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6662A -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 Google Patents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6662A
CN116546662A CN202310812947.1A CN202310812947A CN116546662A CN 116546662 A CN116546662 A CN 116546662A CN 202310812947 A CN202310812947 A CN 202310812947A CN 116546662 A CN116546662 A CN 116546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node
relay
auxiliary nod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129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46662B (zh
Inventor
彭硕
蒋峥
刘胜楠
毕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129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466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46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6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46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6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为第一用户设备添加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接收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第二用户设备基于辅节点发送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将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二用户设备向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实现方案,在扩展网络覆盖的同时提高用户设备的传输吞吐量和鲁棒性。

Description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背景技术
目前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正在研究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通过中继设备间接地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相关技术。
对于用户设备不能直接接入基站的情况,例如用户设备处于基站的覆盖范围外,或是处于信号质量差的区域时,用户设备可以利用能够与基站通信的中继设备间接地接入到基站。用户设备和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Sidelink,SL)进行通信,SL接口又可以称作PC5接口。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实现方案,在扩展网络覆盖的同时提高了用户设备的传输吞吐量和鲁棒性。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辅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主节点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用于所述辅节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向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AMF网元发送的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用于所述AMF网元确定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传输策略包括:双连接数据分流方式,或双连接重复传输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AMF网元通过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资源设置、修改请求或修改确认消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辅节点接收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发送的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主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辅节点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根据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以便在接纳时发送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辅节点根据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所述AMF网元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包括:PDU会话在不同连接类型连接中的数据分流方式或重复传输策略。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实现双连接的装置,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实现双连接的方法。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各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主节点,服务第一用户设备,包括:请求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请求确认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辅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配置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辅节点,包括:请求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发送的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请求确认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主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配置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根据下面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3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场景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主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AMF网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本公开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用来区分不同的对象,并不用来表示大小或时序等含义。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实现方案,在扩展网络覆盖的同时提高了用户设备的传输吞吐量和鲁棒性。
图1~3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场景的示意图。其中,主节点(Master node, MN)和辅节点(Secondary node, SN)均是基站,是不同的基站。
如图1所示,基站1为主节点,基站2为辅节点,基站1与基站2之间具有基站间接口,远端UE通过Uu接口直接接入主节点,同时,远端UE通过中继UE间接地接入辅节点。其中,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是PC5接口,中继UE与辅节点之间是Uu接口。
如图2所示,基站1为主节点,基站2为辅节点,基站1与基站2之间具有基站间接口,远端UE通过中继UE1间接地接入主节点,同时,远端UE通过中继UE2间接地接入辅节点。其中,远端UE与各中继UE之间是PC5接口,中继UE与主/辅节点之间是Uu接口。
如图3所示,基站1为主节点,基站2为辅节点,基站1与基站2之间具有基站间接口,远端UE通过同一中继UE分别间接地接入主节点和辅节点。其中,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是PC5接口,中继UE与主/辅节点之间是Uu接口。
下面结合图4和图5具体描述实现双连接的方法。
图4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例如可以用于图1和图2所示的场景。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410,第一用户设备测量/发现一个或多个候选中继用户设备(候选中继用户设备也称第三用户设备)之后,通过测量报告向主节点上报一个或多个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信息。测量报告例如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所在服务小区标识和PC5链路信号质量信息(也即候选中继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等信息。
在步骤420,主节点决定为第一用户设备添加辅节点,以使得第一用户设备能够通过某个中继用户设备接入辅节点,实现第一用户设备的双连接(即第一用户设备与主节点的连接和第一用户设备与辅节点的连接)。
其中,主节点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业务流量等业务需求,来决定是否为第一用户设备添加辅节点。
在步骤430,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以请求辅节点为第一用户设备的多径连接操作准备资源。
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例如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聚合速率信息等信息,用于辅节点决策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其中,聚合速率信息例如为AMBR(Aggregate Maximum BitRate,聚合最大比特速率)。
如果由主节点确定目标中继用户设备(也称第二用户设备),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目标中继用户设备的标识。
如果由辅节点确定目标中继用户设备(也称第二用户设备),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应可以包括候选中继用户设备标识列表和PC5链路信号质量信息,用于辅节点从候选中继用户设备中确定目标中继用户设备。
在步骤440,如果辅节点能够接纳第一用户设备(第一用户设备对于辅节点来说是远端用户设备)的资源请求,辅节点向主节点回复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
辅节点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AMBR中的至少一项,决策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例如,辅节点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鉴权信息初步判断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然后进一步判断能否提供所请求的服务质量、速率相应的服务,如果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则确定可以接纳第一用户设备。
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中的SN 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重配置消息例如包括: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即PC5中继信道配置)、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Sidelink RelayAdaptation Protocol,SRAP)配置信息;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步骤440a,辅节点向目标中继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配置用于中继远端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第二用户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指示的配置信息对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侧行链路进行配置。
RRC重配置消息例如包括:远端用户设备标识(即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Uu/PC5中继信道配置,SRAP配置信息等。其中,远端用户设备标识用于指示第二用户设备与哪个远端用户设备建立侧行链路,PC5中继信道配置是指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PC5中继信道配置,Uu中继信道配置是指第二用户设备与辅节点间的Uu中继信道配置。
在步骤450,主节点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其中包括SN RRC重配置消息,其中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PC5中继信道配置、SRAP配置信息等。其中,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用于指示第一用户设备与哪个中继用户设备建立侧行链路,PC5中继信道配置是指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PC5中继信道配置。
在步骤460,第一用户设备根据SN RRC重配置消息指示的配置信息,对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侧行链路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向主节点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步骤470,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通知辅节点远端用户设备(即第一用户设备)已成功完成重配置过程。
在步骤480,第一用户设备通过作为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二用户设备向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流程。至此,第一用户设备同时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起连接,即建立了双连接。
在步骤490,在双连接建立成功后,主节点向AMF(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发送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多路径连接(如双连接)的通知,其中可包括每条路径的连接类型,用于AMF网元确定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连接类型例如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
在步骤4100,AMF网元通过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资源设置/修改请求/修改确认消息,向主节点发送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主节点根据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为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多路径传输策略(如双连接传输策略)。
AMF网元根据多路径连接(如双连接)中每条路径的连接类型(如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确定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从而,在利用多路径连接的同时充分发挥每种路径的优势。
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例如包括:PDU会话在不同连接类型连接中的数据分流方式或重复传输策略等。例如,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大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的指示信息,提高传输速率。指示信息还可以直接规定: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的比例信息。又例如,特定类型的业务通过特定连接类型的路径传输的指示信息,以满足特定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再例如,特定业务在两种连接类型的不同路径重复传输的指示信息,以确保特定业务数据流的准确传输。
相应的,多路径传输策略(如双连接传输策略)例如包括:双连接数据分流方式,或双连接重复传输策略。例如,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大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提高传输速率。传输策略可以直接规定: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的比例信息。又例如,特定类型的业务通过特定连接类型的路径传输,以满足特定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再例如,特定业务在两种连接类型的不同路径重复传输,以确保特定业务数据流的准确传输。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实现方案,在扩展网络覆盖的同时提高了用户设备的传输吞吐量和鲁棒性。
图5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方法例如可以用于图3所示的场景。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500,第一用户设备已经通过第二用户设备与主节点建立连接。此前,主节点已经设置了用于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即PC5中继信道配置信息),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已经建立了连接。
在步骤510,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以请求辅节点为第一用户设备的多径连接操作准备资源。
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即PC5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例如还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聚合速率信息等信息,用于辅节点决策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其中,聚合速率信息例如为AMBR(Aggregate Maximum BitRate,聚合最大比特速率)。
在步骤520,辅节点判断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并判断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即PC5中继信道配置信息)是否可复用。如果能够接纳第一用户设备,辅节点向主节点回复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
辅节点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AMBR中的至少一项,决策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例如,辅节点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鉴权信息初步判断是否接纳第一用户设备,然后进一步判断能否提供所请求的服务质量、速率相应的服务,如果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则确定可以接纳第一用户设备。
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中的SN 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重配置消息例如包括: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PC5中继信道配置信息(该信息可以是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主节点设置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也可以是辅节点与主节点重新协商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SRAP配置信息;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步骤520a,辅节点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配置用于中继远端用户设备(即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
RRC重配置消息例如包括:远端用户设备标识(即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Uu/PC5中继信道配置,SRAP配置信息等。其中,远端用户设备标识用于指示第二用户设备与哪个远端用户设备建立侧行链路。如果第二用户设备发现已经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侧行链路,且辅节点指示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与主节点曾经设置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一致,则第二用户设备保持已经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的侧行链路即可,如果第二用户设备发现辅节点指示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与主节点曾经设置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不一致,再按照辅节点指示的PC5中继信道配置对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进行配置。Uu中继信道配置是指第二用户设备与辅节点间的Uu中继信道配置。
在步骤530,主节点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其中包括SN RRC重配置消息,其中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PC5中继信道配置、SRAP配置信息等。其中,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用于指示第一用户设备与哪个中继用户设备建立侧行链路,PC5中继信道配置是指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PC5中继信道配置。
在步骤540,第一用户设备根据SN RRC重配置消息指示的配置信息,对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侧行链路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向主节点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其中,如果第一用户设备发现已经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侧行链路,且辅节点指示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与主节点曾经设置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一致,则第二用户设备保持已经与第二用户设备建立的侧行链路即可,如果第一用户设备发现辅节点指示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与主节点曾经设置的PC5中继信道配置不一致,再按照辅节点指示的PC5中继信道配置对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进行配置。
在步骤550,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通知辅节点远端用户设备(即第一用户设备)已成功完成重配置过程。
在步骤560,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二用户设备向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流程。至此,第一用户设备同时与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起连接,即建立了双连接。
在步骤570,在双连接建立成功后,主节点向AMF网元发送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多路径连接(如双连接)的通知,其中可包括每条路径的连接类型,用于AMF网元确定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连接类型例如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
在步骤580,AMF网元通过 PDU会话资源设置/修改请求/修改确认消息,向主节点发送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主节点根据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为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多路径传输策略(如双连接传输策略)。
AMF网元根据多路径连接(如双连接)中每条路径的连接类型(如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确定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从而,在利用多路径连接的同时充分发挥每种路径的优势。
多路径传输指示信息(如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例如包括:PDU会话在不同连接类型连接中的数据分流方式或重复传输策略等。例如,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大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的指示信息,提高传输速率。指示信息还可以直接规定: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的比例信息。又例如,特定类型的业务通过特定连接类型的路径传输的指示信息,以满足特定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再例如,特定业务在两种连接类型的不同路径重复传输的指示信息,以确保特定业务数据流的准确传输。
相应的,多路径传输策略(如双连接传输策略)例如包括:双连接数据分流方式,或双连接重复传输策略。例如,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大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提高传输速率。传输策略可以直接规定:无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与有中继连接类型的连接的传输流量的比例信息。又例如,特定类型的业务通过特定连接类型的路径传输,以满足特定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再例如,特定业务在两种连接类型的不同路径重复传输,以确保特定业务数据流的准确传输。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侧行链路中继的双连接实现方案,在扩展网络覆盖的同时提高了用户设备的传输吞吐量和鲁棒性。
图6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实现双连接的装置600包括:存储器610以及耦接至该存储器610的处理器620,处理器620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610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些实施例中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
装置6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630、网络接口640、存储接口650等。这些接口630,640,650以及存储器610和处理器620之间例如可以通过总线660连接。
其中,存储器610例如可以包括系统存储器、固定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系统存储器例如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 Loader)以及其他程序等。
其中,处理器620可以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设备、分立门或晶体管等分立硬件组件方式来实现。
其中,输入输出接口630为显示器、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输出设备提供连接接口。网络接口640为各种联网设备提供连接接口。存储接口650为SD卡、U盘等外置存储设备提供连接接口。总线660可以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例如,总线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MCA)总线、外围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 ,PCI)总线。
实现双连接的装置包括主节点、辅节点和AMF网元。
当实现双连接的装置为主节点时,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
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辅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所述主节点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2)根据(1),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3)根据(1-2),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用于所述辅节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4)根据(1-3),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或者,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5)根据(1-4),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
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6)根据(1-5),所述主节点向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AMF网元发送的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7)根据(6),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用于所述AMF网元确定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
(8)根据(6-7),所述双连接传输策略包括:双连接数据分流方式,或双连接重复传输策略。
(9a)根据(1-8),所述主节点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9b)根据(6-8),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AMF网元通过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资源设置或修改请求或修改确认消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
当实现双连接的装置为辅节点时,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0)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
辅节点接收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发送的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主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所述辅节点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11)根据(10),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12)根据(10-11),所述辅节点根据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以便在接纳时发送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
(13)根据(10-12),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14)根据(10-12),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辅节点根据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15)根据(10-14),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
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当实现双连接的装置为AMF网元时,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6) 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包括:
AMF网元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
所述AMF网元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17)根据(16),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包括:PDU会话在不同连接类型连接中的数据分流方式或重复传输策略。
图7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主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主节点700包括单元710-730,还可以包括单元740-750。
请求发送单元710,被配置为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请求确认接收单元720,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辅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配置单元730,被配置为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用于所述辅节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主节点700包括:通知单元740,被配置为向AMF网元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策略创建单元750,被配置为根据所述AMF网元发送的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用于所述AMF网元确定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传输策略包括:双连接数据分流方式,或双连接重复传输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AMF网元通过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资源设置或修改请求或修改确认消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
图8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辅节点800包括:单元810-830,还可以包括单元840-850。
请求接收单元810,被配置为接收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发送的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请求确认单元820,被配置为向所述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主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配置单元830,被配置为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节点800还包括:接纳决策单元840,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以便在接纳时发送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辅节点800还包括:中继确定单元850,被配置为根据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图9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AMF网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AMF网元900包括:单元910-920。
接收单元910,被配置为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
指示单元920,被配置为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指示单元920,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通知,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包括:PDU会话在不同连接类型连接中的数据分流方式或重复传输策略。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程序代码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为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辅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所述主节点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用于所述辅节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或者,
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用于所述辅节点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
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向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AMF网元发送的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用于所述AMF网元确定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传输策略包括:双连接数据分流方式,或双连接重复传输策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节点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置消息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或者,
所述主节点接收所述AMF网元通过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资源设置、修改请求或修改确认消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
10.一种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辅节点接收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发送的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所述辅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主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所述辅节点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主节点设置的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辅节点确认可复用的所述主节点设置的所述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辅节点根据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携带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侧行链路鉴权信息、侧行链路服务质量信息、聚合速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决策是否接纳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以便在接纳时发送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主节点确定的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还包括: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辅节点根据作为候选中继的至少一个第三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个第三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链路的信号质量信息,确定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包括: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侧行链路接口中继信道配置信息、以及侧行链路中继自适应协议配置信息;
其中,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的用户设备的标识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网元接收主节点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具有双连接的通知,所述通知还包括每条连接的类型;
所述AMF网元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创建双连接传输策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型包括无中继连接类型和有中继连接类型,所述双连接传输指示信息包括:PDU会话在不同连接类型连接中的数据分流方式或重复传输策略。
18.一种实现双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
19.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现双连接的方法的步骤。
20.一种主节点,服务第一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请求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向辅节点发送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请求确认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辅节点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基于所述辅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配置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21.一种辅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请求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服务第一用户设备的主节点发送的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添加所述辅节点的辅节点添加请求消息;
请求确认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消息,其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作为中继的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主节点发送的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配置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侧行链路中继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辅节点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CN202310812947.1A 2023-07-04 2023-07-04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Active CN1165466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12947.1A CN116546662B (zh) 2023-07-04 2023-07-04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12947.1A CN116546662B (zh) 2023-07-04 2023-07-04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6662A true CN116546662A (zh) 2023-08-04
CN116546662B CN116546662B (zh) 2024-02-09

Family

ID=87458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12947.1A Active CN116546662B (zh) 2023-07-04 2023-07-04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4666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29062A1 (en) * 2017-07-21 2019-01-24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a Secondary Node and Report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WO2019237999A1 (zh) * 2018-06-12 2019-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链路管理、建立、迁移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1212459A (zh) * 2018-11-22 2020-05-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75729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双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CN111901839A (zh) * 2020-04-02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33834A1 (en) * 2020-08-14 2022-02-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Role management in relay communication
CN114600508A (zh) * 2019-11-08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ab节点双连接建立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3108641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Zte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29062A1 (en) * 2017-07-21 2019-01-24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a Secondary Node and Report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WO2019237999A1 (zh) * 2018-06-12 2019-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链路管理、建立、迁移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1212459A (zh) * 2018-11-22 2020-05-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75729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双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CN114600508A (zh) * 2019-11-08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ab节点双连接建立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901839A (zh) * 2020-04-02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33834A1 (en) * 2020-08-14 2022-02-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Role management in relay communication
WO2023108641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Zte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2108622 Discussion on service continuity for L2 UE to NW Relay"", 3GPP TSG_RAN\\WG2_RL2, pages 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6662B (zh) 2024-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41825B1 (en) Handling of collision between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and release procedures
US11240699B2 (en) Insufficient resources in the UE during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US9961707B2 (en) Terminal multiple connection managem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10123240B2 (en) Control of communication using dual-connectivity mode description
WO2017167287A1 (zh) 资源的配置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163512B (zh) 一种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及基站
CN110771242A (zh) 在没有映射数据无线电承载的情况下处理qos流
CN108886748B (zh) 用于减少信令开销和减少终端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CN111937461B (zh) 分割基站中的rrc版本处理
KR102219052B1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CN104620661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53808B (zh) 一种多播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EP3713297B1 (en) Layer 2 processing method, central unit and distributed unit
KR20100122565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061785A1 (zh) 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方法、重连接方法和装置
CN112399507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19013278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circuit switching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175726B (zh) 用于移动性控制的无线通信方法
CN111345074A (zh) 与ue非活动有关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154687A (zh) 增强型进程事务标识处理
US1145202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by means of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CN111586767B (zh) 一种终端信息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6033600B (zh) 无线通信中支持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6033602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支持用户设备到网络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6546662B (zh) 实现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主节点和辅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