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7745A - 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47745A CN116847745A CN202280013058.2A CN202280013058A CN116847745A CN 116847745 A CN116847745 A CN 116847745A CN 202280013058 A CN202280013058 A CN 202280013058A CN 116847745 A CN116847745 A CN 1168477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member
- heating chamber
- inductively heatable
- aerosol
- longitudinal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6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01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505 tobacco produc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39 C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487 Ni—C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36 bitter flavo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NNRSPGTAMTISX-UHFFFAOYSA-N chromium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Cr].[Ni] VNNRSPGTAMTIS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506 ciga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YOCUPQPZWBBYIX-UHFFFAOYSA-N copper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Cu] YOCUPQPZWBBYI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50 habit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91 smo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08 vapor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05B6/108—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for heating a flui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70—Manufa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Nozzles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披露了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第一外壳构件(330)、第二外壳构件(332)和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第一外壳构件、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协作地接合以形成管状加热腔室(318),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被布置为将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第二外壳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一种制造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的方法以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本披露内容尤其适用于便携式气溶胶产生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独立的并且是低温的。此类装置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或辐射来对烟草或其他合适的气溶胶基质材料进行加热而不是灼烧,以产生供吸入的气溶胶。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年里,风险被降低或风险被修正的装置(也称为汽化器)的普及和使用快速增长,这有助于帮助想要戒烟的习惯性吸烟者戒掉比如香烟、雪茄、小雪茄和卷烟等传统的烟草产品。可获得与在传统的烟草产品中灼烧烟草不同的、加热或加温可气溶胶化的物质的各种装置和系统。
常用的、风险被降低或风险被修正的装置是受热基质式气溶胶产生装置或加热不灼烧式装置。这种类型的装置通过将气溶胶基质(即,消耗品)加热到通常在150℃到300℃范围内的温度来产生气溶胶或蒸气,气溶胶基质典型地包括潮湿的烟叶或其他合适的可气溶胶化的材料。加热但不燃烧或灼烧气溶胶基质会释放气溶胶,这种气溶胶包括使用者寻求的组分但不包括燃烧产生的不期望的副产物。另外,通过加热烟草或其他可气溶胶化的材料而产生的气溶胶典型地不包含由燃烧产生的可能对于使用者来说不愉快的烧焦味或苦味。
当前可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可以使用多种不同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来为气溶胶产生基质提供热。一种这样的方法是提供采用感应加热系统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这种装置中,在该装置中设置有感应线圈,并且提供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当使用者启用该装置时,向感应线圈提供电能,该感应线圈进而产生交变电磁场。感受器与电磁场耦合并且产生热,热例如通过传导被传递给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且在气溶胶产生基质被加热时产生气溶胶。
然而,在这种装置内,使用附接在加热腔室上的感受器通常导致庞大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的加热设备,其能够有效地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第一外壳构件;第二外壳构件;以及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协作地接合以形成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
以这种方式,由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形成加热腔室的一部分,而不是附接到加热腔室上或其内,因此提供了更紧凑的加热设备。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与第一外壳构件和第二外壳构件协作地接合,这使得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能够被最佳地定位以加热被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而不会增加加热设备的体积。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被布置为将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第二外壳构件。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具有加热被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同时还确保加热设备在结构上是牢固的双重目的。换句话说,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充当将第一外壳构件固定到第二外壳构件的紧固元件,这使得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能够集成在加热腔室内,从而提供紧凑的加热设备。也可以提高制造加热设备的简易性。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与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接合,使得该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相对于彼此在旋转意义上锁定。以这种方式,加热设备的耐用性进一步提高,而不会对加热设备的紧凑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气溶胶产生装置是便携式的并且可以由使用者粗糙地操作,因此确保加热设备具有高耐用性是特别有利的。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形成为长形杆件,这些长形杆件集成在该加热腔室的壁内,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围绕该加热腔室间隔开,并且在与该加热腔室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沿着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基质的长度提供了集中加热效果,同时还提供了紧凑的加热设备。气溶胶产生基质被围绕加热腔室间隔开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快速且均匀地加热。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形成为弯曲板,这些弯曲板集成在该加热腔室的壁内,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围绕该加热腔室间隔开,并且在与该加热腔室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提供了大的表面积来加热被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基质,同时还提供了紧凑的加热设备。气溶胶产生基质被围绕加热腔室间隔开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快速且均匀地加热。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向内延伸的部分,该至少一个向内延伸的部分伸入该加热腔室中以提供该加热腔室的减小的截面积,使得在使用中,接纳在该加热腔室内的该气溶胶产生基质被压缩。以这种方式,通过压缩气溶胶产生基质,热可以更有效地传递到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且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加热,同时最大化能量效率。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部分,该少一个向外延伸的部分伸出该加热腔室外,以增加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的能够被感应加热的质量。以这种方式,远离加热腔室的中心(即,更靠近周围的感应线圈)提供了更大质量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这提高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从感应线圈获取电磁能的能力。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的该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部分相对于第一外壳构件和第二外壳构件的外圆周边缘径向地向外延伸。
优选地,该第一外壳构件基本上呈管状并且包括第一纵向端,其中,该第二外壳构件基本上呈管状并且包括第二纵向端,并且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同轴地对准而使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相邻。以这种方式,提供了紧凑的加热腔室,该加热腔室被配置为接纳基本上呈圆柱形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这可能是有利的,因为呈气溶胶产生制品形式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通常以圆柱形形式来包装和销售。
优选地,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具有槽缝构型,该槽缝构型包括一个或多个槽缝,并且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定位在该一个或多个槽缝内。以这种方式,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靠近被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设置,而不增加装置的体积。此外,可以提高制造加热设备的简易性。
优选地,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具有槽缝构型,该槽缝构型包括一个或多个槽缝,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的该一个或多个槽缝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的该一个或多个槽缝对准,并且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定位在每对对准的槽缝内并且在其之间延伸,以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该第二外壳构件。以这种方式,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靠近被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设置,而不增加装置的体积,同时还提供第一外壳构件与第二外壳构件之间的牢固的紧固。
优选地,加热设备进一步包括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设置在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与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之间。以这种方式,可以朝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中心提供集中加热效果,同时还提供了紧凑的加热设备。
在一个实例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和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可以形成为单一部件。以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壳构件与第二外壳构件之间的联接强度。
优选地,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具有互补的槽缝构型,使得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基本上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接合,以便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相对于彼此在旋转意义上锁定,并且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沿着这些互补的槽缝构型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纵向界面定位。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能够将第一外壳构件牢固地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同时被定位在用于加热被接纳在加热腔室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最佳位置。
优选地,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能够沿着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的长度组合,以形成基本上呈管状的加热腔室,并且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被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夹紧在一起。以这种方式,提供了部件的牢固布置,其可以容易地组装和拆卸。
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可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拆卸。以这种方式,例如如果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的材料开始劣化,则可以移除和更换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
优选地,加热腔室基本上呈管状。以这种方式,加热腔室可以被配置为接纳基本上呈圆柱形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这可能是有利的,因为呈气溶胶产生制品形式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通常以圆柱形形式来包装和销售。
优选地,加热设备进一步包括围绕加热腔室的感应加热线圈。
优选地,其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包括耐热塑料材料,优选地聚醚醚酮(PEEK)。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加热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一外壳构件;提供第二外壳构件;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以及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协作地接合以形成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加热设备。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举例的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气溶胶产生系统的图解截面图,该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和准备定位在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中的气溶胶产生制品;
图2是图1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图解截面图,示出了定位在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中的气溶胶产生制品;
图3A至图3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4A至图4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5A至图5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6A至图6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7A至图7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8A至图8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9A至图9C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各种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示意图,该加热腔室包括可拆卸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以及
图12A和图12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腔室的示意图,该加热腔室包括可拆卸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中的附图遵循编号规定,其中第一个或前几个数字对应于附图编号,并且其余数字标识附图中的元件或部件。不同附图之间的相似元件或部件可以通过使用相似的数字来标识。例如,306可以表示图3中的元件“06”,并且相似的元件可以在图4中被表示为406。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对每个元件的特性和构型的描述可以同样适用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对应元件。
如本文所述,蒸气通常被理解为是指在低于其临界温度的温度下为气相的物质,这意味着在不降低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其压力,蒸气可以冷凝成液体,而气溶胶是微细固体颗粒或液滴在空气或另一种气体中的悬浮物。然而,应注意的是术语‘气溶胶’和‘蒸气’在本说明书中可以互换使用,尤其是关于所产生的供使用者吸入的可吸入介质的形式而言。
首先参考图1和图2,图解地示出了气溶胶产生系统1的实例。气溶胶产生系统1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10和与装置10一起使用的气溶胶产生制品70。
气溶胶产生制品70包括气溶胶产生基质72,比如烟草。气溶胶产生装置10被配置为加热而不灼烧气溶胶产生制品70,以从气溶胶产生基质72形成气溶胶,供装置10的使用者吸入。
气溶胶产生装置10包括收容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各种部件的主体12。主体12可以具有任何形状,该形状的尺寸被确定成适合于本文阐述的各种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并且由使用者在无辅助的单手情况下握起来舒服。
为方便起见,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一端14(示出为朝向图1和图2的底部)被描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远端、底端、基端或下端。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二端16(示出为朝向图1和图2的顶部)被描述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近端、顶端或上端。在使用期间,使用者典型地将气溶胶产生装置10定向成第一端14朝下和/或相对于使用者的嘴处于远侧位置,并且第二端16朝上和/或相对于使用者的嘴处于近侧位置。
气溶胶产生装置10包括定位在主体12中的加热腔室18。加热腔室18限定了空腔20形式的内部体积,该空腔具有基本上呈管状(例如圆柱形)的截面,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制品70。加热腔室18具有限定纵向方向的纵向轴线。气溶胶产生装置10进一步包括电源22(例如,一个或多个可以为可充电的电池)以及控制器24。
加热腔室18朝向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二端16开放。换句话说,加热腔室18具有朝向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第二端16的开放端26。加热腔室18典型地保持与主体12的内表面间隔开,以最小化向主体12的热传递。加热腔室18典型地具有与开放端26相反的封闭端34。
气溶胶产生装置10可以可选地包括滑盖28,该滑盖可在关闭位置(见图1)与打开位置(见图2)之间横向地移动,在关闭位置时,该滑盖覆盖加热腔室18的开放端26以防止触及加热腔室18,在打开位置时,该滑盖露出加热腔室18的开放端26以提供通向加热腔室18的通路。在一些实施例中,滑盖28可以被偏置到关闭位置。
加热腔室18、具体地空腔20被布置为接纳相应形状的气溶胶产生制品70。例如,在此实例中,加热腔室18被布置为接纳大致圆柱形或杆状的气溶胶产生制品70。因此,加热腔室18是管状的,例如基本上呈圆柱形。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加热腔室18的形状可以变化。
典型地,气溶胶产生制品70包括预包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72。气溶胶产生制品70是可抛弃且可更换的制品(还被称为“消耗品”),该制品可以例如包含烟草作为气溶胶产生基质72。气溶胶产生制品70具有近端74(或嘴口端)和远端76。气溶胶产生制品70进一步包括定位在气溶胶产生基质72的下游的吸嘴段78。气溶胶产生基质72和吸嘴段78同轴对准地布置在包裹物80(例如,纸质包裹物)内,以将该部件保持在适当位置来形成杆状气溶胶产生制品70。
吸嘴段78可以包括朝下游方向(换句话说,从气溶胶产生制品70的远端76朝向近端(嘴口端)74)依次且同轴对准地布置的以下部件(未详细示出)中的一个或多个:冷却段、中心孔段和过滤段。冷却段典型地包括中空纸管,该中空纸管的厚度比纸质包裹物80的厚度大。中心孔段可以包括含有醋酸纤维素纤维和塑化剂的固化的混合物,并且起到了增加吸嘴段78的强度的作用。过滤段典型地包括醋酸纤维素纤维并且充当吸嘴过滤器。在经加热的蒸气从气溶胶产生基质72朝向气溶胶产生制品70的近端(嘴口端)74流动时,蒸气在穿过冷却段和中心孔段时冷却并冷凝而形成具有合适特性的气溶胶以供使用者通过过滤段吸入。
加热腔室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30、第二外壳构件32和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2,它们协作地接合而形成加热腔室18并且限定加热腔室18的内部体积。加热腔室18的构型将在后面参考图3至图12进一步详细讨论。
气溶胶产生装置10包括用于产生电磁场的电磁场发生器46。电磁场发生器46包括基本上螺旋形的感应线圈48。感应线圈48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围绕管状加热腔室18螺旋地延伸。可以通过电源22和控制器24对感应线圈48通电。控制器24除其他电子部件外尤其包括逆变器,其被布置为将来自电源22的直流电流转换为用于感应线圈48的交变高频电流。
加热腔室18的外壁可以包括形成在外表面中的线圈支撑结构50。在所展示的实例中,线圈支撑结构50包括线圈支撑凹槽52,该线圈支撑凹槽围绕加热腔室18的外表面螺旋地延伸。感应线圈48定位在线圈支撑凹槽52中,并且因此相对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2牢固且最佳地定位。
为了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0,使用者将滑盖28(如果存在的话)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移动到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使用者接着将气溶胶产生制品70穿过开放端26插入加热腔室18中,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72被接纳在空腔20中,并且使得气溶胶产生制品70的近端74定位在加热腔室18的开放端26处,此时吸嘴段78的至少一部分从开放端26伸出以允许使用者的嘴唇接合。
当使用者启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0时,电源22和控制器24对感应线圈48通电,以向感应线圈48提供交流电流,并且由此,感应线圈48产生交变的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该电磁场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2耦合并且在感受器42中产生涡电流和/或磁滞损耗,从而使其发热。然后,热量例如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2传递到气溶胶产生基质72。这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72在没有燃烧或灼烧的情况下被加热并且由此产生蒸气。所产生的蒸气冷却并冷凝而形成气溶胶,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吸嘴段78、更具体地通过过滤段吸入该气溶胶。
从周围环境例如穿过加热腔室18的开放端26添加空气有助于气溶胶产生基质72的汽化,当气流空气在气溶胶产生制品70的包裹物80与加热腔室18的内表面36之间流动时,气流空气被加热。更具体地,当使用者吸吮过滤段时,空气穿过开放端26被吸入加热腔室18中,如图2中箭头A所展示。进入加热腔室18的空气在气溶胶产生基质72与加热腔室18的内表面36之间从加热腔室18的开放端26朝向封闭端34流动。
当空气到达加热腔室18的封闭端34时,它转过大约180°,并且进入气溶胶产生制品70的远端76。然后,如图2中箭头B所展示,空气与产生的蒸气一起从远端76朝向近端(嘴口端)74被抽吸穿过气溶胶产生制品70。
使用者可以在气溶胶产生基质72能够持续产生蒸气的整个时间上持续吸入气溶胶,例如,在气溶胶产生基质72剩有可汽化组分来汽化成合适蒸气的整个时间上。控制器24可以调节通过感应线圈48的交流电流的大小,以确保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2的温度、进而气溶胶产生基质72的温度不超过阈值水平。具体地,在取决于气溶胶产生基质72的构成的特定温度下,气溶胶产生基质72将开始灼烧。这不是期望的效果,并且避免高于和处于这个温度的温度。
接下来,将参考图3A至图12B描述加热腔室18的多个优选实施例。
图3A至图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热腔室318的各种视图。图3A是加热腔室318的立体图,图3B是从加热腔室318的开放端3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3C是加热腔室3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3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330、第二外壳构件3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第一外壳构件330、第二外壳构件332和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协作地接合以形成加热腔室318。特别地,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被布置为将第一外壳构件330紧固到第二构件332。
第一外壳构件330是管状的,例如基本上呈圆柱形,并且具有第一纵向端360,该第一纵向端具有包括多个槽缝364的槽缝构型。第一外壳构件330具有与第一纵向端360相反的开放端326,可以穿过该开放端接纳气溶胶产生制品70。第二外壳构件332也是管状的,例如基本上呈圆柱形,并且具有第二纵向端362,该第二纵向端具有包括多个槽缝364的槽缝构型。第二外壳构件332具有与第二纵向端362相反的封闭端334。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在纵向方向上同轴地对准。
第一外壳构件330的第一纵向端360的槽缝构型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第二纵向端362的槽缝构型被布置为使得第一外壳构件330的第一纵向端36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第二纵向端362基本上接合,而使得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相对于彼此在旋转意义上锁定。换句话说,第一外壳构件330的第一纵向端36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第二纵向端362被配置为借助于该第一纵向端和该第二纵向端的槽缝构型而相互交叉以形成集成的管状体。
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形成为杆件,该杆件在与加热腔室318的纵向方向(即,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围绕加热腔室318的圆周间隔开,并且集成在加热腔室318的壁内,即,集成在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壁内。特别地,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分别沿着在第一外壳构件330的第一纵向端36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第二纵向端362的槽缝构型之间形成的纵向界面定位。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充当将第一外壳构件330联接到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紧固元件,同时还最佳地定位成对接纳在加热腔室318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72进行加热。
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包括向内延伸的部分344,该部分在加热腔室318的径向方向上伸入加热腔室318中。特别地,每个向内延伸的部分344在相应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上形成长形脊,该长形脊伸入加热腔室318的内部体积中。在此实例中,每个向内延伸的部分344沿着相应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的整个长度存在。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向内延伸的部分344可以仅沿着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的长度的一部分存在。向内延伸的部分344提供了加热腔室318的减小的截面积。也就是说,向内延伸的部分344在加热腔室318的向内方向上背离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内壁延伸。有利地,向内延伸的部分344可以与接纳在加热腔室318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72形成摩擦配合,从而在气溶胶产生基质72上提供压缩力。通过压缩气溶胶产生基质72,热可以更有效地传递到气溶胶产生基质72,并且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加热,同时最大化能量效率。
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还包括向外延伸的部分345。向外延伸的部分345沿着相应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342的长度延伸,从而形成沿向外的径向方向背离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伸出的长形脊。向外延伸的部分345和向内延伸的部分344限定了沿着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的长度的各侧延伸的凹口343。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构件332的槽缝构型的纵向界面位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的各侧的相应凹口343内。以这种方式,由向外延伸的部分345和向内延伸的部分344的组合提供的约束确保了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被固位在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的相应凹口343内,从而将第一外壳构件330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332。
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可以包括基本上不导电且不导磁的材料。例如,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可以包括耐热塑料材料,比如聚醚醚酮(PEEK)。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本身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的操作期间不被感应线圈48(未示出)加热,从而确保输入到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中的能量被最大化。这又有助于确保装置10的能量效率最大化。该装置触摸起来还保持凉爽,从而确保使用者的舒适度最大化。
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包括适合被感应加热的金属。该金属典型地选自由不锈钢和碳钢组成的组。然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铁、镍、不锈钢、碳钢及其合金(例如镍铬或镍铜)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在其附近施加电磁场,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由于涡电流和磁滞损耗而产生热,从而引起电磁能到热能的转换。以这种方式,接纳在加热腔室318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72可以被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加热来产生气溶胶。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材料特性同样适用于本文描述的加热腔室的其他实施例。
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各自包括两个槽缝364,这两个槽缝分别围绕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圆周均匀地间隔开。加热腔室318因此包括围绕加热腔室318的圆周均匀间隔开的四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对应于第一外壳构件330的第一纵向端360与第二外壳构件332的第二纵向端362之间的纵向界面。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槽缝364的数量并且因此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的数量可以变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理解,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外表面可以被配置为支撑或接纳感应线圈48,如参考图1和图2所述。
图4A至图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418的各种视图。图4A是加热腔室418的立体图,图4B是从加热腔室418的开放端4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4C是加热腔室418的分解视图。
同样,加热腔室4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430、第二外壳构件4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借助于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第一外壳构件430、第二外壳构件432和该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协作地接合以形成加热腔室418,这些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被布置为将第一外壳构件430紧固到第二构件432。
第一外壳构件430是管状的,例如基本上呈圆柱形,并且具有第一纵向端460,该第一纵向端具有包括多个槽缝464的槽缝构型。第一外壳构件430具有与第一纵向端460相反的开放端426。第二外壳构件432也是管状的,例如基本上呈圆柱形,并且具有第二纵向端462,该第二纵向端具有包括多个槽缝464的槽缝构型。第二外壳构件432具有与第二纵向端362相反的封闭端434。
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430和第二外壳构件432的槽缝构型不是配置为直接互锁。取而代之,第一外壳构件430和第二外壳构件432同轴地对准而使第一外壳构件430的第一纵向端460与第二外壳构件432的第二纵向端462相邻,使得第一外壳构件430的第一纵向端460的槽缝464与第二外壳构件432的第二纵向端462的相应槽缝464对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是定位在每对对准的槽缝464内的长形杆件。也就是说,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在第一外壳构件430与第二外壳构件432的对应槽缝464之间延伸,从而将第一外壳构件430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432。
特别地,借助于限定在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的向内延伸的部分444与向外延伸的部分445之间的相应凹口443,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牢固地坐于相应槽缝443内。也就是说,由向内延伸的部分444施加的约束将防止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沿径向向外方向移动,而由向外延伸的部分445施加的约束将防止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沿径向向内方向移动。
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430和第二外壳构件432各自包括四个槽缝464,这四个槽缝分别围绕第一外壳构件430和第二外壳构件432的圆周均匀地间隔开。加热腔室318因此包括围绕加热腔室318的圆周均匀地间隔开的四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这四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位于每对对准的槽缝464内。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槽缝464的数量和对应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的数量可以变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图3A至图3C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342、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构件332的构型的其他方面同样适用于图4A至图4C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第一外壳构件430和第二外壳构件432。例如,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包括与向内延伸的部分344相对应的向内延伸的部分444。
图5A至图5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518的各种视图。图5A是加热腔室518的立体图,图5B是从加热腔室518的开放端5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5C是加热腔室5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5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530、第二外壳构件5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第一外壳构件530、第二外壳构件532和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协作地接合以形成加热腔室518。特别地,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被布置为将第一外壳构件530夹紧到第二构件532。
第一外壳构件530和第二外壳构件532被布置为沿着它们的纵向边缘接合,以形成管状体,例如圆柱体。具体地,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530和第二外壳构件532形成为管状半区段,这些管状半区段沿着其长度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加热腔室518。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外壳构件的数量和形状可以变化。
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形成为弯曲板,该弯曲板围绕第一外壳构件530和第二外壳构件532的外部的一部分延伸,以将第一外壳构件530联接到第二外壳构件532。特别地,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542包括两个向内延伸的部分544,这两个向内延伸的部分分别插入(并且穿过)第一外壳构件530和第二外壳构件532,从而将第一外壳构件530夹紧到第二外壳构件532。向内延伸的部分544平行于加热腔室518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位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542的向内侧(即,凹入侧)上、在板的相反边缘上。
第一外壳构件530和第二外壳构件532包括长形槽缝564,这些槽缝被配置为接纳向内延伸的部分544。具体地,长形槽缝564定位成与第一外壳构件530和第二外壳构件532的相应纵向边缘相邻并与其平行,从而提供定位在第一外壳构件530与第二外壳构件532之间的纵向接合界面的两侧的相应槽缝564。以这种方式,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在每对对应槽缝564之间延伸,即,在第一外壳构件530与第二外壳构件532之间延伸,以将第一外壳构件530牢固地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532并且形成加热腔室518。向内延伸的部分544可以被描述为在相应的长形槽缝564内形成卡扣配合。
有利地,由于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形成为围绕加热腔室518的外部延伸的板,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的可以被感应加热的质量增加。特别地,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在靠近周围感应线圈48处具有更大的质量,使得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542能够获得更多的感应热。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542围绕加热腔室518的外部延伸的部分可以被称为向外延伸的部分545。
图6A和图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618的不同视图。图6A是加热腔室618的立体图,并且图6B是加热腔室6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618的构型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图4A至图4C描述的加热腔室418。然而,加热腔室618进一步包括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640,该环设置在第一外壳构件630的第一纵向端660与第二外壳构件662的第二纵向端662之间。具体地,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640在第一外壳构件630与第二外壳构件632之间(并且与第一外壳构件和第二外壳构件)同轴地对准。
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642和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640形成为单一部件(例如集成部件),该部件被配置为将第一外壳构件630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632,并且向接纳在加热腔室618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72提供集中加热。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642和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640可以形成为分开的部件。
在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642杆件和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640形成为整体单元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第一外壳构件630和第二外壳构件632中的相应槽缝646不再需要对准,而是可以不对准。
图7A至图7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718的各种视图。图7A是加热腔室718的立体图,图7B是从加热腔室718的开放端7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7C是加热腔室7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7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730、第二外壳构件7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第一外壳构件730和第二外壳732的构型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图3A至图3B描述的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332的构型。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332的槽缝构型没有被布置为直接接合和互锁。取而代之,第一外壳构件730的第一纵向端760中的槽缝764与第二外壳构件732的第二纵向端762中的相应槽缝764对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形成为弯曲板,这些弯曲板分别定位在每对对准的槽缝764内。换句话说,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定位在第一外壳构件730的第一纵向端760与第二外壳构件732的第二纵向端762的对准槽缝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在第一外壳构件730的第一纵向端760与第二外壳构件732的第二纵向端762(的槽缝764)之间延伸,以将第一外壳构件730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732。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集成在加热腔室718的壁内,即,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形成加热腔室718的壁的一部分。有利地,这种布置提供了大的表面积来加热被接纳在加热腔室718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同时提供了紧凑且牢固的加热腔室718。
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742包括一个或多个向内延伸的部分744。特别地,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包括两个向内延伸的部分744,该两个向内延伸的部分平行于加热腔室718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742的内表面(即,凹入表面)上、在板的相反边缘上。如前所述,向内延伸的部分744提供了加热腔室718的减小的截面积,从而在接纳在加热腔室718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72上提供了压缩力。
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742在相应对准槽缝764内形成卡扣配合,从而将第一外壳构件730牢固地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732。特别地,每个向内延伸的部分744包括钩状部分(也称为悬臂),该钩状部分沿着第一外壳构件730和第二外壳构件732的槽缝构型的相应纵向界面形成卡扣配合。
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730和第二外壳构件732各自包括两个槽缝764,这两个槽缝分别围绕第一外壳构件730和第二外壳构件732的圆周均匀地间隔开。加热腔室718因此包括围绕加热腔室718的圆周均匀地间隔开的两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这两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位于每对对准的槽缝764内。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槽缝764的数量和对应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的数量可以变化。
图8A至图8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818的各种视图。图8A是加热腔室818的立体图,图8B是从加热腔室818的开放端8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8C是加热腔室8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8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830、第二外壳构件8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842。第一外壳构件830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842的构型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图7A至图7B描述的第一外壳构件730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742的构型。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外壳构件832不具有槽缝构型,即,在第二外壳构件832的第二纵向端862中没有槽缝。取而代之,第二外壳构件832形成为完整的圆柱形管。
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弯曲板842完全定位在第一外壳构件830的第一纵向端860的相应槽缝864内。也就是说,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842在对应于槽缝864的位置处集成在第一外壳构件830的壁内。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842不延伸到第二外壳构件832中。
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842在相应槽缝864内形成卡扣配合。特别地,每个向内延伸的部分844包括钩状部分(也称为悬臂),该钩状部分沿着第一外壳构件830的槽缝构型的相应纵向界面形成卡扣配合。
第二外壳构件832的第二纵向端862与第一外壳构件830的第一纵向端860同轴地对准,使得第二外壳构件832的第二纵向端862与第一外壳构件830的第一纵向端860和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842的纵向端形成界面。第二外壳构件832的第二纵向端862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紧固机构(比如螺钉、螺栓或粘合剂)连结到第一外壳构件830的第一纵向端860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842。
图9A至图9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918的各种视图。图9A是加热腔室918的立体图,图9B是从加热腔室918的开放端9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9C是加热腔室9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9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930、第二外壳构件9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932的构型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图3A至图3B描述的第一外壳构件330和第二外壳332的构型。也就是说,第一外壳构件930的第一纵向端96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的第二纵向端962具有互补的槽缝构型,使得第一外壳构件930的第一纵向端960基本上与第二外壳构件932的第二纵向端962接合,以便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相对于彼此在旋转意义上锁定。
然而,在此实施例中,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形成为弯曲板或“C”形板,这些板被布置为使得这些板分别围绕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的外部的一部分延伸。特别地,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包括向内延伸的部分944,这些向内延伸的部分分别定位在第一外壳构件930的第一纵向端960与第二外壳构件932的第二纵向端962的槽缝构型之间所形成的纵向界面内(并且延伸穿过这些纵向界面)。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充当将第一外壳构件930联接到第二外壳构件932的紧固元件。
具体地,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942包括两个向内延伸的部分944,这两个向内延伸的部分在平行于加热腔室918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定位在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542的向内侧(即,凹入侧)上、在板的相反边缘上。在截面视图中,可以看到向内延伸的部分944对应于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C”形板942的端头。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可以被描述为具有两个臂,每个臂包括相应的向内延伸的部分944。
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942的围绕加热腔室921的外部延伸的部分可以被描述为向外延伸的部分945。也就是说,向外延伸的部分945从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的壁向外移位。有利地,这使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5的更大质量位于周围感应线圈48附近,从而增加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5被感应加热的能力。
每个向内延伸的部分944和向外延伸的部分945被配置为限定沿着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的每个臂的每侧延伸的凹口943。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构件932的槽缝构型的纵向界面定位在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的每个臂的两侧的相应凹口943内。以这种方式,由向外延伸的部分945和向内延伸的部分944的组合提供的约束确保了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被固位在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942的相应凹口943内,从而将第一外壳构件930紧固到第二外壳构件932。
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942、特别是向外延伸的部分945围绕加热腔室918的外部背离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的壁移位,即,在向外延伸的部分945与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的外表面之间存在空气间隙。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板942可以直接与第一外壳构件930和第二外壳构件932的相应外表面对接(即,齐平)。
图10A至图10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1018的各种视图。图10A是加热腔室1018的立体图,图10B是从第二外壳构件1032的第二纵向端1062向下看的视图,图10C是从加热腔室1018的开放端1026向下看的视图,并且图10D是加热腔室1018的分解视图。
加热腔室10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1030、第二外壳构件10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的感受器1042。第一外壳构件1030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的构型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图4A至图4B描述的第一外壳构件430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442的构型。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外壳构件1032不具有槽缝构型,即,在第一外壳构件1030的第一纵向端1060中没有槽缝。取而代之,第一外壳构件1032形成为完整的圆柱形管。
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的长形杆件完全定位在第二外壳构件1032的第二纵向端1062的相应槽缝1064内。也就是说,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在对应于槽缝1064的位置处集成在第二外壳构件1032的壁内。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不延伸到第一外壳构件1030中。
第一外壳构件1030的第一纵向端1060与第二外壳构件1032的第二纵向端1062同轴地对准,使得第一外壳构件1030的第一纵向端1060与第二外壳构件1032的第二纵向端1062和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1042的纵向端形成界面。第一外壳构件1030的第一纵向端1060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紧固机构(比如螺钉、螺栓或粘合剂)连结到第二外壳构件1032的第二纵向端1062和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包括向外延伸的部分1045。向外延伸的部分1045沿着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的相应杆件的长度延伸,从而形成沿径向方向背离第一外壳构件1030和第二外壳构件1032伸出的长形脊。以这种方式,更大质量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5设置在周围的感应线圈48附近,从而增加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5被感应加热的能力。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借助于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的向内延伸的部分1044与向外延伸的部分1045之间限定的相应凹口1043,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牢固地坐于相应的槽缝1043内。也就是说,由向内延伸的部分1044施加的约束将防止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沿径向向外方向移动,而由向外延伸的部分1045施加的约束将防止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042沿径向向内方向移动。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1118的立体图。加热腔室11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1130、第二外壳构件11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
第一外壳构件1130是管状的,并且包括围绕第一外壳构件1130的第一纵向端1160周向地间隔开的多个槽缝1164。类似地,第二外壳构件1130是管状的,并且包括围绕第二外壳构件1132的第二纵向端1162周向地间隔开的多个槽缝1164。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形成为长形杆件,这些长形杆件在与加热腔室1188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具体地,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是基本上呈圆柱形的杆件,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它们的形状可以变化。
第一外壳构件1130和第二外壳构件1132同轴地对准但在空间上分开。特别地,第一外壳构件1130的第一纵向端1160中的槽缝1164与第二外壳构件1132的第二纵向端1162中的槽缝1164对准,并且这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在对准的槽缝1164之间延伸。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的相反端位于相反的槽缝1164内。以这种方式,在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1142之间提供了多个空气间隙,从而允许增加的气流进入加热腔室1188的内部。
在此实施例中,槽缝1164可以被称为插座,因为槽缝1164被形成为圆柱形空腔,这些空腔在每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1142的端部的整个圆周周围提供约束。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可以可移除地插入相应槽缝1164中。也就是说,通过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杆件1142沿纵向方向滑入/滑出槽缝1164,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可从第一外壳构件1130和第二外壳构件1132拆卸。以这种方式,在加热腔室1118的寿命期间,可以移除和/或更换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142。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腔室1218的不同视图。图12A是加热腔室1218的立体图,并且图12B是加热腔室1218的立体图,出于说明的目的,仅示出了第二外壳构件1232和一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242。
加热腔室1218包括第一外壳构件1230、第二外壳构件1232和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242。这样的部件的构型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图11描述的加热腔室1118的构型。然而,在此实施例中,槽缝1264形成为在第一外壳构件1230的第一纵向端1260和第二外壳构件1232的第二纵向端1262的圆周内表面上的凹部。这些凹部被配置为接纳互补形状的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242,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可以沿向外的径向方向压入凹部中以形成摩擦配合。同样,可以通过沿向内的径向方向施加的力将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242从凹部中取出。这可以被称为“点击进入/点击退出”机制。类似于参考图11描述的实施例,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242也可以在第一外壳构件1230和第二外壳构件1232的纵向方向上滑入或滑出槽缝1264。
以这种方式,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1242可从第一外壳构件1230和第二外壳构件1232拆卸。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其他实施例的加热腔室也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可从第一外壳构件和/或第二外壳构件拆卸。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该加热设备包括:
第一外壳构件;
第二外壳构件;以及
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协作地接合以形成管状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被布置为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该第二外壳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充当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紧固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与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接合,使得该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相对于彼此在旋转意义上锁定。
4.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形成为长形杆件,这些长形杆件集成在该加热腔室的壁内,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围绕该加热腔室间隔开,并且在与该加热腔室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形成为弯曲板,这些弯曲板集成在该加热腔室的壁内,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围绕该加热腔室间隔开,并且在与该加热腔室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6.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向内延伸的部分,该至少一个向内延伸的部分伸入该加热腔室中以提供该加热腔室的减小的截面积,使得在使用中,接纳在该加热腔室内的该气溶胶产生基质被压缩。
7.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部分,该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部分伸出该加热腔室外,以增加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的能够被感应加热的质量。
8.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基本上呈管状并且包括第一纵向端,
其中,该第二外壳构件基本上呈管状并且包括第二纵向端,并且
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同轴地对准而使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相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具有槽缝构型,该槽缝构型包括一个或多个槽缝,并且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定位在该一个或多个槽缝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具有槽缝构型,该槽缝构型包括一个或多个槽缝,
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的该一个或多个槽缝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的该一个或多个槽缝对准,并且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定位在每对对准的槽缝内并且其之间延伸,以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该第二外壳构件。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进一步包括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该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环设置在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具有互补的槽缝构型,使得该第一外壳构件的第一纵向端基本上与该第二外壳构件的第二纵向端接合,以便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相对于彼此在旋转意义上锁定,并且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分别沿着这些互补的槽缝构型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纵向界面定位。
13.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能够沿着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的长度组合,以形成基本上呈管状的该加热腔室,并且
其中,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被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夹紧在一起。
14.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设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可从该第一外壳构件和该第二外壳构件拆卸。
15.一种制造加热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外壳构件;
提供第二外壳构件;
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以及
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和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协作地接合,以形成管状加热腔室,用于接纳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感应加热式感受器被布置为将该第一外壳构件联接到该第二外壳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21154763.3 | 2021-02-02 | ||
EP21154763 | 2021-02-02 | ||
PCT/EP2022/051801 WO2022167296A1 (en) | 2021-02-02 | 2022-01-26 | Heating apparatus for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47745A true CN116847745A (zh) | 2023-10-03 |
Family
ID=74505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13058.2A Pending CN116847745A (zh) | 2021-02-02 | 2022-01-26 | 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14964A1 (zh) |
EP (1) | EP4287890A1 (zh) |
JP (1) | JP2024504684A (zh) |
KR (1) | KR20230141793A (zh) |
CN (1) | CN116847745A (zh) |
TW (1) | TW202235019A (zh) |
WO (1) | WO202216729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8726B (zh) * | 2018-05-08 | 2024-03-01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能均匀加热烟草颗粒的电磁加热烟具 |
GB201903311D0 (en) * | 2019-03-11 | 2019-04-24 | Nicoventures Trading Ltd | Heating element |
EP3979853A1 (en) * | 2019-06-08 | 2022-04-13 | Nicoventures Trading Limited |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
-
2022
- 2022-01-26 EP EP22701982.5A patent/EP428789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1-26 WO PCT/EP2022/051801 patent/WO202216729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1-26 US US18/273,669 patent/US2024011496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1-26 JP JP2023543343A patent/JP2024504684A/ja active Pending
- 2022-01-26 CN CN202280013058.2A patent/CN116847745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1-26 KR KR1020237026716A patent/KR20230141793A/ko unknown
- 2022-01-28 TW TW111103936A patent/TW202235019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67296A1 (en) | 2022-08-11 |
TW202235019A (zh) | 2022-09-16 |
KR20230141793A (ko) | 2023-10-10 |
EP4287890A1 (en) | 2023-12-13 |
US20240114964A1 (en) | 2024-04-11 |
JP2024504684A (ja) | 2024-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260669A1 (en) |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 |
JP2024526527A (ja) | エアロゾル発生デバイスのための誘導加熱アセンブリ | |
CN116847745A (zh) | 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设备 | |
TW202235017A (zh) | 氣溶膠產生裝置和氣溶膠產生系統 | |
CN117769366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和气溶胶产生系统 | |
US20240081413A1 (en) | Heating Apparatus for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 |
CN117769365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和气溶胶产生系统 | |
TW202231202A (zh) | 氣溶膠產生裝置和氣溶膠產生系統 | |
CN116568164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
TW202231196A (zh) | 氣溶膠產生裝置和氣溶膠產生系統 | |
CN116782784A (zh) | 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感应加热组件 | |
CN116867388A (zh) | 气溶胶产生系统 | |
CN116634894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
KR20240087642A (ko) | 에어로졸 발생 물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