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0882A -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80882A
CN116680882A CN202310601471.7A CN202310601471A CN116680882A CN 116680882 A CN116680882 A CN 116680882A CN 202310601471 A CN202310601471 A CN 202310601471A CN 116680882 A CN116680882 A CN 116680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de
model
formula
station
moi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014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祥伟
陈正宇
徐君民
谢朋朋
王宁
陈杰
刘正林
王威
杨晓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Jiangsu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Jiangsu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Jiangsu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Jiangsu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014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808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80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08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3/00Survey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open water, e.g. sea, lake, river or canal
    • G01C13/008Survey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open water, e.g. sea, lake, river or canal measuring depth of open wa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4Constraint-based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涉及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技术领域,通过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解决了近岸海域深度基准误差较大的缺陷,提高了近海多波束或单波束海底测深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深度基准是表征海底地形深度信息的垂直基准,在海洋测深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深度基准通常是根据潮汐调和常数来计算的,在局域海域内呈现为非连续、跳变特征。
目前,构建连续深度基准面模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潮汐模型提供的潮汐调和常数,按照深度基准面计算模型直接计算各离散的格网点上的深度基准值,然后通过插值拟合方法建立局域的连续深度基准面模型;二是通过潮波运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局域范围内各离散格网点的水位高程信息,然后通过潮汐分析获得潮汐调和常数,进而计算深度基准值,最后通过插值拟合手段建立连续深度基准面模型。
但是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针对第一种方法,潮汐模型在远岸海域的精度较高,潮汐的调和常数准确可靠,然而在近岸海域,由于受到海底地形、陆地边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潮汐模型的精度往往较差,即提供的潮汐调和常数不够准确,由此计算的深度基准值误差也较大;针对第二种方法(即潮波运动数值模拟),该方法需要精确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海底地形深度信息、模拟区域边界的水位高程信息等,然而同第一种方法的缺陷类似,由于在近岸海域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海底深度信息、开边界水位高程信息可能无法满足要求,从而导致潮波运动数值模拟出的结果的精度也较差,进而进一步影响到后续深度基准计算的精度。
发明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近岸海域深度基准面模型构建精度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
步骤2: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步骤3: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
步骤4: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步骤5: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01:根据第一公式和第二公式计算潮汐模型每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标准差;
所述第一公式为:
所述第二公式为:
式中,n为验潮站的个数,M为潮汐模型,TG为验潮站,分别为潮汐模型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分别为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分别为潮汐模型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标准差;
步骤202:根据第三公式计算每个分潮均方根值;
所述第三公式为:
式中,为第k个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为第k个潮汐模型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其中,调和常数观测值由长期验潮站实测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所得,而潮汐模型值则由潮汐模型通过内插法得到验潮站处所对应的分潮调和常数,K为实验区域内验潮站的个数,RMSi为分潮均方根值;
步骤203:根据第四公式计算各潮汐模型中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
所述第四公式为:
式中,n代表潮汐模型的主要分潮的个数,RSS为某个潮汐模型的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
步骤204:根据潮汐模型的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RSS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关系包括:
步骤301:根据分潮的周期性将分潮进行划分;
步骤302:将划分后的分潮根据潮汐模型分潮精度分为基本分潮和其余分潮;
步骤303:计算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差比关系,所述差比关系包括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
其中,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是根据第五公式计算得到的;
所述第五公式为:
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迟角之差是根据第六公式计算得到的;
所述第六公式为:
式中,h′i为其余分潮i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g’i为其余分潮i与基本分潮的迟角之差,i和basic分别为第i个分潮和基本分潮,TG为验潮站。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根据差比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包括:
根据第七公式和第八公式修正重组潮汐模型;
所述第七公式为:
所述第八公式为:
式中,M为潮汐模型,n为验潮站的个数,和/>为潮汐模型中基本分潮的振幅和迟角,hij′和gij′为第j个验潮站中第i个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S为验潮站距潮汐模型格网点的空间直线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分关系,包括:
根据第九公式和第十公式计算潮汐模型分潮的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
所述第九公式为:
所述第十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第i个分潮的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TG表示验潮站,M表示验潮站位置相应的模型分潮量值。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根据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包括:
步骤401:根据第十一公式和第十二公式计算修正的潮汐模型分潮的余弦和正弦分量;
所述第十一公式为:
所述第十二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第j个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上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M为潮汐模型,n为验潮站的个数,/>和/>分别为第i个分潮的模型值,和/>为修正的潮汐模型某个分潮i的余弦和正弦分量;
步骤402:根据第十三公式和第十四公式计算修正的潮汐模型的振幅和迟角;
所述十三公式为:
所述十四公式为:
式中,HS、HC分别为调和常数的正弦和余弦。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中插值拟合为多项式拟合。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中平滑算法为三次样条平滑法。
作为优选,所述全球潮汐模型分别为FES2014、TPXO9和DTU10。
第二方面,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
潮汐模型重组模块,用于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计算模块,用于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
修正模块,用于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模块,用于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
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通过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本申请能够解决近岸海域由于潮汐调和常数精度不高进而导致深度基准误差较大的缺陷,可有效提高近海多波束或单波束海底测深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现有技术以及本申请,下面给出几个示例性的附图。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构造,通常不应视为实现本申请时的限定条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构思和示例性的附图,有能力对某些单元(部件)的增/减/归属划分、具体形状、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尺寸比例关系等容易作出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优化。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旨在区别指代的对象,而不具有技术内涵方面的特别意义(例如,不应理解为对重要程度或次序等的强调)。“包括”、“包含”、“具有”等表述方式,同时还意味着“不限于”(某些单元、部件、材料、步骤等)。
本申请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通常是为了便于对照附图直观理解,而并非对实际产品中位置关系的绝对限定。在未脱离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这些相对位置关系的改变,当亦视为本申请表述的范畴。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首先借助近岸海域长期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潮汐分析的结果,对当前主流的最先进的全球潮汐模型FES2014、TPXO9和DTU10在近岸海域的精度作对比分析,从中择优选取每个模型中的最优分潮,然后进行重组得到全新的潮汐模型。
尽管基于最优分潮的模型重组可以提高潮汐模型整体上的精度,但其组成的各个分潮的精度并未改变,在近岸海域仍然会受浅水地形、陆地海岸线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分潮精度不高的问题。因此,为弥补重组潮汐模型中的各个分潮在近岸水域精度不足的缺点,本申请提出了基于长期验潮站约束的模型精化方法,即当研究海域范围不大时,各分潮调和常数间的关系,如差比或差分关系可近似认为固定不变,而分布在近岸海域的验潮站通常具有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潮汐分析所得的各分潮调和常数精度较高,因此潮汐模型中各个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可参照长期验潮站的结果,进而完成对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精化。以精化后的潮汐模型为基础,计算模型中各格网点深度基准值,最后通过插值拟合手段构建局域连续深度基准面模型。该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方法手段无法克服近岸海域深度基准面模型构建精度差的缺陷。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包括:
S1: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
S2: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本步骤中全球潮汐模型包括FES2014、TPXO9和DTU10。
具体的,潮汐模型精度评估即潮汐模型分潮调和常数(振幅和迟角)精度评估。对于潮汐模型分潮调和常数的精度评估,本实施例采用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中的中误差指标,中误差指标包括标准差和均方根值。
S201:计算潮汐模型每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标准差,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n为验潮站的个数,M为潮汐模型,TG为验潮站,分别为潮汐模型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分别为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分别为潮汐模型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标准差。
S202:计算每个分潮均方根值(即单个分潮的综合精度),公式如下:
式中,为第k个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为第k个潮汐模型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其中,调和常数观测值由长期验潮站实测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所得,而潮汐模型值则由潮汐模型通过内插法得到验潮站处所对应的分潮调和常数,K为实验区域内验潮站的个数,RMSi为分潮均方根值。
S203:根据分潮均方根值RMSi进一步计算各潮汐模型中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RSS,公式如下:
式中,n代表潮汐模型的主要分潮的个数,RSS为某个潮汐模型的所有分潮均方根值和。
根据上述公式可综合评估DTU10、FES2014和TPXO9目前三个主流潮汐模型在中国沿岸海域各分潮的综合精度RMSi以及潮汐模型整体均方根值RSS,通过比对分析择优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表现最优的分潮,并重新组合成全新的潮汐模型。
S3: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
本步骤中,潮族包括半日潮族、全日潮族和浅海分潮潮族。
(1)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关系:
S301:根据分潮的周期性将分潮进行划分;
具体的,根据分潮的周期性可将其分为长周期气象分潮、全日分潮、半日分潮、浅海分潮等。
S302:将划分后的分潮根据潮汐模型分潮精度分为基本分潮和其余分潮;
具体的,该步骤根据潮汐模型分潮精度从中选取最优的全日分潮、半日分潮、浅海分潮、长周期分潮为基本分潮。
S303:计算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差比关系,差比关系包括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
具体的,分别计算其余的全日分潮、半日分潮、浅海分潮、长周期气象分潮与各自的基本分潮间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i表示其余分潮i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g’i表示其余分潮i的迟角与基本分潮的迟角之差,下标i表示第i个分潮,下标basic表示基本分潮,TG表示验潮站。最后计算沿岸多个验潮站所有的差比关系。
(2)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分关系:
该方法是通过长期验潮站可靠的调和常数对长期站可控范围内的潮汐模型的分潮的正余弦分量订正,进而实现对潮汐模型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订正。
计算潮汐模型的分潮正余弦分量相对于验潮站分析结果的偏差,即潮汐模型分潮的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公式如下:
式中,和/>分别表示第i个分潮的余弦和正弦分量差,TG表示验潮站,M表示验潮站位置相应的模型分潮量值。
将上述公式所得正余弦分量的差异代入到潮汐模型分潮相应的分量上,得到差分关系。
S4: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1)根据差比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具体为:
根据差比关系利用反距离加权方法对重组潮汐模型进行修正,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表示潮汐模型,n表示验潮站的个数,和/>表示潮汐模型中基本分潮的振幅和迟角,hij′和gij′表示第j个验潮站中第i个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S表示验潮站距潮汐模型格网点的空间直线距离。
(2)根据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将S3中计算所得的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代入到潮汐模型分潮相应的分量上,当具有多个验潮站时,同样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对模型的值进行修正,包括:
S401:计算修正的潮汐模型分潮的余弦和正弦分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和/>分别表示第j个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上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M表示潮汐模型,n表示验潮站的个数,/>和/>分别表示第i个分潮的模型值,/>和/>为修正的潮汐模型某个分潮i的余弦和正弦分量。
S402:根据正余弦分量中振幅和迟角的关系,根据下式计算修正后潮汐模型的调和常数;
式中,HS、HC分别为调和常数的正弦和余弦。
S5: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
具体的,深度基准的计算公式参照我国最新发布的《海道测量规范》GB12327-2022里的计算模型,插值拟合采用的则是多项式拟合,平滑算法则采用三次样条平滑法对构建的连续深度基准面模型进行平滑处理,使得曲面模型更加光滑、模型值变化更渐进连续。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能够解决近岸海域由于潮汐调和常数精度不高进而导致深度基准误差较大的缺陷,可有效提高近海多波束或单波束海底测深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
潮汐模型重组模块,用于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计算模块,用于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
修正模块,用于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模块,用于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
关于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这些未明确写出的实施例,也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文中通过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基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作出若干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创新;但只要未脱离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这些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创新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同样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
步骤2: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步骤3: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
步骤4: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步骤5: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01:根据第一公式和第二公式计算潮汐模型每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标准差;
所述第一公式为:
所述第二公式为:
式中,n为验潮站的个数,M为潮汐模型,TG为验潮站,分别为潮汐模型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分别为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和/>分别为潮汐模型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的标准差;
步骤202:根据第三公式计算每个分潮均方根值;
所述第三公式为:
式中,为第k个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为第k个潮汐模型在第i个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其中,调和常数观测值由长期验潮站实测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所得,而潮汐模型值则由潮汐模型通过内插法得到验潮站处所对应的分潮调和常数,K为实验区域内验潮站的个数,RMSi为分潮均方根值;
步骤203:根据第四公式计算各潮汐模型中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
所述第四公式为:
式中,n代表潮汐模型的主要分潮的个数,RSS为某个潮汐模型的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
步骤204:根据潮汐模型的所有分潮均方根值的和RSS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关系包括:
步骤301:根据分潮的周期性将分潮进行划分;
步骤302:将划分后的分潮根据潮汐模型分潮精度分为基本分潮和其余分潮;
步骤303:计算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差比关系,所述差比关系包括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
其中,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是根据第五公式计算得到的;
所述第五公式为:
其余分潮与基本分潮的迟角之差是根据第六公式计算得到的;
所述第六公式为:
式中,hi′为其余分潮i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g,i为其余分潮i与基本分潮的迟角之差,i和basic分别为第i个分潮和基本分潮,TG为验潮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根据差比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包括:
根据第七公式和第八公式修正重组潮汐模型;
所述第七公式为:
所述第八公式为:
式中,M为潮汐模型,n为验潮站的个数,和/>为潮汐模型中基本分潮的振幅和迟角,hij′和gij′为第j个验潮站中第i个分潮与基本分潮的振幅比和迟角之差,S为验潮站距潮汐模型格网点的空间直线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分关系,包括:
根据第九公式和第十公式计算潮汐模型分潮的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
所述第九公式为:
所述第十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第i个分潮的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TG表示验潮站,M表示验潮站位置相应的模型分潮量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根据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包括:
步骤401:根据第十一公式和第十二公式计算修正的潮汐模型分潮的余弦和正弦分量;
所述第十一公式为:
所述第十二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第j个验潮站在第i个分潮上余弦分量差和正弦分量差,M为潮汐模型,n为验潮站的个数,/>和/>分别为第i个分潮的模型值,/>为修正的潮汐模型某个分潮i的余弦和正弦分量;
步骤402:根据第十三公式和第十四公式计算修正的潮汐模型的振幅和迟角;
所述十三公式为:
所述十四公式为:
式中,HS、HC分别为调和常数的正弦和余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插值拟合为多项式拟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平滑算法为三次样条平滑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球潮汐模型分别为FES2014、TPXO9和DTU10。
10.一种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
潮汐模型重组模块,用于根据验潮站实测水位数据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并从中选取每个潮汐模型中精度最优的分潮进行重组,得到重组潮汐模型;
计算模块,用于对验潮站多年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获得潮族内各分潮间的差比或差分关系;
修正模块,用于根据差比或差分关系修正重组潮汐模型在近岸海域的潮汐参数,得到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
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模块,用于以精化修正的潮汐模型格网为基础,根据深度基准模型,逐点计算深度基准值,并采用插值拟合及平滑算法构建连续的海洋深度基准面模型。
CN202310601471.7A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6808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1471.7A CN116680882A (zh)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1471.7A CN116680882A (zh)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0882A true CN116680882A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90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01471.7A Pending CN116680882A (zh) 2023-05-25 2023-05-25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808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08108A (zh) * 2024-03-20 2024-04-19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海洋地震实时监测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08108A (zh) * 2024-03-20 2024-04-19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海洋地震实时监测系统
CN117908108B (zh) * 2024-03-20 2024-05-28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海洋地震实时监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11899B (zh) 一种蒸发波导高度的融合预测方法
CN109033494B (zh) 一种沿海远距离区域潮位推算方法
CN102819568B (zh) 基于地形采样点位置的海底地形数据建立方法
CN110031877B (zh) 一种基于grnn模型的区域nwp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法
CN113468773B (zh) 全球台风浪数值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4573363A (zh) 一种沿海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风速的空间取值方法
CN116680882A (zh) 基于分潮重组与验潮约束的海洋深度基准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3778572A (zh) 一种基于wrf模式的海上风资源评估方法
CN110727923B (zh) 一种短期潮位预报方法
CN111368406A (zh) 连续深度基准面构建方法
CN111046327A (zh) 适用于低频振荡与次同步振荡辨识的Prony分析方法
CN110726445A (zh) 一种感潮河段污染物通量在线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0490800B (zh) 一种浅海地形的重构方法
CN113281754A (zh) 一种雨量站融合雷达定量估测降雨的WRF-Hydro关键参数率定方法
CN104392113A (zh) 一种近海海面冷空气大风风速的估算方法
Sheng et al. A regional testbed for storm surge and coastal inundation models—an overview
CN112364301A (zh) 基于坡长的近地面风速统计降尺度订正方法
CN109446469B (zh) 一种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子流域内高程带的划分方法
CN114510678A (zh) 中国沿岸海域深度基准框架点布设方法
Pugh et al. 9 Tides, surges and mean sea level trends
CN112364300A (zh) 基于相对坡长的近地面风速统计降尺度订正方法
Lee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root mean square for parameter settings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CN116805030B (zh) 一种海浪浪高数值预报订正方法
CN113239579B (zh) 一种电网风区分布图绘制方法
Foken Application of footprint models for the fine-tuning of wind power locations on inland are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