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55019A -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55019A
CN116755019A CN202310366208.4A CN202310366208A CN116755019A CN 116755019 A CN116755019 A CN 116755019A CN 202310366208 A CN202310366208 A CN 202310366208A CN 116755019 A CN116755019 A CN 116755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port
matrix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mod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662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55019B (zh
Inventor
李尔平
周杰峰
张岭
陈梓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3103662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550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55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5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55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5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5/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apparatus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01R35/02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apparatus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of auxiliary devices, e.g. of instrument transformers according to prescribed transformation ratio, phase angle, or wattage r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Resistance Or Imped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校准方法。本发明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简化它们的混合模S矩阵。分别将射频探针连接开路,短路,负载和直通校准件,求解射频探针的混合模S矩阵中的部分未知数,再根据射频探针四个端口之间串扰系数小于传输系数的特性和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求解剩余的未知数。当求出射频探针全部的未知数后,通过被测件测量的混合模T矩阵计算被测件真实的混合模T矩阵。本发明可以考虑同侧射频探针之间的串扰系数,提高了校准的精度,并且只需要一种类型的未知直通校准件,显著减少了四端口射频探针在校准过程中的测量次数,降低了对直通校准件定义的精度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晶圆级射频微波测量技术领域的一种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射频微波产业的不断升级,射频微波器件尺寸逐渐变小,差分信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这些器件中,这使得晶圆级的四端口S参数测量技术变得日益重要。晶圆级的S参数测量需要使用射频探针作为夹具对被测件进行固定和测量,因此为获得被测件真实的S参数,需要用校准方法把射频探针的影响进行去除。
对于高频的晶圆级S参数测量,如果忽略射频探针之间的串扰会极大影响校准精度。传统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是将四个射频探针两两进行校准,非常繁琐耗时,效率低下。并且传统方法还没有考虑射频探针之间的串扰,导致在高频时校准精度不够。
目前可用于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的方法有多模TRL和2×-Thru,这两种方法虽然考虑了探针之间串扰,但是这两种方法对直通校准件的设计要求比较高,并且这两种方法校准后的参考平面不能移动到针尖所在的位置,这使得使用射频探针测量被测件时有很多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校准方法,用于晶圆级的四端口S参数测量。
本发明方法分为四个步骤: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简化它们的混合模S矩阵;分别将射频探针连接开路,短路,负载和直通校准件,求解射频探针的混合模S矩阵中的部分未知数;根据射频探针四个端口之间串扰系数小于传输系数的特性和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求解剩余的未知数;当求出射频探针全部的未知数后,通过被测件测量的混合模T矩阵计算被测件真实的混合模T矩阵。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S1: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简化四端口射频探针的原始混合模S矩阵,获得简化混合模S矩阵;
S2:四端口射频探针依次连接开路、短路、负载和直通校准件,再结合四端口射频探针的特性求解简化混合模S矩阵,获得原始混合模S矩阵对应的混合模T矩阵;
S3:使用当前四端口射频探针测量待测件的混合模T矩阵,获得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根据当前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以及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计算获得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
所述S1具体为:
首先,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将位于一侧的两个单端口射频探针作为整体并记为第一组射频探针,另一侧的两个单端口射频探针作为整体并记为第二组射频探针,第一组射频探针的射频特性用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进行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的射频特性用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进行表示,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
所述S2具体为:
S21:四端口射频探针依次开路、短路和连接负载校准件后获得对应的测量数据,根据当前测量数据构建以下公式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简化混合模S矩阵中的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第一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第二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第一端口共模反射系数、第二端口共模反射系数、差模传输系数积以及共模传输系数积,公式如下:
其中,是第一组射频探针测量得到的差模反射系数,/>是负载校准件本身的差模反射系数,/>是由第一组射频探针测量得到的共模反射系数,/>是负载校准件本身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模传输系数积,/>表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共模传输系数积;
S22: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再结合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计算获得的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计算获得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和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
S23: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计算获得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
S24: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以及第一组射频探针与第二组射频探针的结构对称性,计算获得第一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和第二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
S25:根据S21-24的计算结果处理获得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混合模T矩阵。
所述S22具体为:
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构建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与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
其中,为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测量得到的差模T矩阵,/>表示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测量得到的共模T矩阵,||表示计算矩阵的行列式;
对于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取正号的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一差模传输系数x;再根据取负号的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二差模传输系数y;如果第一差模传输系数x的相位相比第二差模传输系数y的相位更接近直通校准件已知的差模传输系数,则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否则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从而获得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
对于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取正号的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共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一共模传输系数x;再根据取负号的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共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二共模传输系数y;如果第一共模传输系数x的相位相比第二共模传输系数y的相位更接近直通校准件已知的共模传输系数,则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否则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从而获得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
所述S23具体为:
基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再根据射频探针四个端口之间串扰系数小于传输系数的特性构建和求解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其中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计算和求解方法如下:
首先基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和共模传输系数积构建传输-串扰系数方程,公式如下:
其中,a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b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
如果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的幅值大于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的幅值时,则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等于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减去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
否则,则利用以下公式重新计算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进而更新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
将重新计算获得的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减去更新的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后的值作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
所述S24中,第一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等于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第二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等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公式如下:
所述S3中,未知直通校准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为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Te1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Te2为第二组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可以考虑同侧射频探针之间的串扰系数,提高了校准的精度。本发明只需要连接四次校准件,显著减少了四端口射频探针在校准过程中的测量次数。并且本发明只需要一种类型的未知直通校准件,即只用粗略地计算直通校准件的相移,降低了对直通校准件定义的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在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中四端口射频探针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开路校准件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短路校准件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负载校准件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10.16mm差分线S参数用本发明的计算值与仿真值对比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体如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简化四端口射频探针的原始混合模S矩阵,获得简化混合模S矩阵,简化混合模S矩阵由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组成;
S1具体为:
四端口射频探针由四个独立且结构相似的单端口射频探针构成,这四个单端口射频探针分别位于长方形的四个角。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将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射频探针3和射频探针4可以看作另一个整体。首先,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将位于一侧的两个单端口射频探针作为整体并记为第一组射频探针,另一侧的两个单端口射频探针作为整体并记为第二组射频探针,由于这四个独立的单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相似,位置对称,因此第一组射频探针和第二组射频探针对应的混合模S矩阵进行简化。第一组射频探针的射频特性用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进行表示,即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这个整体的混合模S矩阵,第二组射频探针的射频特性用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进行表示,射频探针3和射频探针4这个整体的混合模S矩阵,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
S2:四端口射频探针依次连接开路、短路、负载和直通校准件,再结合四端口射频探针的特性求解简化混合模S矩阵,获得原始混合模S矩阵对应的混合模T矩阵,混合模T矩阵由第一混合模T矩阵Te1和第二混合模T矩阵Te2组成;
S2具体为:
S21:四端口射频探针的各单端口射频探针依次开路、短路和连接负载校准件后获得对应的测量数据,负载校准件为在片校准件,根据当前测量数据构建以下公式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广义级联矩阵的特点,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简化混合模S矩阵中的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第一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第二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第一端口共模反射系数、第二端口共模反射系数、差模传输系数积以及共模传输系数积,即 和/>以及 和/>公式如下:
其中,是第一组射频探针测量得到的差模反射系数,即由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测量得到的,/>是负载校准件本身的差模反射系数,/>是由第一组射频探针测量得到的共模反射系数,由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测量得到的,/>是负载校准件本身的共模反射系数;
S22: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再结合四端口射频探针的各单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计算获得的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计算获得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和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
在本实施例中,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开路校准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射频探针信号端与开路校准件的焊盘接触,焊盘处于开路状态。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短路校准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短路校准件的焊盘与地相连,因此射频探针信号端与短路校准件接触后处于短路状态。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负载校准件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负载校准件的焊盘经过一个50Ω的电阻(图中黑色部分)后与地相连。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直通校准件将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3,射频探针2和射频探针4相连接。
S22具体为:
直通校准件为在片校准件,它有着左右对称且上下对称的结构,是一个无源互易的器件。它能够连接左上侧单端口射频探针与右上侧单端口射频探针,同时连接左下侧单端口射频探针与右下侧单端口射频探针。
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构建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与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
其中,为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测量得到的差模T矩阵,/>表示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测量得到的共模T矩阵,||表示计算矩阵的行列式;
对于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根据取正号的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一差模传输系数x;再根据取负号的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二差模传输系数y;如果第一差模传输系数x的相位相比第二差模传输系数y的相位更接近直通校准件已知的差模传输系数,则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否则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从而获得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
对于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根据取正号的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共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一共模传输系数x;再根据取负号的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共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二共模传输系数y;如果第一共模传输系数x的相位相比第二共模传输系数y的相位更接近直通校准件已知的共模传输系数,则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否则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从而获得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
S23: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计算获得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即和/>
S23具体为:
基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再根据射频探针四个端口之间串扰系数小于传输系数的特性构建和求解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其中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计算和求解方法如下:
首先基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和共模传输系数积构建传输-串扰系数方程,公式如下:
其中,a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即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这个整体的传输系数,b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即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这个整体的串扰系数;
如果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的幅值大于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的幅值时,则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等于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减去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即
否则,则利用以下公式重新计算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进而更新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
将重新计算获得的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减去更新的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后的值作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
S24: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以及第一组射频探针与第二组射频探针的结构对称性,计算获得第一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和第二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
S24中,第一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等于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第二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等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公式如下:
S25:根据S21-24的计算结果处理获得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混合模T矩阵。
S3:使用当前四端口射频探针测量待测件的混合模T矩阵,获得未知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根据当前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以及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计算获得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
S3中,未知直通校准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为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Te1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即第一混合模T矩阵,也即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整体的混合模T矩阵,Te2为第二组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即第二混合模T矩阵,也即射频探针3和射频探针4整体的混合模T矩阵。
在本实施例中,待测件为10.16mm的差分线。
用本发明计算得到10.16mm的差分线的混合模S参数与仿真结果对比如图7所示,图7的(a)为待测件第一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的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图7的(b)为待测件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差模传输系数的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图7的(c)为待测件第一端口共模反射系数的仿真结果与校准计算对比图,图7的(d)为待测件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共模传输系数的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图7的(e)为待测件第一端口差共模转换系数的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图7的(f)为待测件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差共模转换系数的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较为符合,说明了本发明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只需连接四种不同类型的校准件即可完成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校准,且使用的直通校准件为未知直通。本发明大大加快了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校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本发明包含射频探针1和射频探针2,射频探针3和射频探针4之间的串扰,相比传统校准方法,提高了精度。
上述实施例仅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下作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简化四端口射频探针的原始混合模S矩阵,获得简化混合模S矩阵;
S2:四端口射频探针依次连接开路、短路、负载和直通校准件,再结合四端口射频探针的特性求解简化混合模S矩阵,获得原始混合模S矩阵对应的混合模T矩阵;
S3:使用当前四端口射频探针测量待测件,获得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根据当前四端口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以及待测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计算获得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具体为:
首先,根据四端口射频探针结构的对称性,将位于一侧的两个单端口射频探针作为整体并记为第一组射频探针,另一侧的两个单端口射频探针作为整体并记为第二组射频探针,第一组射频探针的射频特性用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进行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的射频特性用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进行表示,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一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差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差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一端口到第二端口的共模传输系数,/>表示第二组射频探针中第二端口的共模反射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具体为:
S21:四端口射频探针依次开路、短路和连接负载校准件后获得对应的测量数据,根据当前测量数据构建以下公式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简化混合模S矩阵中的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第一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第二端口差模反射系数、第一端口共模反射系数、第二端口共模反射系数、差模传输系数积以及共模传输系数积,公式如下:
其中,是第一组射频探针测量得到的差模反射系数,/>是负载校准件本身的差模反射系数,/>是由第一组射频探针测量得到的共模反射系数,/>是负载校准件本身的共模反射系数;/>表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模传输系数积,/>表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共模传输系数积;
S22: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再结合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计算获得的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计算获得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和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
S23: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计算获得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
S24: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以及第一组射频探针与第二组射频探针的结构对称性,计算获得第一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和第二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
S25:根据S21-24的计算结果处理获得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混合模T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2具体为:
根据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构建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与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
其中,为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测量得到的差模T矩阵,/>表示四端口射频探针连接直通校准件后测量得到的共模T矩阵,| |表示计算矩阵的行列式;
对于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取正号的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一差模传输系数x;再根据取负号的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差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二差模传输系数y;如果第一差模传输系数x的相位相比第二差模传输系数y的相位更接近直通校准件已知的差模传输系数,则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否则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从而获得组间差模传输系数积/>
对于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取正号的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共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一共模传输系数x;再根据取负号的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直通校准件的共模传输系数记为第二共模传输系数y;如果第一共模传输系数x的相位相比第二共模传输系数y的相位更接近直通校准件已知的共模传输系数,则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否则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的计算公式取正号,从而获得组间共模传输系数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3具体为:
基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共模传输系数积,再根据射频探针四个端口之间串扰系数小于传输系数的特性构建和求解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和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对应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其中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计算和求解方法如下:
首先基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模传输系数积和共模传输系数积构建传输-串扰系数方程,公式如下:
其中,a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b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
如果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的幅值大于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的幅值时,则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等于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减去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
否则,则利用以下公式重新计算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进而更新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
将重新计算获得的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传输系数的平方a2减去更新的第一组射频探针的串扰系数平方b2后的值作为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4中,第一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等于第二简化混合模S矩阵Se2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第二组间差-共模传输系数积/>等于第一简化混合模S矩阵Se1的差共模传输系数交叉积/>公式如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待测件的真实混合模T矩阵,/>为待测件件的测量混合模T矩阵,Te1为第一组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Te2为第二组射频探针的混合模T矩阵。
CN202310366208.4A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Active CN1167550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6208.4A CN116755019B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6208.4A CN116755019B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5019A true CN116755019A (zh) 2023-09-15
CN116755019B CN116755019B (zh) 2024-02-13

Family

ID=87953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66208.4A Active CN116755019B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5501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7137A (en) * 1992-10-02 1995-12-19 Motorola, Inc. Probeable substrate substitute for a calibration standard and test fixture
US5793213A (en) * 1996-08-01 1998-08-1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a network analyzer
WO2008021907A2 (en) * 2006-08-08 2008-02-21 Tektronix, Inc. Calibrated s-parameter measurements of probes
CN104683041A (zh) * 2013-11-26 2015-06-03 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 射频元器件测试方法
CN110286347A (zh) * 2019-06-19 2019-09-27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校准件以及校准系统、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137389A (zh) * 2021-11-25 2022-03-0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微波探针s参数相位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415067A (zh) * 2021-12-22 2022-04-29 西安伟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通信线缆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WO2023019935A1 (zh) * 2021-08-16 2023-02-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串扰误差修正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7137A (en) * 1992-10-02 1995-12-19 Motorola, Inc. Probeable substrate substitute for a calibration standard and test fixture
US5793213A (en) * 1996-08-01 1998-08-1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ibrating a network analyzer
WO2008021907A2 (en) * 2006-08-08 2008-02-21 Tektronix, Inc. Calibrated s-parameter measurements of probes
CN104683041A (zh) * 2013-11-26 2015-06-03 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 射频元器件测试方法
CN110286347A (zh) * 2019-06-19 2019-09-27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校准件以及校准系统、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3019935A1 (zh) * 2021-08-16 2023-02-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串扰误差修正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137389A (zh) * 2021-11-25 2022-03-0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微波探针s参数相位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415067A (zh) * 2021-12-22 2022-04-29 西安伟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通信线缆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万亮;武建华;苗俊刚;何国瑜;: "基于对称反射件的混合模TRL校准算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vol. 35, no. 01, pages 1 - 3 *
肖琴: "多端口器件散射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vol. 36, no. 12, pages 36 - 3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5019B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miantsev et al. VNA calibration
CN108802510B (zh) 一体化噪声参数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US715791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ibrating a measurement device path and for measuring a device under test in the calibrated measurement device path
US6960920B2 (en) Method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 error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 measurement apparatus
US850824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calibration of network analyzers using a comb generator
EP3686616A1 (en) New on-chip s parameter calibration method
Rolfes et al. Multiport metho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cattering parameters of N-ports
CN103399286A (zh) 一种多特性阻抗网络的测量校准方法
CN111929558B (zh) 一种基于自校准的去嵌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终端
JPH11352163A (ja) ネットワ―ク・アナライザの校正方法
US7885779B2 (en) Measurement error correc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 measurement device
CN111983539B (zh) 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校准方法
US7768271B2 (en) Method for calibration of a vectorial network analyzer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US5734268A (en) Calibration and measurment technique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11983538A (zh) 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及装置
CN116755019B (zh) 一种使用未知直通校准件的四端口射频探针校准方法
CN110763977B (zh) 一种定量测量评估噪声测试系统精度的系统及方法
Stärke et al. A deembedding method for reciprocal three-port devices demonstrated with 200-GHz baluns
CN114137389A (zh) 微波探针s参数相位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359078A (zh) 一种基于十六项误差模型的矢量网络分析仪校准方法
Heuermann Calibration procedures with series impedances and unknown lines simplify on-wafer measurements
US20230051442A1 (en) Method for Calibrating Crosstalk Errors in System for Measuring on-Wafer S Parameter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542013A (zh) 在片s参数提取负载电感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Xie et al. Electronic calibration for submillimeter-wave on-wafer scattering parameter measurements using Schottky diodes
CN116125353A (zh) 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误差修正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