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8556B -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8556B
CN116738556B CN202311020850.3A CN202311020850A CN116738556B CN 116738556 B CN116738556 B CN 116738556B CN 202311020850 A CN202311020850 A CN 202311020850A CN 116738556 B CN116738556 B CN 116738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ruction
generate
building
wall body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208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38556A (zh
Inventor
蔡华和
张传红
张靖
何青山
任彪
杨礼成
郭佳
李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hydro Bureau 9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hydro Bureau 9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hydro Bureau 9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hydro Bureau 9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2085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85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8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8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38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8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20Finite element generation, e.g. wire-frame surface description, tesse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80Analysis of captured images to determine intrinsic or extrinsic camera parameters, i.e. camera calib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公开了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提高对建筑墙体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准确率。方法包括:对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对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基于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Description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质量和结构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建筑在施工完成后具备合适的结构和质量,需要有效的方法来验证施工结果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和缺陷,同时提升施工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经验和基于平面图纸的检查,这可能会因为视角的限制而忽略一些细节,同时在大型建筑项目中效率较低。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检查,其受到人员经验和视觉角度的限制。这可能导致一些细微的结构问题被忽略,或者在施工后才被发现,增加了后期处理的难度和成本。传统的平面图纸难以准确地反映建筑的三维结构和细节。在大型建筑项目中,一些结构信息和细节可能被遗漏或难以识别,从而影响对建筑质量的全面了解。大量的结构信息和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比对,传统的手动分析方法费时费力,容易出现错误。现代建筑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结构和材料,需要更高效和精确的数据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实现提高对建筑墙体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准确率。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对所述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对所述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基于所述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建筑结构轮廓分析,生成建筑结构轮廓;
基于所述建筑结构轮廓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包括:
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构件信息提取,生成多个构件信息;
对多个所述构件信息进行构件属性分析,生成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属性信息;
基于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属性信息对多个所述构件信息进行位置匹配,生成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位置数据;
基于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位置数据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包括:
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工况模拟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模拟工况数据;
对每个所述模拟工况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生成对应的受力分析结果;
对所述受力分析结果进行阈值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阈值;
基于所述目标阈值以及所述受力分析结果,对多个所述模拟工况数据进行危险工况筛选,生成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包括:
对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进行受力点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受力点;
分别对每个受力点进行承载力强度分析,生成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
基于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进行结构加固系数分析,生成对应的结构加固系数;
基于所述结构加固系数对每个受力点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包括: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
基于所述结构立体图以及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通过所述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包括: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施工工艺;
对所述目标施工工艺进行工艺参数匹配,确定对应的工艺参数集合;
对所述工艺参数集合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对应的工艺参数特征;
基于所述工艺参数特征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映射模块,用于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建模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生成模块,用于对所述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标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修正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指令,以使得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执行上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对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对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基于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在本申请方案中,通过三维模型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可以验证施工后的建筑结构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这有助于确认建筑的结构准确性。通过工程布局信息和三维模型,可以对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检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结构问题、工艺问题或装置问题,从而有助于采取及时的修复措施。通过工程布局信息和三维模型,可以对建筑质量进行合规性验证,确保建筑的各项指标符合法规和设计要求,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和三维模型,可以为质量管理团队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持。这使得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实际数据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判断。通过三维模型和分析数据,可以为建筑的记录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持。记录建筑的准确结构信息,有助于未来维修和改造工作的进行。通过分析建筑的结构和质量情况,可以帮助识别出可能的改进点,从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提高对建筑墙体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准确率。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流程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S101、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还可以是终端或者服务器,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以服务器为执行主体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其进行信息提取,以生成建筑布局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激光扫描等技术。通过激光扫描获取建筑物的三维点云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点云配准、滤波、去噪和表面重建等方法,形成建筑物的完整点云模型。服务器结合与该目标建筑匹配的设计图纸,并基于建筑结构轮廓的分析,可以提取建筑物的轮廓信息。这些轮廓信息通过基于几何形状的算法(如RANSAC)拟合建筑物的平面和曲线,得到建筑物的结构轮廓。在信息提取阶段,根据建筑结构轮廓,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提取。建筑物可以根据轮廓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或空间单元,如房间、走廊、门窗等。此外,通过分析轮廓的尺寸和比例关系,可以提取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尺寸信息。同时,通过分析轮廓的连接关系,提取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布局信息。这样,就可以得到目标建筑的建筑布局信息,包括分区、尺寸和布局等方面的数据。例如,ABC大厦是一座多层办公楼,通过激光扫描和点云处理,服务器得到了该建筑的完整点云模型。基于这个点云模型,服务器进行了建筑结构轮廓分析,得出了该大厦的结构轮廓,其中包括外部墙壁、屋顶等特征。服务器从这些结构轮廓中提取出了建筑布局的具体信息。服务器发现,ABC大厦的一楼被划分为办公区域,其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而在二楼,服务器确定了会议室和休息区的位置,二楼会议室的长度约为15米。另外,三楼是办公室区域,其高度约为3.5米。此外,服务器还发现三楼办公室与楼梯之间存在特定的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通过激光扫描和点云处理技术,服务器能够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从中提取出有关建筑布局的具体数据。这些数据为建筑设计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服务器优化空间利用效率、规划内部布局,并支持后续的设计和施工工作。
S102、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具体的,服务器进行构件信息提取。通过分析建筑布局信息,服务器识别出构成建筑的各个构件,如墙体、梁、柱子、楼梯等。这些构件被单独提取出来,并记录它们在建筑布局中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服务器进行构件属性分析。针对每个提取出来的构件,服务器分析其属性信息,例如尺寸、材料、荷载承载能力等。这些属性信息可以帮助服务器更好地了解和描述每个构件的特征和功能。服务器进行位置匹配,基于每个构件的属性信息。通过比对构件的属性,服务器可以确定它们在建筑布局中的具体位置。例如,通过匹配柱子的高度和位置属性,服务器可以准确确定每个柱子在建筑中的位置。最后,基于每个构件的位置数据,服务器进行结构立体图的映射。将每个构件按照其在建筑布局中的位置放置在相应的空间坐标中,构建出整个建筑的立体模型。这个结构立体图呈现了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和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假设有一座多层办公楼的建筑布局信息。服务器提取出了墙体、梁、柱子和楼梯等构件,并分析了它们的属性信息。通过匹配构件的位置数据,服务器确定了每个构件在建筑布局中的具体位置。最后,服务器根据这些位置数据,将每个构件放置在相应的空间坐标中,生成了该办公楼的结构立体图,展示了各个构件的空间分布和相互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中,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构件信息提取、构件属性分析、位置匹配和结构立体图生成的过程,可以帮助服务器更全面地理解和可视化建筑物的结构,为设计、规划和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S103、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具体的,服务器将对结构立体图进行工况模拟分析。通过应用工程力学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服务器模拟多个工况下结构的行为。这些工况可能包括正常使用状态、极端荷载情况、地震等。对每个模拟工况数据,服务器进行结构受力分析。这包括对结构的受力分布、应力和变形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分析每个工况下结构的受力情况,服务器可以获得关于结构的受力分析结果。服务器对受力分析结果进行阈值分析。通过设定一些阈值参数,例如最大应力、最大变形等,服务器可以确定目标阈值,即结构在安全和可靠运行条件下所允许的最大受力值。基于目标阈值和受力分析结果,服务器进行危险工况筛选。通过筛选出超过目标阈值的模拟工况数据,服务器获得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这些危险工况数据代表了结构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受力。最后,基于危险工况数据,服务器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根据危险工况下的受力要求,服务器确定了预应力筋的布置位置,以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些位置数据被应用于结构立体图,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例如,假设有一座跨度为100米的混凝土桥梁,需要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服务器进行工况模拟分析。服务器考虑了正常使用状态、最大活载状态和地震荷载状态作为工况。对于正常使用状态,服务器考虑了自重和常见的交通荷载。对于最大活载状态,服务器考虑了车辆最大荷载以及可能的额外集中荷载。对于地震荷载状态,服务器模拟了典型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效应。针对每个模拟工况数据,服务器进行结构受力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服务器计算出每个工况下桥梁结构的受力分布情况,包括桥墩、梁、支座等部位的应力、弯矩和剪力等参数。假设在最大活载状态下,桥墩的最大弯矩达到了1500kNm,梁的最大剪力达到了800kN。服务器进行阈值分析,确定目标阈值。根据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服务器设定了最大允许弯矩为2000kNm,最大允许剪力为1000kN。基于目标阈值和受力分析结果,服务器对多个模拟工况数据进行危险工况筛选,生成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例如,服务器发现在最大活载状态下,桥梁某个关键部位的弯矩超过了2000kNm,因此将该工况标记为危险工况。基于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服务器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通过考虑桥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安全要求,服务器确定预应力筋的布置位置。例如,在危险工况下,服务器决定在桥梁梁段的底部布置预应力筋,以增强其抗弯承载能力。最后,根据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服务器可以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包括预应力筋的数量、尺寸和布置方式等。确保预应力筋的正确布置和桥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综上所述,通过工况模拟分析、结构受力分析、阈值分析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服务器可以实现对桥梁结构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并生成相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以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可以确保预应力筋的布置合理,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而通过服务器进行工况模拟分析,可以模拟不同情况下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验证其在正常使用状态、极端荷载和地震等情况下的稳定性。这有助于检验结构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减少潜在的结构问题。
工况模拟分析可以提供详细的结构受力数据,包括应力、变形等。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评估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确保建筑在正常使用和不同荷载情况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工况模拟分析,在建筑实际使用前,可以模拟可能的荷载情况,识别潜在的结构问题,如局部应力集中、位移过大等。这使得在施工结束后或正式使用前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事后出现不可预测的问题。分析工况模拟结果,可以确定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区域和受力情况。这有助于为建筑的维护和修复提供指导,确保在维护和改造时更精准地处理结构问题。工况模拟分析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作为质量管理团队的依据,支持做出更科学、准确的决策。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可以优化建筑结构,提高质量和安全性。工况模拟分析可以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受力情况,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情况。这有助于验证建筑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以进一步提升对目标建筑的工程质量管理的准确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已经施工完毕的建筑物进行工况模拟分析和工程质量管理时,加强维护策略是关键环节之一。这一策略旨在基于模拟分析结果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固和维护建筑物的薄弱受力点,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工况模拟分析可以揭示建筑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受力情况。通过对比模拟分析结果与初始设计结果的差异,可以确定一些薄弱受力点,即那些在特定工况下可能存在较大应力的区域。一旦薄弱受力点被确认,可以制定加固设计方案。例如,可以在这些薄弱受力点增加支撑、加固结构构件,或者采用更耐久的材料。这些措施将有针对性地提高这些区域的抗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以进一步提升对目标建筑的工程质量管理的准确率。
S104、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具体的,服务器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这一分析旨在确定每个预应力筋的受力状况和相应的张力等级。根据设计要求和结构特点,服务器将预应力筋划分为不同的张力等级,例如高张力、中张力和低张力等级。服务器基于结构立体图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以及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根据结构立体图,确定预应力墙体的位置和形状。结构立体图提供了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几何信息,包括墙体、柱子、楼板等。根据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服务器确定需要在哪些墙体上布置预应力筋;第二,利用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为每个墙体确定预应力筋的布置数量和布置方式。根据不同的张力等级要求和结构设计准则,服务器决定每个墙体上预应力筋的密度和间距,并确保在不同的张力等级下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第三,考虑预应力筋的锚固和连接方式。预应力筋需要在墙体中得到良好的锚固,并与其他构件(如柱子和楼板)连接起来,以实现整体的结构性能。根据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和结构要求,服务器确定适当的锚固长度和连接方式。通过以上步骤,服务器可以构建目标墙体布局图,显示了预应力墙体的位置、形状以及预应力筋的布置情况。
S105、对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具体的,根据目标墙体布局图,服务器获取墙体的基本几何信息,包括墙体的长度、高度、厚度以及墙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些信息通过设计图纸、工程规范或现场测量等方式获得。服务器基于获取的墙体几何信息,服务器进行初始施工墙体建模。在建模过程中,服务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或建模工具来创建墙体的三维模型。根据墙体的形状、尺寸和位置,服务器绘制墙体的外轮廓,并赋予墙体适当的厚度。服务器将初始施工墙体模型与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对比和调整。通过比对初始模型和目标布局图,服务器检查模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如果存在差异或需要调整的地方,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修改和优化,以确保模型与目标布局图相匹配。例如,如果在目标布局图中存在开窗或门洞等特殊构造,服务器需要在模型中准确地表达这些特征。此外,服务器还需考虑墙体的施工顺序、连接方式以及与其他结构元素的交互等因素,以便生成更真实和可操作的施工墙体模型。例如,假设有一幢建筑的目标墙体布局图,其中包括两堵相邻的墙体。根据布局图,墙体A的长度为10米、高度为3米,厚度为0.3米,而墙体B的长度为8米、高度为3米,厚度为0.3米。服务器根据这些尺寸信息创建了初始施工墙体模型。服务器将初始模型与目标布局图进行对比,发现墙体A和B之间需要设置一个门洞。服务器在模型中调整了墙体A和B的连接位置,并添加了门洞的几何特征。同时,服务器还根据施工要求调整了墙体的施工顺序和连接方式。经过比对和调整后,服务器生成了最终的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S106、对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具体的,对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的过程旨在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和约束条件,对初始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生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施工要求和约束条件的分析。施工墙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如尺寸规范、结构强度、施工工艺等。同时,还要考虑施工现场的限制条件,如周围环境、设备布局、安全要求等。这些要求和约束条件将指导后续的模型调整和修正。服务器根据实际情况对初始模型进行尺寸调整。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墙体模型的尺寸进行修正。同时,还需要考虑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和交互。在实际施工中,墙体与结构柱、梁、地板等构件之间需要有合适的连接方式。因此,在进行模型尺寸修正时,需要确保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位置和方式与实际施工要求相符。这通过调整墙体与其他构件的相对位置、尺寸和形状来实现。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施工工艺要求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此外,考虑到墙体与楼板的连接需求,对模型进行了顶部开孔操作。
S107、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具体的,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根据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服务器分析预应力筋的施工工艺,包括预应力筋的张拉和锚固方法、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方式等。这些工艺分析可以确定预应力筋在施工过程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服务器对目标施工工艺进行工艺参数匹配。根据工艺要求和预应力筋的特性,服务器确定了适当的工艺参数,例如预应力筋的张拉力、锚固长度、锚固位置等。这些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预应力筋的受力性能和结构要求,以确保施工后的墙体具有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工艺参数集合进行聚类分析。例如,服务器可以将张拉力相近的预应力筋分为一组,将锚固长度相近的预应力筋分为另一组,以此类推。最后,利用工艺参数特征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服务器可以将每个预应力筋的工艺参数应用于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并确定每个预应力筋在模型中的具体位置和特征。这样,服务器就能够生成一个包含工艺施工位置的集合,其中每个位置对应一个预应力筋的工艺参数。例如,假设有一个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其中包含10个预应力筋的位置。通过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的工艺分析,服务器确定了张拉力和锚固长度的工艺参数。根据这些参数,服务器将模型中的每个预应力筋标定为具有特定工艺参数的施工位置。例如,预应力筋1的张拉力为1000kN,锚固长度为3米,服务器将模型中的对应位置标定为张拉力为1000kN、锚固长度为3米的工艺施工位置。同样地,服务器对模型中的每个预应力筋都进行相应的标定,生成了一个包含工艺施工位置的集合。这个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可以提供有关预应力筋的具体位置和工艺参数的准确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位置集合来指导实际的建筑质量管理过程,以便及时检查和确认每个预应力筋的施工质量和工艺符合性。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工艺施工位置集合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在建筑物外部对预应力筋的位置进行定位和标记。这可以确保在质量监督过程中能够准确找到每个预应力筋的位置。同时创建详细的文档和记录,记录每个预应力筋的位置、工艺参数和其他相关信息。制定质量监督计划,明确监督的范围、频率和具体内容。计划中应包括对预应力筋位置和工艺参数的核实。定期派遣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实地检查和核实。应根据工艺施工位置集合中提供的信息,核实每个预应力筋的位置和工艺参数。
例如,可以通过无损预应力检测仪在每个预应力筋的位置针对建筑物有效应力与声波频率具有相关性的原理进行快速无损检测,可以利用力锤敲击激发声波、对声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处理,最终确定有效应力的大小。从而根据这些位置集合来指导实际的建筑质量管理过程,以便及时检查和确认每个预应力筋的施工质量和工艺符合性。
S108、基于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具体的,基于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的过程旨在进一步优化模型,确保墙体的尺寸和形状与实际施工位置要求相符,生成最终的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根据工艺施工位置集合,服务器分析每个施工位置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涉及墙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与其他构件的连接方式等。服务器需要仔细研究工艺施工位置集合中的数据,理解每个位置的特点和限制。服务器将针对每个施工位置进行模型尺寸修正。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墙体模型的尺寸,使其与对应的施工位置完美契合。这通过修改墙体的长度、宽度、高度来实现,确保墙体在施工位置内部充分占据所需的空间。此外,还需要考虑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根据工艺要求,服务器将对墙体与相邻构件的连接位置、连接方式进行调整。这可能包括开孔、加强筋安装或特定的连接装置等操作,以确保墙体与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和施工可行性。例如,服务器已经获取了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其中包括不同楼层和房间的具体施工位置。根据集合中的数据,服务器分析了每个施工位置的要求,并开始对初始模型进行第二模型尺寸修正。例如,在某个楼层的房间内,施工位置集合要求墙体的长度为3米,高度为2.5米。服务器对初始墙体模型进行调整,将其长度调整为3米,高度调整为2.5米,确保墙体完全覆盖施工位置,并与周围构件对齐。此外,根据施工要求,服务器还在墙体模型中预留了电线槽的开孔,以便后续电线布置。通过这样的第二模型尺寸修正,服务器生成了符合实际施工位置要求的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通过基于工艺施工位置集合的第二模型尺寸修正,服务器确保了墙体模型与实际施工位置的精确匹配,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在修正过程中,服务器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例如,根据施工现场的特殊情况,可能需要在墙体模型中增加加固筋、开设进出口等特殊工艺要素。此外,服务器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建模软件和技术,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模型尺寸修正过程。通过与数据库或参数化设计的结合,可以快速调整模型尺寸,提高修正效率和准确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对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对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基于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在本申请方案中,通过三维模型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可以验证施工后的建筑结构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这有助于确认建筑的结构准确性。通过工程布局信息和三维模型,可以对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检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结构问题、工艺问题或装置问题,从而有助于采取及时的修复措施。通过工程布局信息和三维模型,可以对建筑质量进行合规性验证,确保建筑的各项指标符合法规和设计要求,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和三维模型,可以为质量管理团队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持。这使得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实际数据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判断。通过三维模型和分析数据,可以为建筑的记录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持。记录建筑的准确结构信息,有助于未来维修和改造工作的进行。通过分析建筑的结构和质量情况,可以帮助识别出可能的改进点,从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能。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101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对结构信息进行建筑结构轮廓分析,生成建筑结构轮廓;
(2)基于建筑结构轮廓对目标建筑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具体的,需要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这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实地勘察、建筑图纸、激光扫描等。实地勘察通过对建筑进行测量和观察,获取建筑的实际尺寸、形状和结构特征。建筑图纸包含了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可以提供建筑的详细结构信息。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建筑的三维点云数据,进一步提供建筑的几何和结构信息。服务器对获取的结构信息进行建筑结构轮廓分析。通过分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可以确定建筑的整体结构轮廓,包括建筑的外形、主要结构体的位置和布局等。这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或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来实现。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对结构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建筑的结构轮廓信息。基于建筑结构轮廓,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提取,生成建筑布局信息。建筑布局信息包括建筑内部空间的分布、房间的功能和用途、门窗的位置和尺寸等。通过分析建筑结构轮廓和平面图,可以识别出不同楼层的布局,确定各个房间、走廊和公共区域的位置和连接关系。举例说明,假设有一栋多层住宅建筑作为目标建筑。服务器通过实地勘察和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建筑的结构信息,包括外墙尺寸、楼层高度、柱梁位置等。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对结构信息进行分析,生成了建筑的结构轮廓图,显示了建筑的整体形状和主要结构体的布局。基于结构轮廓图,服务器进一步提取了建筑的布局信息,确定了各个楼层的房间分布、公共区域和走廊的位置等。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执行步骤S102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01、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构件信息提取,生成多个构件信息;
S202、对多个构件信息进行构件属性分析,生成每个构件信息对应的属性信息;
S203、基于每个构件信息对应的属性信息对多个构件信息进行位置匹配,生成每个构件信息对应的位置数据;
S204、基于每个构件信息对应的位置数据对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具体的,例如,假设有一座高层商业建筑,具体参数如下:建筑平面图中包含了多个房间和走廊,墙体厚度为30厘米,柱子为方形截面,边长为50厘米,梁的宽度为80厘米,高度为50厘米。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服务器从建筑平面图中提取出各个构件的轮廓信息。利用边缘检测和形状识别算法,服务器能够准确提取出墙体、柱子和梁等构件的边界。服务器对每个构件信息进行属性分析。根据建筑图纸和BIM模型,服务器得知墙体的高度为3米,长度和宽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柱子的高度为3.5米,梁的长度和宽度根据跨度和设计要求进行确定。此时,服务器可以得到每个构件的尺寸属性。通过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服务器获取了实际建筑中每个构件的位置坐标。墙体的起始点坐标为(0,0),柱子的位置坐标为(5,5),梁的位置坐标根据实际跨度进行确定。这些位置数据与构件信息中的位置数据进行匹配。最后,服务器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将每个构件信息的位置数据映射到结构立体图上。在结构立体图中,墙体、柱子和梁的位置得以清晰标注,显示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这个结构立体图,设计师、施工团队和相关人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建筑的结构和布局,有助于进一步的设计和施工计划。例如,在结构立体图中,柱子的位置位于楼层中心处,并与墙体连接,梁则贯穿在柱子之间。这样的布局设计可以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和空间利用效率,符合建筑的安全要求和设计需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执行步骤S103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01、对结构立体图进行工况模拟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模拟工况数据;
S302、对每个模拟工况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生成对应的受力分析结果;
S303、对受力分析结果进行阈值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阈值;
S304、基于目标阈值以及受力分析结果,对多个模拟工况数据进行危险工况筛选,生成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
S305、基于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具体的,对结构立体图进行工况模拟分析是为了评估建筑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通过工况模拟分析,服务器可以生成多个模拟工况数据,以覆盖常见的使用状态、荷载状态和自然灾害等情况。针对每个模拟工况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是必要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服务器可以计算出每个工况下建筑结构的受力分布情况,包括各个构件的应力、弯矩、剪力等参数。这些受力分析结果提供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信息。在受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阈值分析是为了确定目标阈值。根据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服务器可以确定一系列阈值,如最大弯矩、最大剪力、最大位移等。这些阈值表示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基于目标阈值以及受力分析结果,进行危险工况筛选是为了确定具有潜在风险的工况。通过对受力分析结果与目标阈值进行比较,可以识别出超过阈值的工况,即危险工况。选择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是为了确定预应力筋的布置位置。根据危险工况的受力特点和结构需求,服务器通过优化算法和专业经验确定预应力筋的位置和数量。预应力筋的布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弯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例如,考虑一栋高层建筑的结构立体图。服务器进行工况模拟分析,包括正常使用状态、最大荷载状态和地震荷载状态。针对每个模拟工况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得到了各个构件的受力分布情况。在阈值分析中,服务器确定了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的目标阈值。服务器筛选出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例如地震荷载状态下的受力情况超过了目标阈值。基于这个危险工况数据,服务器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通过优化算法和结构需求,服务器确定了预应力筋的布置位置,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在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中,服务器考虑了预应力筋的布置密度、布置方式和数量等因素。通过模拟不同的预应力筋布置方案,并结合受力分析结果和设计要求,服务器可以选择最优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这样可以确保结构在危险工况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例如,在地震荷载状态下,服务器发现某个结构构件的受力超过了目标阈值,表明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过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通过对结构立体图的工况模拟分析、受力分析、阈值分析、危险工况筛选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的综合应用,服务器可以得到结构的全面评估和优化。这些分析和决策过程为建筑的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执行步骤S305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401、对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进行受力点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受力点;
S402、分别对每个受力点进行承载力强度分析,生成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
S403、基于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进行结构加固系数分析,生成对应的结构加固系数;
S404、基于结构加固系数对每个受力点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具体的,对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进行受力点位置分析是为了确定结构中承受较大荷载的关键点,并进一步进行承载力强度分析和结构加固分析,以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危险工况数据的分析,服务器可以确定结构中的关键受力点。这些受力点可能是柱子、梁或其他关键构件的连接点,它们承受着较大的受力,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服务器对每个受力点进行承载力强度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服务器可以计算出每个受力点的承载能力。这包括考虑受力方式、材料强度和结构几何形状等因素,以确定每个受力点的目标承载力强度。这样可以评估每个受力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基于每个受力点的目标承载力强度,进行结构加固系数分析。结构加固系数是用于确定预应力筋的布置密度和数量的重要参数。通过分析受力点的情况和目标承载力强度,服务器可以确定结构加固系数,以决定预应力筋的加固程度。较大的结构加固系数表示需要更多的预应力筋来增强受力点的承载能力。最后,基于结构加固系数对每个受力点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计算,服务器可以确定在每个受力点周围的最佳预应力筋布置位置。这些位置的选择考虑了结构加固系数、受力情况、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等因素。通过优化布置,可以使预应力筋充分发挥加固效果,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举例说明,假设在危险工况下,某个建筑结构的受力点A承受较大的荷载,需要进行加固设计。通过承载力强度分析,确定了受力点A的目标承载力强度为500kN。根据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了结构加固系数为1.5。基于该系数,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计算得到最佳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是在受力点A周围的柱子中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布置预应力筋,以增强其承载能力。通过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算法,确定了预应力筋的布置位置和数量,以满足结构加固的要求。例如,预应力筋通过在柱子的周围形成环形或螺旋状的布置方式来提供更大的受力面积和强度。往往预应力筋通过预埋或后张拉的方式进行安装,因此预应力筋的张拉和锚固将在柱子和其他构件之间产生预应力,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通过对受力点的分析和预应力筋的布置位置确定,可以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104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
(2)基于结构立体图以及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通过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对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具体的,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分析是为了确定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度,以满足设计要求和结构加固的需要。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可以确定每个预应力筋的具体位置和数量。这些位置数据通常包括预应力筋的布置图、截面尺寸、间距和长度等信息。在进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分析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强度要求、荷载条件和设计规范等因素。其次,通过钢筋工程师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确定每个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度,即预应力筋的张拉等级。这个等级通常与预应力筋的直径、钢材强度和设计要求等因素相关。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可以有多个预应力筋张力等级,例如低应力、中等应力和高应力等级。举例说明,假设有一座跨度为50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需要进行预应力加固。根据结构分析和设计要求,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已经确定,包括每个预应力筋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计算,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度分为低应力等级和中等应力等级。具体而言,低应力等级的预应力筋张拉力为80kN,中等应力等级的预应力筋张拉力为120kN。服务器基于结构立体图以及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可以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预应力筋的布置方式、张拉力度以及与结构的连接方式等。通过将预应力筋的位置和张拉等级应用到结构立体图中,可以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这个布局图展示了预应力墙体的位置、尺寸和布置方式,并指导后续施工工艺的制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107的过程可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施工工艺;
(2)对目标施工工艺进行工艺参数匹配,确定对应的工艺参数集合;
(3)对工艺参数集合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对应的工艺参数特征;
(4)基于工艺参数特征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具体的,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是为了确定目标施工工艺,并进一步确定适用的工艺参数集合。这样可以确保预应力筋的施工过程准确、高效,以满足结构设计要求。根据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首先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在这一步骤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形状、施工条件、预应力筋的特性和设计要求等因素。通过施工工程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确定适合该结构的目标施工工艺。服务器根据目标施工工艺,对工艺参数进行匹配。工艺参数包括张拉力度、张拉速度、张拉持续时间、锚固长度等。根据不同的预应力筋和施工要求,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集合,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质量。随后,对工艺参数集合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工艺参数特征。聚类分析是将相似的工艺参数归类到一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参数。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工艺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和共性特征,并为后续的工艺施工位置标定提供参考。最后,基于工艺参数特征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这一步骤考虑了工艺参数特征与施工墙体模型之间的关系,将工艺参数应用到具体的施工墙体模型上,以确定预应力筋的具体施工位置。通过这一过程,可以生成一组符合工艺要求的工艺施工位置集合。举例说明,假设有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已经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确定了目标施工工艺,包括使用液压式张拉设备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并在张拉完成后进行锚固和保护。工艺参数集合中包括张拉力度、张拉速度、张拉持续时间和锚固长度等。经过聚类分析,发现张拉力度和张拉速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最终,基于工艺参数特征,对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这一过程将工艺参数应用于具体的施工墙体模型,以确定预应力筋的施工位置。例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工艺参数特征与候选施工墙体模型进行结合。软件根据预设的工艺参数,自动调整预应力筋的位置和布置方式,生成符合工艺要求的施工位置集合。通过以上过程,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并通过工艺参数匹配、聚类分析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成功生成了符合工艺要求的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进行描述,请参阅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一个实施例包括:
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映射模块502,用于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分析模块503,用于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构建模块504,用于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建模模块505,用于对所述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生成模块506,用于对所述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标定模块507,用于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修正模块508,用于基于所述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通过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合作,在本申请方案中,通过三维模型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可以验证施工后的建筑结构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这有助于确认建筑的结构准确性。通过工程布局信息和三维模型,可以对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检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结构问题、工艺问题或装置问题,从而有助于采取及时的修复措施。通过工程布局信息和三维模型,可以对建筑质量进行合规性验证,确保建筑的各项指标符合法规和设计要求,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和三维模型,可以为质量管理团队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持。这使得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实际数据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判断。通过三维模型和分析数据,可以为建筑的记录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持。记录建筑的准确结构信息,有助于未来维修和改造工作的进行。通过分析建筑的结构和质量情况,可以帮助识别出可能的改进点,从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能。
上面图5从模块化功能实体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进行详细描述,下面从硬件处理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6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61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620,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633或数据632的存储介质6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620和存储介质6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6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60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处理器610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630通信,在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600上执行存储介质6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6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640,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6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660,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631,例如Windows Serve,Mac OS X,Unix,Linux,FreeBSD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示出的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为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具体包括: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工况模拟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模拟工况数据;对每个所述模拟工况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生成对应的受力分析结果;对所述受力分析结果进行阈值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阈值;基于所述目标阈值以及所述受力分析结果,对多个所述模拟工况数据进行危险工况筛选,生成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包括:
对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进行受力点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受力点;分别对每个受力点进行承载力强度分析,生成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基于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进行结构加固系数分析,生成对应的结构加固系数;基于所述结构加固系数对每个受力点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对所述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对所述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基于所述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包括:
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建筑结构轮廓分析,生成建筑结构轮廓;
基于所述建筑结构轮廓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包括:
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构件信息提取,生成多个构件信息;
对多个所述构件信息进行构件属性分析,生成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属性信息;
基于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属性信息对多个所述构件信息进行位置匹配,生成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位置数据;
基于每个所述构件信息对应的位置数据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包括: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张力等级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
基于所述结构立体图以及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通过所述预应力筋张力等级集合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包括:
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进行预应力筋施工工艺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施工工艺;
对所述目标施工工艺进行工艺参数匹配,确定对应的工艺参数集合;
对所述工艺参数集合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对应的工艺参数特征;
基于所述工艺参数特征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6.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建筑的结构信息,并对所述结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生成对应的建筑布局信息;
映射模块,用于对所述建筑布局信息进行结构立体图映射,生成对应的结构立体图;
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具体包括: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工况模拟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模拟工况数据;对每个所述模拟工况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生成对应的受力分析结果;对所述受力分析结果进行阈值分析,确定对应的目标阈值;基于所述目标阈值以及所述受力分析结果,对多个所述模拟工况数据进行危险工况筛选,生成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对所述结构立体图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包括:
对所述至少一个危险工况数据进行受力点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多个受力点;分别对每个受力点进行承载力强度分析,生成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基于每个受力点对应的目标承载力强度进行结构加固系数分析,生成对应的结构加固系数;基于所述结构加固系数对每个受力点进行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分析,生成对应的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
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目标建筑进行预应力墙体平面布局图构建,生成目标墙体布局图;
建模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墙体布局图进行施工墙体建模,生成对应的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生成模块,用于对所述初始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标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预应力筋布置位置数据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工艺施工位置标定,生成工艺施工位置集合;
修正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工艺施工位置集合对所述候选施工墙体三维模型进行第一模型尺寸修正,生成目标施工墙体三维模型。
7.一种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指令,以使得所述施工墙体的建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
CN202311020850.3A 2023-08-15 2023-08-15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738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0850.3A CN116738556B (zh) 2023-08-15 2023-08-15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0850.3A CN116738556B (zh) 2023-08-15 2023-08-15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8556A CN116738556A (zh) 2023-09-12
CN116738556B true CN116738556B (zh) 2023-10-31

Family

ID=87915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20850.3A Active CN116738556B (zh) 2023-08-15 2023-08-15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85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73633B (zh) * 2023-12-26 2024-04-02 合肥坤颐建筑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轴网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53076A (zh) * 2024-03-07 2024-04-09 广州珠江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墙体施工管理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9379A (zh) * 2018-09-20 2019-04-02 中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基于装配式建筑平台的全景看房方法及装置
CN113431082A (zh) * 2021-05-27 2021-09-24 中电建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装配式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656879A (zh) * 2021-08-26 2021-11-16 滨州职业学院 基于bim的幕墙工程精细化施工方法、系统、终端、介质
CN114139899A (zh) * 2021-11-22 2022-03-04 荣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质量管理系统
CN115510584A (zh) * 2022-09-30 2022-12-23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现浇剪力墙受力钢筋的参数化放样及建模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9379A (zh) * 2018-09-20 2019-04-02 中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基于装配式建筑平台的全景看房方法及装置
CN113431082A (zh) * 2021-05-27 2021-09-24 中电建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装配式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656879A (zh) * 2021-08-26 2021-11-16 滨州职业学院 基于bim的幕墙工程精细化施工方法、系统、终端、介质
CN114139899A (zh) * 2021-11-22 2022-03-04 荣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质量管理系统
CN115510584A (zh) * 2022-09-30 2022-12-23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现浇剪力墙受力钢筋的参数化放样及建模生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ree-Dimension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nkle Deformities With Computer-Assisted Planning and Patient-Specific Surgical Guides;Lizzy Weigelt 等;《The Journal of Foot & Ankle Surgery》;第56卷(第6期);1-7 *
有粘结竖向预应力施工技术BIM技术仿真分析;朱勇;《粘接》;第49卷(第8期);138-14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8556A (zh)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38556B (zh) 施工墙体的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Vicente et al.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 city centre of Coimbra, Portugal
Ortega et al. A vulnerability index formulation for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N114117617B (zh) 一种三跨内廊式rc框架建筑地震响应的快速预测方法
Hens et al.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 for comparing embodied carbon in tall timber structural systems
CN111898186A (zh) 一种bim技术在样板临设中的应用方法
Doğa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apid seismic evaluation method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Reuland et al.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model-class selection for measurement-supported post-earthquake assessment
Javidan et al. Fuzzy‐based method for efficient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with uncertainty
Erd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with softer ground floors
Sadeghi et al. Priorit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existing damage indices in steel moment-resisting framed structures
Costa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the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behaviour factors
US202001512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Ruggieri et al. Using transfer learning technique to define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existing buildings through mechanical models
Londono Lopez Dynamic Identification of confined masonry for existing buildings via AI techniques
Kadhim BIM And GIS Data Integr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Apriani et al. Damage prediction of the steel arch bridge model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Yildizlar et al. A rapid analysis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urrent status of existing building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N115544794B (zh) 基于疲劳寿命预测的支撑钢框架设计参数选取方法
Ereiz et al. Analysis of Seismic Action on the Tie Rod System in Historic Buildings Us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 Buildings 2021, 11, 453
Silva et al. Different Structural Monitoring Techniques in Large RC Building: A Case Study
Bastian Accuracy of embodied carbon estimation during early-stage structural design
Hafner et al. Post-Earthquake Assessment of a Historical Masonry Building after the Zagreb Earthquake–Case Study. Buildings 2022, 12, 323
Guan Performance-Based Analytics-Driven Seismic Design of Steel Moment Frame Buildings
Baghaei et al. Residual capacity estimation of bridges using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