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8023A -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 Google Patents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8023A
CN116918023A CN202280015495.8A CN202280015495A CN116918023A CN 116918023 A CN116918023 A CN 116918023A CN 202280015495 A CN202280015495 A CN 202280015495A CN 116918023 A CN116918023 A CN 116918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frame
frame portion
grill
fas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54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东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18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80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01H9/362Mounting of plates in arc cha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08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42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04Contacts
    • H01H73/045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41Rotating bri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365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01H2009/365Metal parts using U-shaped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2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 H01H33/121Load break switch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Keying Circuit Device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紧贴设置于曲线形框架部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所述灭弧室包括:两个盖部,与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电弧格栅,配置在面向的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所述盖部的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接触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

Description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紧贴设置于曲线形框架部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背景技术
负载开闭器(Load break switch,LBS)是指通过通断电路的额定电流来保护线路的分支、区分以及电力系统的部件。此外,在一般电力电路中不需要短路保护的情况下,负载开闭器可以代替断路器而用于切断过载电流和接地故障电流。
负载开闭器包括:固定端子部,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以及可动端子部,能够向朝固定端子部的方向或远离固定端子部的方向运动。
可动端子部可以被手动或自动操作运动,从而与固定端子部接触和分离。
当可动端子部与固定端子部接触时,开闭负载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即,当可动端子部与固定端子部接触时,开闭负载向负载供应电源。
相反,当可动端子部从固定端子部分离时,负载开闭器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断电,并切断向负载的电源供应。在上述过程中,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arc)。
电弧是指,在隔着气体配置的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压的情况下产生,由存在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气体转换为通电介质而形成的电气放电。
电弧是高温高压的电子流,会延迟电流的切断,导致负载开闭器的损坏。因此,需要快速处理在负载开闭器的电源切断过程中产生的电弧。这被称为灭弧(arcextinguishing)。负载开闭器为了灭弧而包括灭弧室。
灭弧室是指,熄灭在电流的导通和断开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的部件。灭弧室通过伸长电弧的长度并将其冷却来灭弧。
通常的灭弧室设置有复数个电弧格栅。每个电弧格栅将电弧向远离固定端子部的方向引导,以伸长电弧的长度。
灭弧室可以根据负载开闭器的安装环境、驱动条件等而设置为各种形态。在本发明中,灭弧室设置在旋转型负载开闭器的框架部的外部。
在灭弧室设置在框架部的外部的情况下,电弧引导和伸长效果可以在灭弧室与框架部紧贴时被最大化。但是,现有的灭弧室难以紧贴设置在形成为圆柱形状的框架部的外周面。
这可能不利于灭弧室的电弧引导和伸长过程。不仅如此,这可能导致负载开闭器的不必要的体积增加。
因此,可以考虑开发能够更紧贴设置于负载开闭器的灭弧室。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0549510号公开了一种气体绝缘负载开闭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灭弧室设置于开闭器的主电路固定电极的气体绝缘负载开闭器。
但是,这种类型的负载开闭器没有公开设置于曲线形框架部的灭弧室。此外,这种类型的负载开闭器没有公开能够紧贴设置于曲线形框架部的灭弧室的结构。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315008号公开了一种灭弧室。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包括隔开层叠而形成多层的复数个格栅的灭弧室。
但是,这种类型的负载开闭器也没有公开能够紧贴设置于曲线形框架部的灭弧室的结构。因此,可能导致灭弧室的电弧引导和伸长不充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0549510号(2006.01.27.)
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315008号(2013.09.2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紧贴设置于旋转型负载开闭器的框架部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灭弧(arc extinguishing)过程中电弧的重新引燃现象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弧格栅能够更有效地引导电弧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灭弧时进一步增大电弧的伸长和冷却效果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能力被最大化的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灭弧室包括:固定端子部;框架部,形成为柱形状,容纳所述固定端子部的一部分;两个盖部,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电弧格栅,配置在面向的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与所述固定端子部彼此隔开,所述盖部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接触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位于与所述固定端子部相邻的位置。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包括:格栅基座部,形成为沿朝所述盖部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以及两个格栅腿,从所述格栅基座部的一侧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延伸形成;两个所述格栅腿的中心线可以与所述电弧格栅的中心线隔开,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电弧格栅位于偏向的位置。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可以设置有复数个,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弧格栅的所述格栅腿可以排列为不在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重叠。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可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有电弧孔。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设置有复数个所述电弧孔。
另外,可以包括:框架部,形成为圆柱形状,容纳所述固定端子部的一部分;两个盖部,一侧位于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相邻的位置,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复数个电弧格栅,配置在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沿规定曲线以规定间隔排列,所述盖部可以形成为板形状,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位于与所述固定端子部相邻的位置,所述规定曲线的曲率半径可以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曲率半径相同。
另外,所述盖部可以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其曲率半径可以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曲率半径相同。
另外,所述规定间隔可以是所述电弧格栅的厚度的1.4倍以上且1.6倍以下。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可以包括:格栅基座部,形成为沿朝所述盖部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以及两个格栅腿,从所述格栅基座部的一侧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延伸形成;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弧格栅的所述格栅腿可以排列为不在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重叠。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可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形成有电弧孔。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负载开闭器,包括:开闭部,包括固定端子部和可动端子部;框架部,形成为柱形状,容纳所述固定端子部的一部分;旋转轴,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框架部,与所述可动端子部连接并与所述可动端子部一起旋转;以及灭弧室,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所述灭弧室包括:两个盖部,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电弧格栅,配置在面向的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与所述固定端子部彼此隔开;所述盖部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一侧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接触,所述一侧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位于与所述固定端子部相邻的位置。
另外,所述灭弧室可以包括沿规定曲线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复数个电弧格栅,所述规定曲线可以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
另外,所述电弧格栅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复数个所述电弧格栅中,所述电弧格栅的长度在远离所述固定端子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另外,可以包括电弧滚环(arc runner),其配置在面向的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并配置在所述固定端子部和所述电弧格栅之间,其一部分与所述固定端子部接触。
另外,所述可动端子部包括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容纳在所述框架部的内部的可动触点;所述电弧格栅可以包括:格栅基座部,形成为沿朝所述盖部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以及两个格栅腿,从所述格栅基座部的一侧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延伸形成;所述格栅腿的朝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的一端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两个所述格栅腿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有格栅凹部,所述格栅凹部的宽度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可动触点的宽度,所述可动触点在通过所述格栅凹部的内部的同时旋转。
另外,可以包括:可动触点台,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放射方向延伸的杆形状,在一侧端部形成有所述可动触点;以及吹气引导件(puffer guide),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放射方向延伸的柱形状,在内部形成容纳所述可动触点台的中空,在外部配置有所述可动触点。
另外,所述灭弧室可以设置有复数个,隔着所述旋转轴面向的两个所述灭弧室可以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呈点对称。
另外,所述灭弧室可以包括紧固部,所述紧固部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在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接触的一面凹陷形成有紧固槽;所述紧固槽从所述紧固部的所述一面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外侧凹陷形成;所述框架部可以包括紧固翼部,所述紧固翼部从外周面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外侧凸出形成,形成为与所述紧固槽对应的形状,插入结合于所述紧固槽。
另外,所述紧固部可以设置有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贯穿形成的紧固孔,所述紧固翼部可以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紧固孔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的紧固翼孔,所述紧固孔和所述紧固翼孔分别可以贯穿结合有结合构件。
另外,所述结合构件可以以螺栓结合方式分别与所述紧固部和所述紧固翼孔结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各种效果中,能够通过上述解决手段获得的效果如下。
首先,灭弧室(arc chute)设置有盖部和复数个电弧格栅。盖部的曲率半径形成为与框架部的曲率半径相同。另外,电弧格栅沿以与框架部相同的曲率半径形成的规定曲线以预定的间隔排列。
因此,灭弧室可以与旋转型负载开闭器的框架部紧贴并紧固。这可能更有利于灭弧室引导和伸长电弧。此外,能够进一步提高灭弧室的灭弧性能。
另外,在复数个电弧格栅中,电弧格栅的长度在远离固定端子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因此,在设置于灭弧室的电弧格栅的数量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进一步增大可动触点和电弧格栅之间的绝缘距离。由此,能够防止在灭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电弧的重新引燃现象。此外,能够预防由电弧的重新引燃引起的灭弧室的烧损。
另外,在电弧格栅和固定端子部之间追加设置有电弧滚环。此时,电弧滚环的一部分与固定端子部接触,从而在产生电弧时,对电弧进行初步引导。即,电弧在向电弧格栅引导之前,先朝电弧滚环引导。
因此,电弧格栅能够更有效地引导电弧。由此,灭弧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灭弧动作。
另外,当可动端子部旋转时,可动触点可以通过格栅凹部。此时,格栅凹部是指形成在电弧格栅的格栅腿之间的空间。
因此,电弧的引导路径可以相对于格栅凹部移动到更内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电弧的伸长和冷却效果。其结果,能够提高灭弧室的灭弧效率。
另外,灭弧室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灭弧室分别与不同的固定端子部相邻配置。隔着旋转轴面向的两个灭弧室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的中心轴呈点对称。
因此,可以在隔着旋转轴面向的两个固定端子部分别设置不同的灭弧室。由此,能够使灭弧室的灭弧能力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负载开闭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负载开闭器的框架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框架部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负载开闭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负载开闭器的开闭部、旋转轴、灭弧室以及吹气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灭弧室和吹气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负载开闭器的开闭部和灭弧室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负载开闭器的灭弧室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8的灭弧室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图8的灭弧室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设置于图8的灭弧室的紧固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紧固部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1的紧固部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设置于图8的灭弧室的电弧滚环和电弧格栅的概念图。
图15是示出设置于图8的灭弧室的电弧滚环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设置于图8的灭弧室的电弧格栅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与图16不同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弧格栅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与图16不同的又一实施例的电弧格栅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与图16不同的又一实施例的电弧格栅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与图8不同的另一实施例的灭弧室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灭弧室的主视图。
图22是示出图20的灭弧室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设置于图20的灭弧室的电弧格栅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灭弧室和吹气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25是示出图24的灭弧室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图24的灭弧室的主视图。
图27是示出图24的灭弧室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设置于图24的灭弧室的电弧格栅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开闭部和灭弧室的(a)产生电弧前及(b)产生电弧后的状态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开闭器1。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省略对一部分构成要素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即使是不同的实施例,也对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附图仅用于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便于理解,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不限于附图。
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定义,否则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参照图1、图8、图15、图20以及图25所示的坐标系来理解。
1.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开闭器1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1至图23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开闭器1进行说明。但是,各个构成要素的旋转方向参照图4、图5、图7以及图29来理解。
负载开闭器1可以通断电路的额定电流。即,负载开闭器1可以允许或切断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状态。为此,负载开闭器1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换言之,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过负载开闭器1可通电地连接。
在负载开闭器1的固定触点321b、322b和可动触点332彼此接触的情况下,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以通过负载开闭器1可通电地连接。相反,在负载开闭器1的固定触点321b、322b和可动触点332彼此隔开的情况下,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状态被切断。
负载开闭器1的开闭与否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来操作。为此,负载开闭器1可以结合有额外的操作部。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开闭器1的构成,并将分别说明框架部10、固定部20、开闭部30、旋转轴40、灭弧室(arc chute)50以及吹气引导件(puffer guide)60。
(1)负载开闭器1的构成的说明
负载开闭器1可以分别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以允许或切断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状态。具体而言,负载开闭器1使固定端子部320和可动端子部330彼此接触或隔开,允许或切断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负载开闭器1与把手结合。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把手来手动操作负载开闭器1的开闭与否。在设置于环网单元(Ring Main Unit,RMU)的负载开闭器1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旋转操作把手来操作开闭与否。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负载开闭器1附着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在预定条件下,打开或闭合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电路。即,负载开闭器1的开闭与否可以通过所述操作部自动地操作。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负载开闭器1包括框架部10、固定部20、开闭部30、旋转轴40、灭弧室50以及吹气引导件60。
以下,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负载开闭器1的构成。
(2)框架部10和固定部20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框架部10进行说明。
框架部10形成负载开闭器1的外观。
框架部10形成为圆柱形状。
框架部10的外周形成为与灭弧室50对应的形状。
在框架部10的外周形成有能够容纳固定端子部320的贯通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框架部10的上侧和下侧外周面形成有能够容纳固定端子部320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
框架部10在内部形成有能够容纳各种装置的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负载开闭器1执行用于施加或切断从外部传递的电流的功能的各种装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开闭部30、旋转轴40以及吹气引导件60。
在框架部10贯通结合有与吹气引导件60结合的旋转轴4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40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结合于框架部10的中心部。具体而言,旋转轴40与框架部10的中心轴位于一条直线上。
框架部10内部的气体可以在旋转轴40旋转时产生的压力作用下瞬间被压缩。所述气体穿过吹气引导件60向相反方向移动。在上述过程中,所述气体可以以高速穿过吹气引导件60。其结果,在开闭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可以通过上述过程熄灭。
在框架部10的外部固定结合有固定部20和灭弧室5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部10的后方侧结合有固定部20,框架部10的外周结合有灭弧室50。
在一实施例中,框架部1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例如,框架部1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框架部10的内部和外部任意地通电。即,能够预防作为电子流的电弧向框架部10的外部任意流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框架部10可以由具有高耐压性和高耐热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由作为高温高压的电子流的电弧引起的框架部10的烧损。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部10包括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20。
上部框架110形成负载开闭器1的上侧外观。
上部框架110可以形成为半圆柱形状。具体而言,上部框架110是曲面部朝上侧的半圆柱形状。此时,上部框架110的外周形成为与灭弧室50对应的形状。
在上部框架110的外周面紧贴结合有灭弧室50。为此,在上部框架110的外周可以形成有上部紧固翼部111。即,上部紧固翼部111紧贴结合于灭弧室50。
上部紧固翼部111与灭弧室50相邻配置,并插入结合于灭弧室50。
上部紧固翼部111形成为板形状。上部紧固翼部111从由上部框架110外周面的任意两个点限定的圆弧朝上部框架110的放射状外侧延伸形成。即,上部紧固翼部111从上部框架110的外周面向框架部10的放射状外侧凸出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上部紧固翼部111可以形成为与后述的灭弧室50的紧固槽511对应的形状。
在上部紧固翼部111形成有上部紧固翼孔111a。
上部紧固翼孔111a起到作为灭弧室50的结合构件520的通路的功能。灭弧室50的结合构件520贯穿上部紧固翼孔111a并结合于上部紧固翼部111。即,灭弧室50的结合构件520贯穿结合于上部紧固翼孔111a。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结合可以是螺栓结合方式。
上部紧固翼孔111a可以由规定截面沿一个方向延伸形成。此时,所述规定截面可以根据灭弧室50的结合构件520而改变。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紧固翼孔111a由圆形的截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另外,在上部框架110的外周凸出形成有能够容纳固定端子部320的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
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容纳固定端子部320,以使固定端子部320与框架部10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相通。
在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的内部形成有能够容纳固定端子部320的空间。具体而言,在所述空间容纳有固定触点台321a、322a。即,固定触点台321a、322a贯穿结合于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
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形成为在内部形成中空的柱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从上部框架110的上侧外周面向上侧延伸。
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被配置为围绕固定端子部320。即,固定端子部320被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包围。
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的数量与结合于上部框架110的固定端子部320的数量相同。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三对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
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的数量可以根据设置本发明的负载开闭器1的电力系统的类型来确定。在一实施例中,负载开闭器1设置于利用R相、S相以及T相的三相电路的电力系统。由此,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也可以根据三相电路而设置三对。
在上部框架110的下侧结合有下部框架120。
下部框架120形成负载开闭器1的下侧外观。
下部框架120与上部框架110相邻配置。另外,下部框架120配置在上部框架110的下侧。
下部框架120相对于旋转轴40与上部框架110对称。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20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40上下对称。
下部框架120形成为半圆柱形状。具体而言,下部框架120是曲面部朝下侧的半圆柱形状。此时,下部框架120的外周形成为与灭弧室50对应的形状。
下部框架120的上端部与上部框架110的下端部接触。另外,下部框架120的上端部形成为与上部框架110的下端部对应的形状。
在下部框架120的外周面紧贴结合有灭弧室50。为此,在下部框架120的外周可以形成有下部紧固翼部121。即,下部紧固翼部121紧贴结合于灭弧室50。
在下部紧固翼部121形成有下部紧固翼孔121a。
下部紧固翼部121和下部紧固翼孔121a的功能和结构分别与上部框架110的上部紧固翼部111和上部紧固翼孔111a对应。因此,将省略对此的重复说明。
另外,在下部框架120的外周凸出形成有能够容纳固定端子部320的下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2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下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22从下部框架120的下侧外周面向下侧延伸。
下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22的功能和结构与上部框架110的上部固定端子容纳部112对应。因此,将省略对此的重复说明。
固定部20将框架部10牢固地设置于环网单元的本体、配电盘等。
固定部20与框架部10相邻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20配置在框架部10的后方侧。
固定部20配置在框架部10和设置有负载开闭器1的特定构件(未图示)之间,并分别与框架部10和所述特定构件结合。即,框架部10和所述特定构件可以借助固定部20来结合。
因此,负载开闭器1可以在框架部10与特定构件结合而不从特定构件脱离的状态下运转。
固定部20可以由高刚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固定部2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固定部20的损坏和框架部10的脱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20包括固定板210和支撑件220。
固定板210是供固定部20直接与所述特定构件结合的构件。
固定板210形成在固定部20的与框架部10相反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板210形成在固定部20的后方侧。
固定板210形成为板形状。在一实施例中,在固定板210的中心部可以形成有贯通孔。因此,能够使固定板更轻量化。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板210形成为在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的四边形板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板210的中心点位于框架部10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在固定板210可以贯穿形成有固定孔211。
在一实施例中,在固定孔211可以贯穿结合有使所述特定构件与固定板210结合的构件。此时,在所述特定构件优选形成有与固定孔211相通的贯通孔。
在固定板210和框架部10之间配置有支撑件220。
支撑件220配置在固定板210和框架部10之间,分别与固定板和框架部10结合。即,固定板和框架部10可以通过支撑件220结合。因此,框架部10可以与固定板210隔开。
支撑件220可以与固定板210的朝框架部10的一面结合。另外,支撑件220可以与框架部10的朝支撑件220的一侧结合。所述结合可以是螺栓结合方式。
支撑件220可以沿朝框架部10和固定板210的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220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2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上述实施例中,复数个支撑件220被配置为其中心点与固定板210的中心点相同。
(3)开闭部30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4至图6对开闭部30进行说明。
开闭部30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允许或切断电流的通电。具体而言,开闭部30使固定触点321b、322b和可动触点332接触而允许电流的通电,或使固定触点321b、322b和可动触点332隔开而切断电流的通电。
开闭部3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三个开闭部30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
开闭部30的数量可以根据设置本发明的负载开闭器1的电力系统的类型来确定。在负载开闭器1设置于利用R相、S相以及T相的三相电路的电力系统的情况下,开闭部30也可以根据三相电路而设置三个。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开闭部30包括电弧(arc)腔室310、固定端子部320以及可动端子部330。
电弧腔室310也可以称为“灭弧部”。电弧腔室310熄灭固定触点321b、322b与可动触点332隔开时产生的电弧。具体而言,电弧腔室310在内部形成能够灭弧的空间。
所述空间内部的气体可以被可动端子部330运动时产生的压力瞬间压缩。此时,所述气体可以穿过吹气引导件60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在上述过程中,气体可以以高速流过吹气引导件60,执行灭弧动作。
电弧腔室310密闭容纳固定端子部320和可动端子部330。即,固定端子部320和可动端子部330容纳在电弧腔室310的内部。因此,固定触点321b、322b与可动触点332隔开而产生的电弧将不向电弧腔室310的外部任意流出。
固定端子部32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通过固定端子部320,负载开闭器1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端子部320的一部分容纳于电弧腔室310的内部。
固定端子部32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固定端子部320可以由铜(Cu)、银(Ag)等形成。
另外,固定端子部320的一部分可以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以导通或切断负载开闭器1的内部与外部的通电。具体而言,固定端子部320可以通过与可动端子部330接触或隔开,来导通或切断负载开闭器1的内部与外部的通电。
固定端子部320贯穿结合于框架部10的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固定端子部320被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包围,密闭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即,通过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的物质的移动被固定端子部320阻断。
固定端子部320不在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移动。因此,固定端子部320与可动端子部330的接触和隔开借助可动端子部330的移动来实现。
固定端子部320的除了所述一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向框架部10的外部露出。所述其余部分可以通过导线构件(未图示)等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端子部3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固定端子部320的数量与设置于框架部10的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的数量相同。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固定端子部320形成为一组,三组固定端子部320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在上述实施例中,隔着旋转轴40面向的两个固定端子部320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40的中心轴呈点对称。
隔着旋转轴40面向的两个固定端子部320可以彼此可通电地连接。所述连接由可动端子部330与两个所述固定端子部320分别接触而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端子部320包括第一固定端子部321和第二固定端子部322。
第一固定端子部321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或可通电地连接于接地线。第二固定端子部322可通电地连接于接地线,或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端子部330可以运动并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或第二固定端子部322接触或隔开。但是,可动端子部330不能同时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和第二固定端子部322接触,而只能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和第二固定端子部322中的任意一个接触。
具体而言,可动端子部330可以沿朝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旋转运动。
当可动端子部330沿远离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旋转时,可动端子部330与固定端子部320彼此分离,可动端子部330和固定端子部320之间产生电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端子部321可以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第二固定端子部322可以与接地线可通电地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可动端子部330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接触时,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可以被导通。另外,若可动端子部330与第二固定端子部322接触,则可动端子部330与接地线可通电地连接,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被切断。
在可动端子部330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和第二固定端子部322都隔开的情况下,负载开闭器1外部的电流不能传递到负载开闭器1的内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端子部321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和第一固定触点321b。
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的一部分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其余部分向框架部10的外部露出。具体而言,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的一部分被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包围。
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在框架部10的上侧设置六个,在下侧设置六个,共设置十二个。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可以是向朝旋转轴40的方向弯曲延伸的圆柱形状。
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的朝旋转轴40的一侧端部形成有第一固定触点321b。
第一固定触点321b与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相邻配置。另外,第一固定触点321b与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可通电地连接。
第一固定触点321b可以与可动触点332接触或隔开。由此,负载开闭器1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或切断。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触点321b可以与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形成为一体。
第二固定端子部322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隔开配置。
第二固定端子部322与外部的电源、负载以及接地线中不与第一固定端子部321连接的构件可通电地连接。
即,在第一固定端子部321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的情况下,第二固定端子部322与接地线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端子部322包括第二固定触点台322a和第二固定触点322b。
第二固定触点台322a和第二固定触点322b的功能和结构与第一固定触点台321a和第一固定触点321b对应。因此,将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可动端子部330与固定端子部320可通电地连接或分离。通过可动端子部330,复数个固定端子部320可以彼此可通电地连接。其结果,负载开闭器1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端子部330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可动端子部330可旋转地结合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
可动端子部330与旋转轴40结合。若旋转轴40旋转,则可动端子部330也可以与旋转轴40一起旋转。
另外,可动端子部330的一部分容纳于吹气引导件60。
可动端子部33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负载开闭器1设置有三对可动端子部330。三对所述可动端子部330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
复数个可动端子部33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端子部320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即,可动端子部330可以旋转而与固定端子部320接触,或者旋转而与固定端子部320隔开。所述接触和隔开可以根据与可动端子部330连接的旋转轴40的旋转来实现。
当可动端子部330接触于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连接的固定端子部320时,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可以被导通。
另外,若可动端子部330接触于与接地线连接的固定端子部320,则可动端子部330与接地线可通电地连接,而外部的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通电被切断。
可动端子部33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可动端子部330可以由铜、银等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端子部330包括可动触点台331和可动触点332。
可动触点台331与旋转轴40直接结合,并与旋转轴40一起旋转。可动触点台331可以借助旋转轴40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台331的中心点被配置为与旋转轴40的中心点相同。
可动触点台331形成为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杆形状。所述规定方向可以是旋转轴40的放射方向。在一实施例中,可动端子部330朝固定端子部320弯曲延伸。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旋转轴40的放射方向上,可动触点台331的两端部被分为两个部分。在各个端部形成有可动触点332。
可动触点332与可动触点台331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点332与固定触点321b、322b接触或隔开。由此,负载开闭器1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或切断。
可动触点332位于可动触点台331的两端。即,可动触点332相对于旋转轴40位于放射状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32被配置为被吹气引导件60包围。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32相对于旋转轴40比吹气引导件60配置在放射状外侧。即,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32不被吹气引导件60包围,而向吹气引导件60的外部露出。
可动触点33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可动触点332分别位于可动触点台331的两端部。即,可动触点台331共设置有四个可动触点332。
可动触点332在旋转轴40旋转时与旋转轴40一起旋转。可动触点332以能够相对于旋转轴40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332可以与可动触点台331形成为一体。
(4)旋转轴40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4至图7对旋转轴40进行说明。
旋转轴40与可动端子部330连接,并与可动端子部330一起旋转。通过旋转轴40的旋转,可动端子部330可以与固定端子部320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
旋转轴40可旋转地结合于框架部10。具体而言,旋转轴40可旋转地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
旋转轴40与可动端子部330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可动端子部330贯穿结合于旋转轴40。
另外,旋转轴40与可动端子部330可通电地连接。因此,通过固定端子部320流入负载开闭器1的电流可以通过可动端子部330和旋转轴40朝其他固定端子部320行进。
在旋转轴40的一侧结合有吹气引导件60。在一实施例中,吹气引导件60的内部空间和旋转轴4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另外,旋转轴40可以与把手(未图示)或操作部(未图示)连接。旋转轴40的旋转可以通过把手手动操作,或通过操作部自动操作。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40以中心轴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轴40旋转并使可动端子部330旋转。即,可动端子部330可以通过旋转轴40向朝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旋转。
旋转轴40形成为圆柱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旋转轴40的中心点位于与可动端子部330的中心点相同的位置。
旋转轴4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旋转轴40的数量与可动端子部330的数量相同。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三个旋转轴40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
旋转轴40的数量可以根据设置本发明的负载开闭器1的电力系统的类型来确定。在负载开闭器1设置于利用R相、S相以及T相的三相电路的电力系统的情况下,旋转轴40也可以根据三相电路而设置三个。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40包括柱部410和凹凸部420。
柱部410形成旋转轴40的外观。
在柱部410贯穿结合有可动端子部330,并与可动端子部330一起旋转。
柱部410配置在面向的两个吹气引导件60之间,并分别与两个所述吹气引导件60结合。
柱部410形成为圆柱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柱部410的中心部形成有中空。
在柱部410的两端形成有凹凸部420。
凹凸部420使相邻的两个旋转轴40更牢固地结合。
相邻的两个旋转轴40中的任意一个凹凸部420与另一个旋转轴40的凹凸部420相邻配置。
两个所述旋转轴40的凹凸部420形成为相互对应的形状。因此,两个所述旋转轴40的凹凸部420可以彼此啮合并结合。由此,若一个旋转轴40旋转,则另一个旋转轴40也可以一起旋转。
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室(arcchute)50和吹气引导件(pufferguide)60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5至图23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进行说明。
灭弧室50通过伸长电流的导通和断开时产生的电弧的长度来冷却并灭弧。
灭弧室50与框架部10的外周相邻配置。具体而言,灭弧室50紧贴于框架部10的外周。
灭弧室50与框架部10结合。此时,灭弧室50结合于框架部10的紧固翼部111、121。具体而言,紧固翼部111、121插入于灭弧室50的紧固槽511。
另外,灭弧室50的一部分插入结合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和电弧腔室310。
灭弧室50形成为曲线形。因此,能够容易地设置于旋转型负载开闭器1。
另外,灭弧室50沿框架部10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灭弧室50可以形成为与框架部10的外周对应的形状。在另一实施例中,灭弧室50的曲率半径可以与框架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由此,灭弧室50可以紧贴于框架部10的外周面。
灭弧室5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灭弧室50形成为一对。这是为了应对与两个固定触点321b、322b接触的可动端子部330同时从所述两个固定触点321b、322b分离时产生的电弧。
在上述实施例中,隔着旋转轴40面向的两个灭弧室50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40的中心轴呈点对称。由此,能够使灭弧室50的灭弧能力最大化。
灭弧室50可以多样地形成,而不限于图示的形态。在一实施例中,灭弧室50可以设置有三对。在上述实施例中,三对灭弧室50可以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
应理解,灭弧室50的说明时使用的坐标系的方向可以根据灭弧室50的设置位置而改变。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室50包括紧固部510、结合构件520、盖部530、电弧滚环(arc runner)540以及电弧格栅(grid)550。
紧固部510是供灭弧室50直接与框架部10结合的构件。
紧固部510与框架部10的外周相邻配置。另外,紧固部510与框架部10的紧固翼部111、121结合。
紧固部510在规定方向上与紧固翼部111、121重叠。此时,所述规定方向是框架部10的轴向。
紧固部510配置在复数个盖部之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紧固部配置在两个盖部530之间,并结合于每个盖部530。在上述实施例中,紧固部510被配置为其前方侧和后方侧被盖部530覆盖。
紧固部51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紧固部510的数量与框架部10的紧固翼部111、121的数量相同。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室50设置有两个紧固部510。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紧固部510之间配置有电弧滚环540和电弧格栅550。
在一实施例中,在紧固部510可以设置有与盖部530的贯通孔连通的紧固孔512。紧固孔512在框架部10的轴向上贯穿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紧固部510凹陷形成有紧固槽511。
紧固槽511从与框架部10的外周面接触的一面向框架部10的放射状外侧凹陷形成。另外,紧固槽511沿框架部10的径向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紧固槽511形成为与紧固翼部111、121对应的形状。这辅助紧固槽511和紧固翼部111、121的更牢固的结合。
紧固槽511与框架部10的紧固翼部111、121结合。具体而言,紧固翼部111、121插入结合于紧固槽511。为此,紧固槽511的厚度优选形成为大于紧固翼部111、121的厚度。
紧固孔512形成为在规定方向上贯穿紧固部510。另外,紧固孔512形成为贯穿紧固槽5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方向是框架部10的轴向。
紧固孔512与盖部530的盖结合孔531和紧固翼部111、121的紧固翼孔111a、121a位于一条直线上。
结合构件520贯穿紧固部510和框架部10的紧固翼部111、121,使紧固部510和紧固翼部111、121的结合更牢固。
具体而言,结合构件520贯穿紧固部510的紧固孔512、盖部530的盖结合孔531、紧固翼部111、121的紧固翼孔111a、121a。结合构件520可以形成为各种形态,而不限于图示的形态。在一实施例中,结合构件520可以以螺栓结合方式结合于灭弧室50和框架部10。
另外,结合构件520可以由高刚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结合构件52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盖部530可以通过结合构件520与紧固部510、电弧滚环540以及电弧格栅550紧贴结合。
盖部530形成灭弧室50的外观。盖部530从两个方向支撑紧固部510、电弧滚环540以及电弧格栅55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530从前后方向支撑紧固部510、电弧滚环540以及电弧格栅550。
盖部530与框架部10相邻配置。具体而言,盖部530与框架部10的外周和固定端子容纳部112、122相邻配置。
盖部53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室50设置有两个盖部530。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盖部530在框架部10的轴向上重叠。
在面向的两个盖部530之间配置有紧固部510、电弧滚环540以及电弧格栅550。此时,在盖部530插入有电弧滚环540的滚环结合凸起542和电弧格栅550的格栅结合凸起552。
盖部530沿框架部10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
盖部530可以形成为包括复数个曲线的板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盖部530可以形成为沿框架部10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530形成为从规定圆弧向放射状外侧延伸形成的板形状。由此,盖部530可以紧贴结合于旋转型负载开闭器1。即,盖部530可以容易地设置于旋转型负载开闭器1。
在一实施例中,盖部530的与框架部10的外周接触的一侧可以形成为与框架部10的外周对应的形状。优选地,盖部530的与框架部10的外周接触的一侧形成为其曲率半径与框架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此时,盖部530的曲率中心形成为与框架部10的中心点相同。
由此,盖部530的所述一侧可以更牢固地紧贴于框架部10的外周。
盖部530的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与固定端子部320相邻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部530的右侧与固定端子部320相邻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盖部530形成有盖结合孔531和盖贯通孔532。
盖结合孔531与紧固部510相邻配置。在一实施例中,盖结合孔531可以与紧固部510的紧固孔512连通。另外,盖结合孔531与电弧滚环540和电弧格栅550隔开。
在盖结合孔531贯穿结合有结合构件520。
盖结合孔531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一实施例中,盖结合孔531的数量可以与结合构件520的数量相同。
盖贯通孔532位于与盖结合孔531隔开的位置。
盖贯通孔532插入有电弧滚环540和电弧格栅550。具体而言,在盖贯通孔532插入有电弧滚环540的滚环结合凸起542和电弧格栅550的格栅结合凸起552。
盖贯通孔53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盖贯通孔532的数量与设置于灭弧室50的滚环结合凸起542的数量和格栅结合凸起552的数量的总和相同。
复数个盖贯通孔532沿规定曲线以预定的间隔排列。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的曲率半径可以与框架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
盖贯通孔532形成为与滚环结合凸起542和格栅结合凸起552对应的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贯通孔532由矩形截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在面向的两个盖部530之间插入有电弧滚环540和电弧格栅550。
电弧滚环540能够使灭弧室50的电弧引导效果最大化。
电弧滚环540配置在紧固部510和电弧格栅550之间。
电弧滚环540配置在电弧格栅550和固定端子部320之间。另外,与电弧格栅550相比,电弧滚环540被配置为更靠近固定端子部32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滚环540相对于电弧格栅550配置在更右侧。
电弧滚环540的一部分与固定端子部320接触。由此,在产生电弧时,可以朝电弧滚环540引导电弧。其结果,能够使电弧引导效果最大化。
电弧滚环540的另一部分插入固定于盖部530。
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滚环54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电弧滚环54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滚环540可以区分为滚环基座部541、滚环结合凸起542以及滚环腿543。
滚环基座部541形成电弧滚环540的主体部。
与电弧格栅550的格栅基座部551相比,滚环基座部541被配置为更靠近固定端子部32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滚环基座部541相对于格栅基座部551配置在更右侧。
滚环基座部541形成为板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滚环基座部541沿宽度方向延伸形成。即,滚环基座部541的宽度形成为长于长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宽度方向是前后方向,所述长度方向是上下方向。
在滚环基座部541的朝盖部530的一侧形成有结合凸起。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滚环基座部54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形成有结合凸起。
滚环结合凸起542使电弧滚环540固定于盖部530。
滚环结合凸起542插入于盖部530的盖贯通孔532。
滚环结合凸起542从滚环基座部541的朝盖部530的一侧向盖部530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滚环结合凸起542从滚环基座部541的前方侧或后方侧朝前方侧或后方侧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滚环结合凸起542可以与滚环基座部541形成为一体。
滚环腿543形成电弧引导路径。
滚环腿543与固定端子部320相邻配置。
滚环腿543从滚环基座部541的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朝旋转轴40延伸。另外,滚环腿543沿长度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滚环腿543从滚环基座部541的下侧朝下侧延伸。
滚环腿543向朝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延伸。另外,滚环腿543以规定角度弯曲延伸。所述弯曲方向是与固定端子部320相反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弯曲方向是左侧。
在一实施例中,滚环腿543可以与滚环基座部541和滚环结合凸起542形成为一体。
在滚环腿543的一侧端部形成有端子接触部543a。
端子接触部543a以滚环腿543的弯曲线为基准形成在滚环腿543的与滚环基座部541相反的一侧端部。即,端子接触部543a以滚环腿543的弯曲线为基准位于框架部10的放射状内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端子接触部543a形成在滚环腿543的下侧端部。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子接触部543a形成在滚环腿543的弯曲线下侧。
端子接触部543a与固定端子部320直接接触。在一实施例中,端子接触部543a与固定端子部320的固定触点321b、322b接触。
在电弧滚环540的与固定端子部32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电弧格栅550。
电弧格栅550形成在电流的导通和切断时产生的电弧的引导路径。
电弧格栅550配置在面向的两个盖部530之间。电弧格栅550的一部分插入固定于盖部530的盖贯通孔532。即,电弧格栅550与盖部530相邻配置。
另外,电弧格栅550与固定端子部320彼此隔开配置。
电弧格栅550沿框架部10的放射方向延伸。由此,电弧格栅550可以与相对于框架部10的中心轴旋转的可动端子部330相邻。
电弧格栅55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电弧格栅550的数量越多,越能够增加电弧的伸长和冷却效果。
复数个电弧格栅550可以沿规定曲线以预定的间隔配置。由此,能够增加电弧的引导和伸长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的曲率半径可以与框架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可以形成为与框架部10的外周对应的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弧格栅550排列为对应于盖部530的与框架部10接触的一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电弧格栅550相对于中心点C以预定的曲率半径排列。所述中心点C位于框架部10和旋转轴40的中心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复数个电弧格栅550中,电弧格栅550的长度在远离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于相同数量的电弧格栅550的绝缘距离。进而,能够防止由于过渡恢复电压而再次产生电弧。
复数个电弧格栅550以规定间隔排列。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间隔可以是电弧格栅550的厚度的1.4倍以上且1.6倍以下。优选地,所述规定间隔是电弧格栅550的厚度的1.5倍。
电弧格栅550形成为板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格栅550形成为相对于前后和左右方向对称。
在图5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灭弧室50设置有复数个相同形状的电弧格栅550。
在图20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灭弧室50设置有两个不同形状的电弧格栅550。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不同形状的所述电弧格栅550沿所述规定曲线交替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电弧格栅550可以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电弧格栅55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弧格栅550可以区分为格栅基座部551、格栅结合凸起552以及格栅腿553。
格栅基座部551形成电弧格栅550的主体部。
格栅基座部551配置在电弧滚环540的与固定端子部320相反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基座部551相对于电弧滚环540的滚环基座部541配置在更左侧。
格栅基座部551形成为板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格栅基座部551沿宽度方向延伸形成。即,格栅基座部551的宽度形成为长于长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宽度方向是前后方向,所述长度方向是上下方向。
在格栅基座部551可以贯穿形成有电弧孔551a。
电弧孔551a形成电弧的迂回路径。由此,能够更有效地伸长和冷却电弧。
电弧孔551a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电弧格栅550设置有五个电弧孔551a。
在格栅基座部551的朝盖部530的一侧形成有格栅结合凸起55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格栅基座部551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形成有结合凸起。
格栅结合凸起552使电弧格栅550固定于盖部530。
格栅结合凸起552插入于盖部530的盖贯通孔532。
格栅结合凸起552从格栅基座部551的朝盖部530的一侧朝盖部530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结合凸起552从格栅基座部551的前方侧或后方侧朝前方侧或后方侧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格栅结合凸起552可以与格栅基座部551形成为一体。
格栅腿553形成电弧引导路径。
格栅腿553从格栅基座部551的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朝旋转轴40延伸。另外,格栅腿553沿长度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腿553从格栅基座部551的下侧向下侧延伸。
格栅腿553可以根据可动端子部330、吹气引导件60等的形态和负载开闭器1的驱动条件等而形成为各种形状。
格栅腿553可以根据负载开闭器1的驱动条件来改变相邻的格栅腿553之间的距离、格栅腿553的长度和形状等。在一实施例中,格栅腿553可以根据负载开闭器1的驱动条件被切割而形成。
电弧格栅550设置有两个格栅腿553。在图16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腿553形成为相对于电弧格栅550的前后和左右方向呈对称。
在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于电弧格栅550的两个格栅腿553的中心线(参照虚线)与电弧格栅550的中心线(参照双点划线)隔开。即,格栅腿553相对于电弧格栅550向特定方向偏向配置。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特定方向是前方侧和后方侧中的任意一侧。
设置于复数个电弧格栅550的格栅腿553排列为,使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弧格栅550的格栅腿553不在框架部10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重叠。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弧格栅550的格栅腿553被排列为不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叠。
设置于复数个电弧格栅550的格栅腿553的朝旋转轴40的一侧端部沿规定曲线排列。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的曲率半径可以与框架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形成为与框架部10的外周对应的形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向特定方向弯曲。所述特定方向是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方向。由此,在相同数量的电弧格栅550条件下,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可动触点332和电弧格栅550之间的绝缘距离。进而,能够预防电弧的重新点燃。
格栅腿553的所述一侧端部以规定间隔排列。
在一实施例中,格栅腿553可以与格栅基座部551和格栅结合凸起552形成为一体。
在设置于电弧格栅550的两个格栅腿553之间形成有格栅凹部553a。即,格栅凹部553a是指两个所述格栅腿553之间的空间。
格栅凹部553a形成电弧的直接引导路径。
在固定端子部320和可动端子部330之间产生的电弧被引导到格栅凹部553a并熄灭。
格栅凹部553a可以形成为各种形态。格栅凹部553a的形状根据格栅腿553的位置和形状来确定。
在图16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凹部553a形成为相对于电弧格栅550的前后和左右方向呈对称。
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凹部553a由边角被倒角(taper)的三角形的截面沿电弧格栅550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凹部553a由与格栅基座部551相反的一侧的宽度被扩展的三角形的截面沿电弧格栅550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凹部553a由边角被倒角的五边形的截面沿电弧格栅550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凹部553a由边角被倒角的四边形的截面沿电弧格栅550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
在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格栅凹部553a的中心线(参照虚线)与电弧格栅550的中心线(参照双点划线)隔开。即,格栅凹部553a相对于电弧格栅550向特定方向偏向配置。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特定方向是前方侧和后方侧中的任意一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于复数个电弧格栅550的格栅凹部553a排列为,使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电弧格栅550的格栅凹部553a不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叠。
吹气引导件60可以向朝灭弧室50的方向或远离灭弧室50的方向旋转。
吹气引导件60可以通过缩小随着可动端子部330旋转而增加压力的气体的流路来分散并灭弧。
吹气引导件60容纳于框架部10的内部空间。
吹气引导件60与旋转轴40的一侧结合。吹气引导件60从旋转轴40的所述一侧向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延伸。在一实施例中,吹气引导件60可以通过焊接与旋转轴40结合。
吹气引导件60设置有复数个。在一实施例中,吹气引导件60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吹气引导件60可以被配置为隔着旋转轴40相对。即,两个所述吹气引导件60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40呈点对称。
吹气引导件60形成为包围可动端子部330。在上述实施例中,吹气引导件60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的一侧敞开。由此,可以将可动端子部330旋转时产生的电弧引导到灭弧室50。
与旋转轴40结合的吹气引导件60在旋转轴40旋转时与旋转轴40一起旋转。即,吹气引导件60可以相对于旋转轴40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吹气引导件60不与电弧格栅550碰撞。
在上述旋转过程中,电弧腔室310内部的气体被压缩,其压力增加。所述气体穿过吹气引导件60向与所述旋转相反的方向流动。在上述流动过程中,所述气体以高速穿过吹气引导件60,可以执行灭弧动作。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吹气引导件60包括壳体部610和插入部620。
壳体部610形成吹气引导件60的外观。
壳体部610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支撑可动端子部330。
壳体部610与旋转轴40相邻配置。另外,壳体部610与旋转轴40直接结合。在一实施例中,壳体部610可以通过焊接与旋转轴40结合。
壳体部610形成为在内部形成有中空的柱形状。壳体部610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方向的两侧敞开。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部610可以以旋转方向为基准区分为壳体正面部、壳体背面部612以及壳体侧面部。
在壳体部610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的一侧端部结合有插入部620。
插入部620以滑动方式结合于壳体部610。与壳体部610结合的插入部620由形成于壳体部610的卡止台(未图示)防止任意脱落。
插入部620在旋转轴40和壳体部610旋转时与壳体部610一起旋转。在上述旋转过程中,插入部620不与电弧格栅550碰撞。即,插入部620与电弧格栅550彼此隔开配置。
另外,插入部620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的一端和旋转轴40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小于电弧格栅550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内侧的一端和旋转轴40之间的距离。即,与电弧格栅550相比,插入部620配置在相对于框架部10更靠放射状内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部620可以以旋转方向为基准区分为插入正面部、插入背面部622以及插入侧面部。
插入背面部622插入于壳体背面部612。
框架部10的内部气体在旋转轴40旋转时被压缩,以压力增加的状态穿过插入背面部622并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在插入背面部622可以形成有缩小所述气体的流路的背面凹陷部622a。
背面凹陷部622a通过缩小框架部10内部气体的流路来起到分散和熄灭电弧的功能。
另外,当吹气引导件60旋转时,滚环腿543和格栅腿553的一部分经过背面凹陷部622a。
背面凹陷部622a从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的一侧向朝旋转轴40的方向凹陷形成。
背面凹陷部622a由规定截面沿插入部620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在一实施例中,规定截面是梯形。
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的说明
再次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负载开闭器1包括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
本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的功能和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对应。但是,本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的一部分构成要素与上述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灭弧室50与上述实施例的灭弧室50的差异在于,格栅腿553朝旋转轴40延伸并容纳可动触点332。
另外,本实施例的吹气引导件60与上述实施例的吹气引导件60的差异在于,插入部620的一部分被切割而使可动端子部330向吹气引导件60的外部露出。
以下,参照图24至图28,以与上述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的差异为中心说明本实施例的灭弧室50和吹气引导件60。
本实施例的灭弧室50包括紧固部510、结合构件520、盖部530、电弧滚环540以及电弧格栅550。
所述构成要素中,紧固部510、结合构件520、盖部530以及电弧滚环540的结构、功能以及结合结构等与上述实施例的紧固部510、结合构件520、盖部530以及电弧滚环540相同。
电弧格栅550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的电弧格栅550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电弧格栅550的差异在于,格栅腿553朝旋转轴40延伸并容纳可动触点332。
如上所述,格栅腿553从格栅基座部551的朝旋转轴40的一侧朝旋转轴40延伸。
电弧格栅550设置有两个格栅腿553。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格栅腿553形成为相对于电弧格栅550的前后和左右方向呈对称。
格栅腿553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内侧的一端和旋转轴40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小于可动触点332和旋转轴40之间的距离。换言之,格栅腿553的朝框架部10的放射状内侧的一端和框架部10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小于可动触点332和框架部10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即,与可动触点332相比,格栅腿553的所述一端配置在相对于框架部10更靠放射状内侧。
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于电弧格栅550的两个格栅腿553的中心线可以与电弧格栅550的中心线隔开。即,格栅腿553可以相对于电弧格栅550向特定方向偏向配置。
另外,在设置于电弧格栅550的两个格栅腿553之间形成有格栅凹部553a。
格栅凹部553a形成为其宽度大于面向的两个可动触点332之间的距离。即,格栅凹部553a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两个所述可动触点332的宽度。
格栅凹部553a可以容纳可动触点332。具体而言,当可动端子部330旋转时,可动触点332可以经过格栅凹部553a的内部并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电弧的引导效果。
本实施例的吹气引导件60的大部分结构和功能都与上述实施例的吹气引导件60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吹气引导件60的差异在于,可动端子部330的一部分向其外部露出。
吹气引导件60包括壳体部610和插入部620。壳体部610的结构、功能以及结合结构等与上述实施例的壳体部610相同。插入部620的差异在于,插入背面部622被切割而使可动触点332向插入部620的外部露出。
如上所述,插入部620在旋转轴40和壳体部610旋转时与壳体部610一起旋转。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插入部620可以以旋转方向为基准区分为插入正面部、插入背面部622以及插入侧面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插入背面部622不形成额外的背面凹陷部622a。然而,插入背面部622可以形成为各种形态,而不限于图示的形态。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插入背面部622可以形成有背面凹陷部622a。
插入背面部622的朝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的一端和旋转轴40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小于可动触点332和旋转轴40之间的距离。即,与可动触点332相比,插入背面部622配置在相对于框架部10更靠放射状内侧。换言之,可动触点332向插入部620的外部露出。
由此,当可动端子部330旋转时,可动触点332可以经过电弧格栅550的格栅凹部553a。这能够使电弧引导效果最大化。
4.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室50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1中执行灭弧动作的过程的说
以下,参照图29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灭弧室50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1的灭弧动作进行说明。各个构成要素的旋转方向参照图29理解。
图29的(a)示出了产生电弧A前状态的负载开闭器1,图29的(b)示出了产生电弧A后状态的负载开闭器1。
当可动触点332向远离固定触点321b、322b的方向旋转时,可动触点332与固定触点321b、322b彼此分离并产生电弧A。
所产生的电弧A首先被引向电弧滚环540。被引向电弧滚环540的电弧A从电弧滚环540朝电弧格栅550移动。具体而言,电弧A朝电弧格栅550的格栅凹部553a移动。
电弧A沿设置于复数个格栅的格栅凹部553a向远离固定端子部320的方向移动。为了增加电弧A的伸长和冷却效果,电弧格栅55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电弧孔551a。
如上所述,设置于复数个格栅的格栅腿553的朝旋转轴40的一侧端部沿规定曲线排列。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规定曲线向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弯曲。
由此,电弧A的移动路径也向旋转轴40的放射状外侧弯曲。因此,能够增大可动触点332和电弧格栅550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预防电弧A的重新引燃。
随着上述一系列过程的进行,电弧A可以被伸长和冷却并熄灭。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例的构成。
另外,本发明可以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以下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
此外,上述实施例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组合各个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而构成,以实现各种变形。

Claims (17)

1.一种灭弧室,其中,包括:
框架部,形成为柱形状;
两个盖部,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
电弧格栅,配置在面向的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
所述盖部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所述盖部的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接触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中,
所述盖部的所述一侧的曲率半径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的曲率半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中,
所述电弧格栅设置有复数个;
彼此相邻的两个电弧格栅之间的间隔是所述电弧格栅的厚度的1.4倍以上且1.6倍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中,
所述电弧格栅包括:
格栅基座部,形成为沿朝所述盖部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以及
两个格栅腿,从所述格栅基座部的一侧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延伸形成;
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弧格栅的所述格栅腿排列为不在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重叠。
5.一种灭弧室,其中,包括:
框架部,形成为圆柱形状;
两个盖部,一侧位于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相邻的位置,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
复数个电弧格栅,配置在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沿规定曲线以规定间隔排列;
所述盖部形成为板形状;
所述规定曲线的曲率半径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曲率半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中,
所述盖部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其曲率半径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曲率半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中,
所述规定间隔是所述电弧格栅的厚度的1.4倍以上且1.6倍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中,
所述电弧格栅包括:
格栅基座部,形成为沿朝所述盖部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以及
两个格栅腿,从所述格栅基座部的一侧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延伸形成;
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弧格栅的所述格栅腿排列为不在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重叠。
9.一种负载开闭器,其中,包括:
开闭部,包括固定端子部和可动端子部;
框架部,形成为柱形状,容纳所述固定端子部的一部分;
旋转轴,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框架部,与所述可动端子部连接并与所述可动端子部一起旋转;以及
灭弧室,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
所述灭弧室包括:
两个盖部,彼此隔开,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以及
电弧格栅,配置在面向的两个所述盖部之间,分别与两个所述盖部结合,与所述固定端子部彼此隔开;
所述盖部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圆周方向和放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一侧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接触,所述一侧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与所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位于与所述固定端子部相邻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灭弧室包括沿规定曲线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复数个电弧格栅;
所述规定曲线形成为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对应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电弧格栅设置有复数个;
在复数个所述电弧格栅中,所述电弧格栅的长度在远离所述固定端子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可动端子部包括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容纳在所述框架部的内部的可动触点;
所述电弧格栅包括:
格栅基座部,形成为沿朝所述盖部的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以及
两个格栅腿,从所述格栅基座部的一侧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延伸形成;
所述格栅腿的朝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内侧的一端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
在两个所述格栅腿之间的空间形成有格栅凹部;
所述格栅凹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可动触点的宽度,所述可动触点在通过所述格栅凹部的内部的同时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包括:
可动触点台,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放射方向延伸的杆形状,在一侧端部形成有所述可动触点;以及
吹气引导件,形成为沿所述框架部的放射方向延伸的柱形状,在内部形成容纳所述可动触点台的中空,在外部配置有所述可动触点。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灭弧室设置有复数个;
隔着所述旋转轴面向的两个所述灭弧室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呈点对称。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灭弧室包括紧固部,所述紧固部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相邻配置,在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接触的一面凹陷形成有紧固槽;
所述紧固槽从所述紧固部的所述一面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外侧凹陷形成;
所述框架部包括紧固翼部,所述紧固翼部从所述框架部的外周面向所述框架部的放射状外侧凸出形成,形成为与所述紧固槽对应的形状,插入结合于所述紧固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紧固部设置有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贯穿形成的紧固孔;
所述紧固翼部贯穿形成有与所述紧固孔在所述框架部的轴向上重叠的紧固翼孔;
所述紧固孔和所述紧固翼孔分别贯穿结合有结合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负载开闭器,其中,
所述结合构件以螺栓结合方式分别与所述紧固部和所述紧固翼孔结合。
CN202280015495.8A 2021-02-26 2022-01-13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Pending CN1169180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26773 2021-02-26
KR1020210026773A KR20220122307A (ko) 2021-02-26 2021-02-26 아크 슈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부하 개폐기
PCT/KR2022/000674 WO2022181980A1 (ko) 2021-02-26 2022-01-13 아크 슈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부하 개폐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8023A true CN116918023A (zh) 2023-10-20

Family

ID=8304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5495.8A Pending CN116918023A (zh) 2021-02-26 2022-01-13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3724A1 (zh)
KR (1) KR20220122307A (zh)
CN (1) CN116918023A (zh)
WO (1) WO202218198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49510B1 (ko) 2005-08-05 2006-02-08 한빛일렉컴(주) 가스절연부하개폐기
KR101315008B1 (ko) 2011-12-08 2013-10-04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아크슈트 및 이를 갖는 배선용 차단기
KR20140136825A (ko) * 2013-05-21 2014-12-0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개폐기
CN205542495U (zh) * 2015-12-16 2016-08-31 Asco电力技术公司 灭弧室和包括该灭弧室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8077849U (zh) * 2018-03-20 2018-11-09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CN109950071B (zh) * 2019-04-23 2020-03-24 贵州泰永长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星三角启动开关结构
CN110137000B (zh) * 2019-05-15 2021-11-09 深圳市泰永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双断点转换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81980A1 (ko) 2022-09-01
US20240153724A1 (en) 2024-05-09
KR20220122307A (ko)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08240B1 (en) Arc extinguishing apparatus for ring main unit
US7148775B2 (en) Contactor assembly for circuit breaker
US5899323A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with contact finger guide
EP2492939B1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arc extinguishing mechanism
KR20060035194A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소호장치
US10522310B2 (en) Extinguishing gas filtering device and electric current switchgear comprising such a filtering device
US20150270075A1 (en) Modular gas exhaust assembly for a circuit breaker
JP4325749B2 (ja) 異なるフレーム・サイズ用のモジュラ接触システムを備えた回路遮断器
KR100549510B1 (ko) 가스절연부하개폐기
KR101052645B1 (ko) 아크 차폐장치를 갖는 배선용차단기
RU2136074C1 (ru) Выключатель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й
KR101036485B1 (ko) 한류형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접촉자 어셈블리
CN110473751B (zh) 配线用断路器
KR20180027098A (ko) 아크 소호부 구조체
CN116918023A (zh)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CN116964704A (zh)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JP6680228B2 (ja) 直流回路遮断器
CN218730514U (zh) 一种电开关的动触头及双断点旋转隔离开关
KR102666103B1 (ko) 부하 개폐기
ES2865422T3 (es) Dispositivo de conmutación con doble carcasa conductora
CN118765433A (zh) 灭弧室及包括其的负载开闭器
KR102363010B1 (ko) 차단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선용 차단기
CN217086445U (zh) 旋转式电器开关
KR101276369B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CN117524807A (zh) 一种灭弧室及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