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76187A -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76187A
CN116576187A CN202310484666.8A CN202310484666A CN116576187A CN 116576187 A CN116576187 A CN 116576187A CN 202310484666 A CN202310484666 A CN 202310484666A CN 116576187 A CN116576187 A CN 116576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assembly
hinge
hinge assembly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846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志前
廖德亮
伍国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8466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761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76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761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90/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large containers
    • B65D90/02Wall construction
    • B65D90/08Interconnections of wall parts; Sealing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铰链装置包括第一铰链组件、第二铰链组件、第三铰链组件、第一锁定组件以及第二锁定组件,第二铰链组件绕第一轴线枢接至第一铰链组件;第三铰链组件绕第二轴线枢接至第二铰链组件;第一锁定组件在第一锁定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之间活动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第二锁定组件在第二锁定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之间活动连接至第三铰链组件,或者第二锁定组件在第二锁定位置和释第二解锁位置之间活动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本申请能够在端墙向竖立位置翻转操作的过程中,无需额外的操作即能实现对第一锁定组件或第二锁定组件的自动解锁和自动锁定,使得台架式集装箱的使用更加省力和高效。

Description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地涉及集装箱结构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台架式集装箱作为集装箱的一种,包括一个载货的底架,以及位于底架的两端的端墙。端墙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满足常规集装箱一样的起吊、堆码和运输需求。空箱时,将端墙折叠到底架上,多个折叠箱联挂在一起,构成一个模块,所占空间小,而且码头吊装次数少,空箱运输、存放及码头吊装等成本低。由此,端墙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可双向翻转端墙的台架式集装箱,端墙50通过铰链装置10枢接至底架30。铰链装置10多采用两套销轴滑锤机构实现折叠和外翻功能,如图1所示。此类结构的折叠箱需要手动操作滑锤11撞击移动销轴12,才能实现端墙50在竖直位置的锁定或解锁、折叠或外翻状态的切换,过程费时费力。存在由于人为疏忽而忘记将铰链锁定的情况,且不易发现,给后续的吊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铰链装置,用于台架式集装箱,所述铰链装置包括:
第一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底架;
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绕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
第三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绕第二轴线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其中,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到所述第四位置的枢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枢转方向相反;
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以及
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或者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使得:
在所述铰链装置安装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梁,
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释放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解锁位置,且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时,使得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外翻至所述底架的外部;
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锁定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锁定位置,且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时,使得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折叠至所述底架的上方。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铰链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锁定组件能够在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且在第二铰链组件朝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使得第一锁定组件脱离第一锁定位置,以允许第二铰链组件到达第二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锁定组件能够在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时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且在第三铰链组件朝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使得第二锁定组件脱离第二锁定位置,以允许第三铰链组件到达第四位置。本申请的目的在于保护一种三段式铰链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第二铰链组件设置在第一铰链组件和第二铰链组件之间。当端墙外翻作为装载坡道时,端墙通过第二铰链组件与第一铰链组件相连,外翻斜坡与底架装载平面的配合处不容易形成高度差,装载较为方便。而当端墙内向折叠时,端墙通过第三铰链组件翻转至底架平台上,第二轴线相对第一轴线稍高,折叠后,底架被允许设置的高度可以更高,从而有利于在保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减轻底架自重,降低成本。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铰链装置,用于台架式集装箱,所述铰链装置包括:
第一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底架;
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绕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
第三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绕第二轴线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其中,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到所述第四位置的枢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枢转方向相反;
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以及
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或者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使得:
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脱离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锁定位置以卡持在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组件枢转;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并且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或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脱离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锁定位置以卡持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之间,使得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枢转,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在所述铰链装置安装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梁,使得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竖立。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铰链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锁定组件能够在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且在第二铰链组件朝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使得第一锁定组件脱离第一锁定位置,以允许第二铰链组件到达第二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锁定组件能够在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时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且在第三铰链组件朝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使得第二锁定组件脱离第二锁定位置,以允许第三铰链组件到达第四位置。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铰链装置应用于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能够有助于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朝相反的两个方向枢转,同时,在端墙向竖立于底架的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实现第一锁定组件先后移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第一锁定位置,以及实现第二锁定组件先后移动至第二解锁位置和第二锁定位置,并且,第一锁定组件在端墙位于竖立于底架的位置时能够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在端墙位于竖立于底架的位置时能够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使得端墙的翻转操作更加方便和省力,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
可选地,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
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连接至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操作部用于在被施加第一操作力时带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偏离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和
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连接至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操作部用于在被施加第二操作力时带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偏离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
在所述第一操作部被解除所述第一操作力后,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在所述第二操作部被解除所述第二操作力后,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三轴线在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和所述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包括第一锁块,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之间,以限制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四轴线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和所述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包括第二锁块,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之间,以限制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配重件,所述第一支架绕所述第三轴线枢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锁块相连,所述第一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配重件和所述第一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一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施加自动回复力,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一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随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配重件,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四轴线可枢接地设置,所述第二锁块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和所述第二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为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提供自动回复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随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沿第一方向相反的两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
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之间,
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限位器,所述限位器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七轴线在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止挡位置的所述限位器用于向位于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的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施加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保持在所述第二解锁位置,
所述限位器包括限位操作部,所述限位操作部用于被操作以使得所述限位器在所述止挡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枢转。
可选地,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连锁器和同步连杆,所述连锁器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八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连锁器绕平行于所述第八轴线的第九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同步连杆的一端,所述同步连杆的另一端绕平行于所述第九轴线的第十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限位器,所述连锁器具有连锁挡杆,
当所述限位器位于所述止挡位置时,所述连锁挡杆抵接至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从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抵推所述连锁挡杆,以经由所述连锁器带动所述限位器向所述避让位置枢转。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配重件,所述第一支架绕所述第三轴线枢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锁块相连,所述第一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配重件和所述第一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一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施加自动回复力,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一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随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配重件,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四轴线可枢接地设置,所述第二锁块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和所述第二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为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提供自动回复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随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三铰链具有第三凸台,
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朝向背离彼此,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
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之间,
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球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定位球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第一定位球施加朝向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定位球的第一容纳孔,
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绕所述第三轴线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锁定位置、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第一手动解锁位置,当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手动解锁位置且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球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所述第一定位球的体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位球的体积的一半。
可选地,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球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定位球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第二定位球施加朝向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定位球的第二容纳孔,
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绕所述第四轴线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第二手动解锁位置,当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手动解锁位置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球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孔,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孔的所述第二定位球的体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定位球的体积的一半。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包括第一抵靠面和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构件,
所述第一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块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锁块带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之间;
所述第二凸台包括第二抵靠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三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二止挡构件,
所述第二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二锁块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块带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包括第一抵靠面和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构件,
所述第一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块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锁块带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之间;
所述第三凸台包括第三抵靠面和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三止挡构件,
所述第三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二锁块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块带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三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和同步轴,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四轴线枢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所述同步轴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锁块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且所述第二锁块位于所述第四轴线和所述同步轴之间,
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动连杆和定连杆,所述动连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同步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动连杆的第二端绕第五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定连杆的第一端,所述定连杆的第二端绕第六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五轴线和所述第六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
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定连杆和所述动连杆共同用于向所述第二支架施加作用力,以限制所述第二锁块朝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外部移动。
可选地,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连接至所述动连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限位构件连接至所述定连杆的第一端,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六轴线和所述第五轴线限定第一平面,所述第五轴线和所述同步轴的轴线限定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小于180°。
可选地,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具有第三尺寸;
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铰链组件的质心、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质心和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质心中的任意两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和所述第三尺寸中的最小者的一半。
可选地,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包括起吊孔板,所述起吊孔板开设有起吊孔,在所述铰链装置安装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所述起吊孔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朝上,以用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联挂。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台架式集装箱,所述台架式集装箱包括:
底架,所述底架包括端梁;
端墙;以及
如上述的铰链装置,所述第一铰链组件连接至所述底架,所述第三铰链组件连接至所述端墙,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端梁,使得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竖立,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使得:
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端墙能够从外翻至所述底架的外部的外翻位置向所述竖立位置枢转;
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端墙能够从折叠在所述底架的折叠位置向竖立在所述底架的竖立位置枢转。
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台架式集装箱,通过应用上述的铰链装置,在端墙从折叠位置向竖立位置以及从外翻位置向竖立位置的翻转操作的过程中,无需额外的操作即能实现对第一锁定组件或第二锁定组件的自动解锁和自动锁定,当端墙位于竖立位置时,第一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从而使得台架式集装箱的使用更加省力和高效。
附图说明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台架式集装箱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台架式集装箱的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端墙处于折叠位置;
图3为图2所示的台架式集装箱的另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端墙处于竖立位置;
图4为图2所示的台架式集装箱的再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端墙处于外翻位置;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的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6为图5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另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7为图5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8为图5至7所示的第三铰链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9为图5至7所示的第二铰链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10为图5至7所示的第一铰链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11为图7所示的第二锁定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12为图7所示的第一锁定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13为图7所示的限位器的立体视图;
图14为图7所示的连锁器的立体视图;
图15为图7所示的动连杆和定连杆的连接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16为图5所示的铰链装置的主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17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三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
图18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另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
图19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
图20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解锁位置,且限位器位于避让位置;
图21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解锁位置,且限位器位于止挡位置;
图22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解锁位置并抵接连锁挡杆,第二锁定组件即将从第二解锁位置向第二锁定位置移动,且限位器位于避让位置;
图23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解锁位置并抵接连锁挡杆,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且限位器位于避让位置;
图24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在第二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解锁位置和第一锁定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
图25为沿图16中的线A-A所截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一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
图26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的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27为图26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另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28为图26所示的铰链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
图29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第三铰链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30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第二铰链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31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第一铰链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32为图28所示的第二锁定组件的爆炸立体视图;
图33为图28所示的第一锁定组件的爆炸立体视图;
图34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
图35为沿图34中的线B-B所截的局部剖视图;
图36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另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手动解锁位置,且第二定位球位于第二容纳孔;
图37为沿图36中的线C-C所截的局部剖视图;
图38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大体位于第二解锁位置,且第二定位球脱离第二容纳孔;
图39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三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
图40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大体位于第二解锁位置,且第二定位球与第二容纳孔错开;
图41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手动解锁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且第一定位组件与第二容纳孔对齐;
图42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和第一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大体位于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且第一定位组件脱离第二容纳孔;以及
图43为图26至图28所示的铰链组件的再一个剖视图,其中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一位置,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一锁定组件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位于第二锁定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 铰链装置 11: 滑锤
12: 移动销轴 30: 底架
50: 端墙 100、200: 铰链装置
110、210: 第一铰链组件 110a、210a: 第一缺口
111、211: 第一止挡构件 112、212: 第一墙板
113: 底板 114: 下限位块
115: 底角件 120、220: 第二铰链组件
121、221: 第一凸台 121a、221a: 第一抵靠面
121b、221b: 第一支撑面 122: 第二凸台
122a: 第二抵靠面 122b: 第二支撑面
123: 上翼板 124: 下翼板
125: 外翼板 125b: 第二限位块
126: 内翼板 126b: 第一限位块
127: 腹板 130、230: 第三铰链组件
130a: 第二缺口 131: 第二止挡构件
132: 角柱底板 133: 第三墙板
134: 上限位块 135: 起吊孔板
140、240: 第二锁定组件 141、241: 第二锁块
141a: 耳轴 142、242: 第二支架
142a: 第二支架板 142a1: 第二锁定轴孔
142a2: 传动轴孔 142a3: 耳轴孔
142b: 同步轴 142c: 第二配重件
144: 动连杆 144a: 第一限位构件
145: 定连杆 145a: 第二限位构件
148、248: 第二操作部 149: 传动轴
150、250: 第一锁定组件 151、251: 第一锁块
152、252: 第一支架 152a: 第一支架板
152b: 第一面板 152c: 第一配重件
153、254: 第一操作部 160: 限位器
161: 限位挡杆 162: 限位操作部
163: 限位转盘 163a: 限位轴孔
163b: 第一连接孔 170: 连锁器
171: 连锁转盘 171a: 连锁轴孔
171b: 第二连接孔 172: 同步连杆
176: 连锁挡杆 214: 第一连挂角件
215: 底角件 220a: 第三缺口
220b: 第一容纳孔 222: 第三止挡构件
223: 第二墙板 224: 第二连挂角件
230a: 第二容纳孔 231: 第三凸台
231a: 第三抵靠面 231b: 第三支撑面
239: 堆码块 280: 第一定位组件
290: 第二定位组件 291: 第二定位球
292: 第二弹性件 293: 第二柱塞
300: 底架 500: 端墙
AX1: 第一轴线 AX2: 第二轴线
AX3: 第三轴线 AX4: 第四轴线
AX5: 第五轴线 AX6: 第六轴线
AX7: 第七轴线 AX8: 第八轴线
AX9: 第九轴线 AX10: 第十轴线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申请。
第一实施方式
参阅图2至图4,本申请提供一种铰链装置100。该铰链装置100用于将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500枢接至底架300。铰链装置100具有沿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二方向D2相反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沿第三方向D3相反的底端和顶端。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在铰链装置100应用于台架式集装箱的安装状态下,第一方向D1平行于台架式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且第一端比第二端更靠近底架30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部。第二方向D2平行于台架式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且第一侧比第二侧更靠近底架300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部。第三方向D3平行于台架式集装箱的高度方向,且顶端位于底端的上方。
如图5至图2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铰链装置100包括第一铰链组件110、第二铰链组件120、第三铰链组件130、第一锁定组件150和第二锁定组件140。
第一铰链组件110用于连接至台架式集装箱的底架300。
第二铰链组件120绕第一轴线AX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亦即,第二铰链组件120绕第一轴线AX1枢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且可以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枢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轴线AX1平行于第二方向D2。
第三铰链组件130用于连接至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500。第三铰链组件130绕第二轴线AX2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120。换言之,第三铰链组件130绕第二轴线AX2枢接至第二铰链组件120,且能够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120枢转至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第二轴线AX2平行于第一轴线AX1。其中,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的枢转方向与第二铰链组件120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枢转方向相反。
第一锁定组件150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在锁定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第一锁定位置和释放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换言之,第一锁定组件150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可移动地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移动至第一锁定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当第一锁定组件150位于第一锁定位置时,能够锁定第二铰链组件120,以限制第二铰链组件120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枢转。当第一锁定组件150位于第一解锁位置时,能够释放第二铰链组件120,从而允许第二铰链组件120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枢转。
第二锁定组件140可以是相对于第三铰链组件130在锁定第三铰链组件130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第三铰链组件130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第三铰链组件130。即,第二锁定组件140相对于第三铰链组件130可移动地连接至第三铰链组件130,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三铰链组件130移动至第二锁定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当第二锁定组件14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能够将第三铰链组件130锁定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以限制第三铰链组件130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120枢转。当第二锁定组件140位于第二解锁位置时,能够释放第三铰链组件130,从而允许第三铰链组件130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120枢转。
其中,铰链装置100构造为使得:
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二铰链组件120用于向第一锁定组件150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第一锁定组件150脱离第一锁定位置。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定组件150位于第一锁定位置以卡持在第一铰链组件110和第二铰链组件120之间,使得第二铰链组件120不能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枢转。在第三铰链组件130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枢转的过程中,第一锁定组件150始终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并且第一锁定组件150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比如,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二铰链组件120抵靠第一锁定组件150,以使得第一锁定组件150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直至第二铰链组件120移至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151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第一锁定位置。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定组件150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
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三铰链组件130或第二铰链组件120用于向第二锁定组件140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脱离第二锁定位置。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定组件14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以卡持在第三铰链组件130和第二铰链组件120之间,使得第三铰链组件130不能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120枢转。在第二铰链组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枢转的过程中,第二锁定组件140始终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并且第二锁定组件140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比如,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三铰链组件130抵靠第二锁定组件140,以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直至第三铰链组件130移至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定组件14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第二锁定位置。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定组件140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
在铰链装置100安装至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第一轴线AX1平行于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梁,使得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并且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端墙500相对于底架300竖立。
根据本申请的铰链装置100,通过设置第一锁定组件150能够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且在第二铰链组件120朝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使得第一锁定组件150脱离第一锁定位置,以允许第二铰链组件120到达第二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锁定组件140能够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且在第三铰链组件130朝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脱离第二锁定位置,以允许第三铰链组件130到达第四位置。在本申请的铰链装置100应用于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能够有助于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500朝相反的两个方向枢转,同时,在端墙500向竖立于底架300的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无需额外的人工操作即可实现第一锁定组件150先后移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第一锁定位置,以及实现第二锁定组件140先后移动至第二解锁位置和第二锁定位置,并且,第一锁定组件150在端墙500位于竖立于底架300的位置时能够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140在端墙500位于竖立于底架300的位置时能够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在台架式集装箱应用本申请的铰链装置100时,能够使得端墙500的翻转操作更加方便和省力,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本申请的目的在于保护一种三段式铰链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第二铰链组件120设置在第一铰链组件110和第二铰链组件120之间。当端墙500外翻作为装载坡道时,端墙500通过第二铰链组件120与第一铰链组件110相连,外翻后端墙500形成的斜坡与底架300的装载平面的配合处不容易形成高度差,装载较为方便。而当端墙500内向折叠时,端墙500通过第三铰链组件翻转至底架300上,第二轴线AX2相对第一轴线AX1稍高,折叠后,底架300被允许设置的高度可以更高,从而有利于在保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减轻底架300自重,降低成本。
参阅图5至图7、图11和图12,以及图16至图25,此外,铰链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操作部153和第二操作部148。第一操作部153连接至第一锁定组件150。第一操作部153用于在被施加第一操作力时带动第一锁定组件150移动,以使第一锁定组件150偏离第一锁定位置。此处的偏离也可以理解为脱离。即,第一操作部153在被用户操作时,能够带动第一锁定组件150脱离第一锁定位置而实现解锁。这里用于实现对第一锁定组件150进行手动解锁。第一锁定组件150在处于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可以是第一解锁位置也可以是其他位置。这里的解锁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二铰链组件120能够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枢转。第二操作部148连接至第二锁定组件140。第二操作部148用于在被施加第二操作力时带动第二锁定组件140移动,以使第二锁定组件140偏离第二锁定位置。即,第二操作部148在被用户操作时,能够带动第二锁定组件140脱离第二锁定位置而实现解锁。这里用于实现对第二锁定组件140进行手动解锁。第二锁定组件140在处于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可以是第一解锁位置也可以是其他位置。这里的解锁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三铰链组件130能够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120枢转。
其中,铰链装置100可以构造为:在第一操作部153被解除第一操作力后,第一锁定组件15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第一锁定位置。这样,在第一锁定组件15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在第二操作部148被解除第二操作力后,第二锁定组件14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第二锁定位置。这样,在第二锁定组件140未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
继续参阅图5至图7、图11和图12,以及图16至图25,例如,第一锁定组件150可以包括第一锁块151。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151卡持在第二铰链组件120和第一铰链组件110之间,以限制第二铰链组件120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锁定组件140可以包括第二锁块141。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块141卡持在第二铰链组件120和第三铰链组件130之间,以限制第三铰链组件130向第三位置移动。
再参阅图5至图7、图11和图12,以及图16至图25,进一步地,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铰链组件120和第一铰链组件110之间形成第一卡槽。此时,第一锁块151卡入第一卡槽,从而阻止第二铰链组件120向第一位置移动。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铰链组件120和第三铰链组件130之间形成第二卡槽。此时,第二锁块141卡入第二卡槽内,从而阻止第三铰链组件130向第三位置移动。
参阅图5至图25,例如,第一锁定组件150绕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第三轴线AX3在第一锁定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即,第一锁定组件150绕第三轴线AX3枢转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并且能够枢转至第一锁定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锁定组件140绕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第四轴线AX4在第二锁定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三铰链组件130。亦即,第二锁定组件140绕第四轴线AX4枢转连接至第三铰链组件130并且能够枢转至第二锁定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第二铰链组件120可以包括第一凸台121和第二凸台122。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凸台121和第二凸台122分别位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沿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两侧。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一轴线AX1。第一轴线AX1平行于第二方向D2。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151卡持在第一凸台121和第一铰链组件110之间。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块141卡持在第二凸台122和第三铰链组件130之间。
继续参阅图5至图25,进一步地,第一凸台121可以包括第一抵靠面121a和第一支撑面121b。第一铰链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一止挡构件111。第一抵靠面121a用于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第一锁块151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第一锁块151带动第一锁定组件150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换言之,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沿朝向铰链装置100的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抵靠面121a沿第三方向D3至顶端的距离逐渐减小。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一抵靠面121a抵推第一锁块151以使得第一锁块151带动第一锁定组件150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151卡持在第一支撑面121b和第一止挡构件111之间。此时,第一支撑面121b和第一止挡构件111之间形成第一卡槽。
第二凸台122可以包括第二抵靠面122a和第二支撑面122b。第三铰链组件130还可以包括第二止挡构件131。第二抵靠面122a用于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第二锁块141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第二锁块141带动第二锁定组件140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换言之,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沿朝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二抵靠面122a沿第三方向D3至顶端的距离逐渐增大。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二抵靠面122a抵推第二锁块141以使得第二锁块141带动第二锁定组件140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块141卡持在第二支撑面122b和第一止挡构件111之间。此时,第二支撑面122b和第一止挡构件111之间形成第二卡槽。
再参阅图5至图25,进一步地,第一铰链组件110可以包括靠近第一端设置的第一缺口110a。第一止挡构件111位于第一缺口110a且沿第三方向D3靠近顶端设置。第一止挡构件111具有第一止挡面。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止挡面与第一支撑面121b之间形成第一卡槽。位于第一解锁位置的第一锁块151比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第一锁块151更远离第二端。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沿靠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支撑面121b和第一止挡面的沿第三方向D3的距离增大。比如,在朝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止挡面沿第三方向D3至顶端的距离逐渐减小。亦即,在朝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止挡面向上倾斜。第三铰链组件130可以包括靠近第二端设置的第二缺口130a。第二止挡构件131位于第二缺口130a且沿第三方向D3远离顶端设置。第二止挡构件131具有第二止挡面。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支撑面122b和第二止挡面之间形成第二卡槽。第二锁块141在位于第二解锁位置时比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更远离第一端。位于第二解锁位置的第二锁块141比位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第二锁块141更远离第一端,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在沿远离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二支撑面122b和第二止挡面的沿第三方向D3的距离增大。比如,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在远离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二止挡面沿第三方向D3至顶端的距离增大。即,在远离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二止挡面朝下倾斜。
参阅图5至图7、图13以及图16至图25,此外,铰链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限位器160。限位器160绕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第七轴线AX7在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止挡位置的限位器160用于向位于第二解锁位置的第二锁定组件140施加作用力,以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保持在第二解锁位置。位于避让位置的限位器160脱离第二锁定组件140,即此时的限位器160位于第二锁定组件140的回转范围以外,从而解除对第二锁定组件140的枢转的限制,进而允许第二锁定组件14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向第二锁定位置枢转。限位器160可以包括限位操作部162。限位操作部162用于被操作以使得限位器160在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枢转。用户通过操作限位操作部162能够实现操作限位器160以使得限位器160绕第七轴线AX7枢转。
参阅图5至图7、图13和图14,以及图16至图25,此外,铰链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连锁器170和同步连杆172。连锁器170绕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第八轴线AX8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120。连锁器170绕平行于第八轴线AX8的第九轴线AX9可枢转地连接至同步连杆172的一端。同步连杆172的另一端绕平行于第九轴线AX9的第十轴线AX10可枢转地连接至限位器160。连锁器170具有连锁挡杆176。
当限位器160位于止挡位置时,连锁挡杆176抵接至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第一锁定组件150。在第一锁定组件150从第一锁定位置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锁定组件150抵推连锁挡杆176,以经由连锁器170带动限位器160向避让位置枢转,从而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脱离限位器160的限制而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朝第二锁定位置移动。这里用于在对第一锁定组件150进行解锁的同时确保第二锁定组件140回到第二锁定位置或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当撤去或解除施加在第一锁定组件150上的外部作用力之后,第一锁定组件150可以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一锁定位置。当第一锁定组件150位于第一锁定位置时,通过向第二锁定组件140施加外部作用力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朝第二解锁位置移动时,第一锁定组件15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
参阅图7、图12以及图16至图25,此外,第一锁定组件150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架152和第一配重件152c。第一支架152绕第三轴线AX3枢接至第一铰链组件110。第一支架152与第一锁块151相连。第一配重件152c连接至第一支架152。第一配重件152c和第一锁块151分别位于第三轴线AX3的两侧。第一配重件152c用于在第一铰链组件11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第一锁定组件150施加自动回复力,使得第一锁定组件150朝第一锁定位置枢转。当第二铰链组件120移至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151随第一锁定组件15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第一锁定位置。这里是通过在第一支架152增加第一配重件152c,使得第一锁定组件150的重心位于第三轴线AX3的设置第一配重件152c的一侧,在未施加外部作用力时,第一锁定组件15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重件152c可以由其他弹性件代替,以向第一锁定组件150施加弹性的自动回复力,从而使得第一锁定组件150朝第一锁定位置移动。
参阅图7、图11和图15,以及图16至图25,此外,第二锁定组件140可以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架142和同步轴142b。第二支架142绕第四轴线AX4枢接至第三铰链组件130。同步轴142b连接至第二支架142。第二锁块141可活动地连接至第二支架142。且第二锁块141位于第四轴线AX4和同步轴142b之间。铰链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动连杆144和定连杆145。动连杆144的第一端通过同步轴142b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支架142。动连杆144的第二端绕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第五轴线AX5可枢转地连接至定连杆145的第一端。定连杆145的第二端绕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第六轴线AX6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120。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三位置时,定连杆145和动连杆144共同用于向第二支架142施加作用力,以限制第二锁块141朝第三铰链组件130的外部移动。在铰链装置100应用于台架式集装箱的安装状态下,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三位置时,端墙500位于折叠位置。动连杆144和定连杆145对第二锁定组件140施加的作用力能够阻止第二锁块141凸出于第三铰链组件130,从而减少折叠状态下的台架式集装箱在堆码时相互干涉,进而便于折叠状态下的台架式集装箱堆码连挂在一起。
参阅图7、图15以及图16至图25,此外,铰链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构件144a和第二限位构件145a。第一限位构件144a连接至动连杆144的第二端。第二限位构件145a连接至定连杆145的第一端,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三位置时,第六轴线AX6和第五轴线AX5限定第一平面,第五轴线AX5和同步轴142b的轴线限定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夹角小于180°(如图17所示),且此处的夹角背离第二锁块141。这里是为了确保动连杆144和定连杆145能够在更长的使用周期内的实现其功能。即,每当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三位置时,动连杆144和定连杆145对第二锁定组件140共同施加的作用力能够可靠阻止第二锁块141凸出于第三铰链组件130。
参阅图7、图11以及图16至图25,进一步地,第二锁定组件140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架142和第二配重件142c。第二支架142绕第四轴线AX4可枢接地设置。第二锁块141可活动地连接至第二支架142。第二配重件142c连接至第二支架142。第二配重件142c和第二锁块141分别位于第四轴线AX4的两侧。第二配重件142c用于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为第二锁定组件140提供自动回复力,以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朝第二锁定位置枢转。当第三铰链组件130移至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块141随第二锁定组件140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第二锁定位置。第二锁块141在第二锁定组件140位于第二解锁位置时的位置比在第二锁定组件14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的位置更远离第三铰链组件130的内部。这里通过增设第二配重件142c调整第二锁定组件140的重心,从而利用第二锁定组件140的自身重力作用而使得自身向第二锁定位置自动复位。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选用弹性件代替第二配重件142c,弹性件连接至第二锁定组件140和第三铰链组件130,从而向第二锁定组件140施加弹性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二锁定组件140在未受到外部作用力的作用时自动向第二锁定位置复位。
在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方向上,第一铰链组件110具有第一尺寸,第二铰链组件120具有第二尺寸,第三铰链组件130具有第三尺寸。在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方向上,第一铰链组件110的质心、第二铰链组件120的质心和第三铰链组件130的质心中的任意两者的距离,小于第一尺寸、第二尺寸和第三尺寸中的最小者的一半。这里是为了使得铰链装置100在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方向的装配结构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更加紧凑,从而有助于减小铰链装置100在第二方向D2的尺寸。
下面再参照图5至图25示出的例子,进一步阐述本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100。
如图5至图7所示,铰链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三铰链组件130、第一铰链组件110、第二铰链组件120、第二锁定组件140、第一锁定组件150、限位器160、连锁器170、上连杆组、同步连杆172。第三铰链组件130铰接到第二铰链组件120上部,第二铰链组件120下部铰接到第一铰链组件110。
如图8所示,第三铰链组件130可以包括第三墙板133、角柱底板132、封板、起吊孔板135以及上限位块134。第三铰链组件130大体构造为一开口的盒子。角柱底板132与端墙500的角柱底部固接。在两第三墙板133上分别设置一对共轴线的轴承,一对共轴线的支架轴孔。第三墙板133由两层钢板组成,内层在封板与起吊孔板之间开一缺口以构成第二缺口130a。外层钢板封闭缺口外侧,缺口下部设置第二止挡构件131,由此在第三墙板133、第二止挡构件131以及外层钢板在缺口处形成一个滑槽。起吊孔板135设有一个标准的起吊孔。该起吊孔在端墙位于折叠位置时朝上,用于集装箱联挂。上限位块134可加强第三墙板133的边缘同时设有“U”型开口(如图16所示)以避让第二铰链组件120。
如图9所示,第二铰链组件120可以包括上翼板123、外翼板125、第一限位块126b、第一铰链轴承、下翼板124、内翼板126、第二限位块125b、第三铰链轴承和腹板127。第二铰链组件120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将各部分焊接成一体。腹板127内陷形成一凹槽并设用于装配限位器160的轴孔、用于装配连锁器170的轴孔。第一限位块126b、第二限位块125b分别与上限位块134、下限位块114接触时,限制第二铰链组件120和第三铰链组件130的相对转角,使端墙500可在解锁时利用自重保持竖立。内翼板126、外翼板125分别设置一凸台及斜面,第二止挡构件131、第一止挡构件111与对应的凸台彼此构成卡槽,嵌入锁块后可锁定对应铰链的转动。
如图10所示,第一铰链组件110可以包括底角件115、底板113、第一墙板112和下限位块114。第一铰链组件110大体构造为一前后对开的盒子。在两第一墙板112上分别设置一对共轴线的轴承,一对共轴线的支架轴孔。在下限位块114下部连接一第一止挡构件111。下限位块114可加强第一墙板112边缘同时设有“U”型开口以避让第二铰链组件120。第一铰链组件110底板113一侧与底架300的底侧梁端部连接,底角件115无侧孔的一侧与底架300的端梁端部连接。
如图11所示,第二锁定组件140分为第二锁块141、第二支架142两部分。第二锁块141设有一对耳轴141a。耳轴141a在第二支架板142a的耳轴孔142a3内,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板142a自由转动或平移。耳轴孔142a3可以构造为条形孔,比如长圆孔。第二锁块141装配至第三铰链组件130的滑槽内,可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移动和转动。第二支架142包括一对第二支架板142a、配重块152c及同步轴142b,同步轴142b将两第二支架板142a的上部连接,使其上端保持同轴。其中靠近铰链装置100的第一侧的第二支架板142a的轴孔作为传动轴孔142a2,传动轴孔142a2可以构造为条形孔或方孔。另一块第二支架板142a的轴孔作为第二锁定轴孔142a1,第二锁定轴孔142a1可以构造为圆孔。第二锁定轴孔142a1和传动轴孔142a2共轴线并铰接到第三铰链组件130的支架轴孔位置。轴端为方头的传动轴149穿过第三墙板133分别连接至第二支架板142a的条形孔和作为第二操作部148的脚踏(如图5),摇转脚踏可带动第二支架142转动。
如图12所示,第一锁定组件150分为第一锁块151、第一支架152两部分。第一锁块151设防脱螺栓,形成一个凸台。第一支架152包括两块第一支架板152a、第一面板152b、第一连接部。第一支架板152a的下部延伸出支撑面,与第一铰链组件110的底角件115接触形成支撑。第一支架板152a的上部设有限位面,用于限制第一支架152的向外翻转角度。第一支架板152a还设有卡槽,将第一锁块151置于其中,可在有限范围内自由移动和转动。卡槽的下方设支架轴孔与铰接到第一铰链组件110的第一支架152轴孔位置,第一支架板152a向后水平延伸出脚踏作为第一操作部153。第一连接部在脚踏位置连接两块第一支架板152a。第一面板152b设有防脱卡槽,第一锁块151的凸台嵌入卡槽中,可防止第一锁块151与第一支架152分离。
如图13所示,限位器160可以包括限位转盘163、限位操作部162和限位挡杆161。限位操作部162和限位挡杆161与限位转盘163连接且轴向固定,以防止脱出。限位转盘163上设有限位轴孔163a,通过销轴连接到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用于安装限位器160的轴孔。限位转盘163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孔163b,用于通过销轴连接同步连杆172的一端(图17)。
如图14所示,连锁器170包括连锁转盘171和连锁挡杆176。连锁转盘171上设有连锁轴孔171a,通过销轴连接到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用于安装连锁器170的轴孔。连锁转盘171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171b,用于通过销轴连接同步连杆172的另一端(图17)。
如图15所示,上连杆组可以包括动连杆144和定连杆145。动连杆144与定连杆145通过销轴铰接。其中铰接点的动连杆144的端部设限位凸台以构成第一限位构件144a。定连杆145设置限位螺栓以构成第二限位构件145a,以此限制动连杆144两端的轴线所在平面和定连杆145两端的轴线所在平面的夹角不大于180°(图16。动连杆144的另一端铰接到第二支架142的同步轴142b。定连杆145的另一端铰接到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用于安装定连杆145的轴孔。
当端墙500处于折叠状态时,如图2所示,端墙500叠放在底架300上,由于端墙500重量远大于第三铰链组件130,使铰链装置100各部件的状态可保持如图17所示。以第二支架142转轴为旋转轴,第二支架142的自重产生的转矩大于第二锁块141自重产生转矩,第二锁块141具有向上运动的驱动力,为防止第二锁块141突出起吊孔板的上平面,设置了上连杆组将第二支架142的同步轴142b端与第二铰链组件120连接,以提供额外的下拉力和限位将第二锁块141维持在图示位置。在端墙500竖起时,第二支架142同步轴142b与第二铰链组件120上连杆组转轴的距离逐步减少,上连杆组需要可折叠或可伸缩以适应这一变化,本实施例选用了对加工装配要求较低的折叠式方案。为使上连杆组可以在端墙500竖起时同步向合适的方向折叠收纳,动连杆144两端的轴线所在平面和定连杆145两端的轴线所在平面的夹角不大于180°,因此在上连杆组的铰接点设置了限位。由于定连杆145与第二铰链组件120上用于枢接第三铰链组件130的轴承处于同一平面,为避免两者干涉,定连杆145设置成曲杆。
第一锁定组件150、限位器160、连锁器170均在自重作用下安定在图17所示的位置,此时第一铰链组件110限位块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下限位块接触,第二铰链组件120相对于第一铰链组件1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到极限位置,同时第一锁块151嵌入第一铰链组件110垫块与第二铰链组件120下凸台组成的卡槽内,使第一铰链组件110位于锁定状态,不会与第二铰链组件120发生相对转动。
在端墙500竖起过程中,即将进入竖立位置时,如图18所示,第二铰链组件120的上斜面与第二锁块141接触并挤压,将其推离锁定位置,当端墙500完全竖直时,第三铰链组件130的限位块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上限位块接触,第三铰链组件130旋转至极限位置,第二铰链组件120的上凸台与第三铰链组件130的垫块构成了一个卡槽。第二锁块141越过第二铰链组件120的上凸台,此时第二支架142的重心在转轴的另一侧,可提供一个顺时针的转矩使第二支架14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锁块141滑入卡槽内,即可锁定第三铰链组件13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相对转动(图19)。
当需要解除第三铰链组件13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锁定时,拨动第二锁定组件140脚踏,使第二支架142按图20所示方向转动到极限位置,然后限位器160将在自重作用下沿顺时针转动,将限位器160档杆转动到第二支架142的下方形成支撑,释放脚踏后,第二锁定组件140将保持在解锁状态,如图21所示。此时可执行端墙500的折叠操作。在图21所示状态下向左拨动限位器160手柄,限位器160档杆移出第二支架142的下方,第二支架142在自重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将第二锁块141重新带入锁定位置,使第三铰链组件13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锁定(如图20所示)。
接图21,若此时给第一支架152脚踏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可使第一支架152按图22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到极限位置,此时第一支架152将第一锁块151推离锁定位置,第一铰链组件11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解锁。同时第一支架152与连锁器170档杆接触,并推动限位器160绕轴转动,连锁器170再由下连杆驱动限位器160向逆时针转动,限位器160档杆移出第二支架142的下方,第二支架142在自重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将第二锁块141重新带入锁定位置,使第三铰链组件13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锁定(如图23所示)。
在图23的状态下保持第一支架152的作用力,即保持第一铰链组件11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解锁状态,可将端墙500向外翻转,如图24和图25所示。此时,第二锁定组件140整体的重心始终可以产生一个顺时针旋转的转矩,使得第二锁块141始终保持在锁定位置,维持第三铰链组件13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在端墙500外翻时的锁定状态。
在端墙500从外翻状态竖起过程中,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第一抵靠面121a与第一锁块151接触(如图24所示)并将其推离锁定位置。当端墙500完全竖立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铰链组件110的下限位块接触,第二铰链组件120旋转至极限位置。同时第一铰链组件110的第一止挡构件111与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第一凸台121构成一个卡槽,第一锁块151绕过第二铰链组件120的第一凸台121,第一支架152在自重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并将第一锁块151推入卡槽内,使第一铰链组件110与第二铰链组件120锁定(如图19所示)。
可选地,第二止挡构件131、第一止挡构件111可倾斜设置,使得用于容纳锁块的卡槽形成外宽内窄的结构。同时把第一锁块151与第一止挡构件111的接触面以及第二锁块141与第二止挡构件131的接触面设计成与角度匹配的斜面,可更有利于锁块从解锁位置进入锁定位置。
从图22和图23可容易观察到,若将第一支架152和连锁器170稍作改动,令第一支架152到达极限位置前将限位挡杆161推离第二支架142的下方。且当在第一支架152到达极限位置时,连锁器170档杆将在连锁器170和限位器160的自重作用下转动到第一支架152的下方,即可不依靠外力的持续作用也能维持第一支架152翻转,使第一锁定组件150保持在解锁状态。需要重新锁定第一锁定组件150时,向图23所示的右方拨动限位操作部162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将着重阐述如下不同之处。
如图26至图4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定组件240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220在锁定第三铰链组件230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第三铰链组件230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220。即,第二锁定组件240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220可移动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220,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220移动至第二锁定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当第二锁定组件240位于第二锁定位置时,能够将第三铰链组件230锁定在第二铰链组件220,以限制第三铰链组件230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220枢转。当第二锁定组件240位于第二解锁位置时,能够释放第三铰链组件230,从而允许第三铰链组件230相对于第二铰链组件220枢转。
参阅图26至图28,例如,第一锁定组件250绕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第三轴线AX3在第一锁定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铰链组件210。第二锁定组件240绕平行于第一轴线AX1的第四轴线AX4在第二锁定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铰链组件220。第二铰链组件220可以包括第一凸台221。第三铰链具有第三凸台231。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2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凸台221和第三凸台231分别沿第一方向D1的朝向背离彼此,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一轴线AX1。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251卡持在第一凸台221和第一铰链组件210之间。此时,第一凸台221和第一铰链组件210之间形成第一卡槽,以允许卡入第一锁块251。当第三铰链组件2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块241卡持在第三凸台231和第二铰链组件220之间。此时,第三凸台231和第二铰链组件220之间形成第二卡槽,以允许卡入第二锁块241。
参阅图26至图43,进一步地,第一凸台221可以包括第一抵靠面221a和第一支撑面221b。第一铰链组件210还可以包括第一止挡构件211。第一抵靠面221a用于在第二铰链组件2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第一锁块251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第一锁块251带动第一锁定组件250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换言之,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沿朝向铰链装置的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抵靠面221a沿第三方向D3至顶端的距离逐渐减小。在第二铰链组件2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一抵靠面221a抵推第一锁块251以使得第一锁块251带动第一锁定组件250向第一解锁位置移动。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块251卡持在第一支撑面221b和第一止挡构件211之间。此时,第一支撑面221b和第一止挡构件211之间形成第一卡槽。
第三凸台231可以包括第三抵靠面231a和第三支撑面231b。第三铰链组件230还可以包括第三止挡构件222。第三抵靠面231a用于在第三铰链组件2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第二锁块241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第二锁块241带动第二锁定组件240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换言之,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位于第四位置时,在沿朝向铰链装置的第二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三抵靠面231a沿第三方向D3至铰链装置的顶端的距离减小。在第三铰链组件2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第三抵靠面231a抵推第二锁块241以使得第二锁块241带动第二锁定组件240向第二解锁位置移动。第三止挡构件222具有第三止挡面。当第三铰链组件2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锁块241卡持在第三支撑面231b和第三止挡棉之间形成的第二卡槽内。
参阅图26至图31以及图34至图43,例如,进一步地,第一铰链组件210可以包括靠近第一端设置的第一缺口210a。第一止挡构件211位于第一缺口210a且沿第三方向D3靠近顶端设置。第一止挡构件211具有第一止挡面。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止挡面与第一支撑面221b之间形成第一卡槽。位于第一解锁位置的第一锁块251比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第一锁块251更远离第二端。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沿靠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支撑面221b和第一止挡面的沿第三方向D3的距离增大。比如,在朝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止挡面沿第三方向D3至顶端的距离逐渐减小。亦即,在朝向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一止挡面向上倾斜。
第二铰链组件220还可以包括第三缺口220a。第二止挡构件位于第三缺口220a且沿第三方向D3靠近铰链装置的顶端设置。位于第二解锁位置的第二锁块241比位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第二锁块241更远离第一端。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230位于第四位置时,在远离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三支撑面231b沿第三方向D3至第三止挡面的距离增大。当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230位于第四位置时,在远离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三止挡面沿第三方向D3至铰链装置的顶端的距离逐渐减小。即,在远离第一端的第一方向D1上,第三止挡面朝下倾斜。
参阅图27至图30以及图32至图43,此外,铰链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定位组件280。第一定位组件280连接至第一锁定组件250。第一定位组件280可以包括第一定位球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定位球沿第二方向D2可移动地设置。第一弹性件用于向第一定位球施加朝向第二铰链组件220的弹性作用力。第二铰链组件220包括用于容纳第一定位球的第一容纳孔220b。在第一锁定组件250绕第三轴线AX3枢转的过程中,第一锁定组件250依次经过上述的第一锁定位置、上述的第一解锁位置、第一手动解锁位置。当第一锁定组件250位于第一手动解锁位置且第二铰链组件2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定位球部分地位于第一容纳孔220b。且此时,位于第一容纳孔220b的第一定位球的体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定位球的体积的一半。
参阅图27、图28、图30以及图33至图43,此外,铰链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定位组件290。第二定位组件290连接至第二锁定组件240。第二定位组件290可以包括第二定位球291和第二弹性件292。第二定位球291沿第二方向D2可移动地设置。第二弹性件292用于向第二定位球291施加朝向第三铰链组件230的弹性作用力。第三铰链组件23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第二定位球291的第二容纳孔230a。在第二锁定组件240绕第四轴线AX4枢转的过程中,第二锁定组件240依次经过上述的第二锁定位置、上述的第二解锁位置、第二手动解锁位置。当第二锁定组件240位于第二手动解锁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230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定位球291部分地位于第二容纳孔230a。且此时,位于第二容纳孔230a的第二定位球291的体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定位球291的体积的一半。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二铰链组件220的上半部份由实腹结构改为中空的半开盒式结构(如图30所示),第三铰链组件230由半开的盒式结构改为实腹结构(如图29所示),并插入第二铰链组件220的墙板之间(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锁定组件250、第二锁定组件2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锁定组件250原理和功能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操作部248可以向内折叠收纳,使其不突出集装箱的外轮廓。取消了限位器、连锁器以及附属的连杆,以简化结构。详细描述如下:
如图26所示,是铰链装置内侧面轴测图,铰链装置包括第三铰链组件230、第二铰链组件220、第一铰链组件210、堆码块239、第二锁定组件240、第一锁定组件250,其中还包括连接第三铰链组件230和第二铰链组件220的第三铰链转轴,连接第二铰链组件220和第一铰链组件210的第一铰链转轴,连接第二铰链组件220和第二锁定组件240的第二锁定转轴,连接第一铰链组件210和第一锁定组件250的第一锁定转轴,以上所提及的转轴都有枢转的功能,第三铰链组件230依靠第三铰链转轴和第二锁定组件240的锁紧作用,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第二铰链组件220依靠第一铰链转轴和第一锁定组件250的锁紧作用,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堆码块239用于限制第二铰链组件220其中一个方向的转动。
如图27和图28所示,是铰链装置外侧面轴测图和铰链装置内部结构轴测图,除了图26所能看到的结构外,其中还包含有第二操作部248和第一操作部254,其中的第二操作部248和第一操作部254为可折叠的结构,图示中第二操作部248为折叠状态,第一操作部254为竖直状态,其目的是手柄在自由状态受重力作用处于折叠状态,不会超出箱体的外侧面,第二操作部248尾部设计为倾斜向集装箱的外端,另外需要申明,手柄不一定是需要设置在外侧,根据实际操作需要,可设置在内侧、外端或者内端。第二操作部248与第二锁定组件240连接,可带动其运动,第一操作部254与第一锁定组件250连接,可带动其运动。
如图29所示,是第三铰链组件230结构图,其结构包含第三铰链销轴孔、第二容纳孔230a、第三凸台231,其中第三凸台231包含有第三支撑面231b和第三抵靠面231a,第三铰链销轴孔用于安装第三铰链转轴。
如图30所示,是第二铰链组件220结构图,其结构包括第二铰链组件上部、第二铰链组件下部、第二铰链连接板,其第二铰链组件上部宽度较宽,第二铰链下部宽度较窄,其两部位通过第二铰链连接板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部装。第二铰链上部包括第二墙板223、第二连挂角件224、第三止挡构件222,第二墙板223包含有第二铰链上部销轴孔用于安装第三铰链转轴,第二铰链组件220托架孔用于安装第二锁定转轴,第二墙板223包含有第二避让孔,第二避让孔用于避让第二操作部248。第二铰链组件下部包含有第二铰链组件下部销轴孔、第一容纳孔220b、第一凸台221,第二铰链组件下部销轴孔用于安装第一铰链转轴,其中第一凸台221包含第二铰链组件220支撑面和第二铰链组件220抵靠面。
如图31所示,是第一铰链组件210结构图,其结构包含第一墙板212、第一连挂角件214、第一止挡构件211,第一墙板212包含有第一铰链销轴孔用于安装第一铰链转轴和第一锁定转轴孔用于安装第一锁定转轴,第一墙板212包含有第一避让孔,第一避让孔用于避让第一操作部254。
如图32所示,是第二锁定组件240结构图,其中包含有第二支架242、第二锁块241、第二锁轴。第二支架242保留第二外边板、第二内边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第二外边板和第二内边板均设置有第二锁轴孔、第二锁定转轴孔以及第二定位组件290。第二外边板还包含第二操作容纳孔,用于安装第二操作部248。第二锁块241安装在第二外边板和第二内边板之间。第二锁轴分别穿过第二外边板的第二锁轴孔、第二锁块241、第二内边板的第二锁轴孔,并且与第二锁块241固定连接,这样第二锁块241和第二锁轴卡持在两个第二锁轴孔之间并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如图33所示,是第一锁定组件250结构图,其中包含有第一支架252、第一锁块251、第一锁块251锁轴。第一支架252包括第一外边板、第一内边板以及第一连接板。其中第一外边板和第一内边板均设置有第一锁轴孔、第一锁定转轴孔以及第一定位组件280。第一外边板还包含第一操作容纳孔,用于安装第一操作部254。第一锁块251安装在第一外边板和第一内边板之间。第一锁轴分别穿过第一外边板的第一锁轴孔、第一锁块251、第一内边板的第一锁轴孔,并且与第一锁块251固定连接,这样第一锁块251和第一锁轴卡持在两个第一锁轴孔之间并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如图34所示,图中第二锁块241卡持在第三止挡构件222和第三凸台231之间。堆码块239挨靠在第二连挂角件224上。第二铰链组件220上不能绕第三铰链转轴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第一锁块251卡持在第一止挡构件211和第一凸台221之间。第二铰链组件220的第二铰链连接板挨靠在第一连挂角件214上。第二铰链组件220不能绕第一铰链转轴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第二铰链组件位于第二位置,且第三铰链组件位于第四位置,即铰链装置整体为竖直状态,其第三铰链组件230能够承受沿铰链装置的第一方向D1的力。
如图35所示,为第二定位组件290与第二容纳孔230a错开的状态示意图,此图为图34的B-B剖视图。第二定位组件290包含第二定位球291、第二弹性件292和第二柱塞293。图示中的第二定位组件290是安装在第二锁定组件240的第二支架242的外边板,第二定位球291在第二弹性件292的弹性力作用下抵靠在第三铰链组件230的侧面。受抵靠力的影响,用来构成第二弹性件292的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二定位球291相对于第三铰链组件230的运动产生极小的摩擦力。
如图36所示,通过操作第二操作部248,使得第二锁定组件240沿第二锁定转轴顺时针翻转,第二锁块241脱离第三止挡构件222和第三凸台231所形成的空腔,解除了第三铰链组件230逆时针旋转的限制,此状态为第二锁定组件240解锁状态。
如图37所示,为第二定位组件290与第二容纳孔230a对齐的状态示意图,此图为图36的C-C剖视图,此时由于第二锁定组件240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当第二定位球291运动到第二容纳孔230a位置时,第二定位球291受第二弹性件292的作用,伸入到第二容纳孔230a里面。并且,此时第二定位球291受到第二容纳孔230a切线向上的力作用,支撑起整个第二锁定组件240,克服了第二锁定组件240的重力作用,使得第二锁定组件240能够保持在图36所示的解锁状态。
如图38和图39所示,为第三铰链组件230内翻-第二锁定组件240手动解锁和第三铰链组件230内翻-第二锁定组件240锁定示意图,此为一个连续的过程,第三铰链组件230绕第三铰链转轴逆时针旋转90度,球头柱塞逐渐脱离第二容纳孔230a,其向上的作用力对应的消失,由于第二锁定组件240的重心位于第二锁定转轴中心的内端,受重力的影响,第二锁定组件240绕第二锁定转轴旋转回复到锁紧状态,第二锁定组件240被第二铰链连接板所支撑。
继续参照图34、图36、图38和图39,另外再参照图40为第三铰链组件230内翻-第二锁定组件240自动解锁示意图,其正向过程是从托架解锁到第三铰链组件230翻转折叠的过程,反向过程是第三铰链组件230从折叠状态竖起来,图示顺序为图39、图38、图40、图34,此时当第三铰链组件230快要到达第四位置时,第三抵靠面231a挤压第二锁块241,迫使第二锁定组件240绕第二锁定转轴顺时针旋转,直到第二锁块241脱离第三凸台231不再受挤压,第二锁定组件240受重力的影响,绕第二锁定转轴逆时针旋转回位,由于第二锁块241是处于一个有一定活动量的状态,第三铰链组件230到达第四位置时,锁块受托架的翻转作用,回落到第三凸台231和第三止挡构件222所形成的空腔内,回复到图34所示的锁定状态。
对比图36和图40,都是第二锁定组件240解锁的状态,图36的第二锁定组件240解锁是通过操作第二操作部248使得第二锁定组件240翻转所形成的解锁,第二锁块241明显的远离第三凸台231,并且球头柱塞能够到达第二容纳孔230a的位置,是手动解锁,图40的第二锁定组件240解锁是通过第三抵靠面231a挤压第二锁块241迫使第二锁定组件240翻转所形成的解锁,由于第二锁定组件240受重力影响一直有回位的趋势,第二锁块241一直是贴紧第三凸台231,第二锁定组件240旋转的幅度没有图36的手动解锁那么大,球头柱塞不能够达到第二容纳孔230a的位置,第二锁定组件240不会保持在一个倾斜搁浅的状态,第二锁块241会因为第三凸台231的挤压首先远离,然后自动回位到第三止挡构件222和第三凸台231所形成的空腔内。
如图41、图42、图43所示,是第一锁定组件250解锁、第二铰链组件220外翻、第一锁定组件250锁定的过程示意图,其正向过程是第二铰链组件220外翻的过程,其反向过程是第二铰链组件220从外翻到竖起的过程,其中的原理和过程与以上描述的第三铰链组件230竖直到内翻的过程接近,这里不做详细的描述,特别点是,在第二铰链组件220外翻的过程,第二锁定组件240一直处于锁定状态,即第二锁定组件240的重心一直处于第二锁定转轴中心的内端,参照图42和图43所示,这样受第二锁定组件240的重力影响,第二锁定组件240一直有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力作用,第二锁块241一直能够处于锁定位置。第二操作部248由于倾斜的设计,其在图43所示的状态时会因为重力作用而保持在折叠状态。
参阅图2至图4,并结合图5至图4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台架式集装箱,台架式集装箱包括底架300、端墙500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或其任意组合得到的铰链装置100。底架300包括端梁。第一铰链组件110连接至底架300。第三铰链组件130连接至端墙500。第一轴线AX1平行于端梁。使得当第二铰链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并且第三铰链组件130位于第四位置时,端墙500相对于底架300竖立。其中,铰链装置100构造为使得:
在第二铰链组件1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端墙500能够从外翻至底架300的外部的外翻位置向竖立位置枢转。在第三铰链组件13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端墙500能够从折叠在底架300的折叠位置向竖立在底架300的竖立位置枢转。
根据本申请的台架式集装箱,通过应用上述的铰链装置,在端墙从折叠位置向竖立位置以及从外翻位置向竖立位置的翻转操作的过程中,无需额外的操作即能实现对第一锁定组件或第二锁定组件的自动解锁和自动锁定,当端墙位于竖立位置时,第一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第一锁定位置,第二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第二锁定位置,从而使得台架式集装箱的使用更加省力和高效。
如图2至图4所示,台架式集装箱包括载货的底架300,设置在底架300两端的端墙500通过铰链装置100铰接到底架300上。载货时,端墙500直立,货物放置在底架300上,可以同常规集装箱一样运输货物,同时满足运输和堆码的需要。如图3所示,台架式集装箱空箱时,端墙500通过铰链装置100向箱内折叠到底架300上。折叠后的台架式集装箱通过标准扭锁联挂起来,几个组成一个运输模块,具有所占空间小。而且码头吊装次数少,空箱运输、存放及码头吊装操作成本低等优点。如图4所示,装货时,端墙500向箱外翻转。在未示出的一个例子中,若端墙500向箱外翻转后向下倾斜,即端墙500的自由端在外翻后低于底架300的装置平面,此时端墙500可以作为装载货物的坡道或坡道的一部分,比如利用叉车叉车将货运到台架式集装箱的底架300上。当货物为车辆时该端墙500也可以作为坡道让被装运车辆可以开到箱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铰链装置100本身而言,第一铰链组件110的底角件、第三铰链组件130的起吊孔板并非是必须的,它们对于铰链的翻转与锁定功能的实现没有贡献,仅起到结构连接作用,可由其他零件取代或直接取消而不影响铰链装置100的功能。由于本例的台架式集装箱的铰链装置100所设置的位置与集装箱的标准角件位置和吊装位置重合,因此需要兼顾考虑吊装问题和铰链与角件的配合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情况较为多见,因此特以此为例表明本发明的实质可行性和泛用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7)

1.一种铰链装置,用于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包括:
第一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底架;
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绕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
第三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绕第二轴线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其中,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到所述第四位置的枢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枢转方向相反;
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以及
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或者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使得:
在所述铰链装置安装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梁,
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释放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解锁位置,且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时,使得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外翻至所述底架的外部;
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锁定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锁定位置,且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时,使得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折叠至所述底架的上方。
2.一种铰链装置,用于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包括:
第一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底架;
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绕第一轴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
第三铰链组件,用于连接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墙,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绕第二轴线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二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其中,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到所述第四位置的枢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枢转方向相反;
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以及
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或者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在锁定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锁定位置和释放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使得:
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脱离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锁定位置以卡持在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组件枢转;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并且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或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脱离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锁定位置以卡持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之间,使得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枢转,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在所述铰链装置安装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梁,使得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竖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
第一操作部,所述第一操作部连接至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操作部用于在被施加第一操作力时带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偏离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和
第二操作部,所述第二操作部连接至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操作部用于在被施加第二操作力时带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偏离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
在所述第一操作部被解除所述第一操作力后,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在所述第二操作部被解除所述第二操作力后,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三轴线在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和所述第一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包括第一锁块,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之间,以限制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四轴线在所述第二锁定位置和所述第二解锁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包括第二锁块,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和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之间,以限制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配重件,所述第一支架绕所述第三轴线枢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锁块相连,所述第一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配重件和所述第一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一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施加自动回复力,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一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随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配重件,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四轴线可枢接地设置,所述第二锁块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和所述第二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为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提供自动回复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随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沿第一方向相反的两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
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之间,
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限位器,所述限位器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七轴线在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止挡位置的所述限位器用于向位于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的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施加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保持在所述第二解锁位置,
所述限位器包括限位操作部,所述限位操作部用于被操作以使得所述限位器在所述止挡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枢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连锁器和同步连杆,所述连锁器绕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八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连锁器绕平行于所述第八轴线的第九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同步连杆的一端,所述同步连杆的另一端绕平行于所述第九轴线的第十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限位器,所述连锁器具有连锁挡杆,
当所述限位器位于所述止挡位置时,所述连锁挡杆抵接至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从所述第一锁定位置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抵推所述连锁挡杆,以经由所述连锁器带动所述限位器向所述避让位置枢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配重件,所述第一支架绕所述第三轴线枢接至所述第一铰链组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锁块相连,所述第一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配重件和所述第一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一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施加自动回复力,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一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随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配重件,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四轴线可枢接地设置,所述第二锁块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配重件和所述第二锁块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配重件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为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提供自动回复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朝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枢转;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移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随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在自动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到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三铰链具有第三凸台,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分别沿第一方向的朝向背离彼此,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
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一铰链组件之间,
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锁定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球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定位球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第一定位球施加朝向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定位球的第一容纳孔,
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绕所述第三轴线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锁定位置、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第一手动解锁位置,当所述第一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手动解锁位置且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球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所述第一定位球的体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定位球的体积的一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二锁定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球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定位球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第二定位球施加朝向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定位球的第二容纳孔,
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绕所述第四轴线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锁定位置、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第二手动解锁位置,当所述第二锁定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手动解锁位置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球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孔,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孔的所述第二定位球的体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定位球的体积的一半。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台包括第一抵靠面和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构件,
所述第一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块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锁块带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之间;
所述第二凸台包括第二抵靠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三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二止挡构件,
所述第二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二锁块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块带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台包括第一抵靠面和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构件,
所述第一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一锁块施加第一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锁块带动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止挡构件之间;
所述第三凸台包括第三抵靠面和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三止挡构件,
所述第三抵靠面用于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向所述第二锁块施加第二解锁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块带动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向所述第二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锁块卡持在所述第三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止挡构件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和同步轴,所述第二支架绕所述第四轴线枢接至所述第三铰链组件,所述同步轴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锁块可活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且所述第二锁块位于所述第四轴线和所述同步轴之间,
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动连杆和定连杆,所述动连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同步轴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动连杆的第二端绕第五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定连杆的第一端,所述定连杆的第二端绕第六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链组件,所述第五轴线和第六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
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定连杆和所述动连杆共同用于向所述第二支架施加作用力,以限制所述第二锁块朝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外部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连接至所述动连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限位构件连接至所述定连杆的第一端,当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六轴线和所述第五轴线限定第一平面,所述第五轴线和所述同步轴的轴线限定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小于180°。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铰链组件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二铰链组件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具有第三尺寸;
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铰链组件的质心、所述第二铰链组件的质心和所述第三铰链组件的质心中的任意两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和所述第三尺寸中的最小者的一半。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铰链组件包括起吊孔板,所述起吊孔板开设有起吊孔,在所述铰链装置安装至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状态下,所述起吊孔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朝上,以用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的联挂。
17.一种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式集装箱包括:
底架,所述底架包括端梁;
端墙;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或者如权利要求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所述第一铰链组件连接至所述底架,所述第三铰链组件连接至所述端墙,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于所述端梁,使得当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端墙相对于所述底架竖立,
其中,所述铰链装置构造为使得:
在所述第二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端墙能够从外翻至所述底架的外部的外翻位置向所述竖立位置枢转;
在所述第三铰链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端墙能够从折叠在所述底架的折叠位置向竖立在所述底架的竖立位置枢转。
CN202310484666.8A 2023-04-28 2023-04-28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Pending CN1165761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4666.8A CN116576187A (zh) 2023-04-28 2023-04-28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84666.8A CN116576187A (zh) 2023-04-28 2023-04-28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76187A true CN116576187A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4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84666.8A Pending CN116576187A (zh) 2023-04-28 2023-04-28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7618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60291A (en) Collapsible cage
US8550277B2 (en) Cage for handling or storing goods
US5644992A (en) Collapsible flatrack with ramp end walls
US20180009602A1 (en) Foldable container
CN115892776A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折叠式集装箱
CN116576187A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台架式集装箱
CN219770700U (zh) 铰链装置和折叠集装箱
GB2295381A (en) Collapsible Flatrack with Ramp End Walls
AU621068B2 (en) Locking system for a collapsible container
CN217673884U (zh) 托盘箱
CN217919500U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折叠式集装箱
WO2003043911A1 (en) Hinge and container
CN115072125A (zh) 托盘箱
FI128927B (en) Container
CN214242275U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折叠式集装箱
CN112009894A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折叠式集装箱
FI128389B (en) Container
JP4713768B2 (ja) パレット容器
GB2536268A (en) Container
CN214242277U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折叠式集装箱
CN220392130U (zh) 一种锁扣装置和集装箱
CN220997758U (zh) 锁具及集装箱
CN219860403U (zh) 一种叉车过载防倾倒装置
CN212125867U (zh) 金属折叠收纳箱
CN212668173U (zh) 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折叠式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