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6940A -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6940A
CN116736940A CN202310640443.6A CN202310640443A CN116736940A CN 116736940 A CN116736940 A CN 116736940A CN 202310640443 A CN202310640443 A CN 202310640443A CN 116736940 A CN116736940 A CN 116736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ion group
track
piece
torsion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04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国宝
吴江平
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04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69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6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69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其中,该连接装置包括:本体;第一运动组,第一运动组相对于本体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第二运动组,第二运动组相对于本体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不同;第一运动组与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电子折叠设备,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电脑,对整机电池续航越来越关注,因此要求该设备两个机壳之间的连接装置(如折叠铰链)做到更小的空间尺寸,最为明显的是减小连接装置的宽度。然而,由于柔性屏覆盖在折叠手机的一侧,为了减少折叠手机闭合给柔性屏造成的折痕,那么需要通过连接装置使得所述折叠手机闭合,连接装置构成的容置空间更大。如果容置空间更大那么连接装置的宽度尺寸就越大。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本体;
第一运动组,所述第一运动组相对于所述本体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
第二运动组,所述第二运动组相对于所述本体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不同;
所述第一运动组与所述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
优选地,所述第一运动组与所述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和第二运动组从第一相对位置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运动组、所述第二运动组以及所述本体构成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最大且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最大。
优选地,所述第一运动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一轨道件;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轨道件连接;
所述第二运动组包括:第二转动组件和第二轨道件;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轨道件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进行第一同步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轨道件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抬升所述第一轨道件,且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轨道件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抬升所述第二轨道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扭力件;
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以第一转动中心转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轨道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轨道件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中心高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第一侧的转动中心;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扭力件;
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以第二转动中心转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轨道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轨道件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转动中心高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第一侧的转动中心。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侧为第一半圆弧导轨,第二侧为第一圆弧导轨,所述第一轨道件开设有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圆弧导轨贴合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圆弧槽转动;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轨道件开设有用于同所述第一滑轨配合的第一滑槽;
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侧为第二半圆弧导轨,第二侧为第二圆弧导轨,所述第二轨道件开设有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圆弧导轨贴合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圆弧槽转动;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轨道件开设有用于同所述第二滑轨配合的第二滑槽。
优选地,所述本体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弧槽,所述第一半圆弧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中且绕所述第一转动中心转动;所述本体的第二侧设有第二半圆弧槽,所述第二半圆弧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半圆弧槽中且绕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转动;
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半圆弧导轨处于水平状态且收纳于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中,且所述第二半圆弧导轨处于水平状态且收纳于所述第二半圆弧槽中,和所述第一滑轨收纳于所述第一滑槽中,且所述第二滑轨收纳于所述第二滑槽中;
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半圆弧导轨处于移出状态且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且所述第二半圆弧导轨处于移出状态且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半圆弧槽,和所述第一滑槽的部分滑出于所述第一滑轨外,且所述第二滑槽的部分滑出于所述第二滑轨外。
优选地,所述第一运动组还包括第一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轨道件,第二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能够随所述第一轨道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所述第二运动组还包括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轨道件,第二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能够随所述第二轨道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轨道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第二端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第一端的转动径向同向;
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轨道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第二端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第一端的转动径向同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件的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一滑轨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连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轨道件的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滑轨之间。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运动组与所述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以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闭合状态下容置柔性显示屏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连接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2为一种连接装置的折叠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连接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连接装置的折叠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折叠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结构折叠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结构折叠剖面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轨道件和第一扭力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轨道件和第二扭力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的位置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的位置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杆分别与轨道件和扭力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闭合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爆炸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转轴整体爆炸图。
其中,10为本体一,20为左运动组件一,30为右运动组件一;
40为本体二,50为左运动组件二,60为右运动组件二;
100为转轴;110为本体,111为转动轴,112为固定座,113为弹簧,114为凸轮,115为齿轮,116为止挡片,117为垫片,118为卡扣,119为底座,119.1为第一半圆弧槽,119.2为第二半圆弧槽;
120为第一运动组,121为第一轨道件,121.1为第一圆弧槽,121.2为第一滑槽,121.3为第一轨道槽,122为第一转动臂,122.1为第一半圆弧导轨,122.2为第一圆弧导轨123为第一扭力臂,123.1为第一滑轨,124为第一连杆,125为第一固定块,126为第一弹片,127为第一销钉,128为第一铆钉;
130为第二运动组,131为第二轨道件,131.1为第二圆弧槽,131.2为第二滑槽,131.3为第二轨道槽,132为第二转动臂,132.1为第二半圆弧导轨,132.2为第二圆弧导轨,133为第二扭力臂,133.1为第二滑轨,133.2为第二扭力槽,134为第二连杆,135为第二固定块,136为第二弹片,137为第二销钉,138为第二铆钉;
140为支撑板;150为升降支撑板;160为连接底座;
200为第一机壳;300为第二机壳;400为柔性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装置包括:
本体110;
第一运动组120,第一运动组120相对于本体110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
第二运动组130,第二运动组130相对于本体110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不同;
第一运动组120与第二运动组130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运动组120的连接端到第一运动组120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第二运动组130的连接端到第二运动组130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第一运动组120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一侧(如右侧)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第二运动组130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二侧(如左侧)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其中,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平行;此外,所述第一同步运动即为同步翻折运动,即第一运动组120与第二运动组130进行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两个运动组的自由端与连接端的距离均增加,也就是两个运动组的自由端均被抬升,这样一来,以便于在获得较大容置空间的情况下,还可使得连接装置在展平状态下处于较小的宽度尺寸,即有助于减少连接装置的宽度尺寸,减少连接装置的占用空间。
更为具体地,为了减少连接装置的所占空间,如图1和图2所示的连接装置为示例,例如,每个运动组的宽度具有第一值,该连接装置在展平状态下占用空间较小(如图1所示),但是在折叠状态下所构成的容置空间也较小(如图2所示),当该连接装置于电子设备的本体组装后,该容置空间限制了柔性屏在折叠状态下的弯折形状,从而导致了柔性屏更深的折痕;
为了电子设备减少或者降低柔性屏在折叠状态下弯折形状所形成的折痕,或者,为了减少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在折叠状态下弯折形状所形成的折痕的小时,如图3和图4所示的连接装置为示例,每个运动组的宽度具有第二值,该第二值大于所述第一值;以使得该连接装置在折叠状态下所构成的容置空间更大(如图4所示),但是在展平状态下该连接装置占用了更大的空间(如图3所示);
如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装置每个运动组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值,在翻折运动的过程中,同步驱动两个运动组运动,以形成如图6所示的容置空间。由于所述两个运动组的运动使得每个运动组从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从而增加了每个运动组从连接端到自由端的距离,使得如图6所示的容置空间比如图2所示的容置空间更大,且与如图4所示的容置空间接近或者相等或者大于。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装置在展平状态占用空间较小(如图5所示),其与如图1所示的空间接近且小于如图3所示的空间。也就是说,本方案提供的连接装置既能使得连接装置占用电子设备的本体的空间减少,又能够使得连接装置所形成的容置空间为电子设备的柔性屏的弯折部分提供更大空间,以减少或者消除柔性屏弯折所形成的折痕。
另外,每个运动组的连接端即为运动组绕本体110转动的一端,每个运动组的自由端即为运动组的末端或远端。除此之外,如图10所示,两个运动组通过本体110的齿轮传动配合可实现两者的同步运动。
也就是说,本方案提供的连接装置,宽度尺寸均较小的两个运动组在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抬升两个运动组自由端的方式,可使得该连接装置在折叠状态下所构成的容置空间也较大,这样既兼顾到了连接装置的小宽度尺寸,又兼顾到连接装置的大容置空间。
当然,第一运动组与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二同步运动的过程中,即第一运动组与第二运动组进行同步展平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减小且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减小。由此不难看出的是,两个运动组进行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两者的自由端均被抬升,两个运动组进行同步展开运动的过程中两者的自由端均回落复位。另外,本方案的连接装置,可为电子折叠设备(如折叠手机)的铰链。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两个运动组在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抬升两个运动组自由端的方式,可使得该连接装置在折叠状态下所构成的容置空间也较大,这样一来,在该连接装置宽度尺寸较小的情况下,还可使得连接装置构成的容置空间较大,当然也会使得该连接装置在展平状态占用空间较小。
在本方案中,如图8所示,第一运动组120与第二运动组130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运动组120和第二运动组130从第一相对位置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运动组120、第二运动组130以及本体110构成容置空间,且,第一运动组120的连接端到第一运动组120的自由端的距离最大且第二运动组130的连接端到第二运动组130的自由端的距离最大。其中,第一运动组120和第二运动组130的第一相对位置即为第一运动组120和第二运动组130的展平位置,第一运动组120和第二运动组130的第二相对位置即为第一运动组120和第二运动组130的折叠位置。所述容置空间类似U型容置空间。当连接装置为电子折叠设备(如折叠手机)的铰链时,如图18所示,该U型容置空间可用于容置柔性显示屏400的水滴部分。也就是说,第一运动组120与第二运动组130进行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运动组120和第二运动组130从展平位置运动至折叠位置时,第一运动组120、第二运动组130及本体110构成类似U型容置空间,而且每个运动组的自由端均被抬升至最大高度,以使得第一运动组120、第二运动组130及本体110构成的容置空间实现最大化,从而便于让器件(柔性显示屏400)在折叠时远离本体110,避免两者发生干涉。
具体地,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运动组120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一轨道件121;
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一侧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第二侧与第一轨道件121连接;
第二运动组包括:第二转动组件和第二轨道件131;
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二侧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第二侧与第二轨道件131连接;
第一转动组件与第二转动组件进行第一同步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动组件带动第一轨道件121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抬升第一轨道件121,且第二转动组件带动第二轨道件131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抬升第二轨道件131。也就是说,两个转动组件进行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每个转动组件带动各自轨道件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向外抬升各自的轨道件,以使得每个轨道件到本体110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得每个运动组的连接端到自由端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外,第一轨道件121用于同电子折叠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第二轨道件131用于同电子折叠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扭力件;其中,如图10所示,第一转动件即为第一转动臂122,其结构可参照图11所示;第一扭力件即为第一扭力臂123,其结构可参照图13所示;
如图9所示,第一转动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一侧以第一转动中心转动,第二侧与第一轨道件121转动连接;第一扭力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于本体110的第一侧,第二侧与第一轨道件121滑动连接;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扭力件的第一侧与本体110的第一侧的转动连接为孔轴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中心高于第一扭力件第一侧的转动中心,以使得第一转动件和第一扭力件从第一相对位置(展平位置)转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折叠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的第二侧能够沿转动径向向外推第一轨道件。当然,在该过程中还需使得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与第一轨道件131为滑动连接,第一转动件的第二侧与第一轨道件121为转动连接,确保第一轨道件121在第一转动件和第一扭力件的带动下转动正常,避免发生转动卡死;
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扭力件;其中,如图10所示,第二转动件即为第二转动臂132,其结构可参照图11所示;第二扭力件即为第二扭力臂133,其结构可参照图14所示;
如图9所示,第二转动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二侧以第二转动中心转动,第二侧与第二轨道件131转动连接;第二扭力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于本体110的第二侧,第二侧与第二轨道件131滑动连接;其中,如图8所示,第二扭力件的第一侧与本体110的第二侧的转动连接也为孔轴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中心高于第二扭力件第一侧的转动中心,以使得第二转动件和第二扭力件从第一相对位置(展平位置)转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折叠位置)的过程中,第二转动件的第二侧能够沿转动径向向外推第二轨道件。当然,在该过程中还需使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与第二轨道件131为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的第二侧与第二轨道件131为转动连接,确保第二轨道件131在第二转动件和第二扭力件的带动下转动正常,避免发生转动卡死。
也就是说,在每个运动组中,每个轨道件通过转动中心为一高一低的转动件和扭力件来控制轨道件的转动和抬升,即每个轨道件通过这两者转动中心的高度差来控制轨道件的转动和抬升,而且每个轨道件与转动件为转动连接,每个轨道件与扭力件为滑动连接,避免轨道件发生转动卡死。
再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一转动件的第一侧为第一半圆弧导轨122.1,第二侧为第一圆弧导轨122.2;如图13所示,第一轨道件121开设有第一圆弧槽121.1,第一圆弧导轨122.2贴合且相对于第一圆弧槽121.1转动;其中,第一圆弧导轨122.2为四分之一圆弧导轨,相应地,第一圆弧槽121.1为四分之一圆弧槽,第一圆弧导轨122.2贴合安装于第一圆弧槽121.1,且可相对第一圆弧槽121.1转动,第一固定块125卡接于第一轨道件121,且其底部也设有用于同第一圆弧槽121.1的圆弧面平行的圆弧面,第一圆弧导轨122.2通过第一固定块125安装在第一圆弧槽121.1内,即第一圆弧导轨122.2在第一固定块125与第一圆弧槽121.1之间转动;如图13所示,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一滑轨123.1,第一轨道件121开设有用于同第一滑轨123.1配合的第一滑槽121.2;其中,第一滑轨123.1为第一直线滑轨,第一滑槽121.2为与第一直线滑轨配合的第一直线滑槽,以使得第一轨道件121在随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转动的同时还能相对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而且第一轨道件121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扭力件第二侧的转动径向同向;
如图11所示,第二转动件的第一侧为第二半圆弧导轨132.1,第二侧为第二圆弧导轨132.2;如图14所示,第二轨道件131开设有第二圆弧槽131.1,第二圆弧导轨132.2贴合且相对于第二圆弧槽131.1转动;其中,第二圆弧导轨132.2为四分之一圆弧导轨,相应地,第二圆弧槽131.1为四分之一圆弧槽,第二圆弧导轨132.2贴合安装于第二圆弧槽131.1,且可相对第二圆弧槽131.1转动,第二固定块135卡接于第二轨道件131,且其底部也设有用于同第二圆弧槽131.1的圆弧面平行的圆弧面,第二圆弧导轨132.2通过第二固定块135安装在第二圆弧槽131.1内,即第二圆弧导轨132.2在第二固定块135与第二圆弧槽131.1之间转动;如图14所示,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二滑轨133.1,第二轨道件131开设有用于同第二滑轨133.1配合的第二滑槽131.2。其中,第二滑轨133.1为第二直线滑轨,第二滑槽131.2为与第二直线滑轨配合的第二直线滑槽,以使得第二轨道件131在随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转动的同时还能相对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而且第二轨道件131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扭力件第二侧的转动径向同向。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2所示,本体110(即底座119)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弧槽119.1,第一半圆弧导轨122.1安装于第一半圆弧槽119.1中且绕第一转动中心转动;本体110(即底座119)的第二侧设有第二半圆弧槽119.2,第二半圆弧导轨132.1安装于第二半圆弧槽119.2中且绕第二转动中心转动;
如图7所示,在第一相对位置(展平位置)时,第一半圆弧导轨122.1处于水平状态且收纳于第一半圆弧槽119.1中,且第二半圆弧导轨132.1处于水平状态且收纳于第二半圆弧槽119.2中,和第一滑轨123.1收纳于第一滑槽121.2中,且第二滑轨133.1收纳于第二滑槽131.2中;如此一来,可使得连接装置在展平状态下具有结构紧凑、结构布局合理等特点;
如图9所示,在第二相对位置(折叠位置)时,第一半圆弧导轨122.1处于移出(102°)状态且部分外露于第一半圆弧槽119.1,且第二半圆弧导轨132.1处于移出(102°)状态且部分外露于第二半圆弧槽119.2,和第一滑槽121.2的部分滑出于第一滑轨123.1外,且第二滑槽131.2的部分滑出于第二滑轨133.1外。也就是说,在第二相对位置时,每个转动件的半圆弧导轨绕其转动中心相对于各自的半圆弧槽转动至102°的状态,即使得每个转动件展开于底座19,而且每个轨道件的的部分滑离各自的扭力件的第二侧,确保每个轨道件被各自的转动件顺利抬升。
在本方案中,如上文可知,当运动组转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如图9所示,每个扭力件的滑轨与轨道件的滑槽的配合重叠量减少,只存在少部分的配合重叠量,这时扭力件与轨道件的滑动连接可能会出现晃动,进而会影响连接装置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在扭力件与轨道件之间增加滑动约束,以便于增加这两者的滑动重叠量,避免两者发生晃动。为此,如图10所示,第一运动组还包括第一连杆124;
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一轨道件121,第二端活动连接于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且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能够随第一轨道件121相对于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如图15所示,第二运动组还包括第二连杆134;
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二轨道件131,第二端活动连接于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且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能够随第二轨道件134相对于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具体地,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轨道件121,第二端滑动连接于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其中,第一连杆124第二端的滑动方向与第一连杆124第一端的转动径向同向,以使得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能够随第一轨道件121相对于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如图15所示,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轨道件131,第二端滑动连接于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其中,第二连杆134第二端的滑动方向与第二连杆134第一端的转动径向同向,以使得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能够随第二轨道件134相对于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其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设有圆孔,且通过第二销钉137与第二轨道件131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销钉137可转动,第二连杆134的第二端设有腰型滑槽,且通过第二铆钉138与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连接,第二连杆134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铆钉138可滑动。第一连杆124的设置方式同理,此处不再赘述。也就是说,每个连接杆的连接关系如此设计,可使得每个连杆的滑动约束更加地简单和便捷。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124平行设置在第一轨道件121的第一滑槽121.2与第一扭力件的第一滑轨123.1之间;
和/或,如图15所示,第二连杆134平行设置在第二轨道件131的第二滑槽131.2与第二扭力件的第二滑轨133.1之间。本方案如此设计,可使得每个运动组的结构更加地紧凑。
再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第一轨道件121开设有与第一滑槽121.2平行的第一轨道槽121.3;
第一扭力件用于同第一轨道件121滑动配合的底面开设有第一扭力槽,且第一轨道槽121.3与第一扭力槽平行;第一连杆12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销钉127与第一轨道槽121.3可转动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一铆钉128与第一扭力槽可滑动连接;
如图14所示,第二轨道件131开设有与第二滑槽131.2平行的第二轨道槽131.3;
如图15所示,第二扭力件用于同第二轨道件131滑动配合的底面开设有第二扭力槽133.2,且第二轨道槽131.3与第二扭力槽133.2平行;第二连杆134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销钉137与第二轨道槽131.3可转动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二铆钉138与第二扭力槽133.2可滑动连接。
其中,如图10所示,第二连杆134第二端的腰型滑槽为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中空滑槽;第一连杆124第二端的腰型滑槽为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中空滑槽;而且,如图15所示,在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二连杆134外露于第二轨道槽131.3和第二扭力槽133.2;如图16所示,在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连杆134收纳于第二轨道槽131.3和第二扭力槽133.2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8至图20所示,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连接装置,第一本体与第一运动组12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第二本体与第二运动组13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第一本体通过连接装置与第二本体相对转动;
第一运动组120与第二运动组130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运动组120的连接端到第一运动组120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第二运动组130的连接端到第二运动组130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以形成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处于闭合状态下容置柔性显示屏400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可为电子折叠设备,比如折叠手机,相应地,如图19所示,第一本体可为第一机壳200,第二本体可为第二机壳300;其中,第一同步运动即为同步翻折运动,即第一运动组120与第二运动组130进行同步翻折运动的过程中,两个运动组的自由端与连接端的距离均增加,也就是两个运动组的自由端均被抬升,以使得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处于闭合状态下均被抬升,进而使得柔性显示屏400得到抬升,从而可为柔性显示屏400提供更大的容置空间,避免柔性显示屏400与底座发生干涉;当然,本方案基于该设计,还可使得连接装置在展平状态下处于较小的宽度尺寸,从而有助于减少连接装置的宽度尺寸,减少连接装置的占用空间。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本体;
第一运动组,所述第一运动组相对于所述本体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
第二运动组,所述第二运动组相对于所述本体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不同;
所述第一运动组与所述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运动组与所述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和第二运动组从第一相对位置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运动组、所述第二运动组以及所述本体构成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最大且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最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运动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一轨道件;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以第一转动方向运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轨道件连接;
所述第二运动组包括:第二转动组件和第二轨道件;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以第二转动方向运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轨道件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进行第一同步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轨道件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抬升所述第一轨道件,且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轨道件转动的同时还沿转动径向抬升所述第二轨道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一扭力件;
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以第一转动中心转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轨道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第二侧与所述第一轨道件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中心高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第一侧的转动中心;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件和第二扭力件;
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以第二转动中心转动,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轨道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侧,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轨道件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转动中心高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第一侧的转动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一侧为第一半圆弧导轨,第二侧为第一圆弧导轨,所述第一轨道件开设有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圆弧导轨贴合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圆弧槽转动;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轨道件开设有用于同所述第一滑轨配合的第一滑槽;
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一侧为第二半圆弧导轨,第二侧为第二圆弧导轨,所述第二轨道件开设有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圆弧导轨贴合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圆弧槽转动;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轨道件开设有用于同所述第二滑轨配合的第二滑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本体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弧槽,所述第一半圆弧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中且绕所述第一转动中心转动;所述本体的第二侧设有第二半圆弧槽,所述第二半圆弧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半圆弧槽中且绕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转动;
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半圆弧导轨处于水平状态且收纳于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中,且所述第二半圆弧导轨处于水平状态且收纳于所述第二半圆弧槽中,和所述第一滑轨收纳于所述第一滑槽中,且所述第二滑轨收纳于所述第二滑槽中;
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半圆弧导轨处于移出状态且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且所述第二半圆弧导轨处于移出状态且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半圆弧槽,和所述第一滑槽的部分滑出于所述第一滑轨外,且所述第二滑槽的部分滑出于所述第二滑轨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运动组还包括第一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轨道件,第二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能够随所述第一轨道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所述第二运动组还包括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轨道件,第二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能够随所述第二轨道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轨道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第二端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第一端的转动径向同向;
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轨道件,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第二端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第一端的转动径向同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件的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第一滑轨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连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轨道件的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第二滑轨之间。
10.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运动组与所述第二运动组进行第一同步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一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且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连接端到所述第二运动组的自由端的距离增加,以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闭合状态下容置柔性显示屏的空间。
CN202310640443.6A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Pending CN1167369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0443.6A CN116736940A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0443.6A CN116736940A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6940A true CN116736940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02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0443.6A Pending CN116736940A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69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17099U (zh) 一种可弯折部件
CN108803779B (zh) 一种用于柔性屏的折叠机构
CN107135288B (zh) 具有柔性屏的折叠式终端
KR20220002630A (ko) 힌지 기구 및 폴더블 이동 단말기
TWI462682B (zh) 連接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CN216162735U (zh) 带升降驱动控制功能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3270695U (zh) 一种应用于内折柔性屏终端的运动机构
CN113898665A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3645328B (zh) 电子设备
CN110905908A (zh) 极高屏占比折叠显示设备的铰链结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CN115704419A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6123207A (zh) 折叠铰链和电子设备
CN116736940A (zh)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CN113357256A (zh) 一种移动终端内折叠铰链
WO2024012008A1 (zh) 阻尼机构及终端
CN111862801A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4507123U (zh) 新型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5750576A (zh) 移动终端
CN218863068U (zh) 一种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铰链
CN217152618U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8625038U (zh) 折叠屏移动终端的铰链机构
CN113366817A (zh) 电子装置
CN218863067U (zh) 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铰链
CN218482875U (zh) 一种折叠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1693203U (zh) 极高屏占比折叠显示设备的铰链结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