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0434B -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0434B
CN116760434B CN202310715334.6A CN202310715334A CN116760434B CN 116760434 B CN116760434 B CN 116760434B CN 202310715334 A CN202310715334 A CN 202310715334A CN 116760434 B CN116760434 B CN 1167604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cable
information
curve
coeffi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153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60434A (zh
Inventor
王波
潘常青
安东辉
梁刚
邱昕
尚喜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esteck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esteck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esteck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esteck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153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604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60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04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60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04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6Monitoring; Testing
    • H04B3/48Testing attenu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6Monitoring; Te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确定与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从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衰减系数信息及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根据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待检测线缆及标准线缆,以得到对应的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对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结合线缆实际使用环境根据待测试线缆与标准线缆之间的特性差异调整检测信号,能够精准获取贴合实际应用环境的测试结果。

Description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通信线缆广泛应用于各类型设备中,如将通信线缆应用于汽车、地铁车厢、高铁车厢、飞机等交通工具中,针对大型交通工具,通常需要铺设较长长度的通信线缆。例如,在地铁车厢中,通常需要沿每节车厢铺设单根长达20米以上的通信线缆,且多根通信线缆通常会以平行排列方式进行组合设置,为实现对地铁车厢的可靠控制,通信线缆的信号传输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在通信线缆被装配到各设备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对通信线缆进行测试,现有的通信线缆测试方法,通常是将截取一定长度的单根通信线缆进行信号通路检测,然而这一检测方法并未考虑通信线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设置方式,测试结果与实际应用过程中线缆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较大区别,导致对通信线缆检测的准确性不足。因此,现有的技术方法中用于通信线缆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结果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法中用于通信线缆的检测方法所存在的检测结果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智能检测终端中,所述智能检测终端分别与待检测线缆及多根标准线缆进行电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
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
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
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配置于智能检测终端中,所述智能检测终端分别与待检测线缆及多根标准线缆进行电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目标检测端口确定单元,用于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
衰减系数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
检测配置信息获取单元,用于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检测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
检测结果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确定与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从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衰减系数信息及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根据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待检测线缆及标准线缆,以得到对应的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对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结合线缆实际使用环境根据待测试线缆与标准线缆之间的特性差异调整检测信号,能够精准获取贴合实际应用环境的测试结果,大幅提高了通信线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该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应用于智能检测终端10中,所述智能检测终端10分别与待检测线缆20及多根标准线缆30进行电连接,该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通过安装于智能检测终端10中的应用软件进行执行;智能检测终端10即是用于执行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以对待检测线缆20及标准线缆30进行对比检测并获取检测结果的终端设备,智能检测终端10可同时与多根标准线缆30进行电连接,并选择其中与待检测线缆20相匹配的一组标准线缆30进行对比检测。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110~S150。
S110、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
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用户将待检测线缆的两端接入智能检测终端,并输入与待检测线缆对应的初始检测参数值智能检测终端,其中,初始检测参数包括线缆基本参数以及测试条件。线缆基本参数包括与待检测线缆相关的线缆长度、单股线截面面积、单根线缆线芯股数、电阻特性系数、工作频段、线缆平行设置数量等;测试条件则包括测试电波频率、信号电压、信号传输速率、测试环境温度等。智能检测终端接入了多组标准线缆,每一组标准线缆的两端均通过对应检测端口连接至智能检测终端,则可以根据初始检测参数中的线缆基本参数,确定与线缆基本参数中单股线芯截面面积、电阻特性系数、工作频段相同且线芯股数为线缆基本参数中单根线缆线芯股数整数倍的标准线缆作为进行对比检测的标准线缆,并确定该进行对比检测的标准线缆两端的检测端口为目标检测端口。
S120、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
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确定目标检测端口后,还可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从而计算得到用于体现线缆特性的衰减系数信息。其中,衰减系数信息包括特性阻抗衰减系数、串音衰减系数及组合衰减系数,特性阻抗衰减系数也即是与电信号在金属导体的损耗和介质上的损耗而衰减所对应的系数值,特性阻抗衰减系数用于体现线缆在自身阻抗作用下对电信号的衰减作用;串音衰减系数也即是用于对多股线芯的线缆对电信号进行传输过程中因串音而导致的信号衰减对应的系数值,串音衰减包括近端串音衰减及远端串音衰减,则串音衰减系数可以对近端串音衰减作用及远端串音衰减作用进行综合表征;组合衰减系数即能够体现电信号输入功率及输出功率之间的衰减作用,也即组合衰减系数可用于对线缆的各项衰减作用进行组合表征。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20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参数解析模型中的初始解析公式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解析计算,得到线缆阻抗值;根据所述参数解析模型中的系数解析公式对所述线缆阻抗值及线缆基本参数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根据所述参数解析模型中的组合系数计算公式对所述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组合衰减系数;将所述特性阻抗衰减系数、所述串音衰减系数及所述组合衰减系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衰减系数信息。
参数解析模型中包括初始解析公式、系数解析公式及组合系数计算公式。通过上述三个公式的计算,即可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从而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具体的,可根据参数解析模型中的初始解析公式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解析计算,初始解析公式可采用公式(1)进行表示:
R1=L1×a1 (1);
其中,L1为线缆基本参数中的线缆长度,a1为电阻特性系数,如某一种线缆的电阻特性系数为22mΩ/m(22毫欧/米);R1为计算得到的线缆阻抗值,单位为Ω。
根据系数解析公式对线缆阻抗值及线缆基本参数进行计算,从而能够分别获取到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具体的,系数解析公式可采用公式(2)进行表示:
其中,f为电信号频率(线缆的工作频段);f0=1MHz,G为单根线缆线芯股数(如2,则为双绞线),t为线缆平行设置数量,L1为线缆长度,单位为千米,S1为计算得到的特性阻抗衰减系数,S2为计算得到的串音衰减系数。
电信号频率可取一个与工作频段对应的固定值,则计算得到的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均为一个固定值,例如,工作频段为0.75MHz-3.5MHz,电信号频段可取2.125MHz;电信号频率还可以是与工作频段相同的一个浮动频率范围,则计算得到的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均为一个随电信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浮动值。
进一步的,可根据组合系数计算公式对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组合衰减系数,具体的,组合系数计算公式可采用公式(3)进行表示:
其中,Sz为计算得到的组合衰减系数。
将所得到的特性阻抗衰减系数、串音衰减系数及组合衰减系数进行组合,即可得到衰减系数信息。
S130、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进一步的,可从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衰减系数信息及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检测配置表也即是用于进行检测参数配置的配置表,标准衰减信息也即是与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相匹配的衰减信息,当确定标准线缆后,即可确定与该标准线缆相对应的标准衰减信息;标准衰减信息的计算过程与上述衰减系数信息的计算过程相同,由于标准线缆的各项基本参数均为固定数值,因此确定基本线缆后即可对应计算得到该基本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在进行对比测试过程中基本线缆的各项基本参数不变,则选择基本线缆也即能够确定唯一对应的标准衰减信息。可根据衰减系数信息与标准衰减信息,从检测配置表中获取相对应的检测配置信息,检测配置信息中包括基础发射功率及功率补偿系数,基础发射功率也即是针对标准线缆进行检测所对应的电信号功率,功率补偿系数也即是针对待检测线缆在基础发射功率上对所需发射的电信号功率进行补偿的系数值。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30包括以下步骤:计算所述衰减系数信息中的各系数值与所述标准衰减信息中对应系数值之间的系数比值;获取所述检测配置表中与所述系数比值及所述检测条件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包括基础发射功率及功率补偿系数。
具体的,可计算衰减系数信息中各系数值与标准衰减信息中所对应的系数值之间的系数比值,衰减系数信息中包括特性阻抗衰减系数、串音衰减系数及组合衰减系数三个系数值,则可对应得到与三个系数值对应的三个系数比值。进一步的,检测配置表中各检测配置信息分别包括对应的匹配范围值,可根据所得到的系数比值及检测条件中的测试电波频率,与检测配置信息中各检测配置信息的匹配范围值分别进行匹配,获取检测配置表中匹配范围值均与系数比值及检测条件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例如,测试电波频率为0.75MHz-3.5MHz,在频率值为2.125MHz时计算得到的系数比值分别为0.694、0.2635、1.016,检测配置表中某一检测配置信息与系数比值对应的匹配范围值分别为[0.66,0.99]、[0.15,0.5]、[0.75,1.3],与测试电波频率对应的匹配范围值为0.5-10MHz,则确定当前检测匹配信息为与系数比值及检测条件均相匹配的检测匹配信息,相匹配的检测匹配信息中的基础发射功率及功率补偿系数分别为0.15W、2.4。
S140、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
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智能检测终端根据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检测配置信息输出检测信号至与待检测线缆对应的连接端口;完成检测得到第一检测信息后,再输出另一检测信号至目标检测端口,完成检测得到第二检测信息。为避免检测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发送两组检测信号的过程并不同时进行。
例如,检测条件中的测试电波频率为0.75MHz-3.5MHz、信号电压为3.3V、信号传输速率为10Mbp,则根据信号电压、信号传输速率及检测配置信息中的基础发射功率,发射相应的检测信号至目标检测端口,检测信号的发送频率与测试电波频率相对应。根据信号电压、信号传输速率、基础发射功率及功率补偿系数,发射相应的检测信号至待检测线缆的连接端口,检测信号的发送频率与测试电波频率相对应;则发送至待检测线缆的电信号的发送频率、信号电压、信号传输速率均与发送至目标检测端口的电信号相同,两组检测信号的区别仅在于发射功率,发射至目标检测端口的电信号功率即等于基础发射功率;发射至待检测线缆的电信号功率即等于基础发射功率与功率补偿系数的乘积值。
S150、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
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为验证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是否符合相应要求,可对第一检测信息与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从而判断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则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即为检测合格或检测不合格。其中,第二检测信息为标准线缆中各根线缆的检测信息的平均值,第一检测信息为待检测线缆中任意一根单根线缆的检测信息。
本申请技术方法中的第二检测信息为标准线缆对应的检测信息,第一检测信息为待检测线缆对应的检测信息,通过对待检测线缆与标准线缆进行对比检测,并对所得到的第一检测信息与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从而实现了在基于线缆实际使用环境对两组线缆进行对比检测,并且结合线缆实际使用环境根据待测试线缆与标准线缆之间的特性差异调整检测信号;大大增加了对待检测线缆进行检测的真实性,也即能够精准获取贴合实际应用环境的测试结果,从而能够大幅提高通信线缆检测的准确性。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通过较短长度(如50米或100米)、较少线缆平行设置数量(如设置6根平行线缆)的标准线缆,与较长长度(如1000米或2000米)、较多线缆平行设置数量(如设置30根平行线缆)、单根线缆线芯股数为标准线缆整数倍的待检测线缆(如标准线缆的线芯股数为4,待检测线缆的线芯股数为4或8)进行对比测试。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150包括以下步骤:分别绘制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判断所述重合度是否大于预设的重合度阈值,以判定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
具体的,可分别绘制与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并计算第一检测曲线与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根据预设的重合度阈值对重合度是否大于重合度阈值进行判断,若所计算得到的重合度大于重合度阈值,则判定待检测线缆合格;若计算得到的重合度不大于重合度阈值,则判定待检测线缆不合格。待检测线缆不合格也即导致其对电信号进行传输时综合损耗过大,线缆综合损耗过大的原因包括:因线缆中线芯直径不均匀或发生外力形变导致电信号的反射损耗大幅增加、线芯外层的电磁屏蔽层破损导致电信号的串音损耗大幅增加、线芯外部的绝缘层发泡不均导致电信号的组内串音损耗大幅增加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别绘制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检测信号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一检测曲线;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以频率值作为横轴、以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获取所述第二检测信号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二检测曲线;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以频率值作为横轴、以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
具体应用过程中,可获取第一检测信号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以频率值作为横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一检测曲线,也即第一检测曲线中包含频率值、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三个维度对应的数据值,则通过第一检测曲线能够综合反应所获取到的第一检测信号的信号特征信息。同样地,可根据第二检测信号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得到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二检测曲线。其中,信号强度也即是通过线缆的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值,单位为mW(毫瓦特)。从线缆的一端发射额定频率的电信号,可从线缆的另一端接收对应的接收信号,接收信号到的电信号中可能包含杂波信号,杂波信号也即与所发射的额度频率不对应的电信号,也即接收信号的信号频率因线缆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导致部分波信号出现波形失真,也即波信号发生了频率漂变。例如,所发射的某一电信号的额定频率为2.2MHz,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主信号即与额定频率2.2MHz对应的波信号,接收到的杂波信号中最低频率为2.183MHz,最高频率为2.216MHz,则当前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信号漂变范围为2.216-2.183=0.033MHz。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标准衰减信息计算得到对应的畸变系数;根据所述畸变系数对所述第一检测曲线进行畸变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第一检测曲线。
具体的,由于所发送的检测信号为与测试电波频率相对应的一个频率范围,而并不是固定频率值,因此待检测线缆与目标线缆的衰减系数信息在不同频率下发生变化,导致所得到的第一检测曲线因衰减系数信息的差异相对于第二检测曲线发生畸变,为得到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根据衰减系数信息及标准衰减信息计算对应的畸变系数,并根据畸变系数对第一检测曲线进行畸变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第一检测曲线,此过程也即是相对于第二检测曲线对第一检测曲线进行曲线修正。
具体的,可根据测试电波频率的中间值,计算得到基础衰减比例值,如测试电波频率为0.75MHz-3.5MHz,则中间值为2.125MHz,则基于该中间值分别获取衰减系数信息中电信号频率f=2.125MHz时的组合衰减系数Sz;进一步获取标准衰减信息中电信号频率f=2.125MHz时的组合衰减系数S’z;计算待检测线缆的组合衰减系数Sz与标准线缆的组合衰减系数S’z之间的比值,得到基础衰减比例值Bs。
进一步的,计算电信号频率不为2.125MHz时的组合衰减系数Sz及组合衰减系数S’z,从而计算得到与各频率值分别对应的畸变系数,相邻畸变系数的频率间隔为0.001MHz,例如,可分别计算得到0.750MHz的畸变系数及0.751MHz的畸变系数。
其中,畸变系数的计算过程可采用公式(4)进行表示。
其中,Ji为频率值为i时对应的畸变系数,Szi为频率值为i时待检测线缆的组合衰减系数,S’zi为频率值为i时标准线缆的组合衰减系数。例如,i=0.750MHz时,可对计算得到待检测线缆的组合衰减系数Szi及标准线缆的组合衰减系数S’zi,并基于上述公式(4)对应计算得到频率值i=0.750MHz时的畸变系数。
根据所计算得到的各频率值的畸变系数对第一检测曲线进行畸变调整,也即是将畸变系数与第一检测曲线中对应频率值的信号强度相乘。例如,第一检测曲线中频率值为0.750MHz对应的原信号强度为P1,频率值为0.750MHz的畸变系数为J1,则进行畸变调整后,第一检测曲线中频率值为0.750MHz对应的新信号强度为P1×J1。则根据个各频率值对应的畸变系数对第一检测曲线进行畸变调整后,即可得到调整后的第一检测曲线,基于调整后的第一检测曲线与第二检测曲线进行重合度对比,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包括: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计算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对所述第一检测强度系数及所述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在各频率值上的强度系数差值与第二检测强度信息之差进行平均计算,得到对应的重合度。
在计算重合度时,可首先计算第一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以及第二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具体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可基于第一检测曲线中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对应计算得到,具体计算公式可采用公式(5)进行表示。
其中,fe为所发射的检测信号的额定频率,fr为信号漂变范围中的最低频率,ft为信号漂变范围中的最高频率,pi为检测曲线中频率值为i时的信号强度,Ti为与频率值i对应的检测强度系数。
根据上述公式(5)可分别计算得到第一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及第二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对第一检测强度系数及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在各频率值之间作差,得到与各频率值对应的强度系数差值,将各频率值对应的强度系数差值分别除以相同频率值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并在测试电波频率内计算平均值,得到对应的重合度,具体的,重合度计算公式可以采用公式(6)进行表示。
其中,Ti为频率值为i时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T’i为频率值为i时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I为测试电波频率范围,i为属于测试电波频率范围内的一个频率值,C为计算得到的重合度数值。
判断计算得到的重合度是否大于重合度阈值,即可得到对应的检测结果。例如,重合度阈值为0.95,所计算得到的重合度为0.96,则可判定当前待检测线缆的检测结果为检测合格。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中,方法包括:确定与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从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衰减系数信息及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根据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待检测线缆及标准线缆,以得到对应的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对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结合线缆实际使用环境根据待测试线缆与标准线缆之间的特性差异调整检测信号,能够精准获取贴合实际应用环境的测试结果,大幅提高了通信线缆检测的准确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该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可配置于智能检测终端10,该所述智能检测终端10分别与待检测线缆20及多根标准线缆30进行电连接,该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用于执行前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的任一实施例。具体地,请参阅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3所示,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100包括目标检测端口确定单元110、衰减系数信息获取单元120、检测配置信息获取单元130、检测信息获取单元140及检测结果获取单元150。
目标检测端口确定单元110,用于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
衰减系数信息获取单元120,用于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
检测配置信息获取单元130,用于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检测信息获取单元140,用于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
检测结果获取单元150,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应用上述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方法包括:确定与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对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从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衰减系数信息及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根据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待检测线缆及标准线缆,以得到对应的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对第一检测信息及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结合线缆实际使用环境根据待测试线缆与标准线缆之间的特性差异调整检测信号,能够精准获取贴合实际应用环境的测试结果,大幅提高了通信线缆检测的准确性。
上述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可以实现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可实现为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在如图4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设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示意性框图。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用于执行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以对待检测线缆20及标准线缆30进行对比检测的终端设备。
参阅图4,该计算机设备500包括通过系统总线501连接的处理器502、存储器和网络接口505,其中,存储器可以包括存储介质503和内存储器504。
该存储介质503可存储操作系统5031和计算机程序5032。该计算机程序5032被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502执行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其中,存储介质503可以为易失性的存储介质或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
该处理器502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500的运行。
该内存储器504为存储介质503中的计算机程序5032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程序5032被处理器502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502执行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
该网络接口505用于进行网络通信,如提供数据信息的传输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发明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500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500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其中,所述处理器502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5032,以实现上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中对应的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计算机设备的实施例并不构成对计算机设备具体构成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仅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存储器及处理器的结构及功能与图4所示实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502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502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易失性或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中所包含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也可以将具有相同功能的单元集合成一个单元,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智能检测终端中,所述智能检测终端分别与待检测线缆及多根标准线缆进行电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
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
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
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
所述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包括:
分别绘制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
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
判断所述重合度是否大于预设的重合度阈值,以判定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
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标准衰减信息计算得到对应的畸变系数;
根据所述畸变系数对所述第一检测曲线进行畸变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第一检测曲线;
所述分别绘制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检测信息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一检测曲线;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以频率值作为横轴、以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
获取所述第二检测信息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二检测曲线;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以频率值作为横轴、以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
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
计算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
对所述第一检测强度系数及所述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在各频率值上的强度系数差值与第二检测强度信息之差进行平均计算,得到对应的重合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参数解析模型中的初始解析公式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解析计算,得到线缆阻抗值;
根据所述参数解析模型中的系数解析公式对所述线缆阻抗值及线缆基本参数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
根据所述参数解析模型中的组合系数计算公式对所述特性阻抗衰减系数及串音衰减系数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组合衰减系数;
将所述特性阻抗衰减系数、所述串音衰减系数及所述组合衰减系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衰减系数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包括:
计算所述衰减系数信息中的各系数值与所述标准衰减信息中对应系数值之间的系数比值;
获取所述检测配置表中与所述系数比值及所述检测条件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包括基础发射功率及功率补偿系数。
4.一种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配置于智能检测终端中,所述智能检测终端分别与待检测线缆及多根标准线缆进行电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目标检测端口确定单元,用于接收所输入待检测线缆的初始检测参数,确定与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线缆基本参数对应的目标检测端口;
衰减系数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存的参数解析模型对所述线缆基本参数进行参数解析,以得到对应的衰减系数信息;
检测配置信息获取单元,用于从预置的检测配置表中获取与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标准线缆的标准衰减信息相匹配的检测配置信息;
检测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初始检测参数中的检测条件及所述检测配置信息分别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待检测线缆及与所述目标检测端口对应的标准线缆,以获取到待检测线缆的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标准线缆的第二检测信息;
检测结果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
所述对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进行重合度对比,以得到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的检测结果,包括:
分别绘制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
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
判断所述重合度是否大于预设的重合度阈值,以判定所述待检测线缆是否合格;
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衰减系数信息及所述标准衰减信息计算得到对应的畸变系数;
根据所述畸变系数对所述第一检测曲线进行畸变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第一检测曲线;
所述分别绘制与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及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对应的第一检测曲线及第二检测曲线,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检测信息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一检测曲线;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以频率值作为横轴、以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
获取所述第二检测信息中各频率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及信号漂变范围,绘制基于三维特征的第二检测曲线;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以频率值作为横轴、以信号强度作为纵轴、以信号漂变范围作为曲线宽度;
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与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之间的重合度,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一检测强度系数;
计算所述第二检测曲线中各频率值对应的第二检测强度系数;
对所述第一检测强度系数及所述第二检测强度系数在各频率值上的强度系数差值与第二检测强度信息之差进行平均计算,得到对应的重合度。
5.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
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
CN202310715334.6A 2023-06-15 2023-06-15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67604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5334.6A CN116760434B (zh) 2023-06-15 2023-06-15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5334.6A CN116760434B (zh) 2023-06-15 2023-06-15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0434A CN116760434A (zh) 2023-09-15
CN116760434B true CN116760434B (zh) 2024-01-26

Family

ID=8795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15334.6A Active CN116760434B (zh) 2023-06-15 2023-06-15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6043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4860A (zh) * 2018-03-06 2018-08-17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高频线缆的性能检测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06632A (zh) * 2021-10-29 2022-02-01 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电子单元leu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WO2022134353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硬件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0152A (zh) * 2021-04-25 2022-10-28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终端测试方法、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4860A (zh) * 2018-03-06 2018-08-17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高频线缆的性能检测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134353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硬件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06632A (zh) * 2021-10-29 2022-02-01 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电子单元leu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线缆分析仪远端衰减串音比参数的校准方法研究;陈龙泉;许伟;黄震;张颖艳;;计量学报(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0434A (zh) 2023-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81777B1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far end crosstalk
CN100419443C (zh) 电缆组件
EP1411361B1 (en) Signal pre-processing for estimating attributes of a transmission line
EP3550312B1 (en) Testing shield continuity of a cable or cabling installation using common mode insertion loss
WO2005104507A1 (en) Wideband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subscriber line faults
US20150222511A1 (en) Test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metal cable
CN109596944B (zh) 线缆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923600B2 (en) Estimation of impedances in a transmission medium
CN108919057B (zh) 一种对电缆故障诊断中插损问题的处理方法
EP2494701B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stimating frequency dependent resistance
CN116760434B (zh) 通信线缆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754894B (zh) 通信线缆的组合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JP2017015450A (ja) ケーブルの耐ノイズ特性評価方法及びペアケーブル選択方法
US9417275B2 (en) Cable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KR20140003804A (ko) 다심 케이블의 도체간 간섭 평가 시스템 및 방법
Neus et al. Binder identification by means of phantom measurements
CN112730983A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的测试方法
Yanagawa et al. A measurement of balanced transmission lines using S-parameters
Kuwabara et al. Comparison of Suppression Effect by CMF for UTP and STP Lines Using Chain Parameter Matrix
Bridgland Understanding land telemetry cable testing and save money
Maeda et al. A Leveled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BCI Probe
Hoshino et al. Evaluation method of common-mode choke coil used for high speed telecommunications port
Sahand et al. " Virtual" Signal Integrity Test on High-Speed Ethernet Cables in a Reverberation Chamber
CN112731069A (zh) 一种时域脉冲电缆屏蔽效能测试方法和系统
JP2023098708A (ja) 情報処理装置、電気ケーブル耐久性試験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電気ケーブル耐久性評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