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01491B -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 Google Patents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01491B
CN116901491B CN202311175037.3A CN202311175037A CN116901491B CN 116901491 B CN116901491 B CN 116901491B CN 202311175037 A CN202311175037 A CN 202311175037A CN 116901491 B CN116901491 B CN 1169014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die
honeycomb
honeycomb core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750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01491A (zh
Inventor
孙德权
张建坤
夏吉升
杜芳芳
姜浩楠
金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uyou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Harbin Yuanchi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uyou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Harbin Yuanchi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uyou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Harbin Yuanchi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uyou Avi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7503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014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01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01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01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01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68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by 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layers, e.g. foam blocks
    • B29C70/681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70/682Preformed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30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 B29C70/34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and 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i.e. combined with compressing after the lay-up operation
    • B29C70/342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and 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i.e. combined with compressing after the lay-up operation using isostatic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60Multitubular or multicompartmented articles, e.g. honeycomb
    • B29L2031/608Honeycomb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材料成型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加强结构包括蜂窝芯以及包覆在所述蜂窝芯上的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蜂窝芯和所述树脂基复合层通过配套使用的第一上模、第二上模和下模经热压一体化形成,所述成型方法包括S1、成型具有预设高度的蜂窝预成件;S2、成型具有承载面的蜂窝芯;S3、成型所述加强结构。通过成型蜂窝芯,蜂窝芯的承载面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C1垂直,进而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使得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其侧壁的边缘厚度可以与侧壁的中部的厚度相等,或者,其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不会急剧减小,有助于提高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边缘区域的刚度。

Description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材料成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航天用运载火箭、卫星和空间飞行器承力结构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其主要优势在于复合材料减重效果好,比强度高,可增加单次发射的有效载荷。
在相关技术中,复合材料零件成型包括将复合材料在模具表面进行铺层;抽真空后再加温加压,使得复合材料贴合模具的表面;冷却后,以获取所需的零件。
然而,在上述成型过程中,该成型方式对内、外蒙皮及蜂窝的复合面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供复合效果,一般对蜂窝芯的边缘进行倒角等过渡处理,然而这种边缘倒角的方式导致刚度降低,同时倒角位置在形成复合零件后在边缘会形成过渡曲面,无法形成较好的安装、放置等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可以避免零件的侧壁边缘倒角处理,有助于提高零件的刚度。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模具。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加强结构包括蜂窝芯以及包覆在所述蜂窝芯上的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蜂窝芯和所述树脂基复合层通过配套使用的第一上模、第二上模和下模经热压一体化形成,所述成型方法包括:
S1、成型具有预设高度的蜂窝预成件,包括:
所述第一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所述第一上模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下模设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一模腔;
在所述第一模腔内铺设蜂窝料并形成蜂窝预成件,所述蜂窝预成件具有预成侧面;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所述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所述第一腔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侧壁的一端且沿所述第三腔侧壁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三腔侧壁用于成型所述蜂窝预成件的所述预成侧面;所述预成侧面的预设高度大于蜂窝芯上承载面的高度;
S2、成型具有承载面的蜂窝芯,包括:
对所述蜂窝预成件的预成侧面进行切削处理,以在所述预成侧面上成型所述承载面;
所述承载面的外轮廓为弧线,所述承载面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切削方向;
S3、成型所述加强结构,包括:
所述第二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所述第二上模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第二模腔;
在所述第二模腔内依次铺贴至少一层第一蒙皮、蜂窝芯、至少一层第二蒙皮,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所述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用于形成所述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一余量,所述第一余量由所述蜂窝芯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的另一侧,或/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二余量,所述第二余量由所述蜂窝芯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的另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腔体在位于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三腔侧壁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目标承载面轮廓线,所述目标承载面轮廓线与所述承载面的轮廓线重合;
所述成型具有承载面的蜂窝芯,还包括:对所述蜂窝预成件的预成侧面沿所述目标承载面轮廓线进行切削处理,在所述预成侧面上成型所述承载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成型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
先在所述第三腔体内依次铺贴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所述蜂窝芯、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并且进行所述第一余量或者所述第二余量经过承载面包覆;
所述第二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与所述下模配套使用的校验上模,所述校验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所述校验上模设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三模腔,所述校验上模包括第四腔侧壁及自所述第四腔侧壁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校验凸起,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所述蜂窝芯放置于所述第三模腔,校验所述校验凸起朝向所述下模的表面与所述蜂窝芯上承载面是否贴合,以判断所述承载面的切削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模具,包括配套设置的下模、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所述第一上模和所述第二上模均与所述下模可拆卸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上模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下模设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和所述第一腔体形成第一模腔,所述第一模腔用于铺设蜂窝料并形成蜂窝预成件,所述蜂窝预成件具有预成侧面;
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所述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所述第一腔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侧壁的一端且沿所述第三腔侧壁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三腔侧壁用于成型所述蜂窝预成件的所述预成侧面;所述预成侧面的预设高度大于蜂窝芯上承载面的高度;
所述第二上模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第二模腔;在所述第二模腔用于依次铺贴至少一层第一蒙皮、蜂窝芯、至少一层第二蒙皮并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所述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用于形成所述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一余量,所述第一余量由所述蜂窝芯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的另一侧,或/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二余量,所述第二余量由所述蜂窝芯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的另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模包括模座以及与所述模座固定连接的内模,所述第三腔体设置在所述内模上,所述模座在与所述内模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坡口,所述内模上设置有与所述坡口卡合的坡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上模包括第一合模面,所述下模包括第三合模面,所述第三合模面上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一合模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当所述第一合模面与所述第三合模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三定位孔定位配合,或者,
所述第二上模包括第二合模面,所述第二合模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当所述第二合模面与所述第三合模面相贴合,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第三定位孔定位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腔体在位于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三腔侧壁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目标端面轮廓线,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与所述承载面的轮廓线重合,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用于对所述蜂窝预成件的预成侧面沿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进行切削处理,以在所述预成侧面上成型所述承载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合模面、所述第二合模面和所述第三合模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轮廓线均与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与所述下模可拆卸连接的校验上模,所述校验上模设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三模腔;
所述校验上模包括第四腔侧壁及自所述第四腔侧壁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校验凸起,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校验凸起用于校验所述校验凸起朝向所述下模的表面与所述蜂窝芯上承载面是否贴合,以判断所述承载面的切削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本实施例通过成型蜂窝芯,蜂窝芯的承载面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C1垂直,进而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使得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其侧壁的边缘厚度可以与侧壁的中部的厚度相等,或者,其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不会急剧减小,有助于提高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边缘区域的刚度,在受到外界的意外碰撞时,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侧壁边缘不易受损。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上模和下模合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上模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蜂窝预成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B-B方向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蜂窝芯的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上模和下模合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上模的俯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校验上模和下模合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校验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校验上模的俯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右模的结构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板组件的结构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子盖板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侧壁子面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下模100,第三腔侧壁101、第三腔底壁102、下右模1001、下左模1002、第三定位孔1003;
模座140、内模150、拼接座160、第三合模面103、拼接面104、安装件105;
盖板组件110、第一子盖板111、第二子盖板112、盖板坡口1101;
面板组件120、第一底壁子面板121、第二底壁子面板122、第三底壁子面板123、第一侧壁子面板124、第二侧壁子面板125、面板坡口1201;
隔板组件130、横向隔板131、纵向隔板132;
第一上模200、第一腔侧壁201、第一定位孔202、第一合模部203;
第二上模300、槽顶壁301、第二定位孔302;第二合模部303;
校验上模400、第四腔侧壁401、校验凸起402;
底座500、吊钩501;
加强结构600、加强侧面610、流线面630、倒角面640、连接面641、过渡面642、弯折面643、第一安装面650、第二安装面660、第三安装面670、连接壁611、加长壁612、横向面680;蜂窝预成件601、端面61、蜂窝芯602、承载面62、边缘面63、切削口64、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侧壁外轮廓线622、侧壁内轮廓线623、树脂基复合层6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600包括蜂窝芯602以及包覆在蜂窝芯602上的树脂基复合层603,蜂窝芯602和树脂基复合层603通过配套使用的第一上模200、第二上模300和下模100经热压一体化形成。
所述加强结构600包括两加强侧面610以及设置在两所述加强侧面610之间的流线面630,所述两加强侧面610和所述流线面630围绕形成具有开口的空腔,两个所述加强侧面610在第一端部通过倒角面640连接,在第二端部断开,两所述加强侧面610在形成所述开口的一侧设置有横向面680。
所述横向面680的外轮廓为弧线,包括至少部分弧形平面,所述弧形面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弧形面沿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到预设平面的高度逐渐增大,所述预设平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为垂直方向,所述预设平面可以为沿所述加强结构600高度上的任一水平面。通过在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600上设置横向面680,用于放置或安装所述加强结构600,通过所述弧形面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垂直,保证所述弧形面一定垂直度的横向面680,防止在放置所述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600出现倾倒等现象;在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600安装时可以保证安装精度等。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面680包括至少部分弧形平面,所述弧形平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为平面,所述弧形平面的外轮廓线为曲线,即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平面(例如,垂直面)上的正投影为曲线。通过设置在横向面680上弧形平面,方便从放置物(例如地面)上分离,利于搬运、取用等;通过设置沿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到预设平面的高度逐渐增大,在放置在防止放置物的放置面上时与放置面分离,可以防止放置面对倒角面640位置处造成磕碰等损伤。本申请中并不限制所述弧形平面沿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的长度,在设置时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相应地,所述蜂窝芯602覆盖在所述两加强侧面610和至少部分所述流线面630上,所述蜂窝芯602在靠近所述开口的一侧预设有承载面62,所述承载面62与所述横向面680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承载面62通过蜂窝预成件601切削形成;所述蜂窝预成件601具有预成侧面,所述预成侧面到所述预设平面的预设高度大于所述蜂窝芯602上所述承载面62到所述预设平面的距离。
所述承载面62用于覆盖部分所述树脂基复合层603,所述承载面62包括至少部分弧形面,所述承载面62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弧形面沿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到预设平面的高度逐渐增大,所述预设平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
所述树脂基复合层603通过至少一层蒙皮覆盖在所述蜂窝芯602的各个面上形成,所述树脂基复合层603包括设置在所述蜂窝芯602外侧的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以及设置在所述蜂窝芯602内侧的至少一层第二蒙皮,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的其中至少一层预设有余量,所述余量由所述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602的另一侧;在所述倒角面640的位置,所述加强结构600通过所述至少一层蒙皮形成。
在相关技术中,在树脂基复合层603复合蜂窝件时,为了提高边缘的复合效果,提高复合强度等,一般对蜂窝件的壁边缘倒角处理,这样导致零件的边缘区域刚度降低,进而零件整体的刚度降低。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加强结构600在横向面680位置处的强度,对蜂窝件的承载面62不进行倒角等处理,以提高加强结构600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所述加强结构600的横向面680并保证加强结构600的强度,提供了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包括:
S1、成型具有预设高度的蜂窝预成件601,包括:
S11、第一上模200和下模100合模,第一上模200设有第一腔体,下模100设有第三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形成第一模腔;
S12、在第一模腔内铺设蜂窝料以形成蜂窝预成件601,该蜂窝预成件601具有预成侧面,具体包括:在第一模腔内刷脱模剂→铺放脱模薄膜→蜂窝下料→铺放蜂窝料→铺放膨胀胶膜→糊制真空袋→热压罐或固化炉固化→脱模,完成预成型。
其中,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201,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101,第一腔侧壁201设置在第三腔侧壁101的一端且沿第三腔侧壁101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腔侧壁201和第三腔侧壁101用于成型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预成侧面的预设高度大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的高度。
例如,图3示出了第一上模200和下模100合模的结构示意图。
下模100设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101和第三腔底壁102,第三腔底壁102用于成型蜂窝预成件601的底部;第三腔侧壁101用于成型蜂窝预成件601的侧面。第一上模200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201。第一腔侧壁201用于延长蜂窝预成件601的侧面高度。
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边缘与所述蜂窝芯的承载面62具有相同的轮廓线。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轮廓线是指构成物体形状的边界,对于单个结构而言,轮廓线是在外形面上形成的外部线条,对于组合结构而言是两个结构之间的分界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边缘与所述蜂窝芯的承载面62具有相同的轮廓线,表示为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边缘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平面的投影与所述蜂窝芯的承载面62在平行于第一方向上的平面的投影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第一上模200包括第一合模面,下模100包括第三合模面103,所述第一合模面和所述第三合模面103接触并固定连接,因此,第一上模200和下模100组合形成模具时,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在第一合模面和第三合模面103的固定位置处上形成合模痕迹,该合模痕迹用于本申请中后续形成具有承载面62的蜂窝芯602。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在形成加强结构600时,采用的是第二上模300与下模100合模的方式,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在第二合模面和第三合模面103的固定位置处上形成合模痕迹可以通过打磨等方式去除。
图7示出了第一上模200和下模100合模成型的蜂窝预成件601的结构示意图。
S2、成型具有承载面62的蜂窝芯602,包括:
S21、第一腔体在位于第一腔侧壁201和第三腔侧壁101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如图12中虚线为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承载面62的轮廓线重合。
S22、对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沿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进行切削处理,以在预成侧面的端面61上成型承载面62;
S23、承载面62的外轮廓为弧线,承载面62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C1垂直;
如图7和图8所示,沿着第一方向C1,自蜂窝预成件601的端面61对蜂窝预成件601的侧面进行切削,也就是说第一方向为切削方向,以形成蜂窝预成件601的新的端面。当前时刻下的蜂窝预成件601,定义为蜂窝芯602;当前时刻下,蜂窝预成件601的新的端面,定义为承载面62。其中,蜂窝预成件601的高度h1大于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高度h2。
基于此,本实施例的承载面62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C1垂直。
图9为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A-A方向剖视图,可知该横截面平行于第一方向C1。
该横截面包括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侧壁内轮廓线623及侧壁外轮廓线622。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位于承载面62上,侧壁内轮廓线623位于侧壁的内表面上,侧壁外轮廓线622位于侧壁的外表面上。
侧壁内轮廓线623和侧壁外轮廓线622相对设置,并且连接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侧壁内轮廓线623、侧壁外轮廓线622垂直,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第一方向C1垂直。
这样设置,蜂窝芯602的侧壁边缘区域的厚度可以和蜂窝芯602的侧壁的中间区域的厚度相等。
图10为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B-B方向剖视图,可知该横截面平行于第一方向C1。同理地,在该横截面上,侧壁内轮廓线623和侧壁外轮廓线622相对设置,并且连接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侧壁内轮廓线623、侧壁外轮廓线622垂直,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第一方向C1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剖视图中,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第一方向C1垂直,而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侧壁内轮廓线623可以呈锐角,或者/和,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侧壁外轮廓线622可以呈锐角α,如图11所示。这样设置,蜂窝芯602的侧壁厚度自蜂窝芯602的侧壁中部向边缘区域逐渐减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蜂窝芯602的侧壁边缘区域的刚度,避免了蜂窝芯602的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急剧减小。
为了提高树脂基复合层603与蜂窝件的复合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蜂窝件处所述承载面62的其他边缘位置处设置倒角处理,以方便树脂基复合层603与蜂窝件的复合,以及保证加强结构600的整体结构。该倒角处理可以在与切削形成承载面62此步骤中形成。
可选地,所述蜂窝芯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一侧、靠近所述倒角面640的一侧均设置有边缘面63,所述边缘面63为斜面,所述边缘面63沿所述加强侧面610的外表面到所述加强侧面610的内表面上的厚度逐渐递减,所述边缘面63通过蜂窝预成件切削形成。
可选地,所述蜂窝芯在对应所述倒角面640和部分所述过渡面642的区域上设置有切削口64,所述切削口64通过蜂窝预成件切削形成。
S3、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包括:
S31、第二上模300和下模100合模,第二上模300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形成第二模腔;
如图12-14所示,所述第二上模300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第二模腔;所述第二腔体包括槽顶壁301,在所述第二上模300与所述下模100合模后,所述槽顶壁301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一端。
所述第二上模300包括第二合模部303,所述第二合模部303的下表面为所述第二合模面。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可以具有一定的高度,用于控制所述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上形成的树脂基材料的厚度,由于此厚度相较于其他位置的厚度较小,本申请附图中未示出该尺寸。
S32、在第二模腔内依次铺贴至少一层第一蒙皮、蜂窝芯602、至少一层第二蒙皮,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至少一层第一蒙皮和至少一层第二蒙皮用于形成树脂基复合层603,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一余量,第一余量由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蜂窝芯602的另一侧,或/和,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二余量,第二余量由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蜂窝芯602的另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所述第一蒙皮和第二蒙皮的数量,在不同实施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另外,在包覆所述蜂窝件的承载面62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包覆方式,可以采用第一蒙皮设置第一余量的方式,或者第二蒙皮设置第二余量进行包覆。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为例提高包覆效果,还可以采用包覆承载加强层的方式。
所述树脂基复合层603包括承载加强层,所述承载加强层至少覆盖所述承载面62,所述承载加强层由所述蜂窝芯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的另一侧。所述承载加强层与所述第一蒙皮和所述第二蒙皮的材料可以相同,所述承载加强层仅用于包覆所述承载面62,不完全覆盖所述蜂窝芯的内轮廓面或外轮廓面。
具体地,真空袋热压成型包括:在第二模腔内刷脱模剂→铺放脱模薄膜→铺放第一蒙皮、蜂窝芯、和第二蒙皮→铺放膨胀胶膜→糊制真空袋→热压罐或固化炉固化→脱模,形成加强结构600。例如,首先,第一蒙皮与第三腔体贴合,蜂窝芯602与第一蒙皮贴合,第二蒙皮与蜂窝芯602贴合。其次,进行第二上模300和下模100合模。最后,采用真空袋热压成型,模压成型温度为300℃,成型压力约为5MPa,保压时间约为3h,即可获得加强结构。
这样设置,获得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其侧壁的边缘厚度可以与侧壁的中部的厚度相等,或者,其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不会急剧减小,有助于提高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边缘区域的刚度,在受到外界的意外碰撞时,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侧壁边缘不易受损。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成型蜂窝芯602,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C1垂直,进而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使得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可以具有弧形的横向面680并保证加强结构的强度,其侧壁的边缘厚度可以与侧壁的中部的厚度相等,或者,其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不会急剧减小,有助于提高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边缘区域的刚度,在受到外界的意外碰撞时,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侧壁边缘不易受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还包括:
S4、提供与下模100配套使用的校验上模400;
S41、校验上模400和下模100合模,校验上模400设有第四腔体,第四腔体和第三腔体形成第三模腔。校验上模400包括设置在第四腔侧壁401的一端且沿第二方向C2延伸的校验凸起402,第二方向C2与第一方向C1垂直;
S42、将蜂窝芯602放置于第三模腔,校验校验凸起402朝向下模100的表面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是否贴合,以判断承载面62的切削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5-17所示,将蜂窝芯602放置于第三模腔中,若校验校验凸起402朝向下模100的表面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贴合,则说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的任何区域与第一方向C1相互垂直;若校验校验凸起402朝向下模100的表面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不贴合,则说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中至少存在部分区域与第一方向C1不相互垂直。所述校验上模400具有第四合模面用于与所述下模的第三合模面103固定连接。
这样设置,通过校验的方式,进一步核实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是否与第一方向C1垂直,满足设计要求,进而能够保证步骤S3中成型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侧壁边缘可以与侧壁的中部的厚度相等,或者,其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不会急剧减小,有助于提高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边缘区域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校验上模400包括第四腔侧壁401,在第四腔侧壁401的内表面上沿第二方向C2凸设形成校验凸起402,校验凸起402延伸长度大于等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在第二方向C2的尺寸。这样设置,有助于校验凸起402能够检验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的每一个区域。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模具,包括配套设置的下模100、第一上模200和第二上模300,第一上模200和第二上模300均与下模100可拆卸连接,其中,
第一上模200设有第一腔体,下模100设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形成第一模腔。第一模腔用于铺设蜂窝料并形成蜂窝预成件601,蜂窝预成件601具有预成侧面。
其中,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201,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101,第一腔侧壁201设置在第三腔侧壁101的一端且沿第三腔侧壁101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腔侧壁201和第三腔侧壁101用于成型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预成侧面的预设高度大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的高度;
第二上模300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形成第二模腔;第二模腔用于依次铺贴至少一层第一蒙皮、蜂窝芯602、至少一层第二蒙皮并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
其中,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一余量,所述第一余量由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蜂窝芯602的另一侧,或/和,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二余量,第二余量由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蜂窝芯602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下模100与第一上模200合模时,下模100与第一上模200之间可以螺纹连接,下模100与第一上模200之间可以嵌插配合,等等,本实施例不一一列举。
同理地,下模100与第二上模300合模时,下模100与第二上模300之间可以螺纹连接,下模100与第二上模300之间可以嵌插配合,等等,本实施例不一一列举。
优选地,下模100与第一上模200之间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下模100与第二上模300之间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
沿着第一方向C1,自蜂窝预成件601的端面61对蜂窝预成件601的侧面进行切削,以形成蜂窝预成件601的新的端面。当前时刻下的蜂窝预成件601,定义为蜂窝芯602;当前时刻下,蜂窝预成件601的新的端面,定义为承载面62。其中,蜂窝预成件601的高度大于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高度。
本实施例通过成型蜂窝芯602,蜂窝芯602的承载面62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C1垂直,进而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使得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其侧壁的边缘厚度可以与侧壁的中部的厚度相等,或者,其侧壁边缘区域厚度的不会急剧减小,有助于提高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边缘区域的刚度,在受到外界的意外碰撞时,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侧壁边缘不易受损。
其中,第一腔体在位于第一腔侧壁201和第三腔侧壁101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如图8中虚线为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与承载面62的轮廓线重合,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用于对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沿目标承载面轮廓线621进行切削处理,以在预成侧面的端面61上成型承载面6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模200包括第一合模部203,所述第一合模部203的下表面为第一合模面,下模100包括第三合模面103,第三合模面103上设有第三定位孔1003。第一合模面上设有与第三定位孔1003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202,当第一合模面与第三合模面103相贴合,第一定位孔202与第三定位孔1003定位配合,或者,
第二上模300包括第二合模部303,所述第二合模部303的下表面为第二合模面,第二合模面上设有与第三定位孔1003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302,当第二合模面与第三合模面103相贴合,第二定位孔302与第三定位孔1003定位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定位配合,可以使得第一上模200和下精确合模,然后再通过紧固件将二者牢牢固定在一起;同理地,通过定位配合,可以使得第二上模300和下模100精确合模,然后再通过紧固件将二者牢牢固定在一起。
此外,第一腔体、第一合模面、第二合模面和第三合模面103在第一方向C1上的正投影轮廓线均与目标承受面轮廓线重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600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所述加强侧面610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平面,所述流线面630为设置在所述加强面背离开口一侧的底部;所述加强侧面610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超出所述流线面630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
示例性地,所述流线面630包括与所述加强侧面610接触的连接面641(主体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面641一端并与所述倒角面640相接的过渡面642,设置在所述连接面641上远离所述过渡面642的另一端上的弯折面643,所述弯折面643自所述连接面641过渡至平面状的第一安装面650;所述第一安装面650用于所述加强结构600与外部结构的固定连接。通过平面状的第一安装面650方便固定,所述第一安装面650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安装孔。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面650与预设平面之间设置有夹角,在不同实施例中根据需要设置所述夹角的大小,所述夹角可以为0°~180°之间。
所述加强侧面610包括与所述连接面641接触的连接壁611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壁611一端的加长壁612,所述加强侧面610在所述加强壁位置处断开,所述加强壁包括平面状的第二安装面660;所述第二安装面660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用于提供第一方向上的固定安装。所述第二安装面660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安装孔。
所述加长壁612与所述弯折面643之间设置有凸出于所述连接面641的外表面的第三安装面670,所述第三安装面670呈曲面状,所述第三安装面670自所述第一安装面650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面660。所述第三安装面670用于提供加强结构600两侧的安装。所述第二安装面660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三安装孔。
为了形成以上结构,本申请中提供的配套使用的下模、第一上模、第二上模分别具有形成该结构的型腔。对应地,所述第一腔体的形状与所述加强结构600的外形面相匹配,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用于形成所述连接面641、过渡面642、连接壁611、倒角面640的第一部分;用于形成所述加长壁612的第二部分;用于形成所述弯折面643的第三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19所示,所述下模100包括模座140以及与所述模座140固定连接的内模150,所述第三腔体设置在所述内模150上,所述模座140在与所述内模150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坡口,所述内模150上设置有与所述坡口卡合的坡体。
所述内模150用于形成所述第三腔体,所述模座14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内模150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形状与所述内模150的形状相匹配。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内模150单独设置的方式,方便加工第三腔体,提高第三腔体的精度,简化模具的设置并提高加强结构600的精度并控制表面粗糙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内模150可以通过一体化方式形成,防止在第三腔体上形成合模痕迹,为了方便内模150与模座140的固定连接,所述内模150的外侧设置有拼接座160,所述拼接座160用于与模座14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拼接座160设置在所述内模150靠近所述加强结构600(第三腔体)的第二端部的一端,通过拼接座160与所述模座140固定连接后组合形成所述安装腔的结构。即所述模座140上的安装腔仅对应所述内模150的部分结构。
所述拼接座160与所述模座140在垂直于所述第三合模面103的方向上设置拼接面104,所述拼接面104上设置有安装件105,通过坡口与坡口的配合方便内模150的固定安装,在内模150与模座140拼接后,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提高连接强度。所述拼接座160的上表面与所述模座140的上表面在拼接后形成所述第三合模面103。具体地,如图19-23下模100包括下左模1002和下右模1001。下左模1002和下右模1001为对称结构。以下右模1001举例说明:
下右模1001对应的模座140包括隔板组件130、面板组件120及盖板组件110。
如图21和图22所示,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形成与所述内模150接触并固定的安装腔。其中,面板组件120包括第一底壁子面板121、第二底壁子面板122、第三底壁子面板123、第一侧壁子面板124及第二侧壁子面板125,第一底壁子面板121、第二底壁子面板122、第三底壁子面板123、第一侧壁子面板124及第二侧壁子面板125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上述的第三腔体的右半部分。
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第一底壁子面板121、第二底壁子面板122、第三底壁子面板123、第一侧壁子面板124及第二侧壁子面板125的边缘均设有面板坡口1201,如图23所示,第一底壁子面板121、第二底壁子面板122、第三底壁子面板123、第一侧壁子面板124及第二侧壁子面板125中任意相邻两者之间形成第一V型坡口a。
对应地,所述内模150在对应每一个第一V型坡口a的位置处上设置有一个坡体,第一V型坡口a与其对应的坡体嵌插配合,进而形成内模150与所述内模150匹配并固定。
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减小耗材的使用,有助于降低下模100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保证内模150的各个位置均是圆滑过渡,避免采用焊接的方式致使内模150上产生凹凸不平的焊缝。
如图18所示,隔板组件130包括多个横向隔板131和多个纵向隔板132,横向隔板131和纵向隔板132相互垂直,进而多个横向隔板131和多个纵向隔板132形成若干个框形结构。
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小耗材的使用,有助于降低下模100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热量传导,使得下模100的各个区域的温度尽量保持一致,有助于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
如图22所示,所述盖板组件110盖设在所述隔板组件上用于形成所述模座140上的第三合模面103。盖板组件110包括第一子盖板111、第二子盖板112,各个子盖板均连接在纵向隔板132、横向隔板131上,各个子盖板盖设于上述的各个框形结构。其中,各个子盖板上设有盖板坡口1101。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盖板组件110的设置,通过各个子盖板可以方便形成具有弧形轮廓的第三腔侧壁101,其中,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边缘与所述蜂窝芯的承载面62具有相同的轮廓线。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合模面、第二合模面、第三合模面103、第四合模面的外轮廓线均与所述蜂窝芯的承载面62具有相同的轮廓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模具还包括与下模100配套使用的校验上模400。
校验上模400设有第四腔体,第四腔体和第三腔体形成第三模腔。校验上模400包括第四腔侧壁401及自第四腔侧壁401沿第二方向C2延伸的校验凸起402,第二方向C2与第一方向C1垂直。将蜂窝芯602放置于第三模腔,校验校验凸起402朝向下模100的表面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是否贴合,以判断承载面62的切削是否符合预设要求。所述校验上模400具有第四合模面用于与所述下模的第三合模面103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500位于下模100下方,下模100连接在底座500上,底座500上设有吊钩501。这样有助于下模100的搬运。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强结构包括蜂窝芯(602)以及包覆在所述蜂窝芯(602)上的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蜂窝芯(602)和所述树脂基复合层通过配套使用的第一上模(200)、第二上模(300)和下模(100)经热压一体化形成,所述成型方法包括:
S1、成型具有预设高度的蜂窝预成件(601),包括:
所述第一上模(200)和所述下模(100)合模,所述第一上模(200)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下模(100)设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一模腔;
在所述第一模腔内铺设蜂窝料并形成蜂窝预成件(601),所述蜂窝预成件(601)具有预成侧面;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201),所述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101),所述第一腔侧壁(201)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一端且沿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腔侧壁(201)和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用于成型所述蜂窝预成件(601)的所述预成侧面;所述预成侧面的预设高度大于所述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的高度;
S2、成型具有所述承载面(62)的所述蜂窝芯(602),包括:
对所述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进行切削处理,以在所述预成侧面上成型所述承载面(62);
所述承载面(62)的外轮廓为弧线,所述承载面(62)的各个位置均与第一方向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切削方向;
S3、成型所述加强结构,包括:
所述第二上模(300)和所述下模(100)合模,所述第二上模(300)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二模腔;
在所述第二模腔内依次铺贴至少一层第一蒙皮、蜂窝芯(602)、至少一层第二蒙皮,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所述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用于形成所述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一余量,所述第一余量由所述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602)的另一侧,或/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二余量,所述第二余量由所述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602)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在位于所述第一腔侧壁(201)和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目标承载面轮廓线,所述目标承载面轮廓线与所述承载面(62)的轮廓线重合;
所述成型具有所述承载面(62)的所述蜂窝芯(602),还包括:对所述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沿所述目标承载面轮廓线进行切削处理,在所述预成侧面上成型所述承载面(6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所述成型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
先在所述第三腔体内依次铺贴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所述蜂窝芯(602)、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并且进行所述第一余量或者所述第二余量经过所述承载面(62)包覆;
所述第二上模(300)和所述下模(100)合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具有所述承载面(62)的所述蜂窝芯(602)之后,所述成型所述加强结构之前,还包括步骤:
提供与所述下模(100)配套使用的校验上模(400),所述校验上模(400)和所述下模(100)合模,所述校验上模(400)设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三模腔,所述校验上模(400)包括第四腔侧壁(401)及自所述第四腔侧壁(40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校验凸起(402),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所述蜂窝芯(602)放置于所述第三模腔,校验所述校验凸起(402)朝向所述下模(100)的表面与所述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是否贴合,以判断所述承载面(62)的切削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配套设置的下模(100)、第一上模(200)和第二上模(300),所述第一上模(200)和所述第二上模(300)均与所述下模(100)可拆卸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上模(200)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下模(100)设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和所述第一腔体形成第一模腔,所述第一模腔用于铺设蜂窝料并形成蜂窝预成件(601),所述蜂窝预成件(601)具有预成侧面;
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侧壁(201),所述第三腔体包括第三腔侧壁(101),所述第一腔侧壁(201)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一端且沿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腔侧壁(201)和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用于成型所述蜂窝预成件(601)的所述预成侧面;所述预成侧面的预设高度大于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的高度;
所述第二上模(300)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所述第二模腔;在所述第二模腔用于依次铺贴至少一层第一蒙皮、蜂窝芯(602)、至少一层第二蒙皮并通过热压一体成型所述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用于形成所述树脂基复合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一余量,所述第一余量由所述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602)的另一侧,或/和,所述至少一层第二蒙皮中至少一层预设有第二余量,所述第二余量由所述蜂窝芯(602)的一侧经过所述承载面(62)包覆并延伸至所述蜂窝芯(602)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00)包括模座以及与所述模座固定连接的内模,所述第三腔体设置在所述内模上,所述模座在与所述内模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坡口,所述内模上设置有与所述坡口卡合的坡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模(200)包括第一合模面,所述下模(100)包括第三合模面,所述第三合模面上设有第三定位孔(1003),所述第一合模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1003)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202),当所述第一合模面与所述第三合模面相贴合,所述第一定位孔(202)与所述第三定位孔(1003)定位配合,或者,
所述第二上模(300)包括第二合模面,所述第二合模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1003)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302),当所述第二合模面与所述第三合模面相贴合,所述第二定位孔(302)与所述第三定位孔(1003)定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在位于所述第一腔侧壁(201)和所述第三腔侧壁(101)的接合位置处设置有目标端面轮廓线,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与所述承载面(62)的轮廓线重合,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用于对所述蜂窝预成件(601)的预成侧面沿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进行切削处理,以在所述预成侧面上成型所述承载面(6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合模面、所述第二合模面和所述第三合模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轮廓线均与所述目标端面轮廓线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下模(100)可拆卸连接的校验上模(400),所述校验上模(400)设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形成第三模腔;
所述校验上模(400)包括第四腔侧壁(401)及自所述第四腔侧壁(40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校验凸起(402),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校验凸起(402)用于校验所述校验凸起(402)朝向所述下模(100)的表面与所述蜂窝芯(602)上承载面(62)是否贴合,以判断所述承载面(62)的切削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CN202311175037.3A 2023-09-13 2023-09-13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Active CN1169014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5037.3A CN116901491B (zh) 2023-09-13 2023-09-13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5037.3A CN116901491B (zh) 2023-09-13 2023-09-13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1491A CN116901491A (zh) 2023-10-20
CN116901491B true CN116901491B (zh) 2023-11-24

Family

ID=88353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75037.3A Active CN116901491B (zh) 2023-09-13 2023-09-13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0149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9154A (zh) * 2021-07-30 2021-11-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 一种大厚度大尺寸蜂窝夹层结构成型用蜂窝稳定化方法
CN116278050A (zh) * 2023-04-24 2023-06-23 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蜂窝型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
CN116394545A (zh) * 2023-06-09 2023-07-07 成都泰格尔航天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缘蒙皮成型方法及前缘蒙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0402B2 (en) * 1996-01-31 2004-09-14 Richard Greven Method of making complex shaped articles
US10639854B2 (en) * 2016-02-08 2020-05-05 Bell Helicopter Textron Inc. Composite wing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9154A (zh) * 2021-07-30 2021-11-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 一种大厚度大尺寸蜂窝夹层结构成型用蜂窝稳定化方法
CN116278050A (zh) * 2023-04-24 2023-06-23 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蜂窝型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
CN116394545A (zh) * 2023-06-09 2023-07-07 成都泰格尔航天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缘蒙皮成型方法及前缘蒙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1491A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88323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einforced shell for forming component parts for aircraft
US7510757B2 (en) Cellular composite grid-stiffened structure
JP5985582B2 (ja) 車両のボンネットの組立方法
CN116901491B (zh) 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的成型方法及模具
KR20200127486A (ko) 이종소재 일체화 구조체 및 일체화 방법
CN113290872A (zh) 一种预先发泡定位夹芯后校验组合件的胶接方法
JP3236914U (ja) 押出中空板、電池ボックスの底板、電池ケース及び電気自動車
JP5867062B2 (ja) 樹脂製パネルの接合構造
CN117067637B (zh) 一种树脂基复合蜂窝加强结构及其成型方法
CN117301572B (zh) 一种发动机内衬及其成型方法、模具
CN213627809U (zh) 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用内埋电缆罩
US10392054B2 (en) Joining structure and joining method for vehicle
CN110712382B (zh) 适用于星载全复合材料相机的后盖装置及整体成型方法
US20190210655A1 (en) Overmolded brackets for composite shock tower
KR102219960B1 (ko) 차량용 복합패널의 성형 및 접합 동시 가공방법
US20210252825A1 (en) Custom formed panels for transport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same
US20140090766A1 (en) Bond assembly jig and method
CN117681458B (zh) 一种航空多向连接管件及其成型方法
CN117656538B (zh) 一种异形空心管件的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CN117429090B (zh) 机载多腔结构及其一体成型模具、方法
CN214239650U (zh) 一种后缘结构及其成型模具
CN220996525U (zh) 前罩板总成及车辆
CN117429091B (zh) 一种复合材料多腔结构的一体成型方法
KR101864430B1 (ko) 차량용 복합패널의 고정구조
CN117681465B (zh) 一种航空加强长桁及其一体式成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