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9454A -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9454A
CN116829454A CN202380009278.2A CN202380009278A CN116829454A CN 116829454 A CN116829454 A CN 116829454A CN 202380009278 A CN202380009278 A CN 202380009278A CN 116829454 A CN116829454 A CN 116829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otor
housing
cavity
power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092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成
唐彪
冯文营
何志纲
农文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22/11795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4050792A1/zh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29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94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动力装置包括电机、旋转组件、变速器和散热组件,旋转组件配置于电机一端,变速器配置于电机背离旋转组件的一端,用于对电机输出的转动扭矩变速,散热组件配置于电机及变速器,并与变速器及电机热耦合,散热组件具有多个散热狭缝,旋转组件可推进导热介质流过多个散热狭缝,并通过导热介质带走散热组件的热量,通过旋转组件和散热组件配合,旋转组件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散热组件的多个散热狭缝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导热介质带走散热组件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船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动力装置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动力装置的持续运作,需要对动力装置进行散热,现有的动力装置中,普遍采用风冷和水冷的形式,但散热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可提升散热效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包括电机、旋转组件、变速器和散热组件,所述旋转组件配置于所述电机一端,所述变速器配置于所述电机背离所述旋转组件的一端,用于对所述电机输出的转动扭矩变速,所述散热组件配置于所述电机及所述变速器,并与所述变速器及电机热耦合,所述散热组件具有多个散热狭缝,所述旋转组件可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所述多个散热狭缝,并通过所述导热介质带走所述散热组件的热量,通过旋转组件和散热组件配合,旋转组件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散热组件的多个散热狭缝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导热介质带走散热组件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推进器,包括螺旋桨以及螺旋桨,所述螺旋桨与所述变速器轴连接,用以接收所述变速器输出的转动扭矩。
本申请的实施例又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包括可移动主体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推进器,所述动力装置配置于所述可移动主体,所述螺旋桨可旋转推动所述可移动主体移动。
上述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通过旋转组件和散热组件配合,旋转组件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散热组件的多个散热狭缝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导热介质带走散热组件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另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部分动力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7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又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再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沿俯视角度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0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变速器和内循环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变速器和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热管支架和第二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外壳和内循环驱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另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另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另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8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动力装置 100
电机 10
定子 11
转子 12
转动轴 13
第一壳体 14
第一弧形面 141
第一平面 142
第一凸伸部 143
第二凸伸部 144
第一凹部 14a
旋转组件 20
风扇 21
第二壳体 22
风扇驱动件 23
变速器 30
第一外壳 30a
第二外壳 30b
出液口 30c
入液口 30d
第一腔体 31
第一腔室 31a
第二腔室 31b
第三散热片 301
第四散热片 302
第三回流通道 31c
第一隔板 311
第一容腔 311a
第一回流通道 311b
第二隔板 312
第二容腔 312a
第二回流通道 312b
第一连接部 313
第一凹槽 313a
第一通孔 3131
齿轮组 32
动力输入轴 33
第一密封件 33a
第一轴承 331
第二轴承 332
动力输出轴 34
第二密封件 34a
第三轴承 341
第四轴承 342
外壳 35
第五散热片 351
外壳主体 352
外壳盖体 353
散热组件 40
散热狭缝 40a
第一散热片 41
支架 42
支架主体 42a
第二散热片 421
第一通孔 422
导流罩 43
第一导流板 431
第二导流板 432
第一板件 4321
第二板件 4322
第三板件 4323
内循环散热组件 44
内循环管道 44a
输入管道 441
输出管道 442
中间管道 443
第一散热翅片 44b
第一管道支架 44c
第二管道支架 44d
内循环驱动件 44e
热管 45
第二散热翅片 46
热管支架 47
贴合部 47a
延伸部 47b
嵌槽 471
第三散热翅片 472
第二弧形面 473
驱动器 50
盖体 51
延长部 511
驱动主体 52
第二收容腔 53
电连接件 54
第一悬置支架 60
第一减震悬置 61
第二悬置支架 70
第二减震悬置 71
防护罩 80
第一收容腔 81
顶板 82
第一侧板 83
第二侧板 84
散热孔 85
推进器 200
螺旋桨 201
尾轴 202
水域可移动设备 300
可移动主体 300a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的组件。
可以理解,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术语“多个”在用于描述部件的数量时,具体是指该部件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100,包括电机10、旋转组件20、变速器30和散热组件40。旋转组件20连接电机10的一端,变速器30连接电机10背离旋转组件20的一端,用于对电机10输出的转动扭矩变速。散热组件40连接电机10和变速器30,并且与电机10和变速器30热耦合,电机10和变速器30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散热组件40。散热组件40设有多个散热狭缝40a,旋转组件20能够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散热狭缝40a,通过导热介质带走散热组件40的热量,以对电机10和变速器30进行散热,提升散热效率。可选的,导热介质包括冷媒。
请参阅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电机10包括定子11、转子12和转动轴13,定子11套设于转子12外周,转动轴13固定于转子12内并连接变速器30。在一实施例中,电机10还包括第一壳体14,定子11和转子12均设于第一壳体14内,转动轴13的部分设于第一壳体14内。可选的,转动轴13的一端伸出第一壳体14并连接变速器30,通过转动轴13带动变速器30运动。如图5所示,可选的,转动轴13的一端伸出第一壳体14并连接变速器30,另一端伸出第一壳体14并连接旋转组件20,通过转动轴13同时带动变速器30和旋转组件20运动,减少元件的使用和占用的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动轴13也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4内,转动轴13经联轴器及传动轴与变速器30连接,转动轴13也可以经联轴器及传动轴与旋转组件20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4设有第一凹部14a,第一凹部14a沿转动轴13的轴向延伸设置,散热组件40的部分设于第一凹部14a内,减小散热组件40占用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41,多个第一散热片41间隔设于电机10的外周,且多个第一散热片41与电机10热耦合,相邻的第一散热片41之间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导热介质流过相邻的第一散热片41之间的散热狭缝40a,带走第一散热片41上的热量。可选的,多个第一散热片41间隔设于第一壳体14的外周,并与第一壳体14热耦合。多个第一散热片41由第一壳体14的表面长出。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组件与变速器及电机热耦合的方式,可以是散热组件与变速器及电机直接接触,也可以是经导热介质与变速器及电机接触。
电机10、变速器30和散热组件40均位于旋转组件20推进的导热介质的流动路径上,动力装置100在使用时,电机10的热量传递至与电机10连接的部分散热组件40上,变速器30的热量传递至变速器30其连接的部分散热组件40上,旋转组件20推进的导热介质首先经过电机10所在位置,导热介质经过与电机10连接的部分散热组件40的散热狭缝40a,通过导热介质带走与电机10连接的部分散热组件40的热量,然后导热介质经过变速器30所在位置,导热介质经过与变速器30连接的部分散热组件40的散热狭缝40a,通过导热介质带走与变速器30连接的部分散热组件40的热量,进而实现对电机10和变速器30进行散热,以提升对电机10和变速器3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驱动器50,散热组件40还包括支架42,支架42固定于电机10,驱动器50固定于支架42背离电机10的一侧,驱动器50电连接电机10,用以控制电机10运动。支架42与电机10之间具有间隙,旋转组件20推进的导热介质还可经过支架42与电机10之间的间隙,以带走部分电机10和驱动器50的热量。可选的,第一壳体14包括第一弧形面141和连接第一弧形面141的第一平面142,多个第一散热片41间隔设于第一弧形面141,支架42固定连接第一平面142,第一弧形面141可增加第一散热片41的设置数量,将支架42设于第一平面142,可增加支架42固定于第一壳体14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器50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板、控制器等结构,可以集成设置在电机10,用于驱动电机10启动或停止,或调整电机10的转速、转动方向等。驱动器50除包括控制电机10运行的控制器外,还包括驾驶管理控制器,驾驶管理控制器可用于控制水域可移动设备的驾驶姿态,还可用于控制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电源管理系统,还可以用于控制动力装置100的变速,可以用于与水域可移动设备上的其他模块交互。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并不局限于驱动器50包括上述控制器的方式,任何可实现驱动与信息交互功能且集成至电机的电子控制终端模块均可以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42朝向第一壳体14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片421,相邻的第二散热片421之间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驱动器50固定于支架42背离第二散热片421的一侧。驱动器50与支架42接触,支架42可吸收驱动器50的热量,第二散热片421由支架42的表面长出,支架42的热量可经第二散热片421的表面与流动的导热介质接触而带走。旋转组件20推进的导热介质流过相邻的第二散热片421之间的散热狭缝40a,带走第二散热片421上的热量,可对驱动器50进行散热。
可选的,支架42包括支架主体42a,多个第二散热片421间隔设置于支架主体42a相对第一壳体14的一侧,支架主体42a背离第一壳体14的一侧设置为平面结构,便于安装驱动器50。
请参阅图1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还包括导流罩43,导流罩43设于部分电机10的外周并与驱动器50拼接。导流罩43与电机10、驱动器50和支架42之间均设有间隙,导流罩43能够将旋转组件20推进的导热介质引导至该间隙,并从间隙流过,使导热介质在间隙内快速将电机10、驱动器50和支架42的热量吸收导走,提升散热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导流罩43具有弧形结构,用于与第一壳体14的部分第一弧形面141匹配,减小导流罩43与第一壳体14之间的间隙,进而能够增加导热介质在间隙内的流速,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导流罩43与部分第一弧形面141匹配的区域背离驱动器50,以便于减小动力装置100整体体积。
可选的,导流罩43包括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第一导流板431包围在部分第一壳体14的外周,第二导流板432与第一导流板431拼接并连接至驱动器50。具体的,第二导流板432连接第一导流板431的两侧,且第一导流板431包围在部分第一壳体14的外周,其中一第二导流板432远离第一导流板431的一端连接驱动器50的一端,另一第二导流板432远离第一导流板431的一端连接驱动器50的另一端。可选的,导流罩43包括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第一导流板431包围在部分第一壳体14的外周,第一导流板431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导流板432,其中一第二导流板432远离第一导流板431的一端连接支架42的一端,另一第二导流板432远离第一导流板431的一端连接支架42的另一端。通过将导流罩43设置为可拆卸设置的多个部分,便于安装和拆卸。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在其他一实施例中,导流罩43包括第一导流板431和两个第二导流板432,两个第二导流板432分别连接于支架42两侧,第一导流板431包围在第一壳体14的部分外周,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分别与第一壳体14形成间隙,以便于将旋转组件20推进的导热介质引导至该间隙,进而便于位于该间隙中的第一散热片41和导热介质接触。第一导流板431两侧分别与第二导流板432间隔设置,以便于位于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之间的第一散热片41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并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位于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与第一壳体14形成的间隙中的第一散热片41的数量,以及位于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之间的第一散热片41的数量可呈比例关系设置,以适配不同的散热需求。
具体地,第一壳体14设有第一凸伸部143和两个第二凸伸部144,第一凸伸部143位于第一壳体14背离驱动器50的一侧,两个第二凸伸部144分别间隔设置于第一凸伸部143两侧。第一凸伸部143和两个第二凸伸部144分别沿动力输入轴33的轴向延伸,以加强第一壳体14的结构强度。第一导流板431位于第一壳体14背离驱动器50的一侧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凸伸部143,第一导流板431具有弧形结构,弧形结构与第一壳体14背离驱动器50的部分第一弧形面141匹配。第二导流板432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架4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二凸伸部144,以提高第二导流板432和第一壳体14的连接强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流板432还设有避让口,用于避让第二凸伸部144上的其他结构件(例如悬置机构),以便于导流罩43集成于第一壳体14。
可选地,第一导流板431与第一凸伸部143、以及第二导流板432和对应的第二凸伸部144可以通过螺钉、或销钉、或卡扣结构、或螺纹锁紧结构实现紧固,并可实现快速拆卸维护。
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旋转组件20包括风扇21和第二壳体22,第二壳体22连接电机10,风扇21转动设于第二壳体22内。可选的,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4背离变速器30的一端,转动轴13通过联轴器及传动轴连接风扇21,通过第二壳体22对风扇21进行保护,并通过联轴器及传动轴,使转动轴13带动风扇21转动,将风扇21的风从第二壳体22引导至导流罩43内。可选的,通过第二壳体22靠近导流罩43的一侧与第一导流板431和第二导流板432固定连接,使第二壳体22连接于导流罩43。
在一实施例中,与图5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图5的实施例基础上,将风扇21与转动轴13断开连接,风扇21由风扇驱动件23驱动转动。具体的,请参阅图2和图3,旋转组件20包括风扇21、第二壳体22和风扇驱动件23,第二壳体22连接电机10,风扇驱动件23设于第二壳体22内并连接风扇21,用于驱动风扇21转动。通过设置风扇驱动件23能够单独驱动风扇21转动,便于调整风扇21的转动,实现不同程度的散热。可选的,风扇驱动件23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电连接驱动器50,通过驱动器50控制驱动电机转动,进而带动风扇21转动。
请参阅图2、图3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变速器30设有第一腔体31和齿轮组32,齿轮组32设于第一腔体31内。第一腔体31内设有冷却液,齿轮组32与冷却液热耦合。齿轮组32连接电机10,通过电机10带动齿轮组32转动。冷却液至少浸没部分齿轮组32,使齿轮组32与冷却液实现热耦合,对齿轮组32进行润滑以及吸收变速器30的热量,通过散热组件40将冷却液在第一腔体31内和第一腔体31外进行循环流动,进而导出变速器30的热量并对冷却液进行散热。可选的,冷却液包括润滑油。
可选的,变速器30还包括动力输入轴33和动力输出轴34,动力输入轴33和动力输出轴34分离设置,齿轮组32连接于动力输入轴33和动力输出轴34之间。动力输入轴33转动设于第一腔体31内,动力输入轴33与转动轴13轴连接,动力输出轴34转动设于第一腔体31内,且动力输出轴34的一端伸出第一腔体31,用以输出动力。通过转动轴13带动动力输入轴33转动,动力输入轴33带动齿轮组32转动,齿轮组32带动动力输出轴34转动,进而通过动力输出轴34输出动力。可选的,动力输入轴33连接有第一轴承331和第二轴承332,第一轴承331和第二轴承332固定于第一腔体31,动力输出轴34连接有第三轴承341和第四轴承342,第三轴承341和第四轴承342固定于第一腔体31中。
在一实施例中,动力输入轴33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33a,第一密封件33a接触连接动力输入轴33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用于防止冷却液从动力输入轴33伸出第一腔体31处泄露。可选的,转动轴13套设于动力输入轴33外周,转动轴13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33a。可选的,第一密封件33a包括油封。
在一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轴34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件34a,第二密封件34a接触连接动力输出轴34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用于防止冷却液从动力输出轴34伸出第一腔体31处泄露。可选的,第二密封件34a包括油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1包括第一腔室31a和第二腔室31b,第一腔室31a连通第二腔室31b。电机10带动齿轮组32转动时,齿轮组32能够搅动第一腔室31a内的部分冷却液,使部分冷却液进去第二腔室31b,进而减少处于工作的冷却液的容量,减少搅油损失,降低发热功率。第二腔室31b内的冷却液能够回流至第一腔室31a内,对齿轮组32进行润滑,并降低发热功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1内设有第一隔板311和第二隔板312,第一隔板311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一容腔311a,第一容腔311a与第一腔室31a之间设有第一回流通道311b。齿轮组32搅动的第一腔室31a内的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一容腔311a,并从第一回流通道311b回流至第一腔室31a。第二隔板312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二容腔312a,第二容腔312a与第一腔室31a之间设有第二回流通道312b。齿轮组32搅动的第一腔室31a内的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二容腔312a中,并从第二回流通道312b回流至第一腔室31a。第一容腔311a和第二容腔312a共同形成第二腔室31b。
请参阅图7、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1内还设有第三回流通道31c,第三回流通道31c连通第二腔室31b和第一腔室31a,第二腔室31b内的部分冷却液能够经第三回流通道31c回流至第一腔室31a。可选的,第一容腔311a和第二容腔312a均连通有第三回流通道31c。
可选的,变速器30包括第一外壳30a和第二外壳30b,第二外壳30b连接第一壳体14,第一外壳30a和第二外壳30b沿动力输入轴33的轴向连接,以形成第一腔室31a和第二腔室31b。动力输出轴34部分伸出第一外壳30a以输出动力,动力输入轴33部分伸出第二外壳30b以连接转动轴13。第二腔室31b部分设于第一外壳30a,第二外壳30b设有第三回流通道31c,第二腔室31b内的部分冷却液能够经第三回流通道31c回流至第一腔室31a。可选的,第三回流通道31c的一端连通第二腔室31b,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轴承332和第一密封件33a之间并连通第一腔室31a,第二腔室31b内的部分冷却液能够经第三回流通道31c回流至第二轴承332和第一密封件33a之间,以对第二轴承332、第一密封件33a以及对转动轴13和动力输入轴33的连接处进行润滑,进而解决变速器30处于高位处的元件难以润滑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1内还设有第一连接部313,第一连接部313连接第一隔板311和第二隔板312。第一隔板311、第二隔板312和第一连接部313与第一腔体31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二腔室31b。第一连接部313设有第一凹槽313a,用于容纳齿轮组32搅动的部分冷却液,第一凹槽313a的底面设有第一通孔3131,第一通孔3131连通第一腔室31a,使第一凹槽313a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通孔3131回流至第一腔室31a。通过设置第一凹槽313a,可增加第二腔室31b的容量,使更多的冷却液进入到第二腔室31b中,且第一凹槽313a位于第一轴承331的上方,从第一凹槽313a内回流的冷却液可对第一轴承331进行润滑,进而解决变速器30处于高位处的元件难以润滑的问题。
当齿轮组32转动时,部分冷却液从第一腔室31a进入第一容腔311a,第二容腔312a和第一凹槽313a中,第一容腔311a中的冷却液从第一回流通道311b和第三回流通道31c回流到第一腔室31a,第二容腔312a中的冷却液从第二回流通道312b和第三回流通道31c回流到第一腔室31a,第一凹槽313a中的冷却液从第一通孔3131回流到第一腔室31a,随着齿轮组32持续转动,在部分冷却液回流的同时,部分冷却液从第一腔室31a又重新进入到第一容腔311a、第二容腔312a和第一凹槽313a中,因此搅油损失不会增加。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外壳30b设有多个第三散热片301,多个第三散热片301间隔设于第二外壳30b背离第一外壳30a的一侧,且第三散热片301沿齿轮组32的部分齿轮的径向延伸。相邻的第三散热片301之间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风扇21的风从第二壳体22引导至导流罩43,并从相邻的第三散热片301之间的散热狭缝40a经过,带走第三散热片301上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壳30a设有多个第四散热片302,多个第四散热片302间隔设于第一外壳30a背离第二外壳30b的一侧,且第四散热片302沿齿轮组32的部分齿轮的径向延伸。通过第四散热片302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带走第四散热片302上的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6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还包括内循环散热组件44,内循环散热组件44包括内循环管道44a,内循环管道44a连接变速器30,用于传导变速器30的热量。可选的,内循环管道44a连通第一腔体31,用于循环流通第一腔体31内的冷却液,以对冷却液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内循环散热组件44还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间隔设于内循环管道44a的外周,相邻的第一散热翅片44b之间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内循环管道44a将变速器30的热量传导至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上,并通过风扇21的风从相邻的第一散热翅片44b之间的散热狭缝40a经过,带走第一散热翅片44b上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内循环管道44a包括输入管道441、输出管道442和中间管道443。可选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还可以设置于输入管道441、输出管道442和中间管道443中的任意一个的外周。可选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可设置于输入管道441和输出管道442的外周。可选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还可以设置于输入管道441、输出管道442和中间管道443中的外周。输入管道441的一端连通第一腔体31,另一端连通中间管道443,输出管道442的一端连通第一腔体31,另一端连通中间管道443。第一腔体31内的冷却液从输出管道442流出,经中间管道443流道输入管道441,再由输入管道441回流到第一腔体31内,进而实现循环。输入管道441和输出管道442设于电机10的相对两侧,中间管道443设于电机10与旋转组件20的连接处。进一步的,输入管道441和输出管道442设于第一壳体14的相对两侧,中间管道443设于第一壳体14和风扇21之间,使输入管道441、输出管道442和中间管道443环绕在第一壳体14的外周,增加了内循环管道44a的长度,进而增加散热行程,有效提高散热效率,并且省去了传统冷却装置所需的空间,减小了体积,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内循环散热组件44还包括第一管道支架44c,第一管道支架44c固定于电机10。可选的,第一管道支架44c设于第一凹部14a内,减小第一管道支架44c占用的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第一管道支架44c设有第一管道孔,第一管道支架44c设于输入管道441和中间管道443之间,输入管道441和中间管道443连通第一管道孔,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间隔设于第一管道支架44c的外周,且沿输入管道441的径向延伸。通过设置第一管道支架44c,增加第一散热翅片44b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内循环散热组件44还包括第二管道支架44d,第二管道支架44d固定于电机10。可选的,第二管道支架44d设于另一第一凹部14a内,减小第二管道支架44d占用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第二管道支架44d设有第二管道孔,第二管道支架44d设于输出管道442和中间管道443之间,输出管道442和中间管道443连通第二管道孔,多个第一散热翅片44b间隔设于第二管道支架44d的外周,且沿输出管道442的径向延伸。通过设置第二管道支架44d,增加第一散热翅片44b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变速器30设有出液口30c和入液口30d,内循环管道44a通过出液口30c和入液口30d连通第一腔体31。可选的,第二外壳30b设有出液口30c和入液口30d,输入管道441连接入液口30d,输出管道442连接出液口30c,第一腔体31内的冷却液从出液口30c进入输出管道442,并经中间管道443和输入管道441从入液口30d进入第一腔体31,以此循环进行散热,并通过风扇21吹出的空气与第一散热翅片44b、内循环管道44a、第一管道支架44c和第二管道支架44d上的热量进行热交换,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出液口30c的中心距离第一腔体31的底面的垂直距离小于入液口30d的中心距离第一腔体31的底面的垂直距离,并且在冷却液循环流动的过程中,使冷却液淹没出液口30c,便于冷却液从位置较低的出液口30c进入内循环管道44a、第一管道支架44c和第二管道支架44d中循环,且通过淹没出液口30c减少空气从出液口30c进入内循环管道44a、第一管道支架44c和第二管道支架44d而影响冷却液循环的情况发生。
在一实施例中,内循环散热组件44还包括内循环驱动件44e,内循环驱动件44e设于第一腔室31a内并连接动力输出轴34的端部,通过动力输出轴34的转动带动内循环驱动件44e运动,使冷却液从出液口30c进入内循环管道44a、第一管道支架44c和第二管道支架44d中,并从入液口30d回流至第一腔体31内,进而使冷却液在内循环管道44a、第一管道支架44c和第二管道支架44d中循环。
在一实施例中,入液口30d与动力输出轴34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出液口30c与动力输出轴34之间的垂直距离,且入液口30d设于内循环驱动件44e朝向动力输出轴34的一侧与动力输出轴34之间的区域内,通过将入液口30d设置于靠近动力输出轴34的位置,便于冷却液在冷却后快速回到动力输出轴34的位置进行冷却以及润滑。
请参阅图1、图13和图14,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还包括热管45,热管45与变速器30热耦合,通过热管45对变速器30进行散热。可选的,热管45设置为多个,多个热管45连接第二外壳30b且并排设置,多个热管45的排列方向垂直于和动力输入轴33和动力输出轴34的轴向。相邻的热管45之间间隔设置,风扇21推进的导热介质可从相邻的热管45之间流过,以带走热管45上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还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翅片46,多个第二散热翅片46接触连接热管45,相邻的第二散热翅片46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风扇21推进的导热介质可从相邻的第二散热翅片46之间的散热狭缝40a流过,以带走第二散热翅片46上的热量,通过设置第二散热翅片46,增加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散热翅片46沿热管45的长度方向间隔层叠设置,每一热管穿插连接多个第二散热翅片46,且每一第二散热翅片46供多个热管穿插连接,以增加第二散热翅片46与热管45接触的面积以及第二散热翅片46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0还包括热管支架47,热管支架47接触连接变速器30,多个热管45固定于热管支架47。可选的,热管支架47接触连接第二外壳30b,热管支架47背离第二外壳30b的一侧设有多个嵌槽471,多个热管45对应嵌入多个嵌槽471中。
在一实施例中,热管支架47包括贴合部47a和延伸部47b,贴合部47a贴合第二外壳30b,延伸部连接贴合部47a。多个嵌槽471设于贴合部47a和延伸部47b背离第二外壳30b的一侧。延伸部47b朝向第二外壳30b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三散热翅片472,相邻的第三散热翅片472间隔设置,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风扇21推进的导热介质可从相邻的第三散热翅片472之间的散热狭缝40a流过,以带走第三散热翅片472上的热量。可选的,延伸部47b设置为两个,两个延伸部47b连接贴合部47a的两侧,可增加设置热管45的面积,进而增加热管45的数量和第二散热翅片46的面积,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贴合部47a设有第二弧形面473,第二弧形面473贴合第二外壳30b,可增加贴合部47a与第二外壳30b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5至图17,在一实施例中,与图1至图14的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散热组件40取消内循环散热组件44、热管45、第二散热翅片46和热管支架47,以简化散热组件40的结构。变速器30包括外壳35和齿轮组32,外壳35和电机10限定出第一腔体31,齿轮组32收容于第一腔体31内,第一腔体31用于容纳冷却液,齿轮组32与电机10连接,并与冷却液热耦合。对应的,第一壳体14设置第一凹部14a的位置用第一散热片41代替,以提高第一散热片41的散热面积。可以理解的是,齿轮组32的传动方式和冷却液在第一腔体31内的循环方式可以和上文中的实施例类似。
外壳35设有第五散热片351,第五散热片351沿齿轮组32的部分齿轮径向延伸,相邻的第五散热片351之间形成部分散热狭缝40a。至少部分第五散热片351的散热狭缝40a连通导流罩43,风扇21的风从导流罩43引导至第五散热片351,并从相邻的第五散热片351之间的散热狭缝40a经过,带走第五散热片351上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具体地,外壳35包括外壳主体352和外壳盖体353,外壳主体352连接第一壳体14,外壳盖体353密封连接于外壳主体352远离第一壳体14的开口以形成第一腔体31。第五散热片351间隔设于外壳主体352周侧,可选地,在外壳主体352邻近第一导流板431的部位,第五散热片351间隔设于外壳主体352背离外壳盖体353的一侧,以便于连通导流罩43。在外壳主体352邻近第二导流板432的部位,第五散热片351间隔设于外壳主体352朝向外壳盖体353的一侧,以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并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
请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和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固定于电机10的一侧,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固定于电机10的另一侧,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和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相对设置。每一第一悬置支架60设有第一减震悬置61,每一第二悬置支架70设有第二减震悬置71,用于对动力装置100进行缓冲减震,增加动力装置100的稳定性。可选的,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固定于第一壳体14,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固定于第一壳体14。可选的,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固定于导流罩43,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固定于导流罩43。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沿电机10的输出轴的轴向排布,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沿电机10的输出轴的轴向排布。可选的,两个第一悬置支架60沿动力输入轴33和动力输出轴34的轴向排列设置,两个第二悬置支架70沿动力输入轴33和动力输出轴34的轴向排列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15至图17,在一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还包括防护罩80,防护罩80包围在支架42的外周且和支架42限定出第一收容腔81,防护罩80与第二导流板432拼接,驱动器50设置于第一收容腔81中,以对驱动器50进行防护。具体地,防护罩80包括顶板82、两个第一侧板83和两个第二侧板84。顶板82设于驱动器50背离支架42的一侧。两个第一侧板83沿动力输入轴33的轴向间隔设置于顶板82两侧,其中一个第一侧板83朝向旋转组件20延伸且覆盖至少部分旋转组件20以防护旋转组件20,另外一个第一侧板83朝向变速器30延伸且覆盖至少部分变速器30以防护变速器30。两个第二侧板84连接于顶板82两侧,每个第二侧板84两侧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83。每个第二侧板84还连接于第二导流板432,以支撑防护罩80。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432包括第一板件4321、第二板件4322和第三板件4323。第一板件4321连接于支架42,在动力输入轴33的轴向上,第一板件4321一端大致与旋转组件20平齐,另一端大致与变速器30平齐。第二板件4322连接于支架42靠近旋转组件20的一端且相对第一板件4321弯折,第二板件4322远离第一板件432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84拼接。第三板件4323连接于支架42靠近变速器30的一端且沿动力输入轴33的轴向向外延伸,以使第三板件4323位于变速器30和第一侧板83之间,第三板件4323远离第一板件4321的一端还与第二侧板84拼接。第二侧板84两端分别与第二板件4322和第三板件4323拼接,以提高第二侧板84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防护罩8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防护罩80设有多个连通第一收容腔81的散热孔85,以便于驱动器50散热。具体地,第二侧板84和驱动器50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侧板83和驱动器50之间的间距,散热孔85设于第二侧板84,以便于降低驱动器50散发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孔85的传送路径,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可选地,相邻两个散热孔85的边缘相向的一侧相互平行,以便于散热孔85排列于第二侧板84上。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器50包括盖体51和驱动主体52,盖体51连接于支架42且和支架42限定出第二收容腔53,驱动主体52设置于第二收容腔53中且电连接电机10,盖体51还抵接于防护罩80内侧,以进一步提高防护罩80的结构稳定性。具体地,盖体51背离支架42的一侧设有延长部511,延长部511朝向覆盖变速器30的第一侧板83延伸,延长部511两端分别抵接且固定于第二侧板84。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于在延长部511两端分别抵接且固定于第二侧板84的实施方式,盖体51抵接于防护罩80内侧的任一位置的结构形式均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盖体51抵接于顶板82、第一侧板83和第二侧板84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器50包括电连接件54,支架42和第一壳体14设有贯通设置的第一通孔422,电连接件54经过第一通孔422与定子11连接,以使驱动器50和定子11电连接,且提高驱动器50和电机10集成度。
可选地,第二板件4322、第三板件4323和延长部511与第二侧板84可以通过螺钉、或销钉、或卡扣结构、或螺纹锁紧结构实现紧固,并可实现快速拆卸维护。
请参阅图1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动力装置100的推进器200,推进器200包括螺旋桨201,螺旋桨201连接动力输出轴34伸出第一外壳30a的一端,通过转动轴13驱动动力输入轴33转动,动力输入轴33通过齿轮组32带动动力输出轴34转动,再由动力输出轴34带动螺旋桨201转动,实现推进功能。可选的,推进器200包括船用推进器。
在一实施例中,推进器200还包括尾轴202,尾轴202轴连接于螺旋桨201及动力输出轴34之间,用以传递转动扭矩至螺旋桨201。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推进器200的水域可移动设备300,包括可移动主体300a,动力装置100安装于可移动主体300a,通过动力装置100驱动螺旋桨201转动,螺旋桨201推动可移动主体300a移动。可选的,水域可移动设备300可以包括商用船、客船、游艇、渔船、帆船、民船等各类水域交通工具,还可以是水域巡检设备、水域治理设备、水域环境监测设备等能够在水域移动的设备。
上述动力装置100、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通过旋转组件20和散热组件40配合,旋转组件20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散热组件40的多个散热狭缝40a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导热介质带走散热组件40的热量,提升散热效率。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43)

1.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
旋转组件,配置于所述电机一端;
变速器,配置于所述电机背离所述旋转组件的一端,用于对所述电机输出的转动扭矩变速;
散热组件,配置于所述电机及所述变速器,并与所述变速器及电机热耦合;
所述散热组件具有多个散热狭缝,所述旋转组件可推进导热介质流过所述多个散热狭缝,并通过所述导热介质带走所述散热组件的热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设有配置于所述电机外周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电机热耦合,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固定于所述电机的支架,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电连接所述电机,所述旋转组件推进的冷媒还可经过所述支架与所述电机之间的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电机一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所述驱动器固定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第二散热片一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设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固定于电机部分外周并于所述驱动器拼接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与所述电机、驱动器及支架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旋转组件推进的冷媒经过所述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包围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外周,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拼接,并连接至所述驱动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第一导流板和两个第二导流板,两个第二导流板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架两侧,所述第一导流板包围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外周,所述第一导流板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板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包围在所述支架的外周且和所述支架限定出第一收容腔,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第二导流板拼接,所述驱动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包括盖体和驱动主体,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支架且和所述支架限定出第二收容腔,所述驱动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中且电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盖体还抵接于所述防护罩内侧。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设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散热孔。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设有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定子和转子,以及与所述转子固定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变速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包括电连接件,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一壳体设有贯通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电连接件经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定子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风扇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电机,所述风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风扇用于推进冷媒流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风扇驱动件,所述风扇驱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并电连接所述风扇,以驱动所述风扇转动。
16.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设有内循环散热组件,所述内循环散热组件设有内循环管道和配置于所述内循环管道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所述内循环管道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用于传导所述变速器热量至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设有第一腔体和收容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齿轮组,所述第一腔体与内循环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内循环管道循环流通冷却液,所述齿轮组与所述电机连接,并与所述冷却液热耦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齿轮组能够搅动所述第一腔室内的部分冷却液进入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冷却液可回流至所述第一腔室。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共同形成所述第二腔室。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一腔室经第一回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容腔与所述第一腔室经第二回流通道连通。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有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内的油液经所述第一通孔流向所述第一腔室。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二外壳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外壳,以形成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二外壳设有第三回流通道,所述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第一腔室。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背离第一外壳一侧设有第三散热片,所述第三散热片沿所述齿轮组的部分齿轮径向延伸,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散热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壳背离第二外壳一侧设有第四散热片,所述第三散热片沿所述齿轮组的部分齿轮径向延伸。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设有与所述电机轴连接的动力输入轴,和与所述动力输入轴分离的动力输出轴,所述齿轮组连接于所述动力输入轴和所述动力输出轴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设有出液口和入液口,所述内循环管道连接所述出液口和回液口,所述出液口的中心至所述变速器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回液口的中心至所述变速器底部的垂直距离。
2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管道具有连接所述变速器的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以及连接于所述输入管道和所述输出管道之间的中间管道,所述输入管道和所述输出管道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机的两侧,所述输入管道用于向所述第一腔体内输入冷却液,所述输出管道用于由所述第一腔体内输出冷却液,所述中间管道靠近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处。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配置于所述输入管道和所述输出管道的外周围。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道支架和第二管道支架,所述第一管道支架和所述第二管道支架均与所述电机固定,所述第一管道支架设有第一管道孔,所述第二管道支架设有第二管道孔,所述输入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孔配合,所述输出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孔配合,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配置于所述第一管道支架和所述第二管道支架,且对应沿所述输入管道的径向,以及沿所述输出管道的径向延伸。
32.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与所述变速器热耦合的热管和与所述热管接触的多个第二散热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设有多个所述热管,多个所述热管并排设置,且多个所述热管的排布方向垂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热管之间允许所述旋转组件推进的冷媒流过。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散热翅片间隔层叠,且每一所述第二散热翅片配置为供多个所述热管穿插配合。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设有热管支架,所述热管支架与所述变速器接触,所述多个热管与所述热管支架嵌合。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支架背离所述变速器一侧设有多个嵌槽,多个所述热管对应嵌入多个所述嵌槽内。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支架设有贴合于所述变速器的贴合部和位于所述贴合部两侧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多个第三散热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散热翅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
38.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外壳和齿轮组,所述外壳和所述电机限定出第一腔体,所述齿轮组收容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冷却液,所述齿轮组与所述电机连接,并与所述冷却液热耦合,所述外壳设有第五散热片,所述第五散热片沿所述齿轮组的部分齿轮径向延伸,相邻两个所述第五散热片之间形成部分所述散热狭缝。
39.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电机一侧的两个第一悬置支架和固定于所述电机另一侧的两个第二悬置支架,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悬置支架的第一减震悬置,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二悬置支架的第二减震悬置。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悬置支架沿平行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轴心方向排布,两个所述第二悬置支架沿平行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轴心方向排布。
41.一种推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9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以及螺旋桨,所述螺旋桨与所述变速器轴连接,用以接收所述变速器输出的转动扭矩。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还包括尾轴,所述尾轴轴连接于所述螺旋桨及所述变速器之间,用以传递转动扭矩至所述螺旋桨。
43.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主体和权利要求41-42任意一项所述的推进器,所述动力装置配置于所述可移动主体,所述螺旋桨可旋转推动所述可移动主体移动。
CN202380009278.2A 2022-09-08 2023-03-30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Pending CN1168294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17959 WO2024050792A1 (zh) 2022-09-08 2022-09-08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PCT/CN2022/117959 2022-09-08
PCT/CN2023/085282 WO2024051157A1 (zh) 2022-09-08 2023-03-30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9454A true CN116829454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14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09278.2A Pending CN116829454A (zh) 2022-09-08 2023-03-30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294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00537A (zh) * 2024-04-22 2024-05-28 深圳硅山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5544A (zh) * 2015-11-13 2016-03-0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安装方法及悬置装置、汽车
CN211127410U (zh) * 2019-12-31 2020-07-28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液冷散热的驱动总成和交通工具
CN214112837U (zh) * 2020-12-25 2021-09-03 宁波海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船用推进器
CN114151518A (zh) * 2020-12-25 2022-03-08 裴云飞 变速器和电动汽车
CN216290422U (zh) * 2021-11-08 2022-04-12 温州市国晟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寿命导热怠速马达
WO2022178868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218506118U (zh) * 2022-09-08 2023-02-21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8506110U (zh) * 2022-09-08 2023-02-21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215356U (zh) * 2022-09-08 2023-06-20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65544A (zh) * 2015-11-13 2016-03-0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安装方法及悬置装置、汽车
CN211127410U (zh) * 2019-12-31 2020-07-28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液冷散热的驱动总成和交通工具
CN214112837U (zh) * 2020-12-25 2021-09-03 宁波海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冷却系统的船用推进器
CN114151518A (zh) * 2020-12-25 2022-03-08 裴云飞 变速器和电动汽车
WO2022178868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216290422U (zh) * 2021-11-08 2022-04-12 温州市国晟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寿命导热怠速马达
CN218506118U (zh) * 2022-09-08 2023-02-21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8506110U (zh) * 2022-09-08 2023-02-21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215356U (zh) * 2022-09-08 2023-06-20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00537A (zh) * 2024-04-22 2024-05-28 深圳硅山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
CN118100537B (zh) * 2024-04-22 2024-09-13 深圳硅山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215356U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US10760470B2 (en) Ship propulsion apparatus
US7775060B2 (en) Drive unit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11194155B (zh)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16829454A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JP2001320187A (ja) 電子部品の液体冷却装置
CN113939980A (zh)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218506118U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3555996A (zh) 一种高效高功率电子水泵
EP3690207A1 (en) Cooling module and intelligent vehicle cooling system
CN210630111U (zh) 驱动一体机
WO2024051157A1 (zh) 动力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02270903A (zh) 一种贯通式液冷自循环驱动电机
CN114530305A (zh) 一种矿用变压器冷却散热系统
CN210669779U (zh) 马达单元
CN218751343U (zh) 动力装置、散热循环系统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21138587U (zh) 动力装置、水域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5772773U (zh) 一种易于散热的电机
KR20240079380A (ko) 하이브리드 냉각방식 모터하우징 및 모터하우징 냉각장치
CN113098182A (zh) 具有冷却水道总成的电驱系统
CN216436953U (zh) 油水混合冷却电驱系统、油水混合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17223405A (zh) 动力装置、散热循环系统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WO2024050793A1 (zh) 动力装置、散热循环系统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6897129A (zh) 船外机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5897524U (zh) 风冷变频调速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