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6470A -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6470A
CN116916470A CN202211548770.0A CN202211548770A CN116916470A CN 116916470 A CN116916470 A CN 116916470A CN 202211548770 A CN202211548770 A CN 202211548770A CN 116916470 A CN116916470 A CN 116916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tag
rrc
information
re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487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旭
张雨露
李源
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guancun Panlia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Zhongguancun Panlia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guancun Panlia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Zhongguancun Panlia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1154877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164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16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64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本申请的上述方法,实现了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在读取过程中可以使蜂窝网络兼容现有无源RFID标签,实现了标签状态与RRC状态的映射,从而增加了蜂窝网络的兼容能力,并在不改动已有标签产品的基础上提升了标签识读距离。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法可由中继设备执行,从而不需要增加标签的计算复杂度与功耗,能够兼容业务场景中已部署的无源RFID标签,保证技术平滑演进。

Description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蜂窝无源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蜂窝无线网络中终端和基站间使用层三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协议进行控制信令的传递。RRC协议根据终端在网络中的状态,配置用户面和控制面消息,允许实施无线资源的管理策略。
5G蜂窝网络中,终端在网络注册后分为三种RRC状态,分别为RRC空闲态(RRC_IDLE)、RRC连接态(RRC_CONNECTED)以及RRC非激活态(RRC_INACTIVE,也可以称作RRC挂起状态)。在IDLE状态下,终端与基站RRC连接断开,基站与核心网NG接口断开。在CONNECTED状态下,终端与基站RRC连接建立,基站与核心网NG接口建立。在INACTIVE状态下,终端与基站RRC连接断开,但基站与核心网NG接口建立,始终保持与网络的连接,保留核心网的上下文(如安全上下文,终端能力信息等)不进行释放。
ISO/IEC 18000-6C协议是无源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标签应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遵循ISO/IEC 18000-6C的RFID标签有七种状态,分别为:就绪(Ready)、仲裁(Arbitrate)、应答(Reply)、确认(Acknowledged)、开放(Open)、安全(Secured)和灭活(Kill)。
蜂窝无源物联网旨在将无源标签与5G蜂窝网络结合,依托蜂窝网络固有的优势,实现大范围的覆盖,实现更远的标签识读距离,降低用户读写器部署成本。例如,在现有资产盘点场景中(如:大型仓库场景),存在大量遵循ISO/IEC 18000-6C的RFID标签,且后续该市场会持续存在。然而,蜂窝无线网络中的设备状态转化机制与无源标签的状态转换机制差异较大,无法复用。为实现标签与蜂窝网络通信,需对标签状态机进行重新设计。为使蜂窝网络具备兼容此类标签的能力,扩展使用范围,亟需一种方案,能够实现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有效解决系统间兼容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状态转换机制差异较大导致的标签与蜂窝网络难以通信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应用于中继设备,包括:
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
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将所述第三指令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电子产品代码第一信息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可选的,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还包括:
在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和/或,在不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还包括:
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
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
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可选的,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包括收发机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收发机,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将所述第三指令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电子产品代码第一信息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在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和/或,在不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还包括:
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
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收发机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收发机,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能够实现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在读取过程中可以使蜂窝网络兼容现有基于ISO/IEC 18000-6C协议的无源RFID标签,实现了标签状态与RRC状态的映射,增加蜂窝网络的兼容能力,并在不改动已有标签产品的基础上提升标签识读距离。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可由中继设备执行,从而不需要增加标签的计算复杂度与功耗,适合应用于无源标签中。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5G终端RRC状态的转移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RFID标签状态与终端RRC状态间的映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应用于中继设备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转换的示例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
以下描述提供示例而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中阐述的范围、适用性或者配置。可以对所讨论的要素的功能和布置作出改变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各种示例可恰适地省略、替代、或添加各种规程或组件。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5G终端RRC状态转移流程如图1所示,当终端处于IDLE状态时,终端可以通过RRC连接建立过程进入CONNECTED状态,该过程也用于传输终端初始的非接入层(NAS)消息。终端从CONNECTED状态跃迁至IDLE状态时,需要释放核心网的上下文,即释放IDLE状态跃迁至CONNECTED状态时所申请的上下文。从INACTIVE状态转移到CONNECTED状态只需要通过恢复过程。
RFID标签不同状态间的转移流程,通常包括:
1)标签上电后,进入就绪(Ready)状态,并保持此状态直到接收到标签查询(Query)指令。
2)标签接收到Query指令后,若标签的时隙计数器为非零,则转入仲裁(Arbitrate)状态,若计数器为零,则转入应答(Reply)状态。
3)标签进入Reply状态后,将回答一个16比特的随机数(RN16),如果接收到来自读写器的一个合法的第三指令(ACK),则转移到确认(Acknowledged)状态,并回答电子产品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等信息;如果标签未收到ACK则回到仲裁(Arbitrate)状态。
4)确认(Acknowledged)状态的标签,若接收到读写指令且标签访问密码非0,则转移到开放(Open)状态,同时回答一个句柄(handle);若接收到读写指令且标签访问密码为0,应转移到安全(Secured)状态,同时回答一个handle。
5)处于开放(Open)状态的标签接收到一条合法的访问(Access)命令,将转移到安全(Secured)状态。
6)处于开放(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的标签接收到一条合法灭活命令,将进入灭活(Kill)状态。
可以看出,蜂窝网络中的RRC状态仅有3种,而RFID标签状态有7种,两者的状态转换机制差异较大,无法复用,为实现标签与蜂窝网络通信,需对标签状态机进行重新设计。而现网中存在着大量的遵循ISO/IEC 18000-6C的RFID标签,为了兼容这些标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蜂窝网络RRC状态与标签状态间映射的方法,用于中继设备中,能够实现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有效解决系统间兼容问题。
为了在蜂窝网络中对标签进行管理,需将5G网络下终端的3种RRC状态与标签的7种状态进行映射。本申请实施例设计了5G RRC状态与RFID标签状态的映射与转换方法。
在状态映射方法中:
1、标签Ready状态映射为5G的RRC_IDLE状态。
其原因为:标签上电后即进入Ready状态,意味着标签可以接收读写设备的盘存指令,但尚未与读写设备建立连接,对应5G网络中,接入设备尚未与基站建立RRC连接的状态,即RRC IDLE状态。
2、标签Arbitrate、Reply状态映射为5G的RRC_IDLE状态。
其原因为:标签Arbitrate、Reply状态为标签上报数据的中转状态,处于上述两种状态的标签,尚未完成标识数据的反向散射,即,尚未完全建立起与读写设备的连接,因此,上述状态对应于5G网络中的RRC_IDLE的状态。
3、标签Acknowledged状态映射为5G的RRC_CONNECTED状态。
其原因为:标签发送标识信息(EPC)后,转入Acknowledged状态,读写设备与标签的连接完全建立,因此,上述状态对应于5G网络的RRC_CONNECTED状态。
4、标签Open、Secured状态映射为5G的RRC_INACTIVE状态。
其原因为:对于处于Acknowledged状态的标签,此时,若读写设备希望进一步读取标签User/Data区数据,则标签会根据携带不同参数的Read、Write指令,进入Open/Secured状态。Open/Secured状态属于中转状态,目的是为后续User/Data区数据读取操作做准备,因此,Open、Secured状态对应于5G网络中的RRC_IDLE的状态。
5、标签Kill状态无对应的5G状态
其原因为:Kill状态的标签不再响应读写设备的命令,相当于蜂窝网络中终端已掉电。因此,5G中无状态对应。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设计的RFID标签的状态与蜂窝网络的终端RRC状态映射机制如图2所示,即:
RRC_IDEL态对应于标签的准备Ready、Arbitrate、Reply状态;
RRC_CONNECTED对应于标签的Acknowledged状态;
RRC_INACTIVE对应于标签的Open、Secured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的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适用于图3所示的蜂窝无源物联网架构中。该架构中,中继设备可以是UE、无线AP、网关、读写器等收发设备,可内置状态映射及转换模块,实现5G RRC状态与RFID状态的转换控制。网络设备可以是5G及以后版本的基站(例如:gNB、5G NR NB等),或者其他通信系统中的基站(例如:eNB、WLAN接入点、或其他接入点等),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设备或标签将状态切换至某个目标状态是指,如果当前状态不是所述目标状态,则从当前状态切换至目标状态,而如果当前状态是所述目标状态,则保持当前状态不变。
中继设备在网络设备和标签之间透传相关指令和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或信息,切换自身的RRC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设备在切换自己RRC状态时,可能需要与网络设备进行一次或多次的交互,以最终实现自身状态的切换并使网络设备能够获知中继设备的最新状态。这些交互的细节,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RRC状态切换的实现,本文不再赘述。所述中继设备具体可以是用户终端(UE)、无线接入点(AP)、网关等具备无线收发及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或专有设备。
请参照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在应用于中继设备侧时,包括:
S401,中继设备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
这里,第一指令是与标签相关的指令,如标签识别指令,具体可以包括Query指令和/或QueryRep指令。标签识别指令通常用于读取标签身份标识码,涉及标签身份标识码的读取过程。中继设备在向标签发送所述第一指令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为RRC空闲态,这样,标签收到上述指令后,按照标签状态机的实现,将会把标签状态切换至ArbitratE状态或Reply状态,从而实现了终端RRC空闲态与标签ArbitratE状态或Reply状态之间的映射。
S402,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RN16),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这里,第二指令可以是标签返回的标签临时口令。
S403,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将所述第三指令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第一信息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这里,第三指令是与标签相关的指令,如标签确认指令(ACK)。例如,中继设备在收到标签发送的RN16后,跳转至RRC连接态,并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确认指令(ACK)后转发至标签,从而使得标签能够根据第三指令将标签状态切换至AcknowledgE状态,从而实现了终端RRC连接态与标签AcknowledgE状态之间的映射。所述第一信息具体可以是标签信息,例如,电子产品代码(EPC)信息。
通过以上步骤,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在读取过程中可以使蜂窝网络兼容现有基于ISO/IEC 18000-6C协议的无源RFID标签,实现了标签状态与RRC状态的映射,增加蜂窝网络的兼容能力,并在不改动已有标签产品的基础上提升标签识读距离。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法可由中继设备执行,从而不需要增加标签的计算复杂度与功耗,适合应用于无源标签中。以上方案对已有产业的快速性能提升具有极高的价值,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的接受速度及程度较高。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中继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如User/Data区)中的信息。例如,第一信息可以包括有某些预设的标记位或指示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这些标记位或指示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读写相关数据。
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在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则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然后等待网络设备进一步发送的指令,和/或,在不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此时流程结束。
在需要进一步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的情况下,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Read或Write),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标签收到上述第四指令后,按照其标签状态机,若标签的访问密码为非0,则跳转至Open状态,若标签的访问密码为0,则跳转至Secured状态,其中,Secured状态下的标签响应第四指令进行相关操作并返回第二信息,例如,发送User/Data区的数据。然后,中继设备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上述过程实现了终端RRC非激活态与标签Open或Secured状态之间的映射。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请参照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在应用于网络设备侧时,包括:
S501,网络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S503,网络设备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如,RN16),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
S504,网络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如,ACK),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由网络设备发送标签指令给中继设备,实现对标签的读取操作。
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类似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可以是预定类型的终端设备,这样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预定类型的中继设备后,根据该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网络设备需要执行的标签操作,向中继设备发送对应的指令,例如,上文
中,网络设备在需要读取标签的第一信息时,网络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5令;以及,在接收到中继设备返回的第二指令,且中继设备处于RRC连接态的情况下,向中继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指令,以请求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又例如,在中继设备处于RRC空闲态,且网络设备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向中继设备发送所述第四指令。
图6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状态与RFID标签的转换及映射的一0种示例。其中,中继设备与5G终端类似,维护RRC_IDLE、RRC_CONNECTED、RRC_INACTIVE等3种状态,并负责7种标签状态向3种RRC状态的转换,转换关系如下:
1、当收到来自基站/网络的盘存指令(如,Query或QueryRep),中继设备进入RRC_IDLE状态;
5 1_1、中继设备透传上述盘存指令至标签;
1_2a、若标签时隙计数器非0,则标签转入ArbitratE状态;
1_2b、若标签时隙计数器=0,则标签转入Reply状态;
1_3、Reply状态的标签回复RN16;
2、中继设备成功接收标签的RN16信息后,跳转至RRC_CONNECTED0状态;
3、处在RRC_CONNECTED状态的中继设备,收到来自基站/网络的标签确认指令(ACK)(第三指令);
3_1、中继设备透传上述指令至标签;
3_2a、若标签成功收到ACK,则跳转至AcknowledgE状态;5 3_2b、若标签未收到ACK,则跳转至ArbitratE状态;
3_3、AcknowledgE状态的标签回复EPC;
4a、中继设备成功接收标签的EPC信息(第一信息)后,若需进一步读取标签User/Data区数据,则跳转至RRC_IACTIVE状态;
4b、中继设备成功接收标签的EPC信息后,若无需读取标签User/Data区数据,则跳转回RRC_IDLE状态,标志着数据读取结束;
5、处在RRC_INACTIVE状态的中继设备,收到来自基站/网络的标签数据区相关指令(Read或Write);
5_1、中继设备透传指令至标签;
5_2a、若标签的访问密码为非0,则跳转至Open状态;
5_2b、若标签的访问密码为0,则跳转至Secured状态;
5_3a+5_4a、Open状态的标签收到Access指令后,跳至Secured状态;
5_3b+5_5a、Secured状态的标签发送User/Data区的数据;
6、中继设备成功接收标签User/Data区的数据后,跳转回RRC_IDLE状态,标志着数据读取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实现了RFID标签状态与蜂窝网络终端状态的映射及转换,能够嵌入中继设备的MCU中,在应用于蜂窝无源物联网系统中时,能够兼容业务场景中已部署的无源RFID标签,保证技术平滑演进。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下面将进一步提供实施上述方法的装置。
请参考图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设备,包括:
第一收发模块701,用于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
第二收发模块702,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RN16),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第三收发模块703,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ACK),将所述第三指令(ACK)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电子产品代码第一信息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通过以上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在读取过程中可以使蜂窝网络兼容现有基于ISO/IEC 18000-6C协议的无源RFID标签,实现了标签状态与RRC状态的映射,增加蜂窝网络的兼容能力,并在不改动已有标签产品的基础上提升标签识读距离。
可选的,上述中继设备还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否则,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上述中继设备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上述中继设备还包括:
第四收发模块,用于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
第五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设备是与上述应用于中继设备侧的方法对应的设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请参考图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设备800,包括:收发机801和处理器802;
所述收发机801,用于在处理器802的控制下收发信息;
所述处理器802,用于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将所述第三指令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电子产品代码第一信息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在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和/或,在不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802,还用于在所述中继设备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设备是与上述应用于中继设备侧的方法对应的设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请参考图9,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一收发模块901,用于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第二收发模块902,用于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RN16),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
第三收发模块903,用于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ACK),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通过以上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蜂窝网络对RFID标签的读取。
可选的,上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第四收发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上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设备是与上述应用于网络侧的方法对应的设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请参考图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1000,包括:收发机1001和处理器1002;
所述收发机1001,用于在处理器1002的控制下收发信息;
所述处理器1002,用于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1002,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10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设备是与上述应用于网络侧的方法对应的设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请参考图1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设备1100,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存储在存储器11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1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上述由中继设备执行的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存储在存储器12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上述由网络设备执行的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中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中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中继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21)

1.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应用于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
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将所述第三指令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第一信息后,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和/或,在不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四指令,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
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6.一种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
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10.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机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收发机,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标签;接收所述标签发送的第二指令,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指令,将所述第三指令发送给所述标签,并在接收到所述标签返回的电子产品代码第一信息后,将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在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非激活态;和/或,在不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时,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处于RRC非激活态的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将所述第四指令发送至所述标签;
接收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第二信息,将所述第二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15.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机和处理器,其中,
所述收发机,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经由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给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终端将自身RRC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接收处于RRC连接态的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来自于所述标签,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连接态;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指令,并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所述标签的第一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后,若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则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标签发送标签数据区的第四指令,以及,接收所述中继设备转发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为所述标签在执行所述第四指令后返回的响应信息,且使得所述中继设备在发送所述第二信息后将自身状态切换至RRC空闲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读写标签数据区中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状态与标签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空闲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就绪Ready状态、仲裁Arbitrate状态或应答Reply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连接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确认Acknowledged状态;
所述中继设备的RRC非激活态对应于所述标签的公开Open状态或安全Secured状态。
2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211548770.0A 2022-12-05 2022-12-05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69164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48770.0A CN116916470A (zh) 2022-12-05 2022-12-05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48770.0A CN116916470A (zh) 2022-12-05 2022-12-05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6470A true CN116916470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3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48770.0A Pending CN116916470A (zh) 2022-12-05 2022-12-05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164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67519B1 (en) Bluetooth connection method
EP2422572B1 (en) Discovery channel and discovery beacon for peer-to-peer dev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2563090B1 (en) Passive RF devices that communicate using a 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
KR101911755B1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환경에서 개인 건강 데이터를 통신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967798B2 (en) NFC routing method
EP3614570A1 (en) Near filed communication (nfc) device and system
EP2680657B1 (en) Emulation of multiple nfc devices inside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343614A (zh) 一种面向ble主动扫描的快速发现机制
CN116916470A (zh) Rfid标签的读取方法及设备
WO202307791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设备
EP3293886B1 (en) Radio frequency finding method, chip and device
CN102043934B (zh) 射频识别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WO2024088147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92945A1 (zh) 通信方法、节点、设备、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362271B (zh) 一种实现双标准的rfid标签识别方法
WO2024082967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27339A1 (zh) 一种盘点方法及装置
CN206977701U (zh) 用于物流追踪的双向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和多个节点
CN206977702U (zh) 用于物流追踪的双向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和多个节点
CN117933277A (zh) 一种标签盘存方法、装置、节点和存储介质
JP2007172419A (ja) Rfidr/w間、干渉(衝突)防止、及び、通信領域拡大システム
CN107980237B (zh) 一种用于确定通信设备的配置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799858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KR20080008852A (ko) 무선 주파수 식별 시스템에서의 태그 리딩 장치 및 방법
CN118052238A (zh) 标签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