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3534A - 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3534A
CN116783534A CN202280012322.0A CN202280012322A CN116783534A CN 116783534 A CN116783534 A CN 116783534A CN 202280012322 A CN202280012322 A CN 202280012322A CN 116783534 A CN116783534 A CN 116783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optical system
mod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23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银晟
金志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83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3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2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movable lens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at close distan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一种光学系统可以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在从对象侧到传感器的方向上沿光轴连续布置并且每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具有彼此相反的符号,并且满足‑1.5<f_2/f_1<0(其中,f_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_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包括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通光孔径具有比图像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小的大小;以及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一个透镜组在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能和纤薄结构的光学系统以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背景技术
摄像装置模块捕获对象并将其存储为图像或视频,并且摄像装置模块被安装在各种应用中。特别地,摄像装置模块是以非常小的大小生产的,并且不仅应用于诸如智能电话、平板PC和膝上型计算机的便携式装置而且还应用于无人机和交通工具以提供各种功能。例如,摄像装置模块的光学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形成图像的成像透镜,以及用于将形成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图像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摄像装置模块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图像传感器与成像透镜之间的距离来执行对准透镜的焦距的自动聚焦(AF)功能,并且可以通过经由变焦透镜增大或减小对远距对象的放大率来执行放大或缩小的缩放功能。此外,摄像装置模块采用图像稳定(IS)技术来校正或防止由于不稳定的固定设备或由用户的移动引起的摄像装置移动而导致的图像抖动。对于该摄像装置模块用于获得图像的最重要的元件是形成图像的成像透镜。近来,对诸如高图像质量和高分辨率的高性能的兴趣正在增加,并且为了实现这样的高性能正在对包括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进行研究。例如,正在进行使用具有正(+)和/或(-)折射能力的多个成像透镜来实现高性能光学系统的研究。然而,当包括多个透镜时,整个光学系统可能增大,并且难以得出优异的光学和像差特性。
当光学系统包括多个透镜时,可以通过控制至少一个透镜或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的透镜组的位置来执行变焦功能和自动聚焦功能。然而,当透镜或透镜组旨在执行以上功能时,透镜或透镜组的移动量可能呈指数地增加。因此,包括光学系统的设备可能需要大量能量,并且存在需要考虑移动量的设计方面的问题。当光学系统包括多个透镜时,光学系统的整个长度和高度可能因多个透镜的厚度、间隔和大小而增大。因此,设置有光学系统的智能电话或移动终端的装置的整个厚度可能增加,并且难以提供较小的大小。因此,需要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光学系统。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具有改进光学性质的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模块。实施方式提供了能够针对位于各种距离处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的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模块。实施方式提供了可以以小型且紧凑的方式实现的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模块。实施方式旨在提供适用于具有薄厚度的折叠式摄像装置的摄像装置模块。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其沿光轴从对象侧到传感器方向依次布置并且分别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并且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符号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符号彼此相反并且满足以下式:-1.5<f_2/f_1/0(f_1是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_2是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包括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的有效直径(通光孔径)小于图像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以及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一个透镜组可以设置在光轴方向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包括沿光轴从对象侧到传感器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并且第二透镜组可以包括沿光轴从对象侧到传感器侧方向依次设置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组中的最靠近对象侧设置的透镜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并且第一透镜组中的最靠近对象侧设置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可以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近图像传感器设置的透镜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并且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近图像传感器设置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可以具有凸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近对象侧设置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可以具有凹形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可以满足[式1]1<L_G1/L_G2<4(在式1中,L_G1是指光轴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一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此外,L_G2是指光轴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可以满足[式2]4<TTL/L_G2<7(在式2中,L_G2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长度,并且TTL(总轨道长度)是指光轴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多个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的上表面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可以包括具有非圆形形状的至少一个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包括光学系统和驱动构件,并且驱动构件可以控制第二透镜组的位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质。详细地,可以通过移动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来控制有效焦距(EFL),并且可以使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距离最小化。因此,可以根据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距离使产生的曲率量最小化,从而使外围的图像质量的劣化最小化。实施方式可以使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距离最小化,从而使透镜组的移动所需的功耗最小化。实施方式可以使用具有设定的形状、焦距、间距等的光学系统,针对位于各种距离处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详细地,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一个摄像装置模块针对位于无限远或近处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功能。在无限远至近场的范围内,无论距被摄体的距离如何,实施方式可以具有恒定的TTL值。因此,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可以设置有较纤薄的结构。
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包括具有非圆形形状的至少一个透镜。因此,光学系统可以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以紧凑的大小实现,因此与仅具有圆形形状的光学系统相比,可以更紧凑地提供光学系统。根据实施方式,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因此,光学系统可以应用于可以具有较薄厚度的折叠式摄像装置,并且包括该摄像装置的装置可以被制造为具有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在第一模式下操作的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在第一模式下操作的光学系统的TTL(总轨道长度)和BFL(后焦距)的视图。
图3是在第二模式下操作的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第二种模式下操作的光学系统的TTL和BFL的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具有非圆形形状的透镜的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和曲率像差的曲线图。
图7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在第一模式下操作时的像差图的曲线图。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在第二模式下操作时的像差图的曲线图。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三透镜组的配置图。
图10是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模块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精神不限于将要描述的一些实施方式,而是可以以各种其他形式来实现,并且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精神的范围内选择性地组合和替换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部件以供使用。此外,除非明确地限定且清晰地描述,否则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可以按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普遍理解的含义来解释,并且通常使用的术语,例如字典中限定的术语,应当能够在考虑相关技术的上下文含义的基础上解释其含义。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短语中另有具体说明,否则单数形式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且在说明A与(和)B、C中的至少一个(或一个或更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包括可以与A、B和C组合的所有组合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和(b)的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部件与其他部件区分开,而不能由该术语来决定相应组成元素的性质、顺序或过程等。此外,当描述一个部件“连接”,“耦接”或“接合”至另一部件时,该描述不仅可以包括直接连接、耦接或接合至另一部件,而且还可以包括通过在该部件与该另一部件之间的其他部件来进行“连接”、“耦接”或“接合”。此外,在被描述为形成或设置在每个部件的“上方(上)”或“下方(下)”的情况下,该描述不仅包括两个部件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其他部件形成或设置在两个部件之间的情况。此外,当被表述为“上方(上)”或“下方(下)”时,可以指相对于一个元件的向下方向以及向上方向。
透镜的凸表面可以是指对应于光轴的区域的透镜表面具有凸形状,并且凹透镜表面可以是指与光轴对应的区域的透镜表面具有凹形状。“对象侧”可以是指透镜的相对于光轴面对对象侧的表面,并且“传感器侧”可以是指透镜的相对于光轴面对图像传感器的表面。垂直方向可以是指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并且透镜或透镜表面的端部可以是指入射光穿过的透镜的有效区域的端部。透镜的中心厚度可以是指透镜的光轴上的对象侧与传感器侧之间的光轴方向上的长度。
图1是在第一模式下操作的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框图,图2是用于说明在第一模式下操作的光学系统的TTL(总轨道长度)和BFL(后焦距)的视图,图3是在第二模式下操作的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图4是用于说明在第二模式下操作的光学系统的TTL和BFL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具有非圆形形状的透镜的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和曲率像差的曲线图,图7和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操作时的像差图的曲线图。
参照图1至图4,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多个透镜组。详细地,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多个透镜组,所述多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例如,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沿光轴(OA)从对象侧到传感器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和图像传感器(300)。第一透镜组(G1)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例如,第一透镜组(G1)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二透镜组(G2)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或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镜组(G2)可以具有与第一透镜组(G1)的折射能力相反的折射能力。例如,当第一透镜组(G1)如上所述的那样具有正(+)折射能力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可以具有不同的焦距。详细地,由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具有相反的折射能力,因此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可以具有相反的符号(+、-)。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可以满足以下式。
[式]-1.5<f_2/f_1<0
(f_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_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由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满足上述范围,因此光学系统(1000)可以针对位于无限远或近处的对象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此外,由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满足上述焦距,因此可以使根据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距离发生的曲率量最小化。因此,光学系统(1000)可以使当焦点从无限远处改变为近场时外围部分的图像质量的劣化最小化。
第一透镜组(G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第一透镜组(G1)可以包括多个透镜。详细地,第一透镜组(G1)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透镜。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的多个透镜可以具有设定的间隔。详细地,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的多个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恒定的,而不会在稍后要描述的操作模式下改变。例如,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恒定的,而不会在稍后要描述的操作模式下改变。此处,多个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指相邻透镜的中心之间的在光轴(OA)方向上的距离。
第二透镜组(G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第二透镜组(G2)可以包括多个透镜。详细地,第二透镜组(G2)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透镜。第二透镜组(G2)可以包括比第一透镜组(G1)更少或相同数目的透镜。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的多个透镜可以具有设定的间隔。详细地,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的多个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恒定的,而不会在稍后要描述的操作模式下改变。例如,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恒定的,而不会根据稍后要描述的操作模式改变。此处,多个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指相邻透镜的中心之间的在光轴(OA)方向上的距离。
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从对象侧到传感器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透镜组(G1、G2)和图像传感器(300)。此外,光学系统(1000)包括在透镜组(G1、G2)中包括的四个或更多个透镜(100),例如,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和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镜组(G1)可以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110、120、130),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包括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可以沿光学系统(1000)的光轴(OA)依次设置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以及图像传感器(300)。
多个透镜(100)中的每个透镜可以包括有效区域和无效区域。有效区域可以是入射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中的每个透镜上的光穿过的区域。也就是说,有效区域可以是入射光被折射以实现光学性质的区域。无效区域可以设置在有效区域周围。无效区域可以是光不入射至其中的区域。也就是说,无效区域可以是独立于光学特性的区域。此外,无效区域可以是被固定至用于容纳透镜的镜筒(未示出)的区域。
图像传感器(300)可以检测光。图像传感器(300)可以检测依次穿过诸如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的多个透镜(100)的光。图像传感器(300)可以包括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光学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滤光器(未显示)。滤光器可以设置在多个透镜(100)与图像传感器(300)之间。滤光器可以设置在图像传感器(300)与多个透镜组中的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例如,滤光器可以设置在图像传感器(300)与多个透镜(100)中的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第二透镜组(G2)中的最后的透镜之间。滤光器可以包括红外滤光器和诸如盖玻璃的光学滤光器中的至少一个。滤光器可以使具有设定的波长带的光穿过并过滤不同的波长带的光。当滤光器包括红外滤光器时,可以阻止从外部光发射的辐射热被透射至图像传感器(300)。此外,滤光器可以透射可见光并且反射红外光。
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孔径光阑(未示出)。孔径光阑可以控制入射在光学系统(1000)上的光量。孔径光阑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前方,或位于从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中选择的两个透镜之间。例如,孔径光阑可以设置在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此外,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以充当孔径光阑。例如,从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中选择的一个透镜的对象侧表面或传感器侧表面可以用作用于控制光量的孔径光阑。例如,第三透镜(120)的对象侧表面(第三表面(S3))可以用作孔径光阑。
光学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未示出)。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通过反射从外部入射的光来改变光的路径。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包括反射器和棱镜。例如,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包括直角棱镜。当光路径改变构件包括直角棱镜时,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通过以90度的角度反射入射光的路径来改变光的路径。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被设置成比多个透镜(100)更靠近对象侧。也就是说,当光学系统(1000)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时,可以按以下顺序从对象侧到传感器方向设置光路径改变构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滤光器和图像传感器(300)。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在设定方向上改变从外部入射的光的路径。例如,上述光路径改变构件可以将沿第一方向入射至光路径改变构件的光的路径改变为作为多个透镜(100)的布置方向的第二方向(多个透镜(100)间隔开的方向,即图的光轴(OA)的方向)。当光学系统(1000)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时,该光学系统可以应用于能够减小摄像装置的厚度的折叠式摄像装置。详细地,当光学系统(1000)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时,可以在与装置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改变在与光学系统(1000)应用至的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入射的光。因此,包括多个透镜(100)的光学系统(1000)可以在装置中具有较薄的厚度,并且因此可以将装置提供得更薄。例如,当光学系统(1000)不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时,多个透镜(100)可以在装置中被设置成在与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包括多个透镜(100)的光学系统(1000)在与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高的高度,因此可能难以形成薄厚度的光学系统(1000)和包括该光学系统的装置。然而,当光学系统(1000)包括光路径改变构件时,多个透镜(100)可以设置成在与装置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光学系统(1000)被设置成使得光轴(OA)平行于装置的表面,并且可以应用于折叠式摄像装置。因此,包括多个透镜(100)的光学系统(1000)可以在与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低的高度。因此,包括光学系统(1000)的摄像装置可以在装置中具有薄的厚度,并且还可以使装置的厚度减小。
再次参考多个透镜(100),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沿光轴(OA)从对象侧到传感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滤光器和图像传感器(300)。在多个透镜(100)中,第一透镜(110)可以被设置成最靠近对象侧,并且第五透镜(150)可以被设置成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一侧。
第一透镜(11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第一透镜(110)可以包括塑料或玻璃材料。例如,第一透镜(110)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第一透镜(110)可以包括被定义为对象侧表面的第一表面(S1)和被定义为传感器侧表面的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1)可以是凸的,并且第二表面(S2)可以是凹的。也就是说,第一透镜(110)可以具有朝向对象侧凸出的弯月形状。替选地,第一表面(S1)可以是凸的,并且第二表面(S2)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一透镜(11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凸的形状。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非球面。例如,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两者均可以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第二透镜(120)可以包括塑料或玻璃材料。例如,第二透镜(120)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第二透镜(120)可以包括被定义为对象侧表面的第三表面(S3)和被定义为传感器侧表面的第四表面(S4)。第三表面(S3)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四表面(S4)可以是凹的。也就是说,第二透镜(120)可以具有朝向对象侧凸出的弯月形状。替选地,第三表面(S3)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四表面(S4)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二透镜(12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凸的形状。替选地,第三表面(S3)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四表面(S4)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二透镜(120)可以具有朝向传感器凸出的弯月形状。替选地,第三表面(S3)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四表面(S4)可以是凹的。也就是说,第二透镜(12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凹的形状。第三表面(S3)和第四表面(S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非球面。例如,第一表面(S3)和第四表面(S4)两者均可以是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第三透镜(130)可以包括塑料或玻璃材料。例如,第三透镜(130)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第三透镜(130)可以包括被定义为对象侧表面的第五表面(S5)和被定义为传感器侧表面的第六表面(S6)。第五表面(S5)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六表面(S6)可以是凹的。也就是说,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朝向对象侧凸出的弯月形状。替选地,第五表面(S5)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六表面(S6)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凸的形状。替选地,第五表面(S5)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六表面(S6)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朝向传感器凸出的弯月形状。替选地,第五表面(S5)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六表面(S6)可以是凹的。也就是说,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凹的形状。第五表面(S5)和第六表面(S6)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非球面。例如,第五表面(S5)和第六表面(S6)两者均可以是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第四透镜(140)可以包括塑料或玻璃材料。例如,第四透镜(140)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第四透镜(140)可以包括被定义为对象侧表面的第七表面(S7)和被定义为传感器侧表面的第八表面(S8)。第七表面(S7)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八表面(S8)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四透镜(140)可以具有朝向传感器凸出的弯月形状。替选地,第七表面(S7)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八表面(S8)可以是凹的。也就是说,第四透镜(14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凹的形状。第七表面(S7)和第八表面(S8)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非球面。例如,第七表面(S7)和第八表面(S8)两者均可以是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第五透镜(150)可以包括塑料或玻璃材料。例如,第五透镜(150)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第五透镜(150)可以包括被定义为对象侧表面的第九表面(S9)和被定义为传感器侧表面的第十表面(S10)。第九表面(S9)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十表面(S10)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五透镜(150)可以具有两个表面均为凸的形状。替选地,第九表面(S9)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十表面(S10)可以是凸的。也就是说,第五透镜(150)可以具有朝向传感器凸出的弯月形状。第九表面(S9)和第十表面(S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非球面。例如,第九表面(S9)和第十表面(S10)两者均可以是非球面。
多个透镜(10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例如,第一透镜(110)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详细地,第一透镜(110)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并且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120、130、140、150)的第三表面至第十表面(S3、S4、S5、S6、S7、S8、S9、S10)可以具有圆形形状。也就是说,当从与光轴(OA)对应的前方观看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每一个时,每个透镜表面的有效区域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
参照图5,第一透镜(110)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每个表面的有效区域可以包括第一边缘至第四边缘(A1、A2、A3、A4)。第一边缘(A1)和第二边缘(A2)可以是在与光轴(OA)垂直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面对的边缘。第一边缘(A1)和第二边缘(A2)可以具有弯曲形状。第一边缘(A1)和第二边缘(A2)可以被设置成具有相同长度和曲率的弯曲形状。也就是说,第一边缘(A1)和第二边缘(A2)可以具有基于穿过光轴(OA)并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线的对称形状。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可以是在与光轴(OA)和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面对的边缘。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可以是连接第一边缘(A1)和第二边缘(A2)的端部的边缘。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可以具有直线形状。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可以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可以彼此平行。也就是说,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可以具有基于穿过光轴(OA)并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线的对称形状。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包括第一边缘至第四边缘(A1、A2、A3、A4),并且因此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例如,D形切割(D-cut)形状。在制造第一透镜(110)的过程中,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可以具有上述非圆形形状。例如,当第一透镜(110)包括塑料材料时,该第一透镜可以在注塑过程期间被制造成上述非圆形形状。替选地,第一透镜(110)可以通过注塑过程被制造成圆形形状,并且在后续的切割过程中,可以具有从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的一部分切割的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
因此,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每个表面的有效区域可以具有设定的大小。例如,穿过光轴(OA)并连接第一边缘(A1)和第二边缘(A2)的第一虚拟直线的长度(通光孔径,CA)可以长于穿过光轴(OA)并连接第三边缘(A3)和第四边缘(A4)的第二虚拟直线的长度(净高度,CH)。此处,第一直线的长度(CA)可以是指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每个表面的通光孔径(CA),并且第二直线的长度(CH)可以是指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每个表面的最小有效直径的大小(净高度)。例如,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的最小有效直径的大小(CH)可以是约4mm。在以上描述中,描述了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的有效区域具有非圆形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的有效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圆形形状,并且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中的每个表面的无效区域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模块(未示出)可以包括上述光学系统(1000)。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在光轴(OA)方向上移动在光学系统(1000)中包括的多个透镜(100)中的至少一个。详细地,摄像模块可以包括连接至光学系统(1000)的驱动构件(未示出)。驱动构件可以根据操作模式在光轴(OA)方向上移动至少一个透镜组。操作模式可以包括被定义为无限远模式的第一模式以及被定义为近模式的第二模式。驱动构件可以根据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移动至少一个透镜组,并且可以控制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透镜组(G2)与图像传感器(300)之间的间隔中的至少一个间隔。此处,近距离可以是指约40mm或更小的距离。详细地,近距离可以是指约30mm或更小的距离。
例如,如图1至图4中所示,第一透镜组(G1)可以是固定的,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被设置成通过驱动构件的驱动力可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每个透镜组中的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恒定而不改变。详细地,无论驱动构件的驱动力如何,当第二透镜组(G2)移动时,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的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恒定的。因此,光学系统(1000)的总轨道长度(TTL)可以是恒定的,并且光学系统(1000)的后焦距(BFL)可以根据所施加的驱动力而变化。
当第一透镜组(G1)固定在光学系统(1000)中并且第二透镜组(G2)被设置成可移动时,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中的每个透镜组中的多个透镜(100)可以具有设定的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详细地,第一表面至第十表面(S1、S2、S3、S4、S5、S6、S7、S8、S9、S10)中的每个表面可以具有设定的有效直径的大小。第一表面至第十表面(S1、S2、S3、S4、S5、S6、S7、S8、S9、S10)中的每个表面的有效直径的大小可以小于图像传感器(300)的大小,例如,小于图像传感器(300)的对角线长度(ImgH)。
在光学系统(1000)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径的透镜表面可以包括在固定透镜组中。例如,第一表面至第十表面(S1、S2、S3、S4、S5、S6、S7、S8、S9、S10)中的具有最大有效直径的透镜表面可以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具有最小有效直径的透镜表面可以包括在移动透镜组中。详细地,第一表面至第十表面(S1、S2、S3、S4、S5、S6、S7、S8、S9、S10)中的具有最小有效直径的透镜表面可以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例如,第一表面至第十表面(S1、S2、S3、S4、S5、S6、S7、S8、S9、S10)中的第八表面(S8)的有效直径可以是最小的。
如上所述,第一透镜组(G1)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当摄像装置模块从第一模式改变至第二模式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从第一透镜组(G1)朝向图像传感器(300)移动。详细地,第二透镜组(G2)可以移动到更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位置。替选地,当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折射能力并且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折射能力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在与以上情况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例如,在从图像传感器(300)向第一透镜组(G1)的方向上移动。详细地,第二透镜组(G2)可以远离图像传感器(300)移动并且移动到更靠近第一透镜组(G1)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模块控制多个透镜组(G1、G2)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的位置,以控制透镜组(G1、G2)之间的间隔并且改变光学系统(1000)的有效焦距(EFL)。因此,摄像装置模块可以根据距被摄体的距离来控制有效焦距(EFL),并且可以针对位于无限远或近距离处的被摄体有效地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第二透镜组(G2)可以是固定的,并且第一透镜组(G1)可以被设置成通过驱动构件的驱动力可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中的每个透镜组中的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恒定而不改变。详细地,无论驱动构件的驱动力如何,当第一透镜组(G1)移动时,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的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的间隔中的每一个可以是恒定的。因此,光学系统(1000)的后焦距(BFL)可以是恒定的,并且光学系统(1000)的总轨道长度(TTL)可以变化。
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可以满足以下式中的至少一个。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可以具有改进的像差特性,并且从而具有改进的光学特性。此外,实施方式可以针对位于短距离到无限远的被摄体有效地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并且可以以更纤薄、更紧凑的方式提供。
[式1]
-1.5<f_2/f_1<0
在式1中,f_1是指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_2是指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
[式2]
n_G2≤n_G1
在式2中,n_G1是指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的透镜数目,并且n_G2是指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的透镜数目。
[式3]
1<L_G1/L_G2<4
在式3中,L_G1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此外,L_G2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
[式4]
1.5<TTL/L_G1<3.5
在式4中,L_G1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一透镜组(G1)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TTL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多个透镜(100)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
[式5]
4<TTL/L_G2<7
在式5中,L_G2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第二透镜组(G2)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300)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TTL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多个透镜(100)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
[式6]
0.8<CA_L1S2/CA_L1S1<1
在式6中,CA_L1S1是指第一透镜(110)的对象侧表面(第一表面(S1))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CA_L1S2是指第一透镜(110)的传感器侧表面(第二表面(S2))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
[式7]
0.5<CA_L3S1/CA_L1S1<0.8
在式7中,CA_L1S1是指第一透镜(110)的对象侧表面(第一表面(S1))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并且CA_L3S1是指第三透镜(130)的对象侧表面(第五表面(S5))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
[式8]
CA_L1S1>CA_L1S2>CA_L3S1>CA_L3S2>CA_L2S1>CA_L2S2
在式8中,CA_L1S1是指第一透镜(110)的对象侧表面(第一表面(S1))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CA_L1S2是指第一透镜(110)的传感器侧表面(第二表面(S2))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此外,CA_L2S1是指第二透镜(120)的对象侧表面(第三表面(S3))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并且CA_L2S2是指第二透镜(120)的传感器侧表面(第四表面(S4))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此外,CA_L3S1是指第三透镜(110)的对象侧表面(第五表面(S5))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并且CA_L3S2是指第三透镜(130)的传感器侧表面(第六表面(S6))的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
[式9]
1<T12/L1_CT<2.5
在式9中,T12是指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中心间隔,并且L1_CT是指第一透镜(110)的中心厚度。
[式10]
1<L1_CT/L2_CT<10
在式10中,L1_CT是指第一透镜(110)的中心厚度,并且L2_CT是指第二透镜(120)的中心厚度。
[式11]
0.1<L2_CT/L3_CT<1
在式11中,L2_CT是指第二透镜(120)的中心厚度,并且L3_CT是指第三透镜(130)的中心厚度。
[式12]
0.1<L4_CT/L5_CT<1
在式12中,L4_CT是指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并且L5_CT是指第五透镜(150)的中心厚度。
[式13]
2<L5_CT/T45<4
在式13中,L5_CT是指第五透镜(150)的中心厚度,并且T45是指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的中心间隔。
[式14]
0.1<L_G1/TTL<1
在式14中,L_G1是指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OA)方向上的距离。详细地,L_G1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第一透镜组(G1)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TTL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多个透镜(100)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
[式15]
0.6<CH_L1S1/CA_L1S1<1
在式15中,CA_L1S1是指第一透镜(110)的对象侧表面(第一表面(S1))的最大有效直径(CA:通光孔径)的大小,并且CH_L1S1是指第一透镜(110)的对象侧表面(第一表面(S1))的最小有效直径(CH:净高度)的大小。
[式16]
0.05<L_G2/TTL<1
在式16中,L_G2是指第二透镜组(G2)在光轴(OA)方向上的距离。详细地,L_G2是指光轴(OA)的方向上的从第二透镜组(G2)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TTL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多个透镜(100)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
[式17]
3<L_G1/md1<6.5
在式17中,L_G1是指第一透镜组(G1)在光轴(OA)方向上的距离。详细地,L_G1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第一透镜组(G1)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
[式18]
1<L_G2/md1<3.5
在式18中,L_G2是指第二透镜组(G2)在光轴(OA)方向上的距离。详细地,L_G2是指光轴(OA)的方向上的从第二透镜组(G2)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
[式19]
0.15<md1/CA_Sa<1
在式19中,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CA_Sa是指多个透镜(100)的透镜表面中的具有最大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值。
[式20]
0.3<md1/CA_Sb<1
在式20中,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CA_Sb是指多个透镜(100)的透镜表面中的具有最小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值。
[式21]
2<TTL/md1<20
在式21中,TTL(总轨道长度)是指光轴(OA)方向上的从多个透镜(100)中的最靠近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
[式22]
0.1<md1/ImgH<1
在式22中,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ImgH是指光轴(OA)的从图像传感器(300)的0场区域到图像传感器(300)的1.0场区域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ImgH是指图像传感器(300)的有效区域的对角线长度。
[式23]
0.1<CA_Sa/ImgH<1
在式23中,CA_Sa是指多个透镜(100)的透镜表面中的具有最大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值,并且ImgH是指光轴(OA)的从图像传感器(300)的0场区域到图像传感器(300)的1.0场区域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ImgH是指图像传感器(300)的有效区域的对角线长度。
[式24]
0.2<CA_Sb/ImgH<0.9
在式24中,CA_Sb是指多个透镜(100)的透镜表面中的具有最小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的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值,并且ImgH是指光轴(OA)的从图像传感器(300)的0场区域到图像传感器(300)的1.0场区域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ImgH是指图像传感器(300)的有效区域的对角线长度。
[式25]
10<EFL1/T34_1<60
在式25中,EFL1是指光学系统(1000)在第一模式(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的有效焦距(EFL),并且T34_1是指在第一模式(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的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中心间隔。详细地,T34_1是指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中心间隔。
[式26]
1<EFL1/BFL1<5
在式26中,EFL1是指光学系统(1000)在第一模式(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的有效焦距(EFL),并且BFL1是指在第一模式(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的光轴(OA)的方向上的从最后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详细地,BFL1是指第一模式下的光轴(OA)方向上的从第五透镜(150)的传感器侧表面(第十表面(S10))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
[式27]
5<EFL1/md1<18
在式27中,EFL1是指光学系统(1000)在第一模式(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的有效焦距(EFL),并且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
[式28]
2<EFL2/T34_2<8
在式28中,EFL2是指光学系统(1000)在第二模式(近模式)下操作时的有效焦距(EFL),并且T34_2是指在第二模式(近模式)下操作时的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中心间隔。详细地,T34_2是指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中心间隔。
[式29]
1<EFL2/BFL2<4
在式29中,EFL2是指光学系统(1000)在第二模式(近模式)下操作时的有效焦距(EFL),并且BFL2是指在第二模式(近模式)下操作时的光轴(OA)方向上的从最后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详细地,BFL2是指在第二模式下的光轴(OA)方向上的从第五透镜(150)的传感器侧表面(第十表面(S10))的顶点到图像传感器(300)的上表面的距离。
[式30]
3<EFL2/md1<12
在式30中,EFL2是指光学系统(1000)在第二模式(近模式)下操作时的有效焦距(EFL),并且md1是指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改变到近模式(第二模式)或从近模式(第二模式)改变到无限远模式(第一模式)时的移动距离。详细地,md1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的值。
实施方式可以满足式1至30中的至少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因此,光学系统(1000)和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质。此外,实施方式满足式1至30中的至少一个,从而使由透镜组的移动引起的曲率量最小化,并且提对位于各种距离处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此外,通过满足式1至30中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设置成纤薄结构。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和摄像装置模块可以通过满足以上式1而具有优异的曲率像差特性。
[表1]
参照表1和图6,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f_1)与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f_2)的比率可以与上述相同。例如,在两个透镜组(G1、G2)的焦距值(f_2/f_1)大于或等于-10的点处,曲率像差随着接近-1.5(图6中从左向右)的区域可以接近零(0)。然而,可以看到的是,随着两个透镜组(G1、G2)的焦距的值(f_2/f_1)从-1.5变为0(图6中的从左到右),曲率像差在正(+)无限远处发散为零(0)。当式1的值(f_2/f_1)小于-1.5时,曲率像差发散到负(-)无限远,因此可能不存在光学可用区域,并且光学系统(1000)的光学特性可能显著地降低。然而,当式1的值(f_2/f_1)满足上述范围时,曲率像差可以收敛到零。因此,当焦点在无限远到近范围中改变时,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根据透镜组的移动而产生的曲率量最小化,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质。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多个透镜(100)。详细地,将详细地描述在光学系统(1000)中第一透镜组(G1)为固定并且第二透镜组(G2)被设置成可移动时的多个透镜(100)。
[表2]
[表3]
TTL(TTL1) 17.3029mm
BFL(BFL1) 7.6011mm
EFL(EFL1) 17.1mm
ImgH 6.428mm
第一间隔(d1) 0.4311mm
表2示出了在摄像装置模块在作为无限远模式的第一模式下操作时的透镜信息。详细地,表1示出了无限远模式下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的曲率半径、每个透镜的厚度、透镜之间的每个中心间隔、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表3示出了图像传感器(300)的大小以及关于在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的TTL、BFL(BFL1)、EFL(EFL1)、视场(FOV)和F-number的数据。
参照表2,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的第一透镜(11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镜(110)的第一表面(S1)可以是凸的,并且第二表面(S2)可以是凸的。第一透镜(110)可以具有两侧均为凸的形状。第一表面(S1)可以是非球面,并且第二表面(S2)可以是非球面。第二透镜(120)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第二透镜(120)的第三表面(S3)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四表面(S4)可以是凹的。第二透镜(120)在两侧上可以具有凹形状。第三表面(S3)可以是非球面,并且第四表面(S4)可以是非球面。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三透镜(130)的第五表面(S5)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六表面(S6)可以是凸的。第三透镜(130)可以具有两侧均为凸的形状。第五表面(S5)可以是非球面,并且第六表面(S6)可以是非球面。第四透镜(140)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第四透镜(140)的第七表面(S7)可以是凹的,并且第八表面(S8)可以是凹的。第四透镜(140)在两侧上可以具有凹形状。第七表面(S7)可以是非球面,并且第八表面(S8)可以是非球面。第五透镜(150)可以具有负(-)折射能力。第五透镜(150)的第九表面(S9)可以是凸的,并且第十表面(S10)可以是凸的。第五透镜(150)可以具有两侧均为凸的形状。第九表面(S9)可以是非球面,并且第十表面(S10)可以是非球面。
参照表2和表3,摄像装置模块可以在无限远模式下操作,以获取关于位于无限远距离处的被摄体的信息。详细地,驱动构件可以通过控制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的位置在无限远模式下操作。例如,当摄像装置模块在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第一透镜组(G1)可以是固定的,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通过驱动构件的驱动力进行移动。详细地,在无限远模式下,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在第一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透镜组(G2)的初始位置不是与无限远模式对应的第一位置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移动到第一位置。也就是说,第二透镜组(G2)可以通过驱动构件的驱动力设置在与第一透镜组(G1)间隔第一间隔(d1)的区域中。此处,第一间隔(d1)可以是指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中心间隔。替选地,当第二透镜组(G2)的初始位置为第一位置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在第一位置处而无需单独移动。因此,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在与第一透镜组(G1)间隔第一间隔(d1)的区域中。当摄像装置模块在无限远模式下操作时,光学系统(1000)可以具有被定义为第一位置处的TTL值的第一TTL(TTL1)以及被定义为BFL值的第一BFL(BFL1),并且可以具有被定义为有效焦距(EFL)的第一EFL(EFL1)。
光学系统(1000)可以具有如图7所示的优异的像差特性。详细地,图7是示出在第一模式(无限远模式)下操作的光学系统(1000)的像差特性的曲线图,并且是从左向右测量球面像差(纵向球面像差)、像散场曲线和畸变像差的曲线图。在图7中,X轴可以指示焦距(mm)或畸变(%),并且Y轴可以指示图像的高度。此外,球面像差的曲线图是约435nm、约486nm、约546nm、约587nm和约656nm的波长带中的光的曲线图,像散和畸变像差的曲线图是546nm的波长带中的光的曲线图。
[表4]
/>
[表5]
TTL(TTL2) 17.3029mm
BFL(BFL2) 6.01mm
EFL(EFL 2) 10.4269mm
ImgH 6.428mm
第二间隔(d2) 2.0311mm
表4示出了在摄像装置模块在作为近模式的第二模式下操作时的透镜信息。详细地,表4示出了近模式下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的曲率半径、每个透镜的厚度以及透镜之间的每个中心间隔、折射率、阿贝数、有效直径(通光孔径)的大小。表5示出了关于图像传感器(300)的大小、在近模式下操作时的TTL、BFL(BFL2)、EFL(EFL2)、视场(FOV)和F-number的数据。参照表4和表5,摄像装置模块可以通过在近模式下操作来获得关于位于近距离中的被摄体的信息。当被摄体位于近距离中时,驱动构件可以控制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的位置以在近模式下操作。例如,当摄像装置模块在近模式下操作时,第一透镜组(G1)可以是固定的,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通过驱动构件的驱动力进行移动。详细地,在近模式下,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在第二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透镜组(G2)的初始位置不是与近模式对应的第二位置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移动到第二位置。也就是说,第二透镜组(G2)可以通过驱动构件的驱动力设置在与第一透镜组(G1)间隔第二间隔(d2)的区域中。此处,第二间隔(d2)可以是指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中心间隔。替选地,当第二透镜组(G2)的初始位置为第二位置时,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在第二位置处而无需单独移动。因此,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在与第一透镜组(G1)间隔第二间隔(d2)的区域中。与无限远模式相比,当摄像装置模块在近模式下操作时,诸如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的间隔的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可以变化。当摄像装置模块在近模式下操作时,光学系统(1000)可以具有被定义为第二位置处的TTL值的第二TTL(TTL2)、被定义为BFL值的第二BFL(BFL2)并且可以具有被定义为有效焦距(EFL)的第二EFL(EFL2)。第二TTL(TTL2)可以与第一TTL(TTL1)相同。也就是说,由于第一透镜组(G1)是固定的,因此第一TTL(TTL1)与第二TTL可以是相同的。此外,第二EFL可以小于第一EFL,并且第二BFL(BFL2)可以小于第一BFL(BFL1)。详细地,由于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并且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因此第二BFL(BFL2)可以小于第一BFL(BFL1)。
参照图8,光学系统(1000)可以具有优异的像差特性。详细地,图8是在第二模式(近模式)下操作的光学系统(1000)的像差特性的曲线图,并且是从左向右测量球面像差(纵向球面像差)、像散场曲线和畸变像差的曲线图。在图8中,X轴可以指示焦距(mm)或畸变(%),并且Y轴可以指示图像的高度。此外,球面像差的曲线图是约435nm、约486nm、约546nm、约587nm和约656nm的波长带中的光的曲线图,像散和畸变像差的曲线图是546nm的波长带中的光的曲线图。根据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模块可以根据距被摄体的距离被转换成无限远模式或近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透镜组(G2)可以根据距被摄体的距离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例如,第二透镜组(G2)可以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md1)可以小于光学系统(1000)的总TTL值,例如第一TTL(TTL1)和第二TTL(TTL2)。此外,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md1)可以小于第一BFL(BFL1)和第二BFL(BFL2)。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md1)可以小于图像传感器(300)的对角线长度(ImgH),并且可以小于多个透镜表面中的具有最大有效直径的透镜的有效直径(CA_Sa)的大小。例如,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md1)可以是约1mm或更大。详细地,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可以是约1.6mm。此处,移动距离(md1)可以是指第二间隔(d2)与第一间隔(d1)之间的差。
[表6]
实施方式
md1(第二透镜组的移动距离) 1.6mm
f1 11.6076
f2 -5.3452
f3 3.6086
f4 -3.9440
f5 13.1671
f_1 6.59
f_2 -6.78
ImgH 6.428mm
EPD 5.38mm
F-number 3.1784
第一模式下的曲率量 0
第二模式下的曲率量 0.148
[表7]
/>
表6涉及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和摄像模块中的上述式的项、以及可移动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md1)、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110、120、130、140、150)的每个焦距(f1、f2、f3、f4、f5)、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G1、G2)的焦距、以及入射光瞳(EPD)的直径、曲率量等。表7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的式1至30的结果值。参考表7,可以看出的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和摄像装置模块满足式1至30中的至少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详细地,可以看出的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和摄像模块满足以上式1至30中的所有式。因此,实施方式可以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质,并且可以防止外围图像质量劣化或使外围图像质量的劣化最小化。此外,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具有设定形状、焦距、间隔等的光学系统(1000),针对位于各种距离处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详细地,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摄像装置模块针对位于无限远或近距离处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在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移动至少一个透镜组来控制有效焦距(EFL),并且使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距离最小化。例如,根据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距离(md1)可以是1.6mm,其是第二距离(d2)与第一距离(d1)之间的差。也就是说,第二透镜组(G2)可以从无限远到近距离(30mm)焦点移动1.6mm。此外,第二透镜组可以从无限远到另一近距离(70mm)焦点移动约0.08mm。另一方面,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移动到一个透镜组的比较示例(未示出)中,可以从无限远到近距离(30mm)焦点移动约16mm,并且可以从无限远到另一近距离(70mm)焦点移动约0.43mm。因此,当焦点从无限远改变为近场时,与比较示例相比,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可以显著地减少透镜组的移动距离,从而使移动透镜组所需的功耗最小化。此外,通过使透镜组的移动距离最小化,可以使根据移动透镜组的移动距离产生的曲率量最小化。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可以具有改进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在无限远至近场的范围内,无论距被摄体的距离如何,实施方式可以具有恒定的TTL值。因此,光学系统(1000)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可以设置有较纤薄的结构。光学系统(100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以具有非圆形形状,例如具有D形切割形状。因此,与仅具有圆形形状的光学系统相比,光学系统(1000)可以以较小的大小实现,具有改进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更紧凑地被设置。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多个透镜以及光路径改变构件(未示出)。因此,光学系统(1000)可以应用于可以具有较薄厚度的折叠式摄像装置,并且包括该摄像装置的装置可以被制造为具有薄厚度。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三透镜组的配置图。
参照图9,除了上述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外,根据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第三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G3)可以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负(-)折射能力。第三透镜组(G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当第三透镜组(G3)包括多个透镜时,包括在第三透镜组(G3)中的多个透镜之间的中心间隔可以是恒定的,而不会根据操作模式改变。第三透镜组(G3)可以设置在设定位置处。例如,如图9(a)中所示,第三透镜组(G3)可以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与图像传感器(30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透镜组(G3)可以像第一透镜组(G1)那样是固定的,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设置成可移动的。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在第三透镜组(G3)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以具有设定的有效直径(通光孔径)大小。详细地,包括在第三透镜组(G3)中的多个透镜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的有效直径的大小可以大于包括在第一透镜组至第三透镜组(G1、G2、G3)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对象设置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有效直径的大小。如图9(b)中所示,第三透镜组(G3)可以设置在对象与第一透镜组(G1)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镜组(G1)可以像第一透镜组(G1)那样是固定的,或者可以像第二透镜组(G2)那样被设置成可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在第三透镜组(G3)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以具有设定的有效直径(通光孔径)大小。详细地,光学系统(1000)可以包括如下透镜表面,该透镜表面具有大于第三透镜组(G3)中的最靠近对象设置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有效直径。
图10是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模块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图。
参照图10,移动终端(1)可以包括设置在后侧的摄像装置模块(10)。摄像模块(10)可以包括图像捕获功能。此外,摄像装置模块(10)可以包括自动聚焦功能、变焦功能和OIS功能中的至少一个。摄像装置模块(10)可以在成像模式或视频通话模式下处理由图像传感器(300)获得的静态视频图像或移动图像的图像帧。经处理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移动终端(1)的显示单元(未示出)上,并且可以存储在存储器(未示出)中。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摄像装置模块还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1)的前方。例如,摄像装置模块(10)可以包括第一摄像装置模块(10A)和第二摄像装置模块(10B)。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摄像模块(10A)和第二摄像模块(10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上述光学系统(1000)。因此,摄像装置模块(10)可以具有改进的光学特性,并且可以针对位于无限远至40mm或更小的短距离中的被摄体提供自动聚焦(AF)功能。此外,当至少一个透镜组移动以提供以上功能时,光学系统(1000)可以使透镜组的移动量最小化,从而以低功率进行操作并且使由移动引起的曲率量最小化。此外,可以通过具有纤薄结构的光学系统(1000)更紧凑地设置摄像装置模块。
移动终端(1)还可以包括自动聚焦装置(31)。自动聚焦装置(31)可以包括使用激光的自动聚焦功能。自动聚焦装置(31)可以主要用于使用摄像装置模块(10)的图像的自动聚焦功能劣化(例如在10m或更小的附近处或者处于黑暗环境中)的情况。自动聚焦装置(31)可以包括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该发光单元包括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半导体装置,该光接收单元例如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二极管。移动终端(1)还可以包括闪光模块(33)。闪光模块(33)可以包括在其中发射光的发光装置。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装置操作或用户的控制来操作闪光模块(33)。
以上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结构、效果等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并且不一定仅限于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在每个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特征、结构、效果等可以由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针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组合或修改。因此,与这样的组合和修改相关的内容应该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尽管上文已经对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制本发明,并且上文在不脱离本实施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范围内向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进行了例示。可以看出的是,尚未进行的各种修改和应用是可能的。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具体示出的每个部件可以通过修改来实现。而与这样的修改和应用相关的差异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光学系统,包括:
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其沿光轴从对象侧到传感器方向依次布置并且分别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符号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符号彼此相反,
其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式:-1.5<f_2/f_1<0
(f_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_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其中,包括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的有效直径的大小小于图像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一个透镜组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沿所述光轴从所述对象侧到所述传感器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沿所述光轴从所述对象侧到所述传感器方向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侧设置的透镜具有正(+)折射能力,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组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侧设置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具有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的透镜具有负(-)折射能力,并且
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具有凸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侧设置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具有凹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式1:
[式1]
1<L_G1/L_G2<4
(在式1中,L_G1是指所述光轴方向上的从包括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此外,L_G2是指所述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式2:
[式2]
4<TTL/L_G2<7
(在式2中,L_G2是指所述光轴(OA)方向上的从包括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的透镜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最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传感器侧表面的顶点的距离。TTL(总轨道长度)是指所述光轴方向上的从包括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多个透镜中的最靠近所述对象的透镜的对象侧表面的顶点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上表面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非圆形形状的至少一个透镜。
9.一种包括光学系统和驱动构件的摄像装置模块,所述摄像装置模块包括:
其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
其中,所述驱动构件控制所述第二透镜组的位置。
CN202280012322.0A 2021-01-28 2022-01-26 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Pending CN116783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12629A KR20220109228A (ko) 2021-01-28 2021-01-28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021-0012629 2021-01-28
PCT/KR2022/001385 WO2022164196A1 (ko) 2021-01-28 2022-01-26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3534A true CN116783534A (zh) 2023-09-19

Family

ID=82654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2322.0A Pending CN116783534A (zh) 2021-01-28 2022-01-26 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504797A (zh)
KR (1) KR20220109228A (zh)
CN (1) CN116783534A (zh)
TW (1) TW202246830A (zh)
WO (1) WO2022164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6964A1 (ko) * 2022-11-16 2024-05-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및 카메라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2541B2 (ja) * 1990-02-19 1998-11-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複合型ズームレンズ
JPH09101454A (ja) * 1995-10-05 1997-04-1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コンパクトな2群ズームレンズ
JPH10104516A (ja) * 1996-09-30 1998-04-24 Nikon Corp 小型の変倍光学系
KR100453340B1 (ko) * 1997-09-09 2005-05-13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컴팩트줌렌즈
JP2011138047A (ja) * 2009-12-28 2011-07-14 Olympus Imaging Corp 光路反射型の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504797A (ja) 2024-02-01
TW202246830A (zh) 2022-12-01
KR20220109228A (ko) 2022-08-04
WO2022164196A1 (ko) 2022-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61585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CN116783534A (zh) 光学系统和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CN117999506A (zh) 光学系统以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光学模块和相机模块
CN117836690A (zh) 光学系统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相机模块
KR20220132993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6018536A (zh) 光学系统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
KR20220019487A (ko) 광학계
US20240045178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EP4261588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EP4261584A1 (en) Optical system
KR20230094152A (ko) 광학계,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모듈 및 카메라 모듈
EP4261586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118043716A (zh) 光学系统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光学模块和相机模块
KR20220169224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6745675A (zh) 光学系统和包括该光学系统的相机模块
CN117529681A (zh) 光学系统以及包括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KR20220032891A (ko) 광학계
KR20230009727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7480425A (zh) 光学系统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KR20230000129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20148028A (ko) 광학계
CN117501163A (zh) 光学系统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模块
KR20220045716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7897644A (zh) 光学系统和包括该光学系统的相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