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99795A -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99795A
CN116699795A CN202211620262.9A CN202211620262A CN116699795A CN 116699795 A CN116699795 A CN 116699795A CN 202211620262 A CN202211620262 A CN 202211620262A CN 116699795 A CN116699795 A CN 116699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unit
mirror
lens assembly
targ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202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2026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997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99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997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G02B7/18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for rotating or oscillating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片单元、第二镜片单元和反射镜,第二镜片单元位于第一镜片单元的物侧,并与第一镜片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第二镜片单元的光轴和第一镜片单元的光轴位于不同方向。反射镜位于第一镜片单元的出射光瞳和第二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瞳的衔接处,并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能够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本申请的镜头组件不仅能够实现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的防抖功能,而且能够最大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模组、控制方法、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摄像模组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体验的追求也越来越趋于极致化,其中就包括对电子设备中摄像模组的拍摄质量的追求。
人们手持电子设备在进行拍摄时,难以避免的会产生机身抖动,有可能会导致摄像模组中的传感器在同一位置接收到不同的光线叠加在一起,造成最终成像模糊,特别是拍摄视频时受到机身抖动影响,会导致视频画面的连续稳定性降低,甚至无法看清视频内容。电子设备中的长焦摄像模组拍摄的图像受到机身抖动影响最明显。相关技术中的电子设备的防抖方式主要是通过镜头的光学图形稳定(Optical Image Stabilizer,OIS)防抖或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来实现电子设备的防抖功能,提升拍摄质量。光学图形稳定防抖简称OIS光学防抖。
然而,通过镜头的OIS光学防抖或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虽然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防抖的功能,但是均会降低画面的边缘画质,影响视频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不仅能够实现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的防抖功能,而且能够最大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该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片单元、第二镜片单元和反射镜,第二镜片单元位于第一镜片单元的物侧,并与第一镜片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第二镜片单元的光轴和第一镜片单元的光轴位于不同方向;
反射镜位于第一镜片单元的出射光瞳和第二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瞳的衔接处,并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目标区域相匹配。
本申请通过镜头组件中第一镜片单元、第二镜片单元和反射镜的设置,由于第二镜片单元位于第一镜片单元的物侧,并与第一镜片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反射镜位于第一镜片单元的出射光瞳和第二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瞳的衔接处,以便反射镜能够将第一镜片单元射出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镜片单元,来实现镜头组件的成像功能的同时,能够使得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在镜头组件中的位置相对恒定。
并且,由于反射镜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能够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准目标区域相匹配,这样在镜头组件发生抖动,导致第一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均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能够通过反射镜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来确保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对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的抖动所造成的图像晃动进行位移补偿,实现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
在实现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的同时,由于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相对于摄像模组中的图像传感器的位置相对恒定,因此,本申请的镜头组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小于第一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且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中部,以便在反射镜转动后,能够确保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仍在第一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内,以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能够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反射镜被配置为能够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方向相反。
这样通过反射镜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能够使得反射镜转动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能够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心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位于反射镜在自身镜面的不同方向;
偏移方向包括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第一转轴与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一者对应,第二转轴与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另一者对应。
这样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设置,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因镜头组件的抖动朝向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偏移时,反射镜能够绕着与偏移方向对应的中心转轴转动,确保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从而实现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的同时,还能够确保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相对于图像传感器的位置相对恒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反射镜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一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能够绕着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一预设角度。
这样通过反射镜绕着第一转轴的转动,能够对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预设角度满足条件式:
α=Φ/2
式中,α为第一预设角度,Φ为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
这样在反射镜绕着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一预设角度后,使得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能够在第一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镜片单元的光轴和第一镜片单元的光轴具有夹角,以便于反射镜的设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反射镜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所述第二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能够绕着第二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这样通过反射镜绕着第二转轴的转动,能够对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预设角度满足条件式:
β=Ψ/2式中,β为第二预设角度,Ψ为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
这样在反射镜绕着第二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二预设角度后,使得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能够在第二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单元的出射光瞳与第二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瞳重合,并位于反射镜的中心,以避免反射镜转动时,像差的引入,提升拍摄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并被配置为压缩第一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的口径,以减小反射镜的结构尺寸,以便于反射镜的控制,增强反射镜转动的可靠性的同时,还能够使得镜头组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单元包括望远单元,望远单元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第一透镜组被配置为将入射光汇聚至第二透镜组;
第二透镜组位于第一透镜组的物侧,并被配置为将透过第一透镜组的入射光扩散后以平行光束射至反射镜。
这样通过望远单元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设置,不仅能够压缩第一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的口径,而且能够实现镜头组件的望远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均为正焦距,且第一透镜组的汇聚点位于第二透镜组的物侧,或者,
第一透镜组焦距为正焦距,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为负焦距,且第一透镜组的汇聚点位于第二透镜组的像侧。
这样通过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的设置,在实现望远单元的望远功能,压缩第一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的口径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望远单元以及镜头组件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单元还包括棱镜,棱镜位于第一透镜组的物侧,棱镜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面、反射面和出光面,出光面与第一透镜组相对设置;
棱镜被配置为能够将从入光面射入的入射光经反射面反射后,从出光面以平行光束射至第一透镜组。
这样通过棱镜的设置,不仅能够确保更多的入射光可以射入望远单元,在确保望远单元的望远功能以及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提升拍摄质量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反射面对入射光的偏折,来压缩镜头组件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电子设备厚度的减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片单元为折返透镜,折返透镜包括物侧面和像侧面,折返透镜被配置能够将透过物侧面的入射光在像侧面反射至物侧面,并从像侧面射至反射镜。
这样通过折返透镜的设置,能够利用折返透镜对进入的入射光的折返功能,来压缩第一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的口径的同时,在不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条件约束下,还能够进一步增大镜头组件的焦距,减小镜头组件的体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物侧面的边缘区域和像侧面的中间区域均为折射区域,物侧面的中间区域和像侧面的边缘区域均为反射区域,折射区域和反射区域之间平滑连接。
这样通过物侧面和像侧面上折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设置,能够实现折返透镜对进入的入射光的折返功能,达到压缩入射光的口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镜片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且被配置为能够单独成像,以便实现镜头组件的成像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为长焦镜头组件。这样在使得长焦镜头组件具有防抖功能、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长焦镜头组件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的同时,能够使得镜头组件具有较长的焦距,以便更好的表现目标区域中远处物体的细节。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项的镜头组件,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的振动参数,振动参数包括频率和振幅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转动参数包括预设角度;
控制反射镜相对于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目标区域相匹配。
这样在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抖动时,能够控制反射镜相对于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对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的抖动所造成的图像晃动进行位移补偿,实现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的同时,由于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相对于摄像模组中的图像传感器的位置相对恒定,因此,本申请的镜头组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具体包括:
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的偏移参数,偏移参数包括偏移频率和偏移角度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偏移参数确定反射镜的转动参数。
这样通过反射镜的转动参数的确定,还能确保反射镜能够随着镜头组件同频转动,且能够确保通过反射镜的转动,对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使得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实现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反射镜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具体包括:
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控制反射镜沿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朝向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方向相反。
这样通过反射镜沿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能够使得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发生位移,从而对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确保反射镜转动预设角度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心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预设角度包括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偏移方向包括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
控制反射镜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具体包括:
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一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控制反射镜绕着第一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一预设角度;
在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二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控制反射镜绕着第二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本申请通过反射镜绕着第一转轴的转动,能够对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本申请通过反射镜绕着第二转轴的转动,能够对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参数还包括转动频率,转动频率与振动参数的频率相匹配,以便反射镜能够随着镜头组件在拍摄过程中同频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和如上任一项的镜头组件,图像传感器位于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片单元的像侧。
本申请通过摄像模组中镜头组件的设置,在实现镜头组件的防抖功能的同时,镜头组件中的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相对于图像传感器的位置相对恒定,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摄像模组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位于壳体的收容空间内。
本申请通过电子设备中摄像模组的设置,在实现电子设备的拍摄以及防抖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摄像模组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摄像模组的防抖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组件中各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射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组件的防抖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第一镜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第一镜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1-显示屏;2-壳体;21-中框;211-边框;212-中板;22-后盖;221-镜片盖板;3-摄像模组;
31-镜头组件;311-第一镜片单元;3111-第一透镜组;3112-第二透镜组;3113-棱镜;3113a-入光面;3113b-反射面;3113c-出光面;3114-物侧面;3115-像侧面;3116-折射区域;3117-反射区域;3118-第一过渡区;3119-第二过渡区;312-第二镜片单元;313-反射镜;3131-第一转轴;3132-第二转轴;
32-图像传感器;33-驱动装置;34-滤光片;35-镜头;36-全反射镜;37-第一形状记忆合金金属丝;38-电路组件;4-电路板;
200-入射光。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为便于理解,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焦距,也称为焦长,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射散的度量方式,指无限远的景物通过透镜或透镜组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光学中心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
光轴,指穿过镜头组件中各镜片的中心的直线。
分辨率,反映了位图图像细节的精细程度。其中,图像的分辨率越高,所包含的像素就越多,图像就越清晰。
视场角(Field of View,简称FOV),以镜头组件为顶点,以被摄物体的物象可通过镜头组件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称为视场角。
物侧,以镜头组件为界,被摄物体所在的一侧为物侧,镜头组件中的镜片朝向物侧的一面为镜片的物侧面。
像侧,以镜头组件为界,被摄物体的图像所在的一侧为像侧,镜头组件中的镜片朝向像侧的一面为镜片的像侧面。
入射光瞳:孔阑通过其前面的透镜成像到物空间,这个像称为入射光瞳,简称入瞳。
出射光瞳:孔阑通过其后面的透镜成像到像空间,这个像称为出射光瞳,简称出瞳。
孔径光阑:光学系统中,限制轴上点发出光束的孔径角的元件,简称孔阑,它决定了物体上各点有多大的光束可以进去光学系统。
通光口径,也称通光孔径,在摄像模组中,通光口径指的是调整光圈时由可变光圈(叶片组)在镜头组件的中央产生的圆孔直径。
长焦镜头,指比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的摄影镜头。长焦镜头又称远摄镜头、望远镜头,示例性的,长焦镜头的焦距从135mm-800mm不等,有的甚至更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即pa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设备、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
图1示意了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2,壳体2包括中框21和后盖22,其中,中框21包括后盖22连接于中框21的一侧,并和中框21为电子设备100提供结构框架。
继续参考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21包括相互连接的中板212和边框211,边框211围设在中板212的周侧边缘,并与中板212一同构成中框21。边框211为由多个边框211首尾相接构成的方环形结构。
参考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100具有显示功能(比如电子设备100为手机)时,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显示屏1,显示屏1安装于边框211上与后盖22相对的一侧,后盖22盖设在中框21的一侧,并与中框21和后盖22共同围合成电子设备100的收容空间(在图中未示意)。该收容空间可以用于收容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4、摄像模组3、电池、麦克风、扬声器和听筒等结构件。其中,显示屏1与电路板4电连接,以使显示屏1可以实现显示或操作功能。摄像模组3与电路板4电连接,以便在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能够通过电路板4控制摄像模组3拍摄图像,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拍摄功能。
下面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图2示出了电子设备内设有一个摄像模组。应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3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3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两个。为增强电子设备100的拍摄性能,电子设备100内通常设置有多个(比如三个、四个或者五个)摄像模组3。其中,一些摄像模组3可以设置于中框21朝向显示屏1的一侧,以形成前置摄像模组。另一些摄像模组3可以设置于中框21朝向后盖22的一侧,以形成后置摄像模组。在本申请中,对于前置摄像模组和后置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100中的具体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
图3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以便于理解摄像模组的结构。
参考图3所示,摄像模组3a通常包括镜头35、图像传感器32a、驱动装置33和滤光片34。镜头35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层叠的镜片(比如透镜)构成。镜头35可以装配在驱动装置33内,以便通过驱动装置33驱动镜头35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3a的变焦、对焦或者光学防抖功能。滤光片34和图像传感器32a依次设置在镜头35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32a通常与电路板4电连接。电子设备100外部的光线透光后盖22上的镜片盖板221进入镜头35内,并经由镜头35射出后,可以依次经过滤光片34和图像传感器32a,经由图像传感器32a处理后,形成图像,从而实现摄像模组3a的拍摄功能。
电子设备100中摄像模组3a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可变焦距模组比如自动对焦(Auto Focus,简称AF)模组、定焦(Fix Focus,简称FF)模组、广角摄像模组、长焦摄像模组、彩色摄像模组或者黑白摄像模组。
人们手持电子设备100在进行拍摄时,难以避免的会产生机身抖动。在机身抖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摄像模组3中的传感器在同一位置接收到不同的光线叠加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终成像模糊,特别是摄像模组3在拍摄视频时受到机身抖动影响,会导致视频画面的连续稳定性降低,甚至无法看清视频内容。其中,长焦摄像模组拍摄的图像受到机身抖动影响最明显。
随着摄像模组3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对电子设备100的体验的追求也越来越趋于极致化,其中就包括对摄像模组3的拍摄质量的追求。
为克服电子设备100在拍摄过程中,机身的抖动对摄像模组3造成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设备100在拍摄时均具有防抖功能,以便通过防抖功能,来提升拍摄质量。现有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主要是通过光学图形稳定(Optical Image Stabilizer,OIS)防抖或者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其中,光学图形稳定防抖简称OIS光学防抖。
图4示意了相关技术中提供的摄像模组的防抖示意图。
参考图4所示,现有的大多数电子设备100所支持的OIS光学防抖主要是通过镜头35的OIS光学防抖,镜头35的OIS光学防抖主要是通过镜头35的可移动设计。在电子设备100对着目标区域拍摄,入射光200a射入镜头35,如若在拍摄过程中机身出现抖动时,能够通过马达或者记忆金属机械结构推动镜头35能够沿着y方向相对图像传感器32a移动,来实现摄像模组3a以及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
继续参考图4所示,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主要是通过图像传感器32a的可移动设计,在电子设备100在拍摄过程中,机身出现抖动时,能够通过图像传感器32a沿着y方向相对镜头35移动,来实现摄像模组3a以及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
然而,在实现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中,无论是镜头35的OIS光学防抖,还是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镜头35和图像传感器32a均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防抖移动,而是镜头35和图像传感器32a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移动,这样虽然能够实现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但是由于镜头35和图像传感器32a的分别移动,这样会损失图像的分辨率,降低画面边缘画质,影响视频质量。
因此,如何在实现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由于镜头35和图像传感器32a的分别移动,所导致的画面边缘画质降低、影响视频质量,已成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该镜头组件能够应用于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通过对镜头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不仅能够实现镜头组件、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的防抖功能,而且能够最大提升镜头组件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镜头组件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图5示意了第一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5所示,镜头组件31包括第一镜片单元311、第二镜片单元312和反射镜313,第二镜片单元312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物侧,并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位置相对固定。相对固定可以理解为第二镜片单元312相对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如图5中所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光轴和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光轴位于不同方向,反射镜313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出射光瞳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入射光瞳的衔接处,以便反射镜313能够将第一镜片单元311射出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镜片单元312,来实现镜头组件31的成像功能的同时,由于第二镜片单元312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位置相对固定,使得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在镜头组件31中的位置相对恒定。
为便于描述,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光轴称为第一光轴,第二镜片单元312的光轴称为第二光轴。第一光轴所在的方向可以参考图5中的Y方向,第二光轴所在的方向可以参考图5中的Z方向。第一光轴和第一光轴具有夹角(比如90度),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以形成镜头组件31的光轴,以便反射镜313能够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出射光瞳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入射光瞳的衔接处,并将第一镜片单元311射出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镜片单元312。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Y方向和Z方向仅是对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所在的方向的示意,并不构成对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之间的夹角的限定。
在手持电子设备100对目标区域进行拍摄发生机身抖动时,镜头组件31在电子设备100内的位置也随之发生位置的偏移,这样会导致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位置的同步偏移。
参考图5所示,为实现镜头组件31的成像功能,反射镜313还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能够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以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可以理解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对准目标区域。这样在镜头组件31随着电子设备100发生抖动,导致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同步偏移时,能够通过反射镜313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与自身偏移相反的方向移动,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从而确保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能够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对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抖动所造成的图像晃动进行位移补偿,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在镜头组件31中的位置相对恒定,因此,在反射镜313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时,同样相对于第一镜片单元311进行了转动。在镜头组件31应用于摄像模组3和电子设备100时,能够实现摄像模组3和电子设备100的防抖功能。
在电子设备100发生抖动时,镜头组件31和图像传感器32整体随着电子设备100同步抖动,本申请仅是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因此,在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的过程中,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相对于图像传感器32的位置相对恒定,因此,本申请的镜头组件31相较于上述的镜头35的OIS光学防抖和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图6示意了第一镜片单元和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示意图。
参考图6所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小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且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的中部。其中,视场角范围的中部可以理解为视场角范围的中间区域,而非边缘区域,该视场角范围的中部包括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的对称中心。这样通过对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限定,在镜头组件31随着电子设备100发生抖动,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后,能够确保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仍在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内,从而确保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能够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其中,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包括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和预设抖动范围(在图中未示意),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和预设抖动范围共同围成的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预设抖动范围可以理解为有各可能发生的抖动方向上所发生的最大抖动区间,所形成的一个预设抖动范围。最大抖动区间能够根据研究用户拍摄过程中抖动的规律确认,在本申请中,对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不做进一步限定。
这样在镜头组件31随着电子设备100发生抖动,且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后,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仍在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内,并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的中部,从而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
图7示意了反射镜在自身镜面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并不构成对反射镜313的结构的限定,仅是便于理解发射镜在转动。
参考图7并结合图5所示,反射镜313被配置为能够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以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方向相反。这样通过反射镜313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在确保镜头组件31的成像功能的同时,能够通过反射镜313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使得反射镜313在转动后,能够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偏移后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以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能够与目标区域相匹配,确保目标区域始终位于图像的中心位置,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需要说明的是,中心转轴可以理解为穿过镜面的中心位置的转轴。
在手持电子设备100对目标区域进行拍摄发生抖动时,往往会导致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图6中的H方向和V方向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偏移,使得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
继续参考图7并结合图5所示,中心转轴包括第一转轴3131和第二转轴3132,第一转轴3131和第二转轴3132位于反射镜313在自身镜面的不同方向。第一转轴3131所在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图7中的M方向,第二转轴3132所在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图7中的N方向。偏移方向包括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偏移方向可以参考上述的V方向,第二偏移方向可以参考上述的H方向。
其中,第一转轴3131与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一者对应,第二转轴3132与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另一者对应。例如,第一转轴3131可以对应第一偏移方向,第二转轴3132可以对应第二偏移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131还可以对应第二偏移方向,第二转轴3132可以对应第一偏移方向。
这样通过第一转轴3131和第二转轴3132的设置,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因镜头组件31的抖动朝向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偏移时,反射镜313能够绕着与偏移方向对应的中心转轴转动,确保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从而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的同时,还能够确保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相对于图像传感器32的位置相对恒定。
下面以第一转轴3131可以对应第一偏移方向为例,第二转轴3132可以对应第二偏移方向为例,对反射镜313的转动以及抖动原理作进一步阐述。
图8示意了镜头组件的防抖原理示意图。
参考图8并结合图7和图5所示,反射镜313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一偏移方向(V方向)发生偏移时,能够绕着第一转轴3131(M方向)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第一预设角度,以便通过反射镜313绕着第一转轴3131的转动,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能够沿着第一方向朝向目标区域移动,从而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此时,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一偏移方向移动的相反方向。
其中,第一预设角度满足条件式:
α=Φ/2
式中,α为第一预设角度(在图中未示意),Φ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在图中未示意)。
参考图8所示,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为Φ时,根据反射镜313的反射原理,反射镜313仅需绕着第一转轴3131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α,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偏移后便能够在朝向第一方向移动至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初始位置,从而在第一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参考图8并结合图7和图5所示,反射镜313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二偏移方向(H方向)发生偏移时,能够绕着第二转轴3132(N方向)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第二预设角度,以便通过反射镜313绕着第二转轴3132的转动,能够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沿着第一方向朝向目标区域移动,从而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此时,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二偏移方向移动的相反方向。
其中,第二预设角度满足条件式:
β=Ψ/2
式中,β为第二预设角度,Ψ为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在图中未示意)。
参考图8所示,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为Ψ时,同样根据反射镜313的反射原理,反射镜313仅需绕着第二转轴3132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β,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偏移后便能够在朝向第一方向移动至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初始位置,从而在第二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继续参考图8所示,具体的,在电子设备100抖动,导致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相对于目标区域向第一偏移方向发生同步偏移时,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可以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V+方向移动或者V-方向发生偏移。同样的,在电子设备100抖动,导致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相对于目标区域向第二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可以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H+方向移动或者H-方向发生偏移。
下面以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同时在V+和H+方向上的偏移为例,对镜头组件31的防抖原理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图8所示,电子设备100在对目标区域拍摄,且抖动前时,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均位于初始位置,此时,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发的中部,且目标区域均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中部。
在镜头组件31因电子设备100的抖动而抖动,导致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同时朝向V+和H+方向由虚线框移动实线框时,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均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图8中的a+方向偏移。此时,反射镜313能够绕着第一转轴3131转动第一预设角度,绕着第二转轴3132转动第二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图8中的a-方向朝向目标区域偏移,并由移动至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初始位置。此时,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位于第一镜片单元311的视场角范围的中部,从而使得镜头组件31在抖动后仍能与目标区域相匹配进行拍摄,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
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因电子设备100的抖动朝向其他方向上偏移时,反射镜313的转动以及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移动,可以参考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V+和H+方向上的偏移的相关描述,在此不作进一步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反射镜313在第一转轴3131和第二转轴3132上的转动为微小转动(比如转动1-2度),因此,图5中反射镜313在第二转轴3132上的转动角度并不构成对第二预设角度β的限定,仅是为便于直观的观察反射镜313在第二转轴3132上的转动。
图9示意了第二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9所示,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出射光瞳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入射光瞳重合,并位于反射镜313的中心,以避免反射镜313绕着第一转轴3131和第二转轴3132中的至少一者转动时,像差的引入,从而进一步提升镜头组件31的拍摄质量。
本申请中,第一镜片单元311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并被配置为压缩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入射光200的口径(通光口径),以便通过第一镜片单元311对入射光200的口径压缩后,能够减小反射镜313的结构尺寸,以便于反射镜313的控制,增强反射镜313转动的可靠性的同时,还能够使得镜头组件31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有利于镜头组件31的小型化。
图10示意了第三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意了第四种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9至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单元311可以包括望远单元,望远单元包括第一透镜组3111和第二透镜组3112,第一透镜组3111和第二透镜组3112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组3111被配置为将入射光200汇聚至第二透镜组3112。第二透镜组3112位于第一透镜组3111的物侧,并被配置为将透过第一透镜组3111的入射光200扩散后以平行光束射至反射镜313。这样通过望远单元中第一透镜组3111和第二透镜组3112的设置,不仅能够压缩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入射光200的口径,减小反射镜313的结构尺寸以及体积,由于入射光200一般为平行光,而且通过第二透镜组3112将透过第一透镜组3111的入射光200扩散后以平行光束射至反射镜313,使得入射光200能够在第一镜片单元311中以平行光射入平行光射出,以确保能够有多的入射光200射入第二镜片单元312,从而能够实现镜头组件31的望远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3111和第二透镜组3112的焦距均可以为正焦距(如图5中所示),且第一透镜组3111的汇聚点位于第二透镜组3112的物侧,以形成第一种第一镜片单元311。或者,参考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3111焦距可以为正焦距,第二透镜组3112的焦距可以为负焦距,且第一透镜组3111的汇聚点位于第二透镜组3112的像侧,以形成第二种第一镜片单元311。这样通过第一透镜组3111和第二透镜组3112的焦距的设置,在实现望远单元的望远功能,压缩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入射光200的口径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望远单元以及镜头组件31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种第一镜片单元311相较于第一种第一镜片单元311的长度更短,有利于进一步减小镜头组件31的尺寸,实现镜头组件31的小型化。
其中,第一透镜组3111可以包括一个透镜或者更多个(比如大于等于两个)透镜,同样的,第二透镜组3112也可以包括一个透镜或者更多个(比如大于等于两个)透镜。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一透镜组3111和第二透镜组3112的数量、各透镜的结构以及焦距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确保第一透镜组3111的焦距为正焦距,第二透镜组3112的焦距为正焦距或者负即可。
参考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单元311、第二镜片单元312和反射镜313可以沿着电子设备100的Y方向依次设置,并位于电子设备100的X-Y平面内,以避免镜头组件31对电子设备100的厚度造成过大影响,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减薄。
其中,Y方向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X-Y平面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形成的平面,该平面平行与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1的显示面(如图1所示)。
此时,如图9中所示,第一镜片单元311还可以包括棱镜3113,棱镜3113位于第一透镜组3111的物侧,棱镜3113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面3113a、反射面3113b和出光面3113c,出光面3113c与第一透镜组3111相对设置。棱镜3113可以为三棱镜3113。棱镜3113被配置为能够将从入光面3113a射入的入射光200经反射面3113b反射后,从出光面3113c以平行光束射至第一透镜组3111。这样通过棱镜3113的设置,能够通过反射面3113b对入射光200进行90度偏折,使得偏折后的入射光200能够以平行光束射至第一透镜组3111,从而通过望远系统与来压缩镜头组件31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图9中的Z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电子设备100厚度的减薄。
并且,由于入射光200经反射面3113b反射后,从出光面3113c以平行光束射至第一透镜组3111,还确保更多的入射光200可以射入望远单元,在确保望远单元的望远功能以及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提升拍摄质量的同时。
由于镜头组件31的焦距与自身长度呈正比,而镜头组件31的自身长度受到电子设备100的厚度限制。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约束下,如若镜头组件31的自身长度越长,则镜头组件31的焦距越大,相反的,如若镜头组件31的自身长度越小,则镜头组件31的焦距越小。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单元311、第二镜片单元312和反射镜313还可以沿着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依次设置。这样在不增加不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的条件约束下,相比镜头组件31中设有棱镜3113的结构形式(如图5和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镜头组件31的长度受到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的限制,使得本实施例的镜头组件31能够实现的最大焦距要小一些,但是却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
图12示意了第五种镜头组件31的结构示意图,图13示意了第六种镜头组件31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单元311为折返透镜,折返透镜包括物侧面3114和像侧面3115。折返透镜被配置能够将透过物侧面3114的入射光200在像侧面3115反射至物侧面3114,并从像侧面3115射至反射镜313,以便利用折返透镜对进入的入射光200的折返功能,来压缩第一镜片单元311的入射光200的口径。并且,相较于上述具有望远系统的镜头组件31,在镜头组件31实现相同焦距下,具有折返透镜的镜头组件31能够将第一镜片单元311以及镜头组件31减薄,减小镜头组件31的体积,在电子设备100具有相同厚度下,具有折返透镜的镜头组件31能够做的更长,从而进一步增大镜头组件31的焦距。
因此,具有折返透镜的镜头组件31在不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条件约束下,相较于具有折返透镜的镜头组件31,还能够进一步增大镜头组件31的焦距,减小镜头组件31的体积。
图14为图12中第一镜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中第一镜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物侧面3114的边缘区域和像侧面3115的中间区域均为折射区域3116,物侧面3114的中间区域和像侧面3115的边缘区域均为反射区域3117,折射区域3116和反射区域3117之间平滑连接。这样通过物侧面3114和像侧面3115上折射区域3116和反射区域3117的设置,以便在入射光200以平行光的方式射入物侧面3114的折射区域3116时,能够在像侧面3115的反射区域3117将入射光200反射至物侧面3114中间区域,然后,再经由物侧面3114的反射区域3117将入射光200反射至像侧面3115的折射区域3116,最终从像侧面3115的折射区域3116射入,实现折返透镜对进入的入射光200的折返功能,达到压缩入射光200的口径。
需要说明的是,折返透镜在物侧面3114和像侧面3115的折射区域3116处镀增透膜,以便折返透镜在物侧面3114和像侧面3115的折射区域3116对入射光200进行折射。折返透镜在物侧面3114和像侧面3115的反射区域3117处度反射膜,以便折返透镜在物侧面3114和像侧面3115的反射区域3117能够对入射光200进行反射。
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折射区域3116和反射区域3117之间设有过渡区,物侧面3114在折射区域3116和反射区域3117之间的过渡区为第一过渡区3118,第一过渡区3118不参与正常的成像,第一过渡区3118的环带宽度不超过物侧面3114在反射区域3117和像侧面3115在中间区域的半径的十分之一,以避免第一过渡区3118的环带宽度过大,在图像上造成暗影。
继续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像侧面3115在折射区域3116和反射区域3117之间的过渡区为第二过渡区3119,根据像侧面3115在反射区域3117和折射区域3116的顶点位置和面型差,可以将折返透镜分为两种。
参考图14所示,第一种折返透镜在像侧面3115的折射区域3116与反射区域3117的顶点重合,二者使用同一个非球面参数。第一种折返透镜的像侧面3115在第二过渡区3119处可以镀黑或者涂黑,以防止杂散光对成像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二过渡区3119处的镀黑或者涂黑的方式,不做进一步限定。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可以采用丝印等方式在像侧面3115在第二过渡区3119处镀黑,可以将像侧面3115在第二过渡区3119用墨等方式涂黑。
参考图15所示,第二种折返透镜的像侧面3115在反射区域3117和折射区域3116的顶点不重合,二者的非球面参数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二种折返透镜的像侧面3115在反射区域3117的外径和折射区域3116的内径通过第二过渡区3119平滑连接。第二过渡区3119需要采用必要的消光措施。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二过渡区3119的消光措施可以参考第一种折返透镜在第二过渡区3119的处理方式,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其中,第二镜片单元3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且被配置为能够单独成像,以便实现镜头组件31的成像功能。
本申请的镜头组件31为长焦镜头组件。这样在使得长焦镜头组件具有防抖功能、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长焦镜头组件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高长焦镜头组件拍摄的视频画面的连续稳定性,提升拍摄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使得镜头组件31具有较长的焦距,以便更好的表现目标区域中远处物体的细节。
图16示意了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6所示,摄像模组3b包括全反射镜组件(在图中未示意)、镜头组件31a和电路组件38,镜头组件31包括镜头35,全反射镜组件包括全反射镜36和设置于全反射镜36上的第一形状记忆合金金属丝37,电路组件38用于检测全反射镜36抖动的抖动参数,并根据抖动参数计算位移补偿位移量,并在计算后向第一形状记忆合金金属丝37输出电流信号,使得第一形状记忆合金金属丝37能够在电流信号下拉动全反射镜36向位移补偿位置运动,从而实现摄像模组3的防抖功能。
然而,该全反射镜36位于镜头35的物侧,且具有较大的体积、会导致全反射镜36的重量较大、可靠性较差,影响摄像模组3b的防抖效果的同时,该摄像模组3b通常应用于电子设备100的主摄模组、前置摄像模组。其中,主摄模组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100中用于拍摄大部分场景的摄像模组3。
相较于上述的摄像模组3b,在本申请中,由于反射镜313位于镜头组件31的内部,且通过第一镜片单元311对入射光200的口径进行压缩,使得反射镜313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以及可靠性高的特点,而且,本申请的镜头组件31能够作为长焦镜头组件,应用于摄像模组3以及电子设备100内。
在上述基础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31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应用于上述的镜头组件3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镜头组件31的控制方法的作进一步阐述。
图17示意了一种镜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考图17所示,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的振动参数,振动参数包括频率和振幅中的至少一者;
步骤S200: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转动参数包括预设角度;
步骤S300:控制反射镜相对于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目标区域相匹配。
在镜头组件31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抖动时,能够控制反射镜313相对于镜头组件31中的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和目标区域相匹配,对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的抖动所造成的图像晃动进行位移补偿,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的同时,由于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相对于摄像模组3中的图像传感器32的位置相对恒定,因此,本申请的镜头组件31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其中,镜头组件31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做进一步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中振动参数的获取通过电子设备的传感器来获得,该传感器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的收容腔内,能够在电子设备100在拍摄过程中,检测电子设备100的振动幅度以及振动频率中的至少一者。由于镜头组件31随着电子设备100同步抖动,因此,在传感器检测到电子设备100的振动幅度以及振动频率的同时,能够获取镜头组件31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的振动参数。
图18示意了图17中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的流程示意图。
参考图18所示,步骤S200中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具体包括:
步骤S210: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的偏移参数,偏移参数包括偏移频率和偏移角度中的至少一者;
步骤S220:根据偏移参数确定反射镜的转动参数。
这样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参数的确定,还能确保反射镜313能够随着镜头组件31同频转动,且能够确保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中的电路板4上的电子器件(比如处理器),能够根据振动参数确定镜头组件31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的偏移参数,并且能够根据偏移参数,计算便能够确定反射镜313的转动参数。
在反射镜313的转动参数确定后,可以通过控制单元来驱动反射镜313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能够移动,从而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控制单元可以为摄像模组3内的驱动装置33,驱动装置3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驱动马达。这样在驱动装置33的驱动下,使得反射镜313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预设角度。
转动参数还包括转动频率,转动频率与振动参数的频率相匹配,也就是说转动频率与振动参数的频率相同,以便确保反射镜313能够随着镜头组件31同频转动,从而更好的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
步骤S300中,控制反射镜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具体包括:
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控制反射镜313沿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方向相反。
这样通过反射镜313沿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预设角度,在确保镜头组件31的成像功能的同时,能够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远离所偏移的方向(第一方向)发生位移,从而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确保反射镜313转动预设角度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与目标区域相匹配。
如上文中所描述的,中心转轴包括第一转轴3131和第二转轴3132,预设角度包括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偏移方向包括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
上述控制反射镜313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至预设角度,具体包括:
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一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控制反射镜313绕着第一转轴3131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第一预设角度;
在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朝向第二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控制反射镜313绕着第二转轴3132相对于第二镜片单元312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本申请通过反射镜313绕着第一转轴3131的转动,能够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与第一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朝向目标区域移动,从而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一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实现镜头组件31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防抖功能。
相应的,本申请通过反射镜313绕着第二转轴3132的转动,能够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朝向与第二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朝向目标区域移动,从而通过反射镜313的转动对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进行位移补偿,有利于第二镜片单元312的视场角范围在第二偏移方向上与目标区域相匹配,实现镜头组件31在第二偏移方向上的防抖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以及镜头组件31的防抖原理可以参考上述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做进一步赘述。
在上述基础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3,该摄像模组3包括图像传感器32和如上任一项的镜头组件31,图像传感器32位于镜头组件31中的第二镜片单元312的像侧(比如图13所示)。入射光200以平行光的方式射入第一镜片单元311(比如折返透镜)时,通过第一镜片单元311对入射光200的口径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入射光200射出第一镜片单元311,并经反射镜313反射进入第二镜片单元312,最后经由第二镜片单元312汇聚到图像传感器32上成像,经由图像传感器32处理后,形成图像,从而实现摄像模组3的拍摄功能。
本申请通过摄像模组3中镜头组件31的设置,在实现镜头组件31的防抖功能的同时,在摄像模组3拍摄的过程中,镜头组件31中的第一镜片单元311和第二镜片单元312相对于图像传感器32的位置相对恒定,相较于上述的镜头35的OIS光学防抖和传感器位移式光学防抖,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摄像模组3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摄像模组3还包括驱动装置33,驱动装置3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驱动马达。其中,镜头组件31可以装配在驱动装置33内,以便通过驱动装置33驱动镜头组件31的反射镜313转动,实现镜头组件31以及摄像模组3的防抖功能。本申请的摄像模组3还包括滤光片34,滤光片34位于第二镜片单元312和图像传感器32之间,以便对第二镜片单元312射出的光线进行过滤。
由于本申请的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和上述的摄像模组3,摄像模组3可以替代现有的摄像模组3a,位于壳体2的收容空间内,确保电子设备100的拍摄功能的基础上,由于摄像模组3的设置,还能够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防抖功能,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摄像模组3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确保画面的边缘画质,提升拍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的其他可以结构参考上述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做进一步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5)

1.一种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镜片单元、第二镜片单元和反射镜,所述第二镜片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物侧,并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光轴和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光轴位于不同方向;
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出射光瞳和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瞳的衔接处,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以使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所述目标区域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小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且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位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能够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以使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和所述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反射镜在自身镜面的不同方向;
所述偏移方向包括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偏移方向和所述第二偏移方向中的一者对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偏移方向和所述第二偏移方向中的另一者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朝向所述第一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能够绕着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一预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满足条件式:
α=Φ/2
式中,α为所述第一预设角度,Φ为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在第一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朝向所述第二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能够绕着所述第二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第二预设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满足条件式:
β=Ψ/2
式中,β为所述第二预设角度,Ψ为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在所述第二偏移方向上的偏移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光轴和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光轴具有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出射光瞳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瞳重合,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中心。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并被配置为压缩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入射光的口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包括望远单元,所述望远单元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组被配置为将所述入射光汇聚至所述第二透镜组;
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物侧,并被配置为将透过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入射光扩散后以平行光束射至所述反射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均为正焦距,且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汇聚点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物侧,或者,
所述第一透镜组焦距为正焦距,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为负焦距,且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汇聚点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像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还包括棱镜,所述棱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物侧,所述棱镜包括相互连接的入光面、反射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透镜组相对设置;
所述棱镜被配置为能够将从所述入光面射入的所述入射光经所述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出光面以平行光束射至所述第一透镜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单元为折返透镜,所述折返透镜包括物侧面和像侧面,所述折返透镜被配置能够将透过所述物侧面的所述入射光在所述像侧面反射至所述物侧面,并从所述像侧面射至所述反射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侧面的边缘区域和所述像侧面的中间区域均为折射区域,所述物侧面的中间区域和所述像侧面的边缘区域均为反射区域,所述折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之间平滑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且被配置为能够单独成像。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为长焦镜头组件。
19.一种镜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组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的振动参数,所述振动参数包括频率和振幅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振动参数确定所述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所述转动参数包括预设角度;
控制所述反射镜相对于所述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所述预设角度,以使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所述目标区域相匹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振动参数确定所述镜头组件中的反射镜的转动参数,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振动参数确定所述镜头组件在对目标区域拍摄过程中,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的偏移参数,所述偏移参数包括偏移频率和偏移角度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所述偏移参数确定所述反射镜的转动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反射镜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所述预设角度,以使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和所述目标区域相匹配,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发生偏移时,控制所述反射镜沿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所述预设角度,以使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目标区域相匹配;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的偏移方向相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预设角度包括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所述偏移方向包括第一偏移方向和第二偏移方向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控制所述反射镜绕着自身镜面上的中心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所述预设角度,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朝向所述第一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控制所述反射镜绕着所述第一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在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视场角范围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朝向所述第二偏移方向发生偏移时,控制所述反射镜绕着所述第二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单元转动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参数还包括转动频率,所述转动频率与所述振动参数的频率相匹配。
24.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传感器和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组件,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片单元的像侧。
2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位于所述壳体的收容空间内。
CN202211620262.9A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6997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20262.9A CN116699795A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20262.9A CN116699795A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99795A true CN116699795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6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20262.9A Pending CN116699795A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99795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405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装置、光学系统和移动终端
CN104079822A (zh) * 2013-03-29 2014-10-0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及方法
US20210112185A1 (en) * 2019-10-10 2021-04-15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9822A (zh) * 2013-03-29 2014-10-0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3676405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装置、光学系统和移动终端
US20210112185A1 (en) * 2019-10-10 2021-04-15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29011B1 (e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JP2018201214A (ja) フォールデッドオプティクスを用いたマルチカメラシステム
KR102589851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CN112394536B (zh) 一种光学防抖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246070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217081U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US20230384557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69144A (zh) 成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132576A (zh) 一种摄像方法、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20230333353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3185902A (ja) カメラ
CN111031227A (zh) 一种辅摄模组及包括该辅摄模组的摄像装置
CN116699795A (zh) 一种镜头组件、控制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80437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230011048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EP0950912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mediate image surface
CN210867794U (zh) 移动终端
JP2007310169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とそ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CN113874772A (zh) 一种光学系统、电子设备以及显示装置
CN113965668A (zh) 光处理装置、相机模组、电子设备、拍摄方法及存储介质
JP2511822B2 (ja) 可動レンズ群を有した撮影レンズ
CN220252271U (zh) 长焦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0730514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179169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