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5758A -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5758A
CN116835758A CN202310855193.8A CN202310855193A CN116835758A CN 116835758 A CN116835758 A CN 116835758A CN 202310855193 A CN202310855193 A CN 202310855193A CN 116835758 A CN116835758 A CN 116835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micro
aeration
vertical flow
oxygen ad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551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
纪明德
胡振
梁爽
王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85519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357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35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5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本方法采用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氧吸附曝气池、竖流沉淀池、人工湿地和微藻培养池,所述竖流沉淀池底部通过回流管道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人工湿地和微藻培养池底部均设置曝气装置,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底部设置磁力搅拌器,所述竖流沉淀池顶部设置溢流堰,所述微藻培养池内部交错设置导流板,在微藻培养池的出水区前端安装多个附着超细纤维材料的铁丝网。本发明所公开的装置及方法能够以“水”+“生物质”双循环方式在低耗能下高效率的去除污水中的碳氮磷污染物,实现再生水回用并具有资源能源回收的潜力和环境景观效益,同时大大降低建设运行和管理运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01月14日、申请号为202110045417.X、发明名称为《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凸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地制宜、就地节水是补齐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短板更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污水是稳定的再生水补给水源,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回用率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战略和必要途径。
作为市政污水处理的主体设施,当前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虽然能够针对性的去除碳氮磷等污染物,然而从整个工艺系统来看,由于工艺单元的冗杂堆积和曝气水泵等的高能耗以及大量外加药剂等,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运营成本。而且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不合理的“提标增效”措施在污水再生回用的角度来看也极大地增加了某些地区在污水处理上的财力负担。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能够以“生物质循环”+“水循环”的方式在低耗能下高效率的去除污水中的碳氮磷等污染物,实现再生水回用并具有资源能源回收的潜力和环境景观效益,同时大大降低建设运行和管理运营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所述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所用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氧吸附曝气池1、竖流沉淀池2、人工湿地3和微藻培养池4,所述竖流沉淀池2底部通过回流管道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1,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1、人工湿地3和微藻培养池4底部均设置曝气装置,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底部设置磁力搅拌器5,所述竖流沉淀池顶部设置溢流堰6,所述微藻培养池内部交错设置导流板7,在微藻培养池的出水区前端安装多个附着超细纤维材料28的铁丝网8;所述导流板7的数量为3~5个;
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1、竖流沉淀池2、人工湿地3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竖流沉淀池2底部为圆锥形;所述微藻培养池4为方形结构;
所述竖流沉淀池2上方设置中心管10,所述中心管10通过管路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1,中心管10下方设置反射板11;
所述微藻培养池4底部的曝气装置采用微纳米曝气管15;
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1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微氧吸附曝气池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2000-30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0-60min,溶解氧浓度为0.5-1.0mg/L,微氧吸附曝气池1的磁力搅拌强度为700-800r/min;
所述竖流沉淀池2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0-90min;所述竖流沉淀池2的最适污泥回流比为80%;
所述人工湿地3种植植物为菖蒲,种植密度为80株/m2;所述人工湿地3的填料采用砾石和生物陶粒;所述砾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生物陶粒的直径为4-8mm;
所述人工湿地3采用垂直流的方式运行,人工湿地3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d,水力负荷为12.5mm/h;
所述微藻培养池4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运行,所述微藻培养池4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d,所述微藻培养池4的曝气量为0.8-1.2L/min,光照强度为6000-7000lux,光暗比为16:8,温度为25±3℃;
所述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1)将待处理的污水通入微氧吸附曝气池,通过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絮凝作用将污水中的非溶解态的有机物、悬浮物快速吸附用于自身增殖过程,并将污水中的一小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将部分氨氮转化为硝氮和吸附磷酸盐;
(2)将微氧吸附曝气池出水通入竖流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部分污泥浓缩液回流至微氧吸附曝气池以补充活性污泥量;
(3)将竖流沉淀池出水通过溢流堰通入人工湿地,通过微生物、填料和植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水中剩余的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和氮磷化合物;
(4)将人工湿地出水通入微藻培养池,通过微藻的吸收转化进一步深度处理剩余的碳氮磷化合物。
优选的,所述竖流沉淀池2底部为圆锥形的污泥漏斗9,倾斜角为60°。
优选的,所述竖流沉淀池2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0min。
优选的,所述微藻培养池4的曝气量为1.0L/min,光照强度为6500lux。
上述方案中,所述微藻培养池底部的曝气装置采用微纳米曝气管,通过微纳米曝气减小气泡体积,延长气泡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以加强硝化作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打破了传统的以活性污泥为核心的“能耗换水质”的再生水生产思路,采取了生物絮凝吸附、固液分离、生物膜法和悬浮附着法相耦合的工艺技术路线,使得污水中的非溶解态有机物通过低耗能的生物絮凝吸附过程去除,在减轻后续工艺单元的有机负荷同时增加能源资源的回收潜力。而后,污水中部分剩余的溶解态有机物、悬浮物和大部分氮磷等污染物通过后续人工湿地中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和微生物同化的协同作用去除,最后剩余的部分氮磷污染物等通过微藻的吸收转化过程而去除。从整个工艺体系来看,该污水处理方式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曝气、水泵等电力能耗和外加药剂等的电耗/物耗成本,同时并具有资源回收潜力和景观效益。而且,该工艺出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可用于城市生活用水(洗车冲厕等)和市政用水(道路清扫、建筑施工、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示意图。
图中,1、微氧吸附曝气池;2、竖流沉淀池;3、人工湿地;4、微藻培养池;5、磁力搅拌器;6、溢流堰;7、导流板;8、铁丝网;9、污泥漏斗;10、中心管;11、反射板;12、植物;13、填料;14、微纳米曝气盘;15、微纳米曝气管;16、曝气泵一;17、曝气泵二;18、曝气泵三;19、流量计一;20、流量计二;21、流量计三;22、蠕动泵一;23、蠕动泵二;24、蠕动泵三;25、蠕动泵四;26、蠕动泵五;27、蠕动泵六;28、超细纤维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氧吸附曝气池1、竖流沉淀池2、人工湿地3和微藻培养池4,竖流沉淀池2底部通过回流管道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1,微氧吸附曝气池1、人工湿地3和微藻培养池4底部均设置曝气装置,微氧吸附曝气池1底部设置磁力搅拌器5,竖流沉淀池2顶部设置溢流堰6,微藻培养池4内部交错设置3-5个导流板7,在微藻培养池4的出水区前端安装多个附着超细纤维材料28的铁丝网8,以逐步过滤出水并截留微藻生物质。
本实施例中,微氧吸附曝气池1、竖流沉淀池2、人工湿地3均为有机玻璃材质的圆柱形结构,以减少内部死水区,竖流沉淀池2底部为圆锥形的污泥漏斗9,倾斜角为60°,便于污泥的沉降与排放;微藻培养池4为方形结构。微氧吸附曝气池1有效体积为3.5L。竖流沉淀池2的有效体积为8.75L,人工湿地3的有效体积为84L,微藻培养池4的有效体积为15L。
竖流沉淀池2上方设置中心管10,中心管10通过管路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1,中心管10下方设置反射板11。
人工湿地3种植植物12为根系粗壮、耐污性强的菖蒲,种植密度为80株/m2;人工湿地3的填料13采用直径10-20mm的钙铁镁铝含量较高的天然材料砾石和直径4-8mm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和易于生物膜附着生长的人工合成材料生物陶粒。
人工湿地3的上部安装可快速拆卸式的模块化筐架,以便于因进水中悬浮物等造成人工湿地3堵塞后的填料13更换。人工湿地3底部的曝气装置采用微纳米曝气盘14。
微藻培养池4底部的曝气装置采用微纳米曝气管15,通过微纳米曝气减小气泡体积,延长气泡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以加强硝化作用。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上述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如下过程:
(1)将待处理的污水通入微氧吸附曝气池1,通过池内的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絮凝作用将污水中的非溶解态的有机物、悬浮物快速吸附用于自身增殖过程,并将污水中的一小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将部分氨氮转化为硝氮和吸收磷酸盐;
微氧吸附曝气池1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微氧吸附曝气池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2500mg/L,污泥龄为0.5-1d,水力停留时间为45min,通过曝气泵一16将池内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1.0mg/L,为高负荷运行下的活性污泥提供吸附增殖条件;磁力搅拌器5的搅拌强度为750r/min,以维持微氧吸附曝气池1活性污泥浓度和溶解氧浓度的均匀分布,同时避免搅拌强度过大破坏污泥絮体结构。
池内的活性污泥在磁力搅拌器5的搅拌作用下充分吸附污水中的非溶解态有机物、悬浮物等物质用于自身增殖。曝气泵一16为微氧生物吸附曝气池连续曝气,且通过流量计一19控制曝气量。待池内水位达到有效体积的水位液面后,蠕动泵一22将微氧生物吸附曝气池的污水通入竖流沉淀池2。
(2)将微氧吸附曝气池1出水通入竖流沉淀池2进行泥水分离,部分污泥浓缩液回流至微氧吸附曝气池1以补充活性污泥量。
污泥混合液从中心管10进入竖流沉淀池2后垂直打落在反射板11上,然后再流入圆锥形污泥漏斗9进行沉淀。经沉淀后的污泥浓缩液通过蠕动泵二23回流至微氧生物吸附曝气池。竖流沉淀池2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0min。经过沉淀后的污泥上清液从溢流堰6溢出,进而实现固液分离。溢流堰6出水通过蠕动泵三24进入人工湿地3。在此过程中,污泥混合液的污水和污泥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中的部分有机物和氨氮氧化。竖流沉淀池2内产生的剩余污泥通过厌氧/好氧消化等方式将其含有的能源资源进行回收。
(3)将竖流沉淀池2出水通过溢流堰6通入人工湿地3,通过微生物、填料13和植物12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水中剩余的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和氮磷化合物。
人工湿地3通过曝气泵二17连续曝气,且通过流量计二20控制曝气量,气体经微纳米曝气盘14进入人工湿地3。人工湿地3采用垂直流的方式运行,人工湿地3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d,水力负荷为12.5mm/h。人工湿地3的出水通过蠕动泵四25进入微藻培养池4。从整体来看,由于植物12根系泌氧和底部曝气以及人工湿地3中部的水体“密封”,形成了一个“O-A-O”即“好氧-厌氧-好氧”的污染物处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对污水中剩余的有机物、悬浮物和氮磷化合物等进行吸附过滤和降解转化。
(4)将人工湿地3出水通入微藻培养池4,通过悬浮的微藻的吸收转化进一步深度处理剩余的氮磷化合物。
微藻培养池4通过曝气泵三18曝气,且通过流量计三21控制曝气量。微藻培养池4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运行,微藻培养池4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d,微藻培养池4的曝气量为1.0L/min,光照强度为6500lux,光暗比为16:8,温度为25±3℃,为微藻增殖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当人工湿地3的出水进入微藻培养池4后,在导流板7的作用下水流沿跑道方向流动并同时带动微藻流动,在微纳米曝气的作用下使得污水与微藻充分混合,经过悬浮的微藻的吸收转化过程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等。同时,微藻培养池4出水区前端安装多个附着超细纤维材料28的铁丝网8,以逐步过滤出水。达标再生水通过蠕动泵六27排出。
工艺系统的进水水质为COD=200-400mg/L,NH4 +-N=30-40mg/L,TN=40-50mg/L,TP=4-6mg/L,按照上述实施例运行后,经监测工艺装置出水水质为COD<10mg/L,NH4 +-N<1mg/L,TN<2mg/L,TP<0.1mg/L,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可用于城市生活用水(洗车冲厕等)和市政用水(道路清扫、建筑施工、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等。
采用上述装置进行确定竖流沉淀池2的最佳污泥回流比,为实现最大化能源资源回收效率并为后续工艺单元降低污染物处理负荷。具体地,在微氧吸附曝气池1中加入活性污泥混合液1.5L(污泥浓度为6g/L),通过蠕动泵五向微氧吸附曝气池1通入污水,使得池内的初始污泥浓度约为2.6g/L。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0min,溶解氧浓度为0.5-1.0mg/L的条件下,初始污泥回流比为50%并依次按10%调整递增,即60%、70%、80%、90%、100%,经驯化适应过程和出水水质稳定后,通过对每次调整后的出水水质监测以及考虑泵的能耗尽可能相对低的情况下,确定最适污泥回流比为80%。
相比于污水处理厂的传统活性污泥法而言,污水中非溶解性有机物通过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絮凝吸附过程被去除,不仅大大减少了曝气和水泵等能耗,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运营成本,而且在减轻后续工艺单元的有机负荷同时也增加了能源资源的回收潜力。而后,污水中的溶解态有机物、悬浮物和氮磷等污染物通过人工湿地3中的植物12吸收、基质吸附和微生物同化的协同作用和微藻的吸收转化过程被去除,进而工艺整体以“生物质+水”双循环的方式在低耗能下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碳氮磷等污染物,并同步实现资源能源回收和景观效益。而且,该工艺出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可用于城市生活用水(洗车冲厕等)和市政用水(道路清扫、建筑施工、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等。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所用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氧吸附曝气池(1)、竖流沉淀池(2)、人工湿地(3)和微藻培养池(4),所述竖流沉淀池(2)底部通过回流管道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1),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1)、人工湿地(3)和微藻培养池(4)底部均设置曝气装置,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底部设置磁力搅拌器(5),所述竖流沉淀池顶部设置溢流堰(6),所述微藻培养池内部交错设置导流板(7),在微藻培养池的出水区前端安装多个附着超细纤维材料(28)的铁丝网(8);所述导流板(7)的数量为3~5个;
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1)、竖流沉淀池(2)、人工湿地(3)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竖流沉淀池(2)底部为圆锥形;所述微藻培养池(4)为方形结构;
所述竖流沉淀池(2)上方设置中心管(10),所述中心管(10)通过管路连接微氧吸附曝气池(1),中心管(10)下方设置反射板(11);
所述微藻培养池(4)底部的曝气装置采用微纳米曝气管(15);
所述微氧吸附曝气池(1)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微氧吸附曝气池(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2000-30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0-60min,溶解氧浓度为0.5-1.0mg/L,微氧吸附曝气池(1)的磁力搅拌强度为700-800r/min;
所述竖流沉淀池(2)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0-90min;所述竖流沉淀池(2)的最适污泥回流比为80%;
所述人工湿地(3)种植植物为菖蒲,种植密度为80株/m2;所述人工湿地(3)的填料采用砾石和生物陶粒;所述砾石的直径为10-20mm;所述生物陶粒的直径为4-8mm;
所述人工湿地(3)采用垂直流的方式运行,人工湿地(3)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d,水力负荷为12.5mm/h;
所述微藻培养池(4)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运行,所述微藻培养池(4)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d,所述微藻培养池(4)的曝气量为0.8-1.2L/min,光照强度为6000-7000lux,光暗比为16:8,温度为25±3℃;
所述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1)将待处理的污水通入微氧吸附曝气池,通过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絮凝作用将污水中的非溶解态的有机物、悬浮物快速吸附用于自身增殖过程,并将污水中的一小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将部分氨氮转化为硝氮和吸附磷酸盐;
(2)将微氧吸附曝气池出水通入竖流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部分污泥浓缩液回流至微氧吸附曝气池以补充活性污泥量;
(3)将竖流沉淀池出水通过溢流堰通入人工湿地,通过微生物、填料和植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水中剩余的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和氮磷化合物;
(4)将人工湿地出水通入微藻培养池,通过微藻的吸收转化进一步深度处理剩余的碳氮磷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淀池(2)底部为圆锥形的污泥漏斗(9),倾斜角为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淀池(2)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0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培养池(4)的曝气量为1.0L/min,光照强度为6500lux。
CN202310855193.8A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Pending CN1168357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55193.8A CN116835758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45417.XA CN112811734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2310855193.8A CN116835758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45417.XA Division CN112811734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5758A true CN116835758A (zh) 2023-10-03

Family

ID=758692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5193.8A Pending CN116835758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CN202110045417.XA Pending CN112811734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45417.XA Pending CN112811734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6835758A (zh)
WO (1) WO20221516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4096B (zh) * 2021-07-07 2022-04-1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太阳能供电-微藻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污泥床组合装置及其应用
CN113233697A (zh) * 2021-07-09 2021-08-10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15231708B (zh) * 2022-09-23 2023-07-07 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 一种分区强化功能微生物作用的立体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CN115594297A (zh) * 2022-12-15 2023-01-13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Cn) 一种组合型多级净化生物滤池及其实施方法
CN116332382A (zh) * 2023-02-15 2023-06-27 重庆阁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净化设备及污水净化系统
CN116143351A (zh) * 2023-04-10 2023-05-23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联合单元的跨级别协同城市尾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7185587A (zh) * 2023-10-27 2023-12-08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渔业光伏互补的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
CN117185589B (zh) * 2023-11-02 2024-02-27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生猪养殖废水深度处理一体化装置
CN117228900B (zh) * 2023-11-10 2024-05-14 辉县市碧森林业规划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型园林污水处理方法
CN118026397A (zh) * 2024-03-11 2024-05-14 广州市山水生态环保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景观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7606C (zh) * 2006-11-24 2008-09-10 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生物吸附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US7425262B1 (en) * 2007-04-13 2008-09-16 Modular Wetland Systems, Inc. In line wetlan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CN101519265B (zh) * 2009-04-09 2011-07-13 孙友峰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及系统
US8673615B2 (en) * 2010-07-23 2014-03-18 Krebs & Sisler L.P. Enhanced photo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sis water treatment/biomass growth process
CN105399286B (zh) * 2015-12-25 2018-06-26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新型养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系统
CN105621808A (zh) * 2016-02-05 2016-06-01 北京建筑大学 吸附曝气滤池与人工湿地-生态塘的耦合装置及其应用
CN106745769B (zh) * 2016-12-21 2020-06-02 兰州理工大学 太阳能恒温培养微藻处理生活污水系统
CN109574420B (zh) * 2019-01-31 2024-02-2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反渗透浓缩水处理方法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51616A1 (zh) 2022-07-21
CN112811734A (zh) 202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835758A (zh) 一种生物-生态耦合污水处理方法
CN103936229B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01698556B (zh) 一种麦草浆造纸中段废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设备
CN102320689B (zh)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CN101792228A (zh) 一种强化污水脱氮除磷的双层人工湿地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6927638B (zh) 一种多级导流式mbbr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WO2022237019A1 (zh) 微型集成j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US2023027186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ed culture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N204981332U (zh) 一种脉冲升流式厌氧反应器
CN102674537A (zh) 一种强化脱氮的逆序sbr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9095708B (zh) 污水处理设备
CN113620541A (zh) 酿酒废水与低碳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8249691B (zh) 一体化低能耗分散式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1220925Y (zh) 一种脉冲曝气式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CN100486922C (zh) 一体化溅水充氧生物过滤污水净化装置及方法
CN202038948U (zh) 一体式高氨氮污水处理装置
CN211999376U (zh) 一种mabr农村污水生态治理装置系统
CN203866153U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
CN113880352A (zh) 一种建筑废水零排生化处理系统及其生化处理方法
CN109516639B (zh) 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系统
CN101549933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11592099A (zh) 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11253019A (zh) 一种mabr农村污水生态治理方法
CN209113683U (zh) 一种节能高效生物膜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215592879U (zh) 酿酒废水与低碳生活污水协同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