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3009A -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3009A
CN116953009A CN202310731092.XA CN202310731092A CN116953009A CN 116953009 A CN116953009 A CN 116953009A CN 202310731092 A CN202310731092 A CN 202310731092A CN 116953009 A CN116953009 A CN 116953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lamping
sleeve body
heat exchange
clam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310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琳琳
程久辉
刘化冰
张硕
冷静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23107310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30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3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30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1/00Work holder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in the subclass, e.g. magnetic work holders, vacuum work hold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4/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or other spin effects
    • G01N24/08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or other spin effects by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一对夹持部和套筒,其中:一对所述夹持部彼此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能够夹持待夹持物的夹持区域,所述套筒套设于一对所述夹持部的外部,并且所述套筒覆盖所述夹持区域。该夹持装置具有能够夹持待夹持物的夹持部,从而能够稳固夹持住待夹持物,使得待夹持物在进行检测时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提高了检测准确性。通过在核磁共振系统中装配本发明所提供的夹持装置,能够使得待夹持物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从而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Description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在对待测样品尤其是待测的固态样品进行测量时,通常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承载。以进行核磁共振分析为例,通常会将待测样品填充到筒体中,之后,再将该筒体放置于核磁共振仪中进行核磁共振检测。
然而,利用上述筒体承载待测样品的方式,由于不能够将待测样品夹持住,因此,会导致待测样品的晃动,不能够保证待测样品进行检测时在检测区域,从而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待测样品在检测时易于发生晃动而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具有能够夹持待夹持物的夹持部,从而能够稳固夹持住待夹持物,使得待夹持物在进行检测时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提高了检测准确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
一对夹持部,一对所述夹持部彼此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能够夹持待夹持物的夹持区域;以及
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一对所述夹持部的外部,并且所述套筒覆盖所述夹持区域。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对夹持部以及套设于一对夹持部的外部的套筒,从而能够限定形成夹持待夹持物的夹持区域,这样,可将待夹持物牢固的夹持住,使得待夹持物不易晃动,当将夹持有待夹持物的夹持装置放置于检测仪器如核磁共振检测仪中时,由于待夹持物被牢固的夹持,因此能够保证待夹持物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中,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优选地,所述套筒紧密贴合于一对所述夹持部的外部以封闭所述夹持区域;
所述夹持部设置有供流体流动的导入通道,其中:所述导入通道沿所述夹持部的夹持方向延伸,且所述导入通道贯穿所述夹持部并与所述夹持区域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包括:
第一夹持筒,所述第一夹持筒靠近所述夹持区域,所述第一夹持筒设置有第一导入通道,所述第一导入通道沿所述夹持部的夹持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夹持筒;以及
第二夹持筒,所述第二夹持筒装配于所述第一夹持筒的远离所述夹持区域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持筒设置有第二导入通道,所述第二导入通道沿所述夹持部的夹持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夹持筒;其中:
所述第一导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导入通道共同拼合形成所述导入通道;其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入通道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导入通道的径向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筒的远离所述夹持区域的端面设置有能够容纳密封件的密封槽和/或能够支撑将所述流体导入的导入管的支撑凹槽,和/或
所述第二夹持筒的外壁面设置有限定所述套筒的限定凸台。
优选地,所述套筒设置有环绕所述夹持区域的换热腔室,所述换热腔室能够与所述夹持区域换热;
所述套筒设置有供换热介质流动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沿所述套筒的轴向延伸,所述连通通道的一端形成为能够供换热介质进入的换热介质进口,所述连通通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换热腔室。
优选地,所述套筒包括:
套筒主体,所述套筒主体套设于一对所述夹持部的外部,所述套筒主体的内壁面设置有环绕所述夹持区域的环形凹部,所述连通通道设置于所述套筒主体并与所述环形凹部相连通;以及
封闭套筒,所述封闭套筒能够封闭所述环形凹部的口和所述夹持区域,所述封闭套筒和所述环形凹部共同限定形成所述换热腔室。
优选地,所述套筒主体包括:
一对套筒基体,一对所述套筒基体彼此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套筒基体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夹持部;以及
压紧套筒,所述压紧套筒压紧套设于一对所述套筒基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压紧套筒和一对所述套筒基体共同限定所述环形凹部。
优选地,所述套筒基体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包括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夹持部的第一套筒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本体的外壁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套筒本体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套筒本体且沿所述第一套筒本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供换热介质流动,其中:所述压紧套筒和一对所述第一套筒共同限定所述环形凹部。
优选地,当设置有所述第一套筒时,
所述套筒基体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夹持部的第二套筒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本体的外壁且抵靠于所述第一凸台的第二凸台,其中:所述第二套筒本体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套筒本体且沿所述第二套筒本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二连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共同拼合形成所述连通通道。
优选地,所述套筒基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本体和所述压紧套筒之间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压紧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本体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套筒基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套筒的外壁的阻挡所述压紧套筒脱出的止挡凸台。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设置于换热腔室内的降噪线圈,所述降噪线圈环绕设置于所述封闭套筒;和/或
所述封闭套筒包括靠近所述夹持区域设置的第一封闭套筒以及第二封闭套筒,其中:所述第一封闭套筒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套筒本体的边缘匹配抵靠的密封边,所述第二封闭套筒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封闭套筒外的封闭套筒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封闭套筒本体的压紧凸台,所述压紧凸台设置为能够将相应的所述密封边压紧于所述第一套筒本体。
优选地,所述封闭套筒本体设置有供换热介质通过的通孔。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核磁共振系统,所述核磁共振系统包括核磁共振仪以及能够装配于所述核磁共振仪中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夹持装置。通过在核磁共振系统中装配本发明所提供的夹持装置,可稳固夹持待检测物,使得待检测物在检测时不易发生晃动,即便是在检测时发生相变例如可燃冰的体积剧烈的膨胀或是收缩,待检测物即待夹持物也不易发生晃动,使得待夹持物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从而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一夹持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二夹持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一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二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三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一封闭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第二封闭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压紧套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降噪线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夹持装置;110-导入通道;110a-第一导入通道;110b-第二导入通道;12-夹持部;12a-第一夹持部;12b-第二夹持部;120-第一夹持筒;122-第二夹持筒;123-支撑凹槽;124-限定凸台;14-套筒;140-套筒主体;150-套筒基体;151-第一套筒;151a-第一套筒本体;151b-第一凸台;151c-倾斜面;152-压紧套筒;153-第二套筒;153a-第二套筒本体;153b-第二凸台;155-第三套筒;157-止挡凸台;142-封闭套筒;142a-第一封闭套筒;142b-第二封闭套筒;141-封闭套筒本体;143-压紧凸台;145-密封边;145a-第一压紧边;145b-第二压紧边;147-通孔;149-限位槽;16-降噪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结合附图和实际应用中所示的方位理解,“内、外”是指部件轮廓的内、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夹持装置,如图1中所示,夹持装置10包括一对夹持部12和套筒14。其中,一对夹持部12彼此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能够夹持待夹持物20的夹持区域,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节一对夹持部1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用于夹持不同尺寸的待夹持物20;套筒14套设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部,并且套筒14覆盖夹持区域,其中:套筒14可压紧套设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部,不仅可固定一对夹持部12,而且进一步将待夹持物20限定于夹持区域中,并且当套筒14的内壁面紧密贴合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壁面时,可密封夹持区域,使得夹持区域能够容纳需要密封的待夹持物20。通过设置一对夹持部12以及套设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部的套筒14,从而能够限定形成夹持待夹持物20的夹持区域,这样,可将待夹持物20牢固的夹持住,使得待夹持物20不易晃动,当将夹持有待夹持物20的夹持装置10放置于检测仪器如核磁共振检测仪中时,由于待夹持物20被牢固的夹持,因此能够保证待夹持物20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中,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图1中所示,一对夹持部12可包第一夹持部12a和第二夹持部12b,第一夹持部12a和第二夹持部12b可共同将待夹持物20夹持住。
套筒14可紧密贴合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部以封闭夹持区域;夹持部12可设置有供流体导入的导入通道110,其中:导入通道110可沿夹持部12的夹持方向延伸,且导入通道110可贯穿夹持部12并与夹持区域相连通,这样,可向夹持区域中通入所需的流体,例如可向夹持区域中通入水和天然气以能够形成可燃冰,当然,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流体的种类。夹持装置10不仅能够夹持待夹持物20,而且能够为流体的反应提供场所,这样,待检测的物质在密闭后的夹持区域生成后可被牢固夹持,之后随同夹持装置10放置于相应的检测仪器中进行检测,由此夹持装置10更加适用于物质的研究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装置10尤其适用于对可燃冰的核磁共振研究和检测。例如,可首先将成型的砂岩柱夹持在一对夹持部12之间;之后,可使得套筒14紧密贴合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部以封闭夹持区域;然后,可通过导入通道110向夹持区域内通入水和天然气,可给予夹持区域的低温条件,与此同时,向夹持区域内通入高压气体,使得夹持区域处于低温高压条件,由此在砂岩柱上生成可燃冰。由于承载有可燃冰的砂岩柱可被稳固限定于夹持区域中,因此将夹持装置10放置于核磁共振仪中后,可使得待测物质即可燃冰稳定处于测量区域,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结合图1、图2和图3中所示,夹持部12可包括靠近夹持区域设置的第一夹持筒120以及装配于第一夹持筒120的远离夹持区域的一端的第二夹持筒122;其中:第一夹持筒120可设置有第一导入通道110a,第一导入通道110a可沿夹持部12的夹持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夹持筒12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入通道110a可沿第一夹持筒120的轴向延伸;第二夹持筒122可设置有第二导入通道110b,第二导入通道110b可沿夹持部12的夹持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夹持筒12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入通道110b可沿第一夹持筒120的轴向延伸;其中:第一导入通道110a和第二导入通道110b可共同拼合形成导入通道110。通过将夹持部12设置成为分体结构,从而便于夹持部12的制备,同时也便于装配,此外,还便于外部的管线如供流体导入导入通道110的管线的装配。可以明白的是,第一夹持部12a和第二夹持部12b的结构可相同。
为了兼顾外部的管线的装配以及夹持区域的密封性,第二导入通道110b的径向尺寸优选大于第一导入通道110a的径向尺寸,这样,外部的管线可伸入到第二导入通道110b中,流体通过导入通道110进入到夹持区域。
如图2中所示,第一夹持筒120的远离夹持区域的端面可设置有能够支撑将流体导入的导入管的支撑凹槽123,导入管的端部可支撑于支撑凹槽123中,易于使得导入管保持在第一夹持筒120的轴向,并且由于能够使得导入管的端口与第一导入通道110a的端口相对接,由此可使得流体被更好的导入到第一导入通道110a中,减少了流体的泄露几率,同时将驱体压力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支撑凹槽123可呈柱状。
另外,第一夹持筒120的远离夹持区域的端面可设置有能够容纳密封件的密封槽,密封槽可环设于支撑凹槽123,可将密封件如密封圈设置于密封槽中,由此可保证了第一夹持筒120和第二夹持筒122之间的密封性。
为了使得套筒14不易沿第一夹持筒120的轴向脱出,第二夹持筒122的外壁面可设置有限定套筒14的限定凸台124。限定凸台124可环绕第二夹持筒122的外壁面设置,以进一步提高限定效果。
套筒14可设置有环绕夹持区域的换热腔室130,换热腔室130能够与述夹持区域换热,可以明白的是,通入到换热腔室130的换热介质可对夹持区域进行降温或者加热,以满足待检测物质的生产以及稳定存在,由此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为了便于换热介质的导入换热腔室130,套筒14可设置有供换热介质流动的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可沿套筒14的轴向延伸,连通通道的一端可形成为能够供换热介质进入的换热介质进口,换热介质进口可形成于套筒14的端部,连通通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换热腔室130,连通通道设置为沿套筒14的轴向延伸,可减少与检测仪器如核磁共振仪的磁体部分的冲突。当待夹持物20为承载有可燃冰的砂岩柱时,换热介质可为低温盐水,例如低温氯化锰溶液可作为换热介质通入到换热腔室130内,对待夹持物20进行降温。
如图1中所示,套筒14可包括套筒主体140,套筒主体140可套设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部,套筒主体140的内壁面可设置有环绕夹持区域的环形凹部,连通通道可设置于套筒主体140并与环形凹部相连通;套筒14可包括封闭套筒142,封闭套筒142可设置为能够封闭环形凹部的口和夹持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封闭套筒142的内壁面可紧密贴合于一对夹持部12的外壁面以能够封闭夹持区域,由此起到密封夹持区域的目的,封闭套筒142的外壁面能够封闭环形凹部,封闭套筒142和环形凹部可共同限定形成换热腔室130。通过将套筒14设置成为具有套筒主体140和封闭套筒142的分体结构形式,可便于套筒14的装配和维修。需要说明的是,封闭套筒142可压紧设置于一对夹持部12和套筒14之间,进一步减少流体和换热介质之间的流通影响。
结合图1和图9中所示,套筒主体140可包括一对套筒基体150,一对套筒基体150可彼此相互间隔设置,套筒基体150可套设于相应的夹持部12,例如其中一个套筒基体150可套设于第一夹持部12a,另一个套筒基体150可套设于第二夹持部12b;套筒主体140可包括压紧套筒152,压紧套筒152可压紧套设于一对套筒基体150的外部,这样,压紧套筒152可将一对套筒基体150分别限定于相应夹持部12,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其中:压紧套筒152和一对套筒基体150可共同限定环形凹部。通过将套筒主体140设置成为分体结构,可便于夹持装置10的装配。其中,压紧套筒152可为隔热件,这样,降低能量损失。
结合图1和图4中所示,套筒基体150可包括第一套筒151,第一套筒151可包括套设于相应的夹持部12的第一套筒本体151a以及设置于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外壁的第一凸台151b,第一套筒本体151a可设置有贯穿第一套筒本体151a且沿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连通通道,第一连通通道可供换热介质流动,其中:压紧套筒152和一对第一套筒151可共同限定环形凹部。可以明白的是,压紧套筒152可压紧于一对第一凸台151b上。另外,第一套筒本体151a可朝向环形凹部延伸,以便于装配封闭套筒142,这样能够止挡封闭套筒142脱出换热腔室130。可以明白的是,第一凸台151b可远离换热腔室130设置。
结合图1、图4、图7和图8中所示,封闭套筒142可包括靠近夹持区域设置的第一封闭套筒142a,其中:第一封闭套筒142a具有能够与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边缘匹配抵靠的密封边145,通过设置与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边缘匹配抵靠的密封边145,从而使得封闭套筒142与第一封闭套筒142a的连接处能够紧密接触,提高了密封效果,使得流体和换热介质之间不易彼此相互扩散。其中,可在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靠近换热腔室130的边缘处设置倾斜面151c,倾斜面151c设置为在从远离换热腔室130到靠近换热腔室130的方向上逐渐靠近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中心轴线;密封边145可包括设置于第一封闭套筒142a的边缘处的第一压紧边145a和连接于第一压紧边145a的第二压紧边145b,其中:第一压紧边145a在从靠近第一封闭套筒142a的中部到远离第一封闭套筒142a的中部的方向上可逐渐远离第一封闭套筒142a的中心轴线,第一压紧边145a可与倾斜面151相配合,可压紧于第一套筒本体151a,第二压紧边145b可压紧于第一套筒本体151a。
另外,封闭套筒142可包括第二封闭套筒142b,第二封闭套筒142b可包括套设于第一封闭套筒142a外的封闭套筒本体141以及设置于封闭套筒本体141的压紧凸台143,压紧凸台143可设置于封闭套筒本体141的外壁,压紧凸台143可设置为能够将相应的密封边145压紧于第一套筒本体151a,可以理解的是,压紧凸台143可位于于压紧套筒152和第一封闭套筒142a之间。通过将封闭套筒142设置成为分体结构,可便于封闭套筒142的装配,并且也便于在换热腔室130内设置别的部件如降噪线圈16,关于降噪线圈16将在下面的内容进行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压紧凸台143可将相应的第二压紧边145b压紧于第一套筒本体151a。
另外,可在封闭套筒本体141上设置供换热介质通过的通孔147,这样,可增加换热腔室130的容纳空间,使得换热介质穿过封闭套筒本体141在换热腔室130内流动,由此换热腔室130可与夹持区域进行更好的换热。为了进一步增加换热腔室130的容纳空间,可在封闭套筒本体141上设置多个通孔147,多个通孔147可均布于封闭套筒本体141。
结合图1和图5中所示,套筒基体150可包括第二套筒153,第二套筒153可包括套设于相应的夹持部12的第二套筒本体153a以及设置于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外壁且抵靠于第一凸台151b的第二凸台153b,第二凸台153b可设置于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一端,第一凸台151b可设置于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远离环形凹部的一端,这样,第一凸台151b和第二凸台153b可彼此相互抵靠,其中:第二套筒本体153a可设置有贯穿第二套筒本体153a且沿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轴向延伸的第二连通通道;第二连通通道和第一连通通道共同拼合形成连通通道。通过设置第二套筒153,可将相应的第一套筒本体151a更稳固的限定于相应的夹持部12的外部,由此进一步提高整个夹持装置10的结构稳固性。另外,压紧套筒152可压紧于第一凸台151b和第二凸台153b,在第一凸台151b和第二凸台153b的共同作用下,可更好的支撑压紧套筒152。
结合图1和图6中所示,套筒基体150可包括设置于第二套筒本体153a和压紧套筒152之间的第三套筒155,第三套筒155可压紧套设于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外部。其中,第二凸台153b可对第三套筒155起到限定作用。
另外,可在第三套筒155的外壁的阻挡压紧套筒152脱出的止挡凸台157,这样,止挡凸台157可阻挡压紧套筒152沿压紧套筒152的轴向脱出,使得夹持装置10的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为了降低测量时的噪声,可在换热腔室130内设置降噪线圈16,降噪线圈16环绕设置于封闭套筒142,具体来讲,降噪线圈16环绕设置于封闭套筒本体141,其中,降噪线圈16可呈螺旋状延伸。
为了限定降噪线圈16,可在封闭套筒本体141的外表面设置供降噪线圈16伸入的限位槽149。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槽149可沿封闭套筒本体141的轴向呈螺旋状延伸,由此降噪线圈16的线圈可分别限定于限位槽149的相应的弧形部分。其中,降噪线圈16可为铜线圈,通电后可降低测量时产生的噪音。
当将夹持装置10应用于核磁共振仪中时,夹持装置10中的各个装配件如夹持部12和套筒14均可为非金属件,这样,基本不产生核磁信号,大大减少了检测结果的影响,例如可由硬质塑料材质制备获得。另外,夹持装置10中的各个装配件彼此之间可通过螺栓螺孔的方式进行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系统,核磁共振系统可包括核磁共振仪以及能够装配于核磁共振仪中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夹持装置10。通过在核磁共振系统中装配本发明所提供的夹持装置10,可稳固夹持待检测物,使得待检测物在检测时不易发生晃动,即便是在检测时发生相变例如可燃冰的体积剧烈的膨胀或是收缩,待检测物即待夹持物20也不易发生晃动,使得待夹持物20基本稳定于测量区域,从而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0)包括:
一对夹持部(12),一对所述夹持部(12)彼此相互间隔对置,以形成能够夹持待夹持物(20)的夹持区域;以及
套筒(14),所述套筒(14)套设于一对所述夹持部(12)的外部,并且所述套筒(14)覆盖所述夹持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4)紧密贴合于一对所述夹持部(12)的外部以封闭所述夹持区域;
所述夹持部(12)设置有供流体流动的导入通道(110),其中:所述导入通道(110)沿所述夹持部(12)的夹持方向延伸,且所述导入通道(110)贯穿所述夹持部(12)并与所述夹持区域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12)包括:
第一夹持筒(120),所述第一夹持筒(120)靠近所述夹持区域,所述第一夹持筒(120)设置有第一导入通道(110a),所述第一导入通道(110a)沿所述夹持部(12)的夹持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夹持筒(120);以及
第二夹持筒(122),所述第二夹持筒(122)装配于所述第一夹持筒(120)的远离所述夹持区域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持筒(122)设置有第二导入通道(110b),所述第二导入通道(110b)沿所述夹持部(12)的夹持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夹持筒(122);其中:
所述第一导入通道(110a)和所述第二导入通道(110b)共同拼合形成所述导入通道(110);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入通道(110b)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导入通道(110a)的径向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筒(120)的远离所述夹持区域的端面设置有能够容纳密封件的密封槽和/或能够支撑将所述流体导入的导入管的支撑凹槽(123),和/或
所述第二夹持筒(122)的外壁面设置有限定所述套筒(14)的限定凸台(124)。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4)设置有环绕所述夹持区域的换热腔室(130),所述换热腔室(130)能够与所述夹持区域换热;
所述套筒(14)设置有供换热介质流动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沿所述套筒(14)的轴向延伸,所述连通通道的一端形成为能够供换热介质进入的换热介质进口,所述连通通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换热腔室(1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4)包括:
套筒主体(140),所述套筒主体(140)套设于一对所述夹持部(12)的外部,所述套筒主体(140)的内壁面设置有环绕所述夹持区域的环形凹部,所述连通通道设置于所述套筒主体(140)并与所述环形凹部相连通;以及
封闭套筒(142),所述封闭套筒(142)能够封闭所述环形凹部的口和所述夹持区域,所述封闭套筒(142)和所述环形凹部共同限定形成所述换热腔室(1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主体(140)包括:
一对套筒基体(150),一对所述套筒基体(150)彼此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套筒基体(150)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夹持部(12);以及
压紧套筒(152),所述压紧套筒(152)压紧套设于一对所述套筒基体(150)的外部,其中:所述压紧套筒(152)和一对所述套筒基体(150)共同限定所述环形凹部;
优选地,所述套筒基体(150)包括第一套筒(151),所述第一套筒(151)包括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夹持部(12)的第一套筒本体(151a)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外壁的第一凸台(151b),所述第一套筒本体(151a)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套筒本体(151a)且沿所述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供换热介质流动,其中:所述压紧套筒(152)和一对所述第一套筒(151)共同限定所述环形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置有所述第一套筒(151)时,
所述套筒基体(150)包括第二套筒(153),所述第二套筒(153)包括套设于相应的所述夹持部(12)的第二套筒本体(153a)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外壁且抵靠于所述第一凸台(151b)的第二凸台(153b),其中:所述第二套筒本体(153a)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套筒本体(153a)且沿所述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轴向延伸的第二连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共同拼合形成所述连通通道;
优选地,所述套筒基体(15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本体(153a)和所述压紧套筒(152)之间的第三套筒(155),所述第三套筒(155)压紧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本体(153a)的外部,优选地,所述套筒基体(15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套筒(155)的外壁的阻挡所述压紧套筒(152)脱出的止挡凸台(15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0)包括设置于换热腔室(130)内的降噪线圈(16),所述降噪线圈(16)环绕设置于所述封闭套筒(142);和/或
所述封闭套筒(142)包括靠近所述夹持区域设置的第一封闭套筒(142a)以及第二封闭套筒(142b),其中:所述第一封闭套筒(142a)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套筒本体(151a)的边缘匹配抵靠的密封边(145),所述第二封闭套筒(142b)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封闭套筒(142a)外的封闭套筒本体(141)以及设置于所述封闭套筒本体(141)的压紧凸台(143),所述压紧凸台(143)设置为能够将相应的所述密封边(145)压紧于所述第一套筒本体(151a),优选地,所述封闭套筒本体(141)设置有供换热介质通过的通孔(147)。
10.一种核磁共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系统包括核磁共振仪以及能够装配于所述核磁共振仪中的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10)。
CN202310731092.XA 2023-06-19 2023-06-19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Pending CN1169530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1092.XA CN116953009A (zh) 2023-06-19 2023-06-19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1092.XA CN116953009A (zh) 2023-06-19 2023-06-19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3009A true CN116953009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1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31092.XA Pending CN116953009A (zh) 2023-06-19 2023-06-19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300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4644B (zh) 岩心样本保持器
Ardenkjaer‐Larsen et al. 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 polarizer for sterile use intent
US8692548B2 (en) Devices and process for high-pressure magic angle spin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P1680683B1 (en) Radially-compact nmr flow cell assemblies
US7268552B1 (en) Capillary toroid cavity detector for high pressure NMR
US5574370A (en) Nuclear resonance tomography with a toroid cavity detector
US20040178793A1 (en) Axially-sealed NMR sample tube assemblies
US6396274B1 (en) Dual-function NMR probe
CN103123845A (zh) 用于核磁流量计的磁化装置
Cheng et al. A multisample 7 T 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 polarizer for preclinical hyperpolarized MR
US20140283626A1 (en) Tubular membrane gas and volatile compounds sampler for fluid introduction at atmospheric to high pressure
US11360167B2 (en) Systems, spherical rotors, stators, and methods of use
US7514922B2 (en) Vacuum container for cooled magnetic resonance probe head
CN116953009A (zh) 夹持装置以及核磁共振系统
JP2012021986A (ja) フローセルを監視するnmr反応
Rossi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15N chemical shift anisotropy in natural abundance samples by proton‐detected 3D solid‐state NMR under ultrafast MAS of 70 kHz
US20030052678A1 (en) Rotational exchange gradient imager for in situ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es in ultracentrifuge sedimentation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rheology investigations
CN109814052B (zh) 具有改进的空间利用的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转子系统
US6788064B2 (en) Passively shimmed principal detector elements for toroid cavity detector NMR probes
CN110988005B (zh) 一种真空系统下磁化材料的强永磁体装置
KR200440969Y1 (ko) 수정결정 미소저울(qcm)바이오센서 장치
JP2008286745A (ja) フロー核磁気共鳴装置
CN107917926B (zh) 便携式核磁共振分析传感器及便携式磁共振分析仪
JP3570680B2 (ja) 磁気共鳴測定セル
CN216560388U (zh) 一种离子迁移谱用进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