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59292A -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59292A
CN116659292A CN202310671855.6A CN202310671855A CN116659292A CN 116659292 A CN116659292 A CN 116659292A CN 202310671855 A CN202310671855 A CN 202310671855A CN 116659292 A CN116659292 A CN 116659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hannel
air
heat exchanger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718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佳元
冯琰磊
姚向昱
陈旭明
卢国华
叶勇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718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592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59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592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该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包括:第一冷罐;第一热罐;共用换热器,具有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可择一地与第一冷罐的输出口或第一热罐的输出口连通;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可择一地与第一热罐的输入口或第一冷罐的输入口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可择一地与空气压缩机或储气装置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可择一地与储气装置或透平发电机连通。如此,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共用该共用换热器,从而避免配置两套换热器设备,即减少了换热器设备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少所需占用的空间,减少设备投资,且提升设备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背景技术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利用电力系统低容负荷时的多余电能,通过大型空气压缩机对取用的空气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得到的压缩空气储存在盐穴、人工硐室或者高压管道中。在用电高峰时,可以将上述压缩空气释放出来,推动透平膨胀发电机进行发电。即通过压缩-高压压缩空气储存-发电循环,实现储能和调峰的目的。
根据物理学原理,当空气被压缩时将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压缩空气膨胀做功时需要吸收热量。也就是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空气压缩过程是放热过程,需要将空气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储存;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膨胀发电过程则是吸热过程,需要将空气压缩过程储存的热量释放。因此在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均需要配置一套换热系统。
随着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容量的增加,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各自的换热系统(即两套换热系统)设备占地空间大,设备投资增加。但是根据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工作特点,其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错时工作,不同时运行,各自的换热系统的利用率极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各自的换热系统(即两套换热系统)设备占地空间大,利用率极低,且设备投资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包括:
第一冷罐,用于储存第一低温冷媒;
第一热罐,用于储存第一高温冷媒;
共用换热器,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一空气换热通道;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可择一地与所述第一冷罐的输出口或所述第一热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可择一地与所述第一热罐的输入口或所述第一冷罐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可择一地与空气压缩机或储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可择一地与所述储气装置或透平发电机连通;
其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冷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热罐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储气装置连通;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热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罐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储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透平发电机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冷罐的输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一输入管路,并与所述第一热罐的输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二输入管路;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热罐的输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一输出管路,并与所述第一冷罐的输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输出管路;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空气压缩机之间连接有第三输入管路,并与所述储气装置之间连接有第四输入管路;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储气装置之间连接有第三输出管路,且与所述透平发电机之间连接有第四输出管路;
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输入管路和所述第一输出管路均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管路和所述第二输出管路均截止,所述第三输入管路和所述第三输出管路均导通,所述第四输入管路和所述第四输出管路均截止;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输入管路和所述第一输出管路均截止,所述第二输入管路和所述第二输出管路均导通,所述第三输入管路和所述第三输出管路均截止,所述第四输入管路和所述第四输出管路均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管路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管路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输出管路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管路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二输入管路上安装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入管路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输出管路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管路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三输入管路上安装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输入管路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三输出管路上安装有第六控制阀,所述第六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输出管路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四输入管路上安装有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七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输入管路导通或截止;所述第四输出管路上安装有第八控制阀,所述第八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输出管路导通或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罐、第二热罐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冷罐用于储存第二低温冷媒,所述第二热罐用于储存第二高温冷媒;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二空气换热通道,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第五输入管路与所述第二冷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五输出管路与所述第二热罐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三输入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彼此进行换热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三空气换热通道;
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第六输入管路与所述第二热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六输出管路与所述第二冷罐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第四输出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之间,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透平发电机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安装在所述第三输出管路上,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三输出管路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罐、第二热罐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冷罐用于储存第二低温冷媒,所述第二热罐用于储存第二高温冷媒;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二空气换热通道,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第五输入管路与所述第二冷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五输出管路与所述第二热罐的输入口连通;
所述第三输出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之间,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储气装置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三空气换热通道;
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第六输入管路与所述第二热罐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通过第六输出管路与所述第二冷罐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所述储气装置连通,所述第四输入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上,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包括空气压缩机、透平发电机及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
上述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处于电网用电低谷时,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切换至第一状态,此时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空气压缩机利用多余的电能进行空气压缩,即将取用的空气进行压缩并形成高压的压缩空气(该过程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通过共用换热器将压缩空气的热量传递至第一低温冷媒,使得第一低温冷媒升温形成第一高温冷媒,进而将该第一高温冷媒储存在第一热罐内。经过共用换热器降温后的压缩空气储存在储气装置内。
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处于电网用电高峰时,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切换至第二状态,此时储气装置释放出压缩空气至共用换热器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使得共用换热器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进行换热,进而使得第一高温冷媒降温形成第一低温冷媒,压缩空气升温。进一步地,该第一低温冷媒由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进入到第一冷罐内储存。该升温后的压缩空气从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进入到透平发电机,从而推动该透平发电机进行发电。
如此,由于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错时进行,因此空气压缩过程中利用共用换热器收集压缩空气的热量,膨胀发电过程中利用共用换热器向压缩空气释放热量。也就是说,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共用该共用换热器,从而避免配置两套换热器设备,即减少了换热器设备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少所需占用的空间,减少设备投资,且提升设备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包括空气压缩机100、透平发电机200及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空气压缩机100利用电力系统低容负荷时的多余电能对空气进行压缩,从而得到高压的压缩空气。空气压缩机100在压缩空气的过程(即空气压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透平发电机200用于在用电高峰时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发电(即膨胀发电过程),在膨胀发电过程中压缩空气膨胀需要吸收热量。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用于在空气压缩过程中与压缩空气换热,并储存空气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错时共用的换热系统还用于在膨胀发电过程中与释放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从而为膨胀发电过程提供热量。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包括第一冷罐10a、第一热罐10b及共用换热器20。第一冷罐10a用于储存第一低温冷媒,第一热罐10b用于储存第一高温冷媒。共用换热器2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图未示)和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图未示),从而流经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冷媒与流经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热量的存储或释放。
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可择一地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或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连通。当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连通时,第一冷罐10a内储存的第一低温冷媒能够依次从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和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并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当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连通时,第一热罐10b内储存的第一高温冷媒能够依次从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和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并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
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可择一地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或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连通。当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连通时,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进行换热后形成第一高温冷媒,该第一高温冷媒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和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进入到第一热罐10b内储存。当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连通时,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进行换热后形成第一低温冷媒,该第一低温冷媒依次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和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进入到第一冷罐10a内储存。
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可择一地与空气压缩机100或储气装置300连通。当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空气压缩机100连通时,空气压缩机100产生的压缩空气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第一低温冷媒进行换热,使得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使得压缩空气降温,且第一低温冷媒升温变成第一高温冷媒。当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储气装置300连通时,储气装置300存储的压缩空气释放至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使得在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进行换热,进而使得压缩空气吸收第一高温冷媒的热量而膨胀,第一高温冷媒放热后降温变成第一低温冷媒。可选地,储气装置300可以是盐穴、人工硐室或者高压管道等。
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可择一地与储气装置300或透平发电机200连通。当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储气装置300连通时,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进行换热后,降温后的压缩空气再由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进入到储气装置300进行储存。当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透平发电机200连通时,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进行换热,升温后的压缩空气再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
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能够在第一状态(见图1所示)与第二状态(见图2所示)之间切换。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切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连通,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空气压缩机100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储气装置300连通。在实际使用时,空气压缩机100作业形成的压缩空气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由于压缩空气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此时进入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处于高温状态),与此同时,储存在第一冷罐10a内的第一低温冷媒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使得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将热量传递至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进而实现对压缩空气进行冷却,第一低温冷媒升温为第一高温冷媒。然后,该第一高温冷媒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进入到第一热罐10b内储存。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从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进行到储气装置300内储存,即完成空气压缩过程。也就是说,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能够实现上述空气压缩过程,利用压缩空气产生的热量将第一低温冷媒转换成第一高温冷媒,并将第一高温冷媒储存在第一热罐10b内。
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切换至第二状态(见图2)时,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连通,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储气装置300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透平发电机200连通。在实际使用时,储气装置300释放出的压缩空气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与此同时储存在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吸收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的热量,从而压缩空气升温,第一高温冷媒降温成为第一低温冷媒。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进入第一冷罐10a进行储存,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升温后的压缩空气进入到透平发电机200,从而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即完成膨胀发电过程。也就是说,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完成膨胀发电过程,利用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对释放的压缩空气进行加热升温,再加热升温后的压缩空气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
上述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处于电网用电低谷时,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切换至第一状态(见图1),此时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空气压缩机100利用多余的电能进行空气压缩,即将取用的空气进行压缩并形成高压的压缩空气(该过程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通过共用换热器20将压缩空气的热量传递至第一低温冷媒,使得第一低温冷媒升温形成第一高温冷媒,进而将该第一高温冷媒储存在第一热罐10b内。经过共用换热器20降温后的压缩空气储存在储气装置300内。
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处于电网用电高峰时,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切换至第二状态(见图2),此时储气装置300释放出压缩空气至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使得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进行换热,进而使得第一高温冷媒降温形成第一低温冷媒,压缩空气升温。进一步地,该第一低温冷媒由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进入到第一冷罐10a内储存。该升温后的压缩空气从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进入到透平发电机200,从而推动该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
如此,由于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错时进行,因此空气压缩过程中利用共用换热器20收集压缩空气的热量,膨胀发电过程中利用共用换热器20向压缩空气释放热量。也就是说,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发电过程共用该共用换热器20,从而避免配置两套换热器设备,即减少了换热器设备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少所需占用的空间,减少设备投资,且提升设备的利用率。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之间连接有第一输入管路21,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之间连接有第二输入管路22。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之间连接有第一输出管路24,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之间连接有第二输出管路23。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空气压缩机100之间连接有第三输入管路25,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储气装置300之间连接有第四输入管路26。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储气装置300之间连接有第三输出管路27,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透平发电机200之间连接有第四输出管路28。
当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见图1)时,第一输入管路21和第一输出管路24均导通,第二输入管路22和第二输出管路23均截止,使得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通过该第一输入管路21连通,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通过第一输出管路24连通,进而使得第一冷罐10a内的第一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一输入管路21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升温,换热升温形成的第一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一输出管路24进入到第一热罐10b内储存。同时,第三输入管路25和第三输出管路27均导通,第四输入管路26和第四输出管路28均截止,使得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空气压缩机100通过第三输入管路25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储气装置300通过第三输出管路27连通,进而使得空气压缩机100作业产生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输入管路25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降温,降温后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输出管路27进入到储气装置300内储存。
当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见图2)时,第一输入管路21和第一输出管路24均截止,第二输入管路22和第二输出管路23均导通,使得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通过第二输入管路22连通,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通过第二输出管路23连通,进而使得储存在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通过第二输入管路22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降温,换热降温后形成的第一低温冷媒通过第二输出管路23进入到第一冷罐10a内储存。同时,第三输入管路25和第三输出管路27均截止,第四输入管路26和第四输出管路28均导通,使得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储气装置300通过第四输入管路26连通,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透平发电机200通过第四输出管路28连通,进而使得储气装置300内的压缩空气能够通过第四输入管路26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进行换热升温,换热升温后的压缩空气能够通过第四输出管路28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
进一步地,第一输入管路21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A1,该第一控制阀A1用于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导通或截止。第一输出管路24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A4,该第二控制阀A4用于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导通或截止。第二输入管路22上安装有第三控制阀A2,该第三控制阀A2用于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导通或截止。第二输出管路23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A3,该第四控制阀A3用于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导通或截止。第三输入管路25上安装有第五控制阀A5,该第五控制阀A5用于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导通或截止。第三输出管路27上安装有第六控制阀A7,该第六控制阀A7用于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导通或截止。第四输入管路26上安装有第七控制阀A6,该第七控制阀A6用于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导通或截止。第四输出管路28上安装有第八控制阀A8,该第八控制阀A8用于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导通或截止。
如此,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见图1)时,第一控制阀A1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导通,第二控制阀A4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导通,第三控制阀A2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截止,第四控制阀A3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截止,第五控制阀A5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导通,第六控制阀A7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导通,第七控制阀A6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截止,第八控制阀A8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截止。
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见图2)时,第一控制阀A1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截止,第二控制阀A4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截止,第三控制阀A2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导通,第四控制阀A3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导通,第五控制阀A5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截止,第六控制阀A7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截止,第七控制阀A6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导通,第八控制阀A8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导通。
进一步地,第一输入管路21上安装有第一泵210,该第一泵210用于为第一冷罐10a内的第一低温冷媒向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流动提供驱动力。如此,在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时,利用第一泵210将第一冷罐10a内的第一低温冷媒泵送至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
进一步地,第二输入管路22上安装有第二泵221,该第二泵221用于为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向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流动提供驱动力。如此,在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时,利用第二泵221将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泵送至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
请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罐10c、第二热罐10d及第一换热器30。第二冷罐10c用于储存第二低温冷媒,第二热罐10d用于储存第二高温冷媒。第一换热器3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g1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与第二冷罐10c的输出口c1连通,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g2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与第二热罐10d的输入口d2连通,从而使得在空气压缩过程中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输送至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
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h1与空气压缩机100连通,第三输入管路25连接在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h2与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之间,从而使得在空气压缩过程中空气压缩机100产生的压缩空气能够进入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此时,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低温冷媒与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压缩空气的热量传递至第二低温冷媒,使得第二低温冷媒升温而形成第二高温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升温而形成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进入到第二热罐10d内储存。同时,在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第一次降温后的压缩空气再次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从而进行第二次降温。
进一步地,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见图1)时,上述第五输入管路31和第五输出管路32均导通,从而使得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进行换热升温,换热升温形成的第二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进入到第二热罐10d储存。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见图2)时,第五输入管路31和第五输出管路32均截止,使得第一换热器30处于非工作状态。可选地,第五输入管路31上安装有第九控制阀A11,该第九控制阀A11用于控制第五输入管路31导通或截止。第五输出管路32上安装有第十控制阀A9,该第十控制阀A9用于控制第五输出管路32导通或截止。
进一步地,第五输入管路31上安装有第三泵310,该第三泵310用于提供使得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向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流动的驱动力。
进一步地,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50,该第三换热器50安装在上述第三输出管路27上,用于对流经该第三输出管路27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如此,在空气压缩过程中,空气压缩机100产生的压缩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30、共用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50三级降温,从而得到温度降低到满足设计需求的压缩空气。
进一步地,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40,该第二换热器4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三空气换热通道。该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i1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与第二热罐10d的输出口d1连通,该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i2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与第二冷罐10c的输入口c2连通,从而使得在膨胀发电过程中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进入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
第四输出管路28连接在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j1与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之间,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j2与透平发电机200连通,从而使得膨胀发电过程中储气装置300释放的压缩空气在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进行一次升温之后,再通过第四输出管路28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进行第二次升温,即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与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高温冷媒进行换热,使得压缩空气进行第二次升温,第二高温冷媒降温后形成第二低温冷媒。经过二次升温后的压缩空气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进入到第二冷罐10c。
进一步地,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见图1)时,第六输入管路41和第六输出管路42均截止,此时第二换热器40处于非工作状态。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见图2)时,第六输入管路41和第六输出管路42均连通,从而使得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进行换热降温,换热降温后形成的第二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进入到第二冷罐10c内。可选地,第六输入管路41上安装有第十一控制阀A10,该第十一控制阀A10用于控制第六输入管路41导通或截止。第六输出管路42上安装有第十二控制阀A12,该第十二控制阀A12用于控制第六输出管路42导通或截止。
进一步地,第六输入管路41上安装有第四泵411,该第四泵411用于提供使得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流向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驱动力。
具体到一个实施例中,共用换热器20为中温介质换热器,例如第一低温冷媒和第一高温冷媒可以是热媒水,即共用换热器20为热媒水-气换热器。
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均为高温介质换热器,例如第二低温冷媒和第二高温冷媒是导热油或熔盐,即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均为导热油-气换热器或者熔盐-气换热器。
第三换热器50为低温介质换热器,例如第三换热器50为循环水冷却器。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共用换热器20可以是单个换热器,当然也可以是并联或串联在一起的多个换热器,在此不作限定。同理,第一换热器30可以是单个换热器,当然也可以是并联或串联在一起的多个换热器,在此不作限定。第二换热器40可以是单个换热器,当然也可以是并联或串联在一起的多个换热器,在此不作限定。第三换热器50可以是单个换热器,当然也可以是并联或串联在一起的多个换热器,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图1对第一实施例中的空气压缩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第一控制阀A1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导通,第二控制阀A4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导通,第三控制阀A2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截止,第四控制阀A3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截止,第五控制阀A5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导通,第六控制阀A7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导通,第七控制阀A6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截止,第八控制阀A8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截止,第九控制阀A11控制第五输入管路31导通,第十控制阀A9控制第五输出管路32导通,第十一控制阀A10控制第一输入管路41截止,第十二控制阀A12控制第六输出管路42截止,从而使得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
然后,空气压缩机100对取用的空气进行压缩,产生的压缩空气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与此同时,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从而与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二低温冷媒升温变成第二高温冷媒,压缩空气进行第一次降温。
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进入到第二热罐10d内储存。第一次降温后的压缩空气经过第三输入管路25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与此同时,第一冷罐10a内的第一低温冷媒通过第一输入管路21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从而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升温变成第一高温冷媒,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第二次降温。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通过第一输出管路24进入到第一热罐10b储存,第二次降温后的压缩空气经过第三输出管路27进入到储气装置300储存。并且,第二次降温后的压缩空气在经过第三输出管路27上的第三换热器50时进行第三次降温。
下面结合图2对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膨胀发电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第一控制阀A1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截止,第二控制阀A4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截止,第三控制阀A2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导通,第四控制阀A3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导通,第五控制阀A5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截止,第六控制阀A7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截止,第七控制阀A6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导通,第八控制阀A8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导通,第九控制阀A11控制第五输入管路31截止,第十控制阀A9控制第五输出管路32截止,第十一控制阀A10控制第一输入管路41导通,第十二控制阀A12控制第六输出管路42导通,从而使得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
然后,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通过第二输入管路22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与此同时,储气装置300释放的压缩空气通过第四输入管路26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与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一高温冷媒降温变成第一低温冷媒,压缩空气进行第一次升温。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通过第二输出管路23进入到第一冷罐10a内。
经过第一次升温后的压缩空气通过第四输出管路28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内。与此同时,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从而与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二高温冷媒降温变成第二低温冷媒,压缩空气进行第二次升温。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进入到第二冷罐10c,经过第二次升温的压缩空气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换热器的连接方式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所示,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罐10c、第二热罐10d及第一换热器30。该第二冷罐10c用于储存第二低温冷媒,该第二热罐10d用于储存第二高温冷媒。第一换热器3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二空气换热通道。该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g1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与第二冷罐10c的输出口c1连通,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g2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与第二热罐10d的输入口d2连通,从而使得在空气压缩过程中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
第三输出管路27连接在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h1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之间,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h2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9与储气装置300连通,使得在空气压缩过程中,压缩空气在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进行第一次降温后,能够通过第三输出管路27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此时,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和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低温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第二低温冷媒升温变成第二高温冷媒并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进入第二热罐10d内。同时,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压缩空气进行第二次降温,且压缩空气经过第二次降温后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9进入到储气装置300内储存。
进一步地,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见图3)时,该第五输入管路31和第五输出管路32均导通,从而使得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进行换热升温,换热升温形成的第二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进入到第二热罐10d储存。同时,第六输入管路41和第六输出管路42均截止,使得第二换热器40处于非工作状态。
可选地,第五输入管路31上安装有第九控制阀A11,该第九控制阀A11用于控制第五输入管路31的导通或截止。第五输出管路32上安装有第十控制阀A9,该第十控制阀A9用于控制第五输出管路32的导通或截止。
进一步地,第五输入管路31上安装有第三泵310,该第三泵310用于提供使得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向第一换热器30流动的驱动力。
进一步地,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50,该第三换热器50安装在上述第一连接管路29上,用于对流经该第一连接管路29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如此,在空气压缩过程中,空气压缩机100产生的压缩空气依次经过共用换热器20、第一换热器30和第三换热器50进行三级降温,从而得到温度降低到满足设计需求的压缩空气。
进一步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40,该第二换热器4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i1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与第二热罐10d的输出口d1连通,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i2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与第二冷罐10c的输入口c2连通,从而使得在膨胀发电过程中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
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j1通过第二连接管路44与储气装置300连通,第四输入管路26连接在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j2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之间,从而使得在膨胀发电过程中储气装置300释放出的压缩空气能够通过第二连接管路4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内。此时,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高温冷媒与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二高温冷媒降温变成第二低温冷媒,并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进入到第二冷罐10c。同时,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吸热进行第一次升温,压缩空气经过第一次升温后通过第四输入管路26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从而在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进行第二次升温。
进一步地,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见图3)时,第六输入管路41和第六输出管路42均截止,此时第二换热器40处于非工作状态。当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见图4)时,第六输入管路41和第六输出管路42均连通,从而使得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能够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进行换热降温,换热降温后形成的第二低温冷媒能够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进入到第二冷罐10c内。可选地,第六输入管路41上安装有第十一控制阀A10,该第十一控制阀A10用于控制第六输入管路41导通或截止。第六输出管路42上安装有第十二控制阀A12,该第十二控制阀A12用于控制第六输出管路42导通或截止。
进一步地,第六输入管路41上安装有第四泵411,该第四泵411用于提供使得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流向第二换热器40的驱动力。
具体到一个实施例中,共用换热器20为高温介质换热器,例如第一低温冷媒和第一高温冷媒可以是导热油或熔盐,即共用换热器20为导热油-气换热器或者熔盐-气换热器。
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为中温介质换热器,例如第二低温冷媒和第二高温冷媒是热媒水,即第一换热器30和第二换热器40均为热媒水-气换热器。
第三换热器50为低温介质换热器,例如第三换热器50为循环水冷却器。
下面结合图3对第二实施例中的空气压缩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第一控制阀A1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导通,第二控制阀A4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导通,第三控制阀A2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截止,第四控制阀A3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截止,第五控制阀A5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导通,第六控制阀A7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导通,第七控制阀A6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截止,第八控制阀A8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截止,第九控制阀A11控制第五输入管路31导通,第十控制阀A9控制第五输出管路32导通,第十一控制阀A10控制第六输入管路41截止,第十二控制阀A12控制第六输出管路42截止,从而使得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一状态。
然后,空气压缩机100对取用的空气进行压缩,压缩空气通过第三输入管路25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与此同时,第一冷罐10a内的第一低温冷媒通过第一输入管路21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从而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一低温冷媒升温变成第一高温冷媒,压缩空气进行第一次降温。
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高温冷媒通过第一输出管路24进入到第一热罐10b内储存。压缩空气经过第一次降温后通过第三输出管路27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与此同时,第二冷罐10c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从而与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低温冷媒升温变成第二高温冷媒,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第二次降温。第一换热器30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进入到第二热罐10d储存,压缩空气经过第二次降温后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9进入到储气装置300储存。并且,第二次降温后的压缩空气在经过第一连接管路29上的第三换热器50时进行第三次降温。
下面结合图4对第二实施例中的膨胀发电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第一控制阀A1控制第一输入管路21截止,第二控制阀A4控制第一输出管路24截止,第三控制阀A2控制第二输入管路22导通,第四控制阀A3控制第二输出管路23导通,第五控制阀A5控制第三输入管路25截止,第六控制阀A7控制第三输出管路27截止,第七控制阀A6控制第四输入管路26导通,第八控制阀A8控制第四输出管路28导通,第九控制阀A11控制第五输入管路31截止,第十控制阀A9控制第五输出管路32截止,第十一控制阀A10控制第六输入管路41导通,第十二控制阀A12控制第六输出管路42导通,从而使得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处于第二状态。
然后,第二热罐10d内的第二高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与此同时,储气装置300释放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二连接管路4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高温冷媒与第三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二高温冷媒降温变成第二低温冷媒,压缩空气进行第一次升温。第二换热器40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二低温冷媒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进入到第二冷罐10c内。
压缩空气经过第一次升温后通过第四输入管路26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与此同时,第一热罐10b内的第一高温冷媒通过第二输入管路22进入到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从而与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空气换热通道内的压缩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第一高温冷媒降温变成第一低温冷媒,压缩空气进行第二次升温。共用换热器20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内的第一低温冷媒通过第二输出管路23进入到第二冷罐10a,压缩空气经过第二次升温后通过第四输出管路28向透平发电机200流动,从而推动透平发电机200进行发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罐(10a),用于储存第一低温冷媒;
第一热罐(10b),用于储存第一高温冷媒;
共用换热器(2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一空气换热通道;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可择一地与所述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或所述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可择一地与所述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或所述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可择一地与空气压缩机(100)或储气装置(300)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可择一地与所述储气装置(300)或透平发电机(200)连通;
其中,所述换热器系统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所述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所述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00)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所述储气装置(300)连通;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所述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所述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所述储气装置(300)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所述透平发电机(20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e1)与所述第一冷罐(10a)的输出口(a1)之间连接有第一输入管路(21),并与所述第一热罐(10b)的输出口(b1)之间连接有第二输入管路(22);所述第一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e2)与所述第一热罐(10b)的输入口(b2)之间连接有第一输出管路(24),并与所述第一冷罐(10a)的输入口(a2)之间连接有第二输出管路(23);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00)之间连接有第三输入管路(25),并与所述储气装置(300)之间连接有第四输入管路(26);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与所述储气装置(300)之间连接有第三输出管路(27),且与所述透平发电机(200)之间连接有第四输出管路(28);
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输入管路(21)和所述第一输出管路(24)均导通,所述第二输入管路(22)和所述第二输出管路(23)均截止,所述第三输入管路(25)和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均导通,所述第四输入管路(26)和所述第四输出管路(28)均截止;当所述换热器系统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输入管路(21)和所述第一输出管路(24)均截止,所述第二输入管路(22)和所述第二输出管路(23)均导通,所述第三输入管路(25)和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均截止,所述第四输入管路(26)和所述第四输出管路(28)均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管路(21)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A1),所述第一控制阀(A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管路(21)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输出管路(24)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A4),所述第二控制阀(A4)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管路(24)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二输入管路(22)上安装有第三控制阀(A2),所述第三控制阀(A2)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入管路(22)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输出管路(23)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A3),所述第四控制阀(A3)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管路(23)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三输入管路(25)上安装有第五控制阀(A5),所述第五控制阀(A5)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输入管路(25)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上安装有第六控制阀(A7),所述第六控制阀(A7)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导通或截止;
所述第四输入管路(26)上安装有第七控制阀(A6),所述第七控制阀(A6)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输入管路(26)导通或截止;所述第四输出管路(28)上安装有第八控制阀(A8),所述第八控制阀(A8)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输出管路(28)导通或截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罐(10c)、第二热罐(10d)及第一换热器(30),所述第二冷罐(10c)用于储存第二低温冷媒,所述第二热罐(10d)用于储存第二高温冷媒;
所述第一换热器(3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二空气换热通道,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g1)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与所述第二冷罐(10c)的输出口(c1)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g2)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与所述第二热罐(10d)的输入口(d2)连通;
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h1)与所述空气压缩机(100)连通,所述第三输入管路(25)连接在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h2)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40),所述第二换热器(40)具有彼此进行换热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三空气换热通道;
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i 1)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与所述第二热罐(10d)的输出口(d1)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i2)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与所述第二冷罐(10c)的输入口(c2)连通;
所述第四输出管路(28)连接在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j 1)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之间,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j2)与所述透平发电机(20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50),所述第三换热器(50)安装在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上,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冷罐(10c)、第二热罐(10d)及第一换热器(30),所述第二冷罐(10c)用于储存第二低温冷媒,所述第二热罐(10d)用于储存第二高温冷媒;
所述第一换热器(3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二空气换热通道,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g1)通过第五输入管路(31)与所述第二冷罐(10c)的输出口(c1)连通,所述第二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g2)通过第五输出管路(32)与所述第二热罐(10d)的输入口(d2)连通;
所述第三输出管路(27)连接在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h1)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f2)之间,所述第二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h2)通过第一连接管路(29)与所述储气装置(300)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器(40),所述第二换热器(40)具有彼此进行热交换的第三冷媒换热通道和第三空气换热通道;
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入口(i 1)通过第六输入管路(41)与所述第二热罐(10d)的输出口(d1)连通,所述第三冷媒换热通道的出口(i2)通过第六输出管路(42)与所述第二冷罐(10c)的输入口(c2)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j 1)通过第二连接管路(44)与所述储气装置(300)连通,所述第四输入管路(26)连接在所述第三空气换热通道的出口(j2)与所述第一空气换热通道的入口(f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50),所述第三换热器(50)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9)上,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9)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
10.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压缩机(100)、透平发电机(200)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
CN202310671855.6A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Pending CN1166592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1855.6A CN116659292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1855.6A CN116659292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59292A true CN116659292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27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1855.6A Pending CN116659292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592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49012B (zh) 一种二氧化碳热电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06842A (zh) 适应不同季节的变工况多能联供系统及方法
CN213392296U (zh) 联合发电系统
CN112412561B (zh)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火力发电厂控制系统耦合控制方法
CN109084498A (zh) 一种绝热压缩空气-高温差热泵耦合系统
CN217652793U (zh)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组合式储换热系统
CN113700628A (zh) 一种多联供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及优化控制方法
CN113982708B (zh) 一种耦合卡琳娜循环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220187509U (zh)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CN117052494A (zh) 一种多级稳压硐穴式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
CN215170656U (zh) 组合式蓄热的紧凑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16659292A (zh) 一种错时共用的换热器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CN115333248A (zh) 用于岛礁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微电网系统
CN211777626U (zh)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CN114370391A (zh) 一种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11305922B (zh)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CN112228321A (zh)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14857973B (zh) 一种电热储能系统及换热方法
CN214533098U (zh) 一种超临界co2发电系统
CN117308663B (zh)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6044241U (zh) 一种多联供液化空气储能系统
CN220470042U (zh) 一种多级稳压硐穴式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
CN214660747U (zh) 组合式蓄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220890266U (zh) 一种模式可调的冷热协同储能装置
CN117663873B (zh) 能量梯级利用的热电联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