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9446A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9446A
CN116569446A CN202180023442.6A CN202180023442A CN116569446A CN 116569446 A CN116569446 A CN 116569446A CN 202180023442 A CN202180023442 A CN 202180023442A CN 116569446 A CN116569446 A CN 116569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holding
magnetic
rotor
magnet
holding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34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田秀树
鹿野将
内田秀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569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94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根据实施方式,旋转电机的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及多个永磁体。上述转子铁芯包含排列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磁极、沿所述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这些磁极中的每一个上的多个磁体保持槽、在每个所述磁极中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位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彼此之间的外周侧铁芯部、在每个所述磁极中位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和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内周侧铁芯部、在每个所述磁极中在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彼此之间的位置架设于所述外周侧铁芯部和所述内周侧铁芯部之间的多个隔磁桥以及在各所述磁极中从各所述隔磁桥的中途部向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延伸的多个磁体保持突起。各上述永磁体收纳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与各所述磁体保持突起相接。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永磁体的旋转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永磁体的惊人的研究开发,开发出了高磁能积的永磁体,使用这种永磁体的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正在被用作电车、汽车的电动机或发电机。通常,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具备圆筒状的定子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定子内侧的圆柱形状的转子。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和埋入该转子铁芯内的多个永磁体。
作为这种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提出过如下结构的旋转电机:针对每一磁极将两块磁体配置为V形状,并且,使收纳有磁体的磁体槽向转子铁芯的表面开放。在上述结构的旋转电机中,能够降低磁体在转子铁芯的隔磁桥(bridge)处的磁通泄漏,能够增大每单位磁体重量所产生的磁体转矩。或者,能够在维持旋转电机的转矩的状态下降低磁体重量。
但是,在该结构中,在产生大转矩的状况下,由于对位于被配置为V形状的磁体的内侧的铁芯部施加的圆周方向的电磁力的原因,会对位于磁极中央附近的隔磁桥施加较强的弯曲应力。因此,有可能产生隔磁桥的强度不足。或者,在为了耐受应力而加粗了隔磁桥的情况下,磁通泄漏会增加,因此,磁体重量的降低较为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0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467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71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60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WO2018/180636A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该旋转电机的转子能够在维持转子铁芯处的强度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还能够避免永磁体的不可逆退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实施方式,旋转电机的转子具备转子铁芯及多个永磁体。上述转子铁芯包含排列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磁极、沿所述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这些磁极中的每一个上的多个磁体保持槽、在每个所述磁极中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位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彼此之间的外周侧铁芯部、在每个所述磁极中位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和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内周侧铁芯部、在每个所述磁极中在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彼此之间的位置架设于所述外周侧铁芯部和所述内周侧铁芯部之间的多个隔磁桥以及在各所述磁极中从各所述隔磁桥的中途部向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延伸的多个磁体保持突起。各上述永磁体收纳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与各所述磁体保持突起相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的横剖视图。
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主要部分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4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横剖视图。
图5是将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图。
图6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是用于与实施方式一起促进对该实施方式的理解的示意图,其形状、尺寸、比例等均存在与实际的装置不同之处,但这些都能够参考以下的说明和公知的技术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永磁体型的旋转电机的横剖视图,图2是将转子的一个磁极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0例如构成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具备固定于未图示的固定框的环状或圆筒状的定子12和绕中心轴线C旋转自如地且与定子12同轴地支承于定子内侧的转子14。旋转电机10例如在混合动力汽车(HEV)、电动汽车(EV)中优选用于驱动电机或发电机。
定子12具备圆筒状的定子铁芯16和卷绕于定子铁芯16的电枢绕组(线圈)18。定子铁芯16通过将多片磁性材料、例如硅钢等圆环状的电磁钢板(铁芯片)同心状地层叠而构成。在定子铁芯16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槽20。多个槽20隔开相等间隔地排列在圆周方向上。各槽20向定子铁芯16的内周面开口,且从该内周面沿辐射方向延伸。另外,各槽20横跨定子铁芯16的轴向的全长而延伸。通过形成多个槽20,定子铁芯16的内周部构成面向转子14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8个)定子齿21。电枢绕组18被插在多个槽20中,且卷绕在各定子齿21上。通过在电枢绕组18中流通电流,在定子12(定子齿21)上形成规定的磁链。
转子14具有两端由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的圆柱形状的轴(旋转轴)22、固定于该轴22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圆筒形状的转子铁芯24和埋入转子铁芯24中的多个永磁体M。转子14隔开微小间隙(气隙)地且同轴地配置于定子12的内侧。即,转子14的外周面隔开微小间隙地与定子12的内周面对置。转子铁芯24具有与中心轴线C同轴地形成的内孔25。轴22插通及嵌合在内孔25中,且与转子铁芯24同轴地延伸。转子铁芯24构成为将多片磁性材料、例如硅钢等圆环状的电磁钢板(铁芯片)同心状地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转子铁芯24具有沿铁芯片的层叠方向延伸的所述中心轴线C和与中心轴线C同轴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4具有多个磁极、例如8个磁极。在转子铁芯24中,将穿过中心轴线C以及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磁极间的边界且沿转子铁芯24的径向延伸的轴称为q轴,并且将相对于q轴在圆周方向上电分离90°的轴、即穿过磁极的中心和中心轴线C的轴称为d轴。由定子12形成的磁链的易流动方向为q轴。d轴及q轴交替地且以规定的相位设置在转子铁芯24的圆周方向上。转子铁芯24的一个磁极是指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根q轴间的区域(1/8周的圆周角度区域)。由此,转子铁芯24构成为8极(磁极)。一个磁极的圆周方向中央为d轴。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转子铁芯24上,在每一个磁极中埋设有多个永磁体、例如两个永磁体M。在转子铁芯24的圆周方向上,在各d轴的两侧,形成有用于装填永磁体M的磁体保持槽34。关于磁体保持槽34,有时也被称为磁体保持空洞部或磁体埋入孔。两个永磁体M分别装填及配置在磁体保持槽34内,并例如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转子铁芯24。
如图2所示,各磁体保持槽34形成为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24。在与转子铁芯24的中心轴线C正交的横截面上观察的情况下,两个磁体保持槽34形成及配置为相对于d轴呈线对称,例如被排列配置为大致V形状。
作为隔磁槽发挥功能的各磁体保持槽34具有与永磁体M的截面形状对应且收纳该永磁体M的矩形的磁体装填区域34a。转子铁芯24具有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周侧端向d轴侧延伸的内周侧磁隙34b,且具有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外周侧端向转子铁芯24的外周开放的外周侧磁隙34c。
转子铁芯24在磁体装填区域34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具有从磁体保持槽34的内侧缘(内周侧长边)35b向外周侧磁隙34c内突出的磁体保持突起34d。
磁体装填区域34a形成于平坦的内侧缘35b和与该内侧缘35b隔开间隙地平行对置的平坦的外侧缘(外周侧长边)35a之间。内侧缘35b及外侧缘35a相对于d轴以小于90度的角度θ倾斜地延伸。即,磁体装填区域34a以距d轴的距离随着从内周侧端朝向外周侧端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倾斜地设置。角度θ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可任意变更。
内周侧磁隙34b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周侧端(位于d轴侧的一端)向d轴延伸。内周侧磁隙34b与d轴隔开间隔地相互对置。外周侧磁隙34c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外周侧端(位于转子铁芯的外周面侧的一端)向转子铁芯24的外周面延伸,向转子铁芯24的外周开放或开口。
内周侧磁隙34b及外周侧磁隙34c作为防止永磁体M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磁通(称为磁体磁通)短路的隔磁槽发挥功能,并且也有助于转子铁芯24的轻量化。特别是,向转子铁芯24的外周开放的外周侧磁隙34c抑制了转子铁芯21内的磁体磁通的短路。由此,旋转电机1的性能提高,进而可实现旋转电机1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永磁体M例如形成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细长平板状,具有与转子铁芯24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永磁体M横跨转子铁芯24的大致全长埋入。永磁体M可以将沿轴向(长边方向)分割为多份的磁体组合而构成,在该情况下,多个磁体的合计长度形成为与转子铁芯24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
如图2所示,各永磁体M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该截面具有相互平行地对置的一对长边以及相互对置的一对短边。永磁体M的截面形状不限于矩形(长方形),也可以设为平行四边形。
在永磁体M中,分别沿着一对长边的面为磁力线的起始之处和终止之处的磁极面Ma、Mb,分别沿着一对短边的面为无磁力线出入的非磁极面Mc、Md。永磁体M装填于磁体保持槽34的磁体装填区域34a。随着该装填,永磁体M的磁极面Ma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外侧缘35a抵接,永磁体M的磁极面Mb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侧缘35b抵接,永磁体M的非磁极面Mc面向内周侧磁隙34b并与后述的磁体保持突起70抵接,永磁体M的非磁极面Md面向外周侧磁隙34c并与磁体保持突起34d抵接。通过这些抵接,永磁体M被以定位了长边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保持于磁体装填区域34a。永磁体M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转子铁芯24。位于d轴两侧的两个永磁体M大致排列配置为V形状。即,两个永磁体M以距d轴的距离随着从内周侧端朝向外周侧端而逐渐增大的方式配置。
各永磁体M在垂直于长边的方向上被磁化。位于d轴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永磁体M、即构成一个磁极的两个永磁体M以磁化方向相同的方式配置。另外,位于各q轴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永磁体M以磁化方向相反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0构成了对于每一组相邻的一个磁极将永磁体M的N极和S极的正反两侧交替地配置的8磁极(4极对)的永磁体埋入型的旋转电机。
转子铁芯24在每个磁极中在接近外周面的位置且在d轴上的位置具有空隙孔(空洞)26。转子铁芯24在接近内孔25的位置且在q轴上的位置具有分别横跨两个磁极形成的空隙孔(空洞)27。
各空隙孔26具有由三个边构成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截面形状,横跨转子铁芯24的轴向的全长而形成。形成各空隙孔26的三个内周面26a、26b、26c中,相当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内周面26a以与d轴正交的状态接近转子铁芯24,其余两个内周面26b、26c以逐渐远离外周面的方式朝向d轴倾斜。
各空隙孔27具有由七个边构成的多边形的截面形状,横跨转子铁芯24的轴向的全长而形成。形成各空隙孔27的七个内周面27a~27g中,最大的内周面27a以与q轴正交的状态与转子铁芯24的内孔25的内周面对置,从该内周面27a的两侧朝向转子铁芯24的外周立起的两个内周面27b、27g夹着d轴而对置,与该内周面27b、27g相连的两个内周面27c、27f分别朝向q轴延伸,与该内周面27c、27f相连的其余两个内周面27d、27e以接近转子铁芯24的外周面的方式朝向q轴逐渐倾斜。各空隙孔27比各空隙孔26大。这些空隙孔26、27成为制冷剂(冷却油)的通路,也有助于转子铁芯24的轻量化。
转子铁芯24在各磁极中具备在圆周方向上位于两个磁体保持槽34之间的扇形的外周侧铁芯部(也称为外周区域或第一铁芯部)24a、位于两个磁体保持槽34和内孔25(轴22)之间的内周侧铁芯部(也称为内周区域或第二铁芯部)24b以及连结该外周侧铁芯部24a和内周侧铁芯部24b的隔磁桥60。
隔磁桥60具备:两个中心磁隙40,它们在两个内周侧磁隙34b彼此之间沿径向排列配置;一根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其在一方的内周侧磁隙34b和各中心磁隙40之间的位置架设于外周侧铁芯部24a及内周侧铁芯部24b彼此之间;另一根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其在另一方的内周侧磁隙34b和各中心磁隙40之间的位置架设于外周侧铁芯部24a及内周侧铁芯部24b彼此之间;以及柱状的第二中心隔磁桥(结合元件)50b,其在各中心磁隙40彼此之间与d轴大致正交地延伸且架设于两根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彼此之间而将该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彼此相互连结。
两个中心磁隙40在轴向上贯通转子铁芯24而形成。两个中心磁隙40形成为彼此大致相同大小的矩形截面形状。
两根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形成为与d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柱状。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从将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侧缘35b和中心磁隙40的中心轴线C侧的端缘41a连结的位置延伸到将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外侧缘35a和中心磁隙40的外周侧的端缘41b连结的位置。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在转子铁芯2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彼此相同,且为了使磁体磁通的泄漏较少而尽可能地细,但是被设定为与在该第一中心隔磁桥50a上分别产生的离心应力相适应的所需最小限度的状态。
作为结合元件发挥功能的第二中心隔磁桥50b例如形成为横穿d轴及中心磁隙40而延伸的柱状,与一方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和另一方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连结。第二中心隔磁桥50b在转子铁芯21的径向上的宽度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在转子铁芯21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第二中心隔磁桥50b通过连结两根第一中心隔磁桥50a来提高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及隔磁桥60的强度,并且也兼有连接转子铁芯24的外周侧铁芯部24a和内周侧铁芯部24b的作用。
如上,转子铁芯24的隔磁桥60因为通过第二中心隔磁桥50b连结两根第一中心隔磁桥50a,所以无需加粗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就能够提高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强度。因此,在产生大的转矩的状况下,即使在对转子铁芯24的外周侧铁芯部24a施加了圆周方向的电磁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及第二中心隔磁桥50b稳定地支承外周侧铁芯部24a。例如,还能够通过第二中心隔磁桥50b的连结来抑制两个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向相同方向倒下的动作。同时,因为磁体磁通的泄漏降低,所以能够增大每单位磁体重量所产生的磁体转矩。由此,能够在提高同尺寸的旋转电机的转矩及输出或者维持相同输出的状态下实现旋转电机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而且,通过降低磁体使用重量,能够实现转子的低成本化。
特别是,转子铁芯21在每个磁极中具有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中途部向各磁体保持槽34延伸的两个磁体保持突起70。
这些磁体保持部70包含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各磁体保持槽34分别立起的立起部70a,并且包含从该立起部70a穿过各内周侧磁隙34b向各磁体保持槽34延伸的棒状部70b,该棒状部70b的前端与各永磁体M的非磁极面Mc的大致中央部相接。棒状部70b的前端具有曲面形状。
通过各磁体保持部70的棒状部70b,各内周侧磁隙34b的区域成为在径向上分离为两个区域的形状。
就各磁体保持槽34内的永磁体M而言,磁极面Ma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外侧缘35a抵接,磁极面Mb与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侧缘35b抵接,非磁极面Mc与磁体保持突起70抵接,非磁极面Md与磁体保持突起34d抵接。由此,永磁体M以定位了长边方向位置的状态保持在磁体装填区域34a内。
在转子铁芯21及各永磁体M因旋转电机1的高负荷运转等而达到了高温时,由弱磁场控制等引起的反磁场有时从定子10施加给转子铁芯21。图3中利用虚线表示了在施加该反磁场的情况下在转子铁芯21中产生的磁通(反磁场的磁通及磁体磁通)的流动的实测结果。
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各内周侧磁隙34b和位于外周侧的中心磁隙40之间的外周侧端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因磁体磁通而成为饱和状态,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各内周侧磁隙34b和位于内周侧的中心磁隙40之间的内周侧端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也因磁体磁通而成为饱和状态。即,即使对转子铁芯21施加反磁场,该反磁场的磁通也会被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两端部(外周侧端部及内周侧端部)切断,不会流入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中途部的各磁体保持部70。
也认为穿过各永磁体M的反磁场的磁通朝向各磁体保持部70的棒状部70b的前端,但由于各磁体保持部70所在的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两端部(外周侧端部及内周侧端部)因磁体磁通的饱和而处于堵塞的状态即高磁阻的状态,所以能够避免穿过各永磁体M的反磁场的磁通还向各磁体保持部70的棒状部70b流入的事态。
因此,不会发生反磁场的磁通穿过各磁体保持部70而掠过各永磁体M的不良情况。
各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越远离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两端部(外周侧端部及内周侧端部),换言之各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越靠近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中央部,则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磁阻越大。
此外,当对各永磁体M的外周侧及其周边部进行观察时,与非磁极面Md相接的磁体保持突起34d向外周侧磁隙34c内突出。该磁体保持突起34d的前端和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侧缘35a之间的距离比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侧缘35a、35b彼此之间的距离短。因此,磁体保持突起34d的前端和磁体装填区域34a的内侧缘35a之间处于磁通容易穿过的状况。因此,反磁场的磁通有可能穿过各磁体保持突起34d而掠过各永磁体M。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反磁场的磁通不会在与各永磁体M的内周侧的非磁极面Mc相接的各磁体保持部70穿过,所以能够相应地避免各永磁体M的不可逆退磁。
作为不可逆退磁的对策,有采用矫顽力高的永磁体M或者加大永磁体M的厚度(磁极面Ma、Mb彼此之间的厚度)之类的处置,但这些处置都会招致成本的上升、旋转电机1的大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采取那种处置就能够避免不可逆退磁,所以不会发生成本的上升、旋转电机1的大型化之类的不良情况。
特别是,第二中心隔磁桥50b的两端部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在转子铁芯21的圆周方向上与各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所在的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连接。由此,产生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离心应力在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所在的一侧和第二中心隔磁桥50b所在的一侧变得平衡。因此,能够防止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挠曲等变形。
[2]第二实施方式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利用图4对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彼此之间没有第二中心隔磁桥50b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转子铁芯24针对每个磁极在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彼此之间具有一个中心磁隙40。
中心磁隙40具有由中心轴线C侧的端缘41a、外周侧的端缘41b、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邻接的侧缘41c、41d构成的矩形截面形状,横跨转子铁芯24的轴向的全长而形成。形成中心磁隙40的四个端缘41a~41d中,中心轴线C侧的端缘41a和外周侧的端缘41b以与d轴正交的状态彼此大致平行地对置,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邻接的侧缘41c、41d夹着d轴而彼此大致平行地对置。
在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在转子铁芯24的圆周方向上与各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所在的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向d轴侧呈弯曲状地突出的突出部71。伴随着该突出部71的形成,中心磁隙40的侧缘41c、41d向d轴侧呈弯曲状地凹陷。
由于这些突出部71的存在,产生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离心应力在磁体保持部70所在的一侧和突出部71所在的一侧变得平衡。由此,能够防止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挠曲等变形。作为结果,能够使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除磁体保持部70及突出部71以外的宽度尽可能地细。
如图5所示,在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中,将在比各突出部71靠外周侧的区域,该各突出部71的形状从直线状变成弯曲状的拐点(中心磁隙40的侧缘41c、41d的形状从直线状变成弯曲状的拐点)设为A1、A1,将在比各突出部71靠内周侧的区域,该各突出部71的形状从直线状变成弯曲状的拐点(中心磁隙40的侧缘41c、41d的形状从直线状变成弯曲状的拐点)设为A2、A2,将各突出部71的弯曲状变形距磁体保持部70最远的点设为A3、A3,将在比各磁体保持部70靠外周侧的区域,该各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开始呈弯曲状地立起的拐点设为B1、B1,将在比各磁体保持部70靠内周侧的区域,该各磁体保持部70的立起部70a开始呈弯曲状地立起的拐点设为B2、B2,在该情况下,在距中心轴线C第一距离的地方存在拐点A1、A1、B1、B1,在距中心轴线C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的地方存在拐点A2、A2、B2、B2,在距中心轴线C第三距离(比第一距离短且比第二距离长)的地方存在点A3、A3。
而且,在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中,在将从连结拐点A1、B1的中点和拐点A2、B2的中点的直线到点A1的距离设为WA1,且将从该直线到点A3的距离设为WA3的情况下,例如,确定了WA3>(WA1×2)的关系(即WA3比WA1的2倍大)。该关系是一个例子,可以根据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实际的形状及大小等适当进行调整。
由于这些突出部71的存在,产生于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离心应力会在磁体保持部70所在的一侧和突出部71所在的一侧变得平衡。由此,能够防止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挠曲等变形。作为结果,可得到使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的除磁体保持部70及突出部71以外的宽度变细的效果。
其它的结构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3]第三实施方式
作为第三实施方式,利用图6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没有突出部71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在与各磁体保持槽34对应的一侧具有磁体保持部70,但在与中心磁隙40对应的一侧不具有突出部71。因为没有突出部71,所以中心磁隙40的端缘41c、41d平坦。
在即使没有各突出部71,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也具有足够的强度,从而不用担心各第一中心隔磁桥50a产生挠曲等变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其它的结构及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身,可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元件进行变形来使其具体化。另外,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元件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给出的所有构成元件中删除几个构成元件。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
例如,转子的磁极数、尺寸、形状等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可根据设计进行各种变更。转子的各磁极中的永磁体的设置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加。构成隔磁桥的第一中心隔磁桥并不限于两根,也可以为三根以上。

Claims (5)

1.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铁芯,其包含排列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磁极、沿所述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这些磁极中的每一个上的多个磁体保持槽、在每个所述磁极中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位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彼此之间的外周侧铁芯部、在每个所述磁极中位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和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内周侧铁芯部、在每个所述磁极中在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彼此之间的位置架设于所述外周侧铁芯部和所述内周侧铁芯部之间的多个隔磁桥以及在各所述磁极中从各所述隔磁桥的中途部向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延伸的多个磁体保持突起;以及
多个永磁体,其收纳于各所述磁体保持槽,与各所述磁体保持突起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永磁体具有一对磁极面以及与这些磁极面交叉的一对非磁极面,该一对非磁极面中的一方与各所述磁体保持突起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磁体保持突起包含分别从各所述隔磁桥各自的中途部朝向各所述磁体保持槽立起的立起部,并且包含从该立起部向各所述磁体保持槽延伸的棒状部,该棒状部的前端与各所述永磁体的非磁极面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铁芯在每个所述磁极中还包含架设于各所述隔磁桥的中途部彼此之间的第二隔磁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隔磁桥的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与各所述磁体保持突起所在的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包含突出部。
CN202180023442.6A 2021-09-29 2021-09-29 旋转电机的转子 Pending CN1165694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5924 WO2023053285A1 (ja) 2021-09-29 2021-09-29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9446A true CN116569446A (zh) 2023-08-08

Family

ID=8578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3442.6A Pending CN116569446A (zh) 2021-09-29 2021-09-29 旋转电机的转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4962A1 (zh)
JP (1) JP7362788B2 (zh)
CN (1) CN116569446A (zh)
WO (1) WO20230532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3051B (zh) * 2023-07-24 2023-10-2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1365B2 (ja) 2012-08-31 2016-02-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936060B2 (ja) 2012-09-14 2016-06-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2015171158A (ja) 2014-03-04 2015-09-28 株式会社東芝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JP6801327B2 (ja) 2016-09-16 2020-12-1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574258A (zh) 2017-03-31 2019-12-13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马达
WO2022059199A1 (ja) 2020-09-18 2022-03-24 株式会社 東芝 ロ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3285A1 (ja) 2023-04-06
US20230114962A1 (en) 2023-04-13
JP7362788B2 (ja) 2023-10-17
JPWO2023053285A1 (zh)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75585B (zh) 旋转电机
JP5961344B2 (ja) 永久磁石を備える、磁束収束タイプの同期回転電気機械
CN108352744B (zh) 永磁型马达
CN109565198B (zh) 转子以及磁阻马达
US20130313936A1 (en) Rotor and motor including rotor
US20150084468A1 (en) Rotor for permanent-magnet-embedded electric motor, electric motor including the rotor, compressor including the electric moto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compressor
JP2011217601A (ja) 永久磁石を備える、磁束収束タイプの同期回転電気機械
JP7293371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US11183893B2 (en) Rotary electric device
KR101481882B1 (ko) 회전 전기기계
JP2012110227A (ja) Pmシンクロナスモータ
US1183791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6569446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EP4020778A1 (en) Rotor and motor
JP2019165592A (ja) 回転電機
US20230145591A1 (en) Ro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3206564A (zh) 旋转电机
JP2020182358A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US20230283127A1 (en) Rotor
JP7318138B1 (ja) 回転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23105701A1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2021027742A (ja) 回転子
JP2021048682A (ja) 回転子
JP2004096851A (ja) 永久磁石式リラクタンス型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