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8925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8925A
CN116828925A CN202310795288.5A CN202310795288A CN116828925A CN 116828925 A CN116828925 A CN 116828925A CN 202310795288 A CN202310795288 A CN 202310795288A CN 116828925 A CN116828925 A CN 116828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de
control capsule
electric control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952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瑶
叶利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9528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289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28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89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单元、像素定义层、封装层和电控胶囊层,像素定义层对应非开口区设置;封装层用于覆盖发光单元和像素定义层设置;每一电控胶囊部设置在开口区;其中,电控胶囊部内设置有多个黑色粒子,黑色粒子带正电或负电;当发光单元发光时,对应位置的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当发光单元不发光时,对应位置的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电控胶囊部第一状态为透光态,黑色粒子位于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的两侧;电控胶囊部的第二状态为非透光态,黑色粒子位于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上,通过上述方案以改善显示面板处于黑态下的环境光反射导致混色、眩光等现象。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显示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OLED显示器具有薄而轻、高对比度、快速响应、宽视角、高亮度、全彩色等优点。为了降低外部光线在OLED显示器内的反射率,目前主流的方案是在OLED显示器的出光面贴附圆偏光片,但是该方案由于圆偏光片的光损失较大,降低了出光效果。另一种方案是在OLED显示器的出光面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彩色滤光片来提高出光效率,而且通过黑矩阵(BM)的设置可以降低环境光线在OLED显示器内反射的效果。
但是,由于OLED显示面板在屏幕关闭状态而呈现黑态时,环境光特别是较强的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内,到达发光单元的阳极后,经阳极反射后形成出射光线,导致显示面板在黑态时呈现混色、眩光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改善显示面板处于黑态下的环境光反射导致混色、眩光等现象。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单元、像素定义层、封装层和电控胶囊层,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开口区设置,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发光层和顶电极;所述像素定义层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所述封装层用于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和像素定义层设置;所述电控胶囊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包括多个电控胶囊部,每一所述电控胶囊部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其中,所述电控胶囊部内设置有多个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带正电或负电;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所述电控胶囊部第一状态为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的两侧;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二状态为非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入光面或出光面上。
可选的,所述电控胶囊部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电控胶囊部包括出光面和与所述出光面连接的四个侧面,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二电极至少设置在一个所述侧面;其中,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二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侧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一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电控胶囊部内还设置有多个彩色粒子,每一电控胶囊部内的多个所述彩色粒子的颜色相同;所述电控胶囊层还包括黑矩阵,相邻所述电控胶囊部之间通过所述黑矩阵隔开;所述电控胶囊部与所述黑矩阵同层设置。
可选的,在同一所述电控胶囊部内,所述黑色粒子的数量少于所述彩色粒子的数量。
可选的,在同一所述电控胶囊部内,所述彩色粒子与所述黑色粒子所带电荷极性不同。
可选的,所述电控胶囊部设置有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至少两个第五电极;所述电控胶囊部包括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连接的四个侧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入光面,所述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所述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个所述第五电极设置在一个所述侧面;其中,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五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侧面,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吸引所述彩色粒子,所述彩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五电极吸引所述彩色粒子,所述彩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侧面,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和入光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极性相同,电压不同;两个所述第五电极的极性相同,电压不同。
可选的,所述黑矩阵靠近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位置还设置有遮光部;电控胶囊部包括显示部和非显示部,所述非显示部环绕所述显示部设置,所述非显示部在所述衬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投影重叠;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非显示部,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显示部。
可选的,所述电控胶囊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低于所述黑矩阵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和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本申请通过电控胶囊部来改善显示面板在部分显示区或全部显示区不发光时,外界环境光进入面内,被显示面板内部的金属线或其它膜层反射,造成的混色、眩光等问题。其中,电控胶囊部具有两种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由于黑色粒子位于电控胶囊部的侧面,基本不影响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的光线出射,因此,在第一状态下,电控胶囊部为透光态,光线透过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在第二状态下,由于黑色粒子位于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使得出光面为黑态,具有较强的吸光特性。在外界环境光照射到不发光的显示区时,有黑色粒子吸收和阻挡外界环境光,而且使得该不发光的显示区呈黑态,避免了环境光反射产生的色分离、眩光等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提升了显示面板的品味。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公开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控胶囊部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控胶囊部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101、开口区;102、非开口区;110、衬底;120、发光单元;121、底电极;122、发光层;123、顶电极;130、像素定义层;160、封装层;170、彩色滤光层;171、彩色滤光部;172、黑矩阵;173、遮光部;180、电控胶囊层;180a、入光面;180b、出光面;180c、侧面;181、电控胶囊部;181a、黑色粒子;181b、彩色粒子;183、第一电极;184、第二电极;185、第三电极;186、第四电极;187、第五电极;188、显示部;189、非显示部;200、显示装置;210、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公开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其中,开口区101一般指的是彩色滤光部171的位置,在显示时可显示RGB颜色的区域,大致对应显示面板100相邻的像素定义层130之间的区域,非开口区102则是黑矩阵172的位置,在显示时显示为黑色的区域,大致对应像素定义层130的区域,一般来说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都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内。
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10、发光单元120、像素定义层130、封装层160和电控胶囊层180,多个所述发光单元120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开口区101设置,沿远离所述衬底110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1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121、发光层122和顶电极123;所述像素定义层130对应所述非开口区102设置;所述封装层160用于覆盖所述发光单元120和像素定义层130设置;所述电控胶囊层180设置在所述封装层160远离所述衬底110的一侧,包括多个电控胶囊部181,每一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对应所述开口区101设置;其中,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内设置有多个黑色粒子181a,所述黑色粒子181a带正电或负电;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二状态;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第一状态为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的两侧;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二状态为非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入光面180a或出光面180b上。
本申请通过电控胶囊部181来改善显示面板100在部分显示区或全部显示区不发光时,外界环境光进入面内,被显示面板100内部的金属线或其它膜层反射,造成的混色、眩光等问题。其中,电控胶囊部181具有两种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由于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基本不影响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的光线出射,因此,在第一状态下,电控胶囊部181为透光态,光线透过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在第二状态下,由于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使得出光面180b为黑态,具有较强的吸光特性。在外界环境光照射到不发光的显示区时,有黑色粒子181a吸收和阻挡外界环境光,而且使得该不发光的显示区呈黑态,避免了环境光反射产生的色分离、眩光等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品味。
本申请的电控胶囊部181是一种电子墨水结构,与常规具有黑色态和白色态的电子墨水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控胶囊部181中仅设置有黑色粒子181a,通过在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和侧面180c分别通过电极控制,使得黑色粒子181a能够贴近出光面180b或侧面180c,实现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切换。在第一状态时,黑色粒子181a大都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此时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上基本没有黑色粒子181a,显示为透光态。此时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单元120发光,光线有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出射,对出射光线基本没有影响。在第二状态时,黑色粒子181a受到电极控制,大部分黑色粒子181a都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上,电控胶囊部181为黑态,呈现为黑色状态。此时,当外界环境光穿过部分膜层进入到电控胶囊部181时,有黑色粒子181a所吸收。即使部分反射回去,也是显示为黑色。避免了外界环境光透过彩色滤光层170后反射出RGB颜色的眩光色分离等问题。
具体地,所述发光单元120包括顶电极123、发光层122和底电极121,所述底电极121设置在所述衬底110上,所述发光层122设置在所述底电极121上,所述顶电极123设置在发光层122上,底电极121一般采用的金属电极,以作为发光单元120的阳极,顶电极123一般采用的是透明导电层,作为发光单元120的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移动到发光层122复合后发出可见光。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120可为红色发光单元120、绿色发光单元120、蓝色发光单元120或白色发光单元120。
在电控胶囊部181上还设置有彩色滤光层170,彩色滤光层170主要设置有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和蓝色滤光部,对应红色发光单元120、绿色发光单元120和蓝色发光单元120设置,或者对应白色发光单元120设置。在外界环境光进入时,因为环境光一般是包括整个可见光波段,或者一个宽光谱的波段,因此对于环境光的大部分波段,彩色滤光部171都可以分别过滤掉,自然光(白光)经过彩色滤光部171后只有相应颜色的光透过,其他波段的光会被彩色滤光部171吸收,例如红色滤光部位置仅能透过红光,该红光进入发光单元120后,由于发光单元120中的底电极121是金属电极,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该红光被反射从该红色滤光部射出或从其他像素位置射出,造成眩光或色偏离的问题。
而且由于设置了彩色滤光片,在显示面板100不显示呈黑态时,环境光会穿过彩色滤光层170后到达发光单元120的阳极,经阳极反射后再穿过有机发光层122和彩色滤光层170后出射。此时人眼接收该具有RGB三种颜色的光线后,会在屏幕上看到颜色。而在环境光例如太阳光等光强较大的情况下,还会看到明显的彩色光晕,造成黑汰不黑的现象。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黑色粒子181a,在显示面板100不显示时,由黑色粒子181a吸收掉环境光线,而且呈黑色,避免了上述的眩光、彩色光晕等问题。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控胶囊部的示意图,参见图2所示,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包括出光面180b、与所述出光面180b连接的四个侧面180c、与出光面180b相对设置的入光面180a。
所述电控胶囊部181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所述第一电极183设置在所述出光面180b,所述第二电极184至少设置在一个所述侧面180c;其中,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二电极184吸引所述黑色粒子181a,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一电极183吸引所述黑色粒子181a,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二状态。
其中,当黑色粒子181a带负电荷时,第一电极183或第二电极184给正电压。在黑色粒子181a带正电荷时,第一电极183或第二电极184给负电压。在显示面板100对应的子像素发光进行显示时,驱动第二电极184给正电压或负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83不给电压,通过第二电极184吸引负电荷或正电荷的黑色粒子181a,使得大部分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两侧,此时电控胶囊部181处于第一状态。在显示面板100处于不发光显示时,驱动第一电极183给正电压或负电压,此时第二电极184不给电压,通过第一电极183吸引负电荷或正电荷的黑色粒子181a,使得大部分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
具体的,第一电极183的面积约等于电控胶囊部181出光面180b的面积,第二电极184的面积小于电控胶囊部181侧面180c的面积。且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不连接,之间具有绝缘性。可以避免黑色粒子181a堆积在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的角落位置。
具体的,该第一电极183设置有两块,分别设置在出光面180b和入光面180a。第二电极184至少设置有两块,且位于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180c。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上下两块第一电极183或左右两块第二电极184上施加电场,就可以实现黑色粒子181a由出光面180b到侧面180c的切换。在出光面180b和入光面180a分别设置电极块,来实现双面的黑色粒子181a。在侧面180c设置两个电极块,使得黑色粒子181a被均匀分散到侧面180c,避免影响透光。
本申请的多个电控胶囊部181具有第一种驱动模式,可用于在显示面板100完全关闭处于黑态和使用时两种状态,所述显示面板100不工作时,即在显示面板100完全关闭时,屏幕处于黑态时,控制所有的电控胶囊部181处于第二状态,使得所有的黑色粒子181a靠近出光面180b,在外界环境光射入时能被黑色吸光层全部吸收,用以改善使用彩色滤光层170的OLED显示面板100本身黑态光晕现象。在所述显示面板100正常工作时,即当显示面板100正常显示时,控制所有的电控胶囊部181处于第一状态,使得电控胶囊部181对显示无影响。在本驱动方式下,不需要复杂的驱动方式,可以将所有的第一电极183、所有的第二电极184分别连接起来,通过一个控制器控制,方便简单,成本较低,且功耗也低,但无法形成对每一子像素所对应的电控胶囊部181的单独控制。
在第二种驱动模式下,可通过分区控制或每一电控胶囊部181单独控制的方式。对应显示面板100部分发光或部分不发光时应用。即本实施例中的每一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一电极183、第二电极184是可以分别驱动的,以实现不同子像素区域的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切换是独立的。例如,在当前子像素区域的发光单元120发光,但相邻子像素区域存在不发光的发光单元120,该不发光的发光单元120对应的电控胶囊部181处于第二状态,发光的发光单元120对应的电控胶囊部181处于第一状态。使得不发光的区域更黑,而发光的区域不影响发光,可大大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显示面板100屏幕被点亮时,特别是单色画面时,会出现相邻其他颜色像素被点亮,从而造成单色不纯,色坐标偏离原来的目标值,画面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色彩失真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横向串扰。具体来说,不同发光单元120的发光层122不同,其中发光层122包括红色发光层122、绿色发光层122和蓝色发光层122,在三种发光层122下方的空穴注入层(HIL)通常采用共通层(HIL-Common)串接起来,在使用过程中,共通层由于是整面贯通,所以会导致电流发生横向漏流,产生相邻子像素被点亮的情况,特别是容易发生在蓝色子像素画面,这主要是由于蓝色子像素发光效率较低导致起亮电压高于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的起亮电压。使得蓝色子像素在发光时,本身电压就高于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的起亮电压,导致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容易被漏流的电流启动发光,造成偷亮情况。本申请通过设置电控胶囊部181可单独控制后,即使不显示的子像素发生偷亮的情况,由于电控胶囊部181显示为黑色,阻挡了该部分光线的射出,避免了偷亮情况的发生,可大大改善上述问题。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在衬底110上的投影区域大于对应彩色滤光部171在衬底110上的投影区域,电控胶囊部181包括显示部188和非显示部189,所述非显示部189环绕所述显示部188设置,所述非显示部189在所述衬底110的投影与所述遮光部173在所述衬底110的投影重叠;所述显示部188与彩色滤光部171在衬底110的投影完全重叠。
本实施例中,在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一状态时,黑色粒子181a位于非显示部189内,在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二状态时,黑色粒子181a位于显示部188内,且靠近出光面180b或入光面180a的一侧。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控胶囊部181的面积大于彩色滤光部171的面积,在黑色粒子181a不需要时,将黑色粒子181a通过第二电极184吸引至非显示部189收集。可以理解的是,该非显示部189可通过彩色滤光层170上的黑矩阵172来进行遮挡,当然也可以不需要遮挡。
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中以黑色粒子181a带正电荷,彩色粒子181b带负电荷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二: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显示面板100,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10、发光单元120、像素定义层130、封装层160和电控胶囊层180,多个所述发光单元120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开口区101设置,沿远离所述衬底110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1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121、发光层122和顶电极123;所述像素定义层130对应所述非开口区102设置;所述封装层160用于覆盖所述发光单元120和像素定义层130设置;所述电控胶囊层180设置在所述封装层160远离所述衬底110的一侧,包括多个电控胶囊部181,每一所述电控胶囊部181设置在所述开口区101;其中,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内设置有多个黑色粒子181a,所述黑色粒子181a带正电或负电;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二状态;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第一状态为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的两侧;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二状态为非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上。
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内还设置有多个彩色粒子181b,每一电控胶囊部181内的多个所述彩色粒子181b的颜色相同;所述电控胶囊层180还包括黑矩阵172,相邻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之间通过所述黑矩阵172隔开;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与所述黑矩阵172同层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控胶囊部181完全取代彩色滤光部171,通过在电控胶囊部181内设置彩色粒子181b,例如红色粒子、绿色粒子和蓝色粒子,在同一电控胶囊部181内仅设置一种颜色的彩色粒子181b。该彩色粒子181b具有较高的透光性,以红色粒子为例,白光穿过后,其它颜色均被吸收,红光穿过而显示红色。本实施例中,通过省去彩色滤光层170,直接由多个电控胶囊部181替代,相对上一实施例来说降低了成本。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控胶囊部的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在同一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内,所述彩色粒子181b与所述黑色粒子181a所带电荷极性不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彩色粒子181b与黑色粒子181a的电荷极性不同,可通过电极加载电场的方式,使得彩色粒子181b与黑色粒子181a往不同的方向移动,实现在第一状态时,彩色粒子181b靠近出光面180b或入光面180a,黑色粒子181a位于侧面180c。在第二状态时,彩色粒子181b靠近侧面180c,而黑色粒子181a靠近出光面180b或入光面180a。实现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切换,且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状态虽然也为透光态,但是本实施例针对不同的子像素具有不同的颜色。例如红色子像素对应的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一状态为红色透光态,绿色子像素对应的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一状态为绿色透光态,蓝色子像素对应的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一状态为蓝色透光态。
具体来说,所述电控胶囊部181设置有第三电极185、第四电极186和至少两个第五电极187;所述电控胶囊部181包括出光面180b、与所述出光面180b连接的四个侧面180c、与所述出光面180b相对的入光面180a,所述第三电极185设置在所述出光面180b,所述第四电极186设置在所述入光面180a,一个所述第五电极187设置在一个所述侧面180c。
其中,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五电极187吸引所述黑色粒子181a,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所述第三电极185和所述第四电极186吸引所述彩色粒子181b,所述彩色粒子181b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入光面180a和出光面180b,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一状态;
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第五电极187吸引所述彩色粒子181b,所述彩色粒子181b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所述第三电极185和所述第四电极186吸引所述黑色粒子181a,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和入光面180a,所述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二状态。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电极185和第四电极186的作用,控制彩色粒子181b或黑色粒子181a覆盖入光面180a或出光面180b。通过两侧的第五电极187控制彩色粒子181b或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可以理解的是,第五电极187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定,最多可为四块。
具体地,所述第三电极185和所述第四电极186的极性相同,电压不同;两个所述第五电极187的极性相同,电压不同。
具体地,给第三电极185、第四电极186分别施加负电压,但为了保证有电场力左右作用,故需要第三电极185和第四电极186有一个大小关系,即第一电极183的电压绝对值>或<第二电极184的电压绝对值,区别在于绝对值越大的一侧对黑色粒子181a的吸引作用越强,该侧吸引的球体个数较多,另外一侧少些。具体地,对于第三电极185和第四电极186而言,第三电极185的电压绝对值大于第四电极186的电压绝对值。同样的,给左右第五电极187分别施加正电压,需要其中一个第五电极187的电压绝对值>或<另一个第五电极187的电压绝对值。此状态下黑色粒子181a位于上下侧,彩膜粒子位于左右侧。反过来给两个第五电极187分别施加负电压,第三电极185和第四电极186分别施加正电压。此状态下彩膜粒子位于上下侧,黑色粒子181a位于左右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第三电极185、第四电极186和第五电极187在角落处存在两种电性球堆积错乱的情况,需要第三电极185和第四电极186的长度覆盖电控胶囊部181的横向截面大小,第五电极187需要适当小于电控胶囊部181的高度,以保证在第三电极185和第五点击的角落处以第三电极185的粒子运动排列为主。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所述黑矩阵172靠近所述电控胶囊部181的位置还设置有遮光部173;电控胶囊部181包括显示部188和非显示部189,所述非显示部189环绕所述显示部188设置,所述非显示部189在所述衬底110的投影与所述遮光部173在所述衬底110的投影重叠;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非显示部189,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黑色粒子181a位于所述显示部188。
本实施例中,在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一状态时,黑色粒子181a位于非显示部189内,彩色粒子181b位于显示部188内。在电控胶囊部181为第二状态时,黑色粒子181a位于显示部188内,且靠近出光面180b或入光面180a的一侧,彩色粒子181b位于非显示部189内。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控胶囊部181的面积大于彩色滤光部171的面积,在黑色粒子181a不需要时,将黑色粒子181a通过第二电极184吸引至非显示部189收集。具体地,所述电控胶囊部181远离所述衬底110的一侧低于所述黑矩阵172远离所述衬底110的一侧。通过黑矩阵172的遮光部173来实现遮挡。
图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参见图7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200包括驱动电路2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其中,驱动电路210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00显示。
本申请通过电控胶囊部181来改善显示面板100在部分显示区或全部显示区不发光时,外界环境光进入面内,被显示面板100内部的金属线或其它膜层反射,造成的混色、眩光等问题。其中,电控胶囊部181具有两种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由于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侧面180c,基本不影响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的光线出射,因此,在第一状态下,电控胶囊部181为透光态,光线透过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在第二状态下,由于黑色粒子181a位于电控胶囊部181的出光面180b,使得出光面180b为黑态,具有较强的吸光特性。在外界环境光照射到不发光的显示区时,有黑色粒子181a吸收阻挡外界环境光,而且使得该不发光的显示区呈黑态,避免了环境光反射产生的色分离、眩光等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品味。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分别对应多个所述开口区设置,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发光层和顶电极;
像素定义层,对应所述非开口区设置;
封装层,用于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和像素定义层设置;
电控胶囊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包括多个电控胶囊部,每一所述电控胶囊部对应所述开口区设置;
其中,所述电控胶囊部内设置有多个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带正电或负电;
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对应位置的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
所述电控胶囊部第一状态为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的两侧;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二状态为非透光态,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入光面或出光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胶囊部至少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所述电控胶囊部包括出光面和与所述出光面连接的四个侧面,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二电极至少设置在一个所述侧面;
其中,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二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侧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
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一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胶囊部内还设置有多个彩色粒子,每一电控胶囊部内的多个所述彩色粒子的颜色相同;
所述电控胶囊层还包括黑矩阵,相邻所述电控胶囊部之间通过所述黑矩阵隔开;所述电控胶囊部与所述黑矩阵同层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电控胶囊部内,所述黑色粒子的数量少于所述彩色粒子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电控胶囊部内,所述彩色粒子与所述黑色粒子所带电荷极性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胶囊部设置有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至少两个第五电极;
所述电控胶囊部包括出光面、与所述出光面连接的四个侧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入光面,所述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所述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个所述第五电极设置在一个所述侧面;
其中,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五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侧面,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吸引所述彩色粒子,所述彩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一状态;
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电控胶囊部的第五电极吸引所述彩色粒子,所述彩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侧面,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吸引所述黑色粒子,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电控胶囊部的出光面和入光面,所述电控胶囊部为第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极性相同,电压不同;两个所述第五电极的极性相同,电压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矩阵靠近所述电控胶囊部的位置还设置有遮光部;
电控胶囊部包括显示部和非显示部,所述非显示部环绕所述显示部设置,所述非显示部在所述衬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的投影重叠;
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非显示部,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黑色粒子位于所述显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胶囊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低于所述黑矩阵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CN202310795288.5A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8289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5288.5A CN116828925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5288.5A CN116828925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8925A true CN116828925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12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5288.5A Pending CN116828925A (zh) 2023-06-30 2023-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289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87451B (zh) 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1189665B2 (en) Pixel arrangement for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16275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493602B (zh) 彩色液晶显示器及其控制方法
US20120299947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0061044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115813B1 (ko)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 방법 및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104856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48556A (zh) 显示面板和具有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US1196887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44503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1913244B1 (ko) 표시 장치
US8899810B2 (en) Liquid micro-shutter display device
CN210723032U (zh) 透明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JP2015201314A (ja)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
TW201432898A (zh) 具有太陽能電池之有機發光顯示器
CN10717963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CN109814292B (zh) 一种反射式彩膜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80335664A1 (en) Color film substrate,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display device
CN103439832B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16847688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20066495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7030985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4900682A (zh) 透明显示器及其显示结构和像素单元结构
CN10958172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