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5917B -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5917B
CN116735917B CN202310590940.XA CN202310590940A CN116735917B CN 116735917 B CN116735917 B CN 116735917B CN 202310590940 A CN202310590940 A CN 202310590940A CN 116735917 B CN116735917 B CN 1167359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rotating part
rotating
cylinder
test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909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35917A (zh
Inventor
张全东
杨龙
周锐
张成龙
邓永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zhi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nzhi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zhi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filed Critical Panzhi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059094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59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5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5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35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5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12Testing dielectric strength or breakdown voltage ; Testing or monitoring effectiveness or level of insulation, e.g. of a cable or of an apparatus, for example using partial discharge measurements; Electrostatic testing
    • G01R31/1227Testing dielectric strength or breakdown voltage ; Testing or monitoring effectiveness or level of insulation, e.g. of a cable or of an apparatus, for example using partial discharge measurements; Electrostatic testing of components, parts or mater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涉及避雷器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它包括绝缘筒体、绝缘操作杆及测试线,绝缘筒体一端配置有打磨机,打磨机的金属钻头具有接线部;绝缘操作杆一端与绝缘筒体另一端通过离合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形成握持部;测试线一端与接线部连接,且测试线另一端从离合组件穿引;离合组件包括离合连接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与打磨机的内置电机轴传动连接,第一转动部形成用于测试线穿引的穿引部。该引流装置通过减小测试线连接点布置于金属钻头上,保证了电流接引相对较短的距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并且测试线还能够进行选择性缠绕安装,提高了安装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雷器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避雷器是电力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种限制过电压的设备,其将系统过电压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而保护其余变电设备,《国家电网变电检测管理规定》:每年雷雨季节前开展一次避雷器运行中持续电流带电检测工作,现场通过测量运行状态下避雷器的全电流、阻性电流、功率损耗来验证避雷器的电气性能。
目前,测试方法是现场从避雷器底座引流排处取电流信号到试验仪器进行测试,现场测试手段有以下弊端:1)避雷器安装位置均较高,检测人员需要使用绝缘梯登高作业;2)为了防止金属表面氧化,避雷器的底座、引流排均会喷漆防腐,检测人员需用锉刀或钢丝刷将表面油漆除掉,才能进行测试;3)作业风险高:检测人员的头、手及工器具在作业中均要确保不能超过避雷器底座法兰盘,否则将有触电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此前采用长杆带磨机打磨的方式对漆面去除后再引流的方式,但需要长杆带打磨机与长杆带接线头两种器具配合,操作相对麻烦。此后我们将打磨机与接线头集成在一起,由金属钻头实现漆面去除,并作为接引中间件将电流引至接线头后工作,但这种方式存在接线头连接的测试线安装不稳的问题,例如与金属钻头相隔距离较远,增加了电流流过的距离,导致最终的测试结果误差存在进一步提高的情形。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该引流装置通过减小测试线连接点布置于金属钻头上,保证了电流接引相对较短的距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并且测试线还能够进行选择性缠绕安装,提高了安装的稳定性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包括绝缘筒体、绝缘操作杆及测试线,绝缘筒体一端配置有打磨机,打磨机的金属钻头具有接线部;绝缘操作杆一端与绝缘筒体另一端通过离合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形成握持部; 测试线一端与接线部连接,且测试线另一端从离合组件穿引;其中,离合组件包括离合连接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与打磨机的内置电机轴传动连接,第一转动部形成用于测试线穿引的穿引部,当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配合时,内置电机轴能够带动金属钻头与测试线同步转动;当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分离时,内置电机轴能够带动金属钻头转动,以使测试线绕置于绝缘筒体和绝缘操作杆上。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离合组件配置于绝缘筒体的内腔中,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均可转动设置于绝缘筒体的内腔中,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连接有离合筒,以使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之间形成离合连接,离合筒与绝缘筒体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转动间隙。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离合筒上开设有第一离合接口和第二离合接口,第一离合接口位于离合筒一端中间的侧壁上,第一离合接口包括相互连通的轴向口和周向口,轴向口沿离合筒的轴向布置,周向口沿离合筒的周向布置;第二离合接口位于离合筒另一端的端口处,第二离合接口一侧与离合筒端面连通;第一转动部成型有与第一离合接口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销,第二转动部成型有与第二离合接口卡接配合的第二限位销;当第一限位销位于轴向口内,第二限位销卡入至第二离合接口内,以使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及离合筒形成同步转动;当第一限位销位于周向口内,第二限位销脱离第二离合接口,以使第二转动部的转动独立于第一转动部及离合筒的转动。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离合筒的端壁与绝缘筒体的内腔壁之间设置有压簧,以使第一限位销能够从周向口转动至该周向口与轴向口连通处时,对离合筒施力使得第一限位销顺利进入轴向口。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部远离第二转动部的一端套设有安装套,安装套成型穿引部。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安装套上外接有接料容器,穿引部位于接料容器的容腔,测试线经穿引部从接料容器的容腔口绕出。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穿引部可转动地设置于靠近接料容器容腔口的容腔壁上。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接料容器的容腔底开设有卸料口,卸料口的出口方向与第一转动部的转动方向相切。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部远离第二转动部的一端连接有调节杆,调节杆远离第一转动部的一端沿绝缘操作杆的内腔并从握持部穿出,握持部形成与调节杆配合的调节口。
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部的端面配置有螺纹孔,调节杆端部设置有螺纹柱,调节口具有滑动腔和转动腔,调节杆能够沿滑动腔动作,以使螺纹柱接触螺纹孔,调节杆能够沿转动腔动作,以使螺纹柱与螺纹孔形成螺纹配合。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通过将测试线的接线端连接至金属钻头上,减小了电流接引传输的距离,保证了后续电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此外,通过配置离合组件,一方面可以使测试线未接线时跟随金属钻头转动,以保证金属钻头运动的流畅性与可实现性,另一方面可以在金属钻头转动时被带动缠绕至绝缘筒体和所述绝缘操作杆上,从而保证在在接线后形成稳定缠绕,保证安装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相较于此前将测试线的接线端连接在其余固定部分的地方,检测结果准确性与真实性更高,并且在此基础上也考虑了测试线安装的稳定性,具备更进一步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引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离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离合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绝缘筒体; 2-打磨机; 3-绝缘操作杆; 4-测试线; 5-接料容器; 6-调节杆; 7-安装套; 8-离合组件; 9-穿引部; 21-金属钻头; 31-握持部; 51-卸料口; 81-第二转动部; 82-第一转动部; 83-离合筒; 84-第二限位销; 85-第一限位销; 86-第二离合接口; 87-第一离合接口; 88-压簧; 89-螺纹孔; 871-轴向口; 872-周向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针对从避雷器底座引流排处取电流信号到试验仪器进行测试的作业中,此前我们是采用打磨机利用长杆举升至避雷器底座进行漆面预先,处理,再将接线头利用长杆举升至避雷器底座,将长杆绑固在避雷器支杆上,然后将试验仪器的信号线与接线头进行接线来进行测试作业,此中操作模式导致作业过程拉长,并且操作便捷性不高。此后我们进一步改进,采用将接线头与打磨机集成在一起的方式,利用金属钻头作为打磨器具和引流金属件,将电流引入至外壳圆筒内的接线管处(接线管与金属钻头可转动配合),再将测试线与接线管连接并引出至外壳圆筒,从而再与试验仪器的信号线连接,这种方式虽然在操作便捷性上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尤其线路损失问题,引出的电流信号往往相对于避雷器底座的电流信号更弱,导致最终的测试结果准确性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保证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尽量保证引出的电流信号不失真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具体请参阅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包括绝缘筒体1、绝缘操作杆3及测试线4,所述绝缘筒体1一端配置有打磨机2,该打磨机2例如采用市面上的小型双轴打磨机,其包括筒形外壳、内置于筒形外壳的电机、配置于该电机的蓄电池与主控芯片以及安装在电机输出轴(双轴的其中一轴)的金属钻头21,所述打磨机2的金属钻头21具有接线部,该接线部主要用于形成接线的连接器结构。
所述绝缘操作杆3一端与绝缘筒体1另一端通过离合组件8转动连接,另一端形成握持部31。所述测试线4一端与接线部连接,用于形成电流传输的线路,所述测试线4另一端从所述离合组件8穿引,即测试线4穿过离合组件8并从离合组件8引出。
其中,离合组件8表示具备“离合”功能的部件,能够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传动,也能够相互分离形成独立传动,例如采用电磁离合器、液力离合器或摩擦离合器等,无论是那种模式,该所述离合组件8均包括离合连接的第一转动部82和第二转动部81,所述第二转动部81与打磨机2的内置电机轴(双轴的另一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82形成用于所述测试线4穿引的穿引部9,即测试线4另一端从第一转动部82穿引。
当第一转动部82和第二转动部81配合时(形成合的状态),所述内置电机轴能够带动金属钻头21与测试线4同步转动,即离合组件8整体跟随打磨机2的内置电机转动,使得金属钻头21与测试线4同步转动,其作为用于在打磨漆面时的状态;当第一转动部82和第二转动部81分离时(形成离的状态),所述内置电机轴能够带动金属钻头21转动,此时第一转动部82与测试线4的穿引处不跟随转动,以使测试线4绕置于绝缘筒体1和绝缘操作杆3上(由于测试线4的接线处与金属钻头21连接),此状态适用于已经与测试仪器连接后将晃动的线缆缠绕至绝缘筒体1和绝缘操作杆3上,以减小晃动而带来的连接稳定性降低问题,保证安装的稳固程度。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一方面保留了金属钻头21与测试线4的集成方式,能够通过一绝缘操作杆3完成打磨与测试作业,并且在该基础上减小了金属钻头21与测试线4接线处的路径长度,保证了电流信号采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此外,利用离合组件8解决了由于金属钻头21与测试线4集成后运动干涉的问题,不仅能够在打磨时跟随转动,保证打磨作业的顺利性,而且能够在测试时进行多匝缠绕,保证安装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离合组件8离合连接的稳定性、结构简约性以及占地节约性,所述离合组件8配置于绝缘筒体1的内腔中,所述第一转动部82与第二转动部81均可转动设置于绝缘筒体1的内腔中,所述第一转动部82与第二转动部81之间连接有离合筒83,以使第一转动部82与第二转动部81之间形成离合连接,所述离合筒83与绝缘筒体1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转动间隙。通过该技术方案,使得整体离合组件8转动式位于绝缘筒体1内腔,从而具备同步转动或独立转动的条件基础,并且由于采用离合筒83作为中间连接件来实现离合连接,不仅整体内置于绝缘筒体1保证较小的占地,而且采用中间件连接的方式更加稳定,单独增设筒形的中间件结构相对简单可靠。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离合组件8中的离合筒83采用物理限位的摩擦离合的方式,具体而言,所述离合筒83上开设有第一离合接口87和第二离合接口86,第一离合接口87和第二离合接口86作为实现离合连接的物理限位连接部位,所述第一离合接口87位于离合筒83一端中间的侧壁上,此处的一端中间的侧壁是指靠近离合筒83一端端部的非端面侧壁,目的是为了保证第一离合接口87两侧(非内外两侧)为盲口形式。其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离合接口87包括相互连通的轴向口871和周向口872,所述轴向口871沿离合筒83的轴向布置(指轴向口871的长度方向与离合筒83的轴向平行),所述周向口872沿离合筒83的周向布置(周向口872的长度方向环绕离合筒83设置)。所述第二离合接口86位于离合筒83另一端的端口处,且第二离合接86口一侧与离合筒83端面连通,即表示第二离合接86口为一侧通口、一侧盲口的形式。
以上的第一离合接口87与第二离合接口86的形式均是为了实现离合连接的结构配置,与对应的限位销配合后能够实现简约的离合功能,具体地,所述第一转动部82成型有与第一离合接口87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销85,所述第二转动部81成型有与第二离合接口86卡接配合的第二限位销84;当第一限位销85位于轴向口871内,第二限位销84卡入至第二离合接口86内,以使第一转动部82、第二转动部81及离合筒83形成同步转动;当第一限位销85位于周向口872内,第二限位销84脱离第二离合接口86,以使第二转动部81的转动独立于第一转动部82及离合筒83的转动。
具体请再次结合图3和图4,第一限位销85能够由轴向口871运动至周向口872内(轴向口871与第二离合接口86位于同一轴向上,周向口872偏离第二离合接口86的轴线),第一限位销85与第二限位销84之间的间距固定,等于轴向口871与第二离合接口86之间的距离。当第一限位销85位于轴向口871内,此时第二限位销84稳定卡接至第二离合接口86内,当第一限位销85脱离轴向口871并朝轴向口871与周向口872的连接处移动时,第二限位销84开始朝第二离合接口86的端口处移动,当第一限位销85从轴向口871与周向口872的连接处转动至周向口872内,此时脱离第二离合接口86的第二限位销84开始沿着离合筒83的端面(周向)转动,从而完成上述第二转动部81与第一转动部82离合连接的形式。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转动部81与第一转动部82配合时,此时第二转动部81、第一转动部82以及离合筒83作为一个刚性整体同步转动;当第二转动部81与第一转动部82分离时,第一转动部82与离合筒83作为一个整体转动,第二转动部81作为另一个整体转动。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采用离合筒83作为中间件来实现节约的离合形式,此种离合形式目的在于配合绝缘筒体1的结构形式(设置于其内腔中分),形成简约的可靠传动结构,利用机械物理限位的摩擦传动的方式更加简单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得第一转动部82的驱动源更好配置,由于仅需要驱动第一限位销85在轴向口871与周向口872之间来回切换即可,不仅利于手动方式的驱动实现,而且切换简单可靠。
在以上方案的基础上,第一限位销85从轴向口871移动至周向口872时,可以通过在轴向口871与周向口872之间设置过渡的斜面,从而通过旋转第一转动部82后便能使第一限位销85从轴向口871卡入至周向口872内。但为了方便第一限位销85在周向口872移动至轴向口871内时,离合筒83能够跟随移动,以完成周向口872至轴向口871的切换动作,所述离合筒83的端壁与绝缘筒体1的内腔壁之间设置有压簧88,以使第一限位销85能够从周向口872转动至该周向口872与轴向口871连通处时,对离合筒83施力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销85顺利进入轴向口871,即表示在压簧88的作用下,离合筒83弹起,使得第一限位销85直接卡入至轴向口871内,从而完成周向口872至轴向口871的切换动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部82和第二转动部81采用轴类或杆类结构,即第一转动部82和第二转动部81具有轴线,其能够通过轴承组件与绝缘筒体1的内腔可转动连接。在此基础上,为了穿引部9能够将测试线4顺利固定,需要第一转动部82(其能够在分离状态下相对第二转动部81不转动)相对伸出绝缘筒体1的内腔来作为测试线4穿引的平台。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转动部82远离第二转动部81的一端套设有安装套7,安装套7部分露出至绝缘筒体1的内腔,且露出部分与绝缘操作杆3的端部可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套7成型穿引部9,通过外设安装套7的方式来使得第一转动部82具备伸出绝缘筒体1内腔的条件。
在以上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打磨机2作业时,漆面处理的碎屑可能会掉落至下方手持操作杆的操作人员的面部,为了将打磨的碎屑进行及时收集,所述安装套7上外接有接料容器5,接料容器5能够接收下落的碎屑以防止大量落入操作人员的面部。当然,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接料容器5可以固定于绝缘操作杆3上,也可以达到收集碎屑的目的。但是由于绝缘操作杆3离打磨机2较远,接料容器5需要配置的足够大才能充分接收掉落的碎屑,大尺寸的接料容器5对于手持的便利性有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接料容器5配置于安装套7上,一方面是缩短与打磨机2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使得接料容器5具有旋转的功能,尤其是将碎屑自动排出的时候,即所述接料容器5的容腔底开设有卸料口51,所述卸料口51的出口方向与第一转动部82的转动方向相切,以相切的方式排出碎屑,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离心惯性使得碎屑有序排出至卸料口51。
在以上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穿引部9位于接料容器5的容腔,所述测试线4经穿引部9从接料容器5的容腔口绕出,以避免测试线4在跟随金属钻头21转动时,在接料容器5的内腔底壁中打结。此外,所述穿引部9可转动地设置于靠近接料容器5容腔口的容腔壁上,例如通过滑轨与滑块的方式沿着接料容器5容腔口的内壁做圆周运动,能够在测试线4在未接线时,跟随金属钻头21做同步圆周运动(未缠绕绝缘筒体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对第一限位销85的移动灵活调节,所述第一转动部82远离第二转动部81的一端连接有调节杆6,所述调节杆6远离第一转动部82的一端沿绝缘操作杆3的内腔并从握持部31穿出,所述握持部31形成与调节杆6配合的调节口,通过该技术方案,操作人员能够手持调节杆6的穿出端,在调节口的限位作用下转动和/或推拉调节杆6,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82跟随转动和/或被推拉,以完成第一限位销85在周向口872与轴向口871之间的来回切换作业。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82的端面配置有螺纹孔89,所述调节杆6端部设置有螺纹柱,所述调节口具有滑动腔和转动腔(例如通过带滑槽的直线轴承实现),所述调节杆6能够沿所述滑动腔动作,以使螺纹柱接触螺纹孔89,从而使得调节杆6与第一转动部82形成初步连接状态,具备同步动作的条件;所述调节杆6能够沿转动腔动作,以使螺纹柱与螺纹孔89形成螺纹配合,从而使得调节杆6与第一转动部82形成稳定刚性连接,此时继续推拉和/或转动调节杆6,从而完成第一限位销85调节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结构或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同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筒体,所述绝缘筒体一端配置有打磨机,所述打磨机的金属钻头具有接线部;
绝缘操作杆,所述绝缘操作杆一端与所述绝缘筒体另一端通过离合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绝缘操作杆另一端形成握持部;及
测试线,所述测试线一端与所述接线部连接,且所述测试线另一端从所述离合组件穿引;
其中,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离合连接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打磨机的内置电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形成用于所述测试线穿引的穿引部,当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配合时,所述内置电机轴能够带动所述金属钻头与所述测试线同步转动;当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分离时,所述内置电机轴能够带动所述金属钻头转动,以使所述测试线绕置于所述绝缘筒体和所述绝缘操作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组件配置于所述绝缘筒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绝缘筒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之间连接有离合筒,以使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之间形成离合连接,所述离合筒与所述绝缘筒体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转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筒上开设有第一离合接口和第二离合接口,所述第一离合接口位于所述离合筒一端中间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离合接口包括相互连通的轴向口和周向口,所述轴向口沿所述离合筒的轴向布置,所述周向口沿所述离合筒的周向布置;所述第二离合接口位于所述离合筒另一端的端口处,所述第二离合接口一侧与所述离合筒端面连通;
所述第一转动部成型有与所述第一离合接口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销,所述第二转动部成型有与所述第二离合接口卡接配合的第二限位销;当所述第一限位销位于所述轴向口内,所述第二限位销卡入至所述第二离合接口内,以使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及所述离合筒形成同步转动;当所述第一限位销位于所述周向口内,所述第二限位销脱离所述第二离合接口,以使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独立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离合筒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筒的端壁与所述绝缘筒体的内腔壁之间设置有压簧,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销能够从所述周向口转动至该周向口与所述轴向口连通处时,对所述离合筒施力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销顺利进入所述轴向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远离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一端套设有安装套,所述安装套成型所述穿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上外接有接料容器,所述穿引部位于所述接料容器的容腔,所述测试线经所述穿引部从接料容器的容腔口绕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引部可转动地设置于靠近所述接料容器容腔口的容腔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容器的容腔底开设有卸料口,所述卸料口的出口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方向相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远离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一端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远离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端沿所述绝缘操作杆的内腔并从握持部穿出,所述握持部形成与所述调节杆配合的调节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端面配置有螺纹孔,所述调节杆端部设置有螺纹柱,所述调节口具有滑动腔和转动腔,所述调节杆能够沿所述滑动腔动作,以使所述螺纹柱接触所述螺纹孔,所述调节杆能够沿所述转动腔动作,以使所述螺纹柱与所述螺纹孔形成螺纹配合。
CN202310590940.XA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Active CN1167359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90940.XA CN116735917B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90940.XA CN116735917B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5917A CN116735917A (zh) 2023-09-12
CN116735917B true CN116735917B (zh) 2024-04-02

Family

ID=87914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90940.XA Active CN116735917B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591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0305A (ja) * 1993-03-08 1994-09-16 Fuji Electric Co Ltd 避雷器の電流端子引出し構造
CN204028129U (zh) * 2014-07-21 2014-12-17 国家电网公司 避雷器带电测试杆
CN212483807U (zh) * 2020-03-11 2021-02-05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供电公司 伸缩式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杆
CN112611981A (zh) * 2021-02-06 2021-04-06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避雷器交流泄漏电流检测工具
CN216117769U (zh) * 2021-09-14 2022-03-22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一种便携式室外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装置
CN216209261U (zh) * 2021-10-31 2022-04-05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电动调节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工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0305A (ja) * 1993-03-08 1994-09-16 Fuji Electric Co Ltd 避雷器の電流端子引出し構造
CN204028129U (zh) * 2014-07-21 2014-12-17 国家电网公司 避雷器带电测试杆
CN212483807U (zh) * 2020-03-11 2021-02-05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供电公司 伸缩式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杆
CN112611981A (zh) * 2021-02-06 2021-04-06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避雷器交流泄漏电流检测工具
CN216117769U (zh) * 2021-09-14 2022-03-22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一种便携式室外避雷器阻性电流测试装置
CN216209261U (zh) * 2021-10-31 2022-04-05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电动调节的避雷器带电检测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5917A (zh)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55621U (zh) 一种架空线路故障指示器
CN213091787U (zh) 一种电力线路故障检测控制装置
CN116735917B (zh) 一种避雷器带电检测引流装置
CN211644142U (zh) 一种电力保护用线路收集装置
CN213959149U (zh) 一种防尘型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用接地装置
CN214818154U (zh) 一种电解车间快捷复紧卡具的工具
CN210897695U (zh) 一种通用型临时接地挂环
CN219936065U (zh) 一种电池检测设备
CN220455371U (zh) 一种电力运维用测量设备
CN219142999U (zh) 一种厂房电器用防雷检测装置
CN206270466U (zh) 一种便携的车间检测工具
CN214141067U (zh) 一种安检设备用电缆的收线装置
CN211545517U (zh) 一种电力线路施工用收线装置
CN215525923U (zh) 一种反窃电用电检验装置
CN212379539U (zh) 一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设备
CN212514959U (zh) 一种电气调试用对线装置
CN218633252U (zh) 一种安装在电力架空线路上的故障指示系统
CN205583338U (zh) 多功能线夹
CN205317819U (zh) 一种电容型设备带电检测末屏取样装置
CN214845581U (zh) 一种高压电缆局部放电电压的自动测试系统
CN218995633U (zh) 一种消防总线接地故障电路检测辅助设备
CN211733772U (zh) 一种用于变电站的检修工作台
CN220650717U (zh) 一种便于收纳导线的数字万用表
CN211310400U (zh) 收线装置
CN216486652U (zh) 一种电力自助缴费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