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0509A -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0509A
CN116760509A CN202310598535.2A CN202310598535A CN116760509A CN 116760509 A CN116760509 A CN 116760509A CN 202310598535 A CN202310598535 A CN 202310598535A CN 116760509 A CN116760509 A CN 116760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abnormal
data
abnormality
anoma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985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广
杨长存
吴晓星
槐俊纺
边红旗
徐明明
杨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qi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qi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qi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qi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985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605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60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0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62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 H04L47/62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 H04L47/627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based on prio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的,获取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若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计算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根据异常相关系数,获取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若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若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根据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可提升电力数据的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是指通过通信技术将电力系统中产生、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并通过控制策略和算法对电网进行监测、控制、运行和管理的过程。其包含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等技术内容,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高效、智能、安全和可靠运行。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不断深入发展,对电能量采集的实时性要求不断提高,加上hplc+hrf双模模块,能源控制器等新设备的应用,电能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实时上上传要求越来越高,对采集终端稳定在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终端对于功率限制要求,终端通讯系统一旦遇到信号较差或者其他网络系统异常时,无法及时有效对异常进行分析诊断,进而造成数据的大段丢失,且当数据丢失后,为保证采集任务正常执行,需对丢失数据进行重传,然而重传丢失数据会影响现有数据包的上传,从而降低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电力数据的传输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
若所述发送校验码和所述接收校验码对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获取对应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
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
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计算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
根据所述异常相关系数,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
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
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电力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校验码,能够快速检测出传输失败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并确定其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当传输异常类型出现多个异常类型时,可以通过计算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异常相关系数,准确地识别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当前各个传输异常类型的实际情况设定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进一步通过匹配适配性的数据重传方案,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异常数据进行重传,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可选的,在所述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异常日志中记录有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则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发频次;
若所述诱发频次超出预设频次阈值,则判断所述传输异常类型是否对应多种诱发因素;
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所述诱发因素,则获取各个所述诱发因素相对于所述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
结合所述异常贡献占比和所述诱发频次,生成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因分析报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异常日志中记录的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发频次,可判断当前传输异常类型出现的频率是否超过了预设的阈值,如果超过了阈值则说明该传输异常类型属于频发故障,为了对该传输异常类型进行深度分析,则判断该传输异常类型是否对应多种诱发因素,如果有多种诱发因素,可以根据各个诱发因素相对于该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得出该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主要诱因是什么,随即结合异常贡献占比和诱发频次,可以生成传输异常类型的诱因分析报告,帮助用户了解某个传输异常类型的出现原因和频率,以及实现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和改进方案,从而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减少故障发生率,增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能力。
可选的,在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所述诱发因素,则获取各个所述诱发因素相对于所述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异常贡献占比,将对应的所述诱发因素划分为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
若所述主诱发因素和所述从诱发因素之间存在诱发关联,则结合所述主诱发因素和所述从诱发因素生成对应的关联诱发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异常贡献占比,将诱发因素划分为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如果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之间存在诱发关联,即表面上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可以结合这种关系生成对应的关联诱发组,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异常出现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优化数据传输的流程和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无谓的重传和数据丢失,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
可选的,在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关联性异常类型;
若所述关联性异常类型为单向关联性异常,则确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中的对应的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
结合所述根源传输异常和所述诱发传输异常,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指示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确定传输异常类型中的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可以建立相对应的异常关联指示图,进而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传播路径,通过该异常关联指示图还可以帮助用户清楚地了解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异常事件的追踪和监测,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
可选的,在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关联性异常类型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所述关联性异常类型为双向关联性异常,则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目标关联因素;
根据所述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趋势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异常关联趋势图能够直观地展现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联系,可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异常事件之间的关系和传播趋势,进一步通过对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即关联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异常事件之间的影响和程度,此外,通过该异常关联趋势图可以更好地识别和预测传输异常类型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案,从而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减少重传时间,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和当前电力传输数据之间的传输影响因素;
结合所述传输影响因素和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匹配对应的所述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传输异常类型和传输影响因素的不同,灵活地采取不同适宜措施和方案来进行数据重传,可降低数据传输的错误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此外数据重传方案还可以适应不同的传输场景和需求,提供多种重传方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数据传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结合所述传输影响因素和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匹配对应的所述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传输影响因素对应的优化策略;
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消异方案;
结合所述优化策略和所述消异方案,建立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重传数据模型;
若所述重传数据模型中对应的所述数据重传方案符合预设传输效率标准,则根据所述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重传数据模型是建立在对传输影响因素和传输异常类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能够提供多种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根据具体的传输异常类型和影响因素来进行选择和组合,以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通过重传数据模型可以把各种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协调,从而提升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包括:
校验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
校验模块,若所述发送校验码和所述接收校验码对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所述校验模块用于获取对应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
异常类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
计算模块,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所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
相关性类别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常相关系数,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
关联性设定模块,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所述关联性设定模块用于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非关联性设定模块,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所述非关联性设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
重传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校验码获取模块获取的电力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校验码,能够快速通过校验模块检测出异常数据,并通过异常类型获取模块确定异常类型,当传输异常类型出现多个异常类型时,可以通过计算模块计算出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准确地识别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传输异常类型的实际情况通过关联性设定模块或非关联性设定模块设定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进一步通过匹配适配性的数据重传方案,可以及时有效地通过重传模块对异常数据进行重传,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计算机指令时,采用了上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生成计算机指令,并存储于存储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从而,根据存储器及处理器制作终端设备,方便使用。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采用了上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生成计算机指令,并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通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便计算机指令的可读及存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根据电力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校验码,能够快速检测出传输失败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并确定其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当传输异常类型出现多个异常类型时,可以通过计算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异常相关系数,准确地识别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当前各个传输异常类型的实际情况设定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进一步通过匹配适配性的数据重传方案,可以及时地对异常数据进行重传,减少重传时间,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101至步骤S108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201至步骤S204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301至步骤S302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401至步骤S403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501至步骤S502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601至步骤S602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中步骤S701至步骤S704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校验码获取模块;2、校验模块;3、异常类型获取模块;4、计算模块;5、相关性类别获取模块;6、关联性设定模块;7、非关联性设定模块;8、重传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
S102.若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对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获取对应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
S103.获取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
S104.若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计算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
S105.根据异常相关系数,获取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
S106.若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S107.若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S108.根据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在步骤S101中,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是电力传输数据中校验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参数,用来保证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发送校验码是由发送端计算得出的校验码,用于确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或丢失。而接收校验码则是由接收端计算得出的校验码,用于确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错误或损坏。通过比较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可以判断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异常情况,以及异常情况的具体类型。
具体地,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是通过校验算法来计算得出的。而校验算法的选择和使用,可以根据具体的传输协议和数据要求来进行设置和调整,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传输要求。通过正确使用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可以有效地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传输错误和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在步骤S102中,若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相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说明当前电力传输数据可能存在各种类型的异常,如数据传输错误、数据传输超时、数据包丢失等,为了分析异常的具体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来解决问题,则将上述电力传输数据标定为异常电力传输数据,以便后续对其进行异常分析。
例如,在电力系统中,如果需要传输实时监控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都非常重要,在电力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发现电力数据发送端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端的接收校验码对比结果异常,则说明当前电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传输失败或者丢失、损坏情况发生。
具体地,可利用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的校验结果,确定出现异常的具体数据包或数据流,可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异常数据包或者数据流进行分析和分类,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异常,并生成相应的异常报告和处理方案。例如,使用神经网络算法来训练模型,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异常数据分类和识别。
在步骤S103中,通过对当前异常电力传输数据的分析,可进一步获取当前系统出现传输异常类型。例如,判断能否正常解析上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数据包,可确认其数据包是否完整;确认每个数据包的序列号是否正确,如果序列号错误,说明可能存在数据包重传或重复传输等问题;确认数据包的发送时间和接收时间是否符合预期,以及数据包之间的时序是否正确,如果出现多个数据包在同一时间点发送,或接收数据包的时间间隔过长说明存在传输超时等问题。
在步骤S104中,如果当前系统出现多个传输异常类型,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异常相关系数可以用来评估各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输异常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
具体地,异常相关系数衡量了两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其取值范围为[-1,1]。当相关系数为正时,说明两个变量呈正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当相关系数为负时,说明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会减少;当相关系数为0时,说明两个变量无关。
其次,在计算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相关系数时,可以选取异常类型发生的次数作为变量。例如,计算数据重复传输异常和数据丢失传输异常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先统计出这两种异常发生的次数,再将它们转化为数值变量,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异常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种异常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影响程度也越大,从而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程度,以便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
在步骤S105至步骤S107中,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可进一步判断出各个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类别,其中,相关性类别是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判定的,如果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大于0,则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如果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小于0,则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如果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接近于0,则传输异常类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即非关联性异常。
例如,电力数据传输系统中出现了三种传输异常类型:数据重复传输异常、数据丢失传输异常和数据传输超时异常,通过统计每个异常类型发生的次数,得到它们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即数据重复传输异常和数据丢失传输异常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大于0,因此两个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存在正相关,而数据重复传输异常和数据传输超时异常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2,小于0,因此两个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数据重复传输异常和数据丢失传输异常之间以及数据重复传输异常和数据传输超时异常之间对应的相关性类型为关联性异常,对于数据丢失传输异常和数据传输超时异常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89,接近于0,因此两个异常类型之间是非关联性异常。
进一步,为了便于优先处理系统中较为严重的异常影响,最大程度上提升电力数据的传输效率,则可根据不同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其中,可通过对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分析进而确定其对应的关联程度。
具体地,通过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或者多个异常类型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一般情况下,异常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7可是视为高度相关,0.4~0.7视为中度相关,小于0.4视为低度相关。
例如,在FTP传输时,计算出服务器宕机和网络延迟之间异常相关系数为0.8,而服务器宕机和访问权限限制的异常相关系数为0.3,进而可将服务器宕机和网络延迟视为高度相关,设定服务器宕机和网络延迟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为1级,而服务器宕机和访问权限限制之间的异常相关系数比较小,可将其视为低度相关,设定服务器宕机和访问权限限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为2级,其中1级异常处理优先级比2级异常处理优先级的处理等级要高。
其次,若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为了便于系统电力数据的传输,则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当前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其中,预设异常归类标准是指当前数据传输系统所预先规定的系统异常种类以及系统异常种类所对应的异常等级归类标准。
例如,若系统出现劫持或者黑客攻击异常,需要立即在短时间内停止数据传输,以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预设异常归类标准将其设定为高优先级异常;若异常出现某些功能模块无法正常工作,但不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严重后果,则预设异常归类标准将其设定为中优先级异常;若用户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预设异常归类标准将其设定为低优先级异常。
在步骤S108中,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即根据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时,不同传输异常类型造成数据上传传输失败,需要进行重传数据的重传方案存在着不同。
例如,如果由于网络异常造成数据上传传输失败,则可采用重试机制,等待网络连接恢复后再进行数据上传,如果网络恢复较快,可立即重传数据,如果网络恢复较慢,可以优先上传其他数据,并将上传失败的数据即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设为低优先级进行上传;如果由于传输超时异常造成数据上传传输失败,可增加上传的超时时间并进行数据重传,在上传大量异常造成数据可进行分批上传;如果由于数据包丢失异常造成数据上传传输失败,则可采用冗余机制对较为重要数据进行多次上传备份数据包,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需要考虑待重传数据即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当前实时上传传输数据的影响,可结合当前实时上传传输数据的实际情况,匹配适宜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在实际应用中,重传数据与当前实时上传传输数据存在以下影响关系: 延迟:数据重传会增加传输时间,影响当前实时上传传输数据的延迟;带宽:数据重传会占用一定的带宽资源,降低当前实时上传传输数据的带宽,导致传输速度变慢;性能:数据重传可能会影响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影响当前实时上传传输数据的性能;资源分配:数据重传需要占用一定的处理器和存储资源,可能会影响当前的数据上传和传输任务的资源分配;负载均衡:数据重传可能会导致传输负载的不均衡,进一步影响整个系统的负载均衡。
例如,对于高优先级异常,如果需要立即停止数据传输并重传数据即仅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传输,可能会对当前实时传输数据造成较大影响,此时可根据重传数据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权衡,如果重传数据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较高,则优先处理高优先级异常并重传数据;如果数据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较低,则暂停处理高优先级异常,并延迟数据即异常电力传输数据的重传,等待当前实时传输数据传输结束后再进行数据重传。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根据电力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校验码,能够快速检测出传输失败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并确定其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当传输异常类型出现多个异常类型时,可以通过计算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异常相关系数,准确地识别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当前各个传输异常类型的实际情况设定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进一步通过匹配适配性的数据重传方案,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异常数据进行重传,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步骤S103即获取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201.若异常日志中记录有传输异常类型,则获取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发频次;
S202.若诱发频次超出预设频次阈值,则判断传输异常类型是否对应多种诱发因素;
S203.若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诱发因素,则获取各个诱发因素相对于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
S204.结合异常贡献占比和诱发频次,生成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因分析报告。
在步骤S201中,诱发频次是指传输异常类型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可用于评估该传输异常类型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和危害程度。若异常日志中记录有传输异常类型,则说明该传输异常类型不是首次出现,通过获取传输异常类型的诱发频次,可进一步分析传输异常类型对于系统安全性能的影响。
在步骤S202中,预设频次阈值是指在电力数据传输控制中,事先设定的某一类传输异常类型的触发频次上限值,当某一传输异常类型的触发频次超过预设频次阈值时,系统将认定该异常类型的频次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即可能对当前实时传输数据的安全性造成持续影响。例如,预设频次阈值可设定为每小时出现5次的网络连接异常,当一小时内出现6次网络连接异常,系统将自动发送告警信息或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其中,预设频次阈值的设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推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为了对当前诱发频次超出预设频次阈值的传输异常类型进一步分析,则判断传输异常类型是否对应多种诱发因素,诱发因素是指引起传输异常类型出现的各类诱发因素。
在步骤S203至步骤S204中,若上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诱发因素,则进一步获取各个诱发因素相对于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其中,异常贡献占比是指某一类诱发因素对传输异常类型的影响程度,其计算方式可以通过该类诱发因素在传输异常类型中的出现频次除以该传输异常类型的总出现频次,得出的结果即为该因素对该异常事件的异常贡献占比。
进一步,可根据上述得出的异常贡献占比和传输异常类型的诱发频次,将诱发因素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然后在报告中给出每个级别的诱发因素列表和其对应的解释说明。例如,列出高级别的诱发因素为网络拥塞、软件版本不兼容等,中级别的诱发因素为硬件故障、操作人员失误等,低级别的诱发因素为次要设备故障和环境噪声,并分别说明它们导致传输异常类型的原因和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通过该诱因分析报告可以帮助运维人员更好地理解传输异常的根本原因,并有效地提高运维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基于异常贡献占比,将诱发因素划分为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如果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之间存在诱发关联,即表面上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可以结合这种关系生成对应的关联诱发组,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异常出现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优化数据传输的流程和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无谓的重传和数据丢失,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步骤S203即若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诱发因素,则获取各个诱发因素相对于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301.根据异常贡献占比,将对应的诱发因素划分为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
S302.若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之间存在诱发关联,则结合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生成对应的关联诱发组。
在步骤S301至步骤S302中,主诱发因素是对传输异常类型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异常贡献占比较高,从诱发因素则是对异常事件的影响相对较小的因素,其异常贡献占比较低,其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当前网络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的。例如,当前网络数据传输主要依据手动进行传输控制,那么规定只要操作人员失误对应的异常贡献占比超出25%就为主诱发因素。
进一步,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诱发关联。例如,在网络传输异常事件中,网络设备故障可能是主诱发因素,而网络拥塞则是从诱发因素;但是,网络拥塞又经常会导致网络设备出现故障。为了更好地反映这种诱发关联,可以将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组成一个关联诱发组。具体来说,将主诱发因素作为主体,将从诱发因素作为其附属部分,并将诱发关联反映在主体和附属部分之间。这样的关联诱发组可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网络故障是主诱发因素,其异常贡献占比为60%,硬件设备故障、软件故障和操作人员失误分别为从诱发因素,其异常贡献占比分别为20%、15%和5%。其中,硬件设备故障、软件故障和操作人员失误可能会导致网络故障发生。因此,将硬件设备故障、软件故障和操作人员失误作为从诱发因素,将网络故障作为主诱发因素,组成一个关联诱发组。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基于异常贡献占比,将诱发因素划分为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如果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之间存在诱发关联,即表面上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可以结合这种关系生成对应的关联诱发组,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异常出现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一步优化数据传输的流程和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无谓的重传和数据丢失,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步骤S106即若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401.获取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关联性异常类型;
S402.若关联性异常类型为单向关联性异常,则确定传输异常类型中的对应的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
S403.结合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指示图。
在步骤S401至步骤S403中,单向关联性异常是指一个传输异常类型影响另一个传输异常类型发生的异常事件,而另一个传输异常类型并不会对第一个传输异常类型造成影响的异常事件关系。
例如,在电力数据传输控制领域中,传输延迟异常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异常发生,而数据丢失异常则不会对传输延迟异常造成影响。因此,传输延迟和数据丢失之间存在单向关联性异常。
进一步,根源传输异常是导致关联性异常类型中的自发异常,而诱发传输异常则是由关联性异常类型中由自发异常导致的异常。基于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进而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指示图,以便更好地展示关联性异常类型中不同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其中,在异常关联指示图中,可将根源传输异常作为主节点,将诱发传输异常作为其附属节点,并在主节点和附属节点之间反映描述异常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该异常关联指示图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直观地了解不同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联系,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通过确定传输异常类型中的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可以建立相对应的异常关联指示图,进而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传播路径,通过该异常关联指示图还可以帮助用户清楚地了解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异常事件的追踪和监测,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步骤S401即获取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关联性异常类型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501.若关联性异常类型为双向关联性异常,则获取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目标关联因素;
S502.根据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趋势图。
在步骤S501至步骤S502中,双向关联性异常是指传输异常类型之间会互相影响,同时彼此又会被影响。例如,在电力数据传输控制系统中,网络拥塞可能会导致传输延迟发生,而传输延迟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网络拥塞。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双向关联性异常,需要获取它们之间对应的目标关联因素。目标关联因素是指影响不同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关联的因素,通常是一些中间产物或隐含因素。例如,在网络拥塞和传输延迟之间发生双向关联性异常事件时,可能存在诸如网络带宽、数据包大小、路由拓扑等因素。
其次,在获取目标关联因素之后,可以通过计算不同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趋势图。异常关联趋势图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一般情况下,将不同目标关联因素作为节点,将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用线条连接,线条的粗细可以反映不同级别的关联程度。通过该异常关联趋势图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双向关联性异常。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根据异常关联趋势图能够直观地展现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联系,可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异常事件之间的关系和传播趋势,进一步通过对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即关联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异常事件之间的影响和程度,此外,通过该异常关联趋势图可以更好地识别和预测传输异常类型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案,从而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减少重传时间,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步骤S108即根据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包括以下步骤:
S601.根据异常处理优先级,获取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和当前电力传输数据之间的传输影响因素;
S602.结合传输影响因素和传输异常类型,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在步骤S601至步骤S602中,异常电力传输数据是指不符合预期的数据传输的状况,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需对其进行重传的数据,如数据包的丢失以及传输失败。当前电力传输数据是指当前正常进行传输的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和当前电力传输数据之间的传输影响因素一般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和带宽:网络拓扑结构和带宽大小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网络负载和数据大小:网络负载和数据大小对数据传输也有一定影响,当网络负载过高或数据量过大时,数据传输速度会变慢;业务需求和网络服务质量:不同的业务需求需要不同的网络服务质量,如果网络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数据传输就会出现问题。
进一步,结合上述确定的传输影响因素,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数据进行重传,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例如,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延迟重传的方案等待网络负载减轻后再进行数据重传,避免重传过多的数据导致网络更加拥堵。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根据传输异常类型和传输影响因素的不同,灵活地采取不同适宜措施和方案来进行数据重传,可降低数据传输的错误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此外数据重传方案还可以适应不同的传输场景和需求,提供多种重传方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数据传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步骤S602即结合传输影响因素和传输异常类型,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包括以下步骤:
S701.获取传输影响因素对应的优化策略;
S702.获取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消异方案;
S703.结合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建立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重传数据模型;
S704.若重传数据模型中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符合预设传输效率标准,则根据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在步骤S701至步骤S703中,通过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的传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相应的优化策略。例如,若异常是由网络拥塞引起的,则可以采取提高网络带宽、优化数据传输协议等策略来优化传输效率;根据不同的传输异常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消异方案,例如,若异常是由数据包丢失导致的,则可以采取数据重传、错误纠正等方案来消除异常。
进一步,根据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建立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的重传数据模型,确定重传所需的数据量及重传次数等参数。其中,重传数据它具有反馈、处理和控制功能,可以在传输过程中监视数据包的传输是否出现错误,并在出现错误时进行自动重传请求,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该模型通常由发送方、接收方和控制机制三部分组成,其中控制机制用来控制传输方式,发送方用来发送数据和处理重传请求,接收方则负责接收数据并处理错误。该模型适用于各种传输方式,包括有线和无线传输等模型。
其次,重传数据模型可根据当前数据传输的实际情况,选出较为适宜的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即经过大量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的数据传输模拟测试,选出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目标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
在步骤S704中,预设传输效率标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的传输环境下,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事先设置的衡量传输性能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基于许多因素来制定,例如网络带宽、延迟、数据包丢失率、数据传输速度等等。通过该标准,可以对网络传输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它是否能够满足特定应用程序的需要。
进一步,若重传数据模型中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符合预设传输效率标准,则根据数据重传方案对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通过模型验证,判断重传数据方案是否能够满足预设传输效率标准,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数据重传操作。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重传数据模型是建立在对传输影响因素和传输异常类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能够提供多种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根据具体的传输异常类型和影响因素来进行选择和组合,以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通过重传数据模型可以把各种优化策略和消异方案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协调,从而提升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如图8所示,包括:
校验码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
校验模块2,若所述发送校验码和所述接收校验码对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所述校验模块2用于获取对应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
异常类型获取模块3,用于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
计算模块4,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所述计算模块4用于计算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
相关性类别获取模块5,用于根据所述异常相关系数,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
关联性设定模块6,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所述关联性设定模块6用于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非关联性设定模块7,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所述非关联性设定模块7用于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
重传模块8,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力数据传输控制系统,根据校验码获取模块1获取的电力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校验码,能够快速通过校验模块2检测出异常数据,并通过异常类型获取模块3确定异常类型,当传输异常类型出现多个异常类型时,可以通过计算模块4计算出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准确地识别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传输异常类型的实际情况通过关联性设定模块6或非关联性设定模块7设定其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进一步通过匹配适配性的数据重传方案,可以及时有效地通过重传模块8对异常数据进行重传,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系统,还包括与上述任意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的逻辑功能或逻辑步骤所对应的各个模块和/或对应的子模块,实现与各个逻辑功能或者逻辑步骤相同的效果,具体在此不再累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其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云端服务器等计算机设备,并且,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以及存储器,例如,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以及总线等。
其中,处理器可以采用中央处理单元(CPU),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采用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存储器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设备的硬盘或者内存,也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终端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C)、安全数字卡(SD)或者闪存卡(FC)等,并且,存储器还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与外部存储设备的组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以及终端设备所需的其他指令和数据,存储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通过本终端设备,将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存储于终端设备的存储器中,并且,被加载并执行于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上,方便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并且,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中,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其中,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计算机指令包括计算机指令代码,计算机指令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件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指令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元器件。
其中,通过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将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并且,被加载并执行于处理器上,以方便上述方法的存储及应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
若所述发送校验码和所述接收校验码对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获取对应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
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
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计算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
根据所述异常相关系数,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
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
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异常日志中记录有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则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发频次;
若所述诱发频次超出预设频次阈值,则判断所述传输异常类型是否对应多种诱发因素;
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所述诱发因素,则获取各个所述诱发因素相对于所述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
结合所述异常贡献占比和所述诱发频次,生成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诱因分析报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多种所述诱发因素,则获取各个所述诱发因素相对于所述传输异常类型的异常贡献占比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异常贡献占比,将对应的所述诱发因素划分为主诱发因素和从诱发因素;
若所述主诱发因素和所述从诱发因素之间存在诱发关联,则结合所述主诱发因素和所述从诱发因素生成对应的关联诱发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根据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关联性异常类型;
若所述关联性异常类型为单向关联性异常,则确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中的对应的根源传输异常和诱发传输异常;
结合所述根源传输异常和所述诱发传输异常,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指示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关联性异常类型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所述关联性异常类型为双向关联性异常,则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目标关联因素;
根据所述目标关联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生成对应的异常关联趋势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和当前电力传输数据之间的传输影响因素;
结合所述传输影响因素和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匹配对应的所述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所述传输影响因素和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匹配对应的所述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传输影响因素对应的优化策略;
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消异方案;
结合所述优化策略和所述消异方案,建立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重传数据模型;
若所述重传数据模型中对应的所述数据重传方案符合预设传输效率标准,则根据所述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校验码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发送校验码和接收校验码;
校验模块(2),若所述发送校验码和所述接收校验码对应的校验结果为异常,则所述校验模块(2)用于获取对应的异常电力传输数据;
异常类型获取模块(3),用于获取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对应的传输异常类型;
计算模块(4),若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为多个,则所述计算模块(4)用于计算所述传输异常类型之间对应的异常相关系数;
相关性类别获取模块(5),用于根据所述异常相关系数,获取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相关性类别;
关联性设定模块(6),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关联性异常,则所述关联性设定模块(6)用于根据传输异常类型之间的关联程度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异常处理优先级;
非关联性设定模块(7),若所述相关性类别为非关联性异常,则所述非关联性设定模块(7)用于根据预设异常归类标准设定所述传输异常类型对应的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
重传模块(8),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处理优先级,匹配对应的数据重传方案对所述异常电力传输数据进行重传。
9.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CN202310598535.2A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7605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98535.2A CN116760509A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98535.2A CN116760509A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0509A true CN116760509A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5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98535.2A Pending CN116760509A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6050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41297A (zh) * 2023-10-13 2023-12-15 山东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通信的传输信道评定方法及装置
CN117639936A (zh) * 2023-12-12 2024-03-0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一种基于ip光纤通信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41297A (zh) * 2023-10-13 2023-12-15 山东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通信的传输信道评定方法及装置
CN117241297B (zh) * 2023-10-13 2024-04-26 山东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通信的传输信道评定方法及装置
CN117639936A (zh) * 2023-12-12 2024-03-0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一种基于ip光纤通信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7639936B (zh) * 2023-12-12 2024-05-24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一种基于ip光纤通信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60509A (zh) 一种电力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491305B (zh) 一种服务器故障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7426022A (zh) 安全事件监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3472607B (zh) 应用程序网络环境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447561B2 (en) BFD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772920B2 (en) Dynamic service fault detection and recovery using peer services
CN113992602B (zh) 一种电缆监测数据上传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0647417B (zh) 能源互联网异常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562555A (zh) 重复数据的清洗方法及服务器
CN115499302A (zh) 业务系统的监测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341842B2 (en) Metering data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15378841B (zh) 设备接入云平台状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5525461A (zh) 储能设备的异常检测方法和服务器
CN110851316A (zh) 异常预警方法及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3391611B (zh)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预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348641A (zh) 一种故障的检测方法和故障检测装置
CN112307271A (zh) 一种配电自动化系统遥控业务的安全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17651003B (zh) Erp信息传输安全监控系统
CN114337935B (zh) 一种消息重发策略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131928B (zh) 一种光传输线路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96408A (zh)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21874B (zh) 流量分析及调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01666A1 (zh) 网络风险评估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3241484A1 (zh) 异常事件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661424A (zh) 一种工控设备故障检测的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