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07128A -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07128A
CN116907128A CN202311077777.3A CN202311077777A CN116907128A CN 116907128 A CN116907128 A CN 116907128A CN 202311077777 A CN202311077777 A CN 202311077777A CN 116907128 A CN116907128 A CN 116907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lash
condenser
refrigerant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777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锦源
胡立书
石群红
王小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0777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071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07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071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4De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凝器和制冷系统。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冷凝器换热管和闪发器。冷凝器壳体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冷凝换热管设置在冷凝器壳体内,冷媒从冷媒进口进入冷凝器壳体以通过冷凝换热管进行冷凝,并通过冷媒出口流出。闪发器设置在冷凝器壳体内且位于冷凝器换热管的上方。闪发器包括闪发腔以及冷却换热管组。闪发腔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闪发腔的进液口与冷媒出口连接以使得冷媒在闪发腔内进行气液分离,冷却换热管组与闪发腔的出气口连接。本发明的冷凝器壳体内部设置有闪发器,且闪发器设置有用于流通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的冷却换热管组,降低冷凝器内部气态冷媒的过热度,利于保证冷凝时冷媒达到饱和温度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压缩机对冷媒施加能量,使其压力和温度升高,然后通过冷凝、两次节流过程,使之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液态冷媒在蒸发器内从周围环境吸热并蒸发为气态冷媒,从而达到人工制冷的目的。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在进入冷凝器时,冷媒处于过热状态,因此进入冷凝器的部分冷媒因过热而未发生冷凝,进而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背景技术部分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有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凝器和制冷系统,以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
冷凝器壳体,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
冷凝换热管,设置在冷凝器壳体内,冷媒从冷媒进口进入冷凝器壳体以通过冷凝换热管进行冷凝,并通过冷媒出口流出;
闪发器,设置在冷凝器壳体内且位于冷凝器换热管的上方,闪发器包括闪发腔以及冷却换热管组,闪发腔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闪发腔的进液口与冷媒出口连接以使得冷媒在闪发腔内进行气液分离,冷却换热管组与闪发腔的出气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设置在闪发腔的下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包括一个换热管或多个并排设置的换热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腔包括槽型腔,槽型腔的侧壁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包括分别设置在槽型腔的侧壁外侧的两个冷却换热分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腔包括顶壁,顶壁包括主体段和分别设置于主体段两侧的端部段,端部段相对于主体段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还包括集气腔,集气腔连接闪发腔和冷却换热管组,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闪发腔进入到集气腔,再从集气腔进入到冷却换热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还包括设置在集气腔内的集气挡流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还包括出气腔,出气腔与冷却换热管连接,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通过冷却换热管组后进入出气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还包括设置在出气腔内的出气挡流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还包括设置在闪发腔两端的集气腔和出气腔,集气腔包括与闪发腔的出气口连通的集气口以及与冷却换热管组连通的第一换热管连接口,出气腔包括与冷却换热管组连通的第二换热管连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还包括设置在闪发腔的挡液板。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以及上述冷凝器,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壳体的冷媒进口连接,闪发腔的出气口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闪发腔的出液口与蒸发器连接。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冷凝器换热管和闪发器。冷凝器壳体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冷凝换热管设置在冷凝器壳体内,冷媒从冷媒进口进入冷凝器壳体以通过冷凝换热管进行冷凝,并通过冷媒出口流出。闪发器设置在冷凝器壳体内且位于冷凝器换热管的上方。闪发器包括闪发腔以及冷却换热管组。闪发腔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闪发腔的进液口与冷媒出口连接以使得冷媒在闪发腔内进行气液分离,冷却换热管组与闪发腔的出气口连接。本发明的冷凝器壳体内部设置有闪发器,且闪发器设置有用于流通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的冷却换热管组。冷却换热管组内流通的是经过闪发器闪发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该部分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级节流装置的节流,温度比进入冷凝器顶部的气态冷媒的温度低,因此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与冷凝器顶部的冷媒之间存在温差,利用该温差,冷却换热管组能够对冷凝器顶部的过热气体进行冷却以实现预处理,进而降低冷凝器内部气态冷媒的过热度,利于保证冷凝时冷媒达到饱和温度进而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与冷凝器顶部的过热气体换热时,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吸热以进一步蒸发为气态,进而提高了闪发器输出的气态冷媒的干度,避免闪发器给压缩机补气时产生的吸气带液的现象。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冷凝器的B-B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闪发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闪发器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闪发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制冷系统还包括闪发器。闪发器的主要作用是将第一级节流装置节流后产生的气液两相冷媒分离开,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返回到压缩机以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二级节流装置。
在相关技术中,闪发器设置在冷凝器的外侧,增大机组尺寸。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冷凝器顶部存在不发生相变的过热区域,进而降低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该冷凝器内置闪发器,且闪发器设置有用于流通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的冷却换热管组。冷却换热管组内流通的是经过闪发器闪发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该部分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级节流装置的节流,温度比进入冷凝器顶部的气态冷媒的温度低,因此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与冷凝器顶部的冷媒之间存在温差,利用该温差,冷却换热管组能够对冷凝器顶部的过热气体进行冷却以实现预处理,进而降低冷凝器内部气态冷媒的过热度,利于保证冷凝时冷媒达到饱和温度进而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与冷凝器顶部的过热气体换热时,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吸热以进一步蒸发为气态,进而提高了闪发器输出的气态冷媒的干度,避免闪发器给压缩机补气时产生的吸气带液的现象。
下面参考图1至图6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及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1至图6,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20、冷凝器换热管22和闪发器10。其中,冷凝器壳体20具有冷媒进口21和冷媒出口23。冷凝换热管22设置在冷凝器壳体20内,冷媒从冷媒进口21进入冷凝器壳体20以通过冷凝换热管22进行冷凝,并通过冷媒出口23流出。闪发器10设置在冷凝器壳体20内且位于冷凝器换热管20的上方。闪发器10包括闪发腔11以及冷却换热管组19。闪发腔11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闪发腔11的进液口与冷媒出口23连接以使得冷媒在闪发腔11内进行气液分离,冷却换热管组19与闪发腔11的出气口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壳体内部设置有闪发器,且闪发器设置有用于流通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的冷却换热管组19。冷却换热管组19内流通的是经过闪发器10闪发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该部分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级节流装置的节流,温度比进入冷凝器顶部的气态冷媒的温度低,因此冷却换热管组19内的冷媒与冷凝器顶部的冷媒之间存在温差,利用该温差,冷却换热管组19能够对冷凝器顶部的过热气体进行冷却以实现预处理,进而降低冷凝器内部气态冷媒的过热度,利于保证冷凝时冷媒达到饱和温度进而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冷却换热管组19内的冷媒与冷凝器顶部的过热气体换热时,冷却换热管组内的冷媒吸热以进一步蒸发为气态,进而提高了闪发器输出的气态冷媒的干度,避免闪发器给压缩机补气时产生的吸气带液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一些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壳体的冷媒进口连接。闪发腔11的出气口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闪发腔11的出液口与蒸发器连接。
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级节流装置、闪发器、第二级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冷媒流路为:压缩机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凝放热以形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一级节流装置发生减压膨胀,冷媒的压力和温度均降低,变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进入闪发器进行气液分离。闪发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进入到压缩机的补气口以对压缩机进行补气。闪发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二级节流装置进行膨胀,并继续进入到蒸发器内进行吸热蒸发。
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将在冷媒流路上处于冷凝器下游的闪发器内置在冷凝器内部,以利用闪发器闪发分离后的冷媒和进入冷凝器内部的冷媒之间的温差进行换热来实现对冷凝器的过热冷媒进行冷却,也就是说对刚进入到冷凝器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冷却,相当于预处理,进而降低过热度,进而使得该部分冷媒在到达冷凝换热管22处发生冷凝时可充分冷凝,以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凝器壳体20的冷媒进口21位于冷凝器壳体20的顶部。冷凝器壳体20的冷媒出口23位于冷凝器壳体20的底部。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冷媒进口21进入到冷凝器壳体20,并通过冷凝器壳体20内的冷凝换热管22进行冷凝。基于该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将闪发器10设置在冷凝器壳体20的上部。这样从冷凝器壳体20顶部的冷媒进口21进入到冷凝器壳体20的气态冷媒会首先经过闪发器10进而使得冷凝前的冷媒先通过闪发器10进行预处理冷却以降低过热度,这样当气态冷媒到达位于冷凝器壳体20的下部的冷凝换热管22处时已成为饱和态冷媒,进而实现完全冷凝,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闪发器10的冷却换热管组19内部的冷媒对处于闪发器10外部的冷媒进行冷却的同时,冷却换热管组19内部的冷媒也会吸热升温,进而使得冷却换热管组19内部的冷媒进一步气化,提高冷却换热管组19输出的气态冷媒的干度,避免在对压缩机补气时出现液击。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设置在冷凝器壳体20的上部。冷凝换热管22设置在冷凝器壳体20的下部。这样当冷媒从冷媒进口21向冷媒出口23流动的过程中就依次通过闪发器10和冷凝换热管22,进而实现了闪发器10对冷媒冷凝前的预处理。而且这样设置闪发器10利用了冷凝器壳体20的内部空间,进而降低机组的整体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凝器壳体20的冷媒出口23与闪发器10的进液口通过连通管24连接以使得经过冷凝的冷媒通过连通管24流动到闪发器10内。具体地,如图2所示,连通管24为折弯管以实现对冷媒出口23与闪发器10的进液口之间的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通管24上设置有第一级节流装置30。冷媒从冷凝器壳体20的冷媒出口流出后通过第一级节流装置30节流后再进入到闪发器10中进行闪发。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壳体20为圆柱形壳体。从其截面上来看,冷凝器壳体20的顶部空间较小。为了合理布置闪发器10的各个部件,参考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19设置在闪发腔11的下侧。冷却换热管组19布置在闪发腔11的下侧,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冷凝器壳体20的较宽的位置来布置冷却换热官组19,进而提高闪发器10对冷媒的冷却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19包括一个换热管或多个并排设置的换热管。如图5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19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换热管。这样增大冷媒换热的面积,提高对冷媒的冷却作用,更好地降低冷媒的过热度。
闪发器10的作用是利用闪发腔11对进入到闪发腔11内部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冷媒在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向上升,液态冷媒向下沉降,为了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参考图5,闪发腔11包括槽型腔112。槽型腔112的侧壁倾斜设置。这样在气液分离后,冷媒液滴顺着倾斜设置的侧壁滑落到槽型腔112的底部,利于冷媒液滴的聚集。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槽型腔112为三角形腔。
为了使闪发器10的结构更加紧凑以占用更小的冷凝器壳体的内部空间,本申请实施例利用了槽型腔112的侧壁倾斜设置而形成的三角形空隙,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换热管组19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侧壁外侧的两个冷却换管热分组。参考图5,这样就使得闪发腔11和两个冷却换热管分组的形状配合,结构紧凑。
具体地,如图5所示,每个冷却换热管分组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正如上文提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器壳体20为圆柱形壳体。这样冷凝器壳体20的顶部空间较小。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腔11包括顶壁111。顶壁111包括主体段和分别设置于主体段两侧的端部段,端部段相对于主体段倾斜设置。如图2所示,这样顶壁111的形状与冷凝器壳体20的顶部形状适配,这样就使得闪发器10的位置更为靠近冷凝器壳体20的顶端,使得刚进入到冷凝器壳体20内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就能得到闪发器10的冷却,降低过热度。而且顶壁111的形状与冷凝器壳体20的顶部形状适配,使得闪发器10在冷凝器壳体20内部的布置更为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还包括集气腔13。集气腔13连接闪发腔11和冷却换热管组19。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闪发腔11进入到集气腔13。再从集气腔13进入到冷却换热管组19。也就是说,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会先从闪发腔11流动到集气腔13中,然后再从集气腔13中流董导冷却换热管组19内,这样增大了气态冷媒的流动路径,且在流动过程中气态冷媒会与集气腔13的壁面进行碰撞,这样会进一步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而且冷却换热管组19设置在闪发腔11的下侧,这样冷媒从闪发腔11流动到集气腔13中再流动到冷却换热管组19内,冷媒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而且具体地,在流动过程中,冷媒的流向发生180度的改变,气液分离效果更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集气腔13内的集气挡流板。且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集气腔13底部的出液管。这样冷媒在集气腔13内通过集气挡液板进行重力分离和碰撞分离。分离后液态冷媒汇集在集气腔的底部,因此在其底部设置出液管回流到蒸发器底部,保证内置闪发器冷媒较大效率的闪发分离效率。
具体地,集气挡流板包括开孔挡板。集气挡流板还可以是折流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集气腔13内的滤网以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还包括出气腔15。出气腔15与冷却换热管组19连接,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通过冷却换热管组19后进入出气腔15。同样的,在经过冷却换热管组19后的冷媒进入到出气腔15内的过程中会与出气腔15的壁面发生碰撞,进而实现气液分离。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出气腔15内的出气挡流板30。这样冷媒在出气腔15内通过出气挡流板30进行重力分离和碰撞分离。分离后液态冷媒汇集在出气腔的底部,因此在其底部设置出液管40回流到蒸发器底部,保证内置闪发器冷媒较大效率的闪发分离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闪发腔11两端的集气腔13和出气腔16。集气腔13包括与闪发腔11的出气口连通的集气口以及与冷却换热管组19连通的第一换热管连接口,出气腔16包括与冷却换热管组19连通的第二换热管连接口。通过出气腔16和集气腔13的设置,提高了闪发器10的分离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闪发腔11的挡液板12。
下面根据图1至图6对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壳体20、冷凝换热管22、闪发器10、连通管24和第一级节流装置30。
冷凝器壳体20包括冷媒进口21和冷媒出口2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冷媒进口21进入到冷凝器壳体20,并通过冷凝器壳体20内的冷凝换热管22进行冷凝。闪发器10设置在冷凝器壳体20的上部。这样从冷凝器壳体20顶部的冷媒进口21进入到冷凝器壳体20的气态冷媒会首先经过闪发器10进而使得冷凝前的冷媒先通过闪发器10进行预处理冷却以降低过热度,这样当气态冷媒到达位于冷凝器壳体20的下部的冷凝换热管22处时已成为饱和态冷媒,进而实现完全冷凝,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3至图5所示,闪发器10包括闪发腔11、集气腔13、冷却换热管组19和出气腔15。闪发腔11的顶部连接有进液管17。闪发腔11的底部连接有出液管14。闪发腔11的内部设置有在冷媒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挡液板12。挡液板12为多孔板。
如图4所示,闪发器10还包括滤网18。冷媒通过滤网18进一步实现气液分离。
如图1所示,在闪发腔11内,气态冷媒G位于上方,液态冷媒L位于下方,进而实现气液分离。闪发腔11的底部与出液管14连接以使聚集到闪发腔11底部的液态冷媒通过出液管14输出。
集气腔13包括第一集气侧板133、弧形集气顶板131、集气底板132和第二集气侧板134。其中第一集气侧板133和第二集气侧板134相对设置。第一集气侧板133、第二集气侧板134、弧形集气顶板和集气底板132围合形成集气腔13。其中,第一集气侧板133上设置有与闪发腔11连通的连通口以及设置在连通口两侧的多个第一换热管连接口。经过闪发腔11闪发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连通口进入到集气腔13内。再通过多个第一换热管连接口进入到冷却换热管组19内。其中,连通口的形状与闪发腔11的端面形状相匹配。
本实施例的集气腔13的顶部呈弧形结构,这样与冷凝器壳体20的形状相匹配,进而充分利用集气腔13的内部空间,使得冷凝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出气腔15包括第一出气侧板154、弧形出气顶板151、第二出气侧板153和出气底板152。第一出气侧板154、弧形出气顶板151、第二出气侧板153和出气底板152围合形成出气腔15。其中,第一出气侧板154上设置有与冷却换热管组19连接的多个第二换热管连接口。第一出气侧板154与闪发腔11之间是封闭连接的。也就是说,第一出气侧板154与闪发腔11的槽型腔112的端面密封连接。这样第一出气侧板154既形成出气腔15的侧壁,又形成闪发腔11的端面壁。进而使得闪发器的结构简单,重量减轻。
出气腔15的顶端设置有出气管16。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出气管16回到压缩机的补气口。
混合态冷媒在闪发腔11内通过大空间重力分离、碰撞分离、滤网吸附分离,分离后的液态冷媒L汇集在闪发腔11的底部,并通过出液管14进入下一级节流装置。分离后的气态冷媒G集中在闪发腔11的顶部。然后进入集气腔13、冷却换热管组19和出气腔15。最后通过出气管16进入到压缩机的补气口。
如图5所示,冷却换热管组19连接了集气腔13和出气腔15,组成了一体化的冷媒气道。所有经闪发腔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都进入集气腔13中,并通过冷却换热管组19进入出气腔15,最后经出气管16进入压缩机,实现中间补气。
冷凝器壳体20的内腔按换热相变的不同,由上至下可分为过热区、冷凝区和过冷区。从冷凝器顶部进入的高温高压气态过热冷媒为避免直接冲刷冷凝换热管22,直接到闪发器10的闪发腔11。经闪发腔11向两侧折流并向下依次通过冷却换热管组19、冷凝换热管22和过冷管进行换热。由于冷却换热管组19与冷凝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存在一定的温差,大大降低了冷凝器过热区的气态冷媒过热度,保证从过热区到冷凝区的气态冷媒达到饱和状态,确保了冷凝区换热的高效性。同时,混合态冷媒在冷却换热管组19内因温差产生的换热被进一步分离或蒸发,提高了气态冷媒的干度,避免给压缩机补气时产生吸气带液现象。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3)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凝器壳体(20),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
冷凝换热管(22),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壳体(20)内,冷媒从所述冷媒进口进入所述冷凝器壳体(20)以通过所述冷凝换热管(22)进行冷凝,并通过所述冷媒出口流出;
闪发器(10),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壳体(20)内且位于所述冷凝器换热管(20)的上方,所述闪发器(10)包括闪发腔(11)以及冷却换热管组(19),所述闪发腔(11)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出气口,所述闪发腔(11)的进液口与所述冷媒出口连接以使得冷媒在所述闪发腔(11)内进行气液分离,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与所述闪发腔(11)的出气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设置在所述闪发腔(11)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包括一个换热管或多个并排设置的换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腔(11)包括槽型腔(112),所述槽型腔(112)的侧壁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槽型腔(112)的侧壁外侧的两个冷却换热分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腔(11)包括顶壁(111),所述顶壁(111)包括主体段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段两侧的端部段,所述端部段相对于所述主体段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10)还包括集气腔(13),所述集气腔(13)连接所述闪发腔(11)和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所述闪发腔(11)进入到所述集气腔(13),再从所述集气腔(13)进入到所述冷却换热管(1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气腔(13)内的集气挡流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10)还包括出气腔(15),所述出气腔(15)与所述冷却换热管(19)连接,经过闪发分离出的气态冷媒通过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后进入所述出气腔(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气腔(15)内的出气挡流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闪发腔(11)两端的集气腔(13)和出气腔(16),所述集气腔(13)包括与所述闪发腔(11)的出气口连通的集气口以及与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连通的第一换热管连接口,所述出气腔(16)包括与所述冷却换热管组(19)连通的第二换热管连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器(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闪发腔(11)的挡液板(12)。
13.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蒸发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冷凝器壳体的冷媒进口连接,所述闪发腔(11)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所述闪发腔(11)的出液口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CN202311077777.3A 2023-08-25 2023-08-25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Pending CN1169071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77777.3A CN116907128A (zh) 2023-08-25 2023-08-25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77777.3A CN116907128A (zh) 2023-08-25 2023-08-25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7128A true CN116907128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1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77777.3A Pending CN116907128A (zh) 2023-08-25 2023-08-25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0712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05404A (zh) * 2023-02-17 2023-05-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05404A (zh) * 2023-02-17 2023-05-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N116105404B (zh) * 2023-02-17 2024-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534894A (ja) 節約サイクルを備えた冷凍システム
US20180186216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of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16907128A (zh)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WO2023051175A1 (zh) 经济器及包括该经济器的制冷系统
KR101274241B1 (ko) 차량용 에어컨 시스템
KR101173157B1 (ko) 수냉식 응축기 및 과냉각용 수냉식 열교환기를 구비하는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CN220852670U (zh) 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JP6670197B2 (ja) 圧縮式冷凍機用凝縮器
KR101385194B1 (ko) 응축기
JP2007078317A (ja) 冷却装置用熱交換器及び冷却装置
WO2023109130A1 (zh) 多级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CN216788710U (zh) 多级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CN115014003B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KR20120031638A (ko) 응축기
JP6817124B2 (ja) 圧縮式冷凍機用凝縮器
JPH1011104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165602U (zh) 一种带喷射器的双级压缩可调干度制冷系统
KR101291035B1 (ko) 다중 기액분리기를 구비한 응축기
KR101208929B1 (ko) 2중 증발 시스템
CN220489436U (zh) 一种变频满液式风冷螺杆机组
CN210718218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7503981U (zh)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
US20210239366A1 (en)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flash tanks
JP2002090007A (ja) 冷凍サイクル用レシーバードライヤー
JP7328023B2 (ja) 保冷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