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5946A -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5946A
CN116885946A CN202311134471.7A CN202311134471A CN116885946A CN 116885946 A CN116885946 A CN 116885946A CN 202311134471 A CN202311134471 A CN 202311134471A CN 116885946 A CN116885946 A CN 116885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witch
output
unit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344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85946B (zh
Inventor
王树晓
陈亚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344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859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85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5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85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5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谐振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电压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源电压,谐振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谐振单元连接于电压输入端和电压输出端之间,其中,降压电路具有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导通,第二开关单元断开,电压输入端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在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单元断开,第二开关单元导通,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本申请可以在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开关损耗。

Description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变换器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用于将输入电压下的电力转换成期望输出电压下的电力,按照其拓扑结构可以分为降压电路(BUCK)、升压电路(BOOST)以及降压-升压电路(BUCK-BOOST)等。其中,降压电路往往通过调整占空比来调整输出电压,进而降低输出电压值,但是,调整占空比来调整输出电压往往存在较大的开关损耗,因此,如何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减少开关损耗,成为了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可以在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开关损耗。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谐振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源电压,所述谐振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所述谐振单元连接于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其中,所述降压电路包括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在所述充电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断开,所述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所述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所述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当所述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进入所述降压输出阶段,在所述降压输出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所述谐振单元对所述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输入端包括输入正极和输入负极,所述电压输出端包括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三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负极和所述输入负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充电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导通,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均断开,所述输入正极输入的电源电压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一开关对所述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二开关对所述输出正极进行输出,并且所述输出负极与所述输入负极连接,从而形成所述充电阶段的电流回路;在所述降压输出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断开,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均导通,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三开关对所述输出正极进行输出,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通过导通的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输出负极连接,从而形成所述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回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二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第三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四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输出负极和所述输入负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充电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反,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充电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反,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所述第一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出正极和所述输出负极,当所述降压电路不需要进行降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均断开,所述第一稳压电容和所述第二稳压电容对所述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以及当所述降压电路需要进行降压时,所述降压电路通过所述充电阶段和所述降压输出阶段执行降压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输入端为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压输出端为直流电压输出端。
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应用于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谐振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源电压;所述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控制第一开关单元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输入端包括输入正极和输入负极,所述电压输出端包括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A之间,所述第二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三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负极和所述输入负极;所述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导通,以及控制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控制第一开关单元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包括:
当谐振电容充满电时,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电容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所述第一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出正极和所述输出负极;所述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降压电路不需要进行降压时,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均断开,以通过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本申请的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谐振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电压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源电压,谐振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谐振单元连接于电压输入端和电压输出端之间,其中,降压电路具有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导通,第二开关单元断开,电压输入端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在降压输出阶段,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在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单元断开,第二开关单元导通,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可以在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导通或者断开各个开关单元,有效地减少了开关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降压电路在充电状态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降压电路在降压输出状态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降压电路还包括检测单元、比较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降压电路还包括检测单元、比较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降压电路-1,电压输入端-10,输入正极-VIN+,输入负极-VIN-,电压输出端-20,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谐振单元-30,谐振电感-L1,谐振电容-C1,第一端-A,第二端-B,第一开关单元-40,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二开关单元-50,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稳压电容-C2,第二稳压电容-C3,直接输出通路-60,第三开关单元-70,检测单元-80,比较单元-90,控制单元-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或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降压电路1,降压电路1包括电压输入端10、电压输出端20、谐振单元30、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电压输入端10用于输入电源电压,谐振单元30包括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谐振单元30连接于电压输入端10和电压输出端20之间,其中,降压电路1具有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电压输入端10对谐振单元30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当降压电路1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在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谐振单元30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
从而,本申请中的上述降压电路1,可以在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在零电流(Zero Current Switch,ZVS)的条件下导通或者断开各个开关单元,通过简单的电路结构实现了软开关(Soft Switching)功能,进而有效地减少了开关损耗。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连通从电压输入端10通过谐振单元3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通过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30中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进行充电,同时电压输入端10经过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在降压输出阶段,当降压电路1中电流为零时,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连通从谐振单元3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通过谐振单元30中的谐振电容C1在充电阶段充入的电能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降低输出电压值。
具体的,在进入充电阶段的时刻,降压电路1中没有电流流过,例如,降压电路1可以是还没有进行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是从上一个周期的降压输出阶段切换到这一个周期的充电阶段的初始状态。此时进入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均能在零电流的条件下实现软开关功能,有效地减少了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的开关损耗,电压输入端10对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进行充电。随着充电的进行,谐振电感L1中的电能全部转移到谐振电容C1中,以使得谐振电感L1中没有储存的电能,谐振电容C1中储存的电能达到最大值,即是说,谐振电容C1的电压也达到了最大值,降压电路1中的电流降为零,此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在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均能在零电流的条件下实现软开关功能,有效地减少了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的开关损耗。
其中,谐振电感L1可以是绕线电感、薄膜电感、叠层电感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电感等,谐振电容C1可以是电解电容、陶瓷电容、超级电容或者其他类型的电容等。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图2为图1所示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电压输入端10包括输入正极VIN+和输入负极VIN-,电压输出端20包括输出正极VOUT+和输出负极VOUT-,第一开关单元40包括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第二开关单元50包括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其中,第一开关S1连接于输入正极VIN+和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之间,第二开关S2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和输出正极VOUT+之间,第三开关S3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和输出正极VOUT+之间,第四开关S4的一端连接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第四开关S4的另一端连接输出负极VOUT-和输入负极VIN-。
从而,可控地连通从输入正极VIN+、第一开关S1、谐振单元30、第二开关S2、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到输入负极VIN-的电流路径,以及可控地连通从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第三开关S3、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第四开关S4到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的电流路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可以是电力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或者其他可控开关器件等,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的导通和断开功能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3所示的降压电路在充电状态的电路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降压电路在降压输出状态的电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均导通,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输入正极VIN+输入的电源电压通过导通的第一开关S1对谐振单元30进行充电,同时通过导通的第二开关S2对输出正极VOUT+进行输出,并且输出负极VOUT-与输入负极VIN-连接,从而形成充电阶段的电流回路;如图5所示,在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均断开,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导通,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通过导通的第三开关S3对输出正极VOUT+进行输出,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通过导通的第四开关S4与输出负极VOUT-连接,从而形成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回路。
从而,在充电阶段连通从输入正极VIN+、第一开关S1、谐振单元30、第二开关S2、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到输入负极VIN-的电流回路,以及在降压输出阶段,连通从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第三开关S3、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第四开关S4到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的电流回路。
其中,如图4所示,谐振电感L1可以相较于谐振电容C1更靠近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从而在充电阶段,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均导通,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输入正极VIN+输入的电源电压通过导通的第一开关S1可以对谐振单元30中串联的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进行充电,同时通过导通的第二开关S2对输出正极VOUT+进行输出。
其中,如图5所示,谐振电感L1可以相较于谐振电容C1更靠近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从而在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均断开,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导通,谐振单元30中的谐振电容C1可以依次通过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导通的第三开关S3对输出正极VOUT+进行输出。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谐振电感L1也可以相较于谐振电容C1更远离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降压电路1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第一二极管D1与第一开关S1并联连接于输入正极VIN+和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之间,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开关S2并联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和输出正极VOUT+之间,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三开关S3并联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和输出正极VOUT+之间,第四二极管D4与第四开关S4并联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输出负极VOUT-和输入负极VIN-之间,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导通方向与充电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反,第二二极管D2的导通方向与充电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同,第三二极管D3的导通方向与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反,第四二极管D4的导通方向与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同。
从而,通过设置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至少部分二极管在充电阶段或者降压输出阶段可以防止降压电路1反向导通,并将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分别与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并联连接,可以采用较少的开关器件和电流支路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效果,同时通过设置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导通方向,还能够使得在与该些二极管并联的开关断开时,降压电路1在充电阶段或者降压输出阶段对应的电流回路可以根据需要连通。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导通方向即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从各自的正极到负极的单向导通方向。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可以是各种型号的仅用于实现单向导通功能的普通二极管,也可以是各种型号的稳压二极管(Zener Diode,ZD)、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 Barrier Diode,SBD)、快恢复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FRD)、单向瞬态电压抑制器(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s,TVS)或者其他具备单向导通特性的半导体器件等。
其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可以是仅用于实现单向导通功能的普通二极管。
请再次参阅图3、图4和图5,降压电路1还包括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第一稳压电容C2连接于输入正极VIN+和输入负极VIN-,第二稳压电容C3连接于输出正极VOUT+和输出负极VOUT-,当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以及当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时,降压电路1通过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执行降压操作。
从而,在降压电路1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通过在降压电路1设置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在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通过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还能够减少纹波电流,使得输入输出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降压电路1还可以包括连接于电压输入端10和电压输出端20之间的直接输出通路60,当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直接输出通路60导通,以将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直接输出至电压输出端20,以及当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时,直接输出通路60断开,降压电路1通过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执行降压操作。
从而,在降压电路1实现降低输出电压值的同时,通过在降压电路1内设置直接输出通路60,降压电路1内的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就可以直接输出至电压输出端20,而在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无需在降压电路1外额外设置输出通路。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直接输出通路60可以通过第三开关单元70连通从电压输入端1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
其中,如图6所示,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与电压输入端10、第一开关单元40、电压输出端20连接,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等可以受控选择通路的开关器件。具体的,当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均断开,电压输入端10通过第三开关单元70选择并连通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即是说,导通直接输出通路60,以将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直接输出至电压输出端20;以及当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时,进入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电压输入端10通过第三开关单元70选择并连通到第一开关单元40、谐振单元30、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即是说,断开直接输出通路60,通过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30中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进而当降压电路1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第三开关单元70断开,即是说,断开直接输出通路60,谐振单元30通过导通的第二开关单元50连通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
其中,如图7所示,第三开关单元70也可以与电压输入端10、电压输出端20连接,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是与第一开关单元40、第二开关单元50相同类型的开关器件,例如,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是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晶体管、BJT(Bipolar junctiontransistor)晶体管等可控开关器件。具体的,当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均断开,第三开关单元70导通,电压输入端10通过导通的第三开关单元70连通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即导通直接输出通路60,以将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直接输出至电压输出端20;以及当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时,进入充电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第三开关单元70断开,即是说,断开直接输出通路60,电压输入端10通过导通第一开关单元40连通到谐振单元30、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通过电压输入端10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30中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进而当降压电路1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第三开关单元70断开,即是说,断开直接输出通路60,谐振单元30通过导通的第二开关单元50连通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图8为图6所示的降压电路还包括检测单元、比较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的降压电路还包括检测单元、比较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降压电路1还可以包括检测单元80、比较单元90和控制单元100,检测单元80与电压输出端20连接,用于检测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输出电压值,比较单元90与检测单元80连接,用于比较平均输出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以确定降压电路1是否需要降压,控制单元100与比较单元90连接,并连接各个开关单元,用于控制降压电路1中各个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断开。
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单元100控制各个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断开,同时可以灵活控制降压电路1中各个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断开。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检测单元80可以是电压表,也可以是电压传感器等其他电压检测器件,还可以是由电阻、电容以及二极管等元件组成的电压检测电路,只要能够检测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输出电压值即可。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比较单元90可以是电压比较器,也可以是其他能够比较电压值大小的器件,只要能够接收检测单元80检测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输出电压值并与预设电压值进行比较并确定降压电路1是否需要降压即可。
其中,当一段时间的平均输出电压值高于预设电压值时,确定降压电路1需要降压,而当一段时间的平均输出电压值不高于预设电压值时,确定降压电路1不需要降压。
其中,预设电压值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和具体需要而设置,一段时间的时间长度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和具体需要而设置,也可以为降压电路1处于降压输出阶段的时间长度。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降压电路1还可以包括电流监控单元,电流监控单元设置于降压电路1在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回路中,用于监控零电流时刻并产生零电流信号,控制单元100接收到电流检测单元的零电流信号,确定当前满足开关单元切换的条件,控制各个开关单元切换导通或者断开的状态。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降压电路1还可以包括定时触发单元,定时触发单元设置于降压电路1在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回路中,用于经过预设时间后产生触发信号,控制单元100接收到定时触发单元的触发信号,确定当前满足开关单元切换的条件,控制各个开关单元切换导通或者断开的状态。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与电压输入端10、第一开关单元40、电压输出端20连接,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是选择开关,第一开关单元40、第二开关单元50可以是N型MOS晶体管。控制单元100连接第一开关单元40、第二开关单元50和第三开关单元70,在接收到降压电路1不需要降压的信号后,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均断开,控制单元100控制第三开关单元70选择并连通从电压输入端1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即导通直接输出通路60;在接收到降压电路1需要降压的信号后,进入充电阶段,输出高电平控制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并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控制单元100控制第三开关单元70选择并连通从电压输入端10、第一开关单元40、谐振单元3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当降压电路1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在降压输出阶段,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并输出高电平控制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控制单元100控制第三开关单元70断开,连通从谐振单元30、第二开关单元5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开关单元70也可以与电压输入端10、电压输出端20连接,第一开关单元40、第二开关单元50和第三开关单元70可以均是N型MOS晶体管。控制单元100连接第一开关单元40、第二开关单元50和第三开关单元70,此时,在接收到降压电路1不需要降压的信号后,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均断开,输出高电平控制第三开关单元70导通,即是说,导通直接输出通路60;在接收到降压电路1需要降压的信号后,进入充电阶段,输出高电平控制第一开关单元40导通,并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二开关单元50断开,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三开关单元70断开,连通从电压输入端10、第一开关单元40、谐振单元3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当降压电路1中电流为零时,进入降压输出阶段,在降压输出阶段,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一开关单元40断开,并输出高电平控制第二开关单元50导通,输出低电平控制第三开关单元70断开,连通从谐振单元30、第二开关单元5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40、第二开关单元50和第三开关单元70也可以是P型MOS晶体管,此时,控制单元100输出低电平可以控制各个开关单元导通,输出高电平可以控制各个开关单元断开。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40可以包括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第二开关单元50可以包括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可以是N型MOS晶体管或者P型MOS晶体管。
其中,控制单元10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等通用处理器,也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等逻辑控制器件,还可以是微控制单元100 (Micro Control Unit,MCU)等微处理器,只要能够接收降压电路1是否需要降压的信号和/或零电流信号和/或定时触发信号并控制各个开关单元的导通或者断开即可。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电压输入端10为直流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20为直流电压输出端。
从而,降压电路1为直流/直流变换器(DC/DC converters),可以将较高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较低的直流电压,降低了输出电压值。
本申请的降压电路1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采用较少的开关器件和电流支路可控地将较高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较低的直流电压,降低了输出电压值,还可以直接输出,电路结构简洁,成本较低,同时,在零电流的条件下导通或者断开各个开关单元,实现了软开关功能,进而有效地减少了开关损耗。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降压电路1的驱动方法,应用于降压电路1,如图1所示,降压电路1包括电压输入端10、电压输出端20、谐振单元30、第一开关单元40和第二开关单元50,电压输入端10用于输入电源电压。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降压电路1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步骤S20,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控制第一开关单元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从而,在充电阶段连通从电压输入端10通过谐振单元3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实现通过电压输入端10对谐振单元30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以及在降压输出阶段连通从谐振单元30到电压输出端20的电流路径,实现通过谐振单元30中的谐振电容C1在充电阶段充入的电能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降低输出电压值。
以及,如图2和图3所示,降压电路1的电压输入端10包括输入正极VIN+和输入负极VIN-,电压输出端20包括输出正极VOUT+和输出负极VOUT-,第一开关单元40包括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第二开关单元50包括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其中,第一开关S1连接于输入正极VIN+和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之间,第二开关S2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和输出正极VOUT+之间,第三开关S3连接于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和输出正极VOUT+之间,第四开关S4的一端连接谐振单元30的第二端B,第四开关S4的另一端连接输出负极VOUT-和输入负极VIN-。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相比图10,步骤S10,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包括:
S100,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导通,以及控制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其中,如图4所示,以谐振电感L1相较于谐振电容C1更靠近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为例,在充电阶段连通从输入正极VIN+、第一开关S1、谐振电感L1、谐振电容C1、第二开关S2、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到输入负极VIN-的电流回路,实现通过电压输入端10对谐振单元30中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L1和谐振电容C1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
如图11所示,相比图10,步骤S20,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控制第一开关单元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包括:
S200,当谐振电容充满电时,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电容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其中,如图3所述,所述降压电路1还包括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第一稳压电容C2连接于输入正极VIN+和输入负极VIN-,第二稳压电容C3连接于输出正极VOUT+和输出负极VOUT-。
如图11所示,相比图10,所述降压电路1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S300,当降压电路不需要进行降压时,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均断开,以通过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从而,可以当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通过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还能够减少纹波电流,使得输入输出更加稳定。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步骤S300可以在步骤S200之后执行,也可以在步骤S100之前执行。例如,如图11所示,当步骤S300在步骤S200之后执行时,经过降压输出阶段,检测到降压电路1的平均输出电压值不高于预设电压值,确定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并控制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以通过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二稳压电容C3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而当步骤S300在步骤S100之前执行时,检测到降压电路1的平均输出电压值高于预设电压值,确定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进入充电阶段。
其中,如图5所示,以谐振电感L1相较于谐振电容C1更靠近谐振单元30的第一端A为例,在降压输出阶段连通从谐振电容C1的一端、谐振电感L1、第三开关S3、输出正极VOUT+、输出负极VOUT-、第四开关S4到谐振电容C1的另一端的电流回路,通过谐振单元30中的谐振电容C1在充电阶段中充入的电能对电压输出端20进行输出,降低输出电压值。
以及,如图6和图7所示,降压电路1还可以包括连接于电压输入端10和电压输出端20之间的直接输出通路60。
请一并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降压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相比图10,降压电路1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当降压电路不需要进行降压时,导通直接输出通路,以将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直接输出至电压输出端。
从而,可以当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时导通直接输出通路60。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步骤S30可以在步骤S20之后执行,也可以在步骤S10之前执行。例如,如图12所示,当步骤S30在步骤S20之后执行时,经过降压输出阶段,检测到降压电路1的平均输出电压值不高于预设电压值,确定降压电路1不需要进行降压,并导通直接输出通路60;而当步骤S30在步骤S10之前执行时,检测到降压电路1的平均输出电压值高于预设电压值,确定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进入充电阶段。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上述的任一实施例的降压电路1的驱动方法中的步骤S10之前,还可以包括:当降压电路需要进行降压时,断开直接输出通路。
从而,当降压电路1需要进行降压时,断开直接输出通路60,以执行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
本申请的降压电路1及降压电路1的控制方法通过上述结构和步骤,可以采用较少的开关器件和电流支路可控地将较高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较低的直流电压,降低了输出电压值,还可以直接输出,电路结构简洁,成本较低,同时,在零电流的条件下导通或者断开各个开关单元,实现了软开关功能,进而有效地减少了开关损耗,以及,可以在需要降低输出电压值时开始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同时在不需要进一步降低输出电压值时结束降压输出阶段,操作灵活。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压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源电压;
电压输出端;
谐振单元,所述谐振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所述谐振单元连接于所述电压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
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其中,所述降压电路包括充电阶段和降压输出阶段,在所述充电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断开,所述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所述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所述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当所述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进入所述降压输出阶段,在所述降压输出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断开,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所述谐振单元对所述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入端包括输入正极和输入负极,所述电压输出端包括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三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负极和所述输入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导通,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均断开,所述输入正极输入的电源电压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一开关对所述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二开关对所述输出正极进行输出,并且所述输出负极与所述输入负极连接,从而形成所述充电阶段的电流回路;
在所述降压输出阶段,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断开,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均导通,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三开关对所述输出正极进行输出,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通过导通的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输出负极连接,从而形成所述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二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第三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四开关并联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输出负极和所述输入负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充电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反,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充电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反,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所述降压输出阶段的电流流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所述第一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出正极和所述输出负极,当所述降压电路不需要进行降压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均断开,所述第一稳压电容和所述第二稳压电容对所述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以及当所述降压电路需要进行降压时,所述降压电路通过所述充电阶段和所述降压输出阶段执行降压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入端为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电压输出端为直流电压输出端。
7.一种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应用于降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谐振单元、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电压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源电压;
所述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控制第一开关单元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入端包括输入正极和输入负极,所述电压输出端包括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三开关连接于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输出正极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负极和所述输入负极;
所述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单元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包括:
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导通,以及控制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断开,使得降压电路进入充电阶段,以通过电压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对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进行充电,同时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时,控制第一开关单元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单元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包括:
当谐振电容充满电时,降压电路中电流为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断开,以及控制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导通,使得降压电路进入降压输出阶段,以通过谐振电容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所述第一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入正极和所述输入负极,所述第二稳压电容连接于所述输出正极和所述输出负极;
所述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降压电路不需要进行降压时,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均断开,以通过第一稳压电容和第二稳压电容对电压输出端进行输出。
CN202311134471.7A 2023-09-05 2023-09-05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8859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34471.7A CN116885946B (zh) 2023-09-05 2023-09-05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34471.7A CN116885946B (zh) 2023-09-05 2023-09-05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5946A true CN116885946A (zh) 2023-10-13
CN116885946B CN116885946B (zh) 2024-01-05

Family

ID=8826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34471.7A Active CN116885946B (zh) 2023-09-05 2023-09-05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859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17881A (zh) * 2024-04-23 2024-05-31 凡己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出电压开关电路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2609A (ja) * 1998-11-11 2000-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共振型降圧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JP2012100490A (ja) * 2010-11-04 2012-05-2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共振スイッチを用いた降圧チョッパおよび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683940A (zh) * 2013-12-13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直流变换电路、装置和工作方法
CN114825935A (zh) * 2022-05-25 2022-07-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 一种四开关升降压变换器的双时间尺度优化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2609A (ja) * 1998-11-11 2000-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共振型降圧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JP2012100490A (ja) * 2010-11-04 2012-05-2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共振スイッチを用いた降圧チョッパおよび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683940A (zh) * 2013-12-13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直流变换电路、装置和工作方法
CN114825935A (zh) * 2022-05-25 2022-07-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 一种四开关升降压变换器的双时间尺度优化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17881A (zh) * 2024-04-23 2024-05-31 凡己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出电压开关电路及其应用
CN118117881B (zh) * 2024-04-23 2024-07-09 凡己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出电压开关电路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5946B (zh)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32614B2 (en) Single-inductor multiple-output switching converters in PCCM with freewheel switching
JP5486604B2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
US10069323B2 (en) Charge-discharge device with equalization function using both convertor and multi-stage voltage doubler rectifier circuit
US20070194769A1 (en) Dc-dc converter
JP7266703B2 (ja) 3レベルブースト回路、多出力並列システム
US10693376B2 (en) Electronic convert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ctronic converter
US11695334B2 (en) Switched capacitor converter mode transition control method
CN116885946B (zh) 降压电路及降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US8824180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WO2009060098A2 (en) Low power controller for dc to dc converters
JP4617977B2 (ja) 電圧変換器
EP4391338A1 (en) Dc/dc conversion circuit, dc/dc converter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Hata et al. Always-dual-path hybrid DC-DC converter achieving high efficiency at around 2: 1 step-down ratio
CN111245236A (zh) 一种降压式直流-直流转换器拓扑结构
US11205969B2 (en) Inverter device configured to operate in a CCM and sequentially operate in buck and boost phases
EP2221951B1 (en) Boost converter for voltage boosting
US11245338B2 (en)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circuit,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method and charger
CN112653324A (zh) 一种无直接供电的升压转换器系统
JP2006158073A (ja) キャパシタの充放電方法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CN116865562B (zh) 升压电路及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Qian et al. 3X DC-DC multiplier/divider for HEV systems
US20220158553A1 (en) Dc-dc converter
CN115296515A (zh) 一种四开关管升降压变换电路的调制系统
US20240088781A1 (en) Dc-dc converter
TWI568156B (zh) 降壓型直流轉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