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8420A -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8420A
CN116918420A CN202180094656.2A CN202180094656A CN116918420A CN 116918420 A CN116918420 A CN 116918420A CN 202180094656 A CN202180094656 A CN 202180094656A CN 116918420 A CN116918420 A CN 116918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link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46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谷茂
田中悠介
田中健
平田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18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8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2Hybri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进行多链路和多用户通信的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通过多个链路进行无线通信;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同时从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接收数据的处理;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使用最佳链路接收数据的控制。在获取了接收机会的链路上,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与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触发请求信号,并基于来自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请求响应信号,确定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在下文中,称为“本公开”)涉及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局域网(LAN)系统的使用的增加和内容容量的增加,在只使用一个频带的信道的情况下,预定数据量的通信正在变得不足。于是,作为针对IEEE 802.11ax的后继标准的技术研究,在IEEE的任务组TG be中,研究了通过并行使用多个频带(链路)进行更高密度的数据通信的方法,具体地,通过使用多个频带(链路)协同地发送一组内容的多链路操作(MLO)技术。
在该多链路操作中,需要一种将多个频带(链路)视为一个传输路径并将该传输路径用于通信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尽管作为包括多个无线通信单元的装置,以便可以在所有链路上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设想了增强型多链路多无线电(EMLMR),但是作为可以只在一个链路上进行发送或接收的通信装置的构成,还设想了增强型多链路单无线电(EMLSR)。
在传统的多链路操作中,设想了其中接入点和通信装置两者通过使用相同的多个链路同时进行通信的构成。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无线LAN系统中,多用户复用通信已投入实际使用。例如,提出了一种无线LAN系统,该无线LAN系统通过在一个频率信道上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流来复用和发送更多的数据。具体地,从接入点向多个通信终端分别分配并发送任意资源,并且接收侧的各个通信终端可以通过分离并解码各自的资源来接收期望的数据。
即,在传统的下行链路多用户(DL MU)通信中,即使在从接入点单方面复用并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所有通信终端也在频率信道(链路)上进行接收,并且通过基于记载在接收帧的报头信息中的信息进行分离,可以获得每个用户的数据。另外,在传统的上行链路多用户(UL MU)通信中,即使在接入点向多个从属通信终端分配资源并且每个通信终端复用并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接入点也在频率信道(链路)上进行接收,并且通过基于记载在每个接收帧的报头信息中的信息进行分离,可以获得每个用户的数据。
在IEEE 802.11ax中,关于复用通信中的资源分配,在进行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情况下,AP通知带宽查询报告轮询(BQRP)触发帧,响应于此,STA返回在带宽查询报告控制子字段中、包含可用信道信息的带宽查询报告(BQR),并且AP基于来自STA的BQR进行资源分配(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
引文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IEEE 802.11ax Contribution(IEEE 802.11-18/0031r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多个频带与多个用户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产生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同时从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接收数据的处理;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使用最佳链路接收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已经获取接收机会的链路上向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发送用于请求与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触发请求信号。
此外,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来自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请求响应信号,确定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然后,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分配给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链路有关的信息和与多用户复用通信有关的信息,控制使用所述多个链路的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同时数据接收。
此外,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一种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针对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确定最佳链路的步骤;以及使用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从多个接收侧通信装置同时接收数据的步骤。
此外,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接收数据的处理,接收的数据为从接收侧通信装置向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的数据当中、寻址到所述通信装置的数据;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通知所述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的发送机会,并且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指定的链路上与其他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响应于从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到触发请求信号,在已经获取发送机会的链路上返回请求响应信号。
然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发送了所述请求响应信号的链路上等待信号。这里,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包含与发送资源的分配有关的信息的分配信号,并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分配信号中分配给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的资源向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此外,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一种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接收侧通信装置通知与所述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的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步骤;在由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指定的链路上与其他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寻址到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数据的步骤。
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使用多个链路与多个用户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注意,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效果仅仅是例子,本公开所带来的效果不限于此。此外,除了上述效果以外,本公开还可以提供另外的效果。
通过参考下面说明的实施例和附图的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说明无线LAN系统的网络的状态的示图。
图2是图解说明在无线LAN系统中使用的频带和信道分配的例子的示图。
图3是图解说明将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应用于MLO的例子的示图。
图4是图解说明将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应用于MLO的变形例的示图。
图5是图解说明将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应用于MLO的另一个变形例的示图。
图6是图解说明在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之后进行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例子的示图。
图7是图解说明AP 10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的示图。
图8是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1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的示图。
图9是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2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的示图。
图10是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3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的示图。
图11是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4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的示图。
图12是图解说明在AP 10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的示图。
图13是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1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的示图。
图14是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2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的示图。
图15是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3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的示图。
图16是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4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的示图。
图17是图解说明链路1上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例子的示图。
图18是图解说明链路4上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例子的示图。
图19是图解说明无线通信装置1900的功能构成的示图。
图20是图解说明无线通信模块1905的内部构成的示图。
图21是图解说明设定MLO所需的管理帧的构成的示图。
图22是图解说明与记载在MU MLO信息元素的类型字段中的各个值对应的帧格式的示图。
图23是图解说明上行链路触发请求(TR)帧的MU MLO信息元素字段的构成的示图。
图24是图解说明UL请求响应(RR)帧的MU MLO信息元素字段的构成的示图。
图25是图解说明UL分配(AL)帧的MU MLO信息元素字段的构成的示图。
图26是图解说明上行链路块确认(BA)帧的构成的示图。
图27是图解说明接入点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8是图解说明接入点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9是图解说明通信终端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0是图解说明通信终端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按照以下顺序说明本公开。
A.概述
B.网络构成
C.应用于MLO的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
D.AP和STA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
E.将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
F.各个链路的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
G.无线通信装置的构成
H.帧构成
I.下行链路通信的操作例子
J.效果
A.概述
从确保与传统无线LAN系统的兼容性的角度出发,在多个频带(链路)之一上正在使用传输路径的情况下,存在不能进行使用该频带(链路)的发送的问题,以及对于每个频带(链路)能够进行发送的定时不同的问题。此外,需要对于每个频带(链路)设定随机退避,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即使传输路径处于空闲状态,取决于随机退避的设定值,在各个频带(链路)上也不同时开始发送。
此外,即使链路在某个通信装置中可用,该链路在其他通信装置中也可能不可用,因此,还存在难以同时发送寻址到多个通信装置的数据的问题。例如,在接入点将从第一链路到第三链路的三个链路用于多链路操作的情况下,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可能在连接到该接入点的某个通信终端中可用,但是第一链路和第三链路可能在另一个通信终端中可用。
关于多链路操作,作为不能同时接收多个链路的通信终端,网络上还存在作为增强型单无线电的装置。于是,要求建立与这些通信装置的操作不相矛盾的技术。
在传统的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中,所有接收侧通信装置在频率信道(链路)上进行接收。这里,在存在以重叠方式存在于附近的其他基本服务集(BSS)的情况下,即,在存在重叠的基本服务集(OBSS)的情况下,多链路操作的一些接收侧通信装置不能正确接收报头信息的可能性很高。
然而,在IEEE 802.11ax中标准化的BQRP触发帧中,存在仅为了请求返回BQR才进行对STA的设定并且不能进行详细参数的通知的问题。
此外,在IEEE 802.11ax中标准化的BQR控制子字段中,存在只可以返回短信息并且只可以连续传送8条左右的可用信道信息的问题。
此外,信道可用性确定是基于空闲信道评估(CC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因此,存在一个问题,即,即使在预先接收来自OBSS STA的信号的时候设定了网络分配向量(NAV)的状态下,如果实际上没有检测到信号,则确定信道可用,并且在从接入点分配信道的情况下,实际设定了NAV并且不能进行发送。
将总结在多链路操作中建立多用户通信时的问题。
首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发送侧的通信装置获取发送权的情况下,此时无法掌握发送侧的每个其他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即,在发送侧的通信装置在所有链路或多个链路上获取发送机会(TXOP)、并且在没有掌握发送侧的其他通信装置中的这些链路的使用状态时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下,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不能正确地接收数据。
此外,由于增强型单无线电的装置难以在多个链路上操作,因此存在多链路操作中不能在多个链路上同时进行接收的问题。于是,在增强型单无线电中,需要优先使用可用链路。
于是,在多链路操作时,发送侧的多个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需要按照作为多用户的发送侧的多个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上的发送机会(TXOP)状态,确定寻址到接收侧的公共通信装置的数据要被分配给哪个链路来发送。
随后,根据本公开,将说明以下方法:当在多链路操作中进行多用户通信时,接入点交换指示多链路中的获取了RXOP、并且在上行链路发送侧的多个通信终端此时可以进行发送的链路的信息。
通过多链路操作(MLO)从多个通信终端(STA)到作为同一连接目的地的接入点(AP)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通过以下过程来进行。
(1)AP在可以进行接收的链路上向发送侧的各个STA发送MU-MLO触发请求。
(2)各个STA向AP返回MU-MLO请求响应,该MU-MLO请求响应包括多链路上的TXOP信息。
(3)AP根据从发送侧的各个STA接收的TXOP信息,对各个STA设定用于发送的上行链路资源。
(4)AP向进行MU-MLO的STA通知MU MLO分配所使用的上行链路的链路。
(5)在一些多链路中设定紧急数据和用于随机接入发送的分配。
(6)当从AP接收到MU-MLO分配时,STA在分配给STA的多链路上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7)STA可以进行将指示可用性的RXOP信息包含在发送数据中的继续发送(可选)。
(8)AP按照MU MLO分配来进行接收,并按照接收状态对每个STA返回块Ack。
(9)在需要重发的情况下,AP可以在下一个分配中指定未送达数据的重发。
此外,在AP获得RXOP和上述(1)~(9)的操作的进行的时间内,可以重复进行上行链路MLO。另外,在需要反方向(即,下行链路数据发送)的情况下,AP可以继续分配下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参数,或者可以分配新的参数。
B.网络构成
图1图解说明了本公开应用于的无线LAN系统的网络的状态。在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多个通信终端(STA 11~STA 14)连接到作为由接入点(AP 10)运营的网络的基本服务集1(BBS1)。
此外,另一个BBS(OBSS)以重叠的方式存在于BSS1附近。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存在由AP 20运营的OBSS2和由AP 30运营的OBSS 3。然后,STA 21和STA 22连接到OBSS2,而STA 31和STA 32连接到OBSS 3。
注意,在图1中,各个接入点AP 10、AP 20和AP 30的无线电波覆盖范围由使用虚线绘制的椭圆表示,并且这指示各个网络的范围。
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网络的状态下,STA 12可以掌握来自BSS2的AP 20的信号,STA13可以掌握来自BSS 3的AP 30的信号。于是,在BSS1中,采用其中在来自各个相邻OBSS的信号使用同一链路的情况下相互接收或给予干扰的网络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假设在BBS1中进行多链路操作。此外,假设即使在BBS1中混合EMLMR装置和EMLSR装置的环境中也进行多链路操作。
图2图解说明在本公开应用于的无线LAN系统中使用的频带和信道分配的例子。在该图中,图解说明了可用于无线LAN的2.4GHz频带、5GHz频带以及6GHz频带的各频带上的信道分配的例子。在各个频带中,横轴为频率轴。
在2.4GHz频带中,在应用于IEEE 802.11g标准中具有20MHz带宽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法的无线信号的情况下,设定至少两个信道的频率。
此外,在5GHz频带中,由于IEEE 802.11a等标准,可以确保应用于具有20MHz带宽的OFDM方法的无线信号的多个信道。然而,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为5GHz频带中的操作提供了用于确定可用频率范围、发送功率和发送可能性的条件。在5GHz频带中,沿着横轴赋予信道编号。在日本,可以使用从信道36到信道64的8个信道和从信道100到信道140的11个信道。注意,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可以使用信道32、信道68、信道96和信道144,并且此外,在高于5GHz的频带中,可以使用信道149~信道173。
此外,标准化目前正在进行中,以便也可以使用6GHz频带。按照该标准内容,可以在6GHz频带A的UNII-5频带中布置25个信道,在6GHz频带B的UNII-6频带中布置5个信道,在6GHz频带C的UNII-7频带中布置17个信道,而在6GHz频带D的UNII-8频带中布置12个信道。
在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多链路操作中,在图2中图解所示的信道构成中,一个链路由一个信道或两个或更多个信道的组合形成。此外,一个链路可以由在频率轴上连续的两个或更多个信道形成,或者一个链路可以由在频率轴上不连续的两个或更多个信道形成。
C.应用于MLO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
图3图解说明将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UL MU)应用于MLO的例子。图3图解说明在从顶部开始依次在链路1~链路4的各个链路上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情况下,从AP的角度看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图解说明了链路1~链路4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在各个时间轴上,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AP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AP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AP在所有可用链路上,向其中存在AP作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的各个STA发送触发请求(TR)。在所有链路都可用并且已经能够获取RXOP的情况下,AP使用链路1~链路4发送TR,但是可以只在此时已变得可用的链路上发送TR。
另一方面,各个STA在所有可用链路上接收来自AP的TR。如果接收到TR的链路可用,则STA返回请求响应(RR)。AP在各个链路上接收来自STA的RR。
这里,在检测到来自相邻OBSS的信号的链路上或在设定了OBSS的NAV的链路上,STA不在该链路上返回RR,以便不干扰OBSS的通信。即,STA发送RR,该RR包括指示获得链路上的TXOP的信息。
注意,只要装置是EMLMR装置,STA就可以在所有可用链路上返回RR。另一方面,如果STA是EMLSR装置,则STA可以只在STA进行接收操作的链路上返回RR。即,用于返回RR的资源被分配给被要求进行返回的STA。例如,多个STA可以使用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机制来返回RR。
AP可以按照从各个STA返回的RR的接收状态,针对每个STA掌握能够进行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可用链路。然后,AP向各个STA发送分配(AL),以预先向各个STA通知将用于上行链路复用通信的链路。如果STA可以接收来自AP的AL,则STA可以基于该信息在指定的链路上向AP发送多用户复用数据。
这样,AP可以通过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从各个STA接收数据。
在图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AP在链路1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2,在链路2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3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4,在链路3上接收上行链路数据5和下行链路用户数据6,并且在链路4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7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8。
此外,在通过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接收数据的情况下,AP在需要时向各个STA返回BA。此时,AP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机制,使用多STA块ACK的方法,在各个链路上返回BA。
AP可以在链路上返回BA,该BA包括指示之后可以继续进行接收的RXOP信息。或者,AP可以同时发送BA和下一个AL,或者在需要重发的情况下,可以发送包括资源的AL。
此外,在各个链路中在RXOP中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AP可以再次向各个STA发送AL,或者可以不发送AL。然后,例如,在各个链路上存在未送达数据的情况下等,AP在需要时使对应STA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此外,在进行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之后,AP向各个STA返回BA。
在图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AP在链路1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9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0,在链路2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1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2,在链路3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3和下行链路用户数据14,并且在链路4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5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6,此外在链路1~链路4上返回BA。
图3图解说明以下例子:在各个链路上同时进行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但是在各个链路中可以异步地进行这样的一系列操作。
图4图解说明将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UL MU)应用于MLO的变形例。在图4中,在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情况下,发送请求发送:RTS(RS),并可靠地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图解说明了从数据发送侧的EMLSR和EMLMR的各个装置(STA)的角度看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状态。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同一时间轴上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EMLSR和EMLMR的STA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EMLSR和EMLMR的STA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当接收到来自AP的TR信号时,EMLSR STA返回请求发送:RTS(RS),以清楚地指示EMLSR STA在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而不是返回RR。在这种情况下,EMLSR STA可以通过明确地返回RS,向重叠网络(OBSS)的装置通知进行NAV的设定。
图4中图解所示的例子图解说明了EMLSR STA在由来自AP的AL指定的链路N上向AP发送了上行链路多用户数据A的状态。此外,之后,例如在需要重发的情况下,EMLSR STA可以通过在从AP返回BA时接收其中记载用于重发的资源的AL来继续使用该链路。
类似地,EMLMR STA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来自AP的TR信号时返回RS,以清楚地指示EMLMR STA在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而不是返回RR。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EMLMR STA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他链路上设定TXOP,因此不必在返回RS的链路上分配资源。在未在该链路上从AP接收到进行多用户复用通信的AL的情况下,或者在AL中不包含该STA的通信的情况下,EMLMR的STA可以发送指示RS解除NAV的设定的无争用结束(CF-End:CE)。
注意,对于来自EMLSR STA的RS,在未在该链路上从AP接收到进行多用户复用通信的AL的情况下,或者在AL中不包含EMLSR STA的通信的情况下,EMLSR STA也可以发送指示通信结束的对应于CF-End的CE帧。
图5图解说明将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UL MU)应用于MLO的另一个变形例。图5图解说明在AP在链路N上发送TR信号之后从AP的角度看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状态。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同一时间轴上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AP在链路N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AP在链路N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AP,在发送TR之后接收从STA返回的RR。发送指定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链路的AL的这一点与上述相似。通过在发送AL之后进一步发送清除发送:CTS(CS),AP可以向OBSS的装置通知设定NAV,同时指示之后将进行接收操作。结果,AP可以可靠地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接收。
在图5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当接收到STA(未图示)在AL指定的链路N上发送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A时,AP在链路N上返回BA。然后,由于在链路N中在RXOP中还有剩余时间,因此AP在发送AL之后进一步发送CS,然后在链路N上接收来自STA(未图示)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B,并返回BA。
图6图解说明在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UL MU)之后进行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DL MU)的例子。图6图解说明在AP在链路N上发送TR信号之后从AP的角度看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状态。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同一时间轴上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AP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AP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在发送了TR的链路上,从发送目的地STA向AP返回RR。然后,AP按照从各个STA返回的RR的接收状态发送AL,然后可以通过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从各个STA接收数据(同上)。在图6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链路N上,作为来自STA(未图示)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进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A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B,AP接收这些数据并返回BA。
之后,在链路N上,进行从AP到STA的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DL MU)。即,AP在链路N上发送AL之后,进行下行链路用户数据C和下行链路用户数据D的发送。注意,在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之后,AP可以使接收侧的STA返回BA,并且AP接收该BA。
D.AP和STA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
图7图解说明图1中图解所示的无线LAN系统的AP 10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在图7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AP 10打算使用链路1~链路4进行MLO的情况下,只有链路2不能使用,因为检测到来自其他网络的信号从而处于忙碌状态。
图8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1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在图8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STA 11打算使用链路1~链路4进行MLO的情况下,所有链路都可以使用,因为没有检测到来自其他网络的信号。
图9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2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在图9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STA 12打算使用链路1~链路4进行MLO的情况下,链路1不能使用,因为间歇地检测到来自其他网络的信号从而处于忙碌状态。
图10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3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在图10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STA 13打算使用链路1~链路4进行MLO的情况下,链路3和链路4不能使用,因为检测到来自其他网络的信号从而处于忙碌状态。具体地,STA 13首先在链路3上检测到来自其他网络的信号,链路3于是进入忙碌状态,之后,STA 13在链路3上也检测到来自其他网络的信号,链路3于是进入忙碌状态。
图11图解说明从属于AP 10的STA 14中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例子。在图11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STA 14作为EMLSR装置操作,并且处于只使用链路1~链路4中的链路1来设定数据的TXOP的状态。
如图7~图11中图解所示,设想了AP和从属于它的各个STA分别具有不同的可用链路的情况,换句话说,使用所有链路进行多链路操作很困难的情况。此外,设想了从属于AP的STA中包括EMLSR装置的情况。
E.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
图12图解说明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无线LAN系统的AP 10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这里,图解说明其中假设在图7中图解所示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下AP 10应用如图3中图解所示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情况的操作。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图解说明链路1~链路4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在各个时间轴上,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AP 10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AP 10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AP 10无法进行UL MU通信,因为在链路2上检测到来自OBSS的信号,链路2于是进入忙碌状态。于是,AP 10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向其中存在AP 10作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的STA 11~STA 14发送TR,并开始UL MU通信的一系列操作。
另一方面,在数据发送侧的STA 11~STA 14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10的TR。STA 11~STA 14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向AP 10返回包含此时的TXOP信息的RR。
AP 10按照从STA 11~STA 14返回的RR的发送状态,可以掌握STA 11~STA 14中的每一个可用的、能够进行多用户复用通信的链路。然后,AP 10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向STA 11~STA 14发送AL,以预先向STA 11~STA 14通知要用于UL MU的链路。
接下来,STA 11~STA 14分别基于从AP 10接收的AL,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上进行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并且AP 10接收UL MU通信。具体地,AP 10在链路1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2,在链路3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5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6,并且在链路4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7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8。
然后,AP 10可以收集来自STA 11~STA 14的用户数据,并且检查是否存在需要重发的未送达数据,并在需要时向STA 11~STA 14返回BA。此外,在存在需要重发的数据的情况下,AP 10可以通过再次发送AL并指定为发送重发数据所需的资源来请求重发。
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中在RXOP中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AP 10可以再次向STA 11~STA 14发送AL。另外在图12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再次向STA 11~STA14发送AL,STA 11~STA 14分别基于从AP 10接收的AL,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上进行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并且AP 10接收UL MU通信。具体地,AP 10在链路1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9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0,在链路3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3和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4,并且在链路4上接收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5和上链路用户数据16。注意,在图12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在所有可用链路上进行数据发送,但是可以取决于数据量,只使用一些链路进行数据发送。
然后,与上述类似,AP 10收集来自STA 11~STA 14的用户数据,检查是否存在需要重发的未送达数据,并在需要时向STA 11~STA 14返回BA。然后,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中在RXOP中没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AP 10暂时结束与应用于多链路的UL MU通信相关的一系列操作。
图13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1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这里,图解说明其中假设在图8中图解所示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下STA 11应用如图3中图解所示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情况的操作。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图解说明了链路1~链路4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在各个时间轴中,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STA11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STA 11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由于STA 11在所有链路1~链路4上都没有检测到来自OBSS的信号,因此STA 11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 10的TR,并开始UL MU通信的一系列操作。
然后,STA 11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向AP 10返回包括此时的TXOP信息的RR。由于存在之后在已返回RR的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因此STA 11在所有这些链路上等待来自AP 10的AL。
之后,STA 11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 10的AL。在图1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通过链路3的AL向STA 11分配了用于UL MU通信的资源,因此STA 11在链路3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6)。
接下来,STA 11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数据接收状态的BA。
在AP 10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中在RXOP中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存在之后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于是,STA 11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上等待来自AP 10的AL。
然后,在STA 11在链路1、链路3和链路4中的任意一个上再次接收到来自AP 10的AL的情况下,STA 11确认该AL的记载内容,并在包含STA 11的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使用该链路发送UL MU通信的数据。在图13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通过链路3和链路4的AL向STA11分配了用于UL MU通信的资源,因此STA 11在链路3和链路4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4,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6)。
然后,STA 11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链路3和链路4上的数据接收状态的BA。
图14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2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这里,图解说明其中假设在图9中图解所示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下STA 12应用如图3中图解所示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情况的操作。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图解说明了链路1~链路4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在各个时间轴中,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STA12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STA 12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由于STA 12在链路1上检测到来自OBSS的信号,因此STA 12在链路3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 10的TR,并开始UL MU通信的一系列操作。然后,STA 12在链路3和链路4上向AP10返回包括此时的TXOP信息的RR。由于存在之后在已返回RR的链路3和链路4上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因此STA 12在这些链路上等待来自AP 10的AL。
然后,STA 12在链路3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 10的AL。在图14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通过链路3和链路4的AL向STA 12分配了用于UL MU通信的资源,因此STA 12在链路3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5),并在链路4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D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8)。
之后,STA 12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数据接收状态的BA。AP 10在接收到数据的链路3和链路4上返回BA,但是需要时可以在其他链路上返回BA,并且STA 12可以接收该BA。
在AP 10在链路3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中在RXOP中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存在之后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于是,STA 12可以被配置为分别在链路3和链路4上等待AL。
然后,在STA 12在链路3和链路4中的任意一个上再次接收到来自AP 10的AL的情况下,STA 12确认该AL的记载内容,并在向STA 12分配了UL MU通信的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寻址到AP 10的数据发送。在图14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通过链路3和链路4的AL向STA12分配了用于UL MU通信的资源,因此STA 12分别在链路3和链路4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DL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3,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5)。
然后,STA 12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链路3和链路4上的数据接收状态的BA。
图15图解说明在从属于AP 10的STA 13中将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的实施例子。这里,图解说明其中假设在图10中图解所示的多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下STA 13应用如图3中图解所示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情况的操作。假如横轴被假设为时间轴,图解说明了链路1~链路4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在各个时间轴中,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STA13在对应链路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STA 13在对应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由于STA 13在链路3上检测到来自OBSS的信号,因此STA 13在链路1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 10的TR,并开始UL MU通信的一系列操作。然后,STA 13在链路1和链路4上向AP10返回包括此时的TXOP信息的RR。由于存在之后在返回了RR的链路1和链路4上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因此STA 13在这些链路上等待来自AP 10的AL。
之后,STA 13在链路1和链路4上接收来自AP 10的AL。在图15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通过链路1和链路4的AL向STA 13分配用于UL MU通信的资源。STA 13在链路1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2),并且在链路4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7)。
然而,在链路4上发送上行链路用户数据7的同时,STA 13检测到来自OBSS的信号,从而一些数据未被送达。此外,STA 13进入无法在链路4上从AP 10接收BA的状态。
AP 10将记载链路1和链路4上的数据接收状态的BA记载在链路1上返回的BA中,并将BA返回给STA 13。于是,STA 13可以基于在链路1上接收的BA来掌握AP 10在链路1和链路4上的接收状态。
在AP 10在链路1和链路4中的每一个中在RXOP中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存在之后作为UL MU通信进行上述未送达数据的重发的可能性。于是,STA 13在所有链路上等待AL。
此时,由于STA 13已在链路3和链路4上检测到来自OBSS的信号,因此STA 13只能在链路1上接收来自AP 10的AL。然后,当确认通过在链路1上再次从AP 10接收的AL分配了寻址到STA 13的资源时,作为在链路1上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0),STA 13例如发送重发的上行链路用户数据7的未送达数据。
然后,STA 13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链路1上的数据接收状态的BA。
图16图解说明将多链路多用户通信应用于EMLSR装置的多链路的实施例子。这里,与图11中图解所示的例子类似,图解说明以下操作:假设了从属于AP 10的STA 14作为EMLSR装置操作、并且处于只使用链路1~链路4当中的链路1来设定数据的TXOP的状态、并且应用图3中图解所示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情况。该图使用横轴作为时间轴,图解说明链路1上的STA 14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状态,向上凸出的状态表示STA 14在链路1上进行发送操作的状态,而向下凸出的状态表示STA 14在链路1上进行接收操作的状态。
当在链路1上接收到来自AP 10的TR时,STA 14在链路1上向AP 10返回包括此时的TXOP信息的RR。由于存在之后在已返回RR的链路1上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因此STA 14在链路1上等待来自AP 10的AL。
之后,STA 14在链路1上接收来自AP 10的AL。在图16中图解所示的例子中,通过链路1的AL向STA 14分配用于UL MU通信的资源。于是,STA 14在链路1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1)。然后,STA 14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数据接收状态的BA。
此外,在AP 10在链路1中在RXOP中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存在之后进行UL MU通信的可能性。于是,STA 14在链路1上等待AL。
然后,当确认通过在链路1上再次从AP 10接收的AL分配了寻址到STA 14的资源时,STA 14在链路1上发送寻址到AP 10的UL MU通信的数据(上行链路用户数据9)。
然后,STA 14接收来自AP 10的其中记载链路1上的数据接收状态的BA。
F.各个链路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
在本项目F中,将说明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无线LAN系统的AP 10中,假设如图7~图11中图解所示的各个链路的使用检测状态的情况下的各个链路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
图17图解说明链路1上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在图解所示的序列中,在AP 10和从属于AP 10的STA 11~STA 14之间交换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
首先,从AP 10向从属于AP 10的STA 11~STA 14发送TR,该TR触发UL MU通信应用于的MLO的开始。
接下来,已经能够接收来自AP 10的TR的STA 11、STA 13和STA 14向AP 10返回其中记载TXOP信息的RR。
这里,AP 10基于STA 11、STA 13和STA 14中的每一个的TXOP信息来分配UL MU通信的资源,并将AL发送到要在链路1上复用的STA 11和STA 13。
然后,STA 11和STA 13分别在链路1上向AP 10发送复用数据(UL用户数据)。
当接收到复用数据(UL数据流)时,AP 10在链路1上向STA 11和STA 13返回其中记载接收状态的BA。
图18图解说明链路4上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序列。在图解所示的序列中,在AP 10和从属于AP 10的STA 11~STA 14之间交换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
首先,从AP 10向从属于AP 10的STA 11~STA 14发送TR,该TR触发UL MU通信应用于的MLO的开始。
接下来,已经能够接收来自AP 10的TR的STA 11~STA 13向AP 10返回其中记载TXOP信息的RR。
这里,AP 10基于STA 11~STA 13中的每一个的TXOP信息来分配UL MU通信的资源,并将AL发送到要在链路4上复用的STA 12和STA 13。
然后,AP 10、STA 12和STA 13分别在链路4上向AP 10发送复用数据(UL用户数据)。
当接收到来自STA 12和STA 13的复用数据(UL用户数据)时,AP 10在链路4上向STA 12和STA 13返回其中记载接收状态的BA。
G.无线通信装置的构成
图19示意地图解说明本公开应用于的无线通信装置1900的功能构成。图解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900例如可以在图1中图解所示的无线LAN系统中作为接入点(AP)操作。不用说,无线通信装置1900也可以从属于任何接入点作为通信终端(STA)操作。
图解所示的通信装置1900包括网络连接模块1901、信息输入模块1902、装置控制模块1903、信息输出模块1904和无线通信模块1905的各个功能模块。注意,通信装置1900还可以包括未图示的其他功能模块,但是这些模块不是实现本公开必不可少的,从而没有图示。
例如,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作为接入点操作的情况下,网络连接模块1901具有其中安装作为用于连接到诸如因特网之类的广域通信网络的通信调制解调器等的功能的构成。例如,网络连接模块1901经由公共通信线路和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连接因特网。
信息输入模块1902是用于输入指示来自用户的指令的信息的模块,例如包括按钮、键盘、触摸面板、鼠标和其他输入装置。
装置控制模块1903对应于进行控制以使用户所期望的通信装置作为接入点操作的部分。
信息输出模块1904是具体显示无线通信装置1900的操作状态和经由网络获得的信息的部分,例如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器、液晶面板或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之类的显示元件、输出语音或音乐的扬声器等,并且需要时可以显示和向用户通知需要的信息。
无线通信模块1905是用于处理无线通信的功能模块。本公开基本上由无线通信模块1905提供的功能来实现。
图20详细图解说明作为包含在图19中图解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900中的功能模块之一的无线通信模块1905的内部构成。图解所示的无线通信模块1905包括接口2001、发送缓冲器2002、发送序列管理单元2003、发送帧构造单元2004、网络管理单元2005、多链路管理单元2006、多用户复用处理单元2007、多链路接入控制单元2008、发送单元2009、天线控制单元2010、天线单元2011、检测单元2012、接收单元2013、接收帧分析单元2014、接收序列管理单元2015和接收缓冲器2016。
接口2001连接到无线通信装置1900中的其他模块(装置控制模块1903等),交换各种信息和数据。
发送缓冲器2002临时存储例如从其他模块接收并且要无线发送的数据。
发送序列管理单元2003对于每个目的地掌握要发送的数据,并管理发送序列。发送帧构造单元2004对于每个目的地构造发送帧。
网络管理单元2005管理属于无线通信装置1900的网络(BSS)的接入点的信息和通信终端的信息中的每一个。多链路管理单元2006管理MLO的操作。
多用户复用处理单元2007进行用于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处理。
多链路接入控制单元2008在多链路的各个链路上基于预定的接入控制过程来控制发送和接收。
发送单元2009进行要发送的数据的发送处理。发送单元2009包括多个(数量对应于多链路的数量的)发送单元A~D,以便单独地发送多链路的各个链路以及用户复用数据。注意,在图20中,为了方便起见图示了4个发送单元A~D,但是发送单元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以下或5个以上。然而,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是EMLSR装置的情况下,发送单元2009可以只是一个发送单元。
天线控制单元2010控制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天线。天线单元2011包括实际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的天线元件。作为天线单元2011,根据需要准备与多链路的数量对应数量的天线A~D,但是也可以为3个以下或5个以上。
检测单元2012检测由天线单元2011接收的信号。检测单元2012包括多个(数量对应于多链路的数量的)检测单元A~D。注意,在图20中,为了方便起见图示了4个检测单元A~D,但是检测单元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以下或5个以上。但是,即使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是EMLSR装置的情况下,也准备与链路的数量对应的检测单元。
接收单元2013进行经由天线单元2011和检测单元2012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处理。接收单元2013包括多个(数量对应于多链路的数量的)接收单元A~D,以便单独地接收多链路的各个链路以及用户复用数据。注意,在图20中,为了方便起见图示了4个接收单元A~D,但是接收单元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以下或5个以上。然而,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是EMLSR装置的情况下,发送单元2009可以只是一个接收单元。
接收帧分析单元2014从各个接收单元A~D接收的信号中解码预定数据,以构造接收数据。接收序列管理单元2015从接收帧中提取一部分数据(有效负载),并管理接收的序列。接收缓冲器2016临时存储接收的数据。
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作为接入点操作的情况下,TR和AL的发送处理由多链路管理单元2006指示,并且TR和AL分别作为发送帧由发送帧构造单元2004构造。
此外,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作为接入点操作的情况下,从通信终端发送的RR分别由各个接收单元A~D对每个单独的链路和每个单独的用户进行处理,并且作为接收帧在接收帧分析单元2014中进行处理。
此外,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作为接入点操作的情况下,按照接收序列管理单元2015中的寻址到无线通信装置1900的数据的接收状态来构造BA帧,并且发送帧构造单元2004构造BA帧。
另一方面,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作为通信终端操作并且接收TR的情况下,接收帧分析单元2014识别TR,多链路管理单元2006收集TXOP信息,设定要发送到接入点的RR,并且发送帧构造单元2004构造RR帧。
此外,在无线通信装置1900作为通信终端操作并且从连接目的地的接入点接收AL的情况下,接收帧分析单元2014识别AL,并且多链路管理单元2006指示使用通过该AL分配的UL MU通信的资源的发送处理。
H.帧构成
在本项目H中,将说明在本公开应用于的无线LAN系统中使用的帧的构成。
图21图解说明设定MLO所需的管理帧的构成。这里的管理帧包括UL触发请求(TR)帧、UL请求响应(RR)帧和UL分配(AL)帧。
作为预定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报头,图21中图解所示的帧包括识别帧的类型的帧控制字段、指示帧的持续时间的持续时间字段、指定接收侧装置的接收地址字段和指定发送侧装置的发送地址字段。
此外,图21中图解所示的帧包括作为MAC有效负载的多用户多链路操作(MU MLO)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并且在帧的末尾进一步添加用于数据检错的帧检查序列(FCS)。
作为MU MLO信息元素,记载了指示MU MLO的帧的格式的类型、指示信息长度的长度、以及实际的MLO操作所需的参数。MU MLO信息元素的构成对于每个管理帧是不同的。每个管理帧中的信息元素的构成的细节将在下面说明。
图22图解说明记载在MU MLO信息元素的类型字段中的值与对应于相应值的帧格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图中,定义了1:DL触发请求、2:DL请求响应、3:DL分配、5:UL触发请求、6:UL请求响应以及7:UL分配。
图23图解说明UL触发请求(TR)帧的MU MLO信息元素字段的构成。
假设类型=05,该信息元素被指示为UL触发请求的MU MLO信息元素。此外,该信息元素包括指示与多链路操作相关的参数的多链路信息、指示与多用户通信相关的参数的多用户信息、指示上行链路通信的接收机会的最大长度的RXOP最大持续时间、类似地指示最小需要长度的RXOP最小持续时间、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参数。在接收到TR帧的通信终端侧,基于RXOP最大持续时间中记载的接收机会的最大长度的信息,可以估计该TR帧的发送源所持有的接收机会的剩余时间。注意,除此之外,可以根据需要记载任意的参数Parameter。
多链路信息字段包括指示多链路的数量的多链路计数、用于以位图格式识别所请求的多链路的信道的请求多链路位图、指示第一链路~第N链路的信息的第一链路信息~第N链路信息等参数。
此外,多用户信息字段包括指示多用户复用方法的多用户类型、指示每个链路的复用数的流的数量、指示请求由接收侧通信终端同时接收的请求流的数量的请求流等参数。
图24图解说明UL请求响应(RR)帧的MU MLO信息元素字段的构成。
假设类型=06,该信息元素被指示为UL请求响应的MU MLO信息元素。此外,该信息元素包括指示与多链路操作相关的参数的多链路信息、指示与多用户通信相关的参数的多用户信息、指示上行链路通信的发送机会的最大长度的TXOP最大持续时间、类似地指示最小需要长度的TXOP最小持续时间、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参数Parameter。
多链路信息字段包含指示多链路的数量的多链路计数、用于以位图格式识别可用多链路的信道的可用多链路位图、指示第一链路~第N链路的信息的第一链路信息~第N链路信息等参数。
此外,多用户信息字段包括指示多用户复用方法的多用户类型、指示每个链路的复用数的流的数量、指示可用流的数量的可用流等参数。
此外,该信息元素包括用于识别通信终端是EMLSR还是EMLMR装置的EMLSR/EMLMR等的信息作为其他参数Parameter。
图25图解说明UL分配(AL)帧的MU MLO信息元素字段的构成。
假设类型=07,该信息元素被指示为UL分配的MU MLO信息元素。此外,该信息元素包括指示与多链路操作相关的参数的多链路信息、指示与多用户通信相关的参数的多用户信息、指示在分配帧中上行链路通信的接收机会的当前RXOP持续时间、指示在继续使用的情况下的接收机会的总RXOP持续时间、以及作为根据需要添加的其他参数,指示返回ACK的方法的ACK策略、指示后续资源分配的分配之后(After Allocation)等参数。ACK策略参数可以用于通知用于返回块ACK的资源的分配。
多链路信息字段包含指示多链路的数量的多链路计数、用于以位图格式识别分配的多链路的信道的分配多链路位图、与发送分配帧的链路的带宽等参数对应的多链路分配等参数。
此外,多用户信息字段包括指示多用户复用方法的多用户分配、指示每个链路的复用数的流的数量、指示第一用户信息~第M用户信息的第一已用信息~第M用户信息等参数。每个用户信息包括指示所分配资源的资源(Resource)、用于识别装置的装置(Device)等参数。
图26图解说明上行链路块确认(BA)帧的构成。BA帧具有其中记载与常规BA帧对应的信息的构成,在预定的MAC报头(同上)之后包括BA控制字段和BA信息字段,并且在末尾添加用于检错的FCS字段。
BA控制字段包括BA Ack策略、BA类型、MLO控制和TID_INFO的各个参数。BA类型指示该BA帧的格式。图26还图解说明记载在BA类型字段中的值和与各个值对应的BA帧格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定义12:MU MLO作为新的BA类型。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时在按照惯例在BA控制字段中保留的比特部分中记载MLO控制参数。该MLO控制包括指示需要更多数据的更多数据(More Data)、用于识别是否可以设定TXOP或RXOP的TXOP/RXOP、指示能够进行多链路操作的链路的数量的多链路计数、以位图格式指示可用链路的可用链路位图等参数。
I.上行链路通信的操作例子
在本项目I中,将说明在本公开应用于的无线LAN系统中接入点和通信终端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
图27和图28以流程图的形式图解说明接入点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这里,以流程图的形式图解说明作为MLO的一部分、通过从接入点发送触发来激活按照本公开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操作序列。
首先,接入点在任意定时获取各个链路中的使用状态(步骤S2701),确定寻址到该接入点的数据的到达状态,并确定是否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步骤S2702)。
然后,在多链路中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2702:是),接入点设定多用户和多链路参数(步骤S2703),并对进行多链路操作的各个链路进行接入控制(步骤S2704)。
这里,在存在可以进行发送的链路的情况下(步骤S2705:是),接入点在该链路上发送触发请求(Trigger Request:TR)帧(步骤S2706),然后,在该链路上从通信终端接收到响应(Request Response:RR)帧的情况下(步骤S2707:是),接入点依次存储已响应的通信终端和响应参数以及对应的链路信息(步骤S2708)。
然后,返回到步骤S2705,接入点在所有可用于发送的链路上发送TR帧。
之后,当在所有可用于发送的链路上结束RR帧的接收时(步骤S2705:是),接入点获取在各个链路上从通信终端返回的RR帧的信息(步骤S2709),并检查响应是否是来自如EMLSR装置那样对可用链路或可用资源有很大限制的装置(步骤S2710)。此外,在响应不是来自如EMLSR装置那样对可用链路或可用资源有很大限制的装置的情况下(步骤S2710:否),接入点检查响应是否是来自其中存在未送达数据的通信终端(步骤S2711)。
然后,在响应来自如EMLSR装置那样对可用链路或可用资源有很大限制的装置的情况下(步骤S2710:是),或者在响应来自其中存在未送达数据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2711:否),接入点被配置为优先分配该响应链路上的资源(步骤S2712),而在响应来自除此之外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步骤S2711:是),接入点被配置为适当分配剩余的资源(步骤S2713)。在步骤S2712和S2713,接入点基于分配的资源设定与多链路操作相关的参数,并且还设定与多用户通信相关的参数。
这里,当对于已响应的所有通信终端完成资源分配时(步骤S2714:是),接入点检查是否有剩余资源(步骤S2715)。然后,在有剩余资源的情况下(步骤S2715),接入点可以在需要时分配用于随机接入的数据发送的资源(步骤S2716)。
接下来,接入点生成其中记载在步骤S2712或S2713设定的与多链路操作相关的参数以及与多用户通信相关的参数的AL帧,并在可用链路上发送分配(AL)帧(步骤S2717)。之后,接入点基于在步骤S2712和S2713中设定的与多链路操作和多用户通信相关的参数,在各个链路上接收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数据(步骤S2718)。
接下来,接入点检查数据(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是否能够被正常接收(步骤S2719)。在数据能够被正常接收的情况下(步骤S2719:是),接入点将该数据存储在接收缓冲器2016中(步骤S2720),并且将接收的序列号作为ACK信息存储(S2721)。注意,在接收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情况下(步骤S2719:否),跳过后续的步骤S2720和步骤S2721,不存储接收数据,并且也不存储序列号作为ACK信息。
然后,在对于所有多链路和多用户复用数据完成处理之前(步骤S2722:否),处理返回步骤S2719,接入点重复进行上述接收处理。
当结束所有多链路和多用户复用数据的接收时(步骤S2722:是),随后,接入点检查接收机会(RXOP)的设定是否继续,以及是否存在需要重发的数据(步骤S2723)。在RXOP的设定继续的情况下(步骤S2723:是),接入点再次设定用于分配资源的参数(步骤S2724),并且在存在未送达数据的情况下,接入点使用由AL帧的ACK策略参数分配的资源,发送可以识别数据的块ACK(BA)(步骤S2725)。注意,可以同时发送BA帧和用于下一个MLO的AL帧。
在存在未送达数据的情况下或者在需要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2726:是),接入点返回步骤S2704,继续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操作。
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未送达数据的情况下、或者在确定正常的数据接收处理已经足够从而不需要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2726:否),接入点结束一系列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
图29和图30以流程图的形式图解说明通信终端在上行链路通信期间进行的操作。这里,以流程图的形式图解说明作为MLO的一部分、通过通信终端接收来自接入点的触发激活按照本公开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操作序列。
首先,在接收到从通信协议的上位层到接入点的上行链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2901:是),通信终端将该数据存储在发送缓冲器2002中(S2902)。
然后,通信终端在多链路操作的操作链路上进行接收操作(步骤S2903)。即使在如EMLSR装置那样对可用链路或可用资源有很大限制的装置的情况下,通信终端也可以在多链路上进行预定前导码信号的检测操作。
这里,在接收到寻址到其他网络(OBSS)或其他通信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904:是),通信终端在该链路上设定忙碌状态,或者在接收到RTS或CTS帧的情况等下,通信终端按照记载在其中的持续时间的时间信息等,设定用于虚拟载波侦听的NAV(步骤S2905)。
当通信终端从接入点接收到下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触发请求(触发请求:TR)帧时(步骤S2906:是),通信终端获取发送缓冲器2002的数据量的参数(步骤S2907),并在该链路上检查是否需要上行链路数据发送(步骤S2908)。然后,在需要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2908:是),通信终端设定上行链路发送参数(步骤S2909)。
这里,在通信终端是如EMLSR装置那样对可用链路或可用资源有很大限制的装置的情况下,或者在识别出要使用的链路的情况下(步骤S2910:是),需要时向接入点发送RTS帧(步骤S2911)。
此外,在通信终端不是如EMLSR装置那样对可用链路或可用资源有很大限制的装置的情况下,或者在其他没有需要的情况下(步骤S2910:否),通信终端发送响应(请求响应:RR)帧(步骤S2912)。
然后,通信终端在发送了这些帧的链路上等待来自接入点的分配(AL)帧(步骤S2913)。
在从接入点接收到AL帧的情况下(步骤S2913:是),通信终端检查是否存在用于通信终端的资源分配(步骤S2914)。
这里,在通过AL帧向通信终端分配了资源的情况下(步骤S2914:是),通信终端设定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参数(步骤S2917),从发送缓冲器2002获得数据(步骤S2918),并且在指定的定时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2919:是),通信终端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发送(步骤S2920)。
另一方面,在没有通过AL帧向通信终端分配资源的情况下(步骤S2914:否),通信终端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用于随机接入的资源分配(步骤S2915)。然后,在存在用于随机接入的资源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2915:是),通信终端按照用于随机接入的发送参数的设定,可以发送以后的上行链路多用户通信的数据(步骤S2916)。
注意,这里,由于还设想分配多个链路和多个多用户复用通信的情况,因此通信终端重复设定对应的发送数据的处理,直到发送定时到来为止。
在数据的发送之后,在通过由AL帧的ACK策略参数指定的资源接收到来自接入点的BA帧的情况下(步骤S2921:是),通信终端从该帧获取已接收的数据的序列号(步骤S2922),并在发送缓冲器2002中进行丢弃(步骤S2923)。
然后,在存在寻址到接入点的数据的情况下,通信终端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的操作。
注意,在通信终端的发送机会到来的情况下,通信终端可适当地进行寻址到接入点的通信,而不进行上面所述的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
J.效果
在本项目J中,总结了本公开所带来的效果。
(1)接入点可以在多链路当中可以进行接收的链路上从通信终端接收TXOP信息,并且对于每个通信终端指定进行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的链路。
(2)在存在OBSS的环境中,即使在所有的发送侧通信装置中多链路都不可用的情况下,每次可以使用发送侧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来进行多用户通信。
(3)另外在EMLSR装置中,可以在当前使用的链路上将TXOP信息返回给接入点,并且基于来自接入点的AL帧可以掌握哪个链路可以用于上行链路通信。
(4)通过接入点发送触发请求并且通信终端返回请求响应的交互,接入点可以识别此时的可用链路。
(5)接入点可以从基于从通信终端返回的请求响应所掌握的状况,向各个通信终端分配最佳链路,并且可以实现不浪费地使用各个通信终端所获得的发送机会的多链路操作。
(6)通过接入点根据需要返回块ACK,通信终端可以掌握是否需要重发,并且在传输路径连续可用的情况下,通信终端可以再次返回记载TXOP信息的响应,并连续地进行通信。
(7)通过还从任何发送侧通信终端在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并发送的资源当中,分配用于具有高随机接入性的数据的发送的资源,可以给予发送对于接入点的请求的机会。
于是,按照本公开,通过获得不仅通过如现有技术那样针对每个链路向一个通信终端授予发送权、而且通过使用多用户复用通信技术向更优的通信终端分配通信资源的方法,将多用户通信应用于多链路操作,可以不浪费地利用传输路径。
工业适用性
以上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公开。然而,清楚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修改和替换。
本公开例如适用于在多链路操作中难以使用所有信道的网络环境,并且各个通信终端向接入点通知其中可以设定发送机会的多链路,接入点基于所述通知中的信息分配各个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链路,并且各个通信终端可以使用彼此可用的多链路信道来实现上行链路多用户复用通信。此外,按照本公开,由于接入点对各个从属通信终端设定上行链路复用通信的发送机会并进行数据发送,因此作为EMLSR的通信终端正在其上操作的链路的资源也被有效地分配给该通信终端。即,按照本公开,通过应用于其中使用所有信道的多链路操作很困难的网络环境,可以提高整个网络中的吞吐量。
不用说,本公开也适用于其中使用所有信道的多链路操作容易的网络,接入点按照要从各个通信终端发送的数据量等有效地分配各个通信终端发送数据的链路的资源,从而提高整个网络中的吞吐量。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主要说明了将本公开应用于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系统的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应用范围不限于特定的无线标准,本公开可以类似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无线网络。
总之,以上以例子的形式说明了本公开,记载在本说明书中的内容不应限定性地来解释。为了确定本公开的要点,应参考权利要求书。
注意,本公开可以具有以下构成。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同时从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接收数据的处理;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使用最佳链路接收数据。
(2)按照上述(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已经获取接收机会的链路上向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发送用于请求与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触发请求信号。
(3)按照上述(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接收用于响应所述触发请求信号的请求响应信号。
(4)按照上述(3)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来自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请求响应信号,确定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
(5)按照上述(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优先考虑从对通信资源有很大限制的发送侧通信装置接收的请求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
(6)按照上述(1)~(5)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发送分配信号,所述分配信号包括与分配给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链路有关的信息和与多用户复用通信有关的信息。
(7)按照上述(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分配给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链路有关的信息和与多用户复用通信有关的信息,控制使用所述多个链路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同时数据接收。
(8)根据上述(1)~(7)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用于接收块ACK的资源分配给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
(9)按照上述(6)或(7)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存在接收机会的剩余时间的情况下,重复发送所述分配信号。
(10)一种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针对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确定最佳链路的步骤;以及
使用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从多个接收侧通信装置同时接收数据的步骤。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接收数据的处理,接收的数据为从接收侧通信装置向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的数据当中、寻址到所述通信装置的数据;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通知所述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的发送机会,并且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指定的链路上与其他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数据。
(12)按照上述(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响应于从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到触发请求信号,在已获取发送机会的链路上返回请求响应信号。
(13)按照上述(1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已能够获取发送机会的所有链路上返回请求响应信号。
(14)按照上述(11)~(13)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所述通信单元或所述通信处理单元对通信资源具有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进行发送的链路上发送请求发送信号。
(15)按照上述(12)或(13)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发送了所述请求响应信号的链路上等待信号。
(16)根据上述(11)~(15)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包括与发送资源的分配有关的信息的分配信号,并且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分配信号中分配给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的资源向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17)按照上述(16)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所述分配信号中没有资源被分配给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的情况下,基于用于随机接入的资源分配进行数据发送。
(18)按照上述(11)~(15)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任意链路上接收来自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块ACK。
(19)按照上述(11)~(18)任意之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存在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接收机会的剩余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等待来自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再次的分配信号。
(20)一种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向接收侧通信装置通知与所述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的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
在由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指定的链路上与其他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寻址到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数据的步骤。
附图标记列表
1900无线通信装置
1901网络连接模块
1902信息输入模块
1903装置控制模块
1904信息输出模块
1905无线通信模块
2001接口
2002发送缓冲器
2003发送序列管理单元
2004发送帧构造单元
2005网络管理单元
2006多链路管理单元
2007多用户复用处理单元
2008多链路接入控制单元
2009发送单元
2010天线控制单元
2011天线单元
2012检测单元
2013接收单元
2014接收帧分析单元
2015接收序列管理单元
2016接收缓冲器

Claims (20)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同时从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接收数据的处理;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使用最佳链路接收数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已经获取接收机会的链路上向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发送用于请求与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触发请求信号。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接收用于响应所述触发请求信号的请求响应信号。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来自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请求响应信号,确定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优先考虑从对通信资源有很大限制的发送侧通信装置接收的请求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发送分配信号,所述分配信号包括与分配给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链路有关的信息和与多用户复用通信有关的信息。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分配给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链路有关的信息和与多用户复用通信有关的信息,控制使用所述多个链路从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同时数据接收。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用于接收块ACK的资源分配给所述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存在接收机会的剩余时间的情况下,重复发送所述分配信号。
10.一种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针对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确定最佳链路的步骤;以及
使用每个发送侧通信装置的最佳链路从多个接收侧通信装置同时接收数据的步骤。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进行接收数据的处理,接收的数据为从接收侧通信装置向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的数据当中、寻址到所述通信装置的数据;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通知所述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的发送机会,并且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指定的链路上与其他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数据。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响应于从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到触发请求信号,在已获取发送机会的链路上返回请求响应信号。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已能够获取发送机会的所有链路上返回请求响应信号。
14.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所述通信单元或所述通信处理单元对通信资源具有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进行发送的链路上发送请求发送信号。
15.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发送了所述请求响应信号的链路上等待信号。
16.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接收包括与发送资源的分配有关的信息的分配信号,并且进行控制以使用所述分配信号中分配给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的资源向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所述分配信号中没有资源被分配给所述通信装置的发送的情况下,基于用于随机接入的资源分配进行数据发送。
18.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任意链路上接收来自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块ACK。
19.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在存在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接收机会的剩余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等待来自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再次的分配信号。
20.一种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装置能够在多个链路上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方法包括:
向接收侧通信装置通知与所述通信装置可用的链路的发送机会有关的信息的步骤;以及
在由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指定的链路上与其他发送侧通信装置同时发送寻址到所述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数据的步骤。
CN202180094656.2A 2021-03-02 2021-12-28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Pending CN1169184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3043 2021-03-02
JP2021033043 2021-03-02
PCT/JP2021/048824 WO2022185700A1 (ja) 2021-03-02 2021-12-28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8420A true CN116918420A (zh) 2023-10-20

Family

ID=83153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4656.2A Pending CN116918420A (zh) 2021-03-02 2021-12-28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37974A1 (zh)
EP (1) EP4304266A1 (zh)
CN (1) CN116918420A (zh)
TW (1) TW202236882A (zh)
WO (1) WO20221857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66959A1 (ja) * 2014-04-28 2015-11-05 株式会社 東芝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端末、メモリーカード、集積回路、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880930B2 (en) * 2016-03-11 2020-12-29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LAN system, wireless LAN base station, wireless LA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6882A (zh) 2022-09-16
WO2022185700A1 (ja) 2022-09-09
EP4304266A1 (en) 2024-01-10
US20240137974A1 (en) 2024-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21264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由v2x终端执行的v2x通信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US1034928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frame
KR101980714B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사용자 블록 확인응답 프레임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Nihtilä et al. System performance of LTE and IEEE 802.11 coexisting on a shared frequency band
EP3076740B1 (en)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in multi-carrier system
CN116684933A (zh)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混合传输方法和装置
KR20080025132A (ko) 채널 할당 방법, 무선통신시스템, 및 무선구간의 채널 구조
US1152343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210896A1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200358588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2023020951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902348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6918420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WO2022185702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20110083487A (ko) 상향 링크 자원 할당 장치
Hocını et al. Full duplex radio communications in high efficiency WLANs: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the main MAC protocols
WO2022203264A1 (ko) 자동전송과 cg 재전송의 공존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228566A1 (ja)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WO2023235900A2 (en) Sidelink unlicensed resource reservation
CN117202353A (zh) 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Shinohara et al. Efficient Multi-User Transmission Technique with Frequency Division for WLANs
Díaz López WLANs as an offloading solution for mobile cellula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