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储能电容、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及第六开关;
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电压;
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器,与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四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及所述第六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通过控制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四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及所述第六开关的开关频率,以调整所述叠加电压;
其中,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的开关状态不同,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六开关同时断开或导通;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同时断开或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第三二极管、第三控制器以及第七开关;
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副边绕组与所述原边绕组耦合,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反激式隔离变压模块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电压;
所述第三控制器,与所述第七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通过控制所述第七开关的开关频率,以调整所述叠加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主板;
所述主板与所述供电接口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用于向所述主板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压变换模块;
所述第二电压变换模块,与所述供电接口和所述主板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直流输入电压,输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电压为所述主板的需求电压。
10.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接收反馈信号,所述反馈信号由所述背光控制模块生成并通过所述反馈模块发送;
基于所述反馈信号,调整所述叠加电压以调整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为所述背光控制模块的需求电压。
CN202210415138.2A 2021-12-14 2022-04-20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9593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5138.2A CN116959379A (zh) 2022-04-20 2022-04-20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CN202280067560.1A CN118076995A (zh) 2021-12-14 2022-08-22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PCT/CN2022/114035 WO2023109168A1 (zh) 2021-12-14 2022-08-22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PCT/CN2022/121412 WO2023201988A1 (zh) 2022-04-19 2022-09-26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5138.2A CN116959379A (zh) 2022-04-20 2022-04-20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9379A true CN116959379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47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5138.2A Pending CN116959379A (zh) 2021-12-14 2022-04-20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937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8428B2 (en) Multi-path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US8625310B2 (en) Method of supplying power, power supply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apparatus
US1178378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Liu et al. Buck–boost–buck-type single-switch multistring resonant LED driver with high power factor and passive current balancing
KR20130072175A (ko) 백라이트 모듈과 그 구동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82557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step power circuit
CN112785971B (zh) 显示装置及负压阶梯供电电路
WO2023109168A1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US20200321886A1 (en)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circuit,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method and charger
CN116959379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CN116978312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US2024032408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WO2023201988A1 (zh) 显示装置
CN112689363A (zh) 电源转换器
CN212137547U (zh) 双负电压输出电路和电子设备
CN214281232U (zh) 闪光灯的电源控制设备及闪光灯的供电设备
CN100391315C (zh) 电源装置及其使用的换流器
CN116963353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CN116317588A (zh) 显示装置
US20200186053A1 (en) Power converter
CN112689364A (zh) 电源转换器
CN115250068A (zh) 多路反馈方法、电路及显示装置
KR20140061885A (ko) 고전압 발광다이오드 모듈 및 그 전원 공급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