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15555A -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15555A
CN116815555A CN202311027532.XA CN202311027532A CN116815555A CN 116815555 A CN116815555 A CN 116815555A CN 202311027532 A CN202311027532 A CN 202311027532A CN 116815555 A CN116815555 A CN 116815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lifting part
curved
lin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275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振斌
周文
张亚军
霍震杨
方永东
何志新
杨二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275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155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15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5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其中,升降式道岔包括中间梁、曲线梁和直线梁;中间梁固定设置于侧线和正线的交汇处,中间梁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曲线梁包括曲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侧线,且曲线升降部靠近第一端设置;直线梁包括直线升降部,直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正线,且直线升降部靠近第二端设置。本申请提供的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曲线升降部可设置为曲线型或构成曲线的分部,以减少侧线的折线拟合路段,从而提高车辆的侧线通过速度,且,升降部在高度方向上移动,占地面积小,成本低。

Description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背景技术
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
相关技术中,道岔包括多段式和平移式,其中,多段式的道岔,其主体结构采用多段直线梁拟合曲线,实际线路存在折线线形,这种结构占地面积小,成本较低;平移式的道岔,其主体结构采用直线梁和曲线梁组成,转辙时可平行移动直线梁和曲线梁,以更换接通的线路,这种结构不存在折线,车辆侧线通过速度较高。
然而,上述多段式的道岔,其折线路段,车辆通过速度低;上述平移式的道岔,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道岔,侧线通过速度和建造成本难以兼顾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升降式道岔,具有正线和侧线两条线路,侧线汇于正线,该升降式道岔包括中间梁、曲线梁和直线梁;
中间梁固定设置于侧线和正线的交汇处,中间梁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曲线梁包括曲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侧线,且曲线升降部靠近第一端设置;直线梁包括直线升降部,直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正线,且直线升降部靠近第二端设置;
侧线通路时,曲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第一端,直线升降部下降至避开第二端;
正线通路时,直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第二端,曲线升降部下降至避开第一端。
本申请提供的升降式道岔,通过设置升降部以完成线路切换,侧线线路上的升降部可设置为曲线型或构成曲线的分部,以减少侧线的折线拟合路段,从而提高车辆的侧线通过速度,且,升降部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相较于水平方向移动的平移式道岔,占地面积更小,成本更低。
具体的,该升降式道岔包括中间梁、曲线梁和直线梁,其中,中间梁固定设置于侧线和正线的交汇处,中间梁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以连接不同的线路;曲线梁包括曲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侧线,且曲线升降部靠近第一端设置,曲线升降部上升后可连通侧线,下降后可避让车辆以使车辆通向正线;直线梁包括直线升降部,直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正线,且直线升降部靠近第二端设置,直线升降部上升后可连通正线,下降后可避让车辆以使车辆通向侧线。侧线通路时,曲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第一端,直线升降部下降至避开第二端;正线通路时,直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第二端,曲线升降部下降至避开第一端,升降式道岔可通过控制直线升降部和曲线升降部的升降以实现换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固定端梁,固定端梁靠近第三端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旋转梁,旋转梁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端梁,侧线通路时,旋转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曲线升降部和第三端;正线通路时,旋转梁的另一端连接于直线升降部和第三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旋转梁包括第一梁段和第二梁段,第一梁段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端梁,第一梁段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梁段相近的一端;
侧线通路时,第二梁段远离第一梁段的一端连接于曲线升降部和第三端;正线通路时,第二梁段远离第一梁段的一端连接于直线升降部和第三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曲线梁还包括曲线部,曲线部固定设置于侧线,曲线部设置于曲线升降部远离中间梁的一侧,侧线通路时,曲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曲线部;
和/或,直线梁还包括直线部,直线部固定设置于正线,直线部设置于直线升降部远离中间梁的一侧,正线通路时,直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直线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曲线固定端梁和直线固定端梁,曲线固定端梁连接于曲线部,直线固定端梁连接于直线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升降式道岔背离地面的一侧设有F轨,或者,升降式道岔背离地面的一侧为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间梁的下方设置有杠杆机构,曲线升降部和直线升降部分别设置于杠杆机构的两端。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转辙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提供的升降式道岔实现转辙,该转辙方法包括:
获取转辙信号;
控制升降式道岔解除锁定;
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至各预设位置;
控制升降式道岔锁定;
输出转辙到位信号。
本申请提供的转辙方法,用于控制升降式道岔实现转辙,其中,升降式道岔通过设置升降部以完成线路切换,侧线线路上的升降部可设置为曲线型或构成曲线的分部,以减少侧线的折线拟合路段,从而提高车辆的侧线通过速度,且,升降部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相较于水平方向移动的平移式道岔,占地面积更小,成本更低。该转辙方法包括:获取转辙信号,开始转辙;控制升降式道岔解除锁定,以便各可动部件进行动作;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至各预设位置,保证线路变换动作到位;控制升降式道岔锁定,以避免各可动部件发生位移,确保车辆行驶安全;输出转辙到位信号,完成转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至各预设位置包括:
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
检测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的位置;
判断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的位置与各预设位置是否信息一致;
若信息不一致,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继续运动,直至信息一致;
若信息一致,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停止运动,升降式道岔锁定。
本申请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升降式道岔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中间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曲线升降部和直线升降部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升降式道岔侧线通路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升降式道岔正线通路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曲线部和直线部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升降式道岔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升降式道岔正线通路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升降式道岔侧线通路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0-升降式道岔;101-侧线;102-正线;110-中间梁;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13-第三端;120-曲线梁;121-曲线升降部;122-曲线部;130-直线梁;131-直线升降部;132-直线部;140-旋转梁;141-第一梁段;142-第二梁段;150-曲线固定端梁;160-直线固定端梁;170-固定端梁;180-F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
相关技术中,道岔包括多段式和平移式,其中,多段式的道岔,其主体结构采用多段直线梁拟合曲线,实际线路存在折线线形,这种结构占地面积小,成本较低;平移式的道岔,其主体结构采用直线梁和曲线梁组成,转辙时可平行移动直线梁和曲线梁,以更换接通的线路,这种结构不存在折线,车辆侧线通过速度较高。
目前,在磁悬浮(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跨坐式单轨(跨座式单轨是通过单根轨道支持、稳定和导向,车体釆用橡胶轮胎骑在轨道梁上运行的轨道交通制式)等交通制式的道岔中,其道岔主体采用多段梁体结构,在直线位时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但在侧线时,由于是直线梁拟合曲线,存在折线线形,车辆通过时速度将要降低,例如:在现有的磁悬浮、跨坐式单轨等线路中,道岔直线位速度可达到线路最高设计速度,但其侧线过岔速度较低一般不超过25km/h。
另外,平移式的道岔不存在以直代曲的结构,即不存在折线路段,车辆侧线通过速度也较高,但其道岔的占地面积较大,道岔成本也更高。
同时,现有道岔的道岔梁一般为较长的简支结构,车辆过岔时容易产生震动,尤其在磁浮道岔中,其主动梁一般需额外设置减震机构,来减少车辆通过时的车岔共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升降式道岔,通过设置升降部以完成线路切换,侧线线路上的升降部可设置为曲线型或构成曲线的分部,以减少侧线的折线拟合路段,从而提高车辆的侧线通过速度,且,升降部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相较于水平方向移动的平移式道岔,占地面积更小,成本更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升降式道岔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中间梁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曲线升降部和直线升降部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升降式道岔100,具有正线102和侧线101两条线路,侧线101汇于正线102,该升降式道岔100包括中间梁110、曲线梁120和直线梁130,其中,中间梁110固定设置于侧线101和正线102的交汇处,中间梁110具有第一端111、第二端112和第三端113,以连接不同的线路;曲线梁120包括曲线升降部121,曲线升降部121可升降地设置于侧线101,且曲线升降部121靠近第一端111设置,曲线升降部121上升后可连通侧线101,下降后可避让车辆以使车辆通向正线102;直线梁130包括直线升降部131,直线升降部131可升降地设置于正线102,且直线升降部131靠近第二端112设置,直线升降部131上升后可连通正线102,下降后可避让车辆以使车辆通向侧线101。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升降式道岔侧线通路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升降式道岔正线通路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侧线101通路时,曲线升降部121上升至连接第一端111,直线升降部131下降至避开第二端112;如图5所示,正线102通路时,直线升降部131上升至连接第二端112,曲线升降部121下降至避开第一端111。
如此,升降式道岔100可通过控制直线升降部131和曲线升降部121的升降以实现换辙,侧线101线路上的曲线升降部121可设置为曲线型或设置为构成曲线的分部,不必以直代曲,可以减少侧线101的折线拟合路段,从而提高车辆的侧线101通过速度,且,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在高度方向上移动,相较于水平方向移动的平移式道岔,占地面积更小,成本更低。
示例性的,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的传动机构可以为杠杆机构(图中未示出),中间梁110的下方设置有杠杆机构,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可以分别设置于杠杆机构的两端,如此设置,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中的一个部件往上升则另一个部件就下降,只需一个驱动力便可完成两个部件的运动,便于控制。
另外,升降式道岔100还可以设置有锁定机构(图中未示出),以便对曲线升降部121等可动部件进行锁定,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各可动部件发生位移,从而保证车辆过岔安全。
图6为图1中曲线部和直线部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曲线梁120还可以包括曲线部122,曲线部122固定设置于侧线101,曲线部122设置于曲线升降部121远离中间梁110的一侧,侧线101通路时,曲线升降部121上升至连接曲线部122;和/或,直线梁130还包括直线部132,直线部132固定设置于正线102,直线部132设置于直线升降部131远离中间梁110的一侧,正线102通路时,直线升降部131上升至连接直线部132。
如此,不必将道岔结构中的整个曲线段或整个直线段都设置为升降部,可以减小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的大小,从而减小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配套的驱动机构和所需的驱动力,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曲线升降部121的宽度足够,即曲线部122和中间段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避让车辆,使车辆安全通过升降式道岔100的正线102;同理,直线升降部131的宽度也足够,即直线部132和中间段之间也留有足够的间距,以避让车辆,使车辆安全通过升降式道岔100的侧线101。
示例性的,升降式道岔100还可以包括曲线固定端梁150和直线固定端梁160,曲线固定端梁150的一端连接于曲线部122,曲线固定端梁150的另一端连接于普通轨道梁,直线固定端梁160的一端连接于直线部132,直线固定端梁160的另一端连接于普通轨道梁,以将升降式道岔100接入轨道线路中。
另外,升降式道岔100还可以包括固定端梁170,固定端梁170靠近第三端113设置,与曲线固定端梁150和直线固定端梁160相同,固定端梁170可用于将升降式道岔100接入轨道线路中。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升降式道岔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固定端梁170可直接连接于中间梁110的第三端113,如此,可以完全消除侧线101中以直代曲的折线路段,进一步增大车辆的侧线101通过速度。
在另一些示例中,升降式道岔100还可以包括旋转梁140,旋转梁14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端梁170,侧线101通路时,旋转梁140的另一端连接于曲线升降部121和第三端113;正线102通路时,旋转梁140的另一端连接于直线升降部131和第三端113。设置旋转梁140可以避免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出现很细的尖端结构,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远离固定端梁170的一端,端角的角度较大,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朝向固定端梁170的一端不存在尖端结构,便于制造。
在实际应用中,旋转梁140可以包括第一梁段141和第二梁段142,第一梁段14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固定端梁170,第一梁段14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梁段142相近的一端,以突然避免出现过大偏转转角,使侧线101路段与曲线更加贴近,使列车车身能够安全过弯。
示例性的,固定端梁170、第一梁段141和第二梁段142之间可以分别设置铰接装置,如此,只需在第二梁段142上作用一个外力作用便可带动第一梁段141和第二梁段142相对固定端梁170转动,传动结构简单,可降低成本。
再次参看图4,侧线101通路时,升降式道岔100的曲线升降部121上升至连接第一端111,直线升降部131下降至避开第二端112,第二梁段142远离第一梁段141的一端连接于曲线升降部121和第三端113;再次参看图5,正线102通路时,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上升至连接第二端112,曲线升降部121下降至避开第一端111,第二梁段142远离第一梁段141的一端连接于直线升降部131和第三端113。
示例性的,除旋转梁140、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这些可动部件之外的其他梁体结构均可直接设置在地面基础上,这些梁体的底部均有支撑,整个道岔中道岔梁基本无大跨度简支结构,可减小车辆过岔时梁体产生的震动。或者,为跨过沟谷,除旋转梁140、曲线升降部121和直线升降部131这些可动部件之外的其他梁体结构也可以设置在支撑柱上,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具体的示例中,升降式道岔100可用于磁悬浮轨道,升降式道岔100背离地面的一侧可以设有F轨180(F轨的截面形状像英文字母的F,是承受磁浮车辆悬浮力、导向力及牵引力的基础构件,是轨道结构十分重要的部件),F轨180设置于线路的两侧,中间梁110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可以均设置有F轨180,正线102通路时,第一端111的F轨180工作,侧线101通路时,第二端112的F轨180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磁悬浮列车悬浮于F轨180上方行驶,正线102通路时,中间梁110第二端112凸起的F轨180不会阻碍列车行驶,侧线101通路时,中间梁110第一端111凸起的F轨180也不会阻碍列车行驶。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升降式道岔正线通路时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升降式道岔侧线通路时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在另一种具体的示例中,升降式道岔100可用于跨坐式单轨,即升降式道岔100背离地面的一侧可以不设置F轨180或导向槽等结构,升降式道岔100背离地面的一侧可以为平面。
实施例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辙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辙方法,用于控制实施例一提供的升降式道岔100实现转辙,该转辙方法包括:
S100、获取转辙信号。升降式道岔100接收到转辙信号后开始转辙。
S200、控制升降式道岔解除锁定。升降式道岔100的锁定机构由锁定状态解锁,以便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进行运动。
S300、控制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至各预设位置。
具体的,控制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运动至各预设位置包括:
控制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运动;
检测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的位置;
判断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的位置与各预设位置是否信息一致;其中,各预设位置为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各自不同预设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的位置可通过位置开关进行检测,位置开关可设置于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的附近的轨道梁等结构上。
示例性的,位置开关可以为各类行程开关,行程开关是一种小电流主令电器,利用生产机械运动部件的碰撞使其触头动作来实现接通或分断控制电路,达到控制目的。或者,位置开关可以为各类接近开关,接近开关是一种无需与运动部件进行机械直接接触而可以操作的位置开关,当物体接近开关的感应面到动作距离时,不需要机械接触及施加任何压力即可实现开关动作,从达到控制目的。
若信息不一致,控制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继续运动,直至信息一致;
若信息一致,控制升降式道岔100的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停止运动。
如此,可保证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变换动作到位,提高转辙的准确性。
当升降式道岔100由侧线101通路转换到正线102通路(即由图4状态转换至图5状态)时,直线升降部131、曲线升降部121和旋转梁140分别由锁定状态变为自由状态,并在各自驱动力作用下开始运动,其中,旋转梁140的第一梁段141和第二梁段142同时由曲线状态往直线状态运动,直至运动至第二梁段142与第三端113和直线升降部131相接的预设位置,曲线升降部121往道岔底部下降至避开第一端111的预设位置,直线升降部131往道岔顶部上升至与第二端112相接的预设位置。当升降式道岔100由正线102通路转换到侧线101通路(即由图5状态转换至图4状态)时,各可动部件的运动方向与上述过程相反即可。
示例性的,各可动部件可以同时运动,无需按照先后顺序一起运动,以提高转辙速度。
S400、控制升降式道岔锁定。当各自运动到位后,在锁定机构锁定力作用下各可动部件由自由状态变为锁定状态,道岔完成转辙。
S500、输出转辙到位信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升降式道岔,具有正线和侧线两条线路,所述侧线汇于所述正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式道岔包括中间梁、曲线梁和直线梁;
所述中间梁固定设置于所述侧线和所述正线的交汇处,所述中间梁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曲线梁包括曲线升降部,所述曲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侧线,且所述曲线升降部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直线梁包括直线升降部,所述直线升降部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正线,且所述直线升降部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所述侧线通路时,所述曲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所述第一端,所述直线升降部下降至避开所述第二端;
所述正线通路时,所述直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所述第二端,所述曲线升降部下降至避开所述第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端梁,所述固定端梁靠近所述第三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梁,所述旋转梁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端梁,所述侧线通路时,所述旋转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曲线升降部和所述第三端;所述正线通路时,所述旋转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线升降部和所述第三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梁包括第一梁段和第二梁段,所述第一梁段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端梁,所述第一梁段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梁段相近的一端;
所述侧线通路时,所述第二梁段远离所述第一梁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曲线升降部和所述第三端;所述正线通路时,所述第二梁段远离所述第一梁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线升降部和所述第三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梁还包括曲线部,所述曲线部固定设置于所述侧线,所述曲线部设置于所述曲线升降部远离所述中间梁的一侧,所述侧线通路时,所述曲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所述曲线部;
和/或,所述直线梁还包括直线部,所述直线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正线,所述直线部设置于所述直线升降部远离所述中间梁的一侧,所述正线通路时,所述直线升降部上升至连接所述直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曲线固定端梁和直线固定端梁,所述曲线固定端梁连接于所述曲线部,所述直线固定端梁连接于所述直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式道岔背离地面的一侧设有F轨,或者,所述升降式道岔背离地面的一侧为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的下方设置有杠杆机构,所述曲线升降部和所述直线升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杠杆机构的两端。
9.一种转辙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升降式道岔实现转辙,所述转辙方法包括:
获取转辙信号;
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解除锁定;
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至各预设位置;
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锁定;
输出转辙到位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辙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至各预设位置包括:
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运动;
检测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的位置;
判断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的位置与各预设位置是否信息一致;
若信息不一致,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继续运动,直至信息一致;
若信息一致,控制所述升降式道岔的直线升降部、曲线升降部和旋转梁停止运动。
CN202311027532.XA 2023-08-15 2023-08-15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Pending CN1168155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7532.XA CN116815555A (zh) 2023-08-15 2023-08-15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7532.XA CN116815555A (zh) 2023-08-15 2023-08-15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5555A true CN116815555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15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27532.XA Pending CN116815555A (zh) 2023-08-15 2023-08-15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155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92612B1 (ko) 유궤도대차 시스템
AU583356B2 (en) A traversing elevator
US20240083472A1 (en) Rail vehicle for fixed turnout track and vehicle-mounted track change system
US7827917B1 (en) Redundant steering system for guideway vehicle
CN112243418B (zh) 混合式缆索/导轨运送系统、该运送系统的运送单元及该运送系统的操作方法
JP2004525030A (ja) さまざまな走行路を走行可能な組合せ走行車両
KR20130100176A (ko) 분기 장치 및 중앙 안내식 궤도계 교통 시스템
CN113085565A (zh) 永磁磁浮轨道交通设备的悬浮架及其运行方法
CN108146449B (zh) 自适应转向变轨高架城市轨道交通车
CN110714376A (zh) 一种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道岔机构
CN215973588U (zh) 一种升降轨道式货物运输系统
JP2006241684A (ja)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CN1672996A (zh) 带有由重力驱动的车辆的轨道和控制该轨道运行的方法
CN116815555A (zh) 升降式道岔和转辙方法
CN110886161A (zh) 用于悬挂式空铁交叉轨道的变轨装置及悬挂式空铁系统
KR20010077501A (ko) 선형유도모터를 차량바닥에 장착한 피알티시스템
CN211340240U (zh) 用于悬挂式空铁交叉轨道的变轨装置及悬挂式空铁系统
CN210826954U (zh) 高速磁浮交通道岔系统
KR101541577B1 (ko) 단일 통행 레인을 따라 안내되는 차량을 갖는 수송 장비
CN113423629A (zh) 客运车辆
US20180118227A1 (en) Drive for a track-guided vehicle
CN112110375B (zh) 转向架卸装设备
US20220032783A1 (en) Stabilisation and levitation mechanism for a dedicated vehic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operability with existing transport systems in the vicinity of switches and routes of conventional vehicles and how the vehicle is stabilised in the stabilisation and levitation mechanism
CN113800209A (zh) 搬送台车以及搬送台车系统
JP2009184584A (ja) 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