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1228A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01228A CN116801228A CN202210246352.XA CN202210246352A CN116801228A CN 116801228 A CN116801228 A CN 116801228A CN 202210246352 A CN202210246352 A CN 202210246352A CN 116801228 A CN116801228 A CN 1168012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cket transmission
- preset
- signaling
- duration
- sim c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274486 Mus musculus Cited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533725 Mus musculus Smr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096622 Smr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CSRZQMIRAZTJOY-UHFFFAOYSA-N trimethylsilyl iodide Substances C[Si](C)(C)I CSRZQMIRAZTJ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5—Transfer to or from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该方法包括: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终端设备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当剩余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时,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本申请可以根据当前启动的事件确定是否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传输预设信令,如此在一定程度可降低预设信令的传输对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数据业务的影响,进而可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双卡终端设备普遍被使用,用户可以在一个双卡终端设备中同时使用两张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卡,这两张SIM卡可以同时在网,且双卡的驻网方式可以有多种组合形式。例如,如双卡都驻留在4G(4th generation,第四代)网络,或者双卡都驻留在5G(5th generation,第五代)网络,又或者一张卡驻留在4G网络,另一张卡驻留在5G网络。
目前双卡终端设备通常只拥有一套上行射频资源,在终端设备的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开启数据流量进行数据业务的情况下,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需要进行对应的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需要将上行射频资源调配给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使用,此时会发生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占用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射频资源的现象。因此,如何降低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抢占射频资源对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在该方法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当前启动的事件确定是否利用小包传输的方式传输预设信令,如此在一定程度可降低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数据业务的影响,进而可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其中,终端设备通过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周期性地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剩余时长是当前时刻与终端设备下一次通过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的时刻之间的时长;终端设备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当剩余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时,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示例性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20分钟。
根据第一方面,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包括:获取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以及确定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信道条件;基于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和信道条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若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包传输时长小于剩余时长,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对预设信令的传输。
示例性的,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1.5秒。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若小包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或者小包传输时长大于剩余时长,则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预设信令传输的灵活性。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基于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和信道条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包括:根据信道条件得到第一调制编码策略;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历史传输信息,并对历史传输信息进行预测,得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基于第一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得到目标数据量;根据目标数据量和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得到小包传输时长。这样,终端设备能够获取到更加准确的小包传输时长,进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预设信令包括至少一个小包数据,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包括: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第一次发送小包数据;接收网络设备传输的上行授权信息,上行授权信息包括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基于该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若基于该上行授权信息确定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基于该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包括:根据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对小包传输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目标传输时长;如果目标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则确定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这样,能够使最终获取的小包传输时长更加准确,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若目标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则停止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更加灵活的传输预设信令。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基于该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包括:确定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是否小于n倍的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其中,n小于1;若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未小于n倍的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
示例性的,n可以为0.8或者0.75。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若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小于n倍的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停止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更加灵活的传输预设信令。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包括:通过增量传输的方式和/或精简信令的方式对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增量传输的方式用于从预设信令中筛选出变化的数据,精简信令的方式用于从预设信令中筛选出用户标识信息;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目标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包括: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指定应用程序是否开启;若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示例性的,指定应用程序可以为游戏类应用程序,或者可以为视频类应用程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指定应用程序包括至少一个业务场景,若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包括:若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获取指定应用程序当前所处的业务场景;如果业务场景为指定业务场景,则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指定事件不同,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不同。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指定事件包括指定游戏。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预设信令包括IMS重注册信令。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其中,终端设备通过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周期性地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剩余时长是当前时刻与终端设备下一次通过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的时刻之间的时长;终端设备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当剩余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时,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获取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以及确定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信道条件;基于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和信道条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若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包传输时长小于剩余时长,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若小包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或者小包传输时长大于剩余时长,则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根据信道条件得到第一调制编码策略;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历史传输信息,并对历史传输信息进行预测,得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基于第一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得到目标数据量;根据目标数据量和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得到小包传输时长。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预设信令包括至少一个小包数据,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第一次发送小包数据;接收网络设备传输的上行授权信息,上行授权信息包括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基于该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若基于该上行授权信息确定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剩余的小包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根据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对小包传输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目标传输时长;如果目标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则确定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若目标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则停止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确定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是否小于n倍的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其中,n小于1;若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未小于n倍的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小于n倍的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停止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通过增量传输的方式和/或精简信令的方式对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增量传输的方式用于从预设信令中筛选出变化的数据,精简信令的方式用于从预设信令中筛选出用户标识信息;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目标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指定应用程序是否开启;若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指定应用程序包括至少一个业务场景,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若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获取指定应用程序当前所处的业务场景;如果业务场景为指定业务场景,则终端设备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指定事件不同,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不同。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指定事件包括指定游戏。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预设信令包括IMS重注册信令。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接口电路用于从终端设备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处理器发送信号,信号包括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权利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计算机程序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数据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CG过程的示意图;
图2为四步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
图3为二步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
图4为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驻留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驻留在相同网络的时终端设备的显示示例图;
图5为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驻留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驻留在不同网络的时终端设备的显示示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a~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终端设备界面显示示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剩余时长示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剩余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之间的关系示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小包传输预设信令的过程示例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中小包传输时长、剩余时长以及第一预设时长之间的关系示例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体的,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的设备,或包括向用户提供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另外,终端设备可以为双卡终端设备/双卡双待(dual SIM dual standby,DSDS)终端设备,双卡终端设备内安装有两个客户识别模块(SIM)卡。
双卡可以包括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其中,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支持数据业务功能和语音业务功能。数据业务通常是指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实现的业务,例如浏览网页、播放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语音业务通常是指语音呼叫业务,包括主叫、被叫等。另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支持语音业务功能。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SIM卡以及其演进都统称为SIM卡。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SIM卡可以是全球用户识别卡(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还可以是eSIM卡等。
SIM卡可以包括签约用户信息,如国际移动用户标识(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IMSI)或临时移动用户标识(temporary mobilesubscriberidentity,TMSI)等,用于用户身份识别。从网络侧的角度来看,不同的SIM卡在逻辑上对应网络侧的不同通信实体。例如,对于网络侧来说,双卡终端设备可以看作两个通信实体或者看作两个用户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双卡终端设备中的两个SIM卡可以属于同一个运营商也可以属于不同的运营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此外,在实际应用中,一个终端设备可以支持两个以上SIM卡,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2)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又称为无线接入网设备,该网络设备是一种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其既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还可以包括服务供应商的设备(如服务器)等。例如,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传输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基站(如,g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HeNB(home evolved NodeB),或HNB(home NodeB)、基带单元(baseband uit,BBU)等。
3)配置授权(configured grant,CG)
配置授权可以是终端设备使用网络设备预配置的上行传输资源,或者是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设备指示的上行传输资源。CG过程可以包括如图1所示的步骤:
步骤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资源配置信息,通过该上行资源配置信息为终端设备配置用于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
步骤2:终端设备在网络设备配置的上行资源上,向网络设备发送配置调度消息。
其中,配置调度消息可以包括小包数据。小包数据(small data)可以指字节数小于等于预设值的数据,该预设值根据需要设置。示例性的,小包数据可以为几字节(byte)的数据、几十byte或者几百byte的数据。例如,预设值可以是100字节、1000字节等。
步骤3、网络设备接收配置调度消息,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调度响应。
其中,配置调度响应可以包括网络设备的底层确定的响应消息以及网络设备的高层确定的与小包数据对应的高层反馈信息。
4)4步随机接入信道(4-step random access channel,4-step RACH)
4-step RACH方案也可以称作四步随机接入法。通过4-step RACH传输小包的方案,也称为数据早传方案(early data transmission,EDT)。4-step RACH方案包括如图2所示的步骤:
步骤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随机接入请求消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随机接入请求消息。该随机接入请求消息也可称为第一消息(Msg1),其包含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
其中,Msg1也可以称为随机接入前导序列(random access preamble)。
步骤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消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RAR消息。该RAR消息也可称为第二消息(Msg2)。
步骤3,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调度传输(scheduled transmission)信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调度传输信息。承载该调度传输信息的消息称为第三消息(Msg3)。
其中,Msg3可以包括小包数据以及其他信息。另外,终端设备在接收到RAR消息后,基于RAR消息的调度进行消息传输。
步骤4,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竞争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信息,承载该竞争解决信息的消息称为第四消息(Msg4)。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Msg4,就可以获得该竞争解决信息。
其中,Msg4可以包括网络设备的底层确定的响应消息,以及网络设备的高层确定的与小包数据对应的高层反馈信息。
5)2步随机接入信道(2-step random access channel,2-step RACH)
2-step RACH方案也可以称作两步随机接入法。2-step RACH方案包括如图3所示的步骤:
步骤1,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A(message A,MsgA),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MsgA。
其中,MsgA可以包括preamble(前导序列),还可以包括小包数据以及其他信息。
步骤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消息B(message B,MsgB),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MsgB。
在MsgB中可以包括竞争解决信息和RAR消息所包括的内容。
其中,MsgB可以包括网络设备的底层确定的响应消息以及网络设备的高层确定的与小包数据对应的高层反馈信息。
终端设备在接入网络设备的过程中或者接入网络设备后,可以和网络设备进行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建立过程。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建立了RRC连接后,该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RRC_CONNECTED)态。
随后,终端设备的RRC状态可以在以下状态中进行转换:RRC空闲(RRC_IDLE)态、RRC连接(RRC_CONNECTED)态和RRC非激活(RRC_INACTIVE)态。
6)RRC连接态
RRC连接(connected)态也可以简称为连接态,在本文中,“连接态”和“RRC连接态”,是同一概念,两种称呼可以互换。终端设备与网络建立了RRC连接,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7)RRC空闲态
RRC空闲(idle)态也可以简称为空闲态。在本文中,“空闲态”和“RRC空闲态”,是同一概念,两种称呼可以互换。RRC空闲态是指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未建立,且终端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连接未建立。当终端设备处于空闲态时,若有数据需要传输,需要先建立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以及网络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连接,才能进行数据传输。
8)RRC非激活态
RRC非激活((inactive)态也可以简称为非激活态。在本文中,“去活动态”、“去激活态”、“非激活态”、“RRC非激活态”或“RRC去激活态”等,是同一概念,这几种称呼可以互换)。RRC非激活态是指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已断开,但是终端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连接未断开。当终端设备处于去激活状态时,若有数据需要传输,需要先恢复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才能进行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另外,该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桌面型电脑)、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膝上型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形态不作特殊限制。
为了便于描述,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结合以下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现有手机多数支持双卡双待功能,即一部手机同时可以插入两张SIM卡,且这两张SIM卡可以同时待机。另外,两张SIM卡可以驻留在相同的网络上,也可以驻留在不同的网络上。通过设置可以将其中一张SIM卡作为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另一种SIM卡作为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其中,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可以用于支持数据业务功能,且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都可以支持主叫和被叫功能。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可以驻留在相同的网络上,如图4所示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均驻留在5G网络上。另外,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也可以驻留在不同的网络上,如图5所示,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驻留在5G网络上,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则驻留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即4G网络上。
作为一个示例,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均驻留在5G网络下时,双卡的通话功能可以通过VoNR(Voice over New Radio,新空口承载)实现。另外,为了确保双卡的主被叫可达,终端设备需要周期性的进行网络信令交互。例如,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网络协议多媒体子系统)重新注册、跟踪区更新(TrackingArea Update,TAU)以及位置区更新(Location Area Update,LAU)等。
目前,双卡终端设备通常只有一套发射射频资源(上行射频资源),即现有终端设备仅可以支持双卡双收以及单发。具体的,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进入连接态,就会独占发射射频资源,当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为了可达性进入连接态,其会和网络进行周围性的信令交互。例如,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进行IMS重注册时会独占发射射频资源。此时,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因为射频资源被抢占,会导致数据业务中断,尤其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进行高要求类业务时,会出现用户可感知的卡顿,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中,若确定指定事件开启,则利用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降低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数据传输对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业务的影响,同时可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应该理解的是,图6所示终端设备100仅是电子设备的一个范例,并且终端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6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例如,处理器110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终端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USB接口1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1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终端设备100充电,也可以用于终端设备10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终端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终端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终端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
终端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终端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从而执行终端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执行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使得终端设备执行本申请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终端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内部存储器121中还可以存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对应的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通过运行数据传输方法对应的可执行程序代码可以实现数据传输。
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终端设备1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终端设备1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本申请实施例并未特别限定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只要可以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代码,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处理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或者为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处理装置,例如,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上可以安装运行多个应用程序,例如:游戏类应用、短视频应用、浏览器应用、会议类应用和新闻应用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到电子设备开始运行某个事件时,可以确定该事件是否为指定事件,若为指定事件,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以避免预设信令的传输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业务。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110至步骤S140。
步骤S110:终端设备的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在检测到指定事件被开启时,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双卡终端设备通常只有一套发射射频资源,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处于连接态时,如果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由于可达性进入连接态,则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射频资源会被抢占,如此会导致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数据业务被中断。尤其是当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数据业务为高要求类业务时,用户的感知比较明显,进而使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
其中,高要求类业务可以包括游戏业务、视频业务或者是视频通话业务等。本申请实施例以游戏业务为例来对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指定事件可以是对信令传输时间有较高要求的事件,如果在运行指定事件的过程中发生射频资源被抢占的情况,极易被用户感知。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终端设备可以检测指定事件是否被开启,如果确定指定事件被开启,终端设备则可以获取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
其中,终端设备通过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周期性地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剩余时长是当前时刻与终端设备下一次通过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的时刻之间的时长。
作为一种方式,指定事件的开启可以是指定应用程序被开启,或者是指定业务场景被开启。其中,指定应用程序可以为游戏类应用程序。
另外,指定事件可以是用户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定的事件,或者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在出厂之前设定的事件。作为一个示例,用户预先将游戏类应用程序A和视频类应用程序B设置为指定应用程序,则游戏类应用程序A和视频类应用程序B可以称作是指定事件(指定应用程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如果检测到某个事件被触发,则其可以确定被触发的该事件是否属于指定事件。如果确定被触发的事件属于指定事件,则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确定被触发的事件是否属于指定事件可以包括:获取被触发事件的事件标识,并确定该事件标识与预先存储的一个或多个指定事件标识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确定被触发的事件属于指定事件。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确定指定事件是否开启可以是确定指定游戏是否开始,或者是确定视频是否开始播放等。
作为一个示例,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开启了游戏程序A,通过检测确定游戏程序A属于指定事件,此时终端设备则可以获取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
示例性的,如图8a所示,终端设备可以显示出主屏幕的界面101。该界面101中可以显示有一个或多个应用图标。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应用图标可以包括有时钟应用图标、日历应用图标、图库以及游戏应用图标102等等。
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到作用于游戏应用图标102上的触摸操作(例如,点击),响应于该触摸操作,终端设备可以显示出游戏应用界面103。如图8b所示,游戏应用界面103可以包括游戏画面和游戏用户等等。
作为另一个示例,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开启了游戏程序A,通过检测确定游戏程序A属于指定事件,此时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用户是否针对游戏程序A输入游戏开始操作,如果检测到用户针对游戏程序A输入了游戏开始的操作,则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应用程序可以包括多个业务场景,且每个业务场景对数据传输时间的要求不同。例如,应用程序A包括业务场景1和业务场景2,且业务场景1对传输时间要求较高,而业务场景2对传输时间的要求则较低。
因此,终端设备在检测到被开启的应用程序为指定应用程序时,为了更准确的实现数据的传输,其可以获取该应用程序当前所处的业务场景,并确定该业务场景是否为指定业务场景。如果终端设备当前所处的业务场景为指定业务场景,则可以获取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信令可以是IMS(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Subsyste,网络协议多媒体子系统)重注册信令、跟踪区更新信令(Tracking Area Update,TAU)等。为了更好的理解方案,现以IMS重注册为例对本方案进行说明。
作为一种方式,注册使得终端设备能够使用IMS的服务,终端设备为了和网络设备保持联络,需周期性发起IMS重注册,IMS重注册是指当前终端设备已经通过双向鉴权,终端设备的注册状态为已注册(Registered)。
另外,终端设备在IMS注册成功后,IMS服务器会给终端设备分配在线时长。在在线时长到期之前,其可以向IMS服务器进行重新注册,且在重新注册成功后IMS服务器会再次给终端设备分配在线时长。以此模式循环进行,保障电子设备不会IMS掉线。
作为一个示例,终端设备在IMS注册成功后,IMS服务器给该终端设备分配的在线时长为20min,即在20min该终端设备连接IMS。终端设备为了不会IMS掉线,就需要在20min在线时长到期之前,向IMS服务器进行重注册。
通常情况下,在获取到在线时长后,终端设备会分配定时器不断检测终端设备在IMS注册的剩余在线时长,在在线时长到期之前,提醒终端设备进行重注册。
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为,在当前时刻,终端设备在IMS中还剩余的在线时长。例如,在2022年1月29日10:00:00终端设备在IMS注册成功,IMS服务器给该终端设备分配的在线时长为20min,则在2022年1月29日10:04:00(当前时刻),终端设备在IMS注册的剩余在线时长为16min,即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为16min。
为了更好的理解在线时长和剩余时长,本申请实施例给出如图9所示的示图。图9中的T0表示的是上次注册成功的时间点,T1表示的是当前时刻,T2表示的是IMS重注册的时间点。另外,t0表示的是在线时长,而t1表示的则是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结合上述示例知道,在线时长t0可以为20min,而剩余时长t1则为可以16min。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获取到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后,其可以确定该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即进入步骤S12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指定事件可以是与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相关的数据业务。另外,预设信令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小包数据。
步骤S120:终端设备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指定事件开始到结束的总时长。例如,指定事件为游戏时,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一局游戏的时长,即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指定事件不同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也不同。例如,第一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为A,而第二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则为B。
作为一种方式,指定事件和第一预设时长可以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存储于终端设备,在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时,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在其存储器中查找与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作为另一种方式,指定事件和第一预设时长也可以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存储于云端,在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时,终端设备可以向云端发送第一预设时长获取请求,以指示云端获取该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大数据或者云数据等方式获取。另外,不同用户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换句话说,第一预设时长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作为一个示例,指定事件为游戏时,用户A的熟练程度高于用户B,则用户A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短于用户B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第一预设时长具体如何获取这里不进行明确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步骤S130:终端设备确定剩余时长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时长。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获取到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以及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时,其可以确定剩余时长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时长。如果剩余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则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另外,如果剩余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则表示在发送预设信令时指定事件已结束,此时发送预设信令,不会对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上的指定事件造成影响,即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可以在连接态下进行IMS重注册。换句话说,终端设备若确定剩余时长大于第一的预设时长,则结束本方案。
为了清楚的理解剩余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的关系,本申请实施例给出如图10所示的示例图。图10中的T1可以是指定事件的开启时间(当前时刻),T3可以是指定事件的结束时间,开启时间T1和结束时间T3之间的时长可以称作是第一预设时长,即t2表示的是第一预设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结束时间是预估的时间,其并不是指定事件实际的结束时间。通过对比图10中的t1和t2知道,图10中的剩余时长t1是小于第一预设时长t2的。此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即进入步骤S140。
步骤S140: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若剩余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则使终端设备可以在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处于非激活态的情况下,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小包传输(Small Data Transmission,SDT)是指传输的是业务量很小的数据包,小包传输主要基于网络配置。比如当终端设备需要发送的数据量小于预设值,或者考虑到某些业务的时延需求和业务周期等特征,网络会配置终端设备使用小包传输方式。
另外,小包传输是指终端设备不进入RRC连接态即可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小包传输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小包传输也可以称作是提前数据发送/数据早传。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的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在处于非激活(Inactive)态的情况下,如果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则可以通过RACH过程中的Msg3/MsgA或者CG方式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避免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在传输指定事件相关的业务数据时受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影响,其可以在确定剩余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时,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如此不仅可以保证预设信令的传输,同时也可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通过RACH过程中的Msg3/MsgA或者CG方式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之后,其可以确定上行数据是否已传完。若上行数据已传完,则结束小包传输。如果第一次小包传输(初次小包传输方式)未将上行数据传输完,则可以通过一次或多次subsequent传输方式(后续小包传输方式)传输后续的小包数据。
换句话说,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后,其可以确定是否还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如果没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则结束小包数据传输。如果还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则可以进行一次或多次的subsequent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信令可以由至少一个小包数据组成,若通过第一次小包传输方式可以将预设信令传输完,则直接结束预设信令的传输。如果第一次小包传输方式无法将预设信令传输完,则可以通过subsequent传输方式传输后续的小包数据。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subsequent传输的过程,本申请以Msg3为例来对其进行说明,详细请参阅图11。通过图11知道,通过RACH过程中的Msg3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先向网络设备发送Msg1,该Msg1可以称作是preamble(随机接入前导)。
在此基础上,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Msg2,该Msg2也可以称作RAR消息(随机接入响应)。终端设备在接收到Msg2后,可以将小包数据以及其他信息通过Msg3发送至网络设备。
然后,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网络设备传输的grant(授权),该grant可以是UL grant,其主要用于分配上行传输资源。另外,UL grant也可以称作是上行授权,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传输的grant后,可以将后续小包数据传输至网络设备。例如,将小包数据2、小包数据3以及小包数据n份多次传输至网络设备。如此,不仅可以保证预设信令的传输,同时可以避免用户的使用体验受到预设信令传输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MsgA和CG方式传输后续小包数据的过程与Msg3类似,这里就不再进行赘述。
综上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时,可以将预设信令分成多个小包数据分别传输至网络设备,这些小包数据分别可以是小包数据1、小包数据2以及小包数据n等。在利用小包传输方式发送每个小包数据时,终端设备只需要每次切换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20-30ms即可,如此对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数据的传输影响较小。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210至步骤S280。
步骤S210:终端设备的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在检测到指定事件被开启时,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步骤S220:终端设备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210至步骤S220上述实施例已进行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230:终端设备确定剩余时长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时长。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确定剩余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时,其可根据信道条件和待传数据大小获取小包传输时长,即进入步骤S240。同理,如果剩余时长等于第一预设时长,终端设备也可根据信道条件和待传数据大小获取小包传输时长。
另外,如果剩余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则表示在传输预设信令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完成指定事件的执行,此时则不需要通过小包传输方式传输预设信令,即结束本申请提出的方案。
步骤S240:终端设备根据信道条件和待传数据大小获取小包传输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条件也可以称作是当前信道状态(SINR,参考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主要应于标准终端设备当前的信号质量。具体的,SINR越大,表明终端设备信道质量较好。反之,如果SINR越小,表明终端设备信道质量较差。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当前的SINR估计出MCS(Modulation And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策略),MCS索引越大,表示为空中接口选择的调制编码方案越高,进而可以确定终端设备传输数据的速率越高。
作为另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传输数据的历史信息,即历史传输信息。然后基于该历史传输信息预测调度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数。RB是资源分配单元并且在一个时隙中包括多个连续的子载波,RB越多,表示为空中接口选择的调度资源越多,进而可以确定终端设备传输数据的速率越高。其中,调度RB数可以是subsequent网络侧可能调度的资源块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获取到预测的MCS值和调度RB数后,其可以基于预测的MCS值和调度RB数获取目标数据量。其中,目标数据量也可以称作是subsequent的数据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待传数据大小和目标数据量获取小包传输时长。其中,待传数据大小也可以称作是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
在此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先获取初传数据量,该初传数据流可以是第一次小包传输的数据量。作为一个示例,初传数据量可以小于或等于1000bytes。
另外,在获取小包传输时长的过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预估一次小包传输的时延,然后结合待传数据大小、目标数据量、初传数据量以及一次小包传输的时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小包传输时延的获取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y作为待传数据大小,将x1作为初传数据量,将x2作为目标数据量,以及将t4作为一次小包传输的时延。最终小包传输时长t3的获取公式可以为:
t3=t4+ceil[(y-x1)/x2]*t4,
其中,ceil可以用于返回大于或者等于指定表达式的最小整数。
步骤S250: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时长。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获取到小包传输时长后,其可以确定该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时长。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是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在连接态下传输一次信令的时长,也可以是预先设置的其他时长。
另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传输的信令不同,其对应的第二预设时长也可能不同。例如,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进入连接态传输一次IMS重注册信令的时间为1.5~2秒,故可以将第二预设时长设置为1.5秒。又如,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进入连接态传输一次跟踪区更新信令的第二预设时长是与1.5秒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间。上述第二预设时长的设置仅为示例,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则表示可以在非激活态下传输预设信令,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继续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剩余时长,即进入步骤S260。
本申请实施例在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传输预设信令,即进入步骤S280。
步骤S260: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剩余时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之前,终端设备也可以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发送预设信令的剩余时长。如果小包传输时长小于剩余时长,则使终端设备在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处于非激活态的情况下,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即进入步骤S270。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小包传输的准确性。
另外,如果小包传输时长大于或者等于剩余时长,则可以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传输预设信令,即进入步骤S280。
综上所述,只有在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包传输时长小于剩余时长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另外,如果小包传输时长无法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则使终端设备在连接态下传输预设信令。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换句话说,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时,可以将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大于剩余时长时,可以将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包传输时长大于剩余时长时,也可以将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先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时长,再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剩余时长。也可以先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剩余时长,再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时长。或者也可以同时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以及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剩余时长。具体先确定哪个条件,后确定哪个条件,这里不进行明确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小包传输时长、剩余时长以及第一预设时长之间的关系,本申请实施例给出了如图13所示的示例图。图13中的t3可以是小包传输时长,T4可以是第一次进行小包传输的时间点。
作为一个示例,指定事件为游戏,剩余时长t1为15分钟,第一预设时长t2(一局游戏时长)为20分钟,小包传输IMS重注册信令的时长t3为1秒,而第二预设时长为1.5秒。
可见,在此示例中剩余时长t1小于第一预设时长t2。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小包传输IMS重注册信令的时长t3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包传输IMS重注册信令的时长t3也小于剩余时长t1。此时,终端设备在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处于非激活态的情况下,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步骤S270: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作为一种方式,在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该小包传输时长小于剩余时长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在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包传输时长小于剩余时长的情况下,可以立即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此时传输的时刻可以是当前时刻,如图13所示的T1便可以是小包传输启动的时间。
另外,小包传输启动的时间也可以是T1至T4之间的任一时刻,其中,T4可以是T2减去t3的时刻。如图13所示的T便可以是小包传输启动的时刻。小包传输启动的时刻具体是哪一个这里不进行明确限制。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预设信令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传输的预设信令也可以称作是第一次传输的上行小包数据。第二部分传输的预设信令也可以称作是后续传输的上行小包数据。
为了减少小包传输的次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少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传输信令的比特数量,以得到目标信令。其中,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传输信令可以是周期性发送的信令。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增量传输的方式来对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如此可以减少小包传输的次数。换句话说,终端设备可以只将变化的数据传输至网络设备。例如,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IMS重注册信令(IMS重注册信令包括鉴权信息和会话描述信息)时,可以只将改变的路由信息发送至网络设备。
作为另一种方式,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精简信令的方式来对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以减少小包传输的次数。例如,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IMS重注册信令(IMS重注册信令包括鉴权信息和会话描述信息)时,其可以把鉴权信息精简为UE ID(identify,标识),具体的鉴权工作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其中,UE ID可以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标识信息。
步骤S280:终端设备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状态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对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后,其可以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状态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将目标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301至步骤S310。
步骤S301:终端设备的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在检测到指定事件被开启时,获取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步骤S302:终端设备确定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步骤S303:终端设备确定剩余时长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时长。
步骤S304:终端设备根据信道条件和待传数据大小获取小包传输时长。
步骤S305: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时长。
步骤S306:终端设备确定小包传输时长是否小于剩余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01至步骤S306上述实施例已进行了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307: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方式发送预设信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小于剩余时长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在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处于非激活态的情况下,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还存在待传上行数据,如果还存在待传上行数据,则终端设备可以通过subsequent传输后续小包数据。另外,如果不存在待传上行数据,则结束小包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还存在待传上行数据时,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即进入步骤S308。
步骤S308:终端设备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为了更准确的获取小包传输时长,本申请需要基于历史传输信息预测subsequent网络侧可能调度的RB数,然而通过预测获取的调度RB数可能存在偏差,进而导致最终获取的小包传输时长不准确。
作为一种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后,可以基于网络设备传回的grant获取真实的MCS和调度RB数,即对预测的MCS和调度RB数进行更新。换句话说,终端设备在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后,可以基于其接收的grant获取到真实的MCS和实际调度的RB数。
作为另一种方式,调度RB数可以是网络设备获取的。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载波的信号质量、载波的发射功率情况、终端设备的最大发射功率、和/或终端设备待传输的数据量情况,确定出调度RB数。在此基础上,将其获取的调度RB数发送至终端设备。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MCS主要用于决定终端设备的资源效率,实际调度的RB数用于决定分配多少资源。因此,终端设备在第一次发送上行小包数据后,可以获取到当前真实的MCS值和实际调度的RB数。
在此基础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MCS至和实际调度的RB数对上述实施例中的目标数据量进行更新,进而对小包传输时长进行更新,即获取到最新的小包传输时长,此时的小包传输时长可以称作是目标传输时长。
作为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时,可以确定目标传输时长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时长。如果确定目标传输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则确定终止小包传输。此时终端设备可以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作为另一种方式,终端设备在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时,也可以确定实际调度的RB数是否小于n倍的预估的调度RB数。其中,n可以是小于1的任一数值。例如,n可以为0.8,即确定实际调度的RB数是否小于0.8倍的预估的调度RB数。又如,n可以为0.75,即确定实际调度的RB数是否小于0.75倍的预估的调度RB数。n可以是根据需求预先设置的数值,具体设置为多少这里不进行明确限制。
另外,如果实际调度的RB数小于n倍的预估的调度RB数,则确定终止小包传输。此时终端设备可以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在每次接收到subsequent的grant时,均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如果确定终止小包传输,则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状态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传输预设信令。换句话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多次判断的方式来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
另外,终端设备在确定不终止小包传输的情况下,可通过subsequent传输方式发送后续的小包数据至网络设备。
步骤S309:终端设备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的状态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将预设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
步骤S310: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
通过上述介绍知道,终端设备第一次将上行数据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至网络设备后,其可以确定是否终止小包传输,即是否终止后续小包数据的发送。如果确定终止小包传输,则将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并在连接态下传输预设信令中剩余的小包数据。
另外,如果确定不终止后续小包数据的传输,本申请实施例则可以继续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小包数据,此时的传输方式也可以称作是后续小包传输方式,即subsequent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这个装置具体可以是芯片,组件或模块,该装置可包括相连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装置运行时,处理器可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芯片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任意内容,以及同一实施例的任意内容,均可以自由组合。对上述内容的任意组合均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
Claims (33)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其中,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周期性地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所述剩余时长是当前时刻与所述终端设备下一次通过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预设信令的时刻之间的时长;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当所述剩余时长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包括初次小包传输的方式和后续小包传输的方式,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通过所述初次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所述预设信令至所述网络设备;
如果所述初次小包传输未将所述预设信令传输完,则通过一次或多次所述后续小包传输的方式将剩余的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以及确定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信道条件;
基于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和所述信道条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
若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小于所述剩余时长,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或者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大于所述剩余时长,则将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
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和所述信道条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信道条件得到第一调制编码策略;
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历史传输信息,并对所述历史传输信息进行预测,得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调制编码策略和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得到目标数据量;
根据所述目标数据量和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得到所述小包传输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信令包括至少一个小包数据,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第一次发送所述小包数据;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传输的上行授权信息,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包括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二调度资源数量;
基于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若基于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确定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则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对所述小包传输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目标传输时长;
如果所述目标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则确定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传输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则停止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是否小于n倍的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其中,n小于1;
若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未小于n倍的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小于n倍的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停止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通过增量传输的方式和/或精简信令的方式对所述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所述增量传输的方式用于从所述预设信令中筛选出变化的数据,所述精简信令的方式用于从所述预设信令中筛选出用户标识信息;
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目标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包括:
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指定应用程序是否开启;
若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包括至少一个业务场景,所述若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包括:
若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获取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当前所处的业务场景;
如果所述业务场景为指定业务场景,则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事件不同,对应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事件包括指定游戏。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信令包括IMS重注册信令。
1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和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
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当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到指定事件开启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其中,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周期性地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所述剩余时长是当前时刻与所述终端设备下一次通过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预设信令的时刻之间的时长;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指定事件对应的第一预设时长;
当所述剩余时长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长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包括初次小包传输的方式和后续小包传输的方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初次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所述预设信令至所述网络设备;
如果所述初次小包传输未将所述预设信令传输完,则通过一次或多次所述后续小包传输的方式将剩余的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以及确定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信道条件;
基于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和所述信道条件获取小包传输时长;
若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且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小于所述剩余时长,则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或者所述小包传输时长大于所述剩余时长,则将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从非激活态切换至连接态;
将所述预设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信道条件得到第一调制编码策略;
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历史传输信息,并对所述历史传输信息进行预测,得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调制编码策略和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得到目标数据量;
根据所述目标数据量和所述预设信令的比特数量得到所述小包传输时长。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信令包括至少一个小包数据,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终端设备通过小包传输的方式第一次发送所述小包数据;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传输的上行授权信息,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包括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第二调度资源数量;
基于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确定是否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若基于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确定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则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将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第二调制编码策略和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对所述小包传输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目标传输时长;
如果所述目标传输时长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则确定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目标传输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则停止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是否小于n倍的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其中,n小于1;
若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未小于n倍的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继续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第二调度资源数量小于n倍的所述第一调度资源数量,则停止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发送剩余的所述小包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通过增量传输的方式和/或精简信令的方式对所述预设信令进行筛选,得到目标信令,所述增量传输的方式用于从所述预设信令中筛选出变化的数据,所述精简信令的方式用于从所述预设信令中筛选出用户标识信息;
通过所述小包传输的方式将所述目标信令发送至所述网络设备。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检测指定应用程序是否开启;
若所述主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开启,则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包括至少一个业务场景,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若所述指定应用程序被开启,则获取所述指定应用程序当前所处的业务场景;
如果所述业务场景为指定业务场景,则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副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对应的剩余时长。
30.根据权利要求17至29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事件不同,对应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不同。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9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事件包括指定游戏。
3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9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信令包括IMS重注册信令。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46352.XA CN116801228A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EP22931911.6A EP4436227A1 (en) | 2022-03-14 | 2022-12-30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
PCT/CN2022/144214 WO2023173906A1 (zh) | 2022-03-14 | 2022-12-30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46352.XA CN116801228A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01228A true CN116801228A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802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46352.XA Pending CN116801228A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36227A1 (zh) |
CN (1) | CN116801228A (zh) |
WO (1) | WO202317390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71367A (zh) * | 2011-08-30 | 2011-12-0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小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US9060371B2 (en) * | 2013-02-01 | 2015-06-16 |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onent, communication devices,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method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
CN108200598B (zh) * | 2017-12-26 | 2021-04-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小区测量方法及装置 |
CN111385787B (zh) * | 2018-12-29 | 2021-11-30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状态切换的方法、移动终端、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
CN110234109B (zh) * | 2019-05-29 | 2022-02-2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任务触发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12788745B (zh) * | 2019-11-08 | 2022-1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2022
- 2022-03-14 CN CN202210246352.XA patent/CN11680122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2-30 WO PCT/CN2022/144214 patent/WO202317390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12-30 EP EP22931911.6A patent/EP4436227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73906A1 (zh) | 2023-09-21 |
EP4436227A1 (en) | 2024-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132190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CN110771222B (zh) | 寻呼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230292364A1 (en) | Bandwidth resource multiplex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1434177B (zh) |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830788A (zh) |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10397969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backhaul link | |
CN114026893A (zh) | 一种sdt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4175740B (zh)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09496448B (zh) | 网络参数配置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678279A (zh) | 一种传输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2205046A1 (zh)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6801228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 |
JP2016012881A (ja) |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0786035A (zh) | 控制资源集合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0574404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WO2024001443A1 (zh) | 发射功率限制方法及设备 | |
CN116669172B (zh) | 网络注册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240098768A1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US20240187180A1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20240163052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20230292249A1 (e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20220295526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 |
CN117678278A (zh) | 一种传输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083937A (zh) | 一种传输唤醒信号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398990A (zh) | 一种确定定时值的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