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7785A -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7785A
CN116897785A CN202311063837.6A CN202311063837A CN116897785A CN 116897785 A CN116897785 A CN 116897785A CN 202311063837 A CN202311063837 A CN 202311063837A CN 116897785 A CN116897785 A CN 116897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soil
tillage
wheat
y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638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海燕
袁汉民
赵万伏
张维军
何进尚
袁海静
李晓慧
王婧
崔保国
黄玮
杨超
海龙
桑立
程霞
张志刚
杨睿青
张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and 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Institut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Ge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Center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 Evaluation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and 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Institut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Ge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Center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 Evaluation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and 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Institut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Ge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Center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 Evaluation Center filed Critica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and 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Institut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Ge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Center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 Evalua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3110638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977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97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77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属于粮食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1)第一年9月,在种植本田播种冬小麦,第二年6月,收割冬小麦,所述冬小麦茬留高30~35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0kg/hm2,以增加归还土壤有机物量;第二年7月,在种植本田内移栽水稻秧苗,第二年9月,收割水稻,所述水稻茬留高30~35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0kg/hm2;(2)重复步骤(1)的方式,连续多年进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双免耕种植作业,促使土壤中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核心种群与免耕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多种酶的活性之间关联性增强,共同促进土壤有机质(C)和土壤养分(N、P等)转化和循环,以提高土壤肥力。

Description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粮食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早期有研究认为,由于“作业质量”方面的原因,连续两年的旋耕、耙耕、深松土壤结合秸秆还田的小麦均可以显著增产,而连续两年的免耕土壤的小麦却显著减产。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免耕方式下对土壤的扰动很小,微生物在土壤表层连续积累、繁殖形成有利条件;而翻耕会扰乱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多样性。
近些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保护性农业免耕机械、秸秆还田培肥土壤、作物生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的进展。但是,许多免耕试验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连续2~5年的免耕时间,很难深入研究连续多年保护性耕作在土壤肥力提高、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机理和效果。
小麦和水稻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或水稻长期连作以后,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称为连作障碍。关于连作障碍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研究认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连作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导致作物所需养分亏缺;(2)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导致土传病害加重;(3)作物的自毒作用,导致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后茬作物的生长。而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的“冬小麦-水稻轮作一年两熟制”虽然能够有效克服长期小麦或水稻连作带来的连作障碍,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传统耕作在地里留下前茬作物的秸秆(有机物)少,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不利;另外,前茬作物收获后需要耕地、整地,既花费时间,又增加机械动力、人力投入,同时,反复扰动耕层土壤、破坏土壤环境,不利于微生物在耕层土壤里生存和繁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具体为:
(1)第一年9月,在种植本田播种冬小麦,第二年6月,收割冬小麦,所述冬小麦茬留高30~35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0kg/hm2,以增加归还土壤有机物量;第二年7月,在种植本田内移栽水稻秧苗,第二年9月,收割水稻,所述水稻茬留高30~35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0kg/hm2
(2)重复步骤(1)的方式,连续多年进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双免耕种植作业,促使土壤中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核心种群与免耕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多种酶的活性之间关联性增强,共同促进土壤有机质(C)和土壤养分(N、P等)转化和循环,以提高土壤肥力。
优选的,冬小麦种子播深为5cm,化肥播深为7cm,行距为20cm。
优选的,冬小麦播种同时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300kg/hm2,灌冬水前追施尿素150kg/hm2,次年冬小麦返青后机播条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75kg/hm2,孕穗灌水前追施尿素120kg/hm2
优选的,于冬小麦拔节期、乳熟期、水稻孕穗期、水稻成熟期分别进行灌水,总灌水量共250m3/666.7m2
优选的,水稻秧苗行距、穴距分别为20cm、10cm;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种植本田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300kg/hm2,秧苗插入种植本田10天后,追施尿素150kg/hm2,7月底水稻拔节期前追施尿素150kg/hm2
优选的,水稻田采取间歇式灌溉,总灌水量为700m3/666.7m2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相比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与传统耕作相比,本发明中,通过连续多年田间保留作物残茬、秸秆,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较多的“食物”,从而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通过连续多年免耕轮作措施,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和机械动力、人力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层的扰动,从而减少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采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提高了有机质、全氮量、全磷量、水解性氮、有效磷等土壤养分,提高了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且使得土壤中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核心种群结构多样性活性优于传统耕作,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核心优势细菌种群以及土壤酶的催化作用的提升,共同促进了土壤有机质(C)和土壤养分(N、P等)转化和循环,提高了土壤肥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bray~curtis距离矩阵的UPGMA层次聚类树。
图2是连续13年免耕轮作(Z组)与传统耕作(T组)土样位居前20位的微生物种群丰度门水平聚类热图。
图3是基于土壤菌属水平排名前10位的优势细菌种群与土壤养分RDA分析图。
图4是连续13年免耕轮作及传统耕作轮作土壤前10个优势细菌种群属水平与土壤酶含量RDA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下述实施例采用的试验地及材料如下:
试验地: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N38.24568°,E106.24249°,海拔:1110m,位于宁夏永宁县杨和镇王太堡村,具有便利的黄河自流灌溉条件。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左右。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天数210天,积温3400~370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170天,积温3200~3300℃。年降雨量180mm左右。
试验材料:冬小麦品种为宁冬11号,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选育;水稻品种为沙沙尼,来自日本。
于2007年9月30日~2020年9月30日,连续13年进行了麦稻水旱轮作双免耕试验。选取土壤肥力均匀的试验地作为种植本田,试验地面积为1333.4m2,在试验地中间做埂,分成为Z区、T区,Z区、T区面积均为666.7m2。其中,Z区为采用本发明的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即:
(1)第一年9月,在种植本田播种冬小麦,冬小麦种子播深为5cm,化肥播深为7cm,行距为20cm,冬小麦播种同时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300kg/hm2,灌冬水前追施尿素150kg/hm2,次年冬小麦返青后机播条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75kg/hm2,孕穗灌水前追施尿素120kg/hm2;于冬小麦拔节期、乳熟期、水稻孕穗期、水稻成熟期分别进行灌水,总灌水量共250m3/666.7m2
第二年6月,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冬小麦,所述冬小麦茬留高30cm,田面免耕,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kg/hm2,以增加归还土壤有机物量;第二年7月,在种植本田内移栽水稻秧苗,水稻秧苗行距、穴距分别为20cm、10cm;水稻秧苗移栽前,种植本田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300kg/hm2,秧苗插入种植本田10天后,追施尿素150kg/hm2,7月底水稻拔节期前追施尿素150kg/hm2;水稻田采取间歇式灌溉,总灌水量为700m3/666.7m2;与冬小麦留茬方式相同,9月份收割水稻,水稻茬留高30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kg/hm2
(2)重复步骤(1)的方式,连续多年进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双免耕种植作业。
T区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冬小麦~水稻传统耕作(翻耕)轮作两熟制进行种植,作为对照(CK)。T区与Z区处理的区别在于:水稻茬、小麦茬均留高8~10cm,以模拟传统耕作中的留茬高度,传统耕作中是尽可能降低作物留茬高度,以便从田里获取成熟作物的更多秸秆;但是留茬高度不能为0,因为收割刀具接触的田面后容易损伤;秋天水稻收获后,机耕水稻茬地,耕深25cm,再用旋耕机旋松,旋深15cm,然后耙、耱整地后播种冬小麦或移栽水稻秧苗。
分别于2020年冬小麦拔节期(4月27日)、乳熟期(6月13日)、水稻孕穗期(8月10日)、水稻成熟期(9月28日)共4各时期取Z区、T区处理土壤0~20cm土样,按照“S”形取土样(去除杂质),每处理重复3次,每份土样混合均匀,过孔径2mm土壤筛后分成2份,一份装入冻存管,装入放有干冰袋的保温箱,立即送测试公司进行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另一份转入封口袋保温箱运回实验室进行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有关项目的测定。
测定结果如下:
参见表1,在土壤养分方面,Z区处理的水稻成熟期(Z4),测得土壤有机质含量24.0g/kg,与对照(T4)的18.8g/kg相比,提高了27.7%;全氮量、全磷量、水解性氮、有效磷分别比对照传统耕作处理提高了20.3%、16.1%、30.8%、19.3%,而全钾量、速效钾却分别降低了4.7%、12.4%,说明在全氮量、全磷量、水解性氮、有效磷成分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作物植株为了平衡体内营养成分,吸收土壤中较多的钾元素,造成土壤中的钾元素含量比对照减少了。因此,免耕土壤应注意增施钾肥问题。在土壤酶活方面,Z区处理的水稻各时期土壤(Z1~Z4)中,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平均分别比对照组(T1~T4)提高了4.9%、22.8%、21.7%、0.9%,-1.4%。而在水稻成熟期(Z4),上述酶的含量分别提高了7.7%、44.5%、18.7%、-1.1%、0.9%。这说明连续13年免耕轮作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含量增加较多。而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与连续13年传统耕作基本相同。
表1土壤养分及酶活性(0~20cm)
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土样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样品经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共得到548537875条reads。其中,注释到真核生物(Eukaryota)9855061条,占1.8%;注释到病毒(Viruses)273686条,占0.05%;注释到类病毒(Viroids)1条;注释到古菌(Archaea)2483669条,占0.45%;注释到原核生物(Bacteria)271027872条,占49.41%;无法分类(Unclassify)264897586条,占48.29%。因此,本实验土壤样本中原核生物(Bacteria)是第一微生物类群。参看图1,基于bray~curtis距离矩阵的UPGMA聚类得到层次聚类树,可以看出,连续13年麦稻免耕轮作与传统耕作轮作处理先后4次0~20cm土壤取样,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呈现出界限分明的两大类,即免耕轮作(Z区处理)类群与传统耕作轮作(T区处理)类群,说明两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图2是连续13年免耕轮作(Z区处理)与传统耕作(T区处理)土样位居前20位的微生物种群丰度门水平聚类热图。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Z组,还是T组,0~20cm的土壤中,位居前20位门水平的微生物种群主要是细菌,也存在极少量的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种群。4次土样中的微生物种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为第一核心种群,其相对丰度分别最高达到32.99%,二者约共占65%左右;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第二核心种群,相对丰度一般在5~15%,二者约共占20%左右。第一核心种群随着4次土壤取样的进展,相对丰度有所增加,其中Z组Z1丰度T组的T1低一些,从Z1到Z2阶段开始增加,而且比T1到T2增加得较快。而第二核心种群有所减少,其中T组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要比Z组减少的多。
参看表2,利用KEGG数据库对免耕轮作(Z区处理)与传统耕作轮作(T区处理)的土壤微生物进行代谢通路注释,共注释到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的40条通路。其中,在通路2,通路17,通路22,通路29,通路33,通路34中,免耕轮作(Z区处理)与传统耕作轮作(T区处理)土壤在4个时期均存在差异。这说明两种处理中微生物种群的差异和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通路产生的影响明显。以上40种代谢通路中免耕和传统耕作土壤中在第一时期中存在差异的通路占比为87.5%,其中氨基酸类通路占比为32.5%;在第二时期中存在差异的通路占比为47.5%,其中氨基酸类通路占比为10%;在第三时期中存在差异的通路占比为52.5%,其中氨基酸类通路占比为30%;在第四时期中存在差异的通路占比50%,其中氨基酸类通路占比为7.5%。因此,在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的40条代谢通路中,免耕和传统耕作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通路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氨基酸类代谢通路,而且免耕轮作处理中的绝大多数氨基酸类代谢通路,在第一时期(小麦拔节期)和第三时期(水稻孕穗期)比传统耕作轮作激活程度强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尤其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中随着免耕轮作生长季节的持续,该通路激活作用极显著高于对照。
表2宏基因组分析KEGG部分代谢通路显著性
注:*:0.01<p<0.05;**:0.001<p<0.01;***:p<0.00。
图3是基于土壤菌属水平排名前10位的优势细菌种群与土壤养分RDA分析图,图中:YJZ代表有机质含量,QD代表全氮量,QL代表全磷量,QJ代表全磷量,SJXD代表水解性氮含量,SXJ代表速效钾含量,YXL代表速效磷含量。可以看出,免耕轮作(Z区处理)与传统耕作轮作(T区处理)处理与微生物种群结构关联性差异较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免耕轮作(Z1、Z2、Z3、Z4)样本的微生物种群均分布在第Ⅲ、第Ⅳ象限内,而且比较集中;而传统耕作(T1、T2、T3、T4)样本的细菌种群几乎主要分布在或接近第Ⅰ、第Ⅱ象限内,传统耕作处理的微生物种群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而且旱作与水作的细菌种群结构差异比免耕处理较大。本实验的环境因子(土壤养分)的射线主要分布在第Ⅱ、Ⅲ、Ⅳ象限内,免耕轮作尤其是免耕水作处理样点在环境因子射线上的投影点与箭头距离较传统耕作处理样点近。说明免耕轮作尤其是免耕水作与养分关联性优于传统耕作。其次,分别从代表各优势细菌种群“三角形”符号点向各土壤养分射线投影,比较其垂足与各射线箭头的距离后可以看出,在连续13年小麦~水稻轮作免耕的各样点中,硝基螺菌属(Nitrospira)、厌氧粘细菌属(Anaromyxobacter)与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与有效磷含量正关联性较大;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溶菌杆菌属(Lysobacter)与全磷、有效磷含量具有正关联性;拟杆菌属(Chryseolinea)、缓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与全磷、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具有一定的正关联性;芽单胞菌属(Gemmatirosa)、土圈菌(Pedosphaera)、酸杆菌属(Luteitalea)仅对全钾、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具有微弱的正关联性。而传统耕作各样点中,上述几种优势细菌种群与土壤养分关联性分别相对较弱。综合上述分析,优势细菌种群与免耕轮作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要优于传统耕作处理,而且某些优势细菌种群与土壤养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一性。
图4是连续13年免耕轮作及传统耕作轮作土壤前10个优势细菌种群属水平与土壤酶含量RDA分析图。可以看出,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均分布在第Ⅲ、第Ⅳ象限,碱性磷酸酶虽分布在第Ⅰ象限,但是在该象限的下方,靠近第Ⅳ象限,连续13年免耕轮作处理的四次土壤取样点(Z1、Z2、Z3、Z4)在环境因子(土壤酶)射线上的投影点与箭头距离较近,而连续13年传统耕作、轮作的的取样点,除T2外,其它样点均较远。这说明,连续13年免耕轮作处理在作物绝大部分生长阶段(除T2:冬小麦籽粒乳熟期外)与土壤酶的关联性要优于连续13年传统耕作轮作处理。在连续13年免耕的各样点中,硝基螺菌属(Nitrospira)、厌氧粘细菌属(Anaromyxobacter)与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含量,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含量,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与碱性磷酸酶含量正关联性较大;拟杆菌属(Chryseolinea)、缓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与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含量,溶菌杆菌属(Lysobacter)与碱性磷酸酶含量具有正关联性;芽单胞菌属(Gemmatirosa)与碱性磷酸酶含量,土圈菌(Pedosphaera)、酸杆菌属(Luteitalea)与蛋白酶、脲酶、蔗糖酶含量具有微弱的正关联性。说明优势细菌种群与轮作免耕土壤中的酶的含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要优于传统耕作处理,而且某些优势细菌种群与土壤酶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一性。
综上,与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的“冬小麦水稻轮作一年两熟制”种植方法相比,采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进行连续13年免耕轮作后,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量、全磷量、水解性氮、有效磷等养分,提高了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且使得土壤中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核心种群结构多样性活性优于传统耕作,而合理轮作免耕土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核心优势细菌种群与土壤酶含量存在关联性,共同促进了土壤有机质(C)和土壤养分(N、P等)转化和循环,进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其原因在于:本发明中,通过连续多年田间保留作物残茬、秸秆,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较多的“食物”,从而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在土壤细菌优势种群的作用下,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提高;通过连续多年免耕轮作措施,可以减少土层的扰动而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本发明表明,土壤优势细菌种群、土壤酶、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关联性,而多种土壤优势细菌种群与连续13年冬小麦水稻轮作免耕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多种酶的活性之间关联性要优于传统耕作处理。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为:
(1)第一年9月,在种植本田播种冬小麦,第二年6月,收割冬小麦,所述冬小麦茬留高30~35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0kg/hm2,以增加归还土壤有机物量;第二年7月,在种植本田内移栽水稻秧苗,第二年9月,收割水稻,所述水稻茬留高30~35cm,在田面残留秸秆8000~9000kg/hm2
(2)重复步骤(1)的方式,连续多年进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双免耕种植作业,促使土壤中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核心种群与免耕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多种酶的活性之间关联性增强,共同促进土壤有机质(C)和土壤养分(N、P等)转化和循环,以提高土壤肥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冬小麦种子播深为5cm,化肥播深为7cm,行距为2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冬小麦播种同时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300kg/hm2,灌冬水前追施尿素150kg/hm2,次年冬小麦返青后机播条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75kg/hm2,孕穗灌水前追施尿素120kg/hm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冬小麦拔节期、乳熟期、水稻孕穗期、水稻成熟期分别进行灌水,总灌水量共250m3/666.7m2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秧苗行距、穴距分别为20cm、10cm;水稻秧苗移栽前,本田施尿素、磷酸二氢铵各300 kg/hm2,秧苗插入种植本田10天后,追施尿素150kg/hm2,7月底水稻拔节期前追施尿素150 kg/hm2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田采取间歇式灌溉,总灌水量为700 m3/666.7m2
CN202311063837.6A 2023-08-23 2023-08-23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Pending CN1168977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3837.6A CN116897785A (zh) 2023-08-23 2023-08-23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3837.6A CN116897785A (zh) 2023-08-23 2023-08-23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7785A true CN116897785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1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63837.6A Pending CN116897785A (zh) 2023-08-23 2023-08-23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977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7940B (zh) 一种石漠化地区牧草建植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CN102301898A (zh) 一种双低油菜花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2550258A (zh) 小麦交替型保护性耕作及宽幅宽行播种与施肥方法
CN112243813A (zh) 一种寒地玉米与大豆立体带状复合套种间作栽培方法
CN105638342A (zh) 一种机收中稻保再生稻丰产的方法
CN105284390B (zh) 一种幼龄桉树间种花生的种植方法
CN106818388A (zh) 一种柠檬果园生态种养方法
Gaire et al. Effect of spacing and nitrogen level on growth and yield of maize (Zea mays L.) in mid hill of Nepal
CN107926191B (zh) 一种保护性耕作结合施用茎秆快速腐熟剂的栽培方法
CN109302963B (zh) 一种水稻栽培方法
CN104604388B (zh) 种植小麦土壤的立式旋耕处理方法
CN110741863A (zh) 一种提高茶苗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CN108218507B (zh) 一种甘蔗的种植方法
CN108901542A (zh) 一种低龄猕猴桃园除草及改良土壤和促进植株生长的方法
CN108886901A (zh) 一种针对山地梨园的保水固土方法
CN114751776A (zh) 适用于低肥力农田化肥减施的混合真菌肥及应用方法
CN114904900A (zh) 利用真菌和生物炭促进甜高粱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7926429A (zh) 一种干旱区杏树下间作甜高粱的方法
CN114651683A (zh) 一种保护性耕作下东北黑土区玉米节肥增效栽培方法
CN114097547A (zh) 一种利用秸秆还田技术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方法
CN116897785A (zh) 稻麦轮作双免耕种植方法
CN106927884A (zh) 一种水稻育苗基质
CN113348998A (zh) 利用微藻生物营养液种植水稻的方法
CN108496716B (zh) 一种绿肥油菜-白萝卜-马铃薯轮/套作方法
CN111280004A (zh) 天冬的种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