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3941A -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3941A
CN116913941A CN202310901191.8A CN202310901191A CN116913941A CN 116913941 A CN116913941 A CN 116913941A CN 202310901191 A CN202310901191 A CN 202310901191A CN 116913941 A CN116913941 A CN 116913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light
electrode
driving
pix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011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旺娣
陈凯
李方庆
鲁思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Display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Display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Display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011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139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1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39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线,其中,多个所述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均包括发光器件、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还包括透镜,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控制信号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或者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进行显示。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显示终端进行2D/3D切换显示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视差障壁技术或者柱状透镜技术。
其中,视差障壁技术通过将视差屏障或电控光栅与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层叠设置在背光模块和显示面板之间,两者相互配合来实现2D/3D的切换。柱状透镜的技术是使液晶显示屏的像平面位于柱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并且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可以看到不同的子像素,形成3D效果。
上述两种实现裸眼3D显示的方式中,视差障壁技术需要额外电源进行驱动维持,增加了显示器件的能耗;柱状透镜技术中,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还包括多个透镜组成的透镜层,每一透镜至少对应一个像素,在3D切换至2D显示后,光的透过率会有所损失,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线,其中,
多个所述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均包括发光器件、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还包括透镜,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控制信号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或者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进行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单元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第一子发光器件和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第二子发光器件;
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之间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部分覆盖所述透镜,
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且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且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间隔部贯穿所述平坦化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连接;
对应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工作电压线和第二工作电压线,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配置为提供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二工作电压线配置为提供第二电压信号,
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和所述第二工作电压线均电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模块配置为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输出第二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输出第一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多条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栅线和多条所述数据线限定出多个所述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栅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的比值为80~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第一驱动晶体管、第一存储电容和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
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数据线;
第一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的第一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配置为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输出所述高电平信号,以使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以及,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输出所述低电平信号,以使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多条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栅线和多条所述数据线限定出多个所述像素单元,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栅线,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第二驱动晶体管、第二存储电容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
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数据线;
第二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的第一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采用柱状透镜。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驱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向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控制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进行显示;或者,
向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低电平信号,控制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进行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显示面板中的像素单元划分为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并在第二发光区域设置透镜。在控制信号线的控制下,可以使像素单元在第一发光区域发光,实现2D显示;或者,使像素单元在第二发光区域发光,实现3D显示。相比于现有技术,只需增加一条控制信号线进行显示切换即可,不会增加额外的功耗,同时将2D和3D显示分区域设置,发光器件上方的透镜只设置于3D显示区域上,不再存在透镜影响2D显示透光率的问题,满足裸眼3D显示面板对2D显示的兼容需求,提高用户观感体验。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衬底基板1、数据线Data、栅线Gate、第一工作电压线VDD、第二工作电压线VSS、控制信号线VLH、透镜2、平坦化层PLN;
第一发光区域A、第二发光区域B、第一子发光器件31、第二子发光器件32、间隔部30、封装框5;
对应第一发光区域的像素驱动电路41:第一开关模块411: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一驱动模块412: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T5、第一驱动晶体管T6、第一存储电容C1;
对应第二发光区域的像素驱动电路42:第二开关模块421:第四晶体管T4;第二驱动模块422: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T7、第二驱动晶体管T8、第二存储电容C2;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一节点N。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D(Dimension,线度、维)显示技术,是一种新型显示技术,与普通2D画面显示相比,图像不再局限于屏幕的平面上,3D技术可以使画面变得立体逼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有时候需要观看3D画面,有时候需要观看2D画面,也就是说,用户对于显示终端存在2D/3D切换显示的需求。
相关技术中,在显示终端进行2D/3D切换显示的方式有多种,在一个示例中,通过将视差屏障或电控光栅与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层叠设置在背光模块和显示面板之间,两者相互配合来实现2D/3D的切换。其原理为:在进行3D显示时,将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层加电,使其完全透明,此时视差屏障或电控光栅能起到分光的作用从而实现3D效果;当进行3D显示时,将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层不加电,从视差屏障或者电控光栅射出的光线会被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层散射,实现2D效果,从而实现2D/3D显示切换。
在另一个示例中,利用光调制系统将显示面板的左右眼图像分别提供给观看者的左眼和右眼,实现3D显示。其中,光调制系统可以采用柱状液晶透镜技术实现光的调制,并使显示装置可实现2D/3D显示的自由切换。柱状透镜的技术也被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它的原理是使液晶显示屏的像平面位于柱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并且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可以看到不同的子像素,形成3D效果。
上述两种实现裸眼3D显示的方式中,其中,视差障壁技术中,需要额外电源进行驱动维持,增加了显示器件的能耗;柱状透镜技术中,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还包括多个透镜组成的透镜层,每一透镜至少对应一个像素,在3D切换至2D显示后,光的透过率会有所损失,影响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将像素单元中划分为两个显示区域,分别进行2D和3D显示,通过增设控制信号线控制二者之间的显示切换,满足2D/3D显示切换的需求。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每一像素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线VLH。
多个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布,每一像素单元具有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均包括发光器件、与发光器件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发光区域B还包括透镜2,位于发光器件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控制信号线VLH,分别与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42电连接,以控制与其对应的像素单元在第一发光区域A或者第二发光区域B进行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显示面板中的像素单元划分为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并在第二发光区域B设置透镜2。在控制信号线VLH的控制下,可以使像素单元在第一发光区域A发光,实现2D显示;或者,使像素单元在第二发光区域B发光,实现3D显示。相比于现有技术,只需增加一条控制信号线VLH进行显示切换即可,不会增加额外的功耗,并且能够保证2D/3D显示切换的响应时间,以保证显示画面质量。同时将2D和3D显示分区域设置,发光器件上方的透镜2只设置于3D显示区域上,不再存在透镜2影响2D显示透光率的问题,满足裸眼3D显示面板对2D显示的兼容需求,提高用户观感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透镜2为柱状透镜,例如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通过在每一像素单元中的第二发光区域B中设置结构相同的微柱透镜,形成微柱透镜阵列,利用透镜的分光特性将焦平面上不同位置的两幅视差图像光折射到不同方向,使得观看者左右眼分别看到两幅不同的图形,产生视差感,再经神经传导在大脑中融合产生立体图像,以形成3D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且沿远离衬底基板1方向依次设置的驱动功能层和像素界定层(图中未示出),其中,驱动功能层设置有向像素单元提供驱动信号的像素驱动电路,像素界定层上具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容纳槽,多个像素单元中的发光器件一一对应的设置于容纳槽内。具体地,发光器件包括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其中,阳极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中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
可选地,阳极可以为金属材料制作的反射电极,阴极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制作的透明电极。发光层可以包括依次叠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框5,其用于对发光器件进行封装,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或氧气侵蚀发光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出光侧还可以设置有光线调制层6,其可以是彩色滤光片,配置为通过对应波长的光线;或者,也可以是偏光片,配置为调制光线的出射角度,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此均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像素单元包括位于第一发光区域A的第一子发光器件31和位于第二发光区域B的第二子发光器件32;第一子发光器件31和第二子发光器件32之间设置有间隔部30,间隔部30所在平面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垂直。
上述间隔部30的材料采用低折射率材料,以避免影响透镜2对光线的调制路径,进而影响3D显示效果。另外,间隔部30材料可以采用遮光材料,也可以是透光材料,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
在控制信号线VLH控制第一发光区域A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41输出驱动信号时,该像素单元在第一发光区域A进行显示,即实现2D显示;在控制信号线VLH控制第二发光区域B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42输出驱动信号时,该像素单元在第二发光区域B进行显示,即实现3D显示。为了防止两种模式下的显示发生串扰,在两个发光区域之间设置间隔部30,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PLN,平坦化层PLN位于第二发光区域B的部分覆盖透镜2,平坦化层PLN位于第一发光区域A且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表面,与平坦化层PLN位于第二发光区域B且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间隔部30贯穿平坦化层PLN。上述平坦化层PLN的材料采用透明材料,以防止影响光透过率。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栅线Gate和多条数据线Data,多条栅线Gate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数据线Data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栅线Gate和多条数据线Data限定出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对应有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其中第二发光区域B上设置有透镜2,以使每一像素单元可以在第一发光区域A进行2D显示,在第二发光区域B进行3D显示。
应当理解的是,分别对应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连接的数据线Data可以是同一数据线Data,同理,分别对应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连接的栅线Gate可以是同一栅线Gate,以便于简化电路结构。
另外,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同一像素单元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区域A和第二发光区域B沿第一方向排布,在另一个示例中,同一像素单元中的两个发光区域也可以沿第二方向排布,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
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工作电压线和第二工作电压线,第一工作电压线配置为提供第一电压信号,第二工作电压线配置为提供第二电压信号。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工作电压线可以是VDD电压线,第二工作电压线可以是VSS电压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对应第一发光区域A的像素驱动电路4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开关模块411和第一驱动模块412,第一开关模块411与控制信号线VLH连接,第一驱动模块412与第一子发光器件31连接。对应第二发光区域B的像素驱动电路42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开关模块421和第二驱动模块422,第二开关模块421与控制信号线VLH连接,第二驱动模块422与第二子发光器件3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第一发光区域A的像素驱动电路4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位于第一发光区域A内,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发光区域A内,也可以与第一发光区域A无交叠;同理,对应第一发光区域A的像素驱动电路4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区域B之间的位置关系,本公开实施例中同样不作限定,只要能够保证像素驱动电路与其对应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器件实现电连接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模块411与第一工作电压线和第二工作电压线均电连接,第一开关模块411配置为在控制信号线VLH提供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第一驱动模块412输出第二电压信号,以使第一驱动模块412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控制信号线VLH提供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第一驱动模块412输出第一电压信号,以使第一驱动模块412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模块411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其中,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控制信号线VLH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第二工作电压线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和第一极均与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分别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和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栅线Gate,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第一驱动模块4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T1的沟道宽长比和第二晶体管T2的沟道宽长比的比值为80~120。则在控制信号线VLH提供高电平信号时,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打开,同时向第三晶体管T3输出信号,其中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输出第二电压信号即VSS信号,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输出第一电压信号即VDD信号,但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沟道宽长比远大于第二晶体管T2的沟道宽长比,则在两个晶体管同时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控制第一节点N为低电位,第一节点N的电压相当于VSS电压,以使第一驱动模块412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模块412包括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T5、第一驱动晶体管T6和第一存储电容C1,其中,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T5的栅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T5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数据线Data;第一驱动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第一存储电容C1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T5的第二极和第一驱动晶体管T6的栅极连接,第一存储电容C1的第二极和第一驱动晶体管T6的第二极均与第一子发光器件31的第一极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当控制信号线VLH提供低电平信号时,第一开关模块411中第一晶体管T1关闭,第二晶体管T2打开,向第一节点N输出VDD电压信号,进而控制第三晶体管T3打开,以使第一驱动模块412处于工作状态,即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T5进行数据写入,将数据信号输出至第一驱动晶体管T6,并对第一存储电容C1充电,实现2D显示。同时,由于控制信号线VLH提供低电平信号,则第二开关模块421控制第二驱动模块422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开关模块421配置为在控制信号线VLH提供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第二驱动模块422输出高电平信号,以使第二驱动模块422处于工作状态;以及,在控制信号线VLH提供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第二驱动模块422输出低电平信号,以使第二驱动模块422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第二开关模块421包括第四晶体管T4,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与控制信号线VLH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栅线Gate,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连接第二驱动模块4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模块422包括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T7、第二驱动晶体管T8和第二存储电容C2,其中,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T7的栅极与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连接,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T7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数据线Data;第二驱动晶体管T8的第一极与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第二存储电容C2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T7的第二极和第二驱动晶体管T8的栅极连接,第二存储电容C2的第二极和第二驱动晶体管T8的第二极均与第二子发光器件32的第一极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当控制信号线VLH提供高电平信号时,第二开关模块421中第四晶体管T4打开,以使第二驱动模块422处于工作状态,即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T7进行数据写入,将数据信号输出至第二驱动晶体管T8,并对第二存储电容C2充电,实现3D显示。同时,由于控制信号线VLH提供高电平信号,则第一开关模块411控制第一驱动模块412处于关闭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控制信号线VLH可以与数据线Data同层设置,控制信号线VLH分别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和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可以通过其他金属层的转接电极进行连接。当然,控制信号线VLH也可以与栅线Gate同层设置,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上述相同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驱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方法包括:
向控制信号线VLH提供高电平信号,控制与第二发光区域B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42处于工作状态,以控制与其对应的像素单元在第二发光区域B进行显示;或者,向控制信号线VLH提供低电平信号,控制与第一发光区域A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41处于工作状态,以控制与其对应的像素单元在第一发光区域A进行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中,通过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或者低电平信号,以进行显示切换,同时将2D和3D显示分区域设置,发光器件上方的透镜只设置于3D显示区域上,不再存在透镜影响2D显示透光率的问题,满足裸眼3D显示面板对2D显示的兼容需求,提高用户观感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与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线,其中,
多个所述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均包括发光器件、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还包括透镜,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控制信号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或者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进行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第一子发光器件和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第二子发光器件;
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之间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部分覆盖所述透镜,
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且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且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间隔部贯穿所述平坦化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区域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连接;
对应所述第二发光区域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工作电压线和第二工作电压线,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配置为提供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二工作电压线配置为提供第二电压信号,
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和所述第二工作电压线均电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模块配置为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输出第二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驱动模块输出第一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多条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栅线和多条所述数据线限定出多个所述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栅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的比值为80~12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第一驱动晶体管、第一存储电容和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
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数据线;
第一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存储电容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一子发光器件的第一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配置为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输出所述高电平信号,以使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处于工作状态;以及,在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输出所述低电平信号,以使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处于关闭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多条所述栅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条所述栅线和多条所述数据线限定出多个所述像素单元,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栅线,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第二驱动晶体管、第二存储电容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
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其所属像素单元对应的所述数据线;
第二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线连接;
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存储电容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均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器件的第一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采用柱状透镜。
13.一种用于驱动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向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高电平信号,控制与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进行显示;或者,
向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低电平信号,控制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处于工作状态,以控制与其对应的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进行显示。
CN202310901191.8A 2023-07-20 2023-07-20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Pending CN1169139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01191.8A CN116913941A (zh) 2023-07-20 2023-07-20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01191.8A CN116913941A (zh) 2023-07-20 2023-07-20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3941A true CN116913941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7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01191.8A Pending CN116913941A (zh) 2023-07-20 2023-07-20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1394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22650B1 (ko) 액정 전계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표시 장치
US7453529B2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same
KR101658147B1 (ko) 액정 전계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표시 장치
US8305550B2 (en) Electrically-driven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stereoscop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040371B2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101481671B1 (ko) 액정 전계 렌즈를 구비한 입체 표시 장치
CN103609107B (zh) 具有光学放大的自动立体显示装置
US8964135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KR101837325B1 (ko) 피사계 심도 효과를 구비한 3d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디스플레이 방법
CN101971237A (zh) 显示器
US11271051B2 (en) Light sourc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774776B2 (en) Grating substrate,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CN104077966A (zh) 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20120003042A (ko) 스위처블 입체 전환 수단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과 이를 적용한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CN103323980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装置
US1082400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1061290B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holographic 3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KR20150074495A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2081328B1 (ko) 3차원 표시 장치 및 3차원 표시 장치용 전환부
CN116913941A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3433713A (zh) 一种光调制模组及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
US9196212B2 (en) 3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13467152A (zh) 一种光调制模组及可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
US1067806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63245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