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4861A -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4861A
CN116614861A CN202310580292.XA CN202310580292A CN116614861A CN 116614861 A CN116614861 A CN 116614861A CN 202310580292 A CN202310580292 A CN 202310580292A CN 116614861 A CN116614861 A CN 116614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nodes
root
root node
ma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02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定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psea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psea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psea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psea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802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148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14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48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04W40/38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adapting due to varying relative distances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4Star or tre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04W40/125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using a measured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as a link metr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方法应用于根节点,该方法包括:获取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若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本申请可以在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信号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将根节点自动切换连接到其他节点,保证树状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通信稳定性。

Description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树状的蓝牙网络中,在作为根节点的设备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作为根节点的设备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造成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减弱,甚至造成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此类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包或者根本无法通信的情况,造成网络中通信不稳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通信网络中因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变化造成通信网络中通信不稳定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所述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所述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根节点,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若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将所述根节点切换连接到所述第一节点,并断开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所述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所述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根节点,所述装置包括: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一节点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切换模块,用于将所述根节点切换连接到所述第一节点,并断开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
在本申请中,在包括一个根节点、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一个的(即主节点)至少三级的树状网络中,在根节点确定根节点与作为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的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从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并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这样,在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可以保证根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与根节点之间通信连接的稳定性,实现了灵活根据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来灵活调整树状网络中根节点的下一级从节点。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因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变化导致网络中通信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例性示出了一树状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树状网络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示出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将图2所示树状网络中的根节点切换连接后的示意图。
图5是将图1所示树状网络中的根节点切换连接后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组建树状网络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示出的组建树状网络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示出的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的框图。
图9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图1示例性示出了一树状网络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树状网络为多级网络,具体在图1中,该树状网络为三级网络,其中,位于第一层级的节点为根节点,即节点P1;位于第二层级的节点为根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该树状网络中根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为多个,即为节点Q1~节点Q3;位于第三层级的节点为根节点的第二级从节点,即节点M1~节点M9,其中,节点M1~节点M3也为节点Q1的第一级从节点,节点M4~节点M6也为节点Q2的第一级从节点,节点M7~节点M9也为节点Q3的第一级从节点。
图1所示的树状网络中,相邻层级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实线表示该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通信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ZigBee连接、Wi-Fi连接等,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该树状网络中的节点为支持通信连接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跳绳等。
在跳绳比赛的场景下,相关技术中,一般将裁判持有的终端(例如平板电脑)与各参赛方的智能跳绳组建图1所示的树状网络,在该树状网络中,裁判持有的终端作为树状网络的根节点,各智能跳绳作为根节点的各级从节点。通常为尽量减少树状网络的级数,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多个,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的数量为根节点允许接入设备的最大数量。
在比赛过程中,各智能跳绳可以基于树状网络中的路由路径向作为根节点的终端上报跳绳数据(跳绳数据例如跳的数量),由终端进行汇总和分析。而实际比赛过程中,裁判可能移动位置,虽然不同智能跳绳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基本固定的,但是由于作为根节点的终端会随裁判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作为根节点的终端与该终端的下一级节点(智能跳绳)之间的距离也会对应变化,如果二者的距离变大,可能导致终端与终端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减弱,进而导致终端与终端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进而导致该树状无线网路中部分智能跳绳或者全部智能跳绳的数据无法被上报到终端。例如,若在图1所示的树状网络中,若因节点P1移动导致节点P1与节点Q3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则节点Q3、以及节点Q3的三个从节点(节点M7~节点M9)都无法继续向节点P1上报数据。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本申请的方法。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树状网络的示意图。图2所示的树状网络为多级网络,图2中具体为四级网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三级网络、以及更多层级的网络,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在图2中,位于第一层级的节点为根节点,即节点P1;位于第二层级的节点为根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在本申请中,将根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称为主节点,图2中,根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为一个,即为图2中的节点Q2;位于第三层级的节点为主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即图2中的节点M1、节点Q1和节点Q3;位于第四层级的节点为主节点的第二级从节点,即为节点M2~节点M9。同理,图2中相邻层级的节点之间的实线表示两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相较于图1所示的树状网络,图2所示的树状网络中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一个,这样便于后续在根节点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切换与根节点通信连接的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一个,这样,在需要进行切换的情况下,根节点切换连接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即可,在根节点的各级从节点的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不需要变动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除第一节点外的节点的通信连接关系。由于图2所示的树状网络中,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即主节点)只有一个,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到达主节点。这样,在根据根节点的位置变动控制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后,可以将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的一个节点与根节点重新建立通信连接,并保证切换后各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达到根节点。由此,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因根节点的位置移动导致根节点与其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影响各节点与根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的问题。
同理,图2所示树状网络中的各节点为支持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跳绳等,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针对图2所示的树状网络,可以按照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进行调整,以切换根节点连接的节点。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示出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树状网络中的第二层级的节点可以为一个。该树状网络可以是图2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树状网络还可以是三级网络,即包括:根节点、一个主节点、和主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树状网络还可以是三级以上的网络。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由树状网络中的根节点执行。根节点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支持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该方法至少包括步骤310至步骤33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310,获取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具体的,根节点可以按照预设的探测周期进行信号探测,获得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探测周期的时长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1s、5s、1分钟等,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设定的探测周期的时长可以不同。信号强度可以用根节点面向主节点采集到的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表示。
步骤320,若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
通常的,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与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即若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由大变小,表明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在由远变近。因此,如果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表明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距离变大,如果维持此种情况,由于根节点与主节点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该信号强度较低,无线通信的质量较低,通信连接不稳定,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丢包的情况,而且进一步可能导致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的问题。
在根节点确定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时,根节点可以面向树状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进行探测,获得根节点与树状网络中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之后,根据根节点与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确定当前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是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和主节点外的节点,即该第一节点是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的一个。其中,第一阈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第一阈值可以是-70dBm,当然并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根节点与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若确定当前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节点为多个,可以在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且信号强度最大的节点确定为第一节点。这样保证后续将根节点与第一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后,根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通信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通信质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电子设备进行组网的情况下,由于各电子设备限定了可接入从设备的数量,对应限定了作为节点的电子设备允许接入的下一级节点(从设备)的数量,即节点允许接入的设备的最大数量。若一节点当前接入的设备的数量达到对应的最大数量,此时如果再将其他设备接入到该节点,容易导致与该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不稳定,或者出现无法接入的情况,因此,在步骤320中还可以结合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当前接入的下一级节点数量来确定第一节点。此种情况下,步骤320包括如下的步骤A1~步骤A4,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A1,获取根节点与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各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步骤A2,根据根节点与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各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将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节点添加到主节点集合中。
步骤A3,根据主节点集合中各节点所连接的节点数量,将主节点集合中所连接的节点数量小于对应的最大数量的节点添加到第一节点集合中。
其中,节点对应的最大数量是指节点允许接入的从节点的最大数量。由于不同的电子设备通信连接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节点,其对应的最大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节点集合中的节点均是当前所连接的节点的节点数量小于对应的最大数量的节点,表明当前第一节点集合中的节点可以连接更多的节点。
步骤A4,将第一节点集合中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大的节点确定为第一节点。
基于如上的步骤A1~步骤A4,在保证所确定的第一节点允许连接新的节点、而且是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节点中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节点,由此,保证所确定的第一节点允许连接新的节点,而且,可以保证根节点与第一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后的通信的稳定性。
步骤330,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本申请中,树状网络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是无线连接,无线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ZigBee连接、Wi-Fi连接等。可以理解的是,若树状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是蓝牙连接,步骤330中对应建立根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蓝牙连接,以及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蓝牙连接。
在本申请中,在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在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之后,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以及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这样,在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可以保证根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与根节点之间通信连接的稳定性,实现了灵活根据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来灵活调整树状网络中根节点的下一级从节点。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因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变化导致网络中通信不稳定的问题。
在树状网络中的主节点为一个的情况下,在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形成的网络中,各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达到主节点,而不存在孤立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在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并将根节点与所确定的第一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后,各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达到根节点,由此保证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树状网络中的各节点仍然可以正常与根节点进行通信。这样,在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任意两节点之间的位置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在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后,可以不需要进行其他调整就能够保证各节点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触达根节点。
图4是将图2所示树状网络中的根节点切换连接后的示意图。在图4中,假设按照步骤320,确定的第一节点为节点M1,则按照步骤330,将作为根节点的节点P1切换连接到节点M1,并断开节点P1与节点Q2之间的通信连接。由图4可以看出,切换连接后,树状网络中的各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到达作为根节点的节点P1,例如,针对节点M2,其可以按照:节点M2-节点M1-节点P1这一路由路径到达节点P1;针对节点M9,其可以按照:节点M9-节点Q3-节点Q2-节点M1-节点P1这一路由路径达到节点P1。也就是说,在将树状网络中的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由于切换之前,树状网络中的除根节点外的其他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达到主节点,这样,在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外的各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到达根节点,不需要调整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关系。
在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多个的情况下,针对图1所示的树状网络,若在一时刻确定节点Q3与作为根节点的节点P1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并将节点P1切换连接到节点M1后的树状网络图5所示,切换后,节点P1的下一级节点包括节点M1、节点Q1和节点Q2,在断开节点P1与节点Q3的通信连接后,显然,节点Q3所在的分支被孤立,即节点Q3以及节点Q3的下一及节点(即节点M7~节点M9)不存在到达作为根节点的节点P1的路由路径。这样,需要继续确定节点Q3接入的上一级节点,以重新确定节点Q3的接入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在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多个(即主节点为多个)的情况下,若根节点与一个主节点(假设为主节点K)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不仅需要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主节点的一个下一级节点,而且,还需要对除主节点K外的其他主节点进行接入调整,相对于主节点为一个的树状网络,主节点为多个的树状网络的调整量更大。
在树状网络中的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第一节点相当于作为树状网络中的新的主节点。在之后的过程中,可以继续按照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对树状网络进行调整,以在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重新确定新的主节点,并对应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新的主节点,断开根节点与原来的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由此保证树状网络中无线通信的稳定性,避免因根节点移动导致其他节点与根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无法进行通信的问题。
在基于包括一个根节点、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为一个的(即主节点)至少三级的树状网络中,根节点在确定根节点与作为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的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从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并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由于切换之前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外的网络部分,各节点均存在对应的路由路径到达主节点,在根节点从主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树状网络中各节点均存在路由路径达到根节点,由此,可以保证切换连接后树状网络中通信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因树状网络中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导致跟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或者通信质量减弱的问题。
而且,由于根节点从主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后,树状网络中各节点均存在路由路径达到根节点,也就是说,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后,不需要对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第一节点和主节点外的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关系进行调整,因此,为保证通信通畅所进行的调整量较少,调整效率高。
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应用于对根节点可移动、而根节点的各级从节点相对固定的树状网络进行调整。例如在跳绳比赛的场景下多个智能跳绳与裁判的终端可以按照本申请的方法组建树状网络,比赛过程中多个智能跳绳的位置是基本固定的,裁判的终端可随裁判的位置移动,因此,可以将裁判的终端作为根节点,将一个智能跳绳作为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将其他的智能跳绳作为根节点的更深层级的从节点,这样,在比赛过程中,若因裁判的位置移动,导致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减弱,例如低于第一阈值,则可按照本申请的方法将裁判的终端进行切换连接,以避免因裁判的终端位置变化导致根节点与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断开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30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基于与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下发心跳包,以使树状网络中接收到心跳包的各节点重新标记上行链路。
在根节点与第一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后,根节点下发的心跳包到达第一节点后,继续在树状网络中路由,以将心跳包发送到树状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这样,各接收到心跳包的节点,根据心跳包的上一跳端口,进行上行链路标记。例如在图4所示的树状网络,节点M1在接收到心跳包后,对应将节点P1标记为节点M1的上行链路;节点Q2在接收到心跳包后,将节点M1标记为节点Q2的上行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10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组建树状网络。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组建树状网络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步骤610-步骤69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610,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一搜索结果;第一搜索结果包括根节点与各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一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
其中,根节点和其他节点均可以是待组网的电子设备。
示例性地,根节点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支持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其他节点可以待与根节点组网的智能跳绳等移动设备。
步骤620,根据第一搜索结果,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可以保证根节点与主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后,二者之间的通信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步骤630,建立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所建立的通信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ZigBee连接、Wi-Fi连接等,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步骤640,将主节点作为第三目标节点。
步骤650,控制第三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
基于根节点与第三目标节点之间的路由路径,根节点可以向第三目标节点发送扫描指令,以使第三目标节点响应该扫描指令进行设备搜索,获得对应的搜索结果。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包括第三目标节点附近的各节点与第三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步骤660,根据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将未接入的节点中与第三目标节点之间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数量个节点作为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在步骤660中,未接入的节点是指与根节点未建立直接或者间接的通信连接的节点,例如,在步骤630中,建立了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则该主节点即为已接入的节点。
具体的,可以确定节点列表,节点列表中的节点是用于组建树状网络的节点,即待组建树状网络的各电子设备,在此基础上,在步骤660中,确定在节点列表中未接入的节点,然后在节点列表中未接入的节点中,与第三目标节点之间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数量个节点作为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根节点进行设备搜索可以确定根节点附近的存在的可探测到的设备,因此,可以根据根节点的第一搜索结果来确定节点列表,即将第一搜索结果中的设备作为一个节点添加到节点列表中,根节点也对应添加到节点列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三目标节点也进行设备搜索,获得了对应的搜索结果,还可以根据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来确定节点列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三目标节点之前也有其他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而不同的节点扫描到的设备可能不全面,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节点以及第三目标节点搜索前其他节点(例如根节点)的搜索结果来综合确定节点列表。
第一数量可根据第三目标节点允许接入的节点的最大数量设定,在具体实施例中,为尽量减少无线网络的级数,第一数量可以是第三目标节点允许接入的节点的最大数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数量也可以是小于第三目标节点允许接入的节点的最大数量的一个数值,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其中,第一数量为大于1的正整数。
步骤670,控制建立第三目标节点与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在步骤670中,第三目标节点与所确定第一数量个下一级节点均建立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目标节点与所对应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的类型,与,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的类型相同,即若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是蓝牙连接,对应的,第三目标节点与所对应下一级节点之间也是蓝牙连接。
步骤680,判断节点列表中是否存在未接入的节点;若为是,则执行步骤690;若为否,则确定树状网络组建完成。如上所描述,节点列表可以是根据根节点的第一搜索结果和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的。
步骤690,将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作为新的第三目标节点;并返回步骤650。之后,重复执行步骤650-步骤680,直至节点列表中不存在未接入的节点。
在图6对应的实施例中,相当于边搜索边组网,并且,基于每一级节点(假设为节点P)的搜索结果,将与节点P之间信号强度最高的一个或者多个节点作为该节点P的下一级节点,由此可以保证节点与该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通信连接的稳定性,以此保证组建完成后树状网络中通信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组建树状网络的步骤至少包括如下的步骤710-步骤740,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710,进行信号收集,获得信号强度数据,信号强度数据包括节点列表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具体的,步骤710,包括如下的步骤:
步骤711,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一搜索结果;第一搜索结果包括根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一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
步骤712,根据第一搜索结果,建立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并以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第二目标节点。
步骤713,控制第二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二目标节点对应的第二搜索结果;第二搜索结果指示了第二目标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三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第二目标节点外的节点。
步骤714,根据第二搜索结果,确定第二目标节点的第一数量个下一级节点,并建立第二目标节点与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二搜索结果,在未接入的节点中,确定与第二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高于第二阈值的第一数量个节点作为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714中,可以根据第二搜索结果,在未接入的节点中与第二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数量个节点作为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步骤715,判断节点列表中是否存在孤立的节点;若为是,则执行步骤716;若为否,则信号收集完成。孤立的节点是指未与除自身外的其他节点建立通信连接的节点。
步骤716,将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作为新的第二目标节点,并返回执行步骤713。
如上步骤711-步骤716的实现过程与上文中的步骤610-步骤690的实现过程基本相似,步骤711-步骤716的实现细节参见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上的步骤711-步骤716的过程中,虽然也是在边搜索边进行节点接入,但是,节点接入所形成的网络并不作为组建的树状网络。进行节点接入是为了逐级控制各个节点进行设备搜索,以获得任意两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710之后,在基于信号强度数据组建树状网络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不存在孤立的节点,则执行步骤717,断开节点列表中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在步骤711-步骤716所建立的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影响后续基于所确定的节点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的通信连接。
步骤720,根据信号强度数据中根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选取一个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第一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保证主节点与根节点之间通信的稳定性,在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中,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步骤720中是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此种情况下,在步骤710之后,可以不用断开根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保留二者的通信连接,并以此为基础组建树状网络。
步骤730,根据信号强度数据,确定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730包括如下的步骤B1~步骤B3,详细介绍如下:
步骤B1,针对待确定下一级节点的第一目标节点,在未确定层级的第一参考节点中确定出与第一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的候选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逐层级确定主节点以及以下层级中各节点的下一级节点。将当前待确定下一级节点的节点称为第一目标节点,例如,首先,可以将主节点作为第一目标节点,以确定主节点的下一级节点,即主节点的第一级从节点。在以主节点作为第一目标节点的情况下,根节点和主节点已确定层级,未确定层级的节点即为节点列表中除根节点和主节点外的其他的节点。
其中,第二阈值可以与第一阈值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由于候选节点与第一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因此若候选节点与第一目标节点之间建立通信连接,两者之间的通信连接是较稳定的,可以保证通信的稳定性要求。
步骤B2,根据各候选节点与第二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确定各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其中,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是未确定层级的第一参考节点中与候选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的集合;第二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候选节点外的节点。
在步骤B1中针对第一目标节点所确定的候选节点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针对第一目标节点确定的候选节点为一个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该候选节点确定为第一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此种情况下不需要执行步骤B2。若在步骤B1中针对第一目标节点确定的候选节点为多个,则按照步骤B2进行处理,以将为各候选节点确定的参考节点集合作为后续从多个候选节点中选取第一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的数据基础。由于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中各节点与候选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因此,如果建立候选节点与参考节点集合中的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其通信连接是稳定的。
步骤B3,将所对应参考节点集合中节点数量最多的第一数量个候选节点作为第一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将所对应参考节点集合中节点数量较多的候选节点作为第一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这样,在该候选节点接入第一目标节点后,该候选节点的可接入的满足通信稳定性要求的下一级节点的数量较多,这样,可以整体上减小树状网络的层级,避免树状网络的层级较多降低通信效率。
步骤740,基于根节点、主节点、和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节点接入,确定树状网络。
主节点为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即二者具有主从关系,主节点为根节点的从节点,因此,基于该主从关系,将主节点接入根节点,对应可以将主节点的上行链路标记为根节点。针对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按照类似的过程进行接入,在节点列表中的全部节点均接入,则该树状网络对应确定。
在图7对应的实施例中,先收集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然后根据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来确定主节点、以及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这样,可以将可接入的满足通信稳定性要求的下一级节点的数量较多的节点优先接入树状网络,进而可以减少树状网络的层级,避免树状网路的层级过多,从而影响通信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组建树状网络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步骤750,向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下发对应分配的序号,以使各节点将对应的序号与自身的硬件地址相绑定。
这样,在其后的过程中各节点可以通过分配的序号来作为节点标识,将序号添加到待传递的数据包中,而不用将自身的硬件地址(MAC地址)作为节点标识,将自身的MAC地址添加到待传递的数据包中。实际中,MAC地址通常为6个十六位进制数,MAC地址的数据量远大于分配的序号的数据量,由此,在数据传递过程中,通过位数较少的序号来替代MAC地址,可以减少数据传输量,在需要实时进行数据传递的场景下,可以大幅减少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压力。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的框图,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可以应用于根节点,该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810,用于获取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第一节点确定模块820,用于若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
切换模块830,用于将根节点切换连接到第一节点,并断开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还包括:
心跳包下发模块,用于基于与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下发心跳包,以使树状网络中接收到心跳包的各节点重新标记上行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还包括:
组建模块,用于组建树状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组建模块,包括:
信号收集单元,用于进行信号收集,获得信号强度数据,信号强度数据包括节点列表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主节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信号强度数据中根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选取一个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第一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
从节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信号强度数据,确定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
节点接入单元,用于基于根节点、主节点、和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节点接入,确定树状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节点确定单元,包括:
候选节点确定单元,用于针对待确定下一级节点的第一目标节点,在未确定层级的第一参考节点中确定出与第一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的候选节点;
参考节点集合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候选节点与第二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确定各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其中,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是未确定层级的第一参考节点中与候选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的集合;第二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候选节点外的节点;
下一级节点确定单元,用于将所对应参考节点集合中节点数量最多的第一数量个候选节点作为第一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收集单元,还用于:
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一搜索结果;第一搜索结果包括根节点与各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根据第一搜索结果,建立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并以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第二目标节点;
控制第二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二目标节点对应的第二搜索结果;第二搜索结果指示第二目标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三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第二目标节点外的节点;
根据第二搜索结果,确定第二目标节点的第一数量个下一级节点,并建立第二目标节点与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存在孤立的节点,则将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作为新的第二目标节点,并返回执行控制第二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二目标节点对应的第二搜索结果的步骤,直至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不存在孤立的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还包括:连接断开模块,用于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不存在孤立的节点,则断开节点列表中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组建模块还用于: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一搜索结果;第一搜索结果包括根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第一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根据第一搜索结果,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主节点;建立根节点与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将主节点作为第三目标节点,控制第三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根据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将未接入的节点中与第三目标节点之间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数量个节点作为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控制建立第三目标节点与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若节点列表中存在未接入的节点,则将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作为新的第三目标节点,并返回执行控制第三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的步骤,直至节点列表中的节点均接入树状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还包括:序号下发模块,用于向树状网络中除根节点外的节点下发对应分配的序号,以使各节点将对应的序号与自身的硬件地址相绑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确定模块820,还用于:在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将与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且信号强度最大的节点确定为第一节点。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作为本申请中树状网络中根节点的电子设备,其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用于执行本申请提供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
如图9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901,例如CPU,网络接口904,用户接口903,存储器905,通信总线902。其中,通信总线9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9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的,用户接口9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9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9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9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9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9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9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实现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的程序。
在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网络接口904主要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例如根节点的下一级节点等。用户接口9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9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905中存储的实现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的程序,并执行如上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所述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根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若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
将所述根节点切换连接到所述第一节点,并断开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包括:
在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将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且信号强度最大的节点确定为第一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根节点切换连接到所述第一节点,并断开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下发心跳包,以使所述树状网络中接收到所述心跳包的各节点重新标记上行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组建所述树状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建所述树状网络,包括:
进行信号收集,获得信号强度数据,所述信号强度数据包括节点列表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数据中所述根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选取一个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一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所述主节点;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是指所述节点列表中除所述根节点外的节点;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数据,确定所述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
基于所述根节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节点接入,确定所述树状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数据,确定所述主节点的各级从节点,包括:
针对待确定下一级节点的第一目标节点,在未确定层级的第一参考节点中确定出与所述第一目标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的候选节点;
根据各所述候选节点与第二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确定各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其中,所述候选节点的参考节点集合是所述未确定层级的第一参考节点中与所述候选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第二阈值的第一参考节点的集合;所述第二参考节点是指所述节点列表中除所述候选节点外的节点;
将所对应参考节点集合中节点数量最多的第一数量个候选节点作为所述第一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信号收集,获得信号强度数据,包括:
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一搜索结果;所述第一搜索结果包括所述根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搜索结果,建立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并以所述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第二目标节点;
控制所述第二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所述第二目标节点对应的第二搜索结果;所述第二搜索结果指示所述第二目标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所述第三参考节点是指所述节点列表中除所述第二目标节点外的节点;
根据所述第二搜索结果,确定所述第二目标节点的第一数量个下一级节点,并建立所述第二目标节点与所述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存在孤立的节点,则将所述第二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作为新的第二目标节点,并返回执行所述控制所述第二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所述第二目标节点对应的第二搜索结果的步骤,直至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不存在孤立的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信号收集,获得信号强度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节点列表中不存在孤立的节点,则断开节点列表中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建所述树状网络,包括:
进行设备搜索,获得第一搜索结果;所述第一搜索结果包括所述根节点与各第一参考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是指节点列表中除所述根节点外的节点;
根据所述第一搜索结果,将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参考节点作为所述主节点;
建立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将所述主节点作为第三目标节点,控制所述第三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所述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
根据所述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将未接入的节点中与所述第三目标节点之间信号强度最高的第一数量个节点作为所述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
控制建立所述第三目标节点与所述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若节点列表中存在未接入的节点,则将所述第三目标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作为新的第三目标节点,并返回执行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目标节点进行设备搜索,获得所述第三目标节点的搜索结果的步骤,直至节点列表中的节点均接入所述树状网络。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建所述树状网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树状网络中除所述根节点外的节点下发对应分配的序号,以使各节点将对应的序号与自身的硬件地址相绑定。
11.一种树状网络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状网络包括根节点、与所述根节点通信连接的主节点、和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根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
第一节点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则从所述主节点的至少一级从节点中,确定与所述根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一节点;
切换模块,用于将所述根节点切换连接到所述第一节点,并断开所述根节点与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580292.XA 2023-05-19 2023-05-19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6148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0292.XA CN116614861A (zh) 2023-05-19 2023-05-19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0292.XA CN116614861A (zh) 2023-05-19 2023-05-19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4861A true CN116614861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83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0292.XA Pending CN116614861A (zh) 2023-05-19 2023-05-19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1486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01020A1 (zh) 多终端协同工作的方法,终端设备以及多终端协同系统
CN108028802B (zh) 使用802.11ad技术来构建自组织网状网络
CN108024278B (zh) 一种移动性管理方法、用户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05392185B (zh) 一种智能设备的联网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177746B (zh) 网状结构型网络中的信道切换
US1152816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lementing gateway cooperation, IoT gateway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534914B (zh) 一种网络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CN111830844A (zh) 智能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智能家居控制面板
CN112261678B (zh) 一种适用于自组网的自适应跳频方法及系统
CN108370610A (zh) 密集网格网络中的干扰减轻
CN115866560A (zh) 无线回连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US9974063B2 (en) Radio network control method and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CN116095789B (zh)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链路动态优化方法
CN110009061B (zh)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ap自适应优化选择方法
CN116614861A (zh) 树状网络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93291B (zh) Tdma自组网及其构建方法、节点、存储介质
CN109819482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2433480B (zh)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设备
CN116847432A (zh) 一种子网融合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09081772A1 (ja) 接続ネットワーク及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CN113938983A (zh) 多链路终端及其执行链路交换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2026243A (zh) 用户设备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2188593B (zh) 无线配置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4867075B (zh) 无线网络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
CN113747421B (zh) 移动网络共享机制下的控制终端回归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