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2334A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82334A CN116782334A CN202210221809.1A CN202210221809A CN116782334A CN 116782334 A CN116782334 A CN 116782334A CN 202210221809 A CN202210221809 A CN 202210221809A CN 116782334 A CN116782334 A CN 1167823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de
- transmission
- nodes
- path
- adjac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5000008694 Humulus lupul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基于该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该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并向该第三节点发送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的该传输配置参数。通过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能够提高通信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频大带宽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通信频段升高导致覆盖范围缩小,因此可在传统上下行链路通信的基础上加入边链路协作通信,然而,由于设备自身功率和信号处理能力的限制,无法进行远距离传输,此时可引入中继多跳传输方式协作通信。
例如在传统上下行链路点对点传输的基础上,部署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可以实现上行覆盖增强,IAB节点可以作为中继节点将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转发给基站(base station,BS)。在这种通信模式中,BS可以集中分配IAB节点和终端设备的收发时间单元、可用资源(例如,可用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空间资源等)、传输路径,从而避免传输块在IAB节点处发生冲突,保证传输可靠性和时延要求。
但是上述由集中控制节点(例如BS)统一配置的通信模式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且无法适用于缺乏集中控制节点的通信网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的通信方法和装置,能够提高通信的灵活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节点执行,第一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也可以是配置在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基于该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该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向第三节点发送该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节点可以是源节点,第二节点可以是目的节点,源节点可以确定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从而为第三节点集中配置传输配置参数,并将该传输配置参数传输至第三节点,使得第三节点可以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传输路径包括相邻第三节点间的直接传输路径(例如单跳路径,即相邻第三节点间仅需一跳),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传输路径(例如多跳路径,即相邻第三节点间需要多跳,且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辅助的节点可以不同,中继辅助的节点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可见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按需选择,无需第一节点集中配置,例如可以通过增加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的数量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时,可以根据无线环境的特点,例如,对于网络节点快速进入退出的车联网场景而言,每个网络节点间的信道变化快,即信道质量难以实时获取,因此源节点可以根据最少跳数准则确定主路径。或者工业互联网场景,网络节点相对比较固定,信道变化慢,因此源节点可以依据最小路损准则确定主路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和以下至少一项确定该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传输块数量、误码率的阈值、传输总时延、该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节点的数量。
在上述方案中,误码率还可以理解为误比特率,误块(编码块)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在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的过程中,例如当传输块的数量较多时,可以适当缩减节点收发周期,即可以减少传输块等待发送的时间。当传输块的数量越少时,可以适当减少第三节点的数量。再例如,对于高可靠传输(例如误码率较低,低于一定阈值),可以减少第三节点的数量,且可以适当增加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的数量,因在相邻第三节点间提供更多路径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再例如,如果一个通信系统中节点的数量较少,可以适当增加第三节点的数量,从而减少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的数量,以降低协作传输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节点为第三节点配置节点收发周期和/或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能够避免传输块从源节点经过多跳到达目的节点的过程中发生拥塞、冲突和碰撞。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基于上述方案,当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时,第三节点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传输块,因此还需为第三节点配置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以避免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发生冲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获取相邻节点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目的节点和跳数,或者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目的节点和路损,基于该配置信息确定该主路径。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中的节点可以与相邻节点间交互配置信息,从而确定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较为优选的主路径。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三节点执行,第三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也可以是配置在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该方法包括:第三节点获取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节点可以是源节点,第二节点可以是目的节点,第三节点获取第一节点配置的传输配置参数,使得第三节点可以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传输路径包括相邻第三节点间的直接传输路径(例如单跳路径,即相邻第三节点间仅需一跳),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传输路径(例如多跳路径,即相邻第三节点间需要多跳,且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可以不同,中继节点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可见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按需选择,无需第一节点集中配置,例如可以通过增加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的数量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时,可以根据无线环境的特点,例如,对于网络节点快速进入退出的车联网场景而言,每个网络节点间的信道变化快,即信道质量难以实时获取,因此源节点可以根据最少跳数准则确定主路径。或者工业互联网场景,网络节点相对比较固定,信道变化慢,因此源节点可以依据最小路损准则确定主路径。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节点为第三节点配置节点收发周期和/或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能够避免传输块从源节点经过多跳到达目的节点的过程中发生拥塞、冲突和碰撞。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基于上述方案,当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时,第三节点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传输块,因此还需为第三节点配置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以避免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发生冲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信息,该传输方式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和该传输路径对应的时间单元。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一节点,第一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也可以是配置在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主路径,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该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该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该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该收发单元用于向第三节点发送该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基于该主路径和以下至少一项确定该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传输块数量、误码率的阈值、传输总时延、该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节点的数量。
误码率还可以是误比特率,误块(编码块)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还用于第一节点获取相邻节点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目的节点和跳数,或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目的节点和路损,该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该配置信息确定该主路径。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三节点,第三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也可以是配置在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该收发单元用于获取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该处理单元用于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信息,该传输方式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和该传输路径对应的时间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与处理器可能是分离部署的,也可能是集中部署的。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第一节点(第三节点)或配置于第一节点(第三节点)中的芯片,第一节点、第三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当该装置为配置于第一节点(第三节点)中的芯片时,该通信接口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上的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电路、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管脚或相关电路等。该处理器也可以体现为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
可选地,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逻辑电路和输入/输出接口,该逻辑电路用于与输入/输出接口耦合,通过该输入/输出接口传输数据,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上述第三方面至第八方面带来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有益效果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跳网络拓扑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同网络拓扑中不同第三节点数量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节点和中继节点都为全双工节点的传输方式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节点全双工和中继节点半双工的传输方式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节点和中继节点都为半双工节点的传输方式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1示出的系统100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网络设备10,终端设备20、终端设备21、终端设备22和终端设备23。其中,网络设备10与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上下行链路进行通信,终端设备之间通过边链路(sidelink,SL)(边链路还可以称为侧行链路,本申请统一为边链路。)进行通信,例如网络设备10通过下行链路(downlink,DL)向终端设备21发送信令/数据,终端设备20通过上行链路(uplink,UL)向网络设备发送信令/数据。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21之间通过边链路通信,终端设备21和终端设备22之间通过边链路通信。当终端设备23没有在网络设备10的覆盖范围内时,终端设备22可以作为中继节点辅助终端设备23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此时终端设备22可以为IAB节点。或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中继方式辅助终端设备23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的系统200可以是网状(mesh)网络,包括多个节点,其中每个空心圆代表一个节点,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两个空心圆之间的连线可以理解为边链路。S(即source)表示源节点,D(即destination)表示目的节点,可见,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有多个传输路径可以选择,且每个传输路径中都需多跳,因此该传输路径也可称为多跳传输路径。
在上述系统100中,有中继节点辅助通信的场景,在此场景中中继转发的方式拓扑关系比较简单,网络设备可以集中配置中继节点和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例如接收时间单元、发送时间单元、可用的资源(例如可用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空间资源)、传输路径(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或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中继辅助通信)等。因此可以避免传输块在中继节点处的接收时间单元和发送时间单元发生冲突,从而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
但是采用网络设备集中为每一个中继节点和终端设备配置传输参数的方式灵活性和扩展性较差,无法根据业务需要和信道质量的变化实时调整。并且不能应用于类似系统200这种没有集中式控制节点的通信系统。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能够提高通信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并且可适用于更多的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统、高级的长期演进(LTE advanced,LTE-A)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系统或未来演进的通信系统(例如,6G移动通信系统),车到其它设备(vehicle-to-X V2X),其中V2X可以包括车到互联网(vehicle to network,V2N)、车到车(vehicle to vehicle,V2V)、车到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车到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等、车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vehicle,LTE-V)、车联网、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机器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machine,LTE-M),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能够接收网络设备调度和指示信息的无线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
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是包括无线通信功能(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车载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列车、飞机、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例如机器人等)、车联网中的无线终端(例如车载设备、整车设备、车载模块、车辆等)、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网络中的终端等。
其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无线网络中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是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又可以称为接入网设备。
该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homeevolved NodeB,HeN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RRC层的信息由CU生成,最终会经过DU的PHY层封装变成PHY层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为方便理解实施例对以下术语进行解释:
1、多跳传输时延:指单个传输块从起点经过多跳传输到达终点所需的时延。对于无线Mesh网络的多跳传输时延,起点指源节点、终点指和目的节点。对于无线Mesh网络中相邻第三节点间的多跳传输时延,起点指当前第三节点、终点指当前第三节点的下一跳第三节点,第三节点指无线Mesh网络中传输块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多跳传输路径上必须经过的节点。
2、节点收发周期:指连续两个传输块发送的最小时间间隔,即通信系统经过一段时间到达稳态后,无线Mesh网络中任一节点发送接收时间单元和传输路径出现周期性重复的最小时间间隔,即发送接收时间单元和传输路径作为一个整体,会出现周期性重复,节点收发周期为周期性重复的最小时间间隔。
3、拥塞:指因通信系统中节点的收发周期不同而导致的现象,可以理解为传输块从收发周期小的节点向收发周期大的节点传输时出现的滞留现象。
4、冲突:指半双工节点在特定时刻既需要向下一跳节点发送传输块又需要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传输块而导致的收发时间单元失配。
5、碰撞:指连续两个传输块经过不同路径同时到达同一节点导致的无法正确接收。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流程图。图3示例的方法300包括:
S310,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
应理解,第一节点是源节点,第二节点是目的节点,源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目的节点也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
示例地,该条件包括第一条件或第二条件:
第一条件: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
第二条件: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节点基于第一条件确定主路径。
示例地,第一节点为源节点,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传输信号,在传输信号前,第一节点获取节点#1(节点#1为与第一节点相邻的节点)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目的节点以及跳数。表1对配置信息以路由表信息示例,示出了第一节点获取节点B的路由表后第一节点的路由表变化情况,变化前第一节点本地的路由表为路由表#A1,变化后第一节点本地的路由表为路由表#A2。其中,路由表状态变化包括5种:添加/替换/更新/维持/删除,上述状态变化的触发条件包括:
1)添加:若节点B中的目的节点未在路由表#A1出现,则添加该条路由信息。
例如,节点B的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T没有未在路由表#A1出现,则添加该条路由信息,即路由表#A2中出现了目的节点为T的这一条路由。
2)替换:若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已在路由表#A1出现,路由表#A1中对应该目的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节点B,则替换该条路由的下一跳节点和跳数。
例如,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R在路由表#A1出现,并且路由表#A1中第四行路由的下一跳节点为节点B,则将下一跳节点D替换为B,将跳数由4替换为2。
3)更新:若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已在路由表#A1出现,路由表#A1中对应该目的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节点B,且路由表#B对应的跳数小于路由表#A1对应的跳数,则更新路由表#A1中该条路由信息的跳数。
例如,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O已在路由表#A1出现,路由表#A1中对应该目的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节点B,且路由表#B对应的跳数3小于路由表#A1对应的跳数6,则更新后路由表#A2中该条路由信息的跳数为4。
4)维持:若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已在路由表#A1出现,路由表#A1中对应该目的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不为节点B,且路由表#B对应的跳数大于路由表#A1对应的跳数,则维持路由表#A1中该条路由信息。
例如,若路由表#B中的目的节点Q已在路由表#A1出现,路由表#A1中对应该目的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节点C,且路由表#B对应的跳数5大于路由表#A1对应的跳数3,则维持路由表#A1中该条路由信息。
5)删除:若一段时间内未收到相邻节点B的路由表更新信息,则删除路由表#A1中下一跳节点为节点B的路由信息。
应理解,若一段时间内未收到相邻节点B的路由表更新信息,则该节点B有可能下线了。例如关机,或者超出覆盖范围了,此时可以删除下一跳节点为B的路由信息。
表1
第一节点与节点B之间进行路由表交互,并更新路由表,得到向目的节点之间跳数最少的路由,节点B到节点C(与节点B相邻)之间的路由同理,由节点B与节点C之间进行路由表的交互确定,以此类推,直至确定节点N(与第二节点相邻)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路由。当第一节点发信号至第二节点后,第二节点会原路径发送反馈信息给第一节点,该反馈信息可用于指示第一节点,该路径已达第二节点,使得第一节点可以确定该路径为主路径。
应理解,第一条件适用于车联网场景,因对于网络节点快速进入退出的车联网场景而言,每个网络节点间的信道变化快,即信道质量难以实时获取,因此源节点可以根据第一条件确定主路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节点基于第二条件确定主路径。
示例地,第一节点为源节点,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传输信号,在传输信号前,第一节点获取节点#1(节点#1为与第一节点相邻的节点)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目的节点以及路损。
第一节点与节点#1之间进行路由表交互,并更新路由表,得到向目的节点之间路损最少的路由,节点#1到节点#2(与节点#1相邻)之间的路由同理,由节点#1与节点#2之间进行路由表的交互确定,以此类推,直至确定节点#n(节点#n与第二节点相邻)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路由。当第一节点发信号至第二节点后,第二节点会原路径发送反馈信息给第一节点,该反馈信息可用于指示第一节点,该路径已达第二节点,使得第一节点可以确定该路径为主路径。
图4是多跳网络拓扑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路径损耗,表2给出了最佳路径迭代更新过程。具体过程包括:
1)源节点将网络节点划分为已选节点集合和候选节点集合。初始时,已选节点集合只包括源节点,候选节点集合包括除源节点之外的其余网络节点;
2)源节点与相邻节点之间进行路由表交互,在候选节点集合中选择到源节点路损较小的节点,并将该节点从候选节点集合移至已选节点集合;
3)更新源节点到已选节点集合中每个节点的最佳路径;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目的节点被纳入已选节点集合,并且迭代更新得到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路损最小的主路径。
表2
A | B | C | D | E | F | |
S1 | 0 | / | 2 | / | 3 | / |
D1 | 0 | / | 2 | / | / | / |
S2 | 0 | 8 | 2 | 7 | 3 | / |
D2 | 0 | / | 2 | / | 3 | / |
S3 | 0 | 8 | 2 | 5 | 3 | 7 |
D3 | 0 | / | 2 | 5 | 3 | / |
S4 | 0 | 8 | 2 | 5 | 3 | 6 |
D4 | 0 | / | 2 | 5 | 3 | 6 |
示例地,结合图4和表2予以说明,S(Selection)表示源节点A到已选节点集合中的节点之间的路径,D(Determination)表示相邻节点间路由表交互后,确定的路损较小的路径。A是源节点,F是目的节点。
初始时,已选节点集合只包括源节点A,从图4可知源节点A与节点C和E相邻,通过源节点A与节点C和E进行路由表交互后可知源节点A与节点C之间的路损为2,源节点A与节点E之间的路损为3,S1表示从与已选节点集合(节点A)连通的候选节点集合(节点C和节点E)中进行选择,D1在路径A-C和路径A-E中确定路损较小的路径为A-C,并将节点C加入已选节点集合。
节点C与节点B和D相邻,节点C与节点B和D之间可以通过交互路由表得知节点C与节点B之间的路损为6,节点C与节点D之间的路损为5,S2表示从与已选节点集合(节点A和节点C)连通的候选节点集合(节点B、节点D和节点E)中进行选择,D2在路径A-C-B、路径A-C-D和路径A-E中确定路损较小的路径为A-E,并将节点E加入已选节点集合。
节点E与节点D和F相邻,节点E与节点D和F之间可以通过交互路由表得知节点E与节点D之间的路损为2,节点E与节点F之间的路损为4,引入节点E后,节点A到节点D之间新增一条路径A-E-D,且A-E-D的路损小于A-C-D的路损,则将节点A到节点D之间的最小路损路径替换为A-E-D,S3表示从与已选节点集合(节点A、节点C和节点E)连通的候选节点集合(节点B、节点D和节点F)中进行选择,D3在路径A-C-B、路径A-E-D和路径A-E-F中确定路损较小的路径为A-E-D,并将节点D加入已选节点集合。
节点D与节点F相邻,节点D与节点F之间可以通过交互路由表得知节点D与节点F之间的路损为1,引入节点D后,节点A到节点F之间新增一条路径A-E-D-F,且A-E-D-F的路损小于A-E-F的路损,则节点A到节点F之间的最小路损路径替换为A-E-D-F,S4表示从与已选节点集合(节点A、节点C、节点D和节点E)连通的候选节点集合(节点B、节点F)中进行选择,D4在路径A-C-B和路径A-E-D-F中确定路损较小的路径为A-E-D-F,并将节点F加入已选节点集合。此时源节点(节点A)可以确定到目的节点(节点F)的路径A-E-D-F为主路径,路损为6。
应理解,第二条件适用于工业互联网场景,因对于工业互联网场景而言,网络节点相对比较固定,信道变化慢,因此源节点可以依据最小路损准则确定主路径。
S320,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该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和以下至少一项确定该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传输块数量、误码率的阈值、传输总时延、该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节点的数量。
可选地,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示例地,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和传输块数量确定该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如果源节点需要传输的传输块的数量较多,则可以适当缩减节点收发周期,即可以减少每个传输块等待发送的时间。如果源节点需要传输的传输块的数量较少,则可以适当减少该主路径上第三节点的数量,或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跳数。
示例地,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和可靠性要求(比如,与误码率的阈值比较可知可靠性要求的高低)确定该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如果可靠性要求较高(即误码率小于阈值),则可以减少确定的第三节点的数量,适当增加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的数量也可以提高传输可靠性(在相邻第三节点间提供更多路径因此也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应理解,第三节点也可以有中继转发的能力,此处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之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应理解,误码率还可以理解为误比特率,误块(编码块)率,是表征传输可靠性的参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地,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和传输总时延确定该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传输总时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个传输块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多跳传输时延,第二部分为传输块周期性发送所需要的时间。第一节点基于传输总时延确定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从而使得传输块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时延满足传输块的传输总时延要求。
示例地,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确定该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如果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因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时,第三节点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传输块,因此还需为第三节点配置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以避免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发生冲突。
示例地,第一节点基于该主路径和节点的数量确定该主路径上的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如果一个通信系统中节点的数量较少,可以适当增加第三节点的数量,从而减少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的数量,以降低协作传输的复杂度。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同网络拓扑中不同第三节点数量的示意图。
如图5中的(a)所示,在主路经中选择了5个第三节点(除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外),主路经上的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也属于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收发周期为2,相邻第三节点间的多跳传输时延分别为2/2/2/2/2/2,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数量分别为1/1/0/2/1/2(可由第三节点根据信道确定中继节点具体是哪个节点,如果信道发生变化,第三节点还可以根据信道的变化调整选择的中继节点),图5中的(a)所示连线上方的数字可以表示时间单元的索引。如图5中的(a)所示在主路经中选择的第三节点数量较多,相邻第三节点之间的中继节点数量较少,因此比较适用传输块数量多且协作传输复杂度低的场景。
如图5中的(b)所示,在主路经中选择了3个第三节点(除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外),主路经上的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也属于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收发周期为2,相邻第三节点间的多跳传输时延分别为3/3/3/3,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数量分别为2/3/2/3(可由第三节点根据信道确定中继节点具体是哪个节点,如果信道发生变化,第三节点还可以根据信道的变化调整选择的中继节点),图5中的(b)所示连线上方的数字可以表示时间单元的索引。如图5中的(b)所示在主路经中选择的第三节点数量适中,相邻第三节点之间的中继节点数量较多,因此比较适用传输块数量多且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
如图5中的(c)所示,在主路经中选择了2个第三节点(除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外),主路经上的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也属于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收发周期为3,相邻第三节点间的多跳传输时延分别为3/3/3,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数量分别为3/2/3(可由第三节点根据信道确定中继节点具体是哪个节点,如果信道发生变化,第三节点还可以根据信道的变化调整选择的中继节点),图5中的(c)所示连线上方的数字可以表示时间单元的索引。如图5中的(c)所示在主路经中选择的第三节点数量较少,相邻第三节点之间的中继节点数量较多,因此比较适用传输块数量少且总传输时延低的场景。
S330,第一节点向第三节点发送该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对应的,第三节点接收该传输配置参数。
S340,第三节点接收该传输配置参数后,根据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三节点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信息,该传输方式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示例地,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和该传输路径对应的时间单元,传输路径包括相邻第三节点间的直接传输路径(例如单跳路径,即相邻第三节点间仅需一跳),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传输路径(例如多跳路径,即相邻第三节点间需要多跳,且相邻第三节点间中继节点可以不同,中继节点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可见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按需选择,无需第一节点集中配置。
当第三节点为全双工节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也为全双工节点时,节点(包括第三节点和中继节点)收发周期小于或等于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且相邻第三节点间无需接收时间单元和发送时间单元协调(全双工节点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第三节点可以根据节点收发周期、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路径这四方面因素可以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表3示出了不同节点收发周期、相邻第三节点间不同传输时延、不同中继节点数量,在多跳网络不发生拥塞、冲突、碰撞的前提下,所有可能的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图6示例了不同情况下相邻第三节点之间所有的传输方式,M表示第三节点#1,N表示第三节点#2,第三节点#2是和第三节点#1相邻的第三节点,图中实心圆表示全双工节点,除了M、N两个第三节点之外的实心圆节点为中继节点,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传输路径,箭头所指方向为传输方向,数字表示时间单元索引,时间单元的索引为0表示不在任何时间单元上传输,后文类似情况同此理解。
表3
中继节点数量 | 节点收发周期 | 传输时延 | 传输方式 |
0 | 1 | 1 | 1 |
0 | 2 | 2 | 1 |
1 | 2 | 2 | 4 |
1 | 3 | 3 | 36 |
2 | 2 | 2 | 4 |
2 | 2 | 3 | 195 |
2 | 3 | 3 | 585 |
示例地,结合表3和图6,对中继节点数量为1,节点收发周期为2,传输时延为2的情况下,对第三节点#1和第三节点#2之间的传输方式的所有可能予以说明,其他情况以此类推,不再赘述。第三节点#1和第三节点#2之间的传输方式共有4种,第一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索引为1的时间单元,后文类似描述以此理解)向中继节点发送传输块,该中继节点通过时间单元#2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第二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同时向中继节点和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该中继节点通过时间单元#2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第三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向中继节点发送传输块,第三节点#1和该中继节点通过时间单元#2同时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第四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同时向中继节点和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第三节点#1和该中继节点通过时间单元#2同时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
应理解,上述第三、四种传输方式中同时到达同一节点的传输块为同一传输块,因此不会发生碰撞的情况。例如第三种传输方式中,第三节点#2在时间单元#2同时接收来自第三节点#1和中继节点发送的同一传输块。第三节点#1可以基于传输路径的信噪比选择具体采用上述哪种传输方式向第三节点#2传输传输块。或者第三节点#1还可以基于其他方式选择向第三节点#2的传输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表4是不同路损下,误块率等于0.1时五种传输方式(节点收发周期为2,传输时延为2)所需的信噪比。可以看出,第三节点#1到第三节点#2的路损远大于第三节点#1到中继节点以及中继节点到第三节点#2的路损时,选择第一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到第三节点#2的路损远大于第三节点#1到中继节点的路损,中继节点到第三节点#2的路损介于两者之间,选择第二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到第三节点#2的路损与第三节点#1到中继节点或中继节点到第三节点#2的路损相近时,选择相邻第三节点间直传和重传,相邻第三节点间直传即相邻第三节点间不通过中继辅助的传输,重传即相邻第三节点间重复传输同一传输块。
表4
应理解,节点收发周期和传输时延的单位可以是时间单元,该时间单元可以是时隙、帧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后文类似情况同此理解。
当第三节点为全双工节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时,节点(包括第三节点和中继节点)收发周期小于或等于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且相邻第三节点间无需接收时间单元和发送时间单元协调(全双工节点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第三节点可以根据节点收发周期、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路径这四方面因素可以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表5示出了不同节点收发周期、相邻第三节点间不同传输时延、不同中继节点数量,在多跳网络不发生拥塞、冲突、碰撞的前提下,所有可能的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图7示例了不同情况下相邻第三节点之间所有的传输方式,M表示第三节点#1,N表示第三节点#2,第三节点#2是和第三节点#1相邻的第三节点,图中实心圆表示全双工节点,空心圆表示半双工节点(即中继节点),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传输路径,箭头所指方向为传输方向,数字表示时间单元索引。
表5
中继节点数量 | 节点收发周期 | 传输时延 | 传输方式 |
0 | 1 | 1 | 1 |
0 | 2 | 2 | 1 |
1 | 2 | 2 | 4 |
1 | 3 | 3 | 28 |
2 | 2 | 2 | 4 |
2 | 2 | 3 | 20 |
2 | 3 | 3 | 376 |
从表5可以看出,由于中继节点是半双工节点,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因此相对于中继节点是全双工节点而言,传输方式的数量会相对较少。例如,中继节点数量为1、节点的收发周期为3、传输时延为3的情况下,如果中继节点是全双工节点,则第三节点#1和第三节点#2之间的传输方式有36种,而中继节点是半双工节点,则第三节点#1和第三节点#2之间的传输方式只有28种。具体的传输方式有哪些,可参见图7,图7的理解与图6类似,不再赘述。第三节点#1可以基于传输路径的信噪比选择具体采用多个传输方式中的哪种传输方式向第三节点#2传输传输块。或者第三节点#1还可以基于其他方式选择向第三节点#2的传输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当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时,节点(包括第三节点和中继节点)收发周期小于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且相邻第三节点间需要协调接收时间单元和发送时间单元(半双工节点不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第三节点可以根据节点收发周期、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节点的接收和发送时间单元、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路径这五方面因素可以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表6示出了不同节点收发周期、相邻第三节点间不同传输时延、不同发送接收时间单元、不同中继节点数量,在多跳网络不发生拥塞、冲突、碰撞的前提下,所有可能的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图8示例了不同情况下相邻第三节点之间所有的传输方式,M表示第三节点#1,N表示第三节点#2,第三节点#2是和第三节点#1相邻的第三节点,图中空心圆表示半双工节点,除了M、N两个第三节点之外的空心圆节点为中继节点,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传输路径,箭头所指方向为传输方向,数字表示时间单元索引。
表6
表6中,收发时间单元即为接收和发送时间单元,T为发送时间单元,R为接收时间单元。例如,中继节点数量为1、节点的收发周期为3、传输时延为2的情况下,共有3种传输方式。第一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同时向中继节点和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该中继节点通过时间单元#2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其中每个节点的收发时间单元排列为TRR或RRT。第二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向中继节点发送传输块,该中继节点和第三节点#1同时通过时间单元#2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其中每个节点的收发时间单元排列为TTR或TRT。第三种传输方式:第三节点#1通过时间单元#1同时向中继节点和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该中继节点和第三节点#1同时通过时间单元#2向第三节点#2发送传输块,其中每个节点的收发时间单元排列为TTR或RRT。中继节点数量、节点的收发周期、传输时延为其他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不再赘述。第三节点#1可以基于传输路径的信噪比选择具体采用上述哪种传输方式向第三节点#2传输传输块。或者第三节点#1还可以基于其他方式选择向第三节点#2的传输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上述流程图中各步骤的先后顺序依照方法的内在逻辑确定,上述流程图中所示的序号仅为示例,不对本申请步骤的先后顺序造成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表格仅为示例,上述表格还可以进行合并、拆分或进行其他变化,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个)“是指一项(个)或者多项(个),“至少两项(个)“以及“多项(个)”是指两项(个)或两项(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需注意的是,图3中示意的执行主体仅为示例,该执行主体也可以是支持该执行主体实现图3所示方法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上文结合附图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实施例,下面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理解,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与装置实施例的描述可以相互对应,因此,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前面方法实施例。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第三节点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发射端设备或者接收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发射端设备或者接收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400包括收发单元410和处理单元420。收发单元410可以与外部进行通信,处理单元420用于进行数据处理。收发单元4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
可选的,收发单元410可以包括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发送单元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发送操作。接收单元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发送单元,而不包括接收单元。或者,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而不包括发送单元。具体可以视通信装置400执行的上述方案中是否包括发送动作和接收动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和/或数据,处理单元42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或者和/或数据。
在一种设计中,通信装置4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方法300)中第一节点所执行的动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可以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收发单元4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节点的接收或发送的操作,处理单元4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节点内部处理的操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可以为包括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设备。或者,该通信装置400可以为配置在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例如,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这种情况下,收发单元410可以为接口电路、管脚等。具体地,接口电路可以包括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处理单元420可以包括处理电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420用于确定主路径,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该处理单元420还用于基于该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该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该收发单元410用于向第三节点发送该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20基于该主路径和以下至少一项确定该第三节点和该传输配置参数:传输块数量、误码率的阈值、传输总时延、该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节点的数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410还用于第一节点获取相邻节点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和目的节点,该配置信息还包括跳数或路损,该处理单元420还用于基于该配置信息确定该主路径。
在另一种设计中,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4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方法300)中第三节点所执行的动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可以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收发单元4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三节点的接收或发送的操作,处理单元4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三节点内部处理的操作。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400可以为包括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设备。或者,该通信装置400可以为配置在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部件,例如,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这种情况下,收发单元410可以为接口电路、管脚等。具体地,接口电路可以包括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处理单元420可以包括处理电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410用于获取传输配置参数,该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该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该处理单元420用于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该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420还用于基于该传输配置参数确定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信息,该传输方式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数量、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中继节点为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和该传输路径对应的时间单元。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500。该通信装置500包括处理器510,处理器510与存储器520耦合,存储器5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或者和/或数据,处理器510用于执行存储器5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和/或者数据,使得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被执行。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500包括的处理器510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如图10所示,该通信装置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20。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500包括的存储器52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存储器520可以与该处理器510集成在一起,或者分离设置。
可选地,如图10所示,该通信装置5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530和/或通信接口,收发器530和/或通信接口用于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例如,处理器510用于控制收发器530和/或通信接口进行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
可选地,可以将收发器53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模块,将收发器53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模块,即收发器530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收发器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模块、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器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模块、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器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发射模块或者发射电路等。
作为一种方案,该通信装置50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300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操作。例如,处理器5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内部执行的操作(例如S310、S320的操作),收发器53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接收或发送的操作(例如S330的操作)。
作为一种方案,该通信装置50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三节点执行的操作。例如,处理器5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300中由第三节点内部执行的操作(例如S340的操作),收发器53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三节点执行的接收或发送的操作(例如步骤S330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600,该通信装置600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芯片。该通信装置6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方法300)中由第一节点或第三节点所执行的操作。
当该通信装置600为终端设备时,图11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1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
如图11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610和处理单元620。收发单元610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或收发电路等。处理单元620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
可选地,可以将收发单元6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6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6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装置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发射装置或发射电路等。
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620和收发单元610用于执行图3中第一节点侧的操作。
示例地,处理单元620用于执行图3中的S310、S320中的处理操作。收发单元610用于执行图3中的S330中的收发操作。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620和收发单元610用于执行图3中第三节点侧的操作。
示例地,处理单元620用于执行图3中的S340中的处理操作。收发单元610用于执行图3中的S330中的收发操作。
应理解,图11仅为示例而非限定,上述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的终端设备可以不依赖于图11所示的结构。
当该通信装置600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可以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
如图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700。该通信装置700包括逻辑电路710以及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720。
其中,逻辑电路710可以为通信装置700中的处理电路。逻辑电路710可以耦合连接存储单元,调用存储单元中的指令,使得通信装置700可以实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方法和功能。输入/输出接口720,可以为通信装置700中的输入输出电路,将通信装置700处理好的信息输出,或将待处理的数据或信令信息输入通信装置700进行处理。
作为一种方案,该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操作。
例如,逻辑电路7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处理相关的操作,如,用于实现方法300中的步骤S310,或S320中的处理操作。输入/输出接口72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相关的操作,如图3中的步骤S330中第一节点的收发操作。逻辑电路710执行的操作具体可以参见上文对处理单元420的说明,输入/输出接口720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见上文对收发单元410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种方案,该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三节点执行的操作。
例如,逻辑电路7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三节点执行的处理相关的操作,如,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三节点执行的处理相关的操作,输入/输出接口72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三节点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相关的操作,如,图3中的步骤S330中第三节点的收发操作。逻辑电路710执行的操作具体可以参见上文对处理单元420的说明,如图3中的步骤S340中第三节点的处理操作。逻辑电路710执行的操作具体可以参见上文对处理单元420的说明,输入/输出接口720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见上文对收发单元410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述通信装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例如,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方法。例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方法,或由第三节点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方法,或由第三节点执行的方法。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通信装置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c,SSD))等。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第三节点与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第三节点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所述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
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所述传输配置参数,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主路径和以下至少一项确定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传输配置参数:
传输块数量、误码率的阈值、传输总时延、所述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节点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所述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主路径,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获取相邻节点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和目的节点,所述配置信息还包括跳数或路损;
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主路径。
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节点获取传输配置参数,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所述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
所述第三节点基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所述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点基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包括:
所述第三节点基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信息,所述传输方式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数量、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所述中继节点为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和所述传输路径对应的时间单元。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主路径,所述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主路径确定第三节点和传输配置参数,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
收发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所述传输配置参数,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主路径和以下至少一项确定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传输配置参数:
传输块数量、误码率的阈值、传输总时延、所述主路径中节点的双工能力、节点的数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所述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获取相邻节点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下一跳节点和目的节点,所述配置信息还包括跳数或路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主路径。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获取传输配置参数,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用于确定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所述主路径包括满足条件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必经的节点;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跳数最少;或
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路损最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节点收发周期和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时延中的至少一项。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点为半双工节点,所述传输配置参数还包括发送时间单元和接收时间单元。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传输配置参数确定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信息,所述传输方式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数量、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所述中继节点为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参与传输的节点。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第三节点间的传输方式包括传输路径和所述传输路径对应的时间单元。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
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
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逻辑电路和输入输出接口,所述逻辑电路用于与输入/输出接口耦合,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传输数据,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执行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21809.1A CN116782334A (zh) | 2022-03-07 | 2022-03-07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PCT/CN2023/075806 WO2023169153A1 (zh) | 2022-03-07 | 2023-02-14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21809.1A CN116782334A (zh) | 2022-03-07 | 2022-03-07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82334A true CN116782334A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7937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21809.1A Pending CN116782334A (zh) | 2022-03-07 | 2022-03-07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82334A (zh) |
WO (1) | WO202316915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11619B2 (en) * | 2008-02-08 | 2012-02-07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ting data in wireless networks |
WO2012120769A1 (ja) * | 2011-03-09 | 2012-09-1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中継装置、中継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3078795B (zh) * | 2012-12-29 | 2015-09-02 | 天津大学 | 提高无线网络吞吐量的协作路由方法 |
CN106851769A (zh) * | 2015-12-03 | 2017-06-1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生成路由信息及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装置 |
CN116325849A (zh) * | 2020-08-06 | 2023-06-23 | 京瓷株式会社 | 通信控制方法 |
-
2022
- 2022-03-07 CN CN202210221809.1A patent/CN116782334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14 WO PCT/CN2023/075806 patent/WO2023169153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69153A1 (zh) | 2023-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426479B2 (ja) | Harqプロセスごとにフィードバックを有効化/無効化するharqコードブック構築 | |
US10080184B2 (en)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n a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NAN) cluster | |
US11317453B2 (en) |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reducing mutual inter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erminal devices,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
CN112218375A (zh) | 确定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757131B (zh) |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
US1208223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 for full-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21042362A1 (zh) | 一种无线通信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以及通信设备 | |
WO2021078129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3202534A1 (zh) | 多跳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3030205A1 (zh) | 资源指示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2399574B (zh) |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以及通信设备 | |
CN116782334A (zh)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
WO2022217443A1 (zh) | 信道估计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 |
WO2021072602A1 (zh) | 链路失败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210227476A1 (en) | Variable-length coding in a noma-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19174054A1 (zh) | 确定第一多天线发送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WO2024140269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4208079A1 (zh)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24093524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装置以及系统 | |
WO2023065325A1 (zh) | 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共享信道传输及装置 | |
WO2022199322A1 (zh) | 一种通信协作方法及装置 | |
WO2024061014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4077446A1 (zh) |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WO2023279399A1 (zh) | 侧行传输资源的确定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WO2024067171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