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9273B -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9273B
CN116709273B CN202211692981.1A CN202211692981A CN116709273B CN 116709273 B CN116709273 B CN 116709273B CN 202211692981 A CN202211692981 A CN 202211692981A CN 116709273 B CN116709273 B CN 1167092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channel
detection
5ghz
5ghz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929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09273A (zh
Inventor
李重锦
李晓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929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92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9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9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09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9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该方法通过借助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且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能力的第一设备实现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进而根据第一设备分享的第一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使得无法确定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第二设备也可以基于处于同一环境中的第一设备分享的第一检测结果选择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进而提升第二设备的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Electrical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ac这一无线通信标准,以及802.11ax这一无线通信标准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802.11ac及ax标准中,可以使用5GHz附近的频率以及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无线通信效率。但是,由于全球雷达系统的工作频段是5.25GHz~5.35GHz和5.47GHz~5.725GHz,因此,当通过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该5GHz信道中可能会包含雷达信号。
为了防止采用802.11ac和ax标准的设备与全球雷达系统之间的通信干扰。目前的实现方式中,该设备基于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前,需要先对该5GHz信道进行信道有效性检测(Channel Availability Check,CAC),在确定该5GHz信道中不包括雷达信号时,才能基于该5GHz信道进行通信。或者,需要先确定该设备是否处于室内,在确定该设备处于室内时,才基于该5GHz信道进行通信。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所有设备都具备CAC检测能力,也并非所有设备都能够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这就导致该类设备无法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旨在使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设备,能够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数据交互通道,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第一设备用于:根据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用于: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由此,通过借助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且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能力,如CAC检测能力,或者无法区分当前所处位置是否是室内的第一设备实现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进而根据第一设备分享的第一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使得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设备,也能够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由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是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并且触发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以及向第二设备共享第一检测结果的条件需要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从而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尽可能处于同一环境,这样第一设备分享给第二设备的第一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根据第一方面,第一设备还用于:在不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或者基于CAC检测能力生成的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第一设备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第二设备;第一设备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第二设备。
由于处于室内的设备是可以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因此对于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第一设备,或者基于CAC检测生成的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通过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进而重新生成第一检测结果,并将能够指示当前处于室内或非室内的第一检测结果通过与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的数据交互通道告知第二设备,这样第二设备就可以根据第一检测结果选择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或者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根据设备信息确定设备类型;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第一设备类型指示第一设备不具备蓄电能力,只能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
可理解的,不具备蓄电能力的第一设备只能通过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因此,对于第一设备的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时,可以确定当前与第二设备建立数据交互通道进行通信的第一设备是位于室内的,而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又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因此在第一设备为在室内工作的设备时,第二设备当前也处于室内环节,即可以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时,确定是否与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第二设备类型指示第一设备具备蓄电能力;第一设备还用于:在与第三设备互连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由此,对于第二设备类型,即具备蓄电能力的第一设备,通过进一步判断其是否与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如二者之间开启了多屏协同功能、投屏功能等,由于第三设备是第一设备类型的,即位于室内的设备,因此在确定二者互连时,便可以确定第一设备也处于室内。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未与第三设备互连时,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环境光检测,根据环境光检测结果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由于室内通常会开灯,且光照强度与室外不同,因此第一设备通过进行环境光检测也可以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未与第三设备互连时,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未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
由于室内通常搜索不到导航卫星信号,因此第一设备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根据搜索结果也能够确定当前环境是否是室内。
关于上述各方面给出的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具体的处理顺序不作限定。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第二设备还用于: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向第一设备发送CAC检测请求;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CAC检测请求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第一设备还用于: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第二设备。
由此,对于具备CAC检测能力,但是不具备广播新标准能力的第一设备,由第二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主动向第一设备发起CAC检测请求,以便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CAC检测请求,且满足检测条件,如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到达检测周期时,才进行CAC检测,并将第一检测结果通过数据交互通道传输给第二设备,从而使得第二设备既可以借助第一设备提供的第一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又能够降低第一设备进行CAC检测的次数,从而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并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信标帧;第二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信标帧,且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由此,对于具备CAC检测能力,同时具备新标准广播能力的第一设备,在满足检测条件,如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到达检测周期时,自动进行CAC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设置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并将设置后的信标帧通过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广播,从而使得接收到该信标帧,且与其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的第二设备能够根据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的结果,确定是否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并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信标帧;第二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信标帧,且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二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二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将第二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还用于: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由此,第一设备在检测结果发生变化时,及时将变化后的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使得第二设备能够及时切换到合适的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还用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三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三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将第三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还用于: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回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重新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由此,第一设备在检测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恢复可用后,及时告知第二设备,使得第二设备能够及时切回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保证通信速率。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还用于: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系统还包括:第四设备;第二设备还用于:在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并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第二设备还用于:在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并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高于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频宽包括160MHz,第二频宽包括80MHz。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数据交互通道,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根据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第一设备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根据第二方面,第一设备在不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或者基于CAC检测能力生成的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第一设备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第二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根据设备信息确定设备类型;第一设备在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第一设备类型指示第一设备不具备蓄电能力,只能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时,确定是否与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第二设备类型指示第一设备具备蓄电能力;第一设备在与第三设备互连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未与第三设备互连时,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环境光检测,根据环境光检测结果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未与第三设备互连时,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第一设备在未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第一设备在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向第一设备发送CAC检测请求;第一设备在接收到CAC检测请求后,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第一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第二设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并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信标帧;第二设备在接收到信标帧,且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并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信标帧;第二设备在接收到信标帧,且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二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二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将第二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三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三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将第三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回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重新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设备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系统还包括:第四设备;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在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并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第二设备在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并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高于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
根据第二方面,或者以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第一频宽包括160MHz,第二频宽包括80MHz。
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和处理器耦合;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指令。
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指令。
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二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指令。
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五方面以及第五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收发管脚。其中,该收发管脚、和该处理电路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处理电路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指令,以控制接收管脚接收信号,以控制发送管脚发送信号。
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六方面以及第六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4为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示例性示出的基于不同频宽的5GHz信道将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6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示例性示出的一种确定第一设备是否处于室内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示例性示出的一种确定第一设备所处环境的示意图;
图9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确定第一设备所处环境的示意图;
图10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示例性示出的具备信标帧能力的第一设备共享CAC检测结果的示意图;
图12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示例性示出的又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示例性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示例性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说明之前,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IEEE 802.11ac,以及IEEE 802.11ax是802.11族的无线网络标准,由IEEE标准协会制定,可以通过5GHz频带提供高通量的无线局域网。支持IEEE 802.11ac、IEEE 802.11ax的设备最高可以通过160MHz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理论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Gbps。
可理解的,5GHz频段包括5.15GHz~5.825GHz,一共被划分为201个5GHz信道,但其中只有部分5GHz信道是可用的,比如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信道36、40、44、48、52、56、60和64是可用的,每个信道频宽为20MHz。其中,信道52、56、60和64的频段为5.26GHz~5.32GHz。为了提高通信效率,可以将相邻的信道进行合并,以得到更大频宽的信道。
比如,将上述8个20MHz的信道中相邻的2个合并,可以得到4个40MHz的信道。
还比如,将上述8个20MHz的信道中相邻的4个合并,可以得到2个80MHz的信道。
还比如,将上述8个20MHz的信道合并,可以得到1个160MHz的信道。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全球雷达系统的工作频段是5.25GHz~5.35GHz和5.47GHz~5.725GHz,因此显而易见的,当支持IEEE 802.11ac,或者IEEE 802.11ax的设备采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该5GHz信道中可能会包含雷达信号。示例性的,对于可能包括雷达信号的160MHz的5GHz信道,可以称作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 frequencyselection,DFS)信道。
因此,为了防止采用802.11ac和ax标准的设备与全球雷达系统之间的通信干扰,该设备在开机或被配置为使用160MHz的5G信道(DFS信道)进行通信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需要先对该DFS信道进行CAC检测,以确定该DFS信道是否包括雷达信号。
相应地,如果在CAC检测时长内(通常是1分钟),检测到该DFS信道包括雷达信号,则说明要使用的160MHz的50GHz信道存在雷达信号传输。对于这种情况,该设备将不会使用该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反之,如果在CAC检测时长内,未检测到该DFS信道包括雷达信号,则说明要使用的160MHz的50GHz信道不存在雷达信号传输。对于这种情况,该设备可以在CAC检测之后,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例如设备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场景中,可以基于工信部规定的“5100MHz(5.1GHz)频段可用于宽带无线接入(含无线局域网)等无线电通信系统,且仅限在室内(不包括在汽车内)使用”,通过确定设备当前所处的环境是否为室内,进而确定是否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所有设备都具备CAC检测能力,也并非所有设备都能够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这就导致该类设备无法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参见图1,示例性示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设备A、设备B和全球雷达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实现CAC检测的设备,目前通常为路由器,对于大部分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智能穿戴设备等,在Soft AP/GO模式时,即便能够实现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但是它们不具备CAC检测能力,因此无法进行CAC检测,故而也就不能确定160MHz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
此外,基于工信部的规定,在室外无法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因此在设备A和设备B无法进行CAC检测,并且处于室外时,如果设备A想要给设备B发送数据,时无法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的,只能使用频宽低于160MHz的5GHz信道,如图1中示出的80MHz的5GHz信道。
基于上述描述,示例性的,对于图1所示的场景中,设备A和设备B可以支持802.11ac标准、802.11ax标准,即设备A和设备B之间可以基于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但是不具备CAC检测能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全球雷达系统可以包括任意的雷达系统,比如军用雷达系统、天气雷达系统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可理解的,Soft AP/GO模式是一种通过无线网卡,使用专用软件在PC上实现AP功能的技术,其可以取代无线网络中的AP(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从而会降低无线组网的成本。即可以把载体作为无线接入点,让电脑、手机或者其他上网设备的无线网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通过载体的网络(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或者蜂窝网络,如5G、4G、3G等)上网。
可理解的,对于开启Soft AP/GO模式的设备为可以插入用户识别卡(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卡)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时,该模式的开启例如可以是通过设置应用中提供的开启热点的功能入口开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因此,显而易见地,对于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也无法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设备,在其作为主设备,即上述所说的作为无线接入点的载体时,将无法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旨在使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设备,能够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参见图2和图3,示例性示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设备A、设备B、设备C和全球雷达系统。
其中,设备A和设备B依旧为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设备,在设备A和设备B处于室外时,为了使设备A和设备B能够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本实施例中,通过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将设备A与具备CAC检测能力,或能够区分当前所处环节是否是室内的设备C建立数据交互通道,并确保设备A与设备B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
这样,在设备C确定160MHz的5GHz信道不可用,如确定设备A处于室外,并且160MHz的5GHz信道存在干扰的雷达信号时,设备C共享给设备A当前160MHz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结果更具参考性,设备A基于该设备C的检测结果就可以在8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如图2所示。
示例性的,如果设备C共享给设备A的检测结果指示160MHz的5GHz信道可用,则设备A可以基于设备C共享的检测结果,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如图3所示。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借助与设备A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且具备检测160MHz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能力,如CAC检测能力,或者无法区分当前所处位置是否是室内的设备C实现对160MHz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进而根据设备C分享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使得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设备A,也能够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由于设备A与设备C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是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并且触发设备C对160MHz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以及向设备A共享检测结果的条件需要在设备A与设备C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从而保证设备A与设备C尽可能处于同一环境,这样设备C分享给设备A的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在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解释。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为前述场景中的设备C,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设备可以作为主设备,比如AP或GO,并且为了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第一设备需要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
其中,第二设备可以为前述场景中的设备A。并且,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需要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数据交互通道。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近距离通信技术可以是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例如蓝牙(bluetooth,BT)、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声波等。关于基于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的建立,例如可以是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实现。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近距离通信技术例如可以是有线近距离通信技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关于基于有线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的建立,例如可以是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USB接口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基于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还是有线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数据交互通道,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传输的信号(或者数据)的信号强度都与物理距离有关。对于基于无线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数据交互通道,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有关,对于基于有线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数据交互通道,则与USB线的长度有关。
其中,第三设备具体为与第一设备互连的设备,其可以是大屏设备,如电视、智慧屏等,也可以是台式机等PC设备。
可理解的,所谓互连例如可以是基于多屏协同功能、投屏功能等实现。
其中,第四设备可以为前述场景中的设备B,即与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的第二设备(设备A)进行通信的设备。
此外,可理解的,频宽可以说明信道能够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对于5GH信道的频宽,例如可以包括上述所说的20MHz、40MHz、80MHz、160MHz等。当频宽越大,数据传输速率越大,通信效率也就越高。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设备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优先尝试采用通信效率较高的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在160MHz的5GHz不可用,或其他特殊环境下,如非室内时,可以采用通信效率较低的20MHz,或者40MHz,或者8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第一频宽为160MHz,第二频宽小于第一频宽,且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为例。相应地,在第一频宽为160MHz时,其中心频率为80MHz,故而第二频宽为80MGz。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频宽只要满足小于第一频宽,不限定必须为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即第二频宽也可以是上述所说的20MHz,或者40MHz。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可理解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下述几个实施例可以单独作业,也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参见图4,示例性示出一种针对本申请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
S101,第一设备根据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了数据交互通道,而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又与这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USB线发长度也看作是二者之间的距离)有关。
具体的说,距离和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述两个公式表示:
信号强度=输入功率-衰减值 公式(1)
衰减值=32.45+20lgF+20lgD 公式(2)
其中,输入功率通常为一个常数(如10),F为数据交互信道对应的频点(单位:MHz),D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数据交互信道可以是2.4Gz信道,也可以是5GHz信道,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信道,其频点是不相同的。为了便于说明信号强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本实施例分别以数据交互信道为5GHz信道中的第149信道和2.4GHz信道中的6信道为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交互信道为5GHz信道中149信道时,F为5475MHz。
相应地,在输入功率为10,频点为5475MHz时,第一设备获取到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强度为表1中的-37.64dbm时,基于上述公式(1)可以确定对应的衰减值为47.64db,基于公式(2)可以确定距离D为1米。
也就是说,在获取到数据交互通道当前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后,根据输入功率为10,频点为5475MHz,以及上述公式(1)和公式(2),便可以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关于距离D分别为1米至10米时,5GHz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和衰减值例如表1所示。
表1 5GHz信道下距离和信号强度关系
距离D(单位:米) 衰减值Lbs(单位:db) 信号强度(单位:dbm)
1 47.64 -37.64
2 53.66 -43.66
3 57.18 -47.18
4 59.68 -459.68
5 61.62 -51.62
6 63.20 -53.20
7 64.54 -54.54
8 65.70 -55.70
9 66.72 -56.72
10 67.64 57.64
应当理解的是,表1中示出的5GHz信道下距离和信号强度关系,仅是为了说明基于上述公式(1)和公式(2)能够根据数据交互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以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表中的具体数值,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交互信道为2.4GHz中6信道时,F为2437MHz。
相应地,在输入功率为10,频点为2437MHz时,第一设备获取到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强度为表2中的-30.19dbm时,基于上述公式(1)可以确定对应的衰减值为40.19db,基于公式(2)可以确定距离D为1米。
也就是说,在获取到数据交互通道当前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后,根据输入功率为10,频点为2437MHz,以及上述公式(1)和公式(2),便可以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关于距离D分别为1米至10米时,2.4GHz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和衰减值例如表2所示。
表2 2.4G信道下距离和信号强度关系
距离D(单位:米) 衰减值Lbs(单位:db) 信号强度(单位:dbm)
1 40.19 -30.19
2 46.21 36.21
3 49.73 39.73
4 52.23 -42.23
5 54.17 -44.17
6 55.75 -45.75
7 57.09 -47.09
8 58.25 -48.25
9 59.27 -49.27
10 60.19 -50.19
应当理解的是,表2中示出的5GHz信道下距离和信号强度关系,仅是为了说明基于上述公式(1)和公式(2)能够根据数据交互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以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表中的具体数值,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S102,第一设备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
可理解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越小,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可用性检测结果,即第一检测结果越能适用于第二设备。因此,关于距离阈值的设定,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对较小的数值。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结果的有效性,选择将距离阈值设置为1米。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在基于上述公式(1)和公式(2),以及输入功率、当前对应的频点、信号强度确定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如1米时,才会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
可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可用性检测所耗费的资源和功耗,可以预先设置第一设备按照设定的周期,如几分钟进行一次。这样,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并且当前处于设置的检测周期时,才触发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从而既保证了得到的第一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又能尽可能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
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一检测周期,仅是为了表示在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首次到达的检测周期,并不对检测周期本身对应的时间、时长进行限制。
相应地,后续描述中出现的第二检测周期是指上述第一检测周期之后到达的检测周期,并且第一设备在该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的可用性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与第一检测周期的不相同,例如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第二检测周期指的是第一检测周期后,且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检测周期,如后续描述中出现的第二检测结果。反之,在第一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第二检测周期指的是第一检测周期后,且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检测周期。
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检测周期与第二检测周期之间可能存在其他检测周期,也可能不存在其他检测周期。
对于存在其他检测周期的场景,表明在其他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的可用性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与上述第一检测周期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一样,因此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无需将相同的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这样,第二设备也就无需进行不同频宽的5GHz信道的切换。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与第一检测结果相同的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不作处理即可。
相应地,后续描述中出现的第三检测周期是指上述第二检测周期之后到达的检测周期,并且第一设备在该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的可用性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与第二检测周期的不相同,例如在第二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第三检测周期指的是第二检测周期后,且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检测周期,如后续描述中出现的第三检测结果。反之,在第二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第二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第三检测周期指的是第二检测周期后,且检测结果指示该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检测周期。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各实施例以第一频宽为160MHz为例,故而第一频宽是包括雷达信道的,即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可能包括雷达信号。所以为了避免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如上述场景描述中设备A传输给设备B的数据与雷达信号相互干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的可用性检测,具体是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是否存在雷达信号。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对雷达信号的检测,具体可以通过CAC检测方式实现,故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具备的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例如可以是支持CAC检测能力。
此外,基于工信部的规定可知,对于处于室内的设备,其同样可以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故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具备的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还可以是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能力。
相应地,第一设备在基于上述任一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后,便会生成对应的检测结果。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及下述各实施例将第一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称为第一检测结果,且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将第二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称为第二检测结果,且第二检查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将第三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称为第三检测结果,且第三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为例。
示例性的,在得到第一检测结果之后,第一设备会将第一检测结果共享给第二设备,这样第二设备就可以基于第一设备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相应地,后续检测周期,如上文所说的第二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第二检测结果,第三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第三检测结果,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共享给第二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设备将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如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第三检测结果等共享给第二设备的方式,与其采用的检测方式有关,即不同的检测方式,共享给第二设备时采取的共享方式不同,具体可以参见后续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103,第二设备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由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即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相距较近,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进行可用性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能够适用于第二设备。因此,在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第二设备便可以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即第二设备可以通过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数据的收发。
相应地,如果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例如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包含了雷达信号,或者第一设备当前不处于室内,那么与第一设备相距较近的第二设备通常也不处于室内。对于这种情况,第二设备可以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此外,通过上述关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涉及的术语部分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第四设备,如上述场景中提到的设备B。故而,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检测结果,配置为可以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可以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并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检测结果,配置为可以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可以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并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二设备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例如可以是换机克隆业务的数据传输,如在第二设备为旧设备,第四设备为新购买的设备时,可以通过操作第二设备和第四设备提供的数据迁移应用(或者说数据克隆应用),建立上述所说的第一通信连接,或者第二通信连接,进而基于第一通信连接或第二通信连接将第二设备中的数据迁移/克隆到第四设备中。
示例性的,关于第二设备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例如还可以是分享业务的数据传输,如基于上述第一通信连接或第二通信连接,由第二设备将数据分享给第四设备。
可理解的,由于第一通信连接是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建立的,第二通信连接是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建立的,而在第一频宽大于第二频宽,故而第二设备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要高于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
由于本实施例以第一频宽为160MHz的5GHz信道,第二频宽与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即第二频宽为80MHz。假设,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即基于第二通信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时,通信速率为图5所示的70MBps,那么在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即基于第一通信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第一频宽是第二频宽的2倍,因此通信速率会提升一倍,即从70MBps提升到图5所示的140MBps。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二设备与第四设备的角色可以互换,即原本作为第二设备的设备也可以作为其他设备对应的第四设备。相应地,第四设备也可以作为其他设备对应的第二设备。任意一个设备作出上述第二设备时,均可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进行通信处理。
仍以第一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称为第一检测结果,且第一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将第二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称为第二检测结果,且第二检查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将第三检测周期检测获得的检测结果称为第三检测结果,且第三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为例。
示例性的,如果第二设备在配置为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后,接收到第一设备共享的第二检测结果,由于第二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故而第二设备将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后续将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相应地,如果第二设备在配置为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后,接收到第一设备共享的第三检测结果,由于第三检测结果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故而第二设备将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回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后续将重新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存在,且根据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到达每一个检测周期时,第一设备均会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同时在检测结果与上一次共享给第二设备的检测结果不相同时,将本次的检测结果再次共享给第二设备,以便第二设备根据第一设备共享的检测结果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和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之间切换。
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图2、图3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通过借助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且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能力,如CAC检测能力,或者无法区分当前所处位置是否是室内的第一设备实现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进而根据第一设备分享的第一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使得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设备,也能够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由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是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并且触发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性的检测,以及向第二设备共享第一检测结果的条件需要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从而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尽可能处于同一环境,这样第一设备分享给第二设备的第一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参见图6,示例性示出又一种针对本申请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以第一设备为不支持CAC检测能力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PC等为例,其实现流程具体包括:
S201,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的设备类型,和/或与其他设备的互连关系,和/或环境光检测结果,和/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GNSS)的检测结果确定,具体检测方式的选择,可以根据对检测结果准确率的要求,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进行组合判断。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将上述罗列的几种检测方式紧张组合判断为例,相互之间的判断逻辑例如可以如图7所示:
S301,第一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根据设备信息确定设备类型。
可理解的,不同的设备拥有不同的设备信息,而设备信息又可以标识设备的设备类型。故而,通过获取第一设备自身的设备信息,就可以确定第一设备的设备类型。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设备类型划分为第一设备类型和第二设备类型。其中,第一设备类型指示第一设备不具备蓄电能力,只能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第二设备类型则指示第一设备具备蓄电能力。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一设备,例如可以是目前常说的大屏设备,如电视、智慧屏,还可以是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台式机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相应地,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一设备,例如可以是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S302,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由于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一设备,需要接入电源适配器(或者说充电器)才可以获取电能启动工作,因此在与第二设备建立数据交互通道的第一设备的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时,便可以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S303,第一设备是否与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
可理解的,如果第一设备的设备类型不是第一设备类型,而是具备蓄电能力的第二设备类型,那么表明第一设备类型在工作过程中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对于此类型的第一设备,通常可以使用移动电源,如充电宝进行充电,因此即便当前处于充电状态,也无法确定其是否处于室内。故而,可以进一步判断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一设备是否与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
同理,由于第三设备为第一设备类型,故而第三设备只能在室内作业,而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互连的场景,通常也需要两个设备距离较近,即处于同一场所,因此当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互连,如开启多屏互连功能,或投屏功能时,也可以认为属于第二设备类型的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参见图8,示例性的,以第三设备为大屏设备,如电视为例,第一设备为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手机为例,在根据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D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即D≤D’时,当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互连时,如开启了多屏协同功能,或投屏功能时,可以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这种情况下,第一设备会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告知第二设备当前处于室内,故而第二设备也就可以基于第一频宽,如160MHz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
参见图9,示例性的,仍以第三设备为大屏设备,如电视为例,第一设备为不具备CAC检测能力的手机为例,在根据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D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即D≤D’时,当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未互连时,可以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这种情况下,第一设备会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告知第二设备当前没有处于室内,故而第二设备也就可以基于第二频宽,如80MHz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
即,第一设备与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时,执行步骤S302。
示例性的,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未互连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检测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S304和/或步骤S305的操作。
S304,第一设备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环境光检测,根据环境光检测结果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关于环境光的检测,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第一设备中的光传感器进行检测。由于室外光线照射通常强于室内,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阈值,在满足室内光线照射强度的阈值时,则认为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否则处于室外。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通过摄像头采集周围图像,确定是否有室内光源,如各种电子设备产生的光,如果有则认为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否则处于室外。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相应地,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果通过环境光检测方式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则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S305。
S305,第一设备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根据搜索结果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由于室内通常搜索不到导航卫星信号,因此第一设备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根据搜索结果也能够确定当前环境是否是室内。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在未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可以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相应地,第一设备在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可以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确定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步骤之间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定。
相应地,若通过上述方式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则执行步骤S202;否则,执行步骤S206。
S202,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时,第一设备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R1。
S203,第一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R1发送给第二设备。
S204,第二设备根据R1,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S205,第二设备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S206,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时,第一设备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R1’。
S207,第一设备通过数据交互信道,将R1’发送给第二设备。
S208,第二设备根据R1’,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S209,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由此,即便与第二设备建立数据交互通道的第一设备不具备CAC检测能力,只要第一设备能够分区其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的场景中,第二设备便可以借助第一设备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即在第一设备确定当前处于室内时,能够使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第二设备使用第一频宽,如160MHz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参见图10,示例性示出又一种针对本申请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以第一设备为支持CAC检测能力,且具备信标帧广播能力的设备,如路由器为例,其实现流程具体包括:
S401,第一设备在与第二设备之间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了数据交互通道,且基于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其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达到检测周期时,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
可理解的,在实际作业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只要到达检测周期,在每一个检测周期都可以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第一设备能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可以预先将第一设备配置为工作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
CAC检测的时长可以是1分钟,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预设的时长,本申请实施例对此CAC检测的时长大小不做具体限定。第一设备在进行CAC检测时,可以在DFS信道接收通信数据,如果在进行CAC检测的时长内,第一设备一直没有接收到雷达信号(即所接收的通信数据中不包括雷达信号),则可以确定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可用的,此时不论是第一设备,还是与第一设备建立数据交互通道,且二者距离不大于设定距离阈值的第二设备,均可以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由于第二设备自身不能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因此第一设备通过CAC检测,确定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可以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所包括的各个信道中,广播信标帧(beacon帧)。
具体的说,信标帧可以包括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Identity,SSID)、基本服务集标识(Basic Service Set,BSSID)、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Very High ThroughputCapabilities,VHTCapabilities)和超高吞吐量组织信息(VHT Operation Information)等。其中,SSID可以用于标识该第一设备所在的网络。BSSID可以包括该第一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而VHT Capabilities中的SupportedChannel Width set字段则可以表明是否支持160MHz,通常用0表示不支持,1表示仅支持160MHz,2表示同时支持160MHz和80+80MHz。VHT Operation Information中的ChannelWidth字段则可以表示频宽,当前其被设为0时表示频宽为20MHz或40MHz,被设置为1时表示频宽为80MHz,被设置为2时可以表示频宽为160MHz。
S402,第一设备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并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信标帧。
通过上述对信标帧的描述可知,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如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可以用于指示当前是否支持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故而,第一设备通过CAC检测,未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检测到雷达信号时,例如可以将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设置为上述所说的“1”或“2”,以指示当前可以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
S403,第二设备在接收到信标帧,且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由于第一设备会以广播的形式定期向外广播信标帧,并且是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进行广播,如图11所示。因此,当与第一设备建立了上述所说的数据交互通道的第二设备,且基于数据交互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D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即D≤D’的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一设备广播的信标帧后,通过解析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中的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在确定SupportedChannel Width set字段的赋值为“1”或“2”时,便可以确定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这种情况下,第二设备便可以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以便后续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如选择160MHz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的速率。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每一个设备在以广播的形式广播信标帧时,该信标帧中也会携带标识广播该信标帧对象的标识信息,因此第二设备在接收到信标帧可以,可以根据信标帧中携带的标识信息确定该信标帧是否是第一设备广播的。
相应地,在确定该信标帧是第一设备广播的时,才进行上述处理。避免距离第二设备较远的设备发送的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中的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的内容对第二设备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造成影响。
S404,第二设备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S405,第一设备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并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信标帧。
通过上述对信标帧的描述可知,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如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可以用于指示当前是否支持使用160MHz的5GHz信道。故而,第一设备通过CAC检测,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检测到雷达信号时,例如可以将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设置为上述所说的“0”,以指示当前不可以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
S406,第二设备在接收到信标帧,且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示例性的,当与第一设备建立了上述所说的数据交互通道的第二设备,且基于数据交互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D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即D≤D’的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一设备广播的信标帧后,通过解析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中的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在确定Supported ChannelWidth set字段的赋值不为“1”或“2”,如为“0”时,便可以确定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这种情况下,第二设备便可以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以便后续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如选择80MHz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进行通信,从而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受雷达信号干扰。
S407,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由此,第二设备通过接收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中广播的信标帧,并在确定该信标帧是来自与其建立了数据交互通道,且二者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的第一设备时,通过解析该第一设备广播的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来确定选择哪种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即在满足上述条件的第一设备确定当前第一频宽,如160MHz的5GHz信道可用时,能够使不具备CAC检测能力、不能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第二设备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参见图12,示例性示出又一种针对本申请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以第一设备为支持CAC检测能力的设备,但不具备信标帧广播能力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PC等为例,其实现流程具体包括:
S501,第二设备在与第一设备之间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了数据交互通道,且基于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其与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第二设备在需要使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前,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向第一设备发送CAC检测请求。
由于第一设备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或者说第二设备无法接收到第一设备广播的信标帧,为了确定第二设备能够获取到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CAC检测结果,以使第二设备能够根据第一设备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第二设备可以主动向第一设备发送CAC检测请求。且为了避免发送CAC检测请求对5GHz信道资源造成占用,同时为了保证CAC检测请求能够尽可能快的被第一设备接收,本实施例具体通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数据交互通道进行发送。
S502,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发送的CAC检测请求后,在达到检测周期时,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
S503,第一设备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R2。
S504,第一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将R2发送给第二设备。
由于第一设备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因此在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后,生成的第一检测结果R2或后续的R2’均通过与第二设备之间,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的数据交互通道进行发送。
S505,第二设备根据R2,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S506,第二设备基于第一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S507,第一设备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R2’。
S508,第一设备通过数据交互信道,将R2’发送给第二设备。
S509,第二设备根据R2’,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S510,第二设备基于第二通信连接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由此,对于具备CAC检测能力,但是不具备广播新标准能力的第一设备,由第二设备通过数据交互通道主动向第一设备发起CAC检测请求,以便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CAC检测请求,且满足检测条件,如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到达检测周期时,才进行CAC检测,并将第一检测结果通过数据交互通道传输给第二设备,从而使得第二设备既可以借助第一设备提供的第一检测结果确定是否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又能够降低第一设备进行CAC检测的次数,从而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
参见图13,示例性示出又一种针对本申请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以CAC检测由第一设备进行,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为室内的流程由第二设备进行,以第二设备为执行主体为例,其实现流程具体包括:
S601,第二设备监听到第一设备广播的信标帧。
关于第一设备广播信标帧,以及根据CAC检测结果设置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中的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的细节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S602,第二设备判断监听到的信标帧中是否携带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
关于第二设备判断监听到的信标帧中是否携带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例如是指对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中的Supported Channel Width set字段进行解析,获取其赋值,在该字段的赋值为“1”或“2”时,确定携带了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即表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反之,则确定为携带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该信标帧是来自与其建立了数据交互通道,并且第一设备在进行CAC检测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在执行步骤S602前,可以先确定该信标帧是否来自该第一设备,例如可以通过判断信标帧中是否携带了标识该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
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为位置的变化,导致二者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保证第一设备通过广播的信标帧告知第二设备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能够适用于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可以在确定监听到的信标帧中携带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时,进一步判断二者之间的距离是否不予设定的距离阈值,即执行步骤S603。
此外,第二设备在确定监听到的信标帧中未携带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时,为了能够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第一设备类型,即执行步骤S605。
S603,第二设备判断与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D是否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
由于第二设备同样可以获取到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因此第二设备可以基于获取到的信号强度,结合设置的输入功率、数据交互通道对应的频点,以及上述给出的公式(1)和公式(2),便可以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当二者之间的距离D依旧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D’时,表面第二设备距离第一设备依旧很近,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可用性检测结果能够适用于第二设备。这种情况下,第二设备便可以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4。反之,说明本次接收到的第一设备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的可用性检测结果不能适用于第二设备,即第二设备无法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只能启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9。
S604,第二设备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
即,将第二设备配置为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工作,这样第二设备便可以基于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如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S605,第二设备确定其是否是第一设备类型。
关于第二设备确定自身设备类型的处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确定自身设备类型的方式相似,具体细节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第一设备类型为不具备蓄电能力,需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的设备类型,因此在第二设备是第一设备类型时,表明第二设备也只能在室内连接电源适配器使用。因此,第二设备确定其是第一设备类型时,便可以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4。反之,则可以启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或者执行步骤S606,继续判断是否与第三设备类型互连。
S606,第二设备确定其是否与第三设备互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三设备与上文所说的第三设备的设备类型相同,均为第一设备类型,即需要在室内连接电源适配器使用的设备。故而,第二设备在确定与位于室内的第三设备互连时,便可以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4。反之,则可以启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或者执行步骤S607,通过环境光检测来确定是否处于室内。
S607,第二设备确定环境光检测是否为室内。
关于第二设备进行环境光检测的处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进行环境光检测的方式相似,具体细节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相应地,第二设备通过环境光检测确定当前处于室内时,便可以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4。反之,则可以启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或者执行步骤S608,通过GNSS检测来确定是否处于室内。
S608,第二设备不确定GNSS检测是否为室内。
关于第二设备进行GNSS检测的处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进行GNSS检测的方式相似,具体细节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相应地,第二设备通过GNSS检测确定当前处于室内时,便可以启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4。反之,在没有其他检测方式的情况下,则可以启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即执行步骤S609。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上述步骤S605至步骤S608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定,并且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如对精准度的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组合实现室内的检测。
S609,第二设备启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
即,将第二设备配置为在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工作,这样第二设备便可以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如与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由此,第二设备在借助第一设备广播的信标帧中携带的标识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再进行一些列的室内检测,以及距离检测,从而能够更好的工作在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这样既可以避免雷达信号的干扰,又能够保证无线通信速率。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第一设备可以是具备CAC检测能力,且能够广播信标帧的设备,如路由器,也可以是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PC等。第二设备、第四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C等。
为了便于说明,以无线通信系统中涉及的设备为手机为例,结合图14对手机这一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参见图14,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此处不再一一例举,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具体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进行室内检测时采取的环境光检测方式便会利用到环境光传感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可理解的,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 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电源管理模块1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电源管理模块141和充电管理模块1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现方式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具体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电子设备100可通过移动通信模块150或无线通信模块160与另一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如其中一个为第一设备,另一个为第二设备时,在基于无线近距离通信方式建立二者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时,便可以基于这两个通信模块。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现方式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193中。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具体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进行室内检测时采取的环境光检测方式便可以利用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中的灯光的检测实现。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1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1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flash storage,UFS)等。
具体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区分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的检测逻辑便,以及上述用的距离阈值便可以提前预存在内部存储器中。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音频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1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1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1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1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继续参见图14,示例性的,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关于电子设备100的硬件结构就介绍到此,应当理解的是,图14所示电子设备100仅是一个范例,在具体实现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14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为了更好的理解图14所示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以下对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进行说明。在对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的架构进行说明。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
此外,可理解的,目前主流的电子设备使用的软件系统包括但不限于Windows系统、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
此外,后续关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案,在具体实现中同样适用于其他系统。
参见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如图15所示,电子设备100的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五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Application,APP),应用程序框架层(Framework,FWK),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HAL),以及内核层(kernel)。
其中,APP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如图15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数据迁移、WLAN、设置、蓝牙等应用程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基于WLAN和蓝牙可以实现数据交互通道的建立。
其中,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这些编程接口和编程框架可以描述为函数。如图15所示,蓝牙服务、WLAN服务、距离确定模块、充电检测模块等函数,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距离确定模块,可以根据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以及对应的输入功率、频点和上述公式(1)、公式(2),实现建立数据交互通道的两个电子设备之间距离的确定。
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检测模块可以检测第一设备类型的电子设备当前是否连接的电源适配器进行充电。
蓝牙服务、WLAN服务则可以帮助电子设备基于蓝牙、WIFI建立数据交互通道。
相应地,在基于蓝牙、WIFI建立数据交互通道时,会通过HAL层中的蓝牙HAL,WIFIHAL,kernel层中的蓝牙驱动、WIFI驱动,调用固件层中的蓝牙固件、WIFI固件,进而使得蓝牙芯片、WIFI芯片作业,实现数据交互通道的建立。
相应地,如果数据交互通道是基于USB线建立,则可以通过HAL层的USB HAL调用kernel层的USB驱动,进而调用固件层中的USB固件,使得USB接口作业,实现数据交互通道的建立。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说明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此外,可以理解的,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功能也可以集成在一个功能模块中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3D)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二维(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可理解的,上述所说的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其中,HAL层可包括各种硬件对应的HAL,例如蓝牙HAL、WIFI HAL、USB HAL、GNSSHAL等。
此外,可理解的,Android系统中的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蓝牙驱动、WIFI驱动、GNSS驱动、USB驱动等。
关于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就介绍到此,可以理解的是,图15示出的软件结构中的层以及各层中包含的部件,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层,以及每个层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不做限定。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由电子设备实现的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由电子设备中包括的一种芯片系统来执行,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处理器。该芯片系统可以与存储器耦合,使得该芯片系统运行时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上述电子设备执行的步骤。其中,该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是应用处理器也可以是非应用处理器的处理器。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也可以是组件或模块),该芯片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和一个或多个收发管脚;其中,所述收发管脚和所述处理电路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所述处理电路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以控制接收管脚接收信号,以控制发送管脚发送信号。
此外,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0)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数据交互通道,所述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
所述第一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共享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频宽包括160MHz;
所述第二设备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不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或者基于CAC检测能力生成的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所述第二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设备类型;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所述第一设备类型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具备蓄电能力,只能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时,确定是否与设备类型为所述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所述第二设备类型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具备蓄电能力;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与所述第三设备互连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未与所述第三设备互连时,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环境光检测,根据环境光检测结果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未与所述第三设备互连时,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未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所述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CAC检测请求;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CAC检测请求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将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所述第二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所述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并在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所述信标帧;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信标帧,且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并在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所述信标帧;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信标帧,且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所述第二频宽小于所述第一频宽,且与所述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二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将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共享给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基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所述第二频宽小于所述第一频宽,且与所述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三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三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将所述第三检测结果共享给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回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重新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所述第二频宽小于所述第一频宽,且与所述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四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所述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并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在基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所述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并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高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宽包括80MHz。
1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近距离通信技术建立数据交互通道,所述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数据交互通道中传输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第一检测结果共享给所述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频宽包括160MHz;
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不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或者基于CAC检测能力生成的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所述第一设备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在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并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将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所述第二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设备类型;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一设备类型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所述第一设备类型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具备蓄电能力,只能接入电源适配器获取电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设备类型为第二设备类型时,确定是否与设备类型为所述第一设备类型的第三设备互连,所述第二设备类型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具备蓄电能力;
所述第一设备在与所述第三设备互连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未与所述第三设备互连时,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环境光检测,根据环境光检测结果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否是室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未与所述第三设备互连时,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搜索导航卫星信号;
所述第一设备在未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是室内;
所述第一设备在搜索到导航卫星信号时,确定当前所处环境不是室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不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所述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CAC检测请求;
所述第一设备在接收到所述CAC检测请求后,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生成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的第一检测结果;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数据交互通道,将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传输给所述第二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具备广播信标帧的能力,所述第一设备具备检测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是否可用的能力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支持信道有效性CAC检测能力;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在未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并在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所述信标帧;
所述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所述信标帧,且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一检测周期,对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CAC检测,并在检测到雷达信号时,将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设置为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并在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广播所述信标帧;
所述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所述信标帧,且所述信标帧中超高吞吐量能力信息对应的字段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所述第二频宽小于所述第一频宽,且与所述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二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将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共享给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基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所述第二频宽小于所述第一频宽,且与所述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距离不大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在第三检测周期,对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可用性检测,并在检测获得的第三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可用时,将所述第三检测结果共享给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切换回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重新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不可用时,基于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所述第二频宽小于所述第一频宽,且与所述第一频宽的中心频率相同。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四设备;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在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所述第一频宽的5GHz信道,与所述第四设备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并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第二设备在基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进行通信时,基于所述第二频宽的5GHz信道,与所述第四设备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并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高于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与所述第四设备进行的数据传输的速率。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宽包括80MHz。
2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5至26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5至26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CN202211692981.1A 2022-12-28 2022-12-28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16709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92981.1A CN116709273B (zh) 2022-12-28 2022-12-28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92981.1A CN116709273B (zh) 2022-12-28 2022-12-28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9273A CN116709273A (zh) 2023-09-05
CN116709273B true CN116709273B (zh) 2024-04-05

Family

ID=87834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92981.1A Active CN116709273B (zh) 2022-12-28 2022-12-28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927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8488A (zh) * 2015-11-25 2017-08-04 网络性能研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dfs超级主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07820253A (zh) * 2016-09-13 2018-03-20 网络性能研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网络中在动态频率选择频段中同时使用多个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865455A (zh) * 2019-04-26 2020-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雷达信号检测的通信方法、接入点设备及芯片
CN113472477A (zh) * 2020-03-3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3574920A (zh) * 2019-03-12 2021-10-29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Gps辅助协作和信令辅助的wlan dfs操作
CN113645697A (zh) * 2020-04-27 2021-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423057A (zh) * 2022-02-10 2022-04-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道切换方法、装置、ap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66458A (zh) * 2022-02-18 2022-05-10 深圳市联洲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动态频率选择的方法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2224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Airties Kablosuz Iletisim Sanayi Ve Dis Ticaret A.S. Methods for dfs and radar-avoidance management in multi-node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8488A (zh) * 2015-11-25 2017-08-04 网络性能研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dfs超级主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07820253A (zh) * 2016-09-13 2018-03-20 网络性能研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网络中在动态频率选择频段中同时使用多个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13574920A (zh) * 2019-03-12 2021-10-29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Gps辅助协作和信令辅助的wlan dfs操作
CN111865455A (zh) * 2019-04-26 2020-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雷达信号检测的通信方法、接入点设备及芯片
CN113472477A (zh) * 2020-03-3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3645697A (zh) * 2020-04-27 2021-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423057A (zh) * 2022-02-10 2022-04-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道切换方法、装置、ap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66458A (zh) * 2022-02-18 2022-05-10 深圳市联洲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动态频率选择的方法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9273A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0811B (zh)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接入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US10111161B2 (en) Discovery method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WO2020192781A1 (zh) 一种上报能力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1405681B (zh) Wi-Fi Aware的建链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90337B (zh) 投屏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US20240073978A1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link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6114239B (zh) 音量管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197071A1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4258037B (zh) 一种网络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868417A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N114125930B (zh) 一种切换接入点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6033342B (zh) 地理围栏的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09273B (zh) 无线通信系统、方法及设备
CN114915359B (zh) 选择信道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31742B (zh) 双Wi-Fi连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364026A (zh) 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173317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528209B (zh) 蓝牙扫描方法、设备、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7061266B (zh) 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706225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980238B (zh) Wi-Fi接入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3082824A1 (zh) 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14390569B (zh) 同步信号块的测量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6345147B (zh) 天线调谐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7666819A (zh) 鼠标操作方法、电子设备、鼠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