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7505B -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7505B
CN116667505B CN202310957695.1A CN202310957695A CN116667505B CN 116667505 B CN116667505 B CN 116667505B CN 202310957695 A CN202310957695 A CN 202310957695A CN 116667505 B CN116667505 B CN 1166675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ermination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576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67505A (zh
Inventor
冷悦
聂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yuan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eiyuan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eiyuan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eiyuan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5769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675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67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7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67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7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充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开关充电方案充电终止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锂电池充电方案主要有线性充电与开关充电两种。线性充电方案的耗散功率直接正比于输入输出电压差,热功耗大,效率较低,而开关充电方案则几乎不受输入输出电压差影响,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因此,在大容量、大电流锂电池充电的应用场景中,开关充电方案已经成为主流。
与传统线性充电方案中很容易实现对充电电流的采样和控制不同,上述开关充电方案中,对电感电流的采样难度要更高,由此得到的电感电流平均值难以精确。尤其是当接近充电终止,处于电感电流断续模式时,由于两次间隔的停止时间往往是变化的,此时难以通过积分平均的方式来获得较为准确的充电电流平均值,这会显著影响对于充电终止点的判定,从而影响开关充电芯片的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可以解决现有的开关充电方案充电终止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
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包括:
将所述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将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转化为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包括:
将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与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小于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时,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包括:
将所述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将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转化为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包括:
将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小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电压;
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和充电控制电压确定充电是否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包括:
充电模块,用于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监测模块,用于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输出模块,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系统,包括开关充电芯片、电感和电池,所述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电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电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包括电池电压采样器、恒压放大器、PWM比较器、R-S锁存器、驱动模块、低增益反相放大器、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采样跨阻放大器一、斜波发生器、积分平均电路、预关断比较器、采样跨阻放大器二、充电终止比较器、PMOS开关管和NMOS续流管;所述电池电压采样器的输入端通过BAT引脚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池电压采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恒压放大器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恒压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恒压参考电压,所述恒压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PWM比较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低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WM比较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斜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WM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R-S锁存器的R端电连接,所述R-S锁存器的S端用于接收开关时钟,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R-S锁存器的En端和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SN端电连接,所述R-S锁存器的Q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B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NMOS续流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A端与所述低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VO端与所述PMOS开关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PMOS开关管的源极通过VIN引脚与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PMOS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NMOS续流管的漏极、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的采样端和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二的采样端电连接,所述NMOS续流管的源极接地,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斜波发生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积分平均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积分平均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用于接收与预关断阈值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二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终止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终止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与充电终止阈值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三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控制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引入了预关断阈值电流,根据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从而能够使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由于线性充电模式很容易实现对充电电流的采样和控制,并且在充电终止阶段的充电电流已经很小,所以本申请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开关充电方案充电终止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开关充电的典型控制曲线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的充电控制曲线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系统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91、充电模块;92、监测模块;93、切换模块;94、输出模块;100、开关充电芯片;1001、恒压放大器;1002、电池电压采样器;1003、PWM比较器;1004、R-S锁存器;1005、驱动模块;1006、低增益反相放大器;1007、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8、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9、斜波发生器;1010、积分平均电路;1011、预关断比较器;1012、采样跨阻放大器二;1013、充电终止比较器;1014、PMOS(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正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开关管;1015、NMOS(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续流管;200、电感;30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开关充电的总体流程与线性充电相同,都可以分为涓流、恒流、恒压、充电终止这几个阶段,但是在具体的控制方法上有区别。图1所示为开关充电的典型控制曲线的一部分,包括了恒流、恒压和充电终止部分,省略了涓流部分。
电池电压曲线包括110、111和112三部分,相应地,输出的充电电流(即电感电流)曲线包括120、121和122三部分。首先是恒流充电阶段,电池电压逐渐上升,如图1中的110部分所示,此时开关充电芯片工作于电感电流连续模式,充电电流如图1中的120部分所示,其平均值I L_mean保持恒定,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
当电池电压上升到接近充电控制电压V cv时,充电过程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开关充电芯片依然工作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但充电电流平均值I L_mean开始下降,如图1中的111部分和121部分所示。
在恒压充电阶段的末尾,电池电压基本达到充电控制电压V cv,开关充电芯片进入充电终止检测阶段,此时随着充电电流平均值I L_mean进一步下降,开关充电芯片进入电感电流断续模式,在停止时间内,充电电流为零;随着停止时间逐渐增加,充电电流平均值I L_mean下降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I Term,充电过程结束,如图1中的112部分和122部分所示。
与传统线性充电方案中很容易实现对充电电流的采样和控制不同,上述开关充电方案中,对电感电流的采样难度要更高,由此得到的电感电流平均值难以精确。尤其是当接近充电终止,处于电感电流断续模式时,由于两次间隔的停止时间往往是变化的,此时难以通过积分平均的方式来获得较为准确的充电电流平均值,这会显著影响对于充电终止点的判定,从而影响开关充电芯片的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并不涉及恒流充电阶段的控制,仅涉及恒压充电阶段和充电终止检测阶段,如图2所示,充电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201至步骤S204。
S201,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具体的,电池的充电模式包括线性充电模式和开关充电模式。线性充电模式的耗散功率直接正比于输入输出电压差,热功耗大,效率较低,而开关充电模式几乎不受输入输出电压差影响,效率能够达到90%以。因此为了保证充电效率,本申请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S202,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仅涉及充电过程中的恒压充电阶段和充电终止检测阶段,因此以恒压充电阶段为起始阶段,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通过开关充电芯片监测充电电流。
S203,根据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具体的,由上文可知,在恒压充电阶段的末尾,随着充电电流平均值进一步下降,开关充电芯片进入电感电流断续模式,此时对充电电流的采样难度比较高,难以得到精确的充电电流平均值,最终造成充电终止控制精度低。因此本申请设置了预关断阈值电流,作为开关充电模式-线性充电模式切换的判定,将电池的充电模式从开关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从而在充电终止检测阶段可以采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进而精确判定充电终止点,以提高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S204,根据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充电终止阈值电流。
具体的,以线性充电模式继续对电池进行充电,则充电电流转为连续,并继续下降,在线性充电模式下对充电电流的采样很容易实现,则可以精确判定充电终止点,进而提高充电终止控制精度。需要指出的是,预关断阈值电流应大于充电终止阈值电流,除此之外,二者不可太接近,因为在开关充电模式下电流采样不够准确,二者太接近的话会造成检测重叠。但也不可距离太大,这会造成充电时间被拖得很长。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引入了预关断阈值电流,根据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从而能够使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由于线性充电模式很容易实现对充电电流的采样和控制,并且在充电终止检测阶段的充电电流已经很小,所以本申请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开关充电方案充电终止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示例性的,电池为锂电池。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步骤S203包括步骤S2031至步骤S2032。
S2031,将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将预关断阈值电流转化为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
具体的,由于在实际进行比较判断时,对电压信号进行比较是容易实现的,因此利用开关充电芯片将充电电流转化为充电电压信号,然后对充电电压信号进行积分平均,得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利用开关充电芯片将预关断阈值电流转化为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
S2032,根据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和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将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具体的,将预关断阈值电流对应的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作为开关充电模式-线性充电模式切换的判定,将电池的充电模式从开关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所以在充电终止检测阶段可以采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则可以精确判定充电终止点,提高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步骤S2032包括步骤S20321至步骤S20322。
S20321,将第一充电电压信号与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具体的,在恒压充电阶段的末尾,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呈下降趋势,因此设置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当第一充电电压信号下降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时,将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在充电终止检测阶段采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可以精确判定充电终止点,进而提高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S20322,当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小于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时,将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具体的,在恒压充电阶段的末尾,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呈下降趋势,直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小于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时,则将电池的充电模式由开关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在充电终止检测阶段采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可以精确判定充电终止点,进而提高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步骤S204包括步骤S2041至步骤S2042。
S2041,将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将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转化为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
具体的,由于在实际进行比较判断时,对电压信号进行比较是容易实现的,因此利用开关充电芯片将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将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转化为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
S2042,根据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和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输出充电终止信号。
具体的,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会持续下降,因此设置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利用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作为充电终止的判定,当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下降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输出充电终止信号,以指示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步骤S2042包括步骤S20421至步骤S20422。
S20421,将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与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具体的,在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后,第二充电电压信号连续下降,因此设置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利用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作为充电终止的判定,当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下降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输出充电终止信号,以指示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
S20422,当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小于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输出充电终止信号。
具体的,在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后,第二充电电压信号连续下降,因此设置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利用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作为充电终止的判定,当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小于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输出充电终止信号,以指示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205至步骤S206。
S205,获取电池电压。
具体的,通过开关充电芯片获取电池电压。
S206,根据电池电压和充电控制电压确定充电是否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具体的,当电池电压接近充电控制电压时,确定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其中充电控制电压由开关充电芯片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充电控制曲线如图8所示,电池电压曲线包括111、112和213三部分,充电电流曲线包括121、122和223三部分。正如上文所述,本申请并不涉及恒流充电阶段的控制,因此图8相对于图1所描述的开关充电的典型控制曲线,省略了恒流充电阶段所对应的110部分和120部分,并且为了示意得更清楚,刻意拉大了电池电压与充电控制电压V CV的差值。从恒压充电阶段开始,整个控制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恒压模式,与开关充电的典型控制曲线中的恒压模式相同,如图8中的111部分和121部分所示,电池电压接近充电控制电压V CV,开关充电芯片依然工作于电感电流连续模式,充电电流平均值I L_mean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与开关充电的典型控制曲线相同,如图8中的112部分和122部分所示,随着电池电压进一步接近充电控制电压V CV,充电电流平均值I L_mean进一步下降,开关充电芯片进入电感电流断续模式。
第三阶段,当充电电流平均值I L_mean下降到预关断阈值电流I Term_pre,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此时充电电流等于充电电流平均值;本阶段如图8中213部分和223部分所示,随着充电进程,电池电压进一步接近充电控制电压V CV,充电电流连续变化并逐渐下降,直到下降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I Term,充电过程结束。在线性充电模式下,能够方便且精确地对充电电流进行采样,从而精确地判定充电终止。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如图9所示,充电控制装置包括:
充电模块91,用于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监测模块92,用于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监测充电电流。
切换模块93,用于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输出模块94,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装置引入了预关断阈值电流,根据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从而能够使用线性充电模式的电流采样机制和控制方法,由于线性充电模式很容易实现对充电电流的采样和控制,并且在充电终止阶段的充电电流已经很小,所以本申请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充电终止控制精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切换模块93,还用于:
将所述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将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转化为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切换模块93,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与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小于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时,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输出模块94,还用于:
将所述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将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转化为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输出模块94,还用于:
将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小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装置还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电压;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和充电控制电压确定充电是否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系统,如图10所示,充电控制系统包括开关充电芯片100、电感200和电池300,电感200的第一端与开关充电芯片100电连接,电感200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池300的正极和开关充电芯片100电连接,电池300的负极接地,开关充电芯片100用于执行如上述所述的方法。
图11中给出了开关充电芯片100的部分电路连接示意图,该框图只包含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并非完整的开关充电芯片100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虚线框表示芯片内、外的分隔,引脚LX、VIN和BAT是与本实施例相关的芯片引脚,电感200为外部电路元件,电感200的第一端连接到LX引脚;电池300的正极和电感200的第二端均连接到BAT引脚,供电电源连接到VIN引脚。下面说明开关充电芯片100的电路连接关系。
如图11所示,开关充电芯片100包括电池电压采样器1002、恒压放大器1001、PWM比较器1003、R-S锁存器1004、驱动模块1005、低增益反相放大器1006、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8、斜波发生器1009、积分平均电路1010、预关断比较器1011、采样跨阻放大器二1012、充电终止比较器1013、PMOS开关管1014和NMOS续流管1015。电池电压采样器1002的输入端通过BAT引脚分别与电感200的第二端和电池300的正极电连接,电池电压采样器1002的输出端与恒压放大器1001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恒压放大器1001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恒压参考电压V r_cv,恒压放大器1001的输出端分别与PWM比较器1003的负输入端和低增益反相放大器1006的输入端电连接,PWM比较器1003的正输入端与斜波发生器1009的输出端电连接,PWM比较器1003的输出端与R-S锁存器1004的R端电连接,R-S锁存器1004的S端用于接收开关时钟CLK,预关断比较器1011的输出端分别与R-S锁存器1004的En端和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的SN端连接,R-S锁存器1004的Q端与驱动模块1005的输入端电连接,驱动模块1005的第一输出端与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的B端电连接,驱动模块1005的第二输出端与NMOS续流管1015的栅极电连接,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的A端与低增益反相放大器1006的输出端电连接,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的VO端与PMOS开关管1014的栅极电连接,PMOS开关管1014的源极通过VIN引脚与供电电源电连接,PMOS开关管1014的漏极分别与NMOS续流管1015的漏极、电感200的第一端、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8的采样端和采样跨阻放大器二1012的采样端电连接,NMOS续流管1015的源极接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8的输出端分别与斜波发生器1009的输入端和积分平均电路1010的输入端电连接,积分平均电路1010的输出端与预关断比较器1011的正输入端电连接,预关断比较器1011的负输入端用于接收与预关断阈值电流I Term_pre对应的电压信号V Term_pre,采样跨阻放大器二1012的输出端与充电终止比较器1013的负输入端电连接,充电终止比较器1013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与充电终止阈值电流I Term对应的电压信号V Term
根据上述电路连接关系,开关充电芯片100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标准PWM调制电路的恒压控制部分(恒流控制部分未绘出),包括恒压放大器1001、电池电压采样器1002、PWM比较器1003、R-S锁存器1004、驱动模块1005、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
第二部分是线性充电恒压控制电路,包括低增益反相放大器1006,以及与第一部分共用的恒压放大器1001、电池电压采样器1002、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
第三部分是开关电流采样电路,包括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8、斜波发生器1009、积分平均电路1010、预关断比较器1011;
第四部分是线性充电流采样和充电终止检测电路,包括采样跨阻放大器二1012、充电终止比较器1013;
第五部分是输出功率级,包括PMOS开关管1014、NMOS续流管1015,其中PMOS开关管1014的漏极和NMOS续流管1015的漏极连接到开关充电芯片100的LX引脚。
本实施例所需的输入信号共有四个,均由芯片内部基准(不在本发明和实施例所涉及的范围,因此图11中未绘出)产生:
信号CLK为开关时钟,在开关充电模式下,CLK的上升沿使PMOS开关管1014导通,开始一次开关动作;
信号V r_cv为恒压参考电压,在开关充电芯片100进入充电终止检测阶段后,它决定了充电控制电压V cv,并满足关系式βV cv=V FB=V r_cv,其中,β为电压采样比;
信号V Term_preV Term分别为预关断阈值电流I Term_pre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I Term对应的阈值电压,并且满足V Term_pre>V Term,在本实施例中,仅作为范例,设置为V Term_pre=2V Term
本实施例的输出信号为充电终止信号eoc,将送到开关充电芯片100的控制部分(不在本发明和实施例所涉及的范围,因此图11中未绘出),完成充电终止动作。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机制给出描述,需要说明,因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仅为恒压充电阶段和充电终止检测阶段,故对恒流充电阶段不做描述。
第一阶段,当电池电压接近充电控制电压V cv,开关充电芯片100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8采样充电电流并转换为充电电压信号,经过积分平均电路1010后得到与充电电流平均值I P_mean对应的第一充电电压信号V cs_sw,此时开关充电芯片100依然处于电感电流连续模式,充电电流平均值I P_mean较大,因此V cs_sw>V Term_pre,预关断比较器1011输出的信号eoc_pre_N=1。
在PWM调制电路中,恒压放大器1001占据主导地位,决定误差放大信号V ea,同时,采样跨阻放大器一1008输出的电压信号经由斜波发生器1009生成斜波信号V ramp,并与误差放大信号V ea经过PWM比较器1003后得到调制信号pwm,再经由R-S锁存器1004和驱动模块1005得到驱动信号pdrndr;驱动信号ndr驱动NMOS续流管1015,而因为eoc_pre_N=1,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输出V O=pdr,驱动PMOS开关管1014。
第二阶段,随着充电电流平均值I P_mean下降,开关充电芯片100进入电感电流断续模式,此时各部分工作状态与第一阶段相同。
第三阶段,充电电流平均值I P_mean进一步下降,直到V cs_sw<V Term_pre,预关断比较器1011输出的信号eoc_pre_N=0,此时R-S锁存器1004使能关断,输出低电平,从而ndr=0,NMOS续流管1015持续关断,而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输出V O=pg,开关充电芯片100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在本阶段,开关充电芯片100等价于标准的线性充电电路,在电流缓慢变化的条件下,电感200可视为导线,故恒压放大器1001、电池电压采样器1002、低增益反相放大器1006、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1007、PMOS开关管1014组成一个线性稳压调整器环路。
采样跨阻放大器二1012采样充电电流并转换为第二充电电压信号V cs_ln,随着电池电压达到充电控制电压V cv,充电电流下降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I Term,对应的V cs_ln<V Term,充电终止比较器1013输出的信号eoc=1,充电过程终止。
本实施例中,通过复用原有电路模块,只增加了一个跨阻放大器和一个电压比较器,实现了对充电终止检测过程的分段,并在线性充电模式下精确地完成充电终止判定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充电控制系统。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充电控制系统,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提高充电终止控制精度,具体工作原理请参照上述所述充电控制系统工作原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开关充电芯片以开关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监测充电电流;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电池的充电过程终止;其中,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大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包括电池电压采样器、恒压放大器、PWM比较器、R-S锁存器、驱动模块、低增益反相放大器、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采样跨阻放大器一、斜波发生器、积分平均电路、预关断比较器、采样跨阻放大器二、充电终止比较器、PMOS开关管和NMOS续流管;所述电池电压采样器的输入端通过BAT引脚分别与电感的第二端和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池电压采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恒压放大器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恒压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恒压参考电压,所述恒压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PWM比较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低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WM比较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斜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WM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R-S锁存器的R端电连接,所述R-S锁存器的S端用于接收开关时钟,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R-S锁存器的En端和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SN端电连接,所述R-S锁存器的Q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B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NMOS续流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A端与所述低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VO端与所述PMOS开关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PMOS开关管的源极通过VIN引脚与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PMOS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NMOS续流管的漏极、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的采样端和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二的采样端电连接,所述NMOS续流管的源极接地,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斜波发生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积分平均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积分平均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用于接收与预关断阈值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二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终止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终止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与充电终止阈值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预关断阈值电流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包括: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将所述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将所述预关断阈值电流转化为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包括: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将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与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一充电电压信号小于所述预关断阈值电压信号时,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将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式切换为线性充电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和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输出充电终止信号,包括: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将所述充电电流转化为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将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流转化为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和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包括: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将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二充电电压信号小于所述充电终止阈值电压信号时,所述开关充电芯片输出所述充电终止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当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监测充电电流之前,还包括: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获取所述电池电压;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和充电控制电压确定充电是否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7.一种充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充电芯片、电感和电池,所述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电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电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开关充电芯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所述开关充电芯片包括电池电压采样器、恒压放大器、PWM比较器、R-S锁存器、驱动模块、低增益反相放大器、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采样跨阻放大器一、斜波发生器、积分平均电路、预关断比较器、采样跨阻放大器二、充电终止比较器、PMOS开关管和NMOS续流管;所述电池电压采样器的输入端通过BAT引脚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池电压采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恒压放大器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恒压放大器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恒压参考电压,所述恒压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PWM比较器的负输入端和所述低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WM比较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斜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PWM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R-S锁存器的R端电连接,所述R-S锁存器的S端用于接收开关时钟,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R-S锁存器的En端和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SN端电连接,所述R-S锁存器的Q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B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NMOS续流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A端与所述低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混合信号多路选择驱动模块的VO端与所述PMOS开关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PMOS开关管的源极通过VIN引脚与供电电源电连接,所述PMOS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NMOS续流管的漏极、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的采样端和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二的采样端电连接,所述NMOS续流管的源极接地,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一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斜波发生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积分平均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积分平均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预关断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用于接收与预关断阈值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所述采样跨阻放大器二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终止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终止比较器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与充电终止阈值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控制系统。
CN202310957695.1A 2023-08-01 2023-08-01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6675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7695.1A CN116667505B (zh) 2023-08-01 2023-08-01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7695.1A CN116667505B (zh) 2023-08-01 2023-08-01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7505A CN116667505A (zh) 2023-08-29
CN116667505B true CN116667505B (zh) 2024-03-12

Family

ID=87717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57695.1A Active CN116667505B (zh) 2023-08-01 2023-08-01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67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0491B (zh) * 2023-09-20 2023-12-12 北京力源兴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充电方法、系统及智能充电侧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34441A (ko) * 2003-10-09 2005-04-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충방전배터리 충전장치 및 방법
CN103779906A (zh) * 2014-01-24 2014-05-07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充电管理装置和系统
CN211320991U (zh) * 2020-03-16 2020-08-21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充电装置、太阳能充电器及共享车辆
CN211428977U (zh) * 2020-01-13 2020-09-04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电装置、太阳能充电器及共享车辆
CN113675920A (zh) * 2021-08-17 2021-11-19 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线性充电的负载线损补偿方法及装置
CN114374237A (zh) * 2020-10-16 2022-04-19 苏州福瑞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方法和移动电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34441A (ko) * 2003-10-09 2005-04-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충방전배터리 충전장치 및 방법
CN103779906A (zh) * 2014-01-24 2014-05-07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充电管理装置和系统
CN211428977U (zh) * 2020-01-13 2020-09-04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电装置、太阳能充电器及共享车辆
CN211320991U (zh) * 2020-03-16 2020-08-21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充电装置、太阳能充电器及共享车辆
CN114374237A (zh) * 2020-10-16 2022-04-19 苏州福瑞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方法和移动电源
CN113675920A (zh) * 2021-08-17 2021-11-19 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线性充电的负载线损补偿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充电器便携式锂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张方军等;《电子设计应用》;第103-10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7505A (zh)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0801B2 (en) Headset charging system and headset charging method
CN116667505B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US8188706B2 (en) Power management unit with battery detection controller and switchable regulator block
CN102280670B (zh) 一种实现自动功率控制的充电方法
CN109067183B (zh) 开关电源芯片及其管脚复用电路、管脚复用方法
CN103915904A (zh) 电子部件、受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CN110022051A (zh) 用于驱动功率级的装置和方法
CN112290646A (zh) 锂电池充电方法及装置
KR102143254B1 (ko) 플라이백 컨버터의 pwm 제어장치
JPH0678471A (ja) 充電方法
US20200244098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CN110235300B (zh) 充电装置
EP4040663A1 (en) Bidirectional switching convert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11606042B1 (en) Efficient negative-sense detection of synchronous recitifer in voltage converter
CN214755593U (zh) 一种恒压恒流充电控制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5792243U (zh) 自动匹配负载并联组数的电源电路
CN109470908B (zh) 一种无cs采样电阻的峰值电流检测方法
CN209748236U (zh) 一种分立式电源充电电路
CN210405253U (zh) 开关电路的控制电路
US9059594B2 (en) Battery switching charg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attery switching charger
CN112180269A (zh) 一种电池包接入识别方法及系统
KR20140120025A (ko) 2차 전지 충전 회로, 이를 구비하는 충전기 및 2차 전지 충전 방법
CN220754385U (zh) 充放电控制电路、双向电源和移动终端
CN216851373U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芯片
CN212366864U (zh) 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充放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